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文言文同义词归纳
文言文同义词归纳1. 文言文“洗”的同义词《文言文两则》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曰──说善──会援──拉辩斗──辩论日中──中午俱──全汝──你去──离通国──全国鸿鹄──天鹅弗若──不如【反义词】非──是善──恶近者热──远者凉智──愚专心致志──心猿意马远者大──近者小2. 文言文【口技】中的同义词有什么刚才就有人问这个问题,下面的也许你用的到一词多义妙众妙(奇妙的声音)毕备以为妙(神奇、美好)绝指手有百指(手指,指头)不能指(指出)其一端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断,停止)坐稍稍正坐(坐,动词)满坐(座位)宾客古今异义词1、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 ***2、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3、稍稍正坐。
稍稍: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今义:稍微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古义:当中夹杂今义:当中词类活用1、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3、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3. 积累文言文词语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总结.(只选出了例句,虽然比较粗糙,但全是时间凝成,涵盖1---6册除诗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可编成练习,也可附上解释编成讲义)第一部分:(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1、爱: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柳毅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2、安: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烛之武》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不夭斤斧(37),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3、被: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同上)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4、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前列丝竹,后罗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间.《柳毅传》5、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23),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24)《逍遥》舟人皆侧立,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柳》盖亦反其本矣⑤!今王发政施仁⑥,……《齐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报任安书》 6、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7、兵: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伶官》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信陵君》8、病: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勾践》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而江浙之梅皆病.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9、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滕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10、朝: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逍遥》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
古代汉语:8 同义词
51
19
回—返
在上古,“回”表示旋轉,《說文》: “回,轉也。”“返”表示返回,《說 文》:“返,還也。”
《荀子·致士》:“水深而回。”
《韓非子·喻老》:“及公子返晉邦,舉兵伐鄭, 大破之。”
大約在隋唐時代,“回”有了返回的意思, 如賀知章《回鄉偶書》比較特別,二字並不是詞義的 自然引申造成同義,而是人為地造成 的。
大被。”
51
38
3.所指行為的方式或情態不同
51
39
言—語
都指說話。但主動跟別人說話叫“言”, 回答他人或跟他人談論叫“語”。
《論語·鄉黨》:“食不語,寢不言。”朱熹注:
“答述曰語,自言曰言。”
《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51
40
驕—傲
都可表示不謙虛。
《商君書·戰法》:“王者之兵,勝而不驕。” 《左傳·成公十四年》:“今夫子傲,取禍之道
《禮記·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 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 寡。” 韓愈《胡良公墓神道碑》:“公早孤,能自勸學, 立節概。”
51
33
低—下
秦漢時“低”不與“高”相對,與“高” 相對的是“下”。“低”指低頭,反義詞 是“卬”。
《國語·楚語上》:“地有高下,天有晦明。” 《漢書·楊惲傳》:“是日也,拂衣而喜,奮褎低
卬,頓足起舞。”
51
34
年—歲
“年”指收成,過去莊稼一年收穫一次, 故“年”用來指十二個月之和這樣一個週 期。“歲”指歲星,即木星。
古人稱“年”、“歲”所使用的時代有區 別。《爾雅》:“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
“年”、“歲”與數詞相結合表年齡時,先 後順序不同。“年”在數詞之前,而“歲” 在數詞之後。《觸龍說趙太后》:“年幾何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对于同义关系的变化,要注意两种情况:
• 一是过去有的词构成同义关系,但后来没 有了。
• 二是有些词原来没有同义关系,后来经过 词义的引申,变成了同义词。
• 后—王 • 植—艺—树—种 • 信—诚
•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诗经·大 雅·公刘》“于时语语”毛传)
• 发端曰言,答难曰语;言,言己事,为人 语曰语。(《礼记》郑玄注)
• 答述曰语,自言曰言。(朱熹《〈论语〉 集注》)
• “浑言(又叫散言、散文、统言)”和“析 言(又叫对言、对文)”是我国古代语文 学家在辨析同义词时常用的两个术语。
• 夫-妇、君-臣、兵-将、师-徒、君子-小人、 出-入、进-退、取-舍、买-卖、俯-仰、吐-纳、 表-里、今-昔
2.3 反训词
• 在训诂学中,如果一个词同时兼具相反或 相对两种意义,这种词义现象叫做“反训” 或“反义相训”。反训词与反义词的不同 之处在于,反义词是指两个词相互之间具 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而反训词是指一个 词内部具有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反训 现象在汉语史上很常见,从语义学的角度 可以称之为“反义共存”。
• 这两个词都带有“抑恶扬善”的意味,不过 “诛”常指杀有罪者或无道者,含有对被杀者 的贬斥;而“弑”常指在下位者杀在上位者 (如臣杀君,子杀父),含有对杀人者的谴责, 这是同义词的感情色彩的不同。
•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 王下》)
• 是以臣或弑其君,下或弑其上。(《荀子·富 国》)
• 训卒利兵。(《左传·文公七年》)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杜预注: “步曰卒,车曰乘。(《左传·郑伯克段 于鄢》)
古汉语同义词
古汉语同义词原创点滴学古文点滴学古文 2018-01-22 20:06古汉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做同义词。
古汉语中的同义词,数量多,分布广。
下面我以举例子的形式,告诉大家同义词都隐藏在哪些词类中,方便大家学习。
一、名词同义词例:1、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
(《荀子·非相》)2、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hé)足矣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诗)4、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施尾于堂。
(刘向:《新序·杂事》)例1中的“身”、例2中的“躯”,都指人的身体。
例3中的“窗”、例4中的“牖”,都是指窗户。
二、动词同义词例:1、[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史记·魏公子列传》)3、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xuān)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5、[谢]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
(《晋书·谢安传》)例1中的“予”、例2中的“与”,都是“给予”的意思。
例3中的“讴”、例4中的“歌”、例5中的“咏”,都是“歌唱”的意思。
三、形容词同义词例:1、天雨,解素衣,衣缁(zī)衣而反(返)。
(《韩非子·说林下》)2、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战国策·赵策》)3、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
(《清稗类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4、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5、负青天,然后图南。
(《庄子·逍遥游》)6、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杜甫:《冬到金华山观》诗)例1中的“缁”、例2中的“黑”、例3中的“玄”,都表示黑色。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技巧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技巧1. 嘿,你知道古代汉语里同义词可不少呢,就像“疾”和“病”。
一般来说,“疾”就像小感冒那种,发病快好得也快,比如说“君有疾在腠理”。
而“病”呢,那就是比较严重的啦,像病入膏肓那种。
所以这两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程度可不一样哦。
2. 古代汉语同义词可有意思啦!拿“视”和“见”来说吧。
“视”就好比你主动去看某个东西,是个动作,像“目不能两视而明”。
“见”呢,则强调看到的结果,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突然“见”到一朵美丽的花,是一种结果的呈现。
3. 咱来聊聊古代汉语同义词呗。
“往”和“适”你分得清吗?“往”感觉比较笼统,就是去某个地方,像“往而不来”。
“适”就更强调到某个特定的地方去,就好比你要“适”远方的亲戚家,更有明确的目的地呢。
4. 你有没有想过“诛”和“杀”在古代汉语里的区别呀?这可有趣了。
“诛”带有一种惩罚性,是因为某人有罪而惩处他,就像“诛暴秦”。
“杀”就比较单纯,就是把一个生命结束掉,比如说“杀人者死”。
这两个词虽然都和夺取生命有关,但意义差别可大了呢。
5.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有技巧的哦。
“完”和“备”,“完”更侧重于完好无损,就像一个完整的瓷器,“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备”呢,强调齐全,各种东西都有,就好像准备一场盛宴,各种菜肴、餐具都“备”齐了。
6. 嗨,“饥”和“饿”这对同义词你了解吗?“饥”通常是指一般的饿,就是肚子有点空的感觉,像“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饿”就比较严重了,是那种饿得快不行的状态,感觉像是要两眼冒金星啦。
7. 哇哦,“言”和“语”在古代汉语里也有区别呢。
“言”更多是说话的内容,比较正式一点,就像大臣向皇帝“言”事。
“语”则侧重于互相说话、交谈,像朋友之间“相语以事”,是不是很有趣呀?8. 古代汉语里的“领”和“颈”你知道怎么区分吗?“领”就是脖子的前面部分,像领口围着的地方,“引领而望”。
“颈”就是整个脖子啦,要是说“刎颈之交”,可不能说成“刎领之交”哦,那意思就完全不对啦。
[整理]古代汉语近义词
古代汉语近义词同义词及其辨析一、古代汉语同义词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陶渊明《杂诗》二)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鲍照《代东武吟》) 1、同义词的定义同义词就是彼此可互训,在某一个意义上相同或者相近的一组词。
偷、窃:“偷”在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苟且,得过且过,又有刻薄、不厚道义。
如张衡《东京赋》“示民不偷”;窃,古代常作谦词,表私自、私下,又用作副词,表暗中、暗暗地,但从两汉以后,在“暗中盗取他人财物”上,它们是相同的,《孔乙己》“窃书不算偷”。
学习同义词应注意问题A、同义词是相对的,古汉语同义词是随着词汇的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因而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有些词可能在上古同义,到了中古或近古则不同义,反之,有些词在上古可能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代却变成了同义词,因此对于古汉语同义词,既要从共时的方面去考查,又要从历时的角度去考虑。
好、美好:上古两义:美,特指女子貌美;良、善、优义。
《国策· 赵》“鬼侯有子而好”;《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列子· 杨朱》“贤愚好丑,成败是非”;但后来“美丽” 这个意义消失了,只剩下“良、善、优” 义,跟“坏、劣、差”相对,不再与“美” 构成同义关系了。
徐、慢徐的本义是慢走,慢的本义是怠慢、傲慢。
从本义来说,不是同义词。
后来慢引申为缓慢,在这个意义上与徐构成了同义词。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徒、步本义是步行,《易· 贲卦》“舍车而徒”;《庄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后由于引申,两词意义越来越远,“徒”由“步行”引申为名词步兵、徒众、门徒:《左传· 宣2》“倒戟以御公徒”;《论语· 微子》“是鲁孔丘之徒与?” 又为形容词空:《孟子· 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步”由“步行”引申为“脚步”:《东京赋》“驾不乱步”(驾:驾车的马);量词,举足两次为一步:《荀子· 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六尺:《史· 秦始皇本纪》“六尺为步”。
古代汉语词汇——反义词
韓愈《送孟東野序》: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 也奚以悲。
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喜有賞,怒有刑。
《史記•淮陰侯列傳》:憂喜在於容色。
揚雄《解嘲》:五投入而秦喜,樂毅出而燕懼。
沈嶽《謝靈運傳論》:民稟天地之靈,含五常之 德,剛柔迭用,喜慍分情。 杜甫《天末懷李白》: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2、某些詞在不同意義上有不同的反義詞 《史記•淮陰侯列傳》:彼前不得鬥,退 不得還。 《老子》: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左傳·宣公二年》:子為正卿,亡不 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史記•淮陰侯列傳》:能用信,信即留, 不能用,信終亡耳。 《史記•淮陰侯列傳》:置之亡地而後存。
5、反義詞必須以共同的意義範疇為前提。
《禮記•禮運》:‚以正君臣,以篤父子。‛
《戰國策齊策》:‚齊王聞之,君臣恐懼。‛
《史記•淮陰侯列傳》:‚今楚漢分爭,使 夭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 可勝數。‛
四、反義詞的運用
1、根據反義詞可以確定某些多義詞的詞義 《論語 • 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 死。‛ 《孟子 • 梁惠王上》:‚齊國雖偏小,吾何 愛一牛?‛ 《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驚薑氏, 故名曰寐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 《老子》:‚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 亡。‛
《論語•公冶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韓愈《進學解》:少始知學,勇於敢為,長通于方,
左右具宜。
4、在一部分詞語中,同義與反義之間存在 著辯證關係,它們的“同”與“反”是對立 的統一。 《上山采靡蕪》:‚新人從門入,故人 從閤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史記•淮陰侯列傳》:‚始為布衣時, 貧 , 無 行 , 不得 推 擇為 吏 ;又 不 能治 生 商 賈。‛
09八古汉语同义词
古汉语同义词一、古汉语同义词的性质和特点(见《考论》199页)二、古汉语同义词的分类同义词属于词汇学的内容,而词汇学一般研究实词,因此,古汉语同义词一般也限定在实词的范围内。
这样,古汉语同义词按词性类别可分为名词(类)同义词、动词同义词、形容词同义词、副词同义词等。
例如:1、名词同义词①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
(《荀子.非相》)②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例①中的“身”、例②中的“躯”都指人的身体。
2、动词同义词①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一一“射稽”,人名。
②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 ③[谢]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
(《晋书·谢安传》)例①例中的“讴”、例②中的“歌”、例③中的“咏”都是“歌唱”的意思。
3、形容词同义词①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韩非子.说林下》)②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战国策·赵策》)③有玄云从西北方起。
(《韩非子·十过》)例①中的“缁”、例②中的“黑”、例③中的“玄”,都表示黑色。
4、副词同义词①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②(袁盎)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例①中的“备”、例②中的“皆”,都是“都”的意思。
古汉语同义词还可以按照同义词的相同程度来分类: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和一个义位基本相同的同义词。
1、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或称异称词,俗称等义词。
一个义位是由众多成分构成的,有六分法、三分法等。
其中最主要的或者核心部分是理性义,又叫概念义或指称义。
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是指理性义相同,色彩义、社会义等其他成分有所不同的同义词。
例如:“岁、年、祀、载”都表示一个回归年,其所指为同一概念,为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
但它们是不同时代语言的积累:《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篇一:《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2. 更、改3. 作、为4. 请、求 5. 至、致6. 锐、利7. 完、备8. 贫、穷 9. 三、参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 7.获、获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12.仇、雠 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古今异义和同义词
寻
《桃花源记》
找物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聊斋志异·促织》
把剑觅徐君。
觅 找人 杜甫《别房太尉墓》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
范围不同-屦、屐、履…
屦
麻鞋、葛鞋,jù。 别称舄(xì)。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成公二年》
屐 木鞋,jī。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弑 贬义词。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下杀上。 谴责杀人者。
《左传·宣公二年》
诛 褒义词。
诛纣,断其首。
杀死有罪者,
褒奖杀人者。
《荀子·正论》
语法功能不同-往、适 、之
往 不带 出不入兮往不反。《楚辞·国殇》
宾语 乐毅自魏往。 《战国策·燕策》
适
适子之馆兮。 《诗经·缁衣》
适长沙。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中性词)
今义:
毁谤
(贬义词)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齐策》
范围不同-妇、女
女:
女性
妇:
已婚女性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论积贮疏》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 城戍。 《石壕吏》
范围不同-死、亡
逃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同上)
侵 贬义词。秘密的。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不宣而战,无钟鼓
(同上)
袭 贬义词。更秘密的 攻 中性词。
军事进攻的总称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参考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参考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意义相近的词,如果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很容易产生混淆。
希望以下的辨析会为你带来一些帮助。
1.逃·遁·亡三者都指逃离某地,但“遁”多指悄悄溜走,不知去向,比“逃”更隐蔽,如“楚师夜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而“亡”特指逃亡到国外,如“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骑·骈·骖·驷这几个词均与马有关,其中一人一马为一“骑”,如“每朝参往来,不过从两三骑而已”(《北史·列传第十一之于谨》);两马并驾一车为“骈”,如“骈驰翼驱”(稽康《琴赋》);三匹马拉一辆车为“骖”,如“载骖载驷”(《诗经·小雅·采菽》);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为“驷”,如“汉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史记·平准书》)。
3.饥·饿·馑“饥”指一般的肚子饿,与“饱”相对,如“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饿其体肤”(《孟子·二章》)。
“饥”和“馑”常连用,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如“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韩非子·显学》)。
4届·寺·观这三者都是供奉祭祀神佛的处所,但“庙”是一般的庙宇,其中奉祀的是“神”,如“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晋书·列传六十三之何准》);“寺”是佛教的,其中奉祀的`是“佛”,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另外寺大庙小,从规模上说,“寺”至少由三个大殿构成,否则只能称为“庙”。
而“观”是道教的,其中奉礼的是“仙”,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
5.皮·革·肤“皮”、“革”指兽皮,带毛的叫“皮”,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去掉毛的叫“革”,如“羔羊之革”(《诗经·召南·羔羊》);“肤”专指人的皮肤,如“衣不暖肤”(《商君书·算地》)。
古汉语中的同义词与反义词
正文中的区别: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 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 垢。(《论衡· 讥日》)☆
2014-5-17
第五节 同义词和反义词
(3)从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考察
诛- 弑 诛:指责,谴责—讨伐,杀死有罪者(褒义)。 弑:臣杀君。(贬义)。
(4)查看各自的反义词
曲- 直 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礼记· 经解》) 屈- 伸 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周易· 系辞下》)☆
补充:女-妇;帛-幣;白-皎,皙,皑 ☆
2014-5-17
(2)同义词所指对象、部位、性状、形 貌、质地等不同
古代烹饪器:鼎-镬-錡-釜 鼎:煮肉、盛熟肉(列鼎而食),三足两耳,也有方 形四足。(图) 镬:圆形无足,盛肉。(图) 錡:做一般饭食的,有足。 釜:做一般饭食的,无足。 (图)
《诗· 召南· 采蘋 》:于以湘之?维錡及釜。(湘:烹煮供祭 祀用的牛羊等。)毛传:有足曰錡,无足曰釜。 牙齿: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僖公五年》 )
2014-5-17
第五节 同义词和反义词
(3)相对关系(反向)
买-卖 取-予 问-答 嫁-娶 受-授 主-宾 胜-败 夫-妻 特点:彼此互为存在条件。☆
2014-5-17
第五节 同义词和反义词
3.反义关系的判定
(1)反义关系是就义位而言的。一个词有几个义位, 就有可能与几个词构成反义关系。 穷1:(没有钱财)——? 穷2:(不得志)——?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推荐阅读)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推荐阅读)第一篇: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摘要:古代汉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古汉语词汇的理解,而其中,对古汉语常用词的掌握程度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所在。
在此希望通过对古汉语中同义词的分析,找出它们的部分特点,从而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对同义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同义词;词例;辨析同义词是人们长期思维发展的成果,也是语言发达、词汇丰富的重要标志。
同义词可以帮助人们细致地区别客观事物或思维感情的细微区别,精确严密地表达思想,使语言更加准确明朗。
拥有异常丰富地同义词,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同义(或近义)是同义词的重要特征,但它们又是同中有异,大同小异。
它们的“异”,或同义性质(范围、程度、性状等)有别,或感情色彩存异,或用法风格不同。
这些差异,正是我们要加以辨析的地方。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对同义词的现象进行分析:1.适用对象不同如“杀”和“拭”在表示“使人失去生命”意思上是同义词,但“杀”是指杀普通人,或把人处死。
《陈涉世家》:“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而“拭”则谓臣杀君,子杀父母。
《易·坤》:“臣就其君,子拭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
”再如“唯、诺”,皆表应答词。
但不同的是:“唯”,恭敬而顺从的应答,下对上,卑对尊。
《文选》中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
’玉曰:‘唯唯’。
”同时,又表顺应而不表示可否。
《战国策·秦三》:“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唯曰:‘唯唯。
”,“诺”,应承之词,上答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
又说,疾应日“唯”,缓应曰“诺”。
((礼·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
”《战国策·齐四》:“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2.词义的实际所指不同例如:扩充的“扩”与“廓”同义,实际所指:原本不大或不满,通过“扩”使之变大或变满。
“充”是以“扩”为基础,是“扩”的结果,赵歧注“扩,廓也”。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假、借 2、更、改 3、作、为 4、请、求 5、至、致 6、锐、利 7、完、备 8、贫、穷 9、三、参 10、十、什 11、时、世、期 12、官、吏 13、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就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与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与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振、震 5、援、持、操、把、秉 6.征、伐 7.获、获 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 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4.振:振动,单纯的摇动。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 7. 完、备 8. 贫、穷 9. 三、参 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 13. 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 6.征、伐 7.获、获 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 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池:❶水塘;❷护城河
沼 • 诛:❶责备;❷惩罚;❸诛杀
• 饥,饿也。|饿,饥也。 • 恐,惧也。|惧,恐也。 • 追,逐也。|逐,追也。 • 逃,亡也。|亡,逃也。 • 谨,慎也。|慎,谨也。 • 珍,宝也。|宝,珍也。
同训指的是用同一个词来训释不同的词。 既然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训释,就说明被训 释的这组词在某一个义位上意义相同或相 近。《尔雅》经常采用这种释义方法。
• 所谓“浑言”,是指笼统地说、含混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同”的一方面来说的;所 谓“析言”,是指分别地说,对比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异”的一方面来说的。
•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北宋邢昺疏:“此对文尔。散则草亦名华。郑 风云‘隰有荷华’是也。”
• 《说文》:“宫,室也。”段玉裁注:“宫言 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 也。”
•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 者然也。(《荀子·劝学》)苕,芦苇的 穗。
•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 吏》)
•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 信?”(《左传·桓公六年》)
•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 论》)
• 对于同义词我们要有一个历史的观点,这 是因为词的意义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它们 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对于同义关系的变化,要注意两种情况:
• 一是过去有的词构成同义关系,但后来没 有了。
• 二是有些词原来没有同义关系,后来经过 词义的引申,变成了同义词。
• 后—王 • 植—艺—树—种 • 信—诚
责
罚
杀
• 同义词一般是同词类的。同一词类中意义 同中有异的词,构成一组同义词。
• 所谓“同中有异”的“同”,是我们名之 为“同义词”的依据,“同中有异”的 “异”,是辨析同义词的重点。
• 古汉语中“视、望、观、见、瞻、察、顾、 相”这一组词都是动词,其基本意义都是 “看”,但“看”的方式各异(参见《教 程》P107)。
• 监、瞻、临、涖、覜、相,视也。(《释诂》) • 朝、旦、夙、晨、晙,早也。(《释诂》) • 乔,嵩,崇,高也。(《释诂》) • 作、造,为也。(《释言》)
递训指的是用同义词辗转相训。这种释义方法 在《说文》和《尔雅》中均有应用。
• 逝,往也。|往,之也。(《说文》) • 逆,迎也。|迎,逢也。|逢,遇也。(《说
互补类反义词指的是A、B两个反义词的意 义具有互补关系,即逻辑学中的矛盾关系, 非A必B,非B必A,它们之间没有中间状态。
• 名-实、祸-福、是-非、寤-寐、阴-阳、真-伪、 治-乱、有-无、生-死、雌-雄、行-止、作-息、 嫡-庶
相向类反义词指的是A、B两个反义词的意 义之间存在相向关系,甲对于乙来说称A, 乙对于甲来说称B。或者说有了A,就会有B (或引出B)。
• 夫-妇、君-臣、兵-将、师-徒、君子-小人、 出-入、进-退、取-舍、买-卖、俯-仰、吐-纳、 表-里、今-昔
2.3 反训词
• 在训诂学中,如果一个词同时兼具相反或 相对两种意义,这种词义现象叫做“反训” 或“反义相训”。反训词与反义词的不同 之处在于,反义词是指两个词相互之间具 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而反训词是指一个 词内部具有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反训 现象在汉语史上很常见,从语义学的角度 可以称之为“反义共存”。
• 《说文·牙部》:“牙,牡齿也。”(《说文》 段注改作“壮齿”)段注:“壮齿者,齿之大 者也。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 称齿,后在辅牙者称牙。牙较大于齿。”
2 古代汉语的反义词
• 2.1 反义词的对应关系
• 如果两个词在某一义位上意义相反或相对, 那么这两个词就构成了反义词。
• 牝-牡、燥-湿、怯-勇、买-卖、粜-籴
• 《说文》:“慢,惰也。”《释名》: “过时而不葬曰慢。”
• 三国魏·张揖《广雅·释诂二》:“慢, 缓也。”
1.3 同义词的运用
• 在中国古代训诂学著作中,经常用用同义 词来训释词义,主要有“互训”、“同 训”、“递训”三种释义方法。
互训指的是两个词互相训释。既然两个词可以 互相训释,那就说明这两个词在某一义位上构 成同义关系,《说文》就大量采用了这种训释 方法。
• 死(庶人) • 这种等级森严的区别,在先秦古书以及后世的
正史当中基本上遵循了这种比较严格的规定。 “崩、薨、卒、不禄、死”的差别是语用环境 的不同。
1.2 同义词的时代性
• 赵克勤指出,古代汉语的同义词是由于词 义的演变而形成的,而且也随着词汇的历 史发展而变化,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参见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第122页, 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
• 虚:空虚;虚假
• 实:充盈;真实
阴—阳
• 云翳 • 阴冷 • 暗淡 • 山之北、水之南 • 暗暗地,偷偷地 • 凹进的(如“阴文”) • 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
的两个对立面之一 • 阴声韵 • 阴调
• 日光 • 温暖 • 鲜明 • 山之南、水之北 • 表面上 • 凸出的(如“阳文”) • 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
文》)
• 论,议也。|议,语也。|语,说也。(《说 文》)
• 流,覃也。覃,延也。(《尔雅·释言》) • 速,征也。|征,召也。(《尔雅·释言》)
• 同义词的存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 表达的精确性,使语言使用者能够更加充
分地阐述思想,更加细腻地交流感情,避 免用词的单调。
• 在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中,为了避免行文单 调重复,调整句式,甚至加强语气,增强 气势,在上下文中相对应的位置经常使用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即同义词,这种 修辞方法叫做“对文”。根据对文中的同 义词来判断词义是训诂学甚至是语法学经 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髧彼两髦,实维我 特。(《诗经·鄘风·柏舟》)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 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文心 雕龙·徵胜》)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 勃《滕王阁序》)
• 梅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庾信《春 赋》)
的两个对立面之二 • 阳声韵 • 阳调
当我们说到A和B两个词在某个义位上相反 或相对时,是就同一个共时层面上来说的 (比如上古汉语或现代汉语),如果它们 在历时层面上形成对立,我们一般不说它 们是反义词。
• 粗—精 (古代汉• 疾—徐 (上古汉语) • 速—迟 • *疾-慢、*速-慢 (上古汉语) • *徐-快、*迟-快
• 同义词不同于等义词。等义词又称为绝对 同义词,指的是两个词的意义没有任何差 别,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但这 类词实际上是很少的。
• 古代汉语:燕—玄鸟
• 一般谈到同义词的时候,两个词总会有一 些区别性的义素,语义各有所侧重,它们 的义素不会完全相同。
• 犬—狗
• 完—备
• “完”和“备”都有全的意思,但“完” 重在表示完好无损,没有残缺;“备”重 在表示数量、品类方面应有尽有,没有遗 漏。这是同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有所 不同。
• 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虞,意料、 预料。
• 宫—室
• 在古代汉语中,“宫”指整个住宅,而 “室”指房间,这是在同义词各自所表示 的概念所占的义域不同。
• 父母妻子皆同其宫。(《墨子·号令》)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 进》)
• 诛—弑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古代汉语教程》第106-113页
纲要:
• 1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 1.1同义词的确定 1.2 同义词的时代性 1.3 同义词的运用 1.4 同义词的辨析
• 2 古代汉语的反义词 2.1 反义词的对应关系 2.2 反义词的语义类型 2.3 反训词
1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
1.1同义词的确定 • 王力对“同义词”下的定义是:“所谓同义,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 “恐”偶有及物动词的用法,这时往往带 的是小句宾语或者动词性宾语。
•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论语·季氏》)
• 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矣。(新书·春 秋)
• 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史记·吕氏本纪)
先秦时期对“死”的不同称呼 • 崩(天子) • 薨(诸侯) • 卒(大夫) • 不禄(士)
• 贫—穷 • 美—好 • 兵—卒
• 《说文》云:“卒,隶人给事者为卒。”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当为衣名, 因即命箸此衣之人为卒也。古以染衣题识, 若救火衣及亭长箸绛衣之类。亦谓之褚。”
• “兵”和“卒”的本义不同,持“兵”者 “兵”,穿“卒”者为“卒”。
• 在战国以前,“兵”“卒”的意义有别。
条) • 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尔雅·释地》) •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尔雅·释天》) • 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释名·释衣服》) • 大曰门,小曰户。(《急就篇》)
•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孟子·滕文公上》)
2.2 反义词的语义类型
• 根据反义词的内部语义关系,一般把反义 词分为“反义类反义词”、“互补类反义 词”和“相向类反义词”三大类。
反义类反义词指的是A、B两个反义词的意 义处在两个极端,具有极性对立关系,它 们之间存在着非A非B的中间状态。
• 毁-誊、哭-笑、憎-爱、贺-吊、始-终、褒贬、晦-朔、旦-暮、本-末、首-尾、苦-甘、 巧-拙、愚-智、穷-达、故-新、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