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表格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 教材分析本课《原始农耕生活》是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2.难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始农耕生活?为什么会出现原始农耕生活?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教师讲解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掌握程度。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原始农耕生活活动目的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小游戏)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
(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
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2021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三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三篇【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
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一、概述1、课名:《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堂历史课;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3、《原始的农耕生活》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 ___》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
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___,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生产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 ___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 ___进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 ___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力;(2)通过阅读简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力;(3)通过简单的对比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产生敬仰之情;(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
对氏族公社时期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了解;(2)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形象思维比较强;(3)学生阅读历史 ___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还比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 ___的自觉习惯;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解决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历史 ___,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面,使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2.探究原始农耕社会生活方式和特点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2. 检查上节课作业(5分钟)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完成情况,加深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学习新知(40分钟)1.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2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特点,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社会组织形式等。
2.磨制石器的发明和采集植物的选择(20分钟)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研究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出这些工具和技术对于原始人类的作用,如可以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条件等。
4. 总结归纳(10分钟)利用课堂实例,指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提示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串联和总结,了解其反映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本节课的预习作业以及课后反思,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制作适当的教学笔记和标题字符,引导学生以视觉化的形式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反思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和理解。
但教学的时间还可以加长,通过更充分的讨论和实校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材从原始社会狩猎采集阶段过渡到农耕文明的历程,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主要内容有:农耕文明的起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材料和遗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面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农耕文明的概念离他们生活较远,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让他们感受和理解。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好奇心重,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发展过程,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农耕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分析与解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遗迹、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原始农耕生活。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历史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提前分组,准备进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耕文明?为什么说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发展过程,呈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点。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
2.使学生掌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原始农耕生活对后世的影响。
2.学生对历史遗址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展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如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讲解新课(1)讲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展示河姆渡遗址图片,介绍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工具和农作物。
讲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居住、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特点。
(2)讲解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展示半坡遗址图片,介绍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工具和农作物。
讲解半坡原始居民的居住、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特点。
(3)对比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1)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如:稳定的生活来源、逐渐形成聚落、社会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出现等。
(2)讲解原始农耕生活对后世的影响,如:为后世农耕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社会进步等。
5.课后作业(2)让学生思考:原始农耕生活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互动和作业设计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材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文化以及原始农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具体情况可能还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况。
此外,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可能存在诸多疑问,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掌握原始农耕的代表性文化,认识原始农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原始农耕的代表性文化。
2.难点:原始农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原始农耕生活。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解法:针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等。
3.教学场地:确保教室环境整洁,便于学生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始农耕生活?为什么会出现原始农耕生活?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原始农耕生活的具体情况,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总结出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状况。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教材第2课教案:《原始农耕生活》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教材第2课教案:《原始农耕生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教学重点】
知道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代表的区别。
【教学过程】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位于黄河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生产工具: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等。
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种植农作物:粟。
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过渡: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河姆渡人的生活
出示任务:任务三:【小组探究பைடு நூலகம்观看微课:河姆渡人的生活,并阅读课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课前预习——《原始农耕生活》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原始农耕生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原始农业的发展——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阅读课本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过渡:教师:我们完成了对河姆渡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
出示任务: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
反馈指导: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过渡:教师:我们了解了河姆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看看他们的农耕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反馈指导: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回答。
时 间: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兴起地区: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发展变化:
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精品教案(表格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火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法,学会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2)从以上图片资料中还能汲取哪些关于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
分析,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农耕生活的特点和演变。
本课内容包括:原始农耕的产生、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农耕文明的发展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过程,认识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对农耕生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认识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了解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尊重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提炼关键信息。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分享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2.教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编写详细教案。
3.史料:教师收集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史料,如图片、文字资料等。
4.课件:教师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农耕生活吗?农耕生活是如何产生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案呈现教材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1.2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知道中国原始农业出现的时间,了解目前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的主要农作物稻、粟、黍均发现于中国,认识到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知道考古发掘的南、北两个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揭示了我没过原始农业的概况,区域特征及发展水平,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进步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家国情怀】能够结合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等内容,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突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通过考古发现,从农作物的种植、定居生活,工作工具,房屋建筑等方面,突出反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早期区域性的农业文明特征。
难点:体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证实了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的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呢?生1: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生2: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生1:种地、储存粮食生2:将一时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吃师:是啊,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请同学观看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广袤的领土上出现了非常多的原始农耕遗址,其中很有原始人类已经逐渐走出洞穴来到陆地修建房屋,他聚集在一起,聚落由此出现。
在人类走出洞穴来到平地的同时,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北京人获取食物的方式是采集和狩猎),到了原始农耕时代,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大约在2万年前,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的生长。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理解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掌握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二、教学重难点
1.当时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原始农耕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三、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
3.1 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1.生产方式的转变
–原始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打猎、采集、捕鱼;
–农耕生活的特点:种植、畜牧、手工艺制造等。
2.生活方式的变化
–住房方式:石屋、木屋、草屋等;
–着装方式:草裙、树皮衣、兽皮衣等;
–饮食方式:吃虫子、果实、野兽等,渐渐变成在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作为主要食物。
3.社会性的变化:
–原始社会模糊不清的社会地位;
–农耕社会中出现的部落组织。
3.2 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1.白手起家的情结:在原始农耕社会中,人们从简单的打猎、采集到转变成了不断开垦荒地、培育农作物,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情结。
2.向国家的转变:在原始农耕社会中,由于逐渐形成了部落的组织,出现的集体劳动等形式,逐渐发展为最早的国家。
四、教学方式
1.教师讲述 + PPT演示;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问答。
五、教学反馈与评估
1.课程反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学生评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答辩。
六、教学后续
1.今天的小组讨论可以作为明天的教学内容;
2.教师可以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等角度进行深入的讲解。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3.教师讲述:河姆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以农耕为生。
他们生活在江南水乡,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还种植了小麦、豆类等作物,养殖了猪、狗等家畜。
河姆渡人的房屋多为干栏式建筑,屋顶用竹子和茅草覆盖,墙壁用粘土夯筑。
目标导学三:半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半坡遗址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3.教师讲述:半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以农耕为生。
他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以小麦、大麦、豆类等作物为主,养殖了猪、羊、牛等家畜。
半坡人的房屋多为地穴式圆形房屋,屋顶用草覆盖,墙壁用黏土夯筑。
三、课堂练1.小组讨论: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特点。
2.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比较结果。
四、课堂总结师:今天我们研究了原始农耕生活。
通过了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农耕生产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成就。
原始农业的兴起,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我们要研究尊重历史,崇敬我们的祖先,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个典型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它们虽然地理位置不同,但都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并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其中,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适宜种植粟等旱地作物,使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而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使用干栏式房屋。
在生活中,半坡人学会了制作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制作彩陶最具特色;河姆渡人则学会了制作骨耜、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制作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农耕生活。
2.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3.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2.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PPT、黑板、彩色粉笔。
2.教学材料:《历史(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P15-P20,教师自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5分钟)“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采集和狩猎,今天我们将学习人类原始农耕生活。
”老师说完引入话题,问同学们对原始农耕生活了解多少?学过什么内容?2.呈现新课(15分钟)(1)播放PPT,讲述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1)自然环境条件:人们选择了生活在适宜生活和种植的环境中。
2)气候和土地条件:人们亦会根据气候和土地选择适合的农业范围。
3)种植农作物:人类会根据种植的农作物与环境杂和发展农业技术。
(2)讲述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1)人类安居乐业,人口增长。
2)社会出现贫富差距,部落之间的冲突增加。
3.讲解文化背景和知识点(20分钟)1)什么是部落?2)史前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
3)中国最古老的村庄——仰韶文化。
4)古代中国先民的农业技术和发明。
4.讲解后测试(20分钟)(1)老师设计常见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本课内容。
1)农耕生活为什么可以让人类安居乐业?2)种植哪些农作物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有利?3)原始农耕的社会影响是什么?(2)小组合作设计问题,通过合作学习间接检测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组任务:根据本课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点,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1:古代中国先民的发明有哪些,对农业有什么贡献?问题2:从史前时期的女性角度,谈谈原始农耕生活对女性的生存状态有什么影响?5.课堂总结(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再次进行概述,并提醒同学们,回家一定要好好复习本课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文字、图片、PPT、常见提问、小组合作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掌握知觉,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
1.2 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2.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3.认识到中国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4.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早期国家的产生【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请同学们思考: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得到保障呢?总结过渡: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办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
【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问题导学,感知史实1.原始农耕出现的时间、出现的标志2.中国原始农耕的代表遗址、遗址分布特点3.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因素4.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良渚遗址。
5.根据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探究早期国家产生的特点学生活动:任务阅读,铅笔标注。
教师活动:走下讲台,引导答疑。
学生活动:回答导学问题,黑笔标注答案。
构建并展示知识体系学生活动:笔记本上构建体系教师活动:俯身洞察学情(1)学生展示知识体系(2)教师点评,呈现知识建构。
点评:通过学生展示的知识结构,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课的主要内容,两大遗址的分布,主要生活方式等内容,但对原始农业的发展没有展示,说明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
教师呈现知识建构:(3)学生内化知识建构,并记忆书中重要史实。
【材料研读】: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获取历史信息2.提出问题根据两则材料,分析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共同点,并总结早期国家的特点。
【检测反馈】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
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2.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精选8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精选8篇)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篇1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
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
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
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过程: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
)――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
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使学生知道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二、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三、教学难点:理解农业的发展标志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问:远古人类通过采集和狩猎得来的食物总有吃完的那一天,那他们该如何解决生存问题呢?师生:告别洞穴,种植农业,过定居的生活。
讲授新课:学生自主学习(一):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地点、作物、过程、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历史意义。
生据教材回答:……过度:我们下面所解决的问题就是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服务的。
多媒体展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分布图。
师:我国原始聚落分布比较广,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南方长江中下游的浙江余妱河姆渡遗址和北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学生自主学习(二)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填写以下表格在填写表格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观察,思考一下问题?河姆渡人与半坡人:(1)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2)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师生:相同点:(1)都从事农业生产(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不同点:(1)房屋的结构不同(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3)制作陶器不同不同的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等。
设问: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提示:从生产工具、生产劳动、生活状况等方面思考生产工具:由使用打制石器到半坡、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表格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课题: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教知识与技术学三过程与方法维目感神态度与标价值观授课重点及难点授课方法课时安排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本课授课用具是多媒体授课课件,授课方法是启示式的发言法,设计研究问题与学生思疑相结合。
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立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就中表现出的智慧与朴素的感情,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看法和结论启示式和问题目标授课法。
本课共 1 课时,本设计为第 1 课时授课过程设计备注一、导入新课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认识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品,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品困穷;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品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生:种地、储蓄食品;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品短缺的时候再杀掉师: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牲口,是解决食品本源不牢固问题的最好解决方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进生计状态的重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解说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教师表达: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品本源。
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窟,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流行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牲口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虑: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流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确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显现:河姆渡原址博物馆教学过程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认识归纳河姆渡原址发现的地址、时间,并商议地理环境与河姆渡原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 7000 年;当时的长江流域,天气温暖湿润,雨水充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不同点
地理位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干栏式
生产工具骨器、角器等骨耜
种植作物粟水稻
相同点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图片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1)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3)种植作物—粟;(4)饲养家畜—猪和狗等;(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