故乡导学案(王慧)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教学目标:1、情节的把握;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时间:一、导入新课“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既有对故乡人的亲切和依恋,也有对家乡景的留恋和向往。
然而《故乡》的作者在文中却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
二、了解作者、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家、家和家。
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有小说集《》、《》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萧索()()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折()本惘()然恣睢()()瓦楞()猹()胯下()祭祀()毡帽()秕谷()鹁鸪()()獾猪()颧骨()伶仃()()髀()潺潺()寒噤()栅()栏恣睢()()(2)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悲凉:辗转:恣睢:茫远:1、理清故事情节,划分文章结构。
小说以为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故乡故乡故乡”可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寄托于。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a、使“我”悲哀的故乡的景:(1)记忆中的故乡景:(2)现实中的故乡景:b使“我”悲哀的故乡的人:(1)人物:“”:(2)人物:“”四、小结,并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五、布置作业: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3、分析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课时教学时间: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二、分析文中景(环境)描写的作用:1、小说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关小说、作者的文学常识;2、掌握生字词;3、了解小说背景;4、熟读文章,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和线索。
【自学导航】一、了解小说: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1)、正面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2)、侧面描写;3)、环境烘托。
4、小说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5、环境:1、自然环境:交代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场景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和性格品质;为下文作铺垫……2、社会环境:主要交代时代背景。
二、简介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简况:1、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5、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三、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积累: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求索精神)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创新精神)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鲁迅(奋斗、实践精神)4、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汪国真(战胜困难、拼搏进取精神)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生活的哲理)6、“条条大路通罗马”“欲速则不达”(生活的启示)四、了解文章写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故乡》导学案
临沂六中西校区“美好课堂”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故乡》导学案主备人:王吉祥时间:2014年9月3日编号:02-1-06一.课标要求: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4.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5.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二.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三.学习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四.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了解)1.小说知识:(1)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作用:A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主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2.创作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广大人民面临军阀官僚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日益贫困。
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此小说。
(二)自主学习(易)1. 给加点字注音:(掌握)隐晦.( ) 惘.然( ) 颧.骨( ) 断茎.()鄙.夷( )折.了本()嗤.笑( ) 恣.脽.( ) 无行.缺土()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絮絮..()瑟.()索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掌握)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3.课文解读(理解)(1)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2)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你认为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中)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四)精讲点拨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2、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
部编九年级上册14《故乡》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上册14《故乡》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14《故乡》导学案【学习⽬标】1.理解⼩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
2.分析闰⼟、杨⼆嫂和“我”的⼈物形象,体会⽂章对⽐的写法,并探讨⼈物发⽣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说中议论的作⽤,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对⼈性所带来的影响及扭曲。
【学习重点】理解⼩说中议论的作⽤,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学习难点】把握⽂章对⽐⼿法的运⽤及其作⽤。
第⼀课时【导学过程】⼀、导⼊“⽉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命中的⾎⾁、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对故乡的体验⼜何尝不是如此?透过⽣意盎然、趣味⽆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优美、⼈情淳厚的平桥乐⼟,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返回故⾥,卖掉⽼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主学习1.朗读课⽂,圈画⽂中⽣字词。
(bógū) 颧.⾻(quán) 秕.⾕(bǐ) 鹁鸪..折.本(shé) 潺潺.(chán) 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suī)..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缺乏⽣机,不热闹。
恣睢:任意胡为。
⼀⽓:声⽓相投,指朋友间思想⼀致,性情投合。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畅快。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初三(1881年9⽉25⽇)⽣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亲周伯宜,母亲鲁瑞。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
⾄三⼗⼋岁,使⽤“鲁迅”为笔名。
鲁迅是著名⽂学家、思想家和⾰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学的奠基⼈之⼀。
他⼀⽣中写过⼩说、散⽂和杂⽂,其中杂⽂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 800多万字的⽂学巨著。
《故乡》 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思考。
2、分析故乡的人物、环境等描写,体会其深层含义。
3、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脉络。
(2)分析文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2、难点(1)理解作者对故乡变迁的复杂情感。
(2)探讨故乡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
2、时代背景介绍文章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环境,使学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故乡的变迁。
四、预习导航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2、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描绘了故乡怎样的景象?(2)作者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有何不同?(3)文章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五、课堂探究1、故乡的景(1)找出文中描写故乡景色的段落,分析其特点。
(2)讨论景色描写对表现故乡情感的作用。
2、故乡的人(1)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如闰土、杨二嫂等。
(2)探讨人物的变化及其原因。
3、故乡的情(1)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态度,是怀念、眷恋还是失落、批判?(2)思考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故乡的变迁之间的关系。
4、主题探讨(1)结合时代背景,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
(2)讨论故乡的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六、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推荐相关的描写故乡的作品,如沈从文的《边城》等,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作品中故乡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写作练习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故乡的景色、人物和自己的感受。
七、课堂小结1、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回顾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八、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更多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加深对故乡这一主题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乡》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关注和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故乡导学案
编码3YW023 主备:孟辉主审:贾美荣审批:王晓东2012年---月—日使用人______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文体知识链接】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2.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因而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要抓住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
【表达技巧归纳】◆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我,我们。
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他(她),他们(她们)。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描写方法(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正面、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故乡》 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思考。
2、分析故乡的人物、环境和文化特点。
3、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关注,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
(2)理解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描写所传达的情感。
2、难点(1)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2)体会故乡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和情感的表达。
2、分析法:对文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故乡的感受和理解。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了解作者的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帮助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看法和情感。
五、预习导航1、通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思考自己对故乡的印象和感受,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六、课堂探究1、故乡的人物(1)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例如:_____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从他(她)_____(具体事例)可以看出。
(2)这些人物的命运反映了故乡怎样的社会现实?2、故乡的环境(1)作者是如何描写故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比如:对故乡的山水、田园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故乡的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等社会环境的展现。
(2)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3、故乡的文化(1)故乡有哪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地方方言等。
(2)这些文化元素对故乡的人们有怎样的影响?4、作者的情感(1)作者对故乡怀着怎样的情感?是热爱、怀念,还是复杂的矛盾?(2)这种情感是如何在文中体现出来的?七、拓展延伸1、比较自己的故乡与文中的故乡有哪些异同之处。
2、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故乡的文化。
八、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重点知识、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
2、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故乡》 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体会故乡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2、分析文中描绘故乡的手法,学习如何生动地展现一个地方的特点。
3、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掌握文中描写故乡的方法。
2、难点(1)体会故乡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2)如何将文中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语句进行批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针对文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拓宽思维。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那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承载着无数的回忆和情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去感受作者笔下的故乡情怀。
(二)作者简介_____,_____(籍贯)人,_____(代表作),其作品以_____(风格特点)著称。
(三)初读课文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思考:文章围绕故乡写了哪些方面?(四)精读课文1、找出文中描写故乡景色的语句,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示例:“故乡的山,是那么的青翠,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一幅绿色画卷。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故乡的山比作绿色画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青翠之美。
2、文中有哪些关于故乡人物的描写?这些人物有怎样的特点?比如:“村里的老人,总是坐在门口的石凳上,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他们脸上的皱纹,如同岁月的刻痕。
”通过对老人的外貌和行为描写,展现出老人的阅历丰富和岁月的沧桑。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可能是热爱、思念、眷恋等,可以从具体的语句中去体会,如“每当想起故乡,心中就涌起一股暖流”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
(五)小组讨论1、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2、比较自己的故乡与文中的故乡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故乡》一文的优质导学案
《故乡》一文的优质导学案《故乡》一文的优质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
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使用说明】1.充分预习,熟读文本。
2.熟记小说的有关知识。
【学法导引】学习本文,要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阅读和欣赏,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
通过对文章结尾部分的品味,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理念。
第一课时一、走近作者(5分钟)一管一砚一狂人,一笑一骂一大家。
双眼洞穿千秋事,两肩担尽古今愁。
这个人便是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其中,发表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二、了解背景(2分钟)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三、温习有关的小说知识(5分钟)1、小组交流,自己对小说的了解——通过两周的学习,已经积累的有关小说的知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运用对照手法表达小说的主题
二、知识链接:
1. 时代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 月。
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多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混战不已。
各地的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定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的扎挣,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故乡》描画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
2.写作背景: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学习过程
1.复习上节内容: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划分成几个层次?
2..析读,品人物
(1)读课文,划出闰土变化的相关语句。
(独学)
(2)闰土变化的原因?(小组讨论)
(3)能力迁移训练:(独学、小组讨论)
杨二嫂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四、思考探究:
作者用对照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从文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9 故乡(导学案)
9 故乡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辨析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1.熟记描写方法的名称。
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2.掌握描写方法的作用。
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
3.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主旨等因素,分析题中描写方法的具体作用。
素材积累:
鲁迅最早的师父
在鲁迅幼年生活里留有深刻印象的有一位先生,他就是鲁迅最早的师父。
据说鲁迅生于8月3日,和“灶司菩萨”同天,出生那年又是闰年,而且出生时的胎胞质地薄,俗称“蓑衣胞”。
老人们都认为这样的孩子很少,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就怕难以养大。
于是家里人替他去向菩萨“记名”,就是说,报了名,算是“出家人”了。
做和尚的人自己认为将来能成佛,很高超,但读书人却认为他们不会做官,无家无室,是下贱之辈,所以孩子拜和尚为师,鬼怪也就不来搅扰了。
不仅如此,在不到1岁时,家里人还把他抱到寺院,拜龙和尚为师,意思是舍给寺院了,但并非真的去当和尚。
由此得了一个法名“长庚”,也就是长寿的意思。
龙师父对人和气,他既不教鲁迅念经,也不教鲁迅佛门规矩。
鲁迅从龙师父那里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所以直到晚年,还深情地怀念着他,并尊称他为自己的第一个师父。
故乡导学案
课型
现代文阅读
课时
3课时
设计人
曲丽丽
教学
目标
1、初步形成品味、领悟语言的能力,能正确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小说的主旨。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3
学习过程
赏读入境
1、导入
2、知人论世,回顾作者
3、介绍写作背景
4、读准字音
5、、多种形式朗读,与文本对话
悟读品味
5、为什么杨二嫂前后判若两人?
6、“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研读展示
师生交流,完善自己的答案。
精读积累
积累优美的词句,应用到你的写作中。
美读运用
学完本文,你一定体味到了鲁迅简洁的文笔穷形尽相、传情达意的艺术魅力,请你描写你的一位老师,抓住其人外貌、动作、神态……特点,反映其人性格,最好有一处修辞。
1、“我”回故乡最大的感受就是“变”,那么,故乡的景有哪些变化?
2、二十多年来闰土有哪些变化呢?前后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在文中画出具体语句,完成作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3、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4、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结合关键语句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运用哪些描写方法?
《故乡》 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
2、分析故乡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3、品味文章质朴而深情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故乡的变化以及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2)掌握文中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难点(1)探讨故乡变化的深层原因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故乡未来的期望与思考。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2、写作背景阐述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使学生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课文预习1、通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课堂学习1、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故乡的音乐或展示一些故乡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共鸣,从而导入新课。
(2)提问学生对故乡的印象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
2、检查预习(1)抽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检查读音和词义。
(2)请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
3、文本分析(1)故乡的人物找出文中描写的主要人物,如闰土、杨二嫂等。
分析这些人物的形象特点,如闰土的淳朴善良、杨二嫂的尖酸刻薄等。
探讨人物形象的变化及其原因,例如闰土从活泼勇敢变得麻木呆滞,是因为封建礼教和生活的重压。
(2)故乡的环境找出文中对故乡环境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如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反映社会现实等。
对比故乡过去和现在的环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作者的情感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分析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又有对现实故乡的失望和悲哀。
探讨作者对故乡未来的期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设美好故乡。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2.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学习重点: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法、积累归纳法学习内容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萧索( ) 鄙夷( ) 恣睢( ) 阴晦( ) 祭祀( )允许( ) 秕谷( ) 愕然( ) 嗤笑( ) 应酬( )寒噤( ) 折本( ) 惘然( ) 脚踝( ) 髀间( )胯下( ) 蜷缩( ) 颧骨( ) 伶仃( ) 潺潺( )二、介绍背景:三、整体感知: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故乡——( )故乡——( )故乡2、第2、12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能集中表现出来?(1)第二段:(2)第十二段: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作用是: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四、分析人物形象:1. 闰土:①外貌的变化:②称呼的变化:③神态的变化: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杨二嫂:今日肖像:今日语言、行动:昔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3、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五、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⑴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⑵“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⑶“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⑷三种人“辛苦”的生活各是怎样的?新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⑸“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⑹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故乡》 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思考。
2、分析故乡的人物、环境和情节,体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和细节,理解作者的情感。
(2)分析故乡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难点(1)领悟故乡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和社会意义。
(2)探讨作者对故乡变迁的态度和思考。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
2、时代背景阐述作品创作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为理解作品提供宏观视角。
四、课文解读1、情节梳理(1)概括故乡的主要情节,包括主人公的经历和重要事件。
(2)分析情节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系。
2、人物分析(1)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善良、勤劳、坚韧等。
(2)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3、环境描写(1)找出文中对故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分析环境描写对烘托氛围、表现主题的作用。
4、主题探究(1)探讨作者通过故乡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故乡的眷恋、对人性的思考等。
(2)理解主题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艺术特色1、写作手法(1)分析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如故乡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2)探讨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如某个事物象征着某种情感或观念。
2、语言风格(1)品味作者简洁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和韵味。
六、思考与讨论1、故乡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文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有怎样的代表性?3、你如何看待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七、拓展延伸1、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者对故乡的描写和表达。
2、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受。
八、课后作业1、完成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进行背诵。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故乡都有着独特的地位。
它或许是宁静的小山村,或许是繁华的小镇,又或许是热闹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主备人:王慧校审:签批:9、故乡学习目标:1、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3、通过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和品味关键句,探讨出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点: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学习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和品味关键句,探讨出小说的主题。
文体知识:谈谈小说1、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为:--------、----------、---------、---------3、小说三要素:---------、-----------、-------------、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5、事故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6、环境:---------、----------中考考点梳理1.围绕“三个要素”,考查整体感知能力。
(1)理清故事情节。
(2)感受人物形象。
(3)分析典型环境。
2.紧扣作品特色,考查精读鉴赏能力。
(1)表达方式的角度。
(2)表现手法的角度。
(3)结构安排的角度。
3.探讨作品意蕴,考查自主阅读能力。
常考题型主观题、开放性题型为主。
1.围绕人物,常会设置成“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他(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说说你对小说主人公的看法或评价”“你从他身上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或启发”等题型。
2.围绕情节,常会设置成“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等题型。
3.围绕环境,常会设置成“根据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环境,分析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具有怎样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起怎样的作用”等题型。
4.围绕特色,常会设置成“文中运用了哪种手法?请举一例作具体分析”“本文5.围绕语言鉴,赏常会设置成“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等题型。
6.围绕个性化自主阅读,常会设置成类似“你是否赞赏文中主人公做法?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读完这篇文章,文中‘父亲’的形象一定会触动你的心灵。
请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把你的感悟联想表述出来”等题型。
知识准备: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主要作品集: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原名《旧事重提》)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毁灭》等6、杂文集十六部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学法指导:(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20年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第一课时一、自主预习掌握下列生字: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颧()骨伶()仃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1、影像:2、辛苦:3、间或:4、阴晦:5、萧索:6、愕然:7、鄙夷:8、惘然:9、隔膜:10、展转:11、恣睢:二、合作探究1、本文的感情基调悲凉(感情基调)故乡变了故乡的人变了2、梳理结构第一段: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情和眼前故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开头到第自然段)第二段: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第三段: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感想,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向往(第自然段到结尾)3、把握故事情节(速读课文,概括要点,抓关键词)小说以“我”的行踪(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经,以“我”的见闻、感受为回故乡回乡时间---------------------------------------(1-5段)回乡原因-------------------------------------- 所见景象及心情----------、-------------------到家那天--------------------------------------- 在故乡过了三四天------------------------------------(6-77段) 又过了九天-------------------------------------故离乡船上谈话(78段-结尾) “我”的感受4、品读课文,思考: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①“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瓦棱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③“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反从他胯下逃走了。
”④“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⑤“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四、展示交流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说的情节,了解了环境描写,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一、自主预习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句子,初步了解二人形象。
二、合作探究1.提问: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跳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闰土的语句,完成表格:2.提问: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闰土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3.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
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二十年前的杨二嫂:二十年后的杨二嫂:4.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杨二嫂形象的社会意义?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
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展示交流第三课时一、自主预习1、找出文章作者心情的句子,并体会。
2、阅读84—88段,感受议论句子的意思。
一、合作探究1.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
(1)回故乡——(2)见故乡——(3)忆故乡——(4)忆闰土——(5)见杨二嫂——(6)见闰土——(7)离故乡——2.提问:“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提问:“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4提问:“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木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向中的“高墙”指什么?5.提问:“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6.提问:“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7.提问: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8.提问: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9.提问:“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三、展示交流课后练习题知识掌握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浙江________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这两篇文章均出自散文集________。
2.《故乡》一文的线索是________,故事背景是________。
3.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闰土________②杨二嫂________③“我”________能力提高1.“豆腐西施”是众人对杨二嫂年轻时的称呼,从这一似乎是褒扬的称号里,你看出了什么?________2.下列几句话中“辛苦”的含义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分别指出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