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合集下载

2.2-1地球表面形态(内力与地形)

2.2-1地球表面形态(内力与地形)

问题导学
1、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 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有几种类型?
板块类型: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 形态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 造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问题导学
1、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 分割成六大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各有何特点?
海洋板块薄、 但密度大。
大陆板块厚、 但密度小。
本节主要内容
地球“素颜照”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 形态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 造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基础知识回顾
五种基本陆地地形
地球表面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 形态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 造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问题导学
•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来自哪两个方面?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 形态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 造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问题导学
•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对地表形态 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是那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形成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察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示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但只是大致了,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掌握。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欧亚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
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长 边界(填“生长”或“消
亡”)。
2.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
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
(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分类2:大陆-大 陆板块挤压碰 撞:形成高大 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 阿尔卑斯山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冰岛
落基山脉
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
东非大裂谷
花彩列岛 东亚岛弧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中脊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挤压碰撞叫:消亡边界
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 形成了什么地貌?
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西洋中脊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
褶皱山系
东北平原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zxxk
喜马拉雅山
地球 表面 形态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 质
内力 表 作用 现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板块 构造 学说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地堑
东 非 大 裂 谷

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与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与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四)学科法制渗透教育中华人民XX国防震减灾法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这几年几次大地震,让公众对地震这一灾害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XX国防震减灾法。

在教学中通过第地震这一地质活动的成因、危害进行讲解介绍,让学生对地震这一灾害有更明确的认识和防灾减灾的灾害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2. 地质构造与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难点:1.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 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讨论、主动探究。

五、教学流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

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
红海成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2、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2、地质构造与地貌
地质构造
背斜
褶皱
向斜
地垒
断层
地堑
⑴褶皱: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分背斜、向斜两种形式
形态 岩层新 老关系
背斜 向上 中心老 拱起 两翼新
向斜 向下 中心新 弯曲 两翼老
对地貌 的影响
原因
一般成山 内力作用
冰川侵蚀作用——角峰
流水沉积作用——冲积扇
流水沉积作用——三角洲
流水沉积作用——冲积平原
风力沉积作用——沙丘
海浪沉积作用——海滩
湖南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丹霞地貌
雅丹地貌
喀斯特地貌
三角洲:河流入海口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 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 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 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 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冲积扇:河流出山口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 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 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 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 形成冲积扇。
河流阶地地貌
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下切侵蚀。
峡湾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后气候变暖,冰川消 退,海平面上升,海水沿谷地入侵而形成。
风力沉积作用——沙丘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本 节 小 结
§2.2 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被分成六大板块:亚欧 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 板块。 (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地震、火山活 动频繁。
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

2.2地球表面形态(内力作用,第一课时)

2.2地球表面形态(内力作用,第一课时)

结构特征 相对 两侧 上升
地堑
相对 两侧 下降
盆地或谷地
例题: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E A B C D
D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_________ 。 山岭 ,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从地形上看,C处是________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外来碎屑物质堆积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一致。 (3)泰山的成因类型与图中____ (4)图中CD两处宜修建地下隧道的是___ D ,良好的储油构造是___ D。
所以,我们无法用地形特征来准确判定是背斜还表形态 侵蚀前 山岭 侵蚀后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背斜
向斜
岩层因地 壳运动产 生的强大 挤压作用 时,发生 弯曲变形
岩层向上 弯曲隆起
背斜顶部受 张力,常被 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 压,岩性坚硬 不易侵蚀,成 为山岭
岩层向下 弯曲凹陷
本身承受强度时,将产生什么地质构造?这一地
质构造产生哪些地表形态?
知识归纳2
地质 构造 地表形态 侵蚀前 山岭 侵蚀后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背斜
向斜
岩层因地 壳运动产 生的强大 挤压作用 时,发生 弯曲变形
岩层向上 弯曲隆起
岩层向下 弯曲凹陷
谷地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形成初期, 由于岩层受侵蚀 很小,背斜形成 山,向斜形成谷
活动一 阅读课本P36的第二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力量导致地表形态产生变化? 2、这些力量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这些力量有哪些表现形式?

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

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

《2.2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

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二、说学情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仍然以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音象、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搬到、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板块上,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壳。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陵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两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版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构造运动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注:判断确定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地貌的依据: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一般成为山岭,有时也可成为谷底(地形倒置)。

②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向斜一般成为山谷,有时也可成为山岭(地形倒置)。

③地垒: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④地堑: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聚,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气最轻,分布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部为石油。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
•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巨大山脉、高原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对运动
Relative movement of Eurasian plate and Indian Ocean plate
•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脉
Himalaya mountains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作用主体
风、流水、 冰川、生物等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起伏状况
趋于平缓
0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Plate movement and macrotopography
(1)在图 2-34 中,用虚线绘出背斜部位缺失的岩层。 (2)议一议,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2. 读图 2-32,完成相关任务。 (1)断层面是指岩体断裂错开的面,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在图中找到断层面、断 层线,并将它们标注出来。 (2)想一想,岩体发生破裂就会形成断层吗? (3)议一议,沿断层线常发育成什么地形?
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某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 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小题。
(1)长白山天池的形成源于( A)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
(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知识点2.2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2.2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2.2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1.地表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项目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①同时进行,共同改变地表形态②在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起主导作用。

(1)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的过程。

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2)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2)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3)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出若干小板块(4)各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当中,板块交界处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稳定。

全球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宏观地形举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陆陆碰撞巨大的褶皱山脉、高原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陆洋碰撞大陆板块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形成海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洋洋张裂大洋中脊、海岭大西洋中脊陆陆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皱的一个弯曲)2.褶皱与地貌(1)形态上: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2)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地形上: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1)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2)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保留成山背斜谷向斜山地形特点顺口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2.2 地球表面形态1

2.2 地球表面形态1

地 震 ↓
地 表 形 态
地震裂缝
拓展
野外观察与判断: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1. 褶皱构造分层的原因?
2. 岩层弯曲的原因? 3. 背斜、向斜各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4. 褶皱构造各部位的演变。
断 层 ↓
成 因
吐鲁番盆地 华山西峰
思考:吐鲁番盆地和华山西峰分别属于断层中的哪部分
(上升盘、下降盘)?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火 山 ↓
地 表 形 态
日本富士山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成 因
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地 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思考: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各属于什么板块?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

定 岩层受力达一定的强度发生断 义 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
的显著位移。
地 1. 裂谷或陡崖2. 块状山 貌 3. 谷地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地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 垒 实例: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 地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 堑 实例: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底
断 层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向斜 断层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地下水储藏区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泉水、湖泊分布地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 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水库等的回避处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风力沉积作用
新月形沙丘
移动沙丘的构造
静止沙丘的构造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台 湾 野 柳 风

女 王 头 区

外力
侵蚀地形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 黄土高原的沟 壑、 河床加 宽加深、 瀑 布、峡谷、沟 谷(V型谷) 喀斯特地形等
4、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形成的地貌:火山锥,火山口。 (2)地震: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 影响:造成地壳断裂、错动。
火山和地表形态
分布: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火 山 形 成 的 地 貌

高一地理教案 2. 2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一地理教案 2. 2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2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①________作用,二是②________作用。

2.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③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等。

3.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⑦___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⑧________和⑨________等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⑩______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⑪________带分割成⑫____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⑬________状态。

板块运动是⑭____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六大板块名称:⑮____________板块、⑯__________板块、⑰____________板块、⑱__________板块、⑲________板块、⑳____________板块,除错误!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结果:错误!______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错误!________和巨大的错误!________,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错误!________板块与错误!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错误!____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错误!________或错误!________,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孤,在陆地板块内部错误!________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错误!________,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高中地理2.2.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2.2.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1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一 二
(3)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 )。
①太平洋西部岛弧 ②北美大陆西海岸 ③北美大陆东海岸 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总体上看,在海岸线的西侧,震
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内,震源深度都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类型 地垒 地堑
岩层特点 两侧陷落、 中间突起 中间部分 相对下沉
发育的地形 陡峻的山峰 盆地或谷地
实例 华山西峰、 峨眉山万佛顶 吐鲁番盆地、 渭河谷地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预习交流
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如果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很大, 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的部分又会形成什么地形?断层线被侵蚀后会 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D 。
(2)在地貌上,D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外力
此可推断C、D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 。
(3)断层线处易发育成沟谷河流的原因是什么?
(4)若在C、D两地钻探石油,应选择在
处。
作用形成的;据
N 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是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一 二
材料二:研究地质构造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背斜构造找油气,向斜岩层蓄水好; 开凿隧道走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点;泉水出露顺断层,工程建设避断层;矿难瓦斯储 背斜,透水事故看向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我们无法用地形特征来准确判定是背斜还是向斜。
断层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成盆地 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 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找水:向斜储水,如大自流盆地
大自流盆地是什么构造?
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或采取特别加固措施
A
B
修建隧道应选在何处?分析原因?
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 板块与 非洲 板块相撞)
1)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 2)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巨大的山脉 。 如: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 板块与 印度洋 板块相撞)
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 板块与 非洲 板块相撞)
3)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 海沟或岛屿、海岸山脉 。 如:东亚岛弧、台湾山脉( 亚欧 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 地壳运动留下来的“痕迹”叫地质构造。所形成 的地貌叫构造地貌。
• 类型:褶皱、断层

褶皱
断层
• 褶皱:强烈碰撞和挤 压,可以使沉积岩发 生弯曲,形成褶皱。
形态: 中间向上拱起称为背斜; 中间向下凹陷称为向斜。
背斜顶部受 张力,岩性疏松, 易侵蚀; 向斜槽部受挤压, 岩性坚硬,不易侵 蚀。
使地表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缓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喜马拉雅山脉
1、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是大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2、全阿球拉的伯岩半石岛圈位分于为哪六一大个板板块块:中亚?欧(板印块度、洋非板洲块板)块、 美洲3、板喜块马、拉太雅平山洋脉板位块于、哪印两度大洋板板块块之和间南?极洲板块。
安第斯山脉( 美洲 板块与 南极洲 板块相撞)
板块移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板 陆陆 块 相碰 碰 撞 陆海
相碰
板块张裂
形成巨大的 山脉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形成 安第斯山
岛弧和海岸山 脉,太平
脉,大洋板块 洋西部岛
形成海沟
屿
形成裂谷和 海洋、海岭

东非大裂 谷,大西 洋和红海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喜马拉雅山、地中海
1)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海洋、海岭 。 如: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
思考:1)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
1)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
2)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巨大的山脉 。 如: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 板块与 印度洋 板块相撞)
它们是(被亚海欧岭板、块海和沟印和度巨洋大板的块山)脉分割而成的。
板论块点构:造1学、说岩(石六圈大被板分块割,三成个六论大点板,块两。类边界,多种
地貌)
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1
2
3
4
5 6
3、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各大板块交界处因移动方向而分为: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向斜 断层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地下水储藏区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泉水、湖泊分布地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河流, 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水库等的回避处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一中学 邓立辉
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玉龙雪山
巫峡
如此多娇的地表形态 是如何形成的呢?
华北平原
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因素——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3)泰山的成因类型与图中__A__一致。 (4)图中CD两处宜修建地下隧道的是_D__,良好的储油构造是_D__。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采石等。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 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 沟谷、河流、泉。
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 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例题: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断层 E A B
C D
注意标注岩层移动 情况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___D______。 (2)从地形上看,C处是__山___岭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
向__斜__槽__部__受__挤__压__,__岩__性__坚__硬__,__不__易__侵。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