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摘要: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和路径选择。
一、引言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国特有的地理概念,这些地区因其地理位置、民族结构等特点,其社会治理存在一系列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日益凸显出来。
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着困境。
二、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状分析1.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在边疆民族地区,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起着主导作用。
虽然政府能够有效地调控社会秩序和稳定,但缺乏民主参与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容易导致决策单一、措施不够灵活等问题。
2.基层治理力量薄弱: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特殊因素,基层治理力量相对薄弱。
基层社区组织和居民自治意识不强,导致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足。
3.多元文化矛盾突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语言、宗教、风俗等各种差异,因此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往往出现民族关系紧张和矛盾激化的情况。
1.思想观念落后: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边疆民族地区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缺乏对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了解和认同。
2.体制机制不完善: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尚未完善,存在着权责不清、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
3.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仍然停留在政府主导型的阶段,缺乏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1.建立社会治理参与的新机制: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加强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建设,形成政府、社区和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格局。
2.推动社会治理信息化: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和共享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和任务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109
21810
24565
26955
28844
31195
33616
36396
15000 10000
5000
5919
6997
7917
9430
10489
11422
12363
关键词:新形势新特征;创新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 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 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 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 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打造共建共治共 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首先需要明确社会发展的阶段 性特征和趋势,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我国社会治理 领域存在的需求和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加强和创 新社会治理。
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征
1.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 2017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4亿 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3%,人口老龄化趋势还将在 “十三五”后期明显加快。“十四五”时期老龄化 程度将迅速加深,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 破3亿,2040年将突破4亿,2050年将达到峰值4.7亿 左右。届时全世界老龄人口约为20亿人,我国老龄 人口将占其1/4。超高龄老年人口、失能半失能老年 人口、失智老年人口,以及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口 规模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快速增加, 数量巨大。人口老龄化态势不断加深是我国需要长 期面对的基本国情。 2.城镇化速度放缓
42 Ⅰ2018/05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而后城镇化 速度逐渐放缓,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58.5%。当前由 于城乡产权制度改革尚不完善,区域政策不均衡等 问题,造成农民工城镇化意愿不强,进一步阻碍了 城镇化率提升速度,特别是户籍城镇化率的提升。 城镇化水平的不稳定,这加大了城市管理和服务预 期的不确定性。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3、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 思想意识的防范和打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4、推进法治建设,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民族地区的法律服务和 法律援助工作,提高各族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1、某自治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 效率
基本内容
首先,中国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 强民族团结、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等。这些措施旨在促进边疆 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为全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次,中国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之 一是民族团结问题。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民族团结问题往 往比较突出。因此,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民族教育、推进民族团 结进步等,以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谢谢观看
第三,中国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方面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由 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社会管理创新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 况和需要。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服务、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 等,以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需要采取一 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民族团结、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等,以促 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 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全国的社会治理提供 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法治化设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保障。在边疆民族地区,应该加强法治化建设,完 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水平。同时,应该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 法律意识和素养。只有通过法治化建设,才能确保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实践路径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实践路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实践路径在中国的广大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问题愈发突出。
如何在保障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滞后。
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水平均较低,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不仅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加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央政策的衔接问题民族地区的自治地方,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与中央政策的衔接问题。
一些地方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了中央政策的实施难度,甚至出现了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矛盾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好这些传统文化,又能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些地区出现了传统文化日益衰退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的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探讨如何找到实践路径来解决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首先要深入理解当地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社会治理政策。
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均衡。
要注重加强自治地方与中央政策的衔接,建立起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政策框架。
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鼓励当地人民积极参与,推动民族地区的文化创新发展。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面临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有心,有诚意,有信心,完全能够通过深入研究、科学规划和精准施策,找到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为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与活力。
希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民族地区迎来社会治理的春天。
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思路、原则与对策
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思路、原则与对策作者:马桔红严萌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5期摘要:民族宗教问题历来都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结合实际,遵循相应的治理思路及原则,积极探索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有效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治理我国目前处于社会结构变动和利益格局调整的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尤其是民族宗教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为有效防范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本文提出了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并从政府、社会等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基本思路一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思路,加快民族地区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的危机治理体系。
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民族地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权益保障等体制机制,有效解决民族地区的各类矛盾和冲突。
二是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在“自上而下”的规划、组织和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的积极作用,有效协调民族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之与政府紧密结合,最大程度减少不同群体之间、不同群体与政府之间因缺乏沟通协调而发生矛盾冲突,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
二、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原则能否正确认识和区分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存在着两类主要矛盾,即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和对抗性的敌我矛盾,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有所区别。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通过教育、疏导等手段有效地进行处理,要慎用警力,避免人民内部矛盾演变为敌我矛盾。
中央委员会如何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
中央委员会如何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一、加强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少数民族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存在一些特殊的治理问题,因此中央委员会应加强政府在此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
政府部门应积极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的状况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解决当地的治理问题。
同时,政府应加强在此地区的宣传和宣讲工作,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央委员会的认同和支持。
二、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相对滞后,因此中央委员会应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经济支持和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引导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推动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
三、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和发展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央委员会应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支持和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当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宣传,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法治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央委员会应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法治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宣传和普法教育,提高当地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安全管理,维护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多样的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财富,中央委员会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保护和弘扬当地的民族文化,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总结:中央委员会在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时,应加强政府在此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和发展,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和发展,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民族问题与治理策略的探讨
民族问题与治理策略的探讨在中国,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民族问题更是旷日持久。
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民族问题与治理策略之间的关系。
民族问题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民族问题是什么。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民族问题即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地区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一些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甚至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治理策略的重要性治理策略是指对于民族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处理方式。
对于不同的民族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进行解决。
这不仅是一种现实问题,更是未来社会的治理方向。
治理策略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它应该是全面的、科学的、长期的,同时也必须符合国际法和人权法律的规定。
它的制定需要政府、学者、宗教人士和民间团体的共同协作,需要民族理解、政策稳定和长期承诺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安全保障措施是治理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要相应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措施。
应该根据民族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和传统习俗,并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互相了解和认识。
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可以带来和谐的社会氛围,并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治理策略的实践案例在中国历史上,对民族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断变化。
从粗暴的军事行动到现代的普及教育,中国政府为此问题作出了诸多尝试。
新疆代表着中国多元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也面临着民族问题的挑战。
当今,新疆政府努力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以及大力推广现代知识和教育,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团结。
例如,新疆的草原林业、板房农业、果树林业等产业,日益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稳定收入的不二之选。
同时,新疆还加强了警察力量和维护社会安全的工作。
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现实意义及路径建构
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现实意义及路径建构作者:韩雪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在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由于之前受自然灾害、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各个方面的发展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民族地区基层政府治理的重要性、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路径建构进行梳理,进而提出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民族地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一、治理民族地区民族问题的背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对民族领域改革的规定动作和预期目标是:“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意。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尽早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二、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现实意义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安全和繁荣富强。
作为直接面向农村的基层政府—乡镇政府在民族地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在民族地区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是重要的前提,因为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家政策的落实、群众利益的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治理效果。
基层政府应挖掘民族地区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2.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基本问题探讨
社会治理接受康复治疗,并动员全家及社会爱心人士累计捐助130000多元。
经过康复治疗,冯莹莹的身心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如今在家开电商推销家乡的蜂蜜、红薯、芝麻油等农副产品,终于找到了被家人和社会需要的感觉。
这就叫幸福。
“莫以善小而不为”已经成为马昕大家庭的座右铭,把“送人玫瑰满手留香”乐于助人的行为上升为自觉的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
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国爱家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分析与思考(1)培育优良家风建构幸福家庭离不开好的“领头人”,这一点在大家庭中更为重要。
马昕兄弟姊妹6人,排行第5,入伍27年,先后48次荣立军功和受军级以上单位表彰。
他的人生信条是“吃亏就是福”。
可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是随着大家庭成员的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思想认识的进步,以及多元化发展,加之“头雁”也有“打盹儿”的时候,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大家庭怎么继续飞得更高更远。
这就提出了培养“接班人”的问题。
另外,从样本家庭的家庭角色和互动模式观察分析,“头雁”型幸福家庭的民主程度仍需增强。
这一问题,样本家庭也已经意识到了。
(2)离不开家庭组织建设。
样本家庭使用军队化的方式管理大家庭,以次生代(二代)家庭为单位,选出“连长”和“排长”,肩负管理大家庭和各自二三代家庭的责任。
马昕是大家庭的连长,负责大家庭的发展方向与重大事务的决策;马昕二姐是副连长,负责后勤保障和协调家庭关系;大外甥杨威和外甥女杨洁,是大家庭的一排长、二排长,他们是创业先锋,用自己公司的部分收益补充大家庭的经济开支。
(3)离不开家庭民主议事制度。
每月召开一次“家庭代表”会,协商、决定大家庭的重大事项和重大开支;分析每位家庭成员的思想状况和遇到的难题,给出建议;监督家庭规划落实情况。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乡村社会治理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地区之一,其乡村社会治理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交相辉映,这也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对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是指我国西南部地区的边疆地区,这里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
这里的气候条件也各异,有的地方雨量充沛,有的地方干旱少雨。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人们生活的方式和文化传统也呈现出多样性。
这里还居住着多个民族群体,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信仰、习俗等。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多民族、多文化特点,这也为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地区矛盾较为突出。
在这里,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积淀和文化差异,容易产生矛盾和摩擦。
特别是在资源分配、宗教信仰等方面,常常会引发矛盾,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2.基层治理组织薄弱。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加上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导致这里的基层治理组织建设相对滞后,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应对乡村社会治理问题。
3.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地方存在着人们信用观念淡薄的情况,甚至存在信用失信行为。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给乡村社会治理增添了不少难度。
4.生活环境和民生问题突出。
在一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活环境差、民生问题突出,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针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解决:1.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提高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能力,减少民族矛盾的发生。
论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精选文档
论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一、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与全国一样,也在不断进步。
同时,由于种种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文化的、内部的、外部的原因,边疆民族地区在社会治理方面还面临一些困境。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和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人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边疆民族地区受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扭曲、贫困人口众多、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等因素困扰,在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内地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在边疆民族地区内部各城市之间发展速度也同样存在不均衡现象。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目前,边疆民族地区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居民的构成与内地相比呈现出更加多元而复杂的特点,这给城镇管理,尤其是治安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二)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暴力恐怖事件时有发生非法宗教活动量大面广,屡禁不止,宗教极端思想传播较快、较广,宗教极端势力快速发展,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的潜在危险。
由于境内外“三股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的策划、组织、煽动和支持,时而发生暴力恐怖事件,破坏民族团结,对社会稳定构成现实威胁,给当地维护社会稳定带来极大挑战。
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
(三)走私或偷运武器弹药、毒品、贩毒吸毒情况严重近年来,我国对走私或偷运武器弹药、毒品等现象给予了严厉打击。
不仅国内采取了严打措施,同时积极开展跨区域合作,与周边国家积极开展联合打击行动。
如积极开展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执法常态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走私或偷运武器弹药、毒品、贩毒吸毒情况屡禁不绝,呈现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的趋势,近年来枪支弹药及毒品走私开始向边疆民族地区蔓延。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方式中,在民族地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不仅要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格局中彰显党的引领地位,也需要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为基层社会多元共治提供充足力量支撑。
关键词: 少数民族社会治理治理方式让“枫桥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地生根,构建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在对“枫桥经验”的坚持和发展中深入挖掘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有益经验,广泛调动各民族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传统治理手段的当代价值,让多元共治成为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本色。
一、治理依据来源多样在民族地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既要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也离不开对少数民族优秀治理传统的汲取转化,在治理依据的多元交融中实现“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
进一步巩固法治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保障地位。
“枫桥经验”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调处群众纠纷、应对社会矛盾的重要方法,也是基层社会法治实践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要注重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法治教育宣传力度。
既要经常性开展法治讲座、案例警示教育等专题培训,又要有意识地将法律知识宣传、竞答等活动穿插进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等集体性活动之中,让“枫桥经验”依法治理的理念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要注重法律援助服务对民族地区的倾斜。
要定期组织整合地区内法律人才“送法下乡”,既要用法律手段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困难,更要培育起少数民族群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深入挖掘吸收少数民族优秀的基层治理传统。
“枫桥经验”对人民群众的发动和依靠,不仅是对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的调动,更是对人民群众基层治理智慧的挖掘与吸收。
一方面,要善于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提炼总结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和风俗习惯。
既要确保传统治理原则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少数民族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又要保证传统治理思想符合法治社会建设要求,让各少数民族优秀的基层治理传统在“枫桥经验”的坚持和发展中获得新生。
新时代民族地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若干思考
新时代民族地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若干思考
冯巧飞
【期刊名称】《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卷),期】2024()4
【摘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要求。
民族地区的地
缘特殊性和民族多样性决定了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其治理成效不仅事关民族地区经
济社会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大局稳定。
在现代化背景下,新时代
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治理主体协同联动性不强、治理模式转型滞后、治理资源相对短缺、治理技术供给不足等困境,影响和制约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
实践证明,加强和创新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要以“基层党建”引领治理方向、以“放管结合”凝聚治理合力、以“重心下移”推动治理革新、以“技术赋能”提高治理效能。
【总页数】6页(P30-35)
【作者】冯巧飞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0
【相关文献】
1.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基层服务水平——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德清实践
2.以
人为本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开放40年基层社会治理与新时代展望”
论坛综述3.新时代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与创新研究——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社区治理与创新实践的分析4.创新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力量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学习《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的思考与体会5.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发展——评《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申论分析: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思路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解决好少数民族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解决思路。
首先,在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上,我们应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统一行动的准则。
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宪法和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提高法律意识。
其次,加强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是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少数民族群众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我们应该加大投入,改善教育硬件设施,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要注重培育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每个少数民族群体都有自豪感和归属感。
再次,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是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改善的关键。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特点和问题,我们应制定差异化的经济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脱贫。
最后,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治理机制也是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问题也各有不同。
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灵活多样的治理机制,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推动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够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需要注重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成为问题解决的主体。
总之,解决少数民族问题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
我们需要坚持法治思维,加强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治理机制。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促进全国大家庭的和谐发展。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模式变迁与有效治理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模式变迁与有效治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变迁。
有效的社会治理是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强调国家集中管理和控制。
政府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扮演着主导角色,强化对民族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有效统一民族地区的行动,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府对民众的控制过度,民族文化和民族权益的忽视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现代社会治理强调公平、公正、民主和法治的原则,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和转型。
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扶贫开发成为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民主地区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和医疗条件,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了一些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和民间资本进入民族地区,推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推动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了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举办各种民族文化节日和活动,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保护工作,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加强民众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通过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和加强民众参与感,提高对社会治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调整。
在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中,需要尊重和保护民族地区的特殊权益和文化传统。
只有通过创新和改革,实现治理模式的有效演变,才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
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探讨
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探讨基层社会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但是,在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困境。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多元,传统文化在这些地区有着深厚的影响。
但是,传统文化往往与现代社会存在着冲突,这会影响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
比如,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些传统习俗对社会治理存在着影响。
比如,一些民族婚礼上会发生铺大头针、放炮竿等不文明现象,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会对社会治理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在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筛选和改造一些与现代社会不合时宜的内容,以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实施。
二、基层社会组织的缺失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和支持。
但是,在民族地区,一些社会组织的水平较低,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不足,导致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能力有限。
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缺乏有效的组织体系,民众对社会治理事务的参与和支持度较低。
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必须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的参与,促进其自身建设和提升服务能力。
三、少数民族区域治理的复杂性民族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利益冲突经常出现。
这种文化冲突和利益冲突会对基层社会治理带来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在民族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必须注重跨民族沟通和协调,要求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协商共治,以实现区域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政府部门执法问题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部分民族地区,一些政府部门在执法方面存在问题。
比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一些地区政府部门没有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滥用职权,甚至出现腐败行为。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
因此,政府部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树立良好形象。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云南省为例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创新已经成为了云南省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最具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的省份之一,云南省的社会治理创新既面临着挑战,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以云南省为例,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中国有着56个民族,其中包括了许多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中国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问题涉及到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促进区域的发展和繁荣。
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人口比例。
云南省的社会治理创新对于实现地区和谐稳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实现中国的多民族团结、发展繁荣提供有益经验。
二、云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的现状云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是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注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并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首先,云南省加强了宗教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根据《云南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加强对宗教组织的管理和指导,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其次,云南省注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在促进各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同时,重视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建立民族文化村、民俗展示等方式,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信。
再次,云南省注重落实惠民政策。
通过提高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的覆盖率,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民生条件,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三、云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云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进一步提高民族自治区的管理能力。
通过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政府官员和社区干部,加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一、引言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该地区的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资源短缺、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民族文化传承困难等。
为了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有必要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问题分析1.资源短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地处高原、山区,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水、土壤、植被等资源存在着严重的破坏与流失;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相对较差,缺乏足够的资源保障。
2.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体系相对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乡村社会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服务保障。
与此由于政府资源的短缺和管理水平的不足,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3.民族文化传承困难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正逐渐消失。
一些传统行业、手工艺品和民俗习惯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民族文化的传承困难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
三、解决方案1.加强资源保护与管理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水源、土地、植被等资源的保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
政府要加大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化社会治理结构,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建设更加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的水平。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化节庆等形式,提高当地居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四、结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面临诸多问题,但也面临着转型和发展的机遇。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治理的健全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3期满族研究№3,2015(总第120期)MANZU MINORITY RESEARCH(Gereral№.120)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沈忻昕(辽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摘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理清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提高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首要任务。
二是以建立精准工作机制、加强扶贫攻坚力度为重心,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和支持力度。
三是以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就业工作多措并举为要点,加快完善民族地区教育和就业体制机制、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以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基础,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社区环境,社会体制。
五是在民族地区依法开展社会治理活动、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基本思路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65X(2015)03-0006-05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我们体会新思路、新要求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充分认识民族地区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根据《意见》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的阐述,可以明确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
这是一项两位一体的完整任务。
其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基本原则,在社会治理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忽略这个原则;同时,改善民生是基本要求,在实施社会治理的各项举措时,都不能偏离这个要求。
只有牢牢把握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这个基本原则,才能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行社会治理;只有牢牢记住改善民生这个基本要求,才能在深入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做好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
在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中时刻不忘改善民生,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中时刻不忘改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这是必须做好的一项关系民族工作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应该从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改善民生工作提升到新水平,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幸福过程中,把保障民生工作推进到新阶段。
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快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就业工作的力度,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机制,改进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扩大了住房保障的范围,提升了文化体育等项事业的水平,使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公共服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特别是与民族地区群众生活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与民族地区群众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逐步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
同时,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在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的过程中,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在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的过程中,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欠账依然较多;在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的情况下,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依然偏低,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因此,进一步转变民族地区发展方式,是正确认识和切实做好民族地区民生工作的重要基础;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开创民族地区民生工作新局面的迫切要求;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是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突出标识。
把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在民族地区必须把改善民生与维护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把保障民生与维护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
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才能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全体人民,才能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这就需要不断改善民生,不断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这就需要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人民的需求,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人民安居乐业;这就需要不断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平安建设,才能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二、以建立精准工作机制、加强扶贫攻坚力度为重心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
集中力量进行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要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把地方党委和政府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和对口帮扶工作结合起来,有效解决扶贫开发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要建立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把地方每年安排的民族地区扶贫资金,与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重点加强民族地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把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与优先解决民族地区特困村工作结合起来,在落实扶持项目和资金工作中着重解决人畜饮水、电力、通讯等问题。
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需要帮助拓宽民族地区的融资渠道,对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要帮助建设担保体系,对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和国外政府赠款,要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向民族地区合理倾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需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公共服务支出成本差异,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保证民族地区公共服务正常经费支出;通过民族优惠政策转移支付,全面落实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倾斜政策。
加大生态建设支持力度,需要加快建立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这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民族地区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
必须认识到,优先安排使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费、水资源费的地方留成,不是一般的生态补偿,而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优先考虑民族地区森林植被恢复费的使用需要,也不是一般的生态补偿,而是民族地区各级党委依法执政的重要任务;优先满足民族地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地方留存部分的需要,也不是一般的生态补偿,而是民族地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职责;优先保证民族地区使用农用地转用的耕地开垦费需要,也不是一般的生态补偿,而是做好民族地区的民生工作的重要举措。
总之,要对民族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遭到损失或者作出贡献,给予合理的充分补偿。
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在编制扶贫资金使用方案,统筹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时,一定要以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诚信态度,认真落实民族发展规划,加大综合扶贫投入力度,确保民族专项资金发挥显著的经济脱贫效益,实现必须的社会解困效益。
对于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困难,需要加大以工代赈、安居温饱、易地搬迁和劳务输出等工作力度,保证各项扶贫开发措施落实到户。
对于民族地区突出的贫困问题,应该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考虑民族地方的特殊性,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充分惠及民族地区的全体群众。
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改革,切实解决民族贫困地区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必须努力为民族地区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切实解决民族贫困地区看病难的问题;必须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切实解决民族贫困地区上学难的问题;必须要以对党负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切实管好用好民族专项资金,使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安居乐业。
三、以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就业工作多措并举为要点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对于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帮助巩固和提高水平,加快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同时,要支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办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职业学校。
对于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要采取积极支持的举措,在安排专项经费时给予重点倾斜;同时继续办好民族预科班,适当扩大预科班的院校范围。
在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发达地区进行支援,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在民族地区以多种形式办学。
要依法不断增加民族教育投入,提高民族地区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费标准;要设立民族教育补助专项经费,解决民族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要落实少数民族义务助学金和高寒乡补助政策,解决好民族地区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和失学儿童的救助力度,更好满足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需求。
加快完善民族地区的就业体制机制。
从体制上看,需要加快建立和尽快完善民族地区各级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度,强化具有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的失业保险制度;需要加快建立和尽快完善民族地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
需要加快建立民族地区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制度,尽快完善民族地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岗位制度,把政府购买的服务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加快建立和尽快完善民族地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级政府基金,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实行激励政策。
从机制上看,需要加快建立和尽快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快建立和尽快完善民族地区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需要加快建立和尽快完善民族地区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城镇困难人员就业;需要加快建立和尽快完善民族地区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机制,促进退役军人就业;需要加快建立和尽快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通过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平台,对未就业的或者有特殊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全程就业服务。
加快建设民族地区基本社会保险制度。
要确保少数民族参保人权益,在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过程中注意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要大力建设民族地区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要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尽快健全少数民族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加强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
要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各级政府在安排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时,对民族地区给予重点倾斜。
要加快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
要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民族地区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住房公积金制度必须公开规范,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必须改进创新。
要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健全少数民族群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健全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民族地区妇女关爱服务体制,健全民族地区老年人关爱服务机制,健全少数民族残疾人权益保障事业,健全民族地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