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 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史大纲》读后感
有些书听起来就让人有想去读的冲动,《国史大纲》就是其中之一。
初次听到《国史大纲》以及他的作者钱穆先生的名字是在高中的时候,做题的时候频繁地出现钱穆、钱宾四、《国史大纲》的名字,加之班主任又是历史老师的缘故,耳濡目染,所以在发现“悦读经典”计划的推荐书目里有《国史大纲》之后,就果断地选了并且最终中了。
但是有些书读起来并不像听起来那样鼓动人心,比如《国史大纲》。应老师要求或者说建议,买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竖版繁体、上下两册,共四十六章、计五十余万字的《国史大纲》修订版,踌躇满志,企图一口气把它读完,然后顺利地成为史学巨擘,如果不行,至少也可以在以后谈天的时候多几句谈资。“然而言何容易?”且不论满篇全书难以辨识的繁体字和半文半白的遣词和语法,单单就每章卷帙浩繁的阅读量就令人屏息,洋洋洒洒五十余万字,钱老写得不易,我们读起来亦颇感无力;又钱穆先生学识渊博,涉猎极广,案例佐证,信手拈来,悉无出处,注释亦简,许多历史人物的字号、帝王的年号、历史事件的简称、机构官僚的名称听上去茫然无比,更加大了完成此书阅读的难度。
然而正如钱先生在在引论中提到的一样,著此书的目的即在于从中华数千年浩荡的“历史材料”中汲取出能为当世所用的“历史智识”,希望为一般国民提供一个大体了解本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等种种演变的“新史”之“马前一卒”,由此反击晚清以来史学界出现的盲目守旧的记诵派和轻浮冒进的革新派两种在钱穆先生看来都不应是正确的治史方法的派别的学术观点;不同于以上两者,钱穆先生希望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一方面“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源泉”,即寻找“生力”,一方面又“消极的指出国家民族最近病痛之证候”,即找出“病态”,以张扬国史,鼓舞民心,重拾民众对本国史的记忆和感情,即“温情与敬意”。
今天的我们也是如此。
虽然时代背景早已不同于钱先生著书立说时随校仓皇南迁、奔波跋涉、屡遭空袭的抗战时期那么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世界局势于中国而言亦可谓暗流涌动、危机四伏;而国人在如今全球化深化的进程中一如民国初的人们一样,对国史知之甚少而钟爱于他国文化,视本国文化为无物,丝毫不见其“温情与敬意”,没有文化自信,哪有文化自强?所以说,重读此书,极有必要。
钱先生一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生于甲午战后,卒于冷战将息,上世纪的风云变幻的年代,但他的著作中却有一以贯之的特点,那就是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因而他在引论十五中提到害怕自己对待国史不够郑重而愧对先民以及不但没有激起国民了解国史的热情反而招致国史前途之绝的担忧,虽是谦辞,但从正文的字里行间中不难发现满是他对吾土吾民吾国吾史的深情。然而也有人说他资历不够:高中肄业,中小学教师出身,自修史学,朴实有余,专业不足,加之他与当时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激进主义相悖,招致不少非议,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许多国学大师级的人物对他都颇有微词。但是仅看其教学经历和著述成就足以证明他的地位(参见百度),难怪有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也是“史学四大家”之一。至于其《国史大纲》,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一时洛阳纸贵,随即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以上为阅读背景简介,下面谈谈阅后的具体心得,即我的问题和思考。
中国自三代以来,朝代更迭,略无断绝,秦汉雄伟,隋唐瑰丽,我却独爱明朝的神秘与诡谲。之前读过趣味历史《明朝那些事儿》,所以对明朝历史略知一二;又明朝是汉民族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我很好奇重视民族特性的钱穆先生会怎样为其近300年的历史作纲要,所以并未按书中顺序阅读,而是先读第三十六至四十二章,以明朝的兴亡作为比较范本,再与其他朝代做比较,由此产生了如下的问题与思考。
一、废相之进步与否
二、重刑罚之可否
三、党祸的启示
四、学校的角色所在
五、公务员的薪资问题
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