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别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国别史

16世纪初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在宗教外衣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意义: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

展)

1740年腓特烈二世在普鲁士开始改革特雷西亚女皇在奥地利开始改革(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9世纪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区开始了工业革命(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

1815年9月俄普奥建立“神圣同盟”

不久英俄普奥建立“四国同盟”

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了丹麦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普鲁士获胜

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0年普法战争开始,普军大捷

1871年普鲁士国王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德意志帝国成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①德意志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

②但规定帝国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最终将德国和别国人民推入战争的深渊)

19世纪80年代卡尔·本茨制成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工业产值为世界第二位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缔结“同盟条约”

1882年三国同盟建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

6月28日《凡尔赛和约》签字

1923~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

1923年1月“鲁尔危机”爆发 1924年“道威斯计划”

1925年10月《洛迦诺公约》签订

不久德国加入国际联盟,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1929年“杨格计划”

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1932年德国宣布停止支付赔款

1932年夏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纳粹党上台不久“国会纵火案”

1933年德国退出国联

1934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

1935年起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开始扩军

1936年德军开入莱茵非军事区

德意秘密签订协定,“柏林—罗马轴心”形成

不久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

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9月“慕尼黑阴谋”

1939年德国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4、5月德军开始西线攻势

6月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法国投降

7~10月“不列颠之战”开始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10月莫斯科战役开始

1942年夏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

7月德军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

10月德军兵败阿拉曼

1943年2月德军兵败斯大林格勒,开始转入战略防御

1944年6月“大西洋壁垒”被攻破,德国陷入两线作战

1945年初盟军进入德国境内

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11月~1946年10月德国战犯受审

1949年西德与东德先后成立,德国分裂

20世纪50年代初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原因(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

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3)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

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5)马歇尔的援助计划)50年代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60年代初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80年代以后纳粹分子再度活跃

1989年民德发生公民大批外逃

10月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决定实行多党制

11月“柏林墙”被拆毁

1990年3月“德国联盟”在大选中获胜,组阁

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俄国国别史

689年彼得一世改革意义(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9世纪中期前后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进展缓慢,资产阶级的统治仍没有确立,工业革命推进了资产阶级执政的脚步,最终迫使沙皇放弃了农奴制。)

1849年5月俄国派兵进入匈牙利,镇压匈牙利革命

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开始了1861年改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892年俄法缔结军事协定

1907年英俄协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俄历二月二月革命

4月列宁作了被称为《四月提纲》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

7月临时政府发动“七月事件”

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1919年3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1年2、3月间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爆发水兵暴动

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列宁:

(1)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4年初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5年~1938年肃反运动

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

斯大林:“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