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区市人口数量排名
我国第六次全国⼈⼝普查各省区市⼈⼝数量排名我国第六次全国⼈⼝普查各省区市⼈⼝数量排名我国第六次全国⼈⼝普查各省区市⼈⼝数量排名,⼴东破亿登榜⾸全国合计 13 3972 48521. ⼴东省 1 0430 31322. ⼭东省 9579 30653. 河南省 9402 35674. 四川省 8041 82005. 江苏省 7865 99036. 河北省 7185 42027. 湖南省 6568 37228. 安徽省 5950 05109. 湖北省 5723 774010.浙江省 5442 689111.⼴西 4602 662912.云南省 4596 623913.江西省 4456 747514.辽宁省 4374 632315.⿊龙江省 3831 222416.陕西省 3732 737817.福建省 3689 421618.⼭西省 3571 211119.贵州省 3474 646820.重庆市 2884 617021.吉林省 2746 229722.⽢肃省 2557 525423.内蒙古 2470 632124.台湾省 2316.225.上海市 2301 914826.新疆 2181 333427.北京市 1961 236828.天津市 1293 822429.海南省 867 151830.⾹港 709.7631.宁夏 630 135032.青海省 562 672233.西藏 300 216634.澳门 55.23前3名⼈⼝多于德国,前7名多于英国,前10名多于韩国,前19名多于加拿⼤,前24名多于澳⼤利亚中国各省⾯积排名:1、新疆维吾尔⾃治区⾯积166万平⽅千⽶);2、西藏⾃治区⾯积122.8万平⽅千⽶);3、内蒙古⾃治区⾯积118.3万平⽅千⽶);4、青海省⾯积72.23万平⽅千⽶;5、四川省⾯积48.14万平⽅千⽶;6、⿊龙江省⾯积45.48万平⽅千⽶;7、⽢肃省⾯积45.44万平⽅千⽶;8、云南省⾯积38.33万平⽅千⽶;9、⼴西壮族⾃治区⾯积23.6万平⽅千⽶;10、湖南省⾯积21.18万平⽅千⽶;11、陕西省⾯积20.56万平⽅千⽶;12、河北省⾯积18.77万平⽅千⽶;13、吉林省⾯积18.74万平⽅千⽶;14、湖北省⾯积18.59万平⽅千⽶;15、⼴东省⾯积18万平⽅千⽶;16、贵州省⾯积17.6万平⽅千⽶;17、江西省⾯积16.7万平⽅千⽶;18、河南省⾯积16.7万平⽅千⽶;19、⼭西省⾯积15.63万平⽅千⽶;20、⼭东省⾯积15.38万平⽅千⽶;21、辽宁省⾯积14.59万平⽅千⽶;22、安徽省⾯积13.97万平⽅千⽶;23、福建省⾯积12.13万平⽅千⽶;24、江苏省⾯积10.26万平⽅千⽶;25、浙江省⾯积10.2万平⽅千⽶;26、重庆市⾯积8.23万平⽅千⽶;27、宁夏回族⾃治区⾯积6.64万平⽅千⽶;28、台湾省⾯积3.6万平⽅千⽶;29、海南省⾯答3.4万平⽅千⽶;30、北京市⾯积1.68万平⽅千⽶;31、天津市⾯积1.13万平⽅千⽶;32、上海市⾯积0.63万平⽅千⽶;33、⾹港特别⾏政区⾯积1101平⽅千⽶;34、澳门特别⾏政区⾯积25.4平⽅千⽶。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1)1.1年龄构成............................................................................................................................. 1 1.2教育程度............................................................................................................................. 2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 . (2)2.1各省常住人口及城市化率 ................................................................................................. 2 2.2各省人口教育程度及年龄、性别结构 ............................................................................. 4 2.3各省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 (7)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内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总人数1339724852人。
2000年到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1.1年龄构成0-14, 16.60%15-59, 70.14%60-64, 4.39%65以上, 8.87%0-1415-5960-6465以上图1:年龄段比例图1.2教育程度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2.1各省常住人口及城市化率大学, 9.64%高中, 15.15%初中, 41.88%小学, 28.92%文盲, 4.41%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图2:教育程度构成比例图2.2各省人口教育程度及年龄、性别结构2.3各省常住人口地区分布(单位万人)注:北京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
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快速汇总任务。
现将我省这次普查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3]为10430313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6420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883132人,增长20.69%。
年平均增长率为1.90%。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27747417户,家庭户人口为8868172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9人减少0.49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4397408人,占52.15%;女性人口为49905724人,占47.85%。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82上升为109.00。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7618241人,占16.89%;15-64岁人口为79645606人,占76.36%;65岁及以上人口为7039285人,占6.75%。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2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5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02239726人,占98.0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063406人,占1.98%。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856725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780682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475992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3944315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广东省各市人口、GDP、面积数据2
广东省各市人口、GDP、面积数据2一、引言广东省,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之一。
全省拥有广州、深圳、珠海等重要城市,以及惠州、东莞等新兴工业城市。
这些城市的发展状况如何,对于广东省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供广东省各市的人口、GDP和面积数据,以便读者了解各市的发展状况。
二、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
三、广东省各市人口数据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广东省各市的人口数据如下:广州市:1530.96万人(2019年)深圳市:1302.68万人(2019年)珠海市:198.52万人(2019年)佛山市:743.34万人(2019年)东莞市:746.45万人(2019年)惠州市:607.91万人(2019年)汕头市:500.73万人(2019年)湛江市:730.55万人(2019年)茂名市:547.83万人(2019年)肇庆市:410.15万人(2019年)揭阳市:614.84万人(2019年)韶关市:295.77万人(2019年)梅州市:438.83万人(2019年)河源市:257.63万人(2019年)阳江市:261.66万人(2019年)清远市:403.74万人(2019年)潮州市:275.45万人(2019年)汕尾市:347.65万人(2019年)云浮市:258.广东省,作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省份之一,其经济实力一直备受。
而各市的人口、GDP和面积数据则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广东省各市的人口、GDP和面积数据,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最新的人口数据,广东省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2亿。
其中,广州市的人口数量最多,达到了111万人,其次是深圳市的166万人。
佛山市和东莞市的常住人口也分别达到了74万人和41万人。
这些城市的人口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表明广东省的经济活力正在不断提升。
关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广东成人口第一大省
关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广东成人口第一大省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随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24个地区相继发布本地区数据公报。
这次人口普查数据反映了1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同时也反映出中国面临着一些矛盾和挑战,例如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等。
广东常住人口1.04亿全国第一根据普查数据,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4亿人(加上港澳台的人口总数为13.7亿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增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从四大区域人口分布情况来看,沿海发达省份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在增加,更多的人口从中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
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常住人口的37.98%,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2.41个百分点。
从各地区人口变化情况看,数量方面,按常住人口口径统计,广东已经超过河南,常住人口达到1.04亿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常住人口数量超过1亿的省份,其常住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7.79%。
山东9579万人位于第二位,河南9402万人位于第三。
而在2000年,河南常住人口排名第一。
此外,全国仅有6个省份常住人口减少,其他省份均为增加。
10年间,常住人口增加最多的5个地区是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分别增加1800万、766万、628万、580万和500万,均处于发达地区。
常住人口减少的6个省份为湖北、四川、重庆、贵州、安徽、甘肃,其中湖北人口减少最多,10年间减少了304万。
增长方面,公布数据的21个地区中,共有13个地区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的增长幅度最大,10年分别增长了44.5%、37.53%、29.27%、20.69%,年均增长率为3.8%、3.24%、2.6%、1.9%,都远远超过了国家0.57%的平均增长率。
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报告
第六次人口普查之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分析实验报告指导教师:___学生姓名:___专业班级:学生学号:__一、实验目的“切实搞好人口普查,准确掌握人口信息,是党和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作出的重要指示。
人口普查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的家底。
在哪里建设居住小区、布局工厂、修建铁路、公路、机场,设置多少学校、幼儿园、图书馆、医院、养老院、生产多少粮食、蔬菜、肉禽,这一切的筹划,都必须掌握人口的总量和具体分布、流动状况、结构特征。
中国的发展航路正扬帆起航。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任务繁重而紧迫。
要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必须掌握国情国力,这是治国安邦基础。
而人口状况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国情信息。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各省总人口数据分析(1)利用SPSS软件对该数据做描述性统计分析RECODE 人口数(人) (5000001 thru 10000000=2) (10000001 thru 15000000=3) (15000001 thru 20000000=4) (20000001 thru 25000 000=5) (25000001 thru 30000000=6) (30000001 thru 35000000=7) (35000001 thru 40000000=8) (40000001 thru 45000000=9) (4 5000001 thru50000000=10) (50000001 thru 55000000=11) (55000001 thru 60000000=12) (60000001 thru 65000000=13) (6500 0001 thru 70000000=14) (70000001 thru Highest=15) (Lowest thru 5000000=1).EXECUTE.FREQUENCIES VARIABLES=人口数(人)/HISTOGRAM NORMAL/ORDER=ANALYSIS.Statistics人口数(人)N Valid33Missing1人口数(人)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Valid138.89.19.1 238.89.118.231 2.9 3.021.241 2.9 3.024.2538.89.133.3638.89.142.471 2.9 3.045.58411.812.157.692 5.9 6.163.6102 5.9 6.169.7111 2.9 3.072.7122 5.9 6.178.8141 2.9 3.081.815617.618.2100.0Total3397.1100.0Missing System1 2.9Total34100.0注解:将数据进行分组后作出直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第15组的频数最多,即70000000以上的人口数在所分组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数据分布还是比较理想,大致呈正态分布,且各阶段的人数差距不是很大。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地级市数据
总人口
(人) 合计
户籍人口 (人)
19612368 12554049
23019196 14185160
12938693 9919579
28846170 33149845
104320459 85024973
95792719 95479481
94029939 104281397
80417528 89980794
78660941 74963132
71854210 71910486
65700762 70780713
59500468 68620208
57237727 61759716
54426891 47331520
广西壮族 自治区
46023761 51591711
云南省
45966766 45631063
江西省
抚顺市 辽宁
辽阳市 辽宁
阜新市 辽宁
本溪市 辽宁
盘锦市 辽宁
赣州市 江西
上饶市 江西
宜春市 江西
南昌市 江西
吉安市 江西
九江市 江西
抚州市 江西
萍乡市 江西
景德镇市 江西
新余市 江西
鹰潭市 江西
苏州市 江苏
徐州市 江苏
南京市 江苏
南通市 江苏
盐城市 江苏
无锡市 江苏
淮安市 江苏
宿迁市 江苏
泰州市 江苏
681.4 578.99 556.82 549.42 453.06 374.85 372.93 280.48 280.11 203.53 129.85 220.87 139.68
48.93
44.17
37.84
27.33
25.67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佛山市统计局2011年12月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时隔十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六普”)结果显示,新世纪10年佛山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对佛山未来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佛山人口总量分析本次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注719.43万人(图1)。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328.24万人,占45.62%,外来常住人口387.04万人,占53.80%,出国及户口待定人口4.15万人,占0.58%。
372.00万户籍人口中除常住、出国人口外,另有外出半年以上人口39.98万人;外来人口中除常住人口外,另有暂住人口45.30万人。
注常住人口包括,定居、外出不满半年及境外工作学习的户籍人口;居住在我市且离开原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居住在我市的户口待定人口。
与2000年“五普”时的533.79万人相比,十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共增加185.64万人,增长34.78%,年均增长率3.03%。
这个数字,比1990年到2000年常住人口5.92%的年均增长率下降2.89个百分点。
2000-2010年佛山34.78%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全省的20.69%、全国的5.84%的增长水平(表1)。
表1 全国、广东和佛山总人口对比表2000年人口数(万人)2010年人口数(万人)增长(%)全国129533.00 133972.49 5.84广东8642.00 10430.31 20.69佛山533.78 719.43 34.78从广东各地市常住人口的分布情况看,2010年佛山常住人口总量占全省的6.90%,在广州、深圳和东莞之后列全省第四位(表2),比2000年的第五位(低于广州、深圳、东莞和湛江)上升一位。
表2 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分布外来常住人口的快速大量增加,是佛山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佛山户籍人口的增长较为缓慢,2000-2010年的十年间仅增加42.81万人,增长13.00%,年均增长率1.23%,远逊于同期常住人口增幅,外来常住人口则大幅增加165.87万人,占了常住人口增量的89.35%。
第 三 篇 佛山概况
3
佛山年鉴
岩、炭质泥岩夹煤层;侏罗系发育不全,仅发育下 侏罗统,以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系为主,岩性 以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少量 砾岩、煤线或煤层;白垩系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 系,构成了三水盆地的早期充填沉积物,岩性有紫 红色复成分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 夹少量的英安岩、凝灰岩等火山岩和石膏层等蒸发 岩类;古近系也是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系,构成了 三水盆地的晚期充填沉积物,岩性为紫红色复成分 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钙质泥岩、 泥灰岩,夹少量的油页岩和石膏层,以及大量的粗 面岩、石英粗面岩、粗面质凝灰岩、粗面质火山角 砾熔岩、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角砾凝灰岩等 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
在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佛山市位于二级构造 单元武夷—云开—台湾造山系,经历了各构造旋回 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佛山市极具特征的地质背景。 距今 8 亿至 2300 万年的岩石构成了佛山市的坚硬 基底,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发 育,但是以各地质时期的沉积岩为主体。
佛山市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较为齐全、分 布广泛,发育的地层有南华系、寒武系、泥盆系、 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 系和第四系,以古近系和第四系分布最广。南华系 为一套以片岩为主的浅变质岩系,岩性以石英云母 片岩、云母片岩、千枚岩、炭质千枚岩、变砂岩与 变粉砂岩为主;寒武系为一套类复理石碎屑岩系, 由浅变质的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粉砂 质板岩、炭质板岩等组成;泥盆系—二叠系发育较 齐全,主要分布于高明、三水和南海区,自泥盆 纪至二叠纪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的沉积旋 回,岩性组合由陆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海相 碳酸盐岩—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三叠系仅发育 上三叠统,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系,岩性主要 有复成分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
佛山市城市地域分析
佛山市城市地域分析本文将从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三种空间上的地域概念对佛山市的具体情形,依照人口规模、非农化水平和人口密度三个指标进行城市地域的判定和划分。
概况:佛山,广东省省辖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地处珠三角腹地,东接广州,南邻香港、澳门。
全市总面积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万人。
与广州地缘相连,一起组成“广佛都市圈”。
佛山市行政地域1951年,佛山镇改镇为市,接下来又慢慢将周边地域顺德、南海、三水等市并入为区管辖,形成了此刻的佛山大市,由于行政区划的改变,佛山市也成了一个拥有三个车牌代码的城市。
依照现国家行政区划方案的规定,佛山市的行政区级别为地级市,所属华南地域广东省,现辖禅城区、南海区、精湛区、三水区和顺德区。
图1 佛山市地图佛山市实体地域相关概念:城市的实体地域是指集中了各类城市设施,以非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体的城市型景观散布范围,相当于城市建成区;建成区,市区和镇区内通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进展起来的城镇非农业活动的建设地段,具有大体的市政设施。
要对佛山市进行较为准确的实体地域划分,第一需要确立明确的标准,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官方统一规定,因此本文采纳周一星、史育龙《成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中从人口规模、非农化水平及人口密度三个指标界定的划分标准。
将行政辖区进一步划分为三类:建成区、近郊区、乡村,城镇实体地域由前两类组成。
考虑到建设用地不持续的情形,先判定建成用地,再依照之间联系组成建成区。
建成用地判定规那么:(1)城市行政范围内总面积不小于20m2片的区域。
b.几片分散但相邻,而且边缘最小距离小于50m的永久建筑物所在地组成的区域。
(2)符合以下任何一条的用地:a.与知足条件(1)的用地相距不超过50m,沿交通线(公路、铁路、运河)的永久建筑物所在土地。
b.机场、铁路编组站、污水处置厂、通信电台等市政效劳设施用地。
(3)符合以下任何一条的用地:a.完全被建筑物包围起来的自然地貌区域,包括河流、湖泊、山体等;b.完全被建筑物包围起来的,面积不超过12万m2的农田。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正文: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数据分析:一、全国人口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范围2.数据收集与处理2.1 人口普查数据采集方法2.2 数据质量控制2.3 数据清洗与整理3.人口特征分析3.1 总人口数量3.2 性别结构3.3 年龄结构3.4 婚姻状况3.5 教育水平分布3.6 职业分布4.地域分布分析4.1 区域划分4.2 人口密度分析4.3 城市建设与人口分布的关系4.4 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5.经济与人口发展关系分析5.1 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影响5.2 就业与人口增长关系5.3 城市化发展与人口变动6.社会问题与人口普查数据分析6.1 教育问题6.2 医疗保健问题6.3 社会保障问题6.4 环境问题7.结论7.1 主要发现7.2 结果解释7.3 限制与局限性附件:- 数据收集表格- 数据清洗记录- 数据分析结果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人口普查:在规定的时间,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行全面、系统、实时的登记与统计。
2.数据质量控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检查与审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3.数据清洗:对数据进行去重、填补缺失值、纠正错误等操作,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4.总人口数量:指某一地区内的总人口数量,用于反映人口规模。
5.性别结构:指某一地区内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及比例的分布情况。
6.年龄结构:指某一地区内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及比例的分布情况。
7.婚姻状况:指某一地区内人口的婚姻情况,如已婚、未婚、离异等。
8.教育水平分布:指某一地区内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口数量及比例的分布情况。
9.职业分布:指某一地区内不同职业类别的人口数量及比例的分布情况。
10.人口密度分析:用于衡量某一地区内人口集中程度的指标,表示单位地区内人口的数量。
11.人口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12.城市化发展:指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农村人口比重减少的发展趋势。
13.社会保障问题:指与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的各种问题,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339市数据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3417.88 2266.26 1055.45 5651.52 1420.34 2203.00 3068.21 1210.62 730.33 4547.06 1402.77 4358.46 3910.80 5158.10 1800.43 901.00 2321.20 600.85 2120.37 5758.00 827.82 862.30 908.76 1092.23 2415.12 1008.99 1005.50 1492.09 1606.51 1491.60 1181.45 2702.50 837.10 676.10 1657.82 1538.30 2051.70 835.82 1539.36
人口排 城市或 省市代号 名 地区 总和 渝00 重庆市 1 沪00 上海市 2 京00 北京市 3 川01 成都市 4 津00 天津市 5 粤01 广州市 6 冀06 保定市 7 黑01 哈尔滨市 8 苏05 苏州市 9 深圳市 10 粤02 南阳市 11 豫13 石家庄市 12 冀01 临沂市 13 鲁13 武汉市 14 鄂01 邯郸市 15 冀04 温州市 16 浙03 潍坊市 17 鲁07 周口市 18 豫16 青岛市 19 鲁02 杭州市 20 浙01 郑州市 21 豫01 徐州市 22 苏03 西安市 23 陕01 赣州市 24 赣07 菏泽市 25 鲁17 东莞市 26 粤11 泉州市 27 闽05 沈阳市 28 辽01 济宁市 29 鲁08 南京市 30 苏01 长春市 31 吉01 宁波市 32 浙02 阜阳市 33 皖06 唐山市 34 冀02 商丘市 35 豫14
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8:42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第1号)广东省统计局2011年5月9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快速汇总任务。
现将我省这次普查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3]为10430313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6420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883132人,增长20.69%。
年平均增长率为1.90%。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27747417户,家庭户人口为8868172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9人减少0.49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4397408人,占52.15%;女性人口为49905 724人,占47.85%。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82上升为109.00。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7618241人,占16.89%;15-64岁人口为79645606人,占76.36%;65岁及以上人口为7039285人,占6.75%。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2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5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02239726人,占98.0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063406人,占1.98%。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856725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780682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475992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3944315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一、引言人口普查是国家为了掌握人口的基本情况和变动趋势,为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制定政策和计划提供依据的一项重要工作。
佛山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20XX年进行的一次全面普查,本文将对其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人口变动、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政策进行深入探讨。
二、人口数量分析本次人口普查共统计佛山市总人口数量为XXX,较上次人口普查增长XX%,说明在过去几年间佛山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具体分析如下:1. 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对比:根据普查数据,佛山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XX%,农村人口占XX%。
可以看出,佛山的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
2. 人口性别比例:在本次人口普查中,男性人口为XXX,占总人口的XX%;女性人口为XXX,占总人口的XX%。
男女性别比例差异不大,保持相对平衡。
3. 平均年龄分布:普查数据显示,佛山市的平均年龄为XX岁,说明佛山的人口整体较为年轻化。
具体年龄分布如下:三、人口结构特征分析1. 年龄结构:根据普查数据,佛山市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XX%,15-64岁人口占XX%,65岁及以上人口占XX%。
可以看出,佛山市的年轻人口占比较高,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2. 教育程度:普查数据显示,佛山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占比逐年增加。
具体分析如下:四、人口变动分析1. 城市人口流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佛山市的城市人口流动较为频繁。
具体分析如下:2. 农村人口流动:在过去几年中,佛山市的农村人口流动也有所增加。
具体分析如下:五、相关政策分析1. 城市化政策:佛山市一直以城市化为发展方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城市化政策来吸引人口流入城市。
具体政策如下:2. 人口发展政策:根据人口普查的结果,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人口发展政策,以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人口素质提升。
具体政策如下:六、附件1. 附件一: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详细数据表2. 附件二:相关法律文件及解释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 XX法:指XX颁布实施的法律,其目的是保障XX权益。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1)1.1年龄构成............................................................................................................................. 1 1.2教育程度............................................................................................................................. 2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 . (2)2.1各省常住人口及城市化率 ................................................................................................. 2 2.2各省人口教育程度及年龄、性别结构 ............................................................................. 4 2.3各省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 (7)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内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总人数1339724852人。
2000年到2022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1.1年龄构成年龄(岁) 人数(人) 占比 与2000年相比0-14 222459737 16.60% - 6.29% 15-59 939616410 70.14% 3.36% 60-64 58816996 4.39% 5.05% 65以上1188317098.87%1.91%图1:年龄段比例图1.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 人数(人) 占比 大学 119636790 9.64% 高中 187985979 15.15% 初中 519656445 41.88% 小学 358764003 28.92% 文盲 546565734.41% 合计1240699790100%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2.1各省常住人口及城市化率常住人口(万人) 城乡人口(万人)人数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 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城市化率比2000年全国133972.45.84%0.57%66557.5/49.68%67414.9/50.32%13.46%山东 9579.31 5.50% 0.54% 北京 1961.2 44.5% 3.8% 1685.9/86.0%275.3/14.0%8.41% 天津 1293.8 29.27% 2.60% 河北7185.426.55%0.64%大学, 9.64%高中, 15.15%初中, 41.88%小学, 28.92%文盲, 4.41%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图2:教育程度构成比例图广东10430.3 20.69% 1.90% 6902.78/66.18% 3527.53/33.82% 11.18% 浙江5442.69 16.37% 1.53% 3354.06/61.62% 2088.63/38.38% 12.95% 河南9402.36 1.58% 0.16%江苏7865.99 5.75% 0.565广西4602.66 2.52% 0.25%安徽5950.1 9.9% 0.95% 2559.1/43.01% 3391.0/56.99% 15.20% 四川8041.82 -3.45% -0.35%重庆2884.62山西3571.2 9.98% 0.96%辽宁4374.63 3.21% 0.32% 2716.79/62.1% 1657.84/37.9% 7.2% 上海2301.91 37.53% 3.24%吉林2746.22 0.67% 0.07%黑龙江3831.2 3.85%0.38%陕西3732.74 3.55%0.35%内蒙古2470.63 4.00 %0.39%湖南6568.37 2%0.2%湖北5723.77江西4456.75 7.66% 0.74% 1963.64/44.06% 2493.10/55.94% 16.39% 福建3689.42 6.28%0.61%2106.44/57.09% 1582.98/42.91% 15.52% 海南867.15 10.22% 0.98%云南4596.6 7.2% 0.7% 1618.0/35.20% 2978.6/64.80% 11.84% 贵州3474.65 -1.42%-0.14%1174.78/33.81% 2299.87/66.19% 9.85% 甘肃2557.53 923.66/36.12% 1633.87/63.88% 12.11% 宁夏630.14 12.21% 1.16% 301.83/47.9% 328.3/52.1% 15.02% 新疆2181.33 18.17% 1.68%西藏300.22 14.75% 1.39%2.2各省人口教育程度及年龄、性别结构教育程度(万人)年龄结构(万人/比例)性别(万人/比例)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盲0-14 15-64 65以上男性女性全国11963.6818798.651965.6435876.45465.6622246.97/16.60%99843.34/74.53%11883.17/8.87%68685.3/51.27%65287.3/48.73%山东832.87 1332.263846.822391.24475.731507.43/15.74%7128.90/74.42%942.98/9.84%4844.71/50.57%4734.59/49.43%北京617.8 416.2 615.7 195.3 33.3 168.7/8.6%1621.6/82.7%170.9/8.7%1012.6/51.6%948.6/48.4%天津226.2 267.2 493.6 220.6 27.1 126.8/9.80% 1056.84/81.68%110.2/8.52%690.7/53.38%603.1/46.62%河北524.3 913.2 3190.3 1771.97187.741209.3/16.83%5384.1/74.93%591.97/8.24%3643/50.7%3542.4/49.3%广东856.7 1780.7 4475.92394.4204.171761.8/16.89%7964.56/76.36%703.92/6.75%5439.74/52.15%4990.57/47.85%浙江507.78 738.121996.411568.54306.1 718.92/13.21%4723.77/6.79%508.17/9.34%2796.57/51.38%2646.12/48.62%河南601.56 1241.273992.262266.77399.141974.59/21%6641.88/70.64%785.88/8.36%4748.99/50.51%4653.36/49.49%江苏850.68 1269.783041.751901.69299.541023/13.01%5986.19/76.1%856.78/10.89%3963/50.38%3902.97/49.62%广西275.14 507.9 1784.151458.05124.9 999.14/21.71%3178.2/69.05%425.32/9.24%2392.62/51.98%2210.04/48.02%安徽398.5 641 2261.9 1662.9496.5 1069.9/17.98%4274.5/71.84%605.7/10.18%3024.6/50.83%2925.5/49.17%四川536.83 904.5 2805.692784.65437.711364.45/16.97%5796.62/72.08%880.755/10.95%4083.1/50.77%3958.73/49.23%重庆249.3 381.14 951.41974.71123.9 489.8/16.98%2061.41/71.46%333.41/11.56%1459.59/50.60%1425.03/49.40%山西311.43 561.861611.53780.4876.2 610.6/17.1%2690.1/75.33%270.53/7.58%1833.88/51.35%1737.33/48.65%辽宁523.41 646.931982.94936.4784.37 499.69/11.42%3423.99/78.27%450.94/10.31%2214.77/50.63%2159.86/49.37%上海505.3 482.61 839.3 311.5663.1 198.56/8.631870.37/81.25%232.98/10.1%1185.48/51.5%1116.44/48.5%吉林271.61 463.171155.32660.7 52.71 329.27/11.99%2186.7/79.63%230.26/8.38%1391.2/50.66%1355.02/49.34%黑龙江347.38574.331727.17922.5 78.78 458.04/11.96%3054.35/79.72%318.83/8.32%1945.98/50.79%1885.25/49.21%陕西394.03 588.771498.15874.1 139.78548.94/14.712865.41/76.76%318.38/8.53%1928.76/51.67%1803.98/48.3% 3%内蒙古252.19373.69968.94627.99100.51348.26/14.1%1935.56/78.34%186.82/7.56%1283.14/51.941187.5/48.06%湖南498.86 1012.852596.341759.36175.431157.38/17.62%4768.6/72.6%642.4/9.78%3376.82/51.41%3191.55/48.6%湖北545.63 950.242267.621309.1261.88796.35/13.91%4407.01/77%520.41/9.09%2939.29/51.35%2784.48/48.65%江西305.17 549.321684.171337.33139.37975.04/21.88%3143.08/70.52%338.62/7.6%2308.46/51.8%2148.28/48.2%福建308.47 511.941397.761099.4889.98 570.57/15.46%3118.85/84.54%291.21/7.89%1898.11/51.45%1791.32/48.55%海南67.36 127.17 361.96197.1535.42 173.47/20%626.08/72.2%67.6/7.8%455.99/52.59%411.16/47.41%云南265.6385.01263.11994.4277952.8/20.73%3309.2/71.64%350.6/7.63%2385/51.89%2211.6/48.11%贵州183.88 253.021035.071368.07303.85876.46/25.22%2300.47/66.21%297.72/8.57%1795.15/51.66%1679.50/48.34%甘肃192.33 324.46798.28831.3 222.27464.38/18.16%1882.56/73.61%210.58/8.23%1306.41/51.08%1251.11/48.92%宁夏57.67 78.46 212.0187.939.17 135.37454.37/740.39/322.88/5307.256 4 /21.48% 2.11% 6.41% 1.24% /48.76%新疆232.99 252.64787.37656.0451.58 453.06/20.77%1593.24/73.04%135.03/6.19%1119.02/51.3%1062.31/48.7%西藏16.53 13.10 38.58 109.85 73.17/24.37%211.76/70.53%15.29/5.095154.26/51.38%145.95/48.62%2.3各省常住人口地区分布(单位万人)山东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东营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681.40 871.51 453.06 372.93 203.53 696.82 908.62 808.19 549.42 威海市 日照市 莱芜市 临沂市 德州市 聊城市 滨州市 菏泽市280.48 280.11 129.85 1003.94 556.82 578.99 374.85 828.78北京东城区 西城区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海淀区 门头沟区房山区 通州区91.9 124.3 354.5 211.2 61.6 328.1 29.0 94.5 118.4 顺义区 昌平区 大兴区 怀柔区 平谷区 密云县 延庆县87.7 166.1 136.5 37.3 41.6 46.8 31.7天津市和平区 河东区 河西区 南开区 河北区 红桥区 东丽区 西青区 津南区 27.3 86.09 867.0 101.82 78.84 53.15 56.99 68.47 59.31 北辰区 武清区 宝坻区 滨海新区宁河县 静海县 蓟县66.90 94.94 79.9 248.2 41.61 64.7 78.48河北石家庄市 唐山市 秦皇岛市邯郸市 邢台市 保定市 张家口市承德市 沧州市1016.4 757.73 298.76 917.5 710.4 1119.4 434.5 347.4 713.4 廊坊市 衡水市435.89 434.1广东省广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汕头市 佛山市 韶关市 河源市 梅州市 惠州市 1270.1 1035.8 156 539.1 719.4 282.66 295.3 424 459.7 汕尾市东莞市 中山市 江门市 阳江市 湛江市 茂名市 肇庆市 清远市 293.57 822 312.1 444.9 242.18 699.3 581.77 391.8 369.8 潮州市 揭阳市 云浮市266.98 587.7 236浙江省杭州市 宁波市 温州市 嘉兴市 湖州市 绍兴市 金华市 衢州市 舟山市 870.04 760.57 912.21 450.17 289.35 491.22 536.16 212.27 112.13 台州市 丽水市596.88 211.70河南省郑州市 开封市 洛阳市 南阳市 安阳市 鹤壁市 新乡市 焦作市 濮阳市 862.65 467.62 654.95 1026.3 517.28 156.91 570.78 353.99 359.85 许昌市 漯河市 三门峡市平顶山市商丘市 信阳市 周口市 驻马店市济源市 430.72 254.4 223.4 490.43 736.25 610.87 895.3 723.07 67.57江苏省南京市 无锡市 徐州市 常州市 苏州市 南通市 连云港 淮安市 盐城市 800.47 637.26 858.05 459.2 1046.59 728.28 439.39 479.99 726.02 扬州市 镇江市 泰州市 宿迁市445.98 311.34 461.86 471.55广西省南宁市 柳州市 桂林市 梧州市 北海市 防城港市钦州市 贵港市 玉林市 666.16 375.87 474.80 288.22 153.93 86.69 307.97 411.88 548.74 百色市 贺州市 河池市 来宾市 崇左市346.68 195.41 336.92 209.97 199.43四川省成都市 自贡市 攀枝花 泸州市 德阳市 绵阳市 广元市 遂宁市 内江市 1401.75 257.89 121.41 421.84 361.58 451.39 248.41 325.26 370.28 乐山市南充市 眉山市 宜宾市 广安市 达州市 雅安市 巴中市 资阳市 323.58 627.86 295.05 447.2 320.55 546.81 150.73 328.38 366.5 阿坝州甘孜州 凉山州89.87 109.19 453.29重庆市渝中区 大渡口区江北区 沙坪坝区南岸区 北碚区 渝北区 巴南区 万盛区 63.01 30.1 73.80 100 75.96 68.04 134.54 91.87 25.58 九龙坡区双桥区 涪陵区 长寿区 江津区 合川区 永川区 南川区 綦江县 108.44 5.01 106.67 77 123.31 129.30 102.47 53.43 80.10 潼南县 铜梁县 大足县 荣昌县 璧山县 渝东北翼万州区 梁平县 城口县64 60.01 67.12 66.13 58.60 836.54 156.31 68.75 19.30 丰都县 垫江县 忠县 开县 云阳县 奉节县 巫山县 巫溪县 渝东南翼 64.92 70.45 75.14 116.03 91.29 83.43 49.51 41.41 283.59 黔江区 武隆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44.50 35.10 41.51 50.16 57.81 54.51山西省太原市 大同市 阳泉市 长治市 晋城市 朔州市 晋中市 运城市 忻州市 420.16 331.81 136.85 333.46 227.92 171.49 324.94 513.48 306.75 临汾市 吕梁市431.66 372.7上海市黄浦区 闵行区 卢湾区 宝山区 徐汇区 嘉定区 长宁区 浦东新区静安区 42.99 242.94 24.88 190.49 108.51 147.12 69.06 504.44 24.68 金山区 普陀区 松江区 闸北区 青浦区 虹口区 奉贤区 杨浦区 崇明县 73.24 128.89 158.24 83.04 108.1 85.25 108.35 131.32 70.37吉林长春市 吉林市 四平市 辽源市 通货市 白山市 松原市 白城市 延边州省767.71 441.47 338.63 117.66 232.52 129.66 288.11 203.31 227.16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鸡西市 鹤岗市 双鸭山市大庆市 伊春市 佳木斯市七台河市 1063.6 536.7 186.2 105.87 146.26 290.45 1148.12 255.21 92.04 牡丹江市黑河市 绥化市 大兴安岭行署279.87 167.39 541.64 51.16陕西省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谓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渝林市 安康市 846.78 834.43 371.67 489.48 528.61 218.7 341.62 335.14 262.99 商洛市 杨凌示范区234.17 20.12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286.66 265.04 254.93 161.32 31.3 434.12 102.8 214.36 194.07 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166.99 53.29 23.13湖南长沙市 株洲市 湘潭市 衡阳市 邵阳市 岳阳市 常德市 张家界市益阳市 704.41 385.56 274.86 714.15 707.18 547.79 571.72 147.65 431.31 郴州市 永州市 怀化市 娄底市 湘西自治州458.18 518.02 474.19 378.56 254.78湖北武汉市 黄石市 十堰市 宜昌市 襄阳市 鄂州市 荆门市 孝感市 荆州市 978.54 242.93 334.08 405.97 550.03 104.87 287.37 481.45 569.17黄冈市 咸宁市 随州市 恩施自治州 仙桃市 潜江市 天门市 神农架林区616.21 246.26 216.22 329.03 117.51 94.62 141.89 7.6江西南昌市 景德镇萍乡市 九江市 新余市 鹰潭市 赣州市 吉安市 宜春市市504.26 158.75 185.45 472.87 113.89 112.49 836.84 481.03 541.96 抚州市 上饶市391.23 657.97福建福州市 厦门市 莆田市 三明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龙岩市 宁德市 711.54 353.13 277.85 250.34 812.85 480.99 264.55 255.95 282.2海南(单位人)海口市2046189三亚市685408五指山市104122琼海市483217儋州市932362文昌市537428万宁市545597东方市408309定安县284616 屯昌县256931澄迈县467161临高县427873白沙县167918昌江县223839乐东县458876陵水县320468保亭县146684琼中县174076西南中沙群岛444云南省昆明市643.2曲靖市585.5昭通市521.3红河州450.1文山州351.8大理州345.6楚雄州268.4普洱市254.3保山市250.6 临沧市243.0玉溪市230.4丽江市124.5德宏州121.1版纳州113.4怒江州53.4迪庆州40贵州省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毕节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432.46 285.1 612.7 229.73 309.24 280.59 653.64 348.06 323.12甘肃兰州市3616163 嘉峪关市231853金昌市464050白银市1708751天水市3262548武威市1815054张掖市1199515平凉市2068033酒泉市1095947庆阳市2211191 定西市2698622陇南市2567718临夏回族自治州1946677甘南藏族自治州689132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199.31 72.55 127.38 122.82 108.08新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311.03 39.1 62.27 57.24 142.86 44.39 127.85 237.09 52.56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397.94 201.44 248.26 121.92 60.33 77.09西藏拉萨市昌都地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林芝地区55.94 65.75 32.90 70.33 46.24 9.5465 19.51注:北京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
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结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数据最全面的一次人口普查,全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状况和人口变化趋势。
以下是对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总结。
一、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统筹组织实施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了对人口普查工作的统筹指导,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宣传和动员,广泛参与人口普查事关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保障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前,各级政府积极开展宣传和动员,广泛普及普查知识,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使普查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三、科学组织调查,提高数据质量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人员组织、抽样调查、数据采集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安排,注重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要求,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还进行了核查重点对象、核查重点区域、核查重点数据等工作,确保了数据的全面和真实。
四、创新应用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推行了数字化普查,应用了智能终端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方便了普查员操作,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还开展了人口普查GIS应用工作,实现了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为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加强数据分析与利用,为决策提供依据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量大、信息丰富,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全面、准确、及时的人口数据。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和发展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六、加强数据保护和安全管理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涉及个人隐私,必须加强数据保护和安全管理。
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数据管理制度,强化数据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数据保密和防泄密工作,确保人口普查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佛山分析报告
佛山分析报告引言佛山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城市,也是广东省第三大城市。
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部分,佛山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并且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本报告将对佛山的经济、人口、旅游业和产业发展进行分析。
经济概况佛山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佛山的GDP达到了1.7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7%。
佛山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家电和陶瓷等传统制造业,这些行业在佛山有着雄厚的基础和产业链。
人口情况佛山是广东省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佛山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800万。
人口数量的增长带来了佛山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且也对佛山市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佛山市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旅游业发展佛山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佛山祖庙、南海卧佛和佛山博物馆等。
佛山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通过建设更多的旅游设施和加强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佛山旅游,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产业发展除了制造业和旅游业,佛山还在积极发展其他产业。
近年来,佛山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特别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金融等领域。
佛山还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城市规划和建设为了应对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佛山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发展高铁和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住房和商业物业,改善城市的环境和基础设施。
佛山市政府还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以保持城市的独特魅力。
结论综上所述,佛山市是一个经济繁荣、人口稠密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通过不断发展制造业、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佛山市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然而,佛山市也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挑战。
佛山市政府正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佛山常住人口
佛山常住人口佛山,是一座位于广东省南部的具有悠久历史和繁荣经济的城市。
作为广东省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佛山以其发达的工业和繁荣的商贸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现代化城市中,居住着大量的常住人口,他们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佛山市的常住人口总数已经超过700万人。
这其中,男性人口约占51%,女性人口约占49%。
佛山市的人口密度较高,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约2000人左右。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佛山的常住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佛山作为一个工业重镇,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前来就业或定居。
其中,许多人来自附近的农村地区,希望在佛山这座现代化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另外,由于佛山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较好,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来定居。
这些外来人口的涌入,使得佛山市的人口结构更加多元化。
除了外来人口,佛山本地的居民也构成着佛山的常住人口群体。
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佛山本地人,他们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着佛山的优秀传统。
另一部分则是外来人口的后代,他们在佛山这片土地上长大成人,已经把佛山当做了自己的家园。
面对不断增长的常住人口数量,佛山市政府一直在致力于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和发展规划。
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教育和医疗资源、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等举措,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佛山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佛山市的常住人口群体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但却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在未来的发展中,佛山将继续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安家立业,共同书写佛山的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佛山市统计局2011年12月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时隔十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六普”)结果显示,新世纪10年佛山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显着变化。
这些变化,对佛山未来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佛山人口总量分析本次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注万人(图1)。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万人,占%,出国及户口待定人口万人,占%。
万户籍人口中除常住、出国人口外,另有外出半年以上人口万人;外来人口中除常住人口外,另有暂住人口万人。
与2000年“五普”时的万人相比,十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共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长率%。
这个数字,比1990年到2000年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
2000-2010年佛山%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全省的%、全国的%的增长水平(表1)。
表1 全国、广东和佛山总人口对比表注常住人口包括,定居、外出不满半年及境外工作学习的户籍人口;居住在我市且离开原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居住在我市的户口待定人口。
从广东各地市常住人口的分布情况看,2010年佛山常住人口总量占全省的%,在广州、深圳和东莞之后列全省第四位(表2),比2000年的第五位(低于广州、深圳、东莞和湛江)上升一位。
表2 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分布外来常住人口的快速大量增加,是佛山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佛山户籍人口的增长较为缓慢,2000-2010年的十年间仅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长率%,远逊于同期常住人口增幅,外来常住人口则大幅增加万人,占了常住人口增量的%。
二、佛山人口结构分析一般而言,人口的结构大致分为三大类别: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
(一)人口的自然结构1、年龄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万人,占%;15-59岁人口万人,占%;60岁及以上人口万人,占%(表3)。
表3 2010年佛山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负担单位:%与2000年“五普”相比,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减少万人,减少%,年均减少1780人,比重下降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加万人,比重提高个百分点。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加万人,比重提高个百分点。
少儿人口的绝对萎缩,老龄人口的大比例增加,既表明了佛山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控制,也表明了佛山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
总体上,中间年龄段人口的增加,则进一步减轻了佛山的社会负担。
2000年,佛山总抚养比%,约个劳动者养1人;2010年,佛山总抚养比下降至%,约4个劳动者养1人(图2)。
佛山总体社会负担的减轻是外来人口中和的结果。
单从户籍人口看,2010年社会总抚养比高达%,大约个劳动者养1人,负担很重。
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部户籍人口的比例达%,老年抚养比达%,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还将加深。
图2 2010年佛山的社会负担2000年总抚养比%约个劳动者养1人2010年总抚养比%约4个劳动者养1人2、性别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万人,占%;女性人口万人,占%。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五普”的上升为,高于全省的以及全国的。
性别比的提高,基本上源于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的变化。
佛山户籍常住人口的性别比2000、2010年分别为和,较为稳定和均衡;外来常住人口的性别比则由2000年的提高到2010年的,在较高的基数上进一步走高(表4)。
表4 2000、2010年佛山常住人口性别比(女=100)3、健康状况第一,死亡率。
一般而言,在一年中死亡人数占总的常住人口的比例越低,表明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越好。
2000到2010年,佛山人口的死亡率存在明显的下降,从‰到‰。
第二,老年人健康。
老年人口健康问题也是衡量整个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方面。
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健康的比例达到%,基本健康的占%,两项之和高达%,说明佛山老人安居乐养,身心健康(图3)。
图3 2010年佛山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二)人口的地域结构1、行政地域结构人口的行政地域分布,可以体现地域的人口密集程度,从而反映地区之间的生产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一般而言,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的密度会越大,聚集的人口会越多,佛山的情况也是如此(表5)。
2010年“六普”,五区常住人口按总量大小依次为:南海区,万人,占%;顺德区,万人,占%;禅城区,万人,占%;三水区,万人,占%;高明区,万人,占%。
与2000年“五普”相比,禅城区的人口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南海区下降个百分点,顺德区上升个百分点,高明区和三水区分别小幅上升和个百分点。
表5 2010年佛山五区常住人口分布2、外来人口外来人口在过去十年里大幅增加并反超户籍人口。
2010年“六普”佛山外来常住人口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
与2000年“五普”相比,增加万人,增长%。
其中,省外万人,占%;省内万人,占%。
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看,佛山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高于全省的%;增幅高于全省的%;省外人口占外来人口比重略低于全省的%。
务工经商是外来人口流入佛山的主要原因,比例高达%。
外来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计达%(图4)。
图4 2010年佛山外来人口文化程度分布(三)人口的社会结构1、家庭规模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万户,家庭户人口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人,低于全省的人和全国的人。
与2000年“五普”相比,家庭户显着增加%、万户,增幅远高于同期人口数的增幅;户均人口减少人(表6)。
从家庭户规模看,三人及以下户占总户数的%,其中一人户占%,二人户占%,较2000年分别增加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从家庭户类型看,主要集中在一代户和二代户,分别占%和%,尤其是一代户,比重较2000年大增个百分点。
家庭规模的演变,说明佛山家庭主要是以单人、一对老年夫妇或一对年轻夫妇(加未成年孩子)为成员的核心家庭,该类家庭不仅普遍,且呈大幅上升的势头。
表6 佛山两次人口普查家庭规模情况2、受教育程度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万人,占%;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万人,占%;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万人,占%;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万人,占%。
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万人,文盲率%。
横向比较看,2010年佛山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9469人,高于全国的8930人和广东省的821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19378人,高于全国的14032人和全省的1707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43613人,高于全国的38788人和全省的4291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20658人,低于全国的26779人和广东省的22956人。
文盲率低于全国的%和广东省的 %。
纵向比较看,下面的专栏描述了新世纪十年来佛山人口文化程度全面提升的状况。
专栏新世纪十年来佛山人口文化程度全面提升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由3672人上升为9469人,上升%;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4618人上升为19378人,上升%;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2704人上升为43613人,上升%;具有小学及以下程度的由28800人下降为20658人,下降%。
3、产业分布2010年,佛山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
与2000年的:: 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个百分点(图5)。
结合两个年份劳动力资源总量推算,2010年佛山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2000年减少40%左右,表明人员流出渠道较畅,流出速度较快,产业比较效率得到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分别比2000年增加40%和70%左右,表明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显着增强。
图5 2000、2010年佛山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与佛山经济结构的比较发现,10年来佛山的就业结构明显优化。
2000年,佛山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度;2010年,佛山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结构偏离度大幅下降为,就业平衡程度大大提高,符合偏离度随经济增长、产业演进而逐步缩小的基本规律(表7)。
表7 2000、2010年佛山的就业结构偏离度单位:%注:结构偏离度是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之和,产业偏离数为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人员比重的差值。
就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就业层次则仍以传统行业为主。
如从第三产业分行业的就业情况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这类传统行业就业比重较高,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住宿和餐饮业占%,而高端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占%,就业比重较低。
三、几个简要结论(一)常住人口的大量增加,对资源配置提出新要求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万人,较2000年增加%、万人,总人口前移一位至全省第四位。
人口总量的增加,一方面提高了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扩大了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也“摊薄”了人均指标,对城市各类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测算,2010年人均GDP、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人均拥有体育场地设施面积、每万人拥有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数等《珠三角纲要》、“幸福广东”考核所涉人均指标,将较原公布数减少16%左右。
(二)性别构成男大于女,外来人口为其主因佛山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上升为2010年的,高于全省的及全国的,究其原因,概源于高达的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
性别比的不平衡甚至失衡,可能波及家庭、婚姻,乃至社会的稳定。
为此,除继续禁止胎儿性别选择外,需要更多地着力于产业的转型发展,特别是促进女性从业比例较高的服务业的发展,并在就业、工资、培训、医疗保健等方面进一步关爱女性。
(三)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结构矛盾依然存在佛山15-59岁年龄段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数量较2000年增加万人,比重提高个百分点。
丰富的总量,极高的比例,为佛山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储备,人口红利仍将持续。
另一方面,该年龄段人口以外来人口为主,而其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合计近3/4,劳动力的结构性问题将趋于显化,其中高端人口尤为短缺。
(四)户籍老人比例升高,社会负担压力增加2010年,佛山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分别较2000年微增和个百分点,养老负担变化不大,但这完全是外来人口中和的结果。
单从户籍人口看,老年人口占比达%,老年抚养比达%,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