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实验原理与方法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植物的激素调节(知识点笔记)

植物的激素调节(知识点笔记)

植物的激素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思考】:实验①(与黑暗情况下对照)说明什么?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实验①与②对照说明什么?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实验③与④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达尔文的推论是: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思考】:该实验说明了什么?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的生长。

(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3个试验结论小结】:①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③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三看法)①一看有无生长素:如果没有生长素,则不能生长;②二看能否向下运输:如果不能向下运输,则不能生长;③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如果均匀向下运输:则直立生长;如果运输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合成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生长素作用部位:尖端下段(即伸长区),机理为促进细胞伸长5、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②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例题分析】6、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分布规律】(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2)生长旺盛部位>衰老组织,如幼根>老根7.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一、实验目的:(1)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2)了解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机制二、实验原理:(1)在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中,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子染色体在绢丝的作用下分别向两极移动,最后均匀分布在两个子细胞上。

(2)用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使纺缍体的形成受到抑制,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三、方法步骤:知识拓展:除了低温诱导外,秋水仙碱在生产中还常用于处理发芽的种子或幼苗,使染色体数量加倍。

其原理是,当秋水仙碱作用于分裂的细胞时,它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动到两极,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加倍。

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物。

相关高中生物知识点: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的制备方法1.实验原理:细胞中的物质有一定的浓度。

当将细胞放入蒸馏水中时,细胞会吸水并破裂,细胞内的物质会流出,从而获得细胞膜。

2.实验中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l)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没有细胞壁。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各种细胞器(膜)和细胞核(核膜),可提取到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3)红细胞是单独存在的,这便于制造悬浮液。

3.红细胞稀释液的制备:将少量新鲜血液注入生理盐水中,摇匀。

4.操作流程易错点拨:1.红细胞应用生理盐水稀释:① 使红细胞分散,不易凝集;② 使红细胞暂时保持其原始形状。

2、滴蒸馏水用吸水纸吸引时应该缓慢进行,防止把细胞吸跑。

科学家经常使用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作为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因为()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b、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水中很容易破裂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很容易观察到答案c高中生物相关知识点: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2.材料的选择(1)常用藓类叶片(或是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

小篮子法测定植物呼吸速率实验中的两点说明

小篮子法测定植物呼吸速率实验中的两点说明

小篮子法测定植物呼吸速率实验中的两点说明实验名称:小篮子法测定植物呼吸速率实验一、实验原理与背景1.实验原理:植物呼吸是指植物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有机化合物分解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植物呼吸所消耗的氧气量。

2.背景知识:小篮子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植物呼吸速率的方法。

它利用小篮子在水中的漂浮和下沉变化,通过测定植物呼吸所消耗的氧气量来计算呼吸速率。

二、实验步骤与材料1.实验步骤:(1)将一盆植物浸入水中,直至水淹没植物。

(2)用绳子将一个小篮子系在板子上,将篮子放在水面上并固定好。

(3)将小篮子完全浸入水中,观察小篮子在水中的表现。

(4)记录下小篮子在水中漂浮和下沉的时间。

2.实验材料:(1)一盆植物(2)一块木板(3)一根绳子(4)一个小篮子(5)计时器三、实验原理与分析1.原理解释:植物通过呼吸过程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当小篮子放在水中时,植物的呼吸会将篮子下沉,因为植物呼吸消耗的氧气使水中气体分压降低,导致水分子进入小篮子,使其质量增加。

篮子下沉的速度与植物呼吸速率有关。

2.分析说明:小篮子法可以通过测量小篮子在水中漂浮和下沉所用的时间来计算植物呼吸速率。

浮时是篮子浮起到下沉的时间,下沉时间是篮子下沉到重新浮起的时间。

实验中记录的浮时和下沉时间与植物的呼吸速率成正比关系。

四、实验注意事项1.植物选择:应选择健康的植物,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浸水的程度:植物应浸入水中至少10分钟以上,保证其可以正常进行呼吸作用。

3.水质的选择:实验中应使用纯净的水,避免水中有杂质影响实验结果。

4.实验设计:应设计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便比较不同条件下植物的呼吸速率差异。

5.实验重现:每个实验步骤应重复三次以上,以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1.实验结果:根据实验中记录的小篮子在水中漂浮和下沉的时间,可以计算出植物的呼吸速率。

2.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植物的呼吸速率:呼吸速率(单位:ml/h)= 水中小篮子的增重(单位:g)/浸水时间(单位:h)六、实验应用与意义1.实验应用:小篮子法是一种常用的用于测定植物呼吸速率的方法,可用于研究不同条件下植物的呼吸特性,如光强、温度、湿度等对植物呼吸速率的影响。

植物鉴定学实验报告

植物鉴定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鉴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运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对植物进行鉴定。

3. 提高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植物鉴定学是研究植物分类、鉴定和命名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植物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类群,并对每个类群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命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各种植物标本、植物器官切片、植物生理活性物质等。

2. 仪器:显微镜、解剖镜、植物解剖刀、放大镜、试剂瓶、试管、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植物形态学特征(1)植物外部形态:观察植物的整体形状、叶片、茎、花、果实等器官的形态特征。

(2)植物内部结构:观察植物的叶脉、茎维管束、花器官等内部结构。

2. 植物解剖学实验(1)叶切片制作:取新鲜叶片,用植物解剖刀切取一定厚度的叶片,然后进行染色、脱水、透明等处理。

(2)观察叶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叶切片的叶脉、气孔、叶绿体等结构。

3. 植物生理学实验(1)植物水分生理实验:测定植物的水势、蒸腾速率等指标。

(2)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光饱和点等指标。

4. 植物活性物质提取与鉴定(1)植物活性物质提取:采用溶剂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方法提取植物中的活性物质。

(2)活性物质鉴定:利用化学方法、光谱分析等方法对提取的活性物质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形态学特征观察结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具有多样性,如叶片的形状、大小、叶脉分布等;茎的形状、维管束分布等;花的形状、颜色、雄蕊和雌蕊的数目等。

2. 植物解剖学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叶切片,我们观察到叶脉的分布、气孔的形状和数量、叶绿体的形态等结构。

3. 植物生理学实验结果(1)植物水分生理实验:测定植物的水势、蒸腾速率等指标,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2)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光饱和点等指标,了解植物的光合能力。

4. 植物活性物质提取与鉴定结果通过提取和鉴定,我们得到了植物中的活性物质,如生物碱、黄酮类、萜类等。

植物实验报告步骤

植物实验报告步骤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掌握植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验原理植物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等过程,揭示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生命活动的本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操作,使学生熟悉植物实验的步骤,掌握实验技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种子、植物幼苗、土壤、培养皿、剪刀、镊子、吸管、显微镜、天平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天平、酒精灯、烘箱、培养箱、剪刀、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种子萌发实验(1)选取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用清水浸泡24小时。

(2)将浸泡后的种子均匀地铺在培养皿中,用湿布覆盖,保持湿润。

(3)将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观察种子萌发情况。

(4)每天记录种子萌发数量,持续观察7天。

2. 植物生长实验(1)选取生长良好的植物幼苗,将它们分别种植在培养皿中。

(2)分别向培养皿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

(3)将培养皿置于光照培养箱中,保持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一致。

(4)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如叶片颜色、高度、叶片数量等。

(5)记录植物的生长数据,分析不同营养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植物细胞实验(1)取植物叶片,用剪刀剪成小块,放入装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

(2)将培养皿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3)用吸管吸取蒸馏水,滴在叶片细胞上,观察细胞的水分吸收情况。

(4)用酒精灯加热叶片,观察叶片细胞的细胞壁变化。

(5)记录观察结果,分析植物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

4. 植物光合作用实验(1)选取生长良好的植物幼苗,将它们分别种植在培养皿中。

(2)将培养皿置于光照培养箱中,保持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一致。

(3)向培养皿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情况。

(4)记录植物的生长数据,分析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萌发实验结果: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子萌发率较高,且生长速度较快。

植物配置实验报告总结

植物配置实验报告总结

实验报告总结一、实验目的1. 掌握无菌操作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2. 通过配置MS培养基母液,掌握母液的配置和保存方法;3. 通过诱导豌豆根、茎、叶形成愈伤组织,学习愈伤组织的建立方法;4. 了解植物细胞通过分裂、增殖、分化、发育,最终长成完整再生植株的过程,加深对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人工条件下培养,使其在特定培养基中生长、分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植物细胞经过脱分化作用,形成愈伤组织;在适宜的条件下,愈伤组织又能重新分化形成输导系统以及根和芽等组织和器官,这一过程称为再分化作用。

植物激素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吲哚乙酸(IAA)和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的比例,决定了根和芽的分化。

三、实验器材1. 试剂:乙醇、IAA或2,4-D、HgCl2(或次氯酸钠)、6-BA、MS培养基等;2. 仪器设备:培养室、高压灭菌锅、水浴锅、解剖刀、三角烧瓶(100mL)、烧杯、量筒、培养皿、超净工作台、分析天平、长镊子、剪刀、橡皮筋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培养基:根据实验要求,配制MS培养基母液,并按比例添加蔗糖、2,4-D、琼脂等成分。

2. 获取外植体:选取豌豆茎、叶作为外植体,进行表面消毒处理。

3. 愈伤组织诱导: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接种于MS培养基中,置于培养室内进行培养,观察愈伤组织的形成。

4. 再分化培养:待愈伤组织形成后,将其转移到再分化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观察根和芽的分化情况。

5. 栽培与移栽:将分化成功的植株移栽到土壤中,观察其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配制MS培养基母液:按照实验要求,成功配制了MS培养基母液,并进行了保存。

2. 愈伤组织诱导:将消毒后的豌豆茎、叶接种于MS培养基中,经过一段时间培养,成功诱导出愈伤组织。

3. 再分化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愈伤组织分化出根和芽。

幼儿园科学探秘:植物生长实验课

幼儿园科学探秘:植物生长实验课

幼儿园科学探秘:植物生长实验课在幼儿园的科学课上,植物生长实验课通常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实验之一。

这个主题涉及到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叶片展开等内容,是一个富有趣味和教育性的主题。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不仅能够亲身体验植物的成长过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究和实验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幼儿园科学探秘:植物生长实验课的内容,并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种子的发芽过程植物生长实验课通常从种子的发芽过程开始。

孩子们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和记录不同种类植物的种子的外观、大小和颜色,并将它们植入泥土中。

通过观察每天种子的变化,孩子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种子从发芽到成长的全过程。

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能够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并激发他们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根系生长的观察除了种子的发芽过程,孩子们还会观察和记录植物根系的生长情况。

他们会挖出种子并观察种子发芽后的根系的形态和长度,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日志中。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能够逐渐了解植物根系的重要性,以及根系对植物生长的支撑作用。

这也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让他们在琐碎的工作中养成耐心和细致的习惯。

三、叶片展开的变化孩子们还会观察和记录植物叶片展开的变化。

他们会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叶片的形态和颜色,并通过比对不同植物叶片的展开时间,来了解植物的生长速度。

这个实验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叶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对植物形态和色彩的认知能力。

通过这个植物生长实验课,不仅能够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魅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孩子的实验过程,引导他们发现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我们也应该注重对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总结本文所讨论的幼儿园科学探秘:植物生长实验课这一主题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究和实验能力。

实验五园艺植物品种识别和分类[总结]

实验五园艺植物品种识别和分类[总结]

实验五园艺植物品种识别和分类一、实验目的通过比较各种园艺植物品种间的差异,学会如何描述和记录品种的性状,初步掌握品种识别和编制品种检索表的方法,认识一些园艺植物的主要品种。

二、实验原理品种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园艺植物生产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园艺植物品种的不同是由于基因型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品种有不同的表现型,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辨认的标志形状。

三、材料及用具月季、山茶、红花继木等。

卷尺,卡尺、放大镜、记录纸等。

四、实验内容对具有代表性的园艺植物种类,品种典型性状进行观察、记载,编制品种检索表五、实验结果A1树姿直立B1叶卵圆形。

×××B2叶椭圆形。

×××C1叶缘有锯齿。

×××C2叶缘全缘。

×××A2树姿开张。

×××实验六园艺植物引种计划地制定一实验目的通过制定园艺植物引种计划,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引种工作的各项环节,提高组织、领导开展引种工作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独立设计园艺植物的引种方案,有效进行引种试验的目的。

二实验原理不同园艺植物种类或品种,对自然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生长发育将会受到影响。

引种要考虑生长地的气候条件,尽可能从纬度、海拔和土质条件相似的地区引种,同时考虑系统发育中历史上的生态条件。

三选题及资料来源选择四川野生报春、百合的引种图书资料四实验内容收集、分析引种材料原产地及引入地的具体资料,进一步审定选题的正确性与引种的可行性。

最后制定引种计划。

五引种计划制定的要求和基本内容1、引种的必要性阐述引种植物本身的价值,预测效益。

2、引种的可能性3、确定适宜的采种地,采种方式、引种材料、数量、引种时间。

4、制定相应的引种栽培措施5、对引种计划中暂时没有收集到的资料加以说明,并对引种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讨论。

植物实验报告

植物实验报告

植物实验报告引言植物实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验课程,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际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规律。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植物——豌豆,来进行观察和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设计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设计此次实验的目的是观察豌豆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和生长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条件:1. 温度条件:将豌豆种子分为三组,分别放置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

第一组置于常温环境(室温),第二组置于较高的温度环境,第三组置于较低的温度环境。

2. 光照条件:将豌豆种子分为三组,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

第一组置于常规自然光照环境下,第二组置于强光照射环境下,第三组置于遮光环境下。

3. 水分条件:将豌豆种子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水分处理。

第一组进行常规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第二组进行过量浇水,使土壤处于湿润饱和状态;第三组进行干旱处理,保持土壤较干。

实验过程1. 实验前,我们首先准备了豌豆种子和种植土壤,并消毒处理。

2. 将豌豆种子分组,并按照实验设计的条件进行处理。

确保每组种子的数量和处理条件一致。

3. 在温度条件下,将每组豌豆种子放置于相应的温度环境中,并定期观察和记录发芽和生长情况。

4. 在光照条件下,同样将每组豌豆种子放置于相应的光照环境中,观察和记录发芽和生长情况。

5. 在水分条件下,每天对每组豌豆种子进行相应的水分处理,并记录发芽和生长情况。

6.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记录每组豌豆种子的发芽时间,发芽率,以及生长情况,包括茎长、叶片数量等。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温度条件:在常温下,豌豆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情况最好。

较高温度条件下,豌豆的发芽率较低,生长速度也较慢;而较低温度条件下,豌豆种子几乎无法发芽生长。

2. 光照条件:在常规自然光照条件下,豌豆种子的发芽率最好,生长情况也较好。

高中生物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高中生物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高中生物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别离和复原。

〔与前面的知识:显微镜的使用联络〕2、观察不同浓度的溶液对细胞吸水失水的影响,掌握此种方法的详细应用。

3、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明确浸透系统的组成以及详细应用。

二、实验原理:1、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一个浸透系统。

当细胞大量失水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程度不同,导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别离。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浸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那么细胞通过浸透作用吸水,别离后的质和壁又复原。

三、实验材料:紫色特别深的洋葱外表皮、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四、实验用具:显微镜、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五、方法步骤:1、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的外外表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这一小块洋葱表皮,在洋葱的外表皮上,用刀片划一些方块,用镊子轻轻撕取一小块〔撕取的仅仅是外表皮,不要撕得太厚,仍然作为一个问题留给学生〕。

在取标本时,可以将洋葱的内表皮朝外,外表皮朝里进展对折,不要太用力,然后取其外表皮作为材料,将它平展地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清水滴中,并盖上盖玻片。

2、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蔗糖溶液中。

注意重复3-4次。

4、再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5、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清水中。

6、还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

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

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存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它通过光能转换为化学能,使植物能够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为了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和过程,科学家们开展了许多实验研究,其中最常见的是测定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释放氧气的实验。

这个实验通常会使用一个封闭的实验管,在实验管中装入水和一片完整的植物叶片,并将它们暴露在强光下。

实验开始时,水中没有氧气,但是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植物叶片开始释放氧气。

通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实验管中气泡的增多,这是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逐渐积累。

如何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当植物叶片受到光照时,光能被叶绿素等色素吸收,这些色素吸收到的能量会转化为电子的激发态。

接下来,这些激发态的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逐级传递,最终被用于将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中,氧气被释放出来,而二氧化碳则被植物从空气中吸收进来,形成一个光合作用的循环。

在实验中,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植物叶片会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因此实验管中氧气的含量会逐渐增多。

当氧气的产生速率大于实验管中氧气的溶解速率时,氧气便会于水中形成气泡。

这个实验结果验证了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也证明了光合作用是植物释放氧气的重要来源。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还可以用于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例如,如果我们改变实验条件,如降低光照强度、改变温度或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呢?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实验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光合作用的调控机理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除了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封闭实验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光合作用实验是测定光合速率。

这个实验通常将一片叶片放置在测光仪中,通过测量吸收和释放气体的速率来确定光合速率。

这种实验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准确性,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用于分析和比较。

总而言之,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是研究光合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手段。

空间育种知识点总结高中

空间育种知识点总结高中

空间育种知识点总结高中一、空间育种的基本原理1. 微重力环境:外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微重力环境下,植物幼苗生长缓慢,茎叶延伸增长不受地心引力的限制,根系发展较差,导致植物体型矮小、茎细叶小、株型紧凑,这对于改良植物株型和提高植物的抗倒伏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2. 辐射和高能粒子:外太空中的辐射和高能粒子对植物的生长和遗传物质产生影响。

辐射和高能粒子可以导致植物基因组的突变和改变,因而可能产生新的遗传变异,进而得到新的优良品种。

二、空间育种的主要方法1.太空舱育种:将植物种子、芽、幼苗等植物生物体放置在太空舱中,在外太空中进行长时间暴露,利用微重力、辐射和高能粒子等环境因素对植物进行改良和繁育。

2. 载人航天育种:利用载人航天飞行员的空间飞行时间,携带植物生物体进入太空,进行空间育种实验。

3. 卫星上空育种:在人造卫星上建立生态环境,利用卫星高空环境对植物进行繁育和选择。

4. 空间试验站育种:在空间试验站上建立生态环境,进行植物繁育和选择实验。

三、空间育种的意义和作用1.拓展育种新途径:空间育种是一种新型的植物育种方法,将种子、芽、幼苗等植物生物体放置在太空舱中,进行暴露与选择,以适应外太空特殊环境,进而改良植物性状和产生新的优良品种。

2.提高植物抗逆性:外太空中的微重力、辐射和高能粒子等特殊环境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空间育种可以产生抗旱、抗病、抗逆等性状的优良品种,提高植物的抗逆性,适应恶劣环境。

3.促进食品安全:空间育种可以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解决地球上的食品安全问题,满足人类对于食品和营养的需求。

4.保护环境资源:采用空间育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五、空间育种的发展前景空间育种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将会推动植物育种技术的发展,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第2版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第2版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第2版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主要是研究植物生理、生化过程及其依赖于环境胁迫的知识。

其实验方法覆盖多个学科,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发育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的合成和代谢;细胞器的结构及其对应的功能;生殖学;分子生物学等。

本课程以实验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熟悉一般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及技术,以及综合运用实验结果进行植物生理生化过程的理解能力。

实验原理和技术是植物生理和生化学研究的驱动力,这门课程将涵盖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所需的各种基本原理和技术,比如观察技术、细胞及组织技术、测定理论和操作技术、分析检测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本课程围绕植物的生命特性介绍植物生理生化实验的原理和方法,重点关注植物物质合成及代谢过程中实验技术的应用,包括:植物形态学实验技术、抑制和调控植物生长的实验技术、理化分析实验技术、分子标记实验技术、放射有关实验技术等。

实验还将着重讲述植物光合作用和调节生物学、植物内源性激素活性以及植物耐受环境异常状况的实验技术。

另外,本课程还将专门介绍一些新技术,如植物分子标记技术和植物全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等。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植物生理生化实验的原理和技术,包括植物的形态学、生殖学、理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植物物质合成、代谢物动态和植物对环境的反应等问题。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最新技术,学习实验室中使用的设备及其原理,熟悉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学会进行实验体验和准确分析数据,以及运用实验结果进行问题分析和判断。

实验报告总结5篇()

实验报告总结5篇()

实验报告总结5篇()实验报告总结精选1 一、实验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子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伸缩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壁又复原。

二、目的要求1.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2.理解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

三、重点难点(实验报告不写这一点,可适当调整添加在“注意”这一部分)1.初步掌握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方法;2.临时装片的制作;3.低倍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器材: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刀子、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滤纸代替,滤纸可分为剪开几条)、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或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清水。

四、方法步骤临时装片制作:1选材:选用紫色特别深的洋葱外表皮;说明:在实验之前,最好将洋葱放在水中浸泡一下,可以使洋葱吸水多一些,而且代谢也比较旺盛,实验效果明显。

2:将洋葱的外层剥去两层(因为处于最外的可能已经死亡)。

取表皮:在洋葱的外表皮上,用刀片划“井”字,用镊子轻轻撕取一小块;(关键:最好撕取单层细胞,如果撕的太厚,则会使细胞重叠,严重影响实验效果;)3制片:在载玻片中央滴上一滴清水,然后将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在水中,平展开来;加上盖玻片。

(注意:1:洋葱表皮不能卷曲起来;2:不能带有气泡;3加盖玻片时,要从一侧大约45°角放下,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充满了清水,以便挤出空气。

)4盖玻片一端滴入糖水,于另一端用吸收纸重复几次吸引(可重复几次滴糖水和吸引的过程)。

质壁分离实验后可接着进行质壁复原质壁复原实验处理取下临时装片,在一侧滴入清水,另一侧再用吸水纸重复几次吸引,以确保洋葱表皮细胞完全浸在几乎是清水中;(注:无吸水纸可先用滤纸代替)观察先在低倍镜找到一个质壁分离现象比较明显的细胞,然后观察,可见和刚才相反的现象,中央液泡渐渐变大,颜色变浅,最后原生质层又和细胞壁紧紧地贴在一起;若质壁分离没有复原,则证明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死亡。

植物的身体实验报告(3篇)

植物的身体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的基本器官结构,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 掌握植物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3.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了解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等细胞器的基本功能。

二、实验原理植物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类群,其生命活动依赖于各种器官的协同作用。

植物器官主要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它们分别承担着植物生长、营养吸收、光合作用、繁殖等生命活动。

通过观察植物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向日葵、菠菜、草莓等植物样本。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蒸馏水、碘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根的结构与功能观察(1)将玉米、向日葵等植物的根洗净,切成薄片。

(2)在显微镜下观察根的横切面,注意观察根尖、皮层、韧皮部、木质部等结构。

(3)分析根的结构与功能,如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固定植物体等。

2. 茎的结构与功能观察(1)将玉米、向日葵等植物的茎洗净,切成薄片。

(2)在显微镜下观察茎的横切面,注意观察表皮、皮层、韧皮部、木质部、髓等结构。

(3)分析茎的结构与功能,如支撑植物体、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等。

3. 叶的结构与功能观察(1)将菠菜、草莓等植物的叶片洗净,切成薄片。

(2)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横切面,注意观察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等结构。

(3)分析叶的结构与功能,如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

4. 花的结构与功能观察(1)将向日葵、草莓等植物的花朵洗净,切成薄片。

(2)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的横切面,注意观察花瓣、雄蕊、雌蕊等结构。

(3)分析花的结构与功能,如繁殖后代等。

5. 果实与种子的结构与功能观察(1)将草莓、玉米等植物的果实洗净,切成薄片。

(2)在显微镜下观察果实的横切面,注意观察果皮、种子等结构。

(3)分析果实与种子的结构与功能,如繁殖后代等。

6. 细胞结构观察(1)将植物样本洗净,切成薄片。

植物切片实验报告

植物切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切片的制作技术,了解植物组织结构。

2.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细胞结构,学习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3. 熟悉植物组织的分类和功能,加深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植物切片实验是通过将植物组织切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结构,从而了解植物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实验过程中,需使用切片机将植物组织切成薄片,然后通过染色、封片等步骤,使细胞结构清晰可见。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植物叶片、茎、根等新鲜或干燥的组织。

2. 实验仪器:切片机、显微镜、染色液、封片剂、载玻片、盖玻片等。

四、实验步骤1. 切片制作a. 将植物组织洗净,切成适宜大小的块状。

b. 将组织块放入切片机中,调整切片厚度(一般为10-20微米)。

c. 将切片取出,用毛刷轻轻扫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

2. 染色a. 将切片用吸水纸吸干水分。

b. 将切片放入染色液中,根据不同组织选择合适的染色液(如苏木精-伊红染色液)。

c. 染色时间根据组织类型和染色液浓度进行调整,一般为5-15分钟。

3. 封片a. 将染色后的切片用吸水纸吸干水分。

b. 将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封片剂覆盖,使其与载玻片牢固粘合。

4. 显微镜观察a. 将封片后的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焦距,观察植物组织的细胞结构。

b. 观察不同植物组织的细胞结构,如叶片的表皮、叶肉、叶脉;茎的韧皮部、木质部;根的皮层、维管束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叶片切片a. 表皮细胞:多为长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具有气孔器。

b. 叶肉细胞: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

c. 叶脉:由维管束构成,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

2. 茎切片a. 韧皮部: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具有韧性和保护作用。

b. 木质部: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具有输送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3. 根切片a. 皮层:细胞排列疏松,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初中生物实验重点内容归纳

初中生物实验重点内容归纳

初中生物实验重点内容归纳一、植物学实验1.植物细胞的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了解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2.植物组织切片:制作植物组织切片,观察不同的植物组织结构,如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3.植物根、茎、叶的解剖:解剖植物的根、茎、叶,观察其内部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和营养吸收过程。

4.植物开花和结果:观察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过程,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

二、动物学实验1.动物细胞的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结构,了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2.动物解剖:解剖动物(如鱼、虫等),观察其内部器官,了解动物的生理功能。

3.动物生理实验:如观察动物的心跳、呼吸等生理现象,了解动物的生理功能。

三、微生物学实验1.微生物的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的结构,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2.微生物培养: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生命活动。

四、生态学实验1.生态瓶制作: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作,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二氧化碳等条件。

3.土壤小动物调查: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了解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五、生物技术实验1.植物的组织培养:进行植物的组织培养实验,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和应用。

2.酶的提取和鉴定:提取植物或动物组织中的酶,进行酶的鉴定实验,了解酶的特性。

六、健康与营养学实验1.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检测: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

2.人体生理指标的测量:测量人体的血压、脉搏等生理指标,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

以上是初中生物实验的重点内容,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

习题及方法:一、植物学实验1.习题:植物细胞的哪个结构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植物细胞的结构,结合实验观察结果,确定具有保护作用的结构。

植物失水吸水实验报告

植物失水吸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基本原理;2. 掌握观察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方法;3. 分析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因。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是植物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当植物细胞所处的环境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吸水膨胀;当环境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失水皱缩。

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

三、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萝卜条、马铃薯条、小麦幼苗;2.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清水、盐水、剪刀、镊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萝卜条、马铃薯条、小麦幼苗分别切成约1cm长的段,用剪刀和镊子将它们清洗干净。

2. 处理实验材料:a. 清水组:将萝卜条、马铃薯条、小麦幼苗分别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浸泡2小时;b. 盐水组:将萝卜条、马铃薯条、小麦幼苗分别放入盛有盐水的烧杯中,浸泡2小时。

3. 观察实验现象:a. 将浸泡好的萝卜条、马铃薯条、小麦幼苗取出,分别放入载玻片中,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b. 观察清水组中的萝卜条、马铃薯条、小麦幼苗的细胞结构,记录观察结果;c. 观察盐水组中的萝卜条、马铃薯条、小麦幼苗的细胞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4. 分析实验结果:a. 对比清水组和盐水组中的萝卜条、马铃薯条、小麦幼苗的细胞结构,分析吸水和失水的原因;b. 总结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清水组中的萝卜条、马铃薯条、小麦幼苗的细胞结构,发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等结构清晰可见,细胞形态饱满。

2. 观察盐水组中的萝卜条、马铃薯条、小麦幼苗的细胞结构,发现细胞壁与细胞膜逐渐分离,细胞质变得透明,液泡缩小,细胞形态皱缩。

3. 分析实验结果:a. 清水组中的萝卜条、马铃薯条、小麦幼苗在清水中浸泡后,细胞液浓度低于清水浓度,细胞吸水膨胀;b. 盐水组中的萝卜条、马铃薯条、小麦幼苗在盐水中浸泡后,细胞液浓度高于盐水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4. 总结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规律:a.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细胞液浓度和环境溶液浓度有关;b. 当细胞液浓度低于环境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c. 当细胞液浓度高于环境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设计植物基本实验报告(3篇)

设计植物基本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 掌握植物组织切片技术;3. 熟悉植物细胞观察方法;4. 认识植物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理现象。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本实验采用植物组织切片技术,将植物组织制成切片,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和生理现象。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菠菜叶、玉米叶、紫甘蓝叶;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切片机、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吸水纸、盐酸、酒精、蒸馏水、染色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植物组织切片:(1)将洋葱鳞片叶、菠菜叶、玉米叶、紫甘蓝叶分别取下,洗净;(2)用刀片将叶片切成约0.5mm厚的切片;(3)将切片放入盐酸中浸泡10分钟,以软化细胞壁;(4)取出切片,用蒸馏水冲洗干净;(5)将切片放入染色剂中染色,染色时间为5-10分钟;(6)取出切片,用蒸馏水冲洗干净;(7)将切片放入载玻片中,盖上盖玻片。

2. 观察植物细胞:(1)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调整焦距;(2)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3)观察植物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理现象,如渗透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洋葱鳞片叶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菠菜叶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玉米叶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紫甘蓝叶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

2. 植物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理现象:(1)渗透作用:在低浓度溶液中,植物细胞吸水膨胀;在高浓度溶液中,植物细胞失水收缩。

(2)光合作用:植物细胞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

(3)呼吸作用:植物细胞在无光照条件下,通过细胞质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抗旱生理指标的测定原理和方法主要内容 1.植物的抗旱性及其生理机制(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干旱对作物的影响,作物抗旱性的生理生化指标)2.植物抗旱性生理指标的测定(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保护性物质)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降雨量少。

全球每年平均降水量800mm,我国为630mm,比全球的平均数约少20%。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平衡。

全年降水的60%~80%集中在6~9月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4%,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6%,人口占45.3%,集中了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等基地和全国64.1%的耕地,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3.季节性干旱发生极为频繁且较为严重。

我国南方湿润地区也往往会遇到比较严重的干旱,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959年为“空梅”,1978年“梅雨”提前结束,1994年也几乎为“空梅”,结果都形成了特大旱灾。

干旱既具有季节性又具有随机性,总的来说,华南多秋冬旱或冬春旱,个别年份有秋、冬、春连旱,夏旱很少;两广北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为伏旱,春旱极少;淮河以北地区以春旱或春夏连旱居多,夏旱次之,个别年有春、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川西北地区多春、夏旱,川东地区多伏、秋旱,西北地区一般常年干旱。

4.河流径流量逐年变小。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北方许多河流下游径流量快速减少,如黄河下游多次发生断流,潮白河中下游的密云水库入库水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从60~70年代年平均来水量l2亿m3,减少至90年代的9亿m3,1999~2003年年均来水量仅为1.69亿。

5.水污染更加剧水资源短缺。

全国90%的废、污水未经处理或虽处理未达标就直接排放。

11%的河流水质低于农田灌溉标准,75%的湖泊受到污染。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6.水资源浪费严重。

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91m3,是发达国家的l0倍以上,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40%,而发达国家已达75%~8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而发达国家为0.7~0.8。

水资源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我国每年用水总量为5000亿m3,农业用水占70%,而农业用水中90%是灌溉用水。

预计到2030年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到1760m3,逼近国际公认的1700m3的严重缺水警戒线。

我国每年缺水约为300~400亿m3,农田受旱面积约为1~3亿hm2,因缺水全国每年少生产粮食700~800亿kg。

旱灾类型: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土壤干旱:在长期无雨或少雨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少,土壤颗粒对水分的吸收力加大,植物根系难以从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来补偿蒸腾的消耗.造成植株体内水分收支失去平衡,从而影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植物生长受抑制,甚至枯死。

大气干旱:空气干燥、大气蒸发力强促使植物蒸腾过快,根系从土壤吸收的水分难以补偿,水分收支失衡而造成的危害。

生理干旱:是由于土壤环境条件不良,使根系的生理活动遇到障碍,导致植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而发生的危害。

例如作物被淹根系缺氧不能正常吸收水分而发生萎蔫;盐碱地常因幼苗根系渗透压低于土境溶液而不能吸收水分。

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1.自由基积累和膜脂过氧化干旱环境中,O2— 和H2O2大量产生,膜脂过氧化加剧,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

抗旱性强的品种比抗旱性较弱的品种O2— 等活性氧产生速率低。

在严重渗透胁迫下细胞膜的伤害,植物体内活性氧产生和清除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使膜上的空隙变大,离子大量外泄,细胞代谢紊乱,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

活性氧(AOS)增加;AOS包括O2-,.OH,H2O2和1O2。

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植物体内AOS的产生和清除处于动态平衡。

2.生长受抑制:生长受抑制是作物对干旱最明显的生理效应。

水分胁迫对细胞分裂、分化和体积扩大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不同时期土壤干旱对植株新叶出生、叶片扩展、分蘖能力、株高伸长、地上干物质积累、穗长等都有抑制作用。

3.物质代谢紊乱光合作用受阻:植株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系数减少;叶绿素降解加剧,含量降低;气孔关闭;内部生理生化机制受到影响等。

氮代谢紊乱: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因硝酸积累过多而发生毒害作用,这是因为在干旱条件下,参与NO3—同化的关键酶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的缘故。

干旱导致水解酶活性增加,从而使蛋白质降解,可溶性氮含量增加。

呼吸作用发生改变:轻度干旱使作物叶、茎及整株呼吸速率升高,而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旱作植株代谢差、衰老快。

气孔调节第一线防御系统:当空气湿度下降,保卫细胞及其附近表皮细胞直接向大气蒸发水分,引起气孔关闭此时叶子其他部位并未发生水分亏缺第二线防御系统:当叶子水势降至某一阈值时,引起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散失并有助于叶子水势恢复。

叶子水势增加,则气孔再次开放渗透调节渗透调节机理(脯蛋白,酰胺,游离氨基酸)1.渗透调节物质作为渗压剂,进行渗透调节;2.渗透调节物质可能作为溶剂,代替水参与生化反应;3.渗透调节物质在水分胁迫下与蛋白质疏水表面结合,将疏水表面转化成亲水表面,使更多的水分子结合在疏水区域,稳定疏水表面。

激素调节干旱时ABA的变化:逆境促进胞内ABA水平升高,提高植物的抗性。

(1)减少膜伤害(2)减少自由基对膜的破坏(3)促进渗透物质积累(4)减少水分丢失抗氧化防御系统(1)保护酶体系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线粒体内膜呼吸链是植物体内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重要来源。

抗逆性强的植物在逆境下SOD活性降低幅度小或保持相对稳定,避免或减轻了活性氧引起的伤害。

B、过氧化物酶(POD):H2O2使卡尔文循环中的酶失活。

高等植物叶绿体内H2O2的清除是由具有较高活性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E(Asb-POD)经抗坏血酸循环分解来完成的。

C、过氧化氢酶(CAT):主要存在于过氧化体中,负责过氧化体中H2O2的清除。

(2)抗氧化物质(非酶促体系)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维生素E(VE)、类胡萝卜素(Car)、巯基乙醇(MSH)、甘露醇等。

AsA可以还原O2-,清除·OH,猝灭1 O2及歧化H2O2,从而使植物体内的活性氧维持在较低范围内。

GSH减轻脂质过氧化造成的损伤,亦可通过与AsA 相伴进行的循环过程非酶促地直接和活性氧发生反应。

干旱诱导蛋白:逆境条件下,作物总的蛋白质合成能力降低的同时,蛋白质合成类型发生了明显改变。

近年来,关于逆境条件下作物基因表达的研究表明,很多环境胁迫都可改变作物的基因表达,最终会合成特异的蛋白质,即逆境蛋白,提高对环境胁迫的忍耐程度。

增强耐脱水能力;作为一种调节蛋白而参与渗透调节;分子伴侣作用;保护细胞结构;制约离子吸收。

植物抗旱性生理指标的测定植物组织含水量及水势的测定反映植物水分状况的指标:绝对含水量,相对含水量,水势,渗透势一、实验目的1、掌握植物含水量的表示及测定方法;2、熟悉植物水势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组织含水量的指标水势的测定方法1.液相平衡法:小液流法、质壁分离法2.压力平衡法:压力室法3.气相平衡法:热电偶湿度计法、露点法等小液流法测定水势的原理1.水总是从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2.当植物组织放在外界溶液中,如植物组织的水势小于溶液的渗透势,组织吸水,外界溶液变浓,比重变大;如植物组织水势大于溶液的渗透势,则反之;如二者相等,则外界溶液的比重不变。

三、实验材料:植物叶片或其他器官四、仪器和试剂:电子天平烘箱、剪刀、镊子、培养皿、信封、吸水纸、离心管、移液管、移液管、毛细滴管、解剖针、直径0.5cm 打孔器、白色硬纸片,1M蔗糖溶液、甲烯蓝五、实验步骤(一)植物含水量的测定1、取成熟植物叶片,剪成适当大小,迅速称量鲜重Wf(0.5~1g)。

2、将植物材料浸入蒸馏水并置于4℃冰箱中数小时至恒重(因植物材料而异)。

3、将材料从水中取出,用吸水纸迅速吸去材料表面水分,称取其饱和鲜重Wfs。

4、将上述材料放入一信封内,放入烘箱中,在105℃下杀青30min,然后将温度调到80℃烘至恒重。

5、称取材料干重Wd。

(二)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1、用1M蔗糖母液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0.05、0.1、0.2、0.3、0.4、0.5、0.6M)。

2、取7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适量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同时取7个青霉素瓶,编号后分别加入2ml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3、用打孔器在叶片打孔取叶圆片(避开中脉),随机取样,向每青霉素瓶放入相等数目(10~20片)的叶圆片,加塞,放置30min,期间摇动数次。

到时间后,用大头针沾取少许甲烯蓝粉末加入青霉素瓶中,充分混匀。

4、用毛细滴管从试验组的各瓶中依次吸取液体少许,伸入对照组同样浓度溶液的中部,缓慢从毛细管尖端横向放出一滴蓝色溶液,轻轻取出滴管,观察蓝色液滴的移动方向。

六、结果与计算1、植物组织含水量及水分饱和亏自然含水量(WC)=(Wf-Wd)/Wf ×100%相对含水量(RWC)=(Wf-Wd)/(Wfs-Wd) ×100%水分饱和亏(WSD)=1-RWC2、植物组织水势等势点的渗透势即为叶片组织水势。

Ψw=-iCRTi:解离系数,蔗糖为1;C:溶液的摩尔浓度;R:摩尔气体常数,R=0.0083 L·Mpa·mol-1·K-1。

T:热力学温度K,即273 + t,t为实验温度,单位为℃。

(水势单位换算:1 atm=1.013 bar=101 kPa,1 Mpa=10 bar)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植物在水分胁迫下除去失水被动浓缩外,通过代谢活动提高细胞内溶质浓度、降低水势,也能从外界水分减少的介质中继续吸水,维持一定的膨压,因而使植物能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和生长发育。

组织水势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渗透势的变化。

脯氨酸通常是一种积累的调节物质。

(一)可溶性总糖的测定1.实验原理:糖在硫酸的作用下生成糠醛,糠醛再与蒽酮作用,形成一种绿色的络合物,绿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有关。

方法简便但是没有专一性,对于绝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都能与蒽酮反应,产生颜色。

2. 仪器药品;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研钵、恒温水浴锅、烧杯、容量瓶、三角烧瓶、大试管、移液管、漏斗、乙醚、草酸钠、饱和醋酸铅;葡萄糖标准溶液:称取已在80℃烘箱中烘至恒重的葡萄糖100mg,配制成500ml溶液,即得每ml含糖为200μg的标准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