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2.相似性系数法
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区域(通常为产业结构高的区域)的产业结构为
参照标准,将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公式为:
=
σ
=1
2 2
σ
=1
(4.1)
A为被比较的区域,B为参照区域, 表示产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度量方法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重心变化或产
业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不同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如制造业比农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商业比制造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向
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
(σ
=1 )/
2
(σ
=1 σ=1 )/
(4.11)
>1,说明i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即波及效果
较强的产业。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关联产业
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升级是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要通过新主
导产业替代和原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向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具有产业配套性
的产业分类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008年联合国发布了第四版《所有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1大类。
第一讲 产业结构
22.8
27.6 41.1 8.5
20.2
29.4 41.5 8.9
15.6
33.1 41.6 9.8
13.8
34.7 41.3 10.2
12.7
37.9 38.6 10.9
一般服 务业
公共服 务业
H.Chenery and M.Sycqquin, Patterns of Development,1950-1970, (OUP,1975),P38.
结构性扭曲
我国是在经济发展处在较低阶段时,推进 工业化发展的。 1952年开始工业化时,人均GDP为 RMB119(≈$50)
从产值结构上,工业占 主体,实现了农业社会 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从就业结构上,农业占 主体,基本上还是以农 民为主体的农业社会 结构性 扭曲 一个传统的小规模的农业 体系
一个较完整的现代大工 业体系
工业化阶 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964年 1970年 1996年 2004
200-400
280-560
1240-2480
720-1440
400-800
560-1120
2480-4960 1440-2880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800-1500
1120-2100 4960-9300 2880-5760
930014880 576010810
社会发展的6个阶段 (1964年美元)
800-1500 400-800 200-400 工 业 化 中 期 工 业 化 后 期
1500-2400 后 工 业 化 时 期 现 代 社 会
农 业 社 会
工 业 化 初 期
农业社会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李致平;李菁菁【摘要】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解读及发展机理的梳理,立足于安徽省发展现状,针对性地设计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个维度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CRITIC权重赋值方法对省内各地区201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内城市间发展差异明显,其中合肥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芜湖、铜陵次之,安庆市发展水平最低;至十二五规划中期,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符合“一带一圈一群”的战略布局,但“带、圈、群”模块间城市发展水平整体呈降序的阶梯状分布.【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2)005【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作者】李致平;李菁菁【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城镇化作为一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发展速度与质量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发展早期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于“恢复-发展-调增-徘徊”的起伏涨落的状态,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后,我国生产力获得迅速解放,城镇化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
[1]就安徽省而言,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自1978年的12.62%提高到2000年的28%,再到2012年的46.5%,提高了2.5倍;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城镇化在推动我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普遍伴随着半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冒进、城市规划不合理、城乡关系不协调、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报告中多次强调“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力争实现城镇化内涵型增长。
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何处,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探索。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钱纳里提出。
根据这个理论,社会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提出,社会的发展会通过三个阶段,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
农业社会的特点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其社会结构稳定,社会秩序和传统也相对保守,主要依靠农业活动获取收入。
而工业社会则是以工业化生产为主,它依靠机器化生产,基本上拥有丰富的生产资料,而且有大量的劳动力,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出现,使得社会发展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资源和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容易,社会结构更加灵活,同时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发展和创新,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机会。
因此,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参考工具,来了解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而帮助我们对当前发展阶段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和变化。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理论,由意大利经济学家钱纳里(Amadeo Giannini)提出。
该理论着重于发掘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经济发展进程划分为“发达”、“发展中”和“发展中”三个阶段。
在发达阶段,经济发展总体上稳定,特征是高投资、高利润、高生产率、稳定的价格环境和低失业率,但经济增长机制也可能出现瓶颈,如高投资资本累积和技术投资饱和局面。
在发展中阶段,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新技术和资本投资开始进入,资本的积累也开始增加,技术投资也开始增加,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
在最后的发展中阶段,经济发展总体上稳定,特征是高投资、高利润、高生产率、稳定的价格环境和低失业率。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忽略了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也可能来自技术的发展。
其次,它忽略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经济发展的轨迹可能出现波动,因此,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不能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的发展轨迹。
总之,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一种有价值的经济发展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
角度对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
表 1 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结构偏离模式 单位 % 人均 GDP ( 美元
注 : 各产业结构偏离度 =各产业就业比重 - 各产业产值比重 , 总偏离度 =各产业结构编离度绝对值之
和。
目前 ,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主要采取两种 持续下降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继续上升 , 并于
方法 : 一是定性分析 。张建武 [3 ]在总结各国经济发展 2006年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 。从业人员就业构成初
二是定量分析 。梁向东 [4 ]根据 1978 - 2002 年中国各 第二产业发展缓慢 , 第二 、三产业的 GDP 占比进入
产业所占 GDP 份额及其就业人数 , 选用结构偏离系 90年代以来维持在 35 - 40%之间 。目前 , 云南省的
数和结构变化的协同系数两指标 , 分析说明 : 第一产 第一产业人数占比为四省之最 , 达到 70%左右 , 为
GDP第三产业占比 3319 3411 3414 3616 38 4019 4216 4118 3917 4015 3917 39181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 73104 74135 75132 76167 73188 73165 73129 72163 71129 69144 68197 68135
作者简介 : 张梅 (1976 - ) , 博士 , 讲师 , 广东普宁人 , 研究方向 : 国际贸易 、产业经济 ; 陈喜强 ( 1964 - ) , 教授 , 广西钦 州人 , 研究方向 : 区域经济 、产业经济等 。 3 基金 项 目 : 本 文 为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CAFTA 进 程 中 我 国 周 边 省 区 产 业 政 策 协 调 与 区 域 分 工 研 究 ” (项 目 编 号 : 06&ZD03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 ) 四省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对其判断也同工业化的定义一样,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根据不同的指标值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即工业化起步时期)、工业化中期(即工业化起飞时期)、工业化后期(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时期)和后工业化阶段(即全面实现工业化的时期)。
国外学者对工业化进程的量化测评研究一般是从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城镇化率等方面进行测度,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夫曼、库兹涅茨、科林·克拉克、钱纳里与赛尔奎因、约翰·科迪等人。
这些典型的量化测度方法受到了国际国内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纳。
1.工业结构水平判断方法(1)霍夫曼比例德国经济学家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了霍夫曼比例(H),即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比值,并根据这个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4-6 之间; 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1.5-3.5 之间; 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0.5-1.5 之间; 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小于0.5。
霍夫曼比例亦称作霍夫曼系数,其基本表达式为: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霍夫曼比例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霍夫曼比例越低,说明资本品工业规模越发展,相应地消费品工业比重越小,工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高度越高。
因此,霍夫曼比例的变化反映了工业化的进程。
(2)科迪指标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一项研究中,约翰·科迪等(1990)学者根据工业的主体部分——制造业的增加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中所占的份额来衡量工业化水平。
科迪等人把工业化水平划分为非工业化(20%以下)、正在工业化( 20%~40%)、半工业化(40%~60%)、工业化(60%以上)等四类。
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业和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加值( 包括农业、林业、渔业; 矿产业;制造业; 电力及其他公用事业;建筑业),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 、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 标‘准”模式(1970年的美元)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人均GDP (美元)经济发展阶段 300-600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600-1200 初期 工业化阶段1200-2400 中期 2400-4500 后期 4500-7200 初级阶段 发达经济阶段7200-10800高级阶段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
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
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2、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
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
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
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
产业结构
3、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 (1)内部因素 需求因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 供给因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 源 (2)外部因素 经济体制类型 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产业政策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财税金融政策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产业结构高度化标准 “标准结构”法 “标准结构”是经济学家对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的 综合描述,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样本国家产业结构高 度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进行统计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出能 刻画某一高度化阶段的若干指标,作为该阶段下产业结构演进的 “标准”型式。包括产值标准结构、劳动力标准结构、相对劳动 生产率标准结构。 经济发展阶段判断法 除了前述的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论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 理论之外,还有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他 们根据人均国民收入,将工业化阶段划分为0,1,2,3,4,5,6等七 个阶段。收入水平对应着发展阶段,也划分出三种国家类型。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
3、产业结构分析指标
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指标:产业结构变动速度K值、Moore结构 变动值 三次产业的结构效益指标: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 三大产业就业GDP弹性系数 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标准结构”比较、产业结构相似系 数法 工业结构高度化综合指标:工业内部结构高度指标、产业链 结构高度指标、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系数
2、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也可以称为“二元经济”理论, 最早由荷兰社会学家伯克提出。 1954年,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题为 《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论文中,系统地提出 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 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所构成的二元经济 结构。
产业经济学第8章
理的产业结构系统,应主要立足于系统内部的资源,同时不
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
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当是: ⑴ 首先强调了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⑵ 当前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后代人将来的发展需要,不能为了目前 的过度需求而进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生产。
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产业建设成果,争取在某些领域实现“跳跃式”的 跨越,在起点低、发展时点晚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走完产业结构高度
化所走过的近250年的历程,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2. “标准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判断 该方法是将一国的产业结构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平均高度进 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库兹涅茨、钱纳里、赛尔奎因等人所归纳总结的“标准结构”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1. 产业结构合理化 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即要求在一定的经 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 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和有 效利用。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 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 用关系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运行质量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 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指 产业结构水平的绝对高低,而是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下,根据本国 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国际 经济关系等特点,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 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状况。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
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当是: ⑴ 首先强调了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⑵ 当前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后代人将来的发展需要,不能为了目前 的过度需求而进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生产。
产业及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分类法
费希尔首先提出,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 也就有了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次产业就是农业和畜牧业,包括采掘业。 第二次产 业就以制造业为其核心,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 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 第三次产业就是服务业。
克拉克大分类法
产业及产业结构
标准产业分类法
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比较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判断 相似比较是以另一个产业结构系统为参照系来评价和判别一个产 业结构系统的高级化。关键是构造一个关系式:
rAB=∑in u
Ai
u
/[(∑in u Bi
2)(∑ n Ai i
u
Bi
2)]1/2
被判别的产业结构系统为A,作为参考系的产业结构系统为B,Ui 为产业i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比例。自然,UAi和UBi分别表示 了产业i在产业结构系统A和产业结构系统B中的比例。且
服务化”的时代已悄然来到。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产业结 构高级化的基础。
关于判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目前常见的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 面加以考察,即 ⑴ 与“标准结构”的差异;⑵ 对市场需求的适应程 度;⑶ 产业间均衡的比例关系;⑷ 对资源构优化
对市场的适应程度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也由于目前世界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也由于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比例接近50%,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城市化推进到以大城市为主的第二阶段。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也已开始了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即由以发展小城镇为主过渡到以发展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但是,以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道路怎么走,则需要认真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研究和吸取国际人口城市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要研究和吸取人口城市化“拉美陷阱”的教训。
这是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到第二阶段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总体判断:中国人口城市化步入第二阶段人口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人口地理分布上的体现,当前世界人口城市化趋势仍在继续,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和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正驶人人口城市化快车道。
一般认为,人口城市化可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人口主要向中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亦称之为乡村城市化;第二阶段,乡村和中小城镇人口主要向大城市转移和集中,形成以超大城市组带为主导的人口城市化;第三阶段,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和其他乡村迁居,称之为逆城市化。
从总体上观察,目前中国人口城市化已步人第二阶段,超大城市的发展主导着人口城市化的性质和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以微电子技术为前导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发达国家开创了后工业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采取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并行发展的方针,大大加快了人口城市化进程。
据联合国人口司估计,1950年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29.8%,1980年上升到占39.6%,2005年上升到占49.3%w,城乡人口差不多平分秋色。
中国人口城市化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较快发展、60年代和70年代的徘徊不前、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比例已由1950年的11.2%上升到1980年的19.4%、1990年的26.4%、2005年的43%左右②,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钱纳里 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
元)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300
48.0
21.0
31.0
300
39.4
28.2
32.4
500
31.7
33.4
34.6
1000
22.8
39.2
37.8
2000
15.4
43.4
41.2
4000
9.7
45.6
44.7
>4000
7.0
46.0
47.0
分时期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化阶 段
初级阶段 中级阶段 高级阶段
280—560 560—1120 1120-2100
600—1200 1200—2400 2400—4500
发达经济 阶段
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
2100-3360 3360-5040
4500—7200 7200-10800
赛尔奎和钱纳里的发展模式
人均GDP(1980年美 第一产业
改革开放前(19531978)
100.0
23.7
54.6
21.7
1953-2005
100.0
4.1
58.1
37.8
“五五”
100.0
51.9
14.8
33.3
“六五”
100.0
24.1
40.5
35.5
“七五”
100.0
16.3
43.1
40.5
“八五”
100.0
4.4
63.6
32.0
“九五”
.0
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作者:张平经济评论 2019年11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呈现加速变动的趋势,这种变动推动了中国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但是,由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条件不同,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和水平的差距,造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绩效方面的明显差异。
一、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一)三大区域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从动态上看,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
从静态上判断产业结构水平高低,可以采用“标准结构”法。
它是将一国和地区产业结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水平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常用的有“库兹涅茨标准结构”、“钱纳里-赛尔奎因模型”和世界银行关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标准统计(参见表1)。
表1 世界银行关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统计(%)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8/1999)》,中文版,19~20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水平差异见表2和表3。
表2 中国三大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产值结构的演变(%)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html)有关数据整理。
表3 2000年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高度比较资料来源:魏后凯、陈耀:《中国西部工业化与软环境建设》,5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
2019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构成分别为9.6∶52.4∶38、17.1∶49.2∶33.7和18.8∶44.6∶36.6。
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据此大致可以判断:中国东部地区基本上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但是第三产业略低;中西部则仍然处于低收入国家的一般或一般偏上水平,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比较高。
第12章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创新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直接影响
当创新带来的是新产品开发和原有产品改善时,会 吸引生产要素流入该部门,从而增加本产业的产出; 使得本产业获得创新收益,这种方式的创新倾向于 该产业的扩张;
当创新带来仅仅导致了原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时, 将促使生产要素向外流出,以增加其他产业的产出 获得创新收益。这种方式的创新倾向于该产业的收 缩,尤其表现为该产业劳动力数量的锐减。
达不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发生结构
的逆转;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则是合理化的进一步 发展的目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身就是为了使产 业结构向更高层次的转换。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一、涵义:
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
断提高的过程,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 级形式转换的过程。
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直接动因:
•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包括需求、供给、国际贸易、 制度、环境等方面,可以归纳为市场的需求,要素 的供给和环境的支持三个方面。
• 在这有序的发展中,创新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 • 所谓创新,就是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可以 大大提高潜在的产出能力。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 演进的直接动因。
一、产业结构渐进式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渐进式优化升级是指产业结构按照演进 规律的内在要求而循序渐进的模式,是产业结构升级 的一般形态。按照技术变革的方向顺序替代主导产业, 在前一阶段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平稳进入经济发 展的下一阶段,是平稳渐进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的方式之一。
典型国家:英国和法国。
第二节 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定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 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标志是能充分利用国内外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 再生产顺利进行,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具有 良好德尔经济效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原因探讨
2008年4月人口与经济POP ULATIO N&ECONO MICS增刊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原因探讨黄洪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是促进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
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程度予以密切关注。
以往研究常用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观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程度。
库兹涅茨、钱纳里等的多国模型证明,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都始终存在,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这种偏差在不断缩小。
国内有学者研究多国模式三大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演变规律时发现:当人均GDP从低到高演进时,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较高的正偏离逐步向0偏离靠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较高的负偏离逐步向0偏离靠拢[1]。
还有学者测算多国模型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演变规律发现: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大于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2]。
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存在偏离,但偏离程度如何?近年来是否有所缓解?制约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转换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克服不利因素?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演变特征和国际比对(一)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的演变特征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是用来衡量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程度的常用指标。
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
比较劳动生产率为某产业增加值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之比。
一般来说,结构偏离大于零(正偏离),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也即该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着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偏离小于零(负偏离),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则存在着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
如果国民经济各产业都是开放的,产业间没有行政壁垒,即呈完全竞争状态,那么通过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会使各产业的生产逐步趋于一致,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逐步趋于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就逐步接近1。
9.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生产率)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从时间系列 看,在劳动力相对比重和国民收入相对比重 下降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程 度超过了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
比较劳动生产率 = 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相 对比重/该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
9.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9.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2.库兹涅茨定理:具体表述 3.第三次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一般表
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 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这说明第三次产业具 有很强的吸纳劳动力的特性,但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并不快。在工业化国家中,第三次产 业无论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还是国民收入 的相对比重方面看都在50%以上。
9.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如何理解?
第一产业:从需求角度看,第一产业主要向人 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 收入中用于支付生活必需品的比例相对减少。恩格 尔系数的变化规律揭示了这一点。从供给角度看, 第一次产业技术进步较慢,生产周期较长、土地规 模有限、受自然因素制约严重,其产出在短期内很 难实现快速增长。
9.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3.霍夫曼定理
(2)重工业化: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 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生产资料工业。重工业化 是工业结构演进中的一个阶段,无论是重工业还 是轻工业,都会由以原材料为中心的结构向以加 工、组装为中心的结构演进,即进入工业结构的 “高加工度化”,它表明工业体系以生产初级产 品为主,向生产高级复杂、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 阶段过渡,意味着工业结构日趋高级化。
9.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如何理解? 第三产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
XX城市人口规模及用地规模预测报告
i
XX 省 XX 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专题研究报告之三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预测报告
3.2.4 人口迁移政策的影响............................................................................................ 22 3.2.5 新余工业决战“500”亿的目标拉动..................................................................22 3.3 城区人口规模预测........................................................................................................... 22 3.3.1 综合增长率法........................................................................................................ 23 3.3.2 人口中心度法........................................................................................................ 25 3.3.3 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增长相关系数法推算........................................................25 3.3.4 上层规划的参考.................................................................................................... 26 3.3.5 城区人口规模的确定............................................................................................ 26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图1.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图2.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图3. 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图4.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图5.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100万人口以上城市50-100万人口城市50万人口以下城市建制镇1947 6 10 531952 9 10 138 5402(0.6)1964 13 18 138 **** **** 16(218.5)27(72.8)173(18.7)2361 1985 22(215.8)30(73.1)272(18)9140(1.5)1996 34(215.6)44(68.2)588(17.8)18200(0.9)注:括号内数据是该规模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X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表2 1979-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人口数量比较(万人)数据来源:同表1。
表3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拟合值(GDP=100%)数据来源:计量分析和计算结果表4 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200 9 151 4888 576 11.8 0.59 全部城市443 100 2582 243 9.4 0.65注:综合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GDP、劳动力、净资本(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1970年的美元)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
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
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年份我国赣州市2005 12.24 47.68 40.08 23.20 38.80 38.00 2007 11.26 48.64 40.00 22.60 40.00 37.40 2011 11.31 48.62 40.07 18.90 44.40 36.702、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
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
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
(1970年的美元)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
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
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
1、人均经济总量。
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
年份我国赣州市
2005 12.24 47.68 40.08 23.20 38.80 38.00 2007 11.26 48.64 40.00 22.60 40.00 37.40 2011 11.31 48.62 40.07 18.90 44.40 36.70
2、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
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
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
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
(江西省2004年为41%)
4、工业内部结构。
2005年,赣州市的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78亿元,占总商品增加值(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的32.1%;机械工业增加值为6.5亿元,占制造业增加值的6.5%。
(江西省2004年此两项比重分别为51.2%和20.6%)
5、贸易结构。
2005年,赣州市机电产品出口额1200多万美元,占海关总出口额的3.3%。
(江西省2004年为15.6%)
我国和赣州市各年份城市化率(%)
年份我国赣州市
1998 30.4 14.5
2003 40.53 26.9
2010 47.5 42.5
6、城乡结构。
城市化率由1998年的14.5%提高到2003年的26.9%。
04年城市化率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达到28.52%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赣州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1.7%,即城市化率为31.7%。
(江西省2004年为35.6%),2010年为42.5%。
近十几年以来,赣州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98年的30.4%上升到2010年的42.5%。
但与全国47.5%相比,总体水平偏低。
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城市化率达35.2%
综合判断:(一)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二)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三)赣州市的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省进程;多数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的差距则更大。
我市三大产业结构总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几年,说明经济发展不够快速。
因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构建强大支撑;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铸造强力引擎;
(三)以发展新型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三大产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