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文典事件看民国教育

合集下载

狂人刘文典的那些事儿

狂人刘文典的那些事儿
江 派文史
- J I l AN ( ; HU A I WE N S H 1
狂人刘文典的那些事儿
刘平章 章玉政

爱 的一 面 。

生 ,现 在 很 多人 都 对 您 的 父 亲 刘 文
典 很 感 兴 趣 , 能 简 单 介 绍 一 下 您 的
家 世 么?
里 ,父 亲不过是个很普 通的读书人 ,
搞 《 淮 南 子 》 校 勘 。 这 是 很
苦 的 差 事 。 听 我 母 亲 说 ,父
亲经 常 从 晚上9 点开始工作 ,
然 后 搞 到 天 亮 才 睡 觉 ,从 来
不吃早饭 。
这 样 做 了 一 年 多 时 间 ,总
算把 《 淮 南 鸿 烈 集 解 》 做 出 来 了 。这 本 书 出 来 后 ,受 到
前 没 有 太 多 谈 过 家 里 的 事 情 ,因 此
现 在 很 多 人 谈 到 刘 文 典 ,都把 他 当 做 一 个 传 奇 。 其 实 ,关 于 他 的 很 多 传 闻 ,都 带 有 虚 构 编 造 的 成 分 , 是 后 人 演 绎 出来 的 ,并 不 符 合 事 实 。
刘 平 章 说 ,我 希 望 世 人 能 看 到 一 个
章 :您 父 亲到 北 大 的 时候 ,不 过
_
式 访 谈 录
2 6 岁 ,为 什 么 能 在 那 么短 的
时 间 内就 一 举 成 名 , 写 下 了
可 以传世 的 著 作 ?
刘 :父 亲 是 个 非 常 好 强 的
人 。在 北 大 担 任 预 科 教 授 ,
为 了 提 升 名 声 ,他 开 始 发 愤
书 “ 一 匡 当世 之 学 风 ” 。

民国那些人选读之5——是真名士自风流

民国那些人选读之5——是真名士自风流

1、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刘文典(1889~1958)字叔雅,安徽合肥人,民国大学者。

近来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

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

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

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

”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滁”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教室内,刘文典时有妙语。

他教学生写文章,仅授以“观世音菩萨”五字。

诸生不明所指,他解释说:“观”乃多多观察生活,“世”乃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乃讲究音韵,“菩萨”,则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诸生恍然大悟。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

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

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

高见甚是。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10刘文典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10刘文典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10.刘文典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恃才自傲 (3)人物事件2:太上教授 (3)人物事件3:尊重学问 (4)人物事件4:“观世音菩萨”理念 (4)人物事件5: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4)人物事件6:爱国 (5)人物事件8:违背承诺,该打 (5)二、作文文段 (6)话题1:战火中的宁静 (6)话题2:狂傲与担当 (6)三、适用话题 .................................. 7目录10. 刘文典一、人物简介刘文典,生于1889年,卒于1958年,字叔雅,中国文学史家,民国大学者。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13年赴日求学,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

在民国大师中,刘文典的狂生掌故,常被人们奉为佳话。

但是在狂与傲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刘文典对待世事人情的无虚伪、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是对学术的承担,是独立之精神,是自由之思想。

人物事件1:恃才自傲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

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

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

他连搞新文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怒,骂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人物事件2:太上教授刘文典非常崇拜陈寅恪,却非常看不起沈从文。

他说:“西南联大真正的教授只有陈寅恪,他应该拿四百块,我应该拿四十块,朱自清应该拿四块钱,沈从文连四毛都不应该给。

现在沈从文都成教授了,那我是什么?太上教授。

”人物事件3:尊重学问刘文典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

“民国狂狷”刘文典的幽默

“民国狂狷”刘文典的幽默

11谈吐不仅是思想而且还是性格的表露。

时候,她反对跳广场舞;可她加入广场舞队伍后,则完全是相反的态度。

身份的变化会导致一个人立场的变化,从而导致言语前后不一。

人一旦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说出来的话就可能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也因为如此,那些能坚持公正,说话不偏不私的人才被人认为是正直的人。

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信赖,所敬重。

《吕氏春秋》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私见使人目盲,私听使人耳聋,私虑使人心狂。

”什么时候,我们能完全摒弃个人的利益,只认是非曲直,我们说出来的话才是客观、公正的,才能令人信服。

不因私利而扭曲事实,不因偏袒某人而违背公理。

说话以事实为依据,以公理为准绳,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人际关系的公平公正,建立起健康、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

被称为“民国狂狷”的刘文典学贯中西,尽管他常给人一种放浪形骸、狂傲不羁的怪杰形象,但实际上他“性滑稽,善谈笑”,有着幽默和自谑的一面。

幽默能苦中作乐在西南联大时,刘文典生活艰苦。

一位学生向他借了一本书,发现里面有一张用毛笔画的老鼠,就问刘文典为何要画这样一张画。

刘文典笑着说,自己在乡下看书时点香油灯,灯芯上的油会滴在灯盘上。

一天深夜他在灯下看书时,见有老鼠爬到灯盘上明目张胆地吃起了盘子上的油。

他本想打死它,但转念一想,“老鼠是在讨生活,我读书也是为讨生活,何必相残呢”?于是随手用毛笔画了一幅老鼠像夹在书中,学生听后笑了起来。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刘文典能以画老鼠来调节生活,在讲述这段经历时,语言也是幽默风趣的,让艰苦的环境也平生出一丝乐来。

在艰苦的环境中,幽默是一种自度的方式,它能让人获得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慰藉自己的心灵,也给别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幽默能化解尴尬刘文典想查阅一本稀缺的经书,寺庙的住持提出:读书时必须要在念经堂正襟危坐地读。

刘文典答应了。

读书的时间太久,他腰酸背痛,手里的经书不小心掉到了地上。

住持看到这一幕,拿起一个木棒敲打刘文典的脑袋,一边敲打一边责骂:“如此珍贵的经书,让你借阅已是破例,没想到你居然把经书掉在地上!”刘文典忍着痛抱头就跑,一边逃跑一边求饶:“大师手下留情!我这颗脑袋也是宝贝,里面装满了文化瑰宝,打坏了可没得换啊!”住持本来很生气,这一下被刘文典逗乐了,也就原谅了他。

大师刘文典趣事

大师刘文典趣事

1928年,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文学院筹备主任,代行校长职务。

遗憾的是,未及安徽大学走向正规,便爆发学潮。

正逢蒋介石视察安庆,因顶撞蒋介石而被关押起来。

后经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等力保开释。

1929年2月,刘文典任清华大学教授,同时,也在北京大学主讲汉魏六朝国文,或兼讲校勘学。

刘文典的才学,备受陈寅恪的称赞,过从交好密切。

刘文典尤为尊崇陈寅恪治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主张。

1930年9月,刘文典升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十卷本的《庄子补正》,由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刊印出版。

随之,其在学术界反响强烈,誉之多,毁之也不少。

又因其狂傲秉性,与同仁相处难以和谐,招惹微词也多。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刘文典因长子去世,悲伤之际,没有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而是隐居北平北池子一座小楼里,闭门研究学问,并以“国家民族是大义,气节不可污,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为由断然回绝游说附逆日军者。

日军高官亦亲自登门,刘文典冷眼相见,绝不说一句日语媚敌。

日军施以威吓,两次指派日本宪兵闯入刘家搜查,将吴忠信、邵力子、胡适、陈独秀等学界名人发给刘文典探讨国际形势的多封书信带走。

直气得刘文典在家中找出一套袈裟,穿在身上,以示绝不贪富贵事敌寇,誓葆文士大义、民族大节。

时至1938年初,刘文典辗转抵达昆明,在西南联大文学系任教,主讲《庄子》等课程,又特地为学术界开讲座,专讲《庄子》,其授课时旁征博引,倒背如流,论证精道,备受称颂。

刘文典有着哪些轶事典故?生平有着怎样的事迹

刘文典有着哪些轶事典故?生平有着怎样的事迹

刘文典有着哪些轶事典故?生平有着怎样的事迹本文导读:刘文典与沈从文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

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全世界研究庄子的算半个人,另外一个人就是他自己。

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

据传他连搞新文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评沈从文升教授时他就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可拿四块钱。

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

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是什么?那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在西南联大时,有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怒,骂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刘文典与陈寅恪刘文典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

他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

刘文典对人宣称,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他和唐兰算半个。

刘文典与吴宓刘文典讲课时,有时候著名学者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暗笑不已。

与蒋介石事情经过最早公开以刘文典顶撞蒋介石一事为论据的是胡适。

1929年4月10日,胡适在《人权与约法》中说:“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

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决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

只能求情而不能控告,这是人治,不是法治”。

两年后,即1931年12月11日,鲁迅发表的《知难行难》说,刘文典是因为不称蒋为“主席”而“被关了起来”。

民国大师的教学方式千奇百怪

民国大师的教学方式千奇百怪

民国出大师,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映照在讲台上,他们的课堂文化也各不相同,各具味道。

王国维上课从不迟到早退,上完课就走,风雨无阻。

有回,王国维讲《尚书》时,当堂告诉学生:“这个地方我不懂。

”可当讲到他研究有素的问题时,他则说:“我的研究成果是无可争议的。

”这种有一说一、认真求实的态度很让学生们佩服。

语言学家黄侃在北大任教时,每次授课讲到精彩要紧处,便戛然而止,说道:“这里有个秘密,仅仅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才行。

”他平时只管讲课,从来不给学生布置作业。

临到期末考试,他不肯看考试卷子,也不打分数。

教务处不同意他这种做法,最后,黄侃被逼急了,就给教务处写了一张纸条,“每人80分”。

意思是,80分最合适,弄得教务处无可奈何,也就随他去了。

钱玄同每次上课,总先在课堂外等候,钟声一响,立即走上讲坛,用铅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也不细看学生们是否全到齐,就立即开讲,口讲指画,滔滔不绝,而且从不带书本,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批定成绩时,他是按点名册的先后,60分、61分……如果学生有40人,最后一个就得100分,40人以上,就重新从60分开始。

“哈佛三杰”之一的吴宓教学极其认真,每堂课必早到教室10分钟,擦好黑板,做好上课的准备,从不缺课,也从不早退。

给学生修改文章时,用毛笔蘸红墨水写,字迹工整,涂改一字,必涂四方满格,免被误认。

他对女学生百般呵护,在西南联大讲红楼梦研究课时,他见有些女生没有椅子坐站着听,他停止讲课,马上从旁边的教室搬来椅子,等女学生坐好,才开始讲课,足见他的绅士风度。

文史大师刘文典去教室讲课前,先由校役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

讲到得意处,他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讲《月赋》时,他选择明月当空的氛围下,摆一圈坐椅,自己坐在中间对着一轮皓月“颂明月之章”,形象生动,令学生们沉醉其中。

金岳霖教授上课时要提问,学生太多不可能都叫得上名字,于是,他就叫道:“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民国奇人刘文典》阅读答案

《民国奇人刘文典》阅读答案

《民国奇人刘文典》阅读答案(2) 《民国奇人刘文典》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民国奇人刘文典鲁先圣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历史忽略的国学大师,作为当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他的思想学问博大精深。

他“二十岁就名满大江南北”,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

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

刘文典是研究《庄子》的专家,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自古以来只有两个半人懂庄子,一个是庄子,另一个他没说,半个则是他本人。

这话可以与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才高八斗”论相媲美。

当年的谢灵运也是心高气傲的人,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

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

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两人的高傲简直如出一辙啊!刘先生最经典的怪诞故事发生在1928年他任安徽大学校长时期。

安大闹学潮,蒋介石来安庆视察。

蒋介石看他外表邋里邋遢,就问:“你就是刘文典吗?”刘文典不高兴地反问:“你就是蒋介石吗?”蒋介石命令他惩办罢课学生。

他说:“我这里只有教师学生,不知道谁是共产党。

你是总司令,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负责。

”蒋介石非常气愤,严厉指责刘文典没有尽到管束学生的责任。

刘文典毫不退让地指着蒋介石的鼻子说:“你是军阀!”奋勇扑上来要打蒋介石。

被拉开以后,蒋介石不得不自下台阶骂道:“真是个疯子!”一直研究古典文学的刘文典最瞧不起新文学运动。

因此,因为新文学白话小说的成就驰名国内被聘任为教授的沈从文,遭到刘文典的公开侮辱和蔑视。

狂人刘文典

狂人刘文典

刘文典(1889年~1958年),原名文聪,字叔雅。

安徽合肥人。

国学大师,善治庄子;教育家,曾担任安徽大学校长。

刘文典生性狂傲,有人评价刘文典说:是真名士自狂狷。

蒋介石上台后不久,到安徽巡视,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蒋到安庆前,曾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并发表演讲,但被校长刘文典断然拒绝,并称:“大学不是衙门。

”不过蒋介石还是按计划到安大视察,可当他进入校园后,到处冷冷清清,没有预料中的欢迎场面,甚至连学生都没碰到几个。

刘文典更是连面都不露,只是派了几个人来接待。

蒋介石心中极为不快,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强撑着视察完毕。

据说,蒋介石到安大视察前,省政府通知刘文典安排学生夹道欢迎“北伐名将”蒋主席。

刘文典当时正在打麻将,看完通知后直接扔进痰盂里,继续他的牌局,并说:“我手中‘将’这么多,还稀罕他那个‘将’?”1928年,安徽大学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问话。

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非常不满。

蒋要刘交出在学潮中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罢课的学生。

刘说:“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

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

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

”说着,二人火气都上来了,相互拍桌而斥。

蒋介石恼羞成怒,给刘文典定了个“治学不严”的罪名,把他关进了监狱。

刘文典见蒋介石之前曾扬言:“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使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之而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秘书,声讨过袁世凯,革命有功。

蒋介石一介武夫!其奈我何!”刘文典被羁押后,安庆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呼“保障人权”,要求释放刘文典。

听说刘文典被蒋关押后,刘夫人张秋华赶到安庆,痛斥政府昏聩:“叔雅要到安徽来,我反对,不要他来。

安徽的教育不是学者办的,是政客办的。

”一个月后,在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等人的多方营救下,经陈立夫从中斡旋,蒋介石释放了刘文典,但要求他“即日离皖”。

1928年12月5日,刘文典被释放。

刘文典轶事

刘文典轶事

刘文典轶事作者:叶新顶撞蒋介石1927年8月,刘文典受安徽省政府之聘,到安徽省首府安庆筹办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开始招生后,他任法学院院长兼预科主任,行校长之职。

第二年,学校发生学生风潮。

此时,蒋介石以国民政府首脑的身份来到安庆,召见刘文典。

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引起蒋的不满。

蒋要刘交出在学生风潮中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罢课学生。

刘当面顶了回去,说:“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

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

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

”说到激烈处,两人互相拍桌大骂,一个骂“你是学阀”,一个骂“你是新军阀”。

蒋介石恼羞成怒,当场打了刘文典两记耳光,并给他定了个“治学不严”的罪名,把他关进了监狱。

此事在全国的教育界、学术界引起了极大震动。

安庆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要求“保障人权”、“释放刘文典”。

后来,由于国民党元老蔡元培等说情、力保,陈立夫又从中斡旋,蒋才以“即日离皖”为条件,释放了刘文典。

他的老师章太炎听说此事后,在病中特意作对联相赠: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弥正平。

章太炎把他比作敢于顶撞权贵的“祢衡”,对他的气节甚为赞赏。

言行不一刘文典中年以后,渐入颓唐,潜心学问,不涉时事。

他上课很认真,不像有些老师开始总喜欢胡侃一通,才进入正题。

但是也有例外。

有一次上课,不知从哪儿说起,刘文典忽然慷慨激昂,从座位上站起身来,睁大眼睛,说人间的不平等现象使他气愤,并举例说有人坐车,有人拉车等等。

同学们听了都很惊讶,交头接耳说,刘教授怎么从“出世”忽而转为“入世”了。

下课以后,有些同学从窗口目送他走出校门,一辆人力车过来,他坐上去,车夫提起车把向西跑去。

原来他正是那“坐车”的人。

看佛经挨打刘文典在清华大学任教时,需要查阅某种佛经。

他听说北京西山香山寺藏有此佛经,就前去阅看。

该寺有严格规定,非佛教人士,不准借阅藏书。

允许借阅者必须在寺内念经堂正襟危坐,也不得以手指沾口水翻书页,必须用寺院特制的篾子翻阅,违者受罚。

美文必读:《书生的骨头》(作者:詹谷丰)

美文必读:《书生的骨头》(作者:詹谷丰)

美文必读:《书生的骨头》 (作者:詹谷丰 )博主的话:终于找到詹谷丰的《书生的骨头》,这篇文章虽然长了一点,不过实在值得一读,它可以给人精神大补。

建议有兴趣的人仔细读一遍。

书生的骨头作者:詹谷丰学贯中西的安徽人刘文典在1928年11月29日下午顶撞蒋介石的时候,他从肺腑里发出了无法按捺的愤怒。

在他的眼睛里,蒋介石只是一个不懂教育的军阀,他的国民政府主席和陆海空三军司令的领袖权威在安徽大学的校园里并不是一张自由的通行证。

大学不是衙门,演讲可以,训话不行的软性盾牌极大地伤害了一个国家领袖的自尊心,因此,那天下午见面的时候,蒋主席就给了刘文典代理校长一个下马威。

“你就是刘文典吗?”看到礼帽长衫毫无惧色昂首阔步走进来的书生,蒋介石明知故问,心中隐忍的怒气一下就点燃了。

蒋介石安坐在椅子上没有欠身,他的傲慢失礼瞬间就激怒了刘文典。

“本人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的称呼,不是随便谁都可以直呼的!”从未遭过如此顶撞的蒋介石显然缺少应对不利局面的准备,他恼怒地拍击桌子,吼道:“你这个学霸!”刘文典没有被对方的威怒吓倒,他愤怒地回击道:“如果你说我是学霸,那你就是军阀!”有关一个书生顶撞国家最高领袖的描述,坊问有多个不同的版本。

有一种说法,蒋介石气极之下,打了刘文典几个耳光。

而刘文典则飞起一脚,踢中了蒋介石的要害。

这个说法强调了事件的戏剧性,最为人津津乐道。

所有的版本虽有情节和场景的差异,但一介文弱书生无视国家元首的尊严和权威,维护大学教育的规律,坚守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却是共同的本质。

所以这个事件成为了民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傲骨的一个经典。

这个时候的刘文典,还没有与日后成为他终生偶像的清华国学院导师陈寅恪教授结缘,但是,他已经用独特的个性把自己独立和自由的傲骨放置在中国学术祭坛的最高点上了,他不怕以流血甚至牺牲来维护大学的尊严和独立。

怒不可遏的蒋介石当即下令扣押了刘文典。

即使刘文典被身陷囹圄,安徽大学学生和市民游行示威,要求保障人权,立即释放刘文典的口号浪潮般地传到了耳里,蒋介石仍然愤怒不已。

高考作文优秀素材之刘文典

高考作文优秀素材之刘文典

刘文典:两个半懂庄子的人刘文典(1889-1958),原名文聪,字叔雅,安徽合肥人。

中国现代杰出文史大师,著名庄子研究和古籍校勘学者。

曾留学日本,师从章太炎学习小学,精通英、德、日、意等语言,历任北大、清华中文系教授。

主要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等。

现在,位于北京沙滩的北大旧址,也就是北大红楼内的校史展览室中,陈列着当年教职员工的工资表原件。

位列第一的是蔡元培校长,月薪三百元大洋,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的月薪是一百挂零,鲁迅则是六十元的讲师月薪,而在名册上列位第五的刘文典,其月薪却是一百六十元大洋,仅在北大怪杰辜鸿铭之后。

这刘文典究竟是何许人也?刘文典,1889年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希望儿子能学会“洋话”,今后好与洋人做“大买卖”,于是早早把刘文典送入教会学校读书,由此给刘文典打下了良好的外文基础,同时也使他接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但刘文典的追求与父亲的期望相去甚远。

17岁时,刘文典进入芜湖的安徽公学就读。

这是一所新式学校,校内民主气氛十分浓厚,陈独秀、刘师培当时正在此任教,刘文典受到陈、刘两位老师的赏识,并于次年加入了同盟会。

1909年,刘文典追随陈独秀、刘师培。

苏曼殊等几位老师的足迹,东渡扶桑,入东京高等学校,并师从章太炎学习《说文》,又应章氏之邀,参加编辑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刘文典一度还曾学习军事,练习施放手枪和炸弹,准备参加武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被推翻,孙中山归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刘文典为之兴奋异常,返国后到上海于右任1、宋教仁等创办的《民立报》任翻译和记者。

后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二次革命”不幸失败,《民立报》报社遭到查禁。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暗杀宋教仁,当时也在现场的刘文典左臂中弹,侥幸逃得性命的他只得再次亡命日本。

此时,孙中山已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刘文典立即加入,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1916年,袁世凯一命呜呼。

历史趣谈:为何说放浪形骸的刘文典之后世间已无真狂人

历史趣谈:为何说放浪形骸的刘文典之后世间已无真狂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何说放浪形骸的刘文典之后世间已无真狂人
导语:邋遢,孤傲,放浪形骸,是典型狂人刘文典形象写照,世人能够记住他不仅是因为他博学、满腹经纶,更是因为他的“狂”,他的狂亦成了一个时代
邋遢,孤傲,放浪形骸,是典型狂人刘文典形象写照,世人能够记住他不仅是因为他博学、满腹经纶,更是因为他的“狂”,他的狂亦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如今不得不感慨“刘文典世间已无真狂人”。

刘文典照片
刘文典好似魏晋风骨式的人物,可坐地扪虱,视万物于无物。

刘文典老先生的狂是发自内心的自信,和灵魂深处的文化积淀与底气,所以后人才称他为“民国的底气”。

刘文典老先生20岁出头就到北大任教了,而且深得胡适先生欣赏,胡适先生是刘文典为数不多的良师益友。

在北大任教的刘文典正好赶上了北京大学整理古书古籍运动,刘文典作为古典文学的资深研究着,踊跃参加到活动当中。

先后校勘整理古籍《淮南子》、《庄子》、《说苑》、《大唐西域记》等,不得不说的是刘文典所做的《庄子补正》,煌煌十卷,极具灼见,奠定了其他在国学界独一无二的地位。

他曾狂妄的说“古今真正懂《庄子》的,两个半人而已。

第一个是庄子本人,第二个就是我刘文典,其他研究《庄子》的人加起来一共半个!”;他深深的崇敬尊重陈恪寅,却毫不避讳的调侃嘲笑沈从文,说如果陈先生值40钱,他刘文典则值4钱,而沈从文只值得四分钱;他曾当众与蒋介石对骂对打,试问,民国之人有几人如他、历史又有几人如他?
刘文典活在完全自我的境界里,潇洒随行,无烟不欢,爱憎分明,至此不禁再叹,刘文典世间已无真狂人。

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狂人大师刘文典,他说中国懂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只服陈寅恪

民国狂人大师刘文典,他说中国懂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只服陈寅恪

民国狂人大师刘文典,他说中国懂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只服
陈寅恪
民国时期,思想极为活跃,中西文化碰撞,百花齐放,出了不少的大师学者。

刘文典就是民国时期有名的狂人,也是一代国学大师。

刘文典,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曾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

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精。

著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

刘文典这个人,思想学问博大精深,称得上学贯中西,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但他做大的特点是恃才自傲,狷介无比。

他看不起沈从文,当年沈从文晋升教授时他这样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可拿四块钱。

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

但他对陈寅恪敬重有加。

刘文典对人宣称,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他和唐兰算半个。

他多庄子的研究极为深入,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全世界研究庄子的算半个人,另外一个人就是他自己。

可见自信到何种程度。

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

一生坦坦荡荡,光明磊落,虽然狂妄至极,却也可敬可爱。

这就是民国大师的风骨!。

民国大师们的课堂轶事

民国大师们的课堂轶事

民国大师们的课堂轶事辜鸿铭拖着辫子上课民国奇人辜鸿铭,学贯中西,名扬四海,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被外国人称为“到北京可以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在辛亥革命后拒剪辫子,拖着一根焦黄的小辫给学生上课,自然是笑声一片,他也习以为常了,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说:“我头上的小辫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决问题,可要割掉你们心里的小辫子,那就难了。

”顿时全场肃然,再听他讲课,如行云流水,似天花乱坠,果然有学问,果然名不虚传。

辜鸿铭的课,学生最怕的不是背诵,而是辜鸿铭要求他们翻译。

学生一听要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译为英文,个个抓耳搔腮。

章太炎的弟子都是谁?章太炎的学问很大,想听他上课的人太多,无法满足要求,于是干脆上大课。

他来上课,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一时俊杰,大师级人物。

老头国语不好,由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写板书,马幼渔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

老头也不客气,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幸亏有后一句铺垫,要光听前一句,那可真狂到天上去了,老头的学问真不是吹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他有资格说这个话.林语堂“相面打分”林语堂有一项绝招,就是以“相面打分”,他所教的英文课程,从来不举行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成绩,他便坐在讲台上,拿出学生名册,一一唱名,被点到的学生,依次站起,他如相面先生一般,略向站起的学生,看了一看,便定下分数,他对着没有十分把握的学生,就请对方到讲台前,略为谈上几句,然后定分。

有人问他,怎么能凭外表来打分数呢?他说:“假如使我只在大学讲台演讲,一班五十几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小部分连面都不认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十个考题给他们,而凭这十个考题,就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也不做!”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凭着他有超强的记忆力,让全班的学生,在几节课下来,自己便能直呼其名,然后他在课堂上,随时点指学生回答问题,因此,还未到学期结束之时,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程度,他心里早已有数,这就是他敢于“相面打分”的秘诀。

看文课堂散发“教学魅力”的三要素——“狂人”刘文典的教学启示

看文课堂散发“教学魅力”的三要素——“狂人”刘文典的教学启示

看文课堂散发“教学魅力”的三要素——“狂人”刘文典的
教学启示
韩春霞
【期刊名称】《教育艺术》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狂人”刘文典,是近代教育史上带有传奇色彩的语文大家,他的课堂,闪现出厚重的文学素养、敢于内容出“新”的胆量、教学创意的策略、点拨学生的机智等,都让他的课堂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教学魅力”。

品读刘文典的教育生涯,解读刘先生的“教学魅力”,会给今天的语文教师以莫大的教学启示,反观今天的语文教学和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其中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委实不少。

【总页数】1页(P12-12)
【作者】韩春霞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城阳区红岛街道韩家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狂人刘文典 [J], 章玉政
2.从刘文典事件看民国教育 [J], 李晓锋
3.狂人刘文典的那些事儿 [J], 刘平章;章玉政
4.狂人刘文典逸事 [J], 龙美光
5.刘文典先生的一课堂 [J], 王彦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文典轶事

刘文典轶事

刘文典轶事刘文典(1889~1958)字叔雅,安徽合肥人,民国大学者。

刘文典一生充满浪漫传奇的色彩,他18岁加入同盟会,1909年东渡日本,师从章太炎,是太炎先生正式的入室弟子。

早年,他积极投身反清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以后,1913年的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案中,他的手臂也曾受过伤,后来又流亡日本,还当过孙中山的秘书。

袁世凯死后,他方才回国,本想再从事政治运动,但眼见军阀混战、政治黑暗,于是放弃了政治,转向文学,一面教书,一面从事古籍校勘和研究,历经刻苦钻研,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师。

近来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

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

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

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

”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滁”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教室内,刘文典时有妙语。

他教学生写文章,仅授以“观世音菩萨”五字。

诸生不明所指,他解释说:“观”乃多多观察生活,“世”乃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乃讲究音韵,“菩萨”,则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诸生恍然大悟。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

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

民国狂人刘文典

民国狂人刘文典

民国狂人刘文典作者:康庄提起庄子,无人不知。

庄子被称为神人。

神人,自然非一般人所能懂。

然而民国时期的大学问家刘文典却称自己懂,他曾称:“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

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此等狂傲,世间罕见。

刘文典的狂,在民国就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

最著名的就是刘文典跟蒋介石对骂的事迹。

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二人正在为学生冲突的事情进行协商。

结果学生冲突的事还没谈好,两个人倒是差点打起架来了。

两人冲突时的对话有两个版本。

一是蒋介石骂刘文典是土豪劣绅,而刘文典则反击说蒋介石是新军阀!刘文典这句话可以说是碰到蒋介石的底线了。

另一版本则是蒋介石搬出了孙中山来压刘文典,刘文典则骂蒋介石说自己跟孙中山闹革命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蒋介石是什么东西!这样狂的人,蒋介石自然是无法容忍的。

别说蒋介石了,就是圣人在场,说不定也得给他一耳刮子。

结果可想而知,刘文典被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貌似蒋介石赢了,其实刘文典才是赢家。

这件事被当时的文坛津津乐道,胡适,鲁迅都曾撰文提过这事。

刘文典也因此名声大噪。

这狂,真是狂出品牌,狂出风骨来了。

刘文典一生潜心于研究古典文学,所以非常瞧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曾有人问他知不知道巴金是谁。

巴金在当时因为激流三部曲已经成为文坛大咖,刘文典明明知道,却故意说不认识。

对于朱自清,沈从文这些人,刘文典更是不把他们当人看。

他曾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

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在西联大的时候,有一次为了躲避空袭,刘文典和学生搀扶着陈寅恪逃跑,这时候沈从文刚好从刘文典身边擦身而过,刘文典一看他嘴贱的毛病就犯了,对旁边的学生说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庄子,你们跑是为了未来,沈从文替谁跑?”可怜沈从文遇到了这么个狂人,真是躲都躲不起,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刘文典讲元好问,吴梅诗的诗时,更是直言这两人的诗比不上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刘文典事件看民国教育摘要:刘文典是“中华民国”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他在教育方面的功绩世人皆知。

尤其是他怒骂蒋介石为此还进了一个星期监狱的事件更让人津津乐道。

以此事件为依托,探究当时知识分子敢于和最高领袖动手在制度方面的原因,可以加深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的了解。

关键词:刘文典;民国教育;教育制度1922年是壬戌年,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变革年份。

这一年,经过各方教育人士、民间知识分子自下而上的实践、讨论、争论,形成了以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为主的三段教育学制。

其七条指导思想拿来指导今天的教育完全契合:适应社会进行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胡适评价:“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

”由此时开始,民国的新式教育拉开了帷幕,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向民国教育学习是否不符合“历史潮流”,是否是对当代教育的不认同?笔者认为,敢于承认一切优秀的精神遗产,不仅代表着“政治正确”,更代表着大胸襟与大气度,是成熟与自信的表现。

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

回溯这个时代,这批学者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一、刘文典事件刘文典生于1889年,安徽合肥人,字叔雅,原名文聪。

因为父亲以经商为业,所以家境很好,从小就被送到教会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外文教育,通晓英德日等多种语言。

后在当时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

1913年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1917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因为学问高深,为人狂傲但不失赤子之心而闻名学界。

他曾自我评价说:“我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自大,但是并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骄傲自大。

”1929年,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长,恰逢学潮。

蒋介石经教育部下达的文件,“责难”他纵容学生闹事,“责令”他交出肇事学生,并“传唤”刘文典到南京悔过。

刘竟不称“蒋主席”,竟敢当面叫他“新军阀”。

蒋介石在盛怒之下动了粗,当众打了他两个嘴巴。

刘文典不甘示弱,也动粗还之,当众飞起一脚踢在蒋介石的肚子上。

蒋捂着肚子,疼得脸上直流汗。

蒋介石让左右把刘五花大绑拿下,以刺杀领袖未遂定罪把刘校长关进大牢,还扬言要“解散安大”。

此事轰动一时,风传学界,刘文典被视为敢作敢为的民族英雄,声震天下儒林。

鲁迅为此在《知难行难》一文中指出:“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为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老同乡,旧同事,博士当然是知道的,所以,“我称他主席!”因为他曾是孙先生的秘书,又是名气很大的国学大师,国民党的元老,消息传出后,安大师生立即组成“护校代表团”,与安庆多所中学的学生400余人,聚集在省府前请愿,要求释放刘文典,收回关押、开除学生的成命。

同时,安大教职员代表和皖省各界贤达联名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以及中国公学校长胡适。

刘文典夫人张秋华又去南京晋见蔡元培。

所幸,蔡、蒋、胡分别致电蒋介石,历数刘文典为人治学及任《民立报》主笔时宣传革命的功绩,劝蒋恕其一时语言唐突,并“力保其无他”。

一说陈立夫也从中斡旋。

在强大的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蒋介石最后放了人,但附前提——迫令刘文典“即日离皖”。

这次事件有两个非常精彩的亮点: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是何等的尊严,即使明知这尊严要以牢狱之苦为代价,他们也绝不丢弃;另一个则是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谈经论道、教师们教书育人的地方。

在这里,只承认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学问而不承认权势;即使是最高权势者,也无权到大学来指手画脚、耀武扬威。

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分子自身崇高的人格外,还应该有民国的教育制度使然。

二、民国教育的特点1.教务独立首先民国的教育制度给了校长极大的自主权。

北洋军阀时期请蔡元培回任校长。

蔡回应三条:一是提高地位,由简任改为特任。

二是经费独立,由教育部指定经费来源,由大学自己管理,其他不得过问。

三是大学校园内一切学术活动完全自由,政府不得借故干预。

为保证,大学自设校警。

此三条为当时的教育总长范源濂所接受。

同时也被其他大学所效仿。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2.经费独立除上述之外《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

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业内人士可以对照60年前的这个标准算今天的账,看看有没有差距。

民国时期的教育除受战争影响之外,经费短缺可以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造成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有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低下,巨额的军费开支,中央政府的言行不一以及各级政府的侵吞挪用。

面对教育经费短缺的事实,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并不是视而不见,而是采取经费独立、专款专用、立法和奖励社会力量捐资兴学等措施来保障教育经费,这些措施对我国当前走出暂时性的教育经费不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经费的独立使政府不是学校的奶妈,因此学校也可以不必仰仗政府鼻息,这也是刘文典敢于在蒋介石面前大呼:学校不是衙门,“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

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

”比如说教师待遇。

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400元,副教授400~260元,讲师260~160元,助教160~100元。

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

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

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

”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

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让今人望尘莫及,汗颜不已。

教师待遇决定了他们可以不必为五斗米折腰,保证他们崇高的人格和专心的教学。

比如说教育理念。

民国以来,不少教育者是留学国外或是受到国外自由思想影响的。

他们崇尚西方的民主和自由,蔑视专制和强权。

在教学中,他们敢于担当,勇于实践。

当时教育者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活跃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

他们有理想,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思想与独立的精神。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教育家办学,因此在当时教育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反而能够人才辈出。

比如说教材。

民国教科书的编纂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民间性,民间在编纂教科书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只报教育部审核即可;二是它的编纂者都是具有现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如胡适、舒新城、郭秉文、朱经农、黎锦晖、廖世承等,由他们来商定给小学生编课本,自然也就体现了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

1938年陈立夫就任教育部长,企图控制各高校的课程。

便颁布必修课程,或由教师按排定次序讲课。

但各高校均嗤之以鼻。

“部长部令得到贯彻,仅有他自己的支持者和朋友。

”比如说多样化的教育格局。

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

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起来有灵活自由的优点,当时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社会上对于私立学校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时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得益于民国教育家的胸襟。

3.教授的政治独立刘文典出狱后,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必须滚出安徽!”1929年,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聘他到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任,同时在北大兼课。

国民政府教育部没因有踢蒋的历史不许任用,组织部也没对他内控使用。

鲁迅也是在北大待不下去了,便来到厦门任教。

他们自身的政治历史并不妨碍他们在其他学校继续工作。

这也是“兼容并包”思想的体现。

教育部长陈立夫,谋求控制中国文化界,便拉拢教师们入党。

对此有兴趣的都受到当局的款待,特殊照顾和青睐。

而此举受到当时各高校的联合抵制,大批著名学者如闻一多等拒绝入党。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教育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甚至许多方面比我们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者说它毕竟在那个严酷的时代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保证了我国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因此它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理应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1]刘兆吉.刘文典先生遗闻轶事数则[J].新文学史料,2002,(4).[2]蒋主席严斥安大生捣乱女中[N].申报,1928-12-03.[3]鲁迅.二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张允侯,张友坤.在五四运动爆发的一年里[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5]薛林荣.民国教育给我们的借鉴[J].教师博览,2008,(1).[6]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7]张正元,杨忠广.教授印象记·刘文典[J].安徽师大学报,198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