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
2016-01-15同道学园
叔本华,悲剧人生
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叔本华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之一。他主要持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叔本华在其艺术分类中,十分推崇悲剧,因为在他看来,悲剧是以表现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的,是要在我们面前演出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统治着人的偶然性,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失陷。他认为,悲剧中的不幸、痛苦和灾难都只是手段和表面现象,其真实的本意是要传达出这一本质的洞见:意志是一切不幸、痛苦和灾难的原罪,从而让人看穿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放弃和否定生命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生之所以不幸,因为人的本质是意志。叔本华反对在正义中去寻找悲剧灾难的原因,悲剧人物之所以得到毁灭的惩罚,并不是由于犯了什么个人的罪过,而是犯了原罪,即生存本身这一罪过(所以叔本华多次赞美加尔德隆的那句诗:“人最大的罪恶,就是他诞生了”)。为此,他反驳说:“奥菲利娅、苔丝狄蒙娜或者狄利亚有什么过错?”总之,正是悲剧揭示了人的原罪,故而是“文艺的顶峰”。
由此,叔本华认为悲剧以表现人性的痛苦、不幸、灾难等可怕的一面为题,他把不幸的来源分为三种,我们也可以说悲剧由此分为三类:
首先,它可能来自“一个特别坏的人”,或者说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可能是某一剧中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这时,这角色就是肇祸人。例如理查三世、《奥赛罗》中的雅葛、《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安提戈涅》中的克瑞瓮等。
其次,它可能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也即偶然的机缘与错误,大多数的古希腊悲剧,如《俄狄浦斯王》,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麦西纳的新娘》等都属于这类。
最后,它可能仅仅是由于“剧中互相所处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这种悲剧的酿就,既不需要邪恶的人为非作歹,也不需要安排可怕的谬误和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而只需要将普普通通的人安排在普普通通的环境下,使他们处于互相对立的地位,这样,他们就由于地位所迫,彼此非常自觉地损害对方,而在情理上却又不能完全归咎于任何一方。席勒的《华伦斯坦》、歌德的《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属于这一种类型。
在三种类型的悲剧中,叔本华尤其欣赏第三种。因为他认为第三种最为可怕,因为第一、二种悲剧的威慑力离我们较远,这两种所造成的恐怖一般说来是可以避免的,而第三种悲剧的威慑力最大,离普通人最近。
“因为这一类不是把不幸当作一个例外指给我们看,不是当作由于罕有的情况或狠毒异常的人物带来的东西,而是当作一种轻易而自发的,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几乎是当作[人的]本质上要产生的东西,这就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
在人们的生活中,破坏幸福和生命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个人随时都可能同时充当悲剧的制造者和悲剧的承担者这样两种角色,而究其根源,悲剧即罪恶,罪恶即人生的本质,也即世界的本质——意志。
那么悲剧主要表现苦难,为什么又能给我们快乐呢?叔本华说
“所有悲剧能够那样奇特地引人振奋,是因为逐渐认识到人世、生命不能彻底满足我们,因而不值得我们苦苦依恋。正是这一点构成悲剧的精神,也因此引向淡薄宁静……”
也就是说,人们观赏悲剧,自然感到人生的不幸和痛苦,从而退避三舍逃离红尘。这样,审美主体在关照对象中忘却自己,感知者和被感知者合为一体,成为一个自足的世界,主体不再是那个体的人,而是认识的纯粹主体,是无意志的、无痛快的、无时空的主体。
换言之,在悲剧中经历漫长的冲突和苦难之后,最高尚的人(剧中人)最终放弃自己一向急切追求的目标,永远弃绝人生的一切享受,或者自在而欣然地放弃生命本身,作为观众,目睹了这场冲突和苦难,也就从他们身上受到高尚的教育,同样能够暂时摆脱求生意志。因而悲剧快感和一般快感一样,都来自痛苦的暂时休止。
叔本华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唤起怜悯和恐惧的说法,但他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和莱莘差不多,恐惧是为自己的。我们先是感到受到主人公的那种不幸的威胁,于是和他结成同盟来对抗人生。然后我们逐渐分享到他的痛苦,忘了为己的动机。于是恐惧便产生出怜悯。
叔本华指责亚里士多德把怜悯当成目的。对悲剧诗人说来,怜悯只是达到否定求生意志的一个手段。不过叔本华虽然这样说,却并没有低估怜悯的重要性。相反,他把怜悯视为一切道德的基础;而从他的全部著作看来,我们可以说他把怜悯视为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因为怜悯是关照的起点,也是爱的起点。它是把不可见的东西揭示给人类的“第六感官”。人只有通过怜悯,才能超越个人意志,通过悲剧任务的苦难直觉地认识到普遍性的苦难。
但有人指责叔本华,认为世界文学史那些为人称道的悲剧形象,并不是如他所说的抱着一种弃绝尘世的淡薄精神来向世界人生告别,他们的不幸往往是生命的强烈欲求遭到扼杀,叔本华的悲剧学说只是从其意志学说出发。这一点我们可作参考。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句著名的格言,充分的反映了叔本华的悲剧人生观,他看到了人生苦的本质,但出路在哪里,叔本华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
文章来源于豆瓣网
编辑/琉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