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人才协同培养制度

合集下载

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汇编

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汇编

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汇编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规范协同创新中心的运作,保障科研和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并应得到全体人员的严格遵守。

第三条协同创新中心应本着开放共享、务实高效、规范管理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推动科研和创新的发展。

第四条协同创新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组织规定,尊重科研和创新的基本规律,维护协同创新中心的良好形象。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协同创新中心应设立科学委员会,负责全面指导科研和创新工作的开展。

第六条科学委员会由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科研骨干组成,委员会成员由中心主任提名,并报协同创新中心领导小组批准。

第七条科学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科研和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和创新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第八条协同创新中心应设立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第九条学术委员会成员由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科研骨干和外部专家组成,负责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

第十条协同创新中心应设立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和协调中心的日常工作。

第十一条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全面管理中心的人员、财务和设备等日常工作。

第十二条协同创新中心应设立日常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第三章科研和创新管理第十三条协同创新中心应制定科研和创新工作计划,合理安排科研和创新项目的开展。

第十四条协同创新中心应建立科研和创新项目评审制度,严格把关科研和创新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第十五条协同创新中心应建立科研和创新成果评价制度,及时总结和推广科研和创新成果。

第十六条协同创新中心应建立科研和创新成果奖励制度,激励科研和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十七条协同创新中心应积极推动科研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第四章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第十八条协同创新中心应建立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机制,培养和激励青年科研和创新人才。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作者:张彩霞来源:《速读·中旬》2021年第01期◆摘要:在全新的现代化信息时代之中,社会要想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就需要借助协同创新的活动优势,去不足发展的短板。

而一切的协同创新活动都无法离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持,故而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它不仅仅是协同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更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主要对我国高校当前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表现出的不足以及在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做出了探讨,旨在为高校的协同创新活动的正常有序组织进行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协同创新模式;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机制;培养策略中国能否在较快的时间内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社会中创新人才数量多少以及创新人才质量高低的影响,就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现实情况来看,创新动力不够强劲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基于这种现实情况,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的高等教育院校,需要责无旁贷的主动承担起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在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使学校有资格成为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创新成果的中心,同时还要通过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让学校成为合格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涵养、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关于创新人才的认识创新人才本就是一个极为宽广的概念,从大的方面讲,也就是满足要求的人才在意识方面需要是创新的,在精神方面需要是创新的、在思维方面需要是创新的,包括在储备的知识以及能力方面,同样要是创新的。

另外,创新人才对于人才的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要有博、专进行结合的知识准备、智力能力需要有创新内涵;内在的个性品质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和意识作为支撑;在思想价值取向上,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集体利益为最高利益,同时身体要保持健康的状态,体魄需要是强健的。

创新人才是以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作为基础的。

打造协同培养机制

打造协同培养机制

打造协同培养机制Collaborative training mechanisms are crucial for fostering talent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overall competency. In today's interconnected world, the need for cross-disciplinary and collaborative skill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meet this demand,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and well-coordinated training system that can effectively harness the resources and expertise of various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协同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和提升整体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如今相互联系紧密的世界中,跨学科和协作技能的需求变得日益重要。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必须建立一个全面且协调一致的培训体系,该体系能够有效利用各种机构和个人的资源和专业知识。

The core of such a mechanism lies in fostering a culture of cooperation and mutual learning. This involves encouraging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o share their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experiences in order to achieve common goals. By breaking down barriers and promoting open communication, we can create a conducive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to flourish.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培育合作与相互学习的文化。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创新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创新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一种将高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充分整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模式。

这种模式旨在更好地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以下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创新:特色:1.实践导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注重实际应用,强调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

学生通过参与真实产业项目,深入了解行业运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产业定制课程:根据产业需求定制课程,确保培养出符合行业标准和要求的专业人才。

课程设置和内容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保持紧密联系。

3.双导师制度:设立双导师制度,一方面有学校的专业导师负责学科知识传授,另一方面有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技能培养。

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科和职业指导。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际工作场景和设备,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积累经验,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生涯。

5.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新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创新项目、创业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6.产业合作研究: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开展共同研究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学校与企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关系,实现研究成果的双向转化。

创新:1.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模拟实验环境,提供高度真实的虚拟场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感受,同时降低实验成本。

2.在线学习平台:创新采用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无缝连接。

通过在线资源共享,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促进跨地域合作。

3.数据驱动教学: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4.跨学科融合: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融合,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综合型人才。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促进创新和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

5.社会责任教育:强调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健全法治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

健全法治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

新教育·综合版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印发的《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是新时期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遵循,其中提出的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是新时代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要求我们必须多措并举打造一流法学专业,培育一流法治人才。

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强化协同育人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

这要求法治人才教育培养改革必须破除高等学校与实务部门之间的壁垒,切实发挥实务部门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找准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结合点,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断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法学实践教育特色,完善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共同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然而,当前高等学校法学院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诸如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育特色不鲜明、高校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和法治实务部门人才需求相脱节、双师型法学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法律职业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都严重制约了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

为此,笔者就如何健全法治人才教育培养中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以下建议:一、明确协同育人的目标定位在推进法治人才教育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主动适应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新任务新要求,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需求,紧密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明确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不断提高法学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高等学校要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加强与政府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仲裁机构和企业等部门之间深度协同,秉持互联互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平台,以加强法治实务部门和高等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定位,以推进法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法治实践良性互动为任务,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就业实习、人员培训、政策咨询、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务实的合作,力争打造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协同创新平台、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平台和法治实践教学平台,培养造就一大批宪法法律的信仰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法治建设的实践者、法治进程的推动者、法治文明的传承者,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双创”人才的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

在个人层面,协同创新机制主要关注个体开展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这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方面,需要主张在教育和自我学习时注重思维与创新,提高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同时,需要引导个体自信,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勇于尝试。

在培养具有创业精神方面,则需要强调项目管理技能、商业思维、市场分析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素质。

在组织层面,协同创新机制关注创新创业的组织环境与制度保障。

这需要提供适合创新创业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条件,为其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制度保障。

这一方面需要提供各个层次的支持体系,包括资金、技术、知识等,同时也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机构,提供更好的合作机会,组建更加健康和稳定的创业文化。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公平的思维导向,推广诚信品质,避免商业陷阱和恶性竞争等现象,鼓励正当竞争,倡导合作发展。

在社会层面,协同创新机制目的在于构建有益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这需要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各界、各行业开展协同创新,强化社会管理与监督机构,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创新创业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价值观。

此外,需要助力公益事业和社会企业,注重科技和经济的协同发展,培养合格的“双创”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需要注重人才的素质培养、组织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的构建和促进。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合作,积极推进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为双创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推动中国创新创业的发展。

人才培养与部门中心工作的协同联动

人才培养与部门中心工作的协同联动

人才培养与部门中心工作的协同联动介绍在当代社会,人才培养和部门中心的工作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与部门中心工作之间的协同联动,阐明其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有效的协同方式。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什么需要人才培养1.组织发展:只有拥有优秀人才的组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知识传承:通过培养人才,组织可以将核心知识传递给新一代的员工,以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帮助组织在市场中不断创新并应对挑战。

人才培养的目标1.能力提升:通过培养,使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高绩效:培养员工以提高绩效,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3.职业规划: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晋升和发展的机会。

人才培养的方法1.岗位培训:提供专业技能、工作流程等的培训,使员工适应岗位要求。

2.跨部门轮岗:通过轮岗,拓宽员工的视野,增加跨部门合作的能力。

3.外部培训:将员工送到外部专业机构进行培训,获取更广阔的知识和经验。

4.内部导师计划:建立内部导师系统,由有经验、资深的员工担任导师,传授经验和知识。

部门中心工作的重要性部门中心工作的职责1.协调沟通:部门中心负责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促进信息流通,加强合作。

2.项目管理:负责协调和管理多个项目,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3.数据分析:整理和分析部门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

4.绩效评估:对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部门中心工作的价值1.提高效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2.促进合作:部门中心工作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打破信息孤岛,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3.管理决策: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人才培养与部门中心工作的协同联动人才培养与部门中心的关系1.部门中心的作用:部门中心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和协调者。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双创”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涌现出来。

然而,单纯依靠政策的支持并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更需要建立起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双创”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协同创新机制的概念和意义协同创新是指多方组织或个人在创新过程中携手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进行深度合作。

协同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而且可以实现合作双赢,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协同创新机制是指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的组织结构、制度、流程和文化等多维度协同机制,实现跨界、跨部门、跨地区等多方合作的创新工作流程和创新创业生态的发展,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崛起。

2.1 联合创新联盟通过建立联合创新联盟,可以将不同领域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投机构等资源进行整合和协同,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交流和成长。

2.2 孵化器孵化器是指通过提供办公空间、资金支持、创新课程培训等服务,帮助初创企业快速发展。

孵化器通常会与有实力的投资机构合作,为初创企业提供早期的资金支持,从而减少创新创业的风险。

2.3 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是一种集中表现创新力的方式,参赛选手通常都是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通过大赛的组织,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交流,增加大赛选手的知名度和机会。

创新创业课程是指专门针对创新创业人才设计的培训课程,旨在帮助他们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有以下几点意义:3.1 促进人才培养多渠道发展通过建立联合创新联盟、孵化器、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渠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拉近人才之间的距离。

协同创新机制不仅有助于降低创新和创业的风险,而且为创新创业成果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成果的产业化。

3.3 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等多方合作,深度集成各自的优势资源,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No.36,2020 Sum No.5162020年第36期总第516期摘要地方高校应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建设,根据工科专业本科专业目录要求、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因校制宜,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方式,形成具有长远发展机制的、学科优势突出的、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个以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为主导、适应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态机制,为国内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LIU Changrong,WANG Zhiyong, WANG Tao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platform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atalogue of engineering majors,the school's school positioning and development goals,as well as the school conditions,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explored to form a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ith a long-term development mechanism,out-standing subject advantage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Meanwhile,the dynamic mecha-nism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constructed to adapt to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mode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alent training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质量、应对动态竞争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高校在转型背景下、提升自身办学实力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

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

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
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是指多个主体通过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这种培养模式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目标。

在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模式下,不同主体可以包括高校、企业、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

这些主体可以通过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享资源、合作开展研究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创新和发展。

在实践中,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模式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协作模式,以确保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同时,也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以评估培养效果和改进培养计划。

总之,一体化多元协同培养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方案

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方案

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方案人才联合培养是指不同机构、企业、院校等之间合作,共同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

通过人才联合培养,能够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提高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下面是一个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方案的示例:一、背景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我们决定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二、合作方案目标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联合培养,能够将各方的专业优势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2.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精准的培养计划,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3. 增强企业竞争力。

通过联合培养,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三、合作模式1. 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期间将进行实习。

企业提供实践机会,学校负责提供理论知识和管理指导。

2. 院校间合作培养模式。

不同院校之间合作,共同培养学生。

学生将在不同学校进行学习,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

3. 跨国合作培养模式。

与国际知名高校或企业开展合作培养计划,学生可以在国内和国外的机构进行学习,拓宽国际视野。

四、实施步骤1. 确定合作意向。

各方共同讨论并确定合作意向,明确合作目标和预期效果。

2. 签署协议。

对合作内容、责任及其他要求进行明确,签署合作协议。

3. 制定培养计划。

根据合作目标和需求,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任。

4. 开展培训培养。

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理论,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

学校和企业定期进行联合评价和总结。

5. 毕业评价。

根据培养计划和实际表现,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合格人才。

五、合作成果评估1. 梳理培养过程,总结优点和问题,完善合作机制。

2. 追踪学生就业情况,了解合作 plan 的实际效果。

3. 收集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改进合作方式。

通过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方案,学校、企业等各方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人才培养与组织创新的协同机制

人才培养与组织创新的协同机制

人才培养与组织创新的协同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只有拥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组织与人才之间的协同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人才培养是组织协同机制的基础首先,组织需要通过培养人才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人才的过程需要根据组织的需求来制定计划,同时也需要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和潜力,他们需要的培训和发展计划也应有所不同。

因此,组织需要通过了解员工的个人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兴趣和能力。

这种个性化培训不仅可以让员工更快地掌握所需技能,而且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力。

2. 吸纳有潜力的人才组织可以通过招聘、引进和内部提拔等方式吸纳有潜力的人才。

一旦确定了这些人才,组织就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和时间来培养他们。

这些人才会为组织带来新颖的想法和新的思路,从而推动组织的创新。

3. 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员工需要有多样化的发展机会,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组织可以提供员工轮岗、参加不同领域的项目、职业培训等发展机会,从而扩大员工的视野,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交流。

二、组织创新需要人才的支持其次,组织创新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持。

创新需要勇气、创造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这些都是人才所具备的特质。

在实际操作中,组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组织创新。

1. 建立创新文化组织应该通过建立积极的创新文化,来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创新文化的建立需要包括开放式的管理风格、奖励制度、鼓励员工发表意见等等,这些都可以激发组织和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 加强团队协作组织可以通过促进团队合作来推进创新发展。

团队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发现新的思路和方案。

团队协作的好处是可以让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知识流动更加顺畅,有助于促进组织内外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摘要】校企精准结对,是指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这种合作模式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人才质量。

校企精准结对的重要性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进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

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的方法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等。

通过校企合作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成功的合作模式对提升人才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实施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包括合作双方的共识、资源整合等。

校企合作的成果和展望显示,在未来,校企合作将继续发展壮大,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企合作的持续推进将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复合型IT人才、校企合作、意义、重要性、方法、案例分析、关键因素、成果、展望、发展方向、持续推进。

1. 引言1.1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IT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当前我国IT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学校培养的专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获得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

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校企合作成为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强的培训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

而校企精准结对则更进一步,通过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企业的需求进行精准匹配,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的方法主要包括拓展学生的多元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校企合作案例分析表明,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受欢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实施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包括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优质的实习基地、专业的师资力量等。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创新,加强互动、协同研究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创新模式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创新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跨学科交叉的人才。

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或研究中心,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平台上,人才可以参与产业界的实际项目,与企业员工一起工作,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和需求,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学术界可以通过与产业界合作,开展团队项目,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产业界可以提供实际项目和经验,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帮助学术界开展研究和培养人才。

研究机构可以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提供技术支持。

三、建立产学研交流平台建立产学研交流平台是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产学研交流会议、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人才可以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和问题,学术界可以了解产业界的状态和需求,研究机构可以了解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和进展。

通过交流,促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加强人才的培养。

四、推动产学研人才培训计划推动产学研人才培训计划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开展产学研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培训人才的跨学科交叉能力和创新思维。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产业界的实际案例分析、学术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研究机构的技术应用和实践经验等。

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

五、促进产学研人才的职业发展促进产学研人才的职业发展是激励人才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通道,激励人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挥优势和创造价值。

人才联合培养对接活动方案

人才联合培养对接活动方案

人才联合培养对接活动方案人才联合培养对接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人才联合培养对接活动二、活动目的该活动目的在于加强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并鼓励合作,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时间:暂定为每年4月份活动地点:各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自行确定,需在当地人才培养中心内或大型企业内部举办展览和对接活动。

四、活动内容1. 展览和对接会该活动将以展览为主,从发展前景、专业特点、就业前景等方面,展示各高校和企业的优势。

同时,在展览期间,将举办一场对接会,以上述展出内容为重点,邀请企业招聘负责人、高校人事部门、学生代表等参加,以供企业和学生之间实现合作。

2. 合作培养机制在展览和对接会之后,各高校和企业之间可以考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如联合培训、联合课题研究、产学研合作等,促进人才的培养和交流。

3. 职业规划培养体系该活动还会推出一些职业规划方案,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制定职业目标,并为他们提供参与创业、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五、预期效果1. 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活动可以为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平台,构建互利合作的机制,并加强互信。

2.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通过合作培养机制,培养更多实用型和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

3. 推动教育和经济的协同发展活动可以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升各企业和高校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六、活动运营该活动由当地人才培养中心和地方高校、企业合作运营。

活动的组织单位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秉持公益性质,为参与的各方提供免费展示和对接服务。

展览周期长短由各高校和企业自行决定,如有需要可在学期之外举行。

七、活动推广1. 学校和企业内部宣传各高校和企业可以在内部推广,让学生和员工了解活动信息,鼓励参与。

2. 媒体宣传积极邀请各大新闻机构进行采访和报道,让更多人了解活动并参与其中。

3. 社交媒体宣传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发布活动信息,引导更多人关注活动信息。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探究

❘社会聚焦❘□王方玉洪丽娇在提出产教融合的政策之后,高职院校开始对育人模式进行改革,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出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落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专业标准、课程特色,科学地设定实训活动、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激发高职生的职业创新能力、道德修养,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教育的同步发展。

一、高职院校实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一)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经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技能实训机会,强化高职生参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创新精神、主观能动性,在提升高职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实训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整合企业人才培养、校园专业教育的优势,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机制。

(二)能深度融合教育和产业该模式可深度融合教育和产业,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展现出企业的主体教育优势,构建理论教育、生产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在企业和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能够融合生产经营理念、专业技术、企业平台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不仅要以教育者的角色来面对学生,还需要以管理人员的角色来开展教育活动,全面配合企业,从中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企业经营经验,优化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开展多元化的合作办学活动,取得理想化的教学成效。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家之间的竞争成了人才竞争,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顺利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基础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校企共赢机制、指导制度有待优化与完善,在权责利界定方面不够清晰、全面,协同育人机制仍存在滞后性,运行机制有待健全,无法构建稳定、长久的校企合作关系。

其次,校企双方均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缺乏构建多方共赢合作机制的意识,无法实现价值链、利益链的有效衔接,最终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充分的情况。

最后,很多企业缺乏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希望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显然违背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初衷,无法提升高职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制度保障措施方案

人才培养制度保障措施方案

人才培养制度保障措施方案引言人才是企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何培养和留住人才成为了每家企业和每个国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是企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提出一些人才培养制度的保障措施方案。

培训制度为了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培训基础培训是新员工必须接受的培训,使其能够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和产品知识等知识。

技术培训技术培训是对员工专业技能的提高,帮助员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发展培训职业发展培训是为员工提供晋升和发展机会,帮助其在职业发展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企业可以建立内部人才培养计划,为员工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双向评价制度对于企业和员工双方来说,双向评价制度都是十分重要的。

双向评价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员工的工作表现,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激励。

同时,员工也可以通过参与评价,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和自身在企业中的地位。

激励制度激励制度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

企业在激励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薪酬激励薪酬激励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激励方式,能够直接引导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好的表现。

长期激励长期激励是一种更快捷、更具弹性和更普遍的激励方式,它能够引导员工长期投入企业,愿意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奉献。

社会化激励社会化激励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激励方式,企业需要通过社会渠道获得社会认可,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让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企业对员工工作表现的评价标准,以及奖惩的措施。

奖惩制度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同时也可以约束员工不良行为。

企业应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标准和制度。

总结人才培养制度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包括培训制度、双向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和奖惩制度。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招聘和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和员工的长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才双培养实施方案

人才双培养实施方案

人才双培养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而人才双培养实施方案的提出,旨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二、目标。

人才双培养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实施步骤。

1. 制定培养计划。

首先,需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双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重点,确定培养方向和方法,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整合资源。

其次,要整合各方资源,包括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3. 实施培养方案。

在制定好培养计划和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要全面实施人才双培养方案,包括实施课程教学、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实习机会等,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4. 监督评估。

最后,要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估机制,对人才双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双培养方案,还需要做好以下保障措施: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 完善课程设置,结合实际需求,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4. 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五、总结。

人才双培养实施方案的提出和实施,将有力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人才双培养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为人才培养事业贡献力量。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摘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多元协同”培养主要包括校外协同培养和校内协同培养,即外部与内部协同培养的协调一致。

本文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理论基础、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创新创业;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引言:高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就必须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不断促进教育改革,优化培养模式。

协同培养是以人才为中心,通过与其他高校、企业、政府等外部机构进行相互配合,实现多因素、多环节的协同配合。

因此达到校内外的共同合作、协同培养,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发展成具有开放性的教育体系。

1多元协同的基础理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突破原有的教育理念,使教育平台更加广阔、丰富。

学校仅凭单一的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当前世界环境的发展变化,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创新性经济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营销环境、营销模式、营销媒体和营销平台都在不断变化,虽然传统的营销理论意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但是需要加强与各界的合作,突破地域的限制,在协作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建设,协统机制能够使创新型人才突破限制,对创造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2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的概念与意义2.1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的概念多元化协同理念的核心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教育的关键因素。

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

我国人力资源不仅需要理论研究的方向执导,还需要研究如何落实教学理念。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协同机制相结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撑与帮助。

2.2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的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在社会竞争中立足的关键,同时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核心。

随着社会认可度的提高,高校的学生数量显著增加,教育压力的增加也意味着就业压力的增加。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部署,为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高校育人质量。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认真总结近几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推进系列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选择重点领域攻坚克难、有所突破,尤其是要在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等4个学科专业领域进行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现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制度化,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有效做法,在国家、地方、高校三个层面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要以推进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为重点,实施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4年选聘200名左右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法学院系兼职或挂职任教;选聘200名左右高校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兼职。

继续面向中西部高校建设若干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会同中央政法委协同建设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

二要以推进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为重点,实施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4年,在遴选建设40个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同时,每个省(区、市)党委宣传部门都与高校重点共建1所新闻学院,力争实现校地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全覆盖。

要继续推动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选聘100名优秀编辑、记者到计划实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兼职或挂职任教;从相关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选派100名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把双向互聘工作拓展至所有开设新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

三要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

以召开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为契机,全面部署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同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人才协同培养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创新中心将以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重要任务,以
*******相关专业为基础,以建成*******领域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通过不断汇聚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搭建多元化创新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加大培养经费投入;完善机制体制改革,打通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复合交叉培养环节,进而培养*******领域具有领导力、创新力、实践力、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章培养目标
第二条中心以培养*******领域具有领导力、创新力、实践力、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为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章教育教学改革
第三条中心人才培养将突出“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特色,倡导“开放性、自主性、研究性”的“问题导向式”学习。

以此为目标,中心将设计实施“优才优育计划”。

第四条优化课程体系,更具开放性、系统性、科学性。

1.中心根据培养计划和目标,科学设置课程总量,并注重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实验课程、自主实践课程课时体量的合理分配。

2.课程设置时体现“融合性”,摒除“简单加和”。

加大面向科学前沿的学科交叉课程,由学位委员会统一规划,统一设计。

3.课程设置中扩大选修课程比例,突出个性化培养。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潜质。

4.课程设置中加大实验课程比重,强化动手能力培养。

依托中心的实验员和实验室资源,建立自主性、开放式、探索性的实验课程体系,夯实科研基础。

5.课程设置强化自主实践环节,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学生可自选科研课题,自主提交科学研究计划、书写提议、管理研究计划、分析数据、口头和书面表述研究结果。

第四章培养模式
第五条中心将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范式,积极实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重的模式,设计实施“分流滚动式”、“导师全程式”、“多方联合式”培养模式。

1.“导师全程式”培养。

中心将为进入中心的本科一年级学生配备专属导师,采取“一带多”形式,每名导师负责4-5名学生。

导师主要由中心的专家学者中产生,指导学生基础学习,课程实践,以及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给予学生更多学习、生活、发展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2.“多方联合式”培养。

中心将汇聚企业、科研院所、国外高校等社会多方资源,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培养,包括专家学者的前沿论坛,知名企业的专业实践,中心课题的科研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平台。

在学生培养上形成合力,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联合培养。

第六条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

中心将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培养合作,定期选拔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学习,开展本科双学位、交换学生和硕士直通车项目,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科学前沿,国外学习环境,开拓国际视野。

第五章考核评价体系
第七条本科生的考核将弱化“以考试分数论”的理念,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更加注重平时的科研实践、研究成果,将参与的科研或科技项目、学科竞赛等学分化,实行“以专业能力考评”为主体的考核模式。

第八条建立完善的学生奖、助体系。

1.中心学位委员会将根据中心的目标设定学生培养计划,并建立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对做出突出贡献或取得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

2.设立专项奖助学金,支持学生的专业研究、社会实践、国外交流学习、科技竞赛等方面。

第六章青年人才培养
第九条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学生的培养,同时也包括该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影响的“大家”的培养。

中心将通过全球招聘汇集国内外相关领域拔尖人才,并以其为核心进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条依托“青年学者研究中心”,设立“青年学者培养基金”,选拔优秀的青年科研骨干人员,中心提供充分的科研项目支持,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优越的配套条件,使其能够不受外界干扰地从事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注重未来化学化工领域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第十一条中心有计划选派中心重点培养计划的学术带头人后备力量或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或申报国内访问学者。

同时也接受来自其他高校的国内访问学者。

第十二条充分发挥中心资源平台的优势,实现人才的系统培育,力争实现科研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并重,实现发表知名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显著提升,科研学术水平达到国际一流的专家人数显著增加。

第七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规定自理事会通过之日起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