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教学文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
指南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为深入推进我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提升全区教
育信息化水平,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和衡水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等要求,结合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发展实际,制定《冀州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一、建设目标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
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智慧校园应包括智
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信息安全体系等基本要
求,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
面对信息发展的新时代,我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要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
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
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营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
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环境,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
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
二、建设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智慧校园建设要以服务为导向,要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
众提供优质的信息化环境和资源服
1
务,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育人水平。
坚持应用驱动。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从学校发展、师生发展、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促进作用,以应用驱动各项建设工作。
坚持融合创新。智慧校园建设要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融合创新,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要强化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服务与支撑,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坚持示范引领。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分步实施。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智慧教育环境提升、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创新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创新性、示范性应用案例,建设具有冀州特色的智慧校园。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全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建设内容
智慧校园围绕智慧环境、数字资源、信息素养、融合创新、特色发展五个方面开展建设。
(一)智慧环境
1.校园网络。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升级改造校园网络环境,进一步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水
2
平。无线网络覆盖主要教学、办公、生活等场所。支持视频
点播、电视电话会议及语音、图像等各类信息的多媒体运用。
采用智能化设备对装备使用情况进行自动追踪、管理和控制。
⒉信息终端。拥有支撑教学、学习和交互的智能终端及
配套设备,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科研和学习活动需求。建
有智能卡系统,提供校内消费、图书借阅、门禁管理、考勤
管理、宿舍管理、访客管理等应用服务。学校主要公共服务
区域(图书馆、活动室、行政楼、食堂、宿舍等)配置公用信
息终端,为师生提供各类信息化服务。
3.智慧教室。教室配置多媒体交互设备,建设支持网络教学研究的录播教室、
支持教学行为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智慧教室和学习体验中心。能实现教室、电子设备的
集中智能化管控。依托区域教育云和教学资源平台、智能学科辅助工具
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
4.信息安全。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制度,根据实际需要配
备网络安全设备,配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
漏洞扫描系统、有害信息过滤系统和WEB应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系统。配备统一上网管理系统,定期开展网络与信息安
全等测评工作,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
5.智能安防。智能安防系统覆盖学校主要场所,与区域行政部门数据同步,与
当地公安部门安全防范系统互联互通。能实现校园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紧急呼叫求助
报警、电子巡更、学生出入控制、访客管理、消防报警、紧急广播与疏散等智能化安防
管理。
(二)数字资源
3
1.资源开发。通过自建、引进、合作、共享等多种方式配备学生学习资源、教师教学资源、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资源和数字校本特色资源。电子期刊、电子图书、视频和音频等数字资源能满足教学、科研和教师进修、学生成长的需要。
2.资源应用。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教师能有效运用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能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学习指导。学生能通过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
3.资源共享。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校内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并通过教育资源平台实现网络课程或特色资源区域共享,鼓励师生在教育资源平台展示、共享
优秀数字资源。
(三)信息素养
1.学生发展。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利用网络获取、储存、评价、加工和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利用各种媒体终端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和分享,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灵活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同时注重自制,不沉迷网络。
2.教师发展。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能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获取、加工和集成教学资源支持课堂教学,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
参与校本和区域教研活动,能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
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
3.信息化领导力。校长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根据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