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导学案(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导学案
(第周第课时共2课时)
【使用说明】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更像一首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整部小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给人一种非常纯粹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刘西渭誉之为:“一部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咀华集》)。美学家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学习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了解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特色。
3.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学习突破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
学习关键点
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批注
学习导入
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前置练习
2.初识作品
《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给世人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故事就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结束而似乎又并未结束,给读者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
中篇小说《边城》是作者面对堕落的都市文明,寻求理想社会人生的一种表白,它表现出长期受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翠翠似显出沈从文自己这方面的性格。
3.梳理文章的段落层次。
课堂探究
1.阅读第一章,概括“边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
2.概括爷爷和翠翠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爷爷和翠翠二人的生存形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分别概括一下。
4.细读第十三章,分析下列景物描写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2)“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5.沈从文曾说要“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爱”通常可以分为几类?边城节选段主要写了哪一种感情?体现在哪些人物之间?
体现在:
6.透过第一章与第十三章概括全文充满的诗情所在。
7.疑惑之处
拓展延伸
本文虽是节选,但仍然能够比较完美地展现人性之美,谈谈作者是怎样展现人性之美的?
课后作业
基础作业(写在练习本上)
1.有人说,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就是“可爱”,即使不属一个阶层的人物也是这样。试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边城》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拓展作业(选做)
1.《边城》写天保溺死,傩送远行,老船夫与世长辞之后,翠翠是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的?
2.简述《边城》中对“美”与“爱”主题的诠释。
【使用反思】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但课上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高一一年的铺垫学习,自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