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题结题报告文档
音乐组小课题结题报告(5篇)

音乐组小课题结题报告(5篇)第一篇:音乐组小课题结题报告浅谈低年级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音乐组一、课题研究背景识谱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
因此,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它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目标。
显而易见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导致学生识谱难得原因,由于一年级孩子的注意还不稳定,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
具体直观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任何新异的刺激,也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他们的注意还经常随情绪的变化而转移。
他们注意的范围较狭小,注意的分配能力也较差,在注意一件事时,要他们同时注意另一件事是比较困难的。
一年级孩子的记忆特点是没有明确的记忆目标,许多事物是通过无意识记而记住的。
他们以机械记忆为主,背诵的本领很高,而意义记识还不大会运用。
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记得牢,对抽象的事物就记得差。
二、课题研究对象低年级学生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迎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音乐游戏是儿童游戏世界中的一个充满欢笑、荡漾歌声、舒展舞姿、表演自我的快乐王国。
趣味性教学可以成为音乐游戏的课堂,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奇、模仿力强、理解力弱、爱玩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时游戏。
让他们在情趣盎然的音乐游戏中轻松掌握知识技能。
(二)改善“沉闷型”知识技能课的需要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
要让学生能在浓厚的兴趣、愉悦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心驱使下主动地学习、掌握识谱技能。
并能真正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美。
我们必须从趣味、新颖的教学形式入手,通过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愉快地与乐理知识交上朋友。
四、课题研究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充分营造一个趣味性强在音乐学习中能充分体验到快乐的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开发学生的自信心等内在气质方面的潜能及主动性,促进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提高。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音乐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方式不合理等,影响了音乐教育的效果。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育模式,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育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为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课题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对策等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本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检验和完善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结果1. 研究过程(1)对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和不足。
(2)搜集和整理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参考。
(3)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育模式,并进行实践和检验。
(4)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结题报告。
2. 研究结果本研究探索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育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1)教学内容多元化: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民族音乐等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3)评价方式科学化: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情况,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通过实践检验,本研究提出的音乐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五、课题研究结论与建议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育模式,为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音乐教研组结题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音乐教研组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重任。
为了进一步提高音乐教研组的整体水平,我校音乐教研组在近一年的时间内,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二、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适应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发展需求,我校音乐教研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1. 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2. 丰富音乐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3. 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素养;4. 推动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三、活动内容1. 教学研讨(1)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围绕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2)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3)开展教师互听互评活动,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2. 教学资源建设(1)收集整理各类音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视频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2)鼓励教师自主研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音乐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查阅和使用。
3. 教学模式创新(1)探索“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开展“音乐与美术”、“音乐与语文”等跨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组织音乐比赛、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4. 教学评价改革(1)建立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音乐素养。
(2)开展学生音乐素养测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3)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四、活动成果1. 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2. 音乐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3. 学生音乐兴趣浓厚,音乐素养显著提高。
4. 教学评价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五、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教师对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应用不够深入,教学效果仍有待提高。
小学音乐结题报告doc

小学音乐结题报告篇一: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以导促学,同伴合作,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冯琳琳(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
但在小学校音乐课的安排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的的两节课。
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习的低效阶段。
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
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
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随便应付的话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在日常的教学之余,常常会听到身边的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习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同仁会抱怨说:“每一次上音乐课,我都要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维持纪律,课实在多没办法上好。
”等等。
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起。
而我想,音乐课开始的成功导入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音乐的导入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
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音乐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
但是要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特点,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音乐教育中的结题报告范例与评价要点解析

音乐教育中的结题报告范例与评价要点解析音乐教育的结题报告是对音乐教育项目进行总结和评价的重要文件,它涵盖了项目的目标、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
本文将解析音乐教育结题报告的范例与评价要点,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结题报告。
一、音乐教育结题报告的范例范例一:音乐教育项目“音乐启蒙班”的结题报告1. 项目背景:介绍音乐启蒙班的创建背景和目的,如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2. 项目内容与方法:详细描述项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教授简单的节奏、旋律和音乐表达技巧等。
3. 教学实施与困难:介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教学进度落后的原因和调整措施。
4. 效果评估:通过测评、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项目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如幼儿的音乐认知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家长的反馈。
5. 成果展示与总结:展示项目的成果,如学生的音乐创作作品、音乐会演出等,并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范例二:音乐教育项目“大合唱比赛”的结题报告1. 项目背景:介绍大合唱比赛的目的和意义,如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音乐素养。
2. 项目组织与准备:描述比赛的组织过程和准备工作,如选定比赛曲目、招募参赛学生和排练指导等。
3. 比赛过程与难点:详细描述比赛的具体过程和遇到的困难,如学生的节奏掌握和声部协调等。
4. 比赛结果与评价:呈现比赛的成果和评委的评价,如学生获得的奖项和评委对演唱表现的评价。
5. 反思与展望:结合比赛情况,对参赛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思,并提出下一步教学改进的建议。
二、音乐教育结题报告的评价要点1. 目标明确度:报告中应清晰地阐明项目的目标和预期效果,确保与音乐教育的发展需求相契合。
2. 内容完整性:报告中的内容要涵盖项目的方方面面,包括背景、内容、方法、实施、困难、效果、总结和展望等。
3. 数据支持:报告中应包含客观、具体的数据支持,如学生的评分、问卷调查结果和观察记录等,以增加报告的可信度。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范本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FS-DY-20631音乐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背景分析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
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来的”。
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
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神奇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
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
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范本)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音乐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背景分析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
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来的”。
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
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神奇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
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
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
活动时手脑并用,既可使幼儿的观察、记忆、想像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有利于幼儿大脑的整体协调,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小学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结题报告《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题结题报告1.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审美情趣关键词界定:关键词之一: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之二:审美情趣是由“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两者融合在一起的。
审美情趣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以喜爱和不喜爱的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
“趣味”这个词,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从味觉的意义上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美术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用味觉来类比审美感受的说法。
在西方,作为美学概念的“趣味”一直具有审美鉴赏力的含义。
朱光潜曾指出:从罗马时代开始,西方一直把审美能力称作趣味。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情趣可以说是包括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等,它体现了审美个体的偏爱、倾向性、选择性和审美鉴赏、审美判断,具有个体差异性、差异的范围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点。
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最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题名称解读:“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是在小学音乐课上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等审美教育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2.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欣赏应该达到三个层面:美感阶段、至善阶段、至纯阶段。
欣赏应内化为学生情感,教学生学做人,而现状不能满足欣赏教学的需要。
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小学欣赏教学表现于聆听参与、节奏参与、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乐器演奏参与等欣赏活动中,而这些活动又不是人人能够驾驭,做得到位的。
还没有深化,没有达到真正帮助学生内化到情感层面,伴随着新课改的东风,欣赏课也应当以更新的姿态面向学生,以全新的理念来支撑我们的教育教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教研课题结题报告(3篇)

第1篇一、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二、课题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因此,如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旨在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策略,以期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三、课题目标1. 提高音乐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明确音乐教学目标。
2.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策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3. 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4. 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核心素养音乐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音乐教学的看法和需求。
3. 经验总结法:结合音乐教学实践,总结有效教学策略。
4. 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五、课题研究内容1.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2. 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目标制定3. 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内容设计4. 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方法与手段5. 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评价六、课题研究过程1.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查阅相关文献,制定研究计划。
2. 实施阶段:(1)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2)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3)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收集教学反馈。
(4)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3. 总结阶段:(1)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2)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七、课题研究成果1. 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2. 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参考。
音乐课题结题中期报告

音乐课题结题中期报告音乐课题结题中期报告自从音乐人类学研究被引入中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音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研究,探讨音乐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在进行了近两个月的研究后,我对于音乐与文化、音乐与身份、音乐与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
首先,我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方式,发现音乐在不同文化中具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筝被视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乐器,其演奏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修炼。
而在西方音乐中,钢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音乐演奏场合,成为了西方文化的象征之一。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音乐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其次,我从身份的角度分析了音乐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音乐既可以作为个体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方式,也可以成为社会认同和团结的媒介。
通过研究不同音乐群体的组织形式和音乐活动的举办方式,我发现音乐对于身份认同和社交互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些音乐社团通过共同的音乐兴趣和表演经验形成了紧密的群体关系,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也增强了身份认同感。
最后,我关注音乐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音乐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通过研究一些流行音乐的变革和发展趋势,我发现音乐在社会变迁中具有响应和引导的作用。
一些音乐家或音乐团体通过创作和演绎反映社会问题和表达社会诉求,成为社会变革的声音。
而一些音乐形式的流行和传播也反映了社会的审美趋势和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综上所述,我在本阶段的研究中初步探讨了音乐与文化、音乐与身份、音乐与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比较和分析,我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将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希望通过我的研究能够为音乐人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小学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结题报告《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题结题报告1.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审美情趣关键词界定:关键词之一: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之二:审美情趣是由“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两者融合在一起的。
审美情趣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以喜爱和不喜爱的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
“趣味”这个词,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从味觉的意义上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美术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用味觉来类比审美感受的说法。
在西方,作为美学概念的“趣味”一直具有审美鉴赏力的含义。
朱光潜曾指出:从罗马时代开始,西方一直把审美能力称作趣味。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情趣可以说是包括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等,它体现了审美个体的偏爱、倾向性、选择性和审美鉴赏、审美判断,具有个体差异性、差异的范围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点。
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最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题名称解读:“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是在小学音乐课上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等审美教育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2.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欣赏应该达到三个层面:美感阶段、至善阶段、至纯阶段。
欣赏应内化为学生情感,教学生学做人,而现状不能满足欣赏教学的需要。
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小学欣赏教学表现于聆听参与、节奏参与、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乐器演奏参与等欣赏活动中,而这些活动又不是人人能够驾驭,做得到位的。
还没有深化,没有达到真正帮助学生内化到情感层面,伴随着新课改的东风,欣赏课也应当以更新的姿态面向学生,以全新的理念来支撑我们的教育教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音乐课题结题报告】摘要:本文是对音乐课题进行的研究和探索的结题报告。
通过对音乐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增进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
引言: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组合及色彩的变化表达思想和情感。
音乐的存在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娱乐、教育还是疗愈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音乐课题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音乐的本质、历史和意义,进而拓展我们对音乐的认识和感受。
一、音乐的起源和发展1. 音乐的起源:通过考古学的研究发现,早期人类已经开始制作简单的乐器并演奏声音,这被认为是音乐的起源。
2. 音乐的演变:从最早的原始音乐发展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音乐形式,音乐不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演变。
二、音乐与人类的联系1. 音乐的心理影响:音乐具有引起情绪共鸣的能力,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感受,使人们更加愉悦或者悲伤。
2. 音乐的社交功能:音乐在社交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强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团结。
3. 音乐的教育意义:音乐教育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批判思维,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音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1. 音乐的疗愈功能:音乐可以带来舒缓和放松身心的效果,对于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2. 音乐的运动效果:音乐在运动中的应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调整心态和节奏,提高运动效果和乐趣。
四、音乐的社会价值1. 音乐的文化传承作用: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传递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念等信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2. 音乐的商业价值:音乐作为一种产业,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创造了机会,同时也为人们的娱乐提供了多样选择。
结论:通过对音乐课题的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音乐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带来了美妙的听觉享受,还对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音乐也承载着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过程与方法(一)关键概念的界定大音乐教育——是指突破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把原本割裂的学科式教育变为以音乐为载体的整合式教育,促进幼儿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教学——是指能够使学习发生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它涉及师幼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学习环境的某些准备。
有效学习——是根据幼儿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测查结果来确定的样本。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创新的研究。
2、音乐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3、把音乐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有效途径、方法及具体措施。
4、家园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
5、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即指对幼儿素质提高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对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在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和制锦市小学附属幼儿园,分别选取了三个年龄班216名幼儿进行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
本研究总体上以实验法研究为主,首先对实验班及对照班的216名幼儿进行前测,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还采用了一些辅助研究方法,如问卷法、个案研究、观察记录等。
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共编制测试问卷11份,涉及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幼儿责任感程度、幼儿交往态度、幼儿同情心、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音乐记忆力、音乐创造力、节奏感、音色、音准等方面的内容,分为音乐素质和非音乐素质两大方面。
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比较,分析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幼儿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二、问题的提出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农村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研究课题结题报告.pptx

.提高教育者对巧用打击乐器教学模式的认可:
通过实施教学方案,教育者对巧用打击乐器的教学模式的认可度有所提高。教育者认识到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 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可行的音乐教育方案。
.推动农村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巧用打击乐器的教学模式有望成为促进农村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提高学生的 兴趣
农村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研究课题结题报 告
农村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关于巧用打击乐器让农村低年级音乐课堂更高效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育事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农村低年级音乐课堂上,由 于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局限性,如何提升音乐教学效果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 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抒发和创造力培育,还能在认知、社交和学业成绩等方面产生正 面影响。然而,在农村地区的学校,尤其是低年级,音乐教育往往面临着资源短缺和教学条件限制的挑战。
合实践素养,时不我待。向书本要理论,向活动要经验。积极参加音乐学科的校内外各级各类的学习与培训, 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丰盈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参与各种比赛与展示,通过参加比赛、展示等活动,在提炼打磨的 过程中,提升教师的视野与格局,为深入研究课题做好营养储备。
2、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通过一年来的研究,团队成员通过教研探讨,“回头看”“细细品、慢慢嚼”,发 现了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不断纠正团队研究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力求完美,但有时力不从心,需要更高层次的专家 进行引领,开拓我们的视野,为下一步更好的研究指明方向。
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兴趣与参与程度的关系。
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实验,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次研究共涉及100名小学学生,他们来自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
研究采用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计,以比较不同教学策略对学生研究成绩和兴趣的影响。
实验组采用了一种创新的音乐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唱歌、乐器演奏、音乐游戏等多种活动。
同时,老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注重乐理知识和音乐历史的研究。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听力训练。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考试成绩和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与参与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经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组学生在音乐研究成绩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相比之下,对照组学生的成绩较低。
2. 实验组学生对音乐课程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与传统教学相比,创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认为创新的音乐教学方法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研究成绩并增强其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建议与展望基于本次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教育部门应重视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2.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音乐教学资源和环境,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活动和表演,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音乐小课题结题报告

音乐小课题结题报告一、引言音乐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音乐产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音乐的小课题研究,并提供一种逐步思考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问题陈述本小课题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音乐会议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在传统的音乐会上,观众通常只是被动地坐在座位上欣赏演出,缺乏与演奏者和其他观众的交流。
如何让观众更积极地参与其中,增加互动性,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1. 创造性的座位安排通过重新设计音乐会的座位安排,可以创造更多的互动空间。
例如,可以设置一个圆形或半圆形的座位布局,让观众之间更容易交流和互动。
此外,也可以在座位之间安排一些小桌子,供观众放置饮品或小食品,以增加互动性。
2. 引入技术互动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可以为音乐会增加更多的互动元素。
例如,可以在座位上安装一些传感器,让观众通过手势或声音来与演出进行互动。
这样的技术可以让观众参与音乐会的创作或演奏过程,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兴趣。
3. 丰富的后台互动除了观众之间的互动,还可以通过引入后台互动来提高音乐会的参与度。
例如,在音乐会之前,可以举办一些工作坊或讲座,让观众了解更多关于音乐的知识和背后的故事。
这样的互动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音乐会的内容,增加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4. 社交媒体互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为音乐会增加更多的互动性。
在音乐会期间,观众可以通过特定的标签或主题来分享他们的观感和体验。
这样的互动可以让观众之间建立联系,分享音乐会的喜悦和感动。
四、实施和评估为了实施这些解决方案,需要组织者和演出者的共同努力。
座位安排的改变需要合理的场地布置和安全考虑。
技术互动的实现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投入。
后台互动和社交媒体互动需要策划和宣传的支持。
为了评估这些解决方案的效果,可以通过观众的反馈和参与度的变化进行评估。
观众的满意度调查、参与互动的人数和互动内容的质量等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解决方案的成功与否。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石嘴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类别:石嘴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 sjky200646 课题负责人:郭爱梅职称:中教一级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石嘴山市第四中学联系电话:邮编:753200email:《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摘要:本课题的研究突出了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凸显了当前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不仅是社会和教育形势的需要,更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以下目的:1、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善于并喜欢与老师交流,勇于提出问题,使课堂焕发生命力。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
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有以下几点:1、《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由于长期以来,大多数初中学生对于音乐课的态度漠然,认识理解片面单一,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转变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便是一种好的渠道。
3、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陶冶其情操。
小学音乐活动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活动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项目背景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音乐教育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内容缺乏创新等。
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学音乐活动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旨在探索一种更加生动、有趣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音乐活动的实践和研究,探索一种适合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实践探索: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不同的音乐活动方法,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总结出适合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模式。
3. 数据分析:对实践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不同音乐活动教学方法的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4. 总结反思:通过反思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策略,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研究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1. 我们发现,通过音乐活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
2. 实践表明,音乐活动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3. 我们还发现,通过音乐活动,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五、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音乐活动教学是一种适合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2. 音乐活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音乐活动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实践。
六、建议基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小学音乐教育应该重视音乐活动教学,增加音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文档
Music project final report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结题报告是指一项课题或作为结束的专门报告,可以
是论文或研究报告,表达出你的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包
括论文和研究报告。
本文档根据结题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
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当前,我
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
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
来的”。
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
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神奇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
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
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
活动时手脑并用,既可使幼儿的观察、记忆、想像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有利于幼儿大脑的整体协调,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二)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在经历了照搬前人——模仿国外的漫长阶段后,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横向考察,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宏观意识、不能从全面发展的整体思路来实施音乐教育。
人们从音乐有利于早期智力开发的角度考虑较多,而思考音乐与道德、身体、审美及劳动之间关系的人较少;有不少虽考虑到音乐专门教育的早期培养价值,但又往往陷入形成上学的思考怪圈。
在教育观念上,常常看重音乐教材,而忽视幼儿发现、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习惯以唱歌教学代替整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内容,忽视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内容;在教育方法上,过多地使用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幼儿对音乐的自由探索、主动感受、大胆实践、充分表现等。
鉴于此,我们济南市xxx幼儿园在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小规模试点和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多方面准备,并经过可行性论证,于20xx年向市教科所早报了《实施大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并由市教科所推荐,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我们力求通过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变原本割裂的、单一的学科教学为“以音乐为载体,一日活动中渗透”的大音乐教育模式,突破原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机制,把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各类知识,锻炼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
大音乐教育——是指突破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据
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把原本割裂的学科式教育变为以音乐为载体的整合式教育,促进幼儿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教学——是指能够使学习发生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它涉
及师幼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学习环境的某些准备。
有效学习——是根据幼儿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测查
结果来确定的样本。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创新的研究。
2、音乐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3、把音乐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有效途径、方法及具体措施。
4、家园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
5、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即指对幼儿素质
提高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对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济南市xxx幼儿园和制锦市小学附属幼儿园,分别选取了三个年龄班216名幼儿进行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
本研究总体上以实验法研究为主,首先对实验班及对照班的216名幼儿进行前测,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还采用了一些辅助研究方法,如问卷法、个案研究、观察记录等。
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共编制测试问卷11份,涉及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幼儿责任感程度、幼儿交往态度、幼儿同情心、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音乐记忆力、音乐创造力、节奏感、音色、音准等方面的内容,分为音乐素质和非音乐素质两大方面。
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比较,分析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幼儿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1、非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的发展、交往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幼儿责任心的影响不明显。
2、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提高幼儿的音准、节奏感、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等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音
色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音色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缘故;对音乐记忆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实验时间短等因素所致。
3、大音乐教育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促
进幼儿素质折全面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但因样本小、局限大,一些方面本来预期有比较明显变化的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这主要与测试问卷的设计、测试人员的水平、被测试对象的被试心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有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争取把大音乐教育细致化,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从更深层面建构大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探索模式,如何提高对大音乐教育的认识,并构建更加完善的幼儿园、家庭、社区齐抓共育的教育格局,如何使大音乐教育更加适合幼儿自主、充分、快乐的发展等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
好在这是一个拓展性的课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立志幼教的人士对我们的研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之更加完善。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
写结题报告
刘传英、张英志、张升峰、李英荣、徐晓、李伟、李咸艳、李惠云、郑荣伟、冯济华、杨会芝、王红梅、李玉英、李健、王欣、潘珂、刘晓曼、赵娜、许伟
1、《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等编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2、《和谐教育与素质》,王敏勤主编,xxx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3、《幼儿园“生活、学习、做人”》,吴颃琛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xx年9月
4、《国外幼儿园课程》,唐淑主编,xxx大学出版社,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