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课件086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
3.工作面端头
图2-8 煤层凸出角处的叠合支承压力
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二)巷道矿压特点分析
1.受采动影响的沿走向方向的平巷
Ⅰ.巷道掘进阶段 每天移近量,从 几毫米至几十毫米,稳定期一般小 于1毫米/天
Ⅱ米Ⅲ从间./.无采天掘,采动进顶掘影影 响到底响阶报板阶段废移段采整近每前个总天几0毫服量.2米~务为0到.5期:几毫
➢ 冒落带 ➢ 裂隙带 ➢ 弯曲下沉带
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
(一)三带的形成
1
2
3
Ⅲ)
3
2
Ⅱ)
(Ⅰ) 1-地表塌陷区;2-岩层开始移动边界线;3-岩层移动稳定边界线;4-离层现象
(Ⅰ)-冒落带;(Ⅱ)-裂隙带;(Ⅲ)-弯曲下沉带
图2-1 顶板岩层移动和破坏现象
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
(一)三带的形成
二、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
(二)老顶的初次来压
初次来压步距大小与老顶厚度、岩性、地质构 造有关,一般为20~35米,有时可达50~70米,甚 至更大。
初次来压的特点:顶板急剧下沉,支架载荷 明显增加,顶板出现沿煤壁的裂隙,甚至发生台 阶下沉现象,煤壁严重片帮、采空区顶板大面积 垮落,形成巨大的声响和风流等。
当煤层倾角较大时,顶板又属覆合顶板类型,或分层开采铺有金 属网时,主要考虑“稳得住”问题。
当基本顶来压强烈,直接顶又比较破碎,煤层倾角又较大时,支 架的“支、护、稳”都要一并考虑。
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
(一)支护对支架的要求
2.要考虑不同地点对支护的不同要求
靠近煤壁附近的无支护空间要特别注意“护顶”问题。 放顶线附近要特别注意“支和稳”问题。 对上下出口处要尤其注意“支、护、稳”问题。
事故原因:采动诱发顶板运动和破坏; 事故形成条件
支护不及时 支护决策失误:支护方式不合理(没有针对顶 板运动破坏等特点),没有满足“合理位态”控 制 的要求,表现为支护阻力不足或可缩量不够。
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
(二)上覆岩层的移动特点分析
图2-2 上覆岩层移动的实测曲线
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
(二)上覆岩层的移动特点分析
图2-3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分区
二、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顶的初次垮落
初次放顶步距一般为6~20米。步距的大小是 根据直接顶的岩石强度、厚度、节理裂隙发育程 度等因素确定。
初次垮落应注意:在掌握步距或冒落规律的 同时,放顶时应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以保证生 产安全。
2、3、4–沿倾斜、仰斜及工作面后方残余支承压力
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
1.层面内
图2-5 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在煤层平面内分布示意图
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
2.顶底板方向
图2-6 支承压力在被开采煤层顶底板中分布示意图 1–采动影响带边界;2–支承压力区;3–卸载区边界
十毫米,占总移近量的10~15%;采
后百度文库为=20U~300+毫v米0t/天0 +,U少1数+ 情v1况t1 +下U2
40~50毫米/天,占50~60% Ⅳ.采动影响稳定带 <1毫米/天,高 达1~2毫米/天,占5~8% Ⅴ.二次采动影响带 10~30毫米/天, 占20~25%。
图2-9 工作面下顺槽顶底板移动的全过程曲线 1–移动速度曲线;2–移近量曲线
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
(一)支护对支架的要求
3.要考虑支架性能
综采支架 单体微增阻式支柱和单体液压支柱 单体刚性支柱和急增阻式金属摩擦支柱
在选择支架类型和布置时,应充分考虑煤层顶板和倾 角等条件要求,性能要和条件要求相匹配,才能把顶板事 故减少到最低限度。
3.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的研究内容
(1)冒落带的高度; (2)裂隙带的高度; (3)直接顶的发展变化规律; (4)基本顶各岩梁的发展变化规律; (5)支承压力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6)内外应力场的形成条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
(一)三带的形成
4.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对顶板事故的影响
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课件086
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
第一部分:煤矿顶板事故综述; 第二部分:矿山压力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顶板事故的致因与防治; 第四部分:煤矿事故隐患分析; 第五部分:冲击地压的基本知识; 第六部分:深井矿压知识分析。
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
(一)三带的形成
1.岩层移动和破坏的影响因素 2.上覆岩层移动的破坏特征
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二)巷道矿压特点分析
1.采动影响区沿倾斜方向的矿压显现分区
I. 卸载带: 宽为1~3米
II. 支撑压力带: 宽为12~25米, k=2~3
III. 原岩应力带
图2-10 采区斜巷中沿倾斜不同矿压显现带
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
(一)支护对支架的要求
采掘工作面支架的“支、护、稳”与常见 的 顶板事故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
(一)支护对支架的要求
1.要考虑不同的煤层顶板条件和煤层倾角
当基本顶来压比较强烈,直接顶很完整,煤层倾角又比较小时, 主要考虑“支得起”问题。
对于来压不明显,直接顶比较破碎,煤层倾角又大时,主要考虑 “护得好”问题。
当基本顶来压强烈,直接顶比较破碎,煤层倾角又不大时,此时, 要考虑“支得起、护得好”问题。
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
2.顶底 板方向
A. 应力增高区,不应 布置巷道
B. 应力降低区,受采 动影响且距离较远, 不宜布置巷道
C. 影响轻微区,适合 布置巷道
D. 未受采动影响区。
图2-7 煤体与采空区交界处底板岩层中的不同矿压显现区
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二、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
(三)周期来压
周期来压步距,一般比初次来压步距要 小,通常为初次来压步距的1/2~1/4倍,一般 为5~12米,有时可达20~30米。
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
1.层面内
图2-4 采空区周围应力重新分布的概貌 1–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承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