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与设计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艺术设计与设计心理学

李丹20090402402088

环艺二班

摘要: 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与心理学,实际上就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针对使用者的心理特点,把握使用者在外观环境刺激下会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探讨这种反应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然后把它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之中,从而设计出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适、给人以美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设计心理学格式塔

环境是人们周围的境况,可以理解为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是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总和。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有很多学科的内容参与,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涉及到很多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

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说,他认为人又生理、心理、安全、交往、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需求,这种需求是会发展变化的。当低层次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不得不放弃对高一层次的需要。虽然人因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而常常同时出现各种需求,但也并不是绝对按照层次的先后去满足需求的。但这种学说对我们认识人的心理需要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环境设计的参与者在不同阶段对环境场所有着不同的接受状态和需要。对环境来说,首先起码是人在场所的物质功能上得到需求和满足,然后从整个场所的精神层面上得到审美、心理上的人文关怀。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建筑师围绕着形式和功能有着很大的分歧。环境是研究人与自身、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艺术,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时艺术设计的原动力。例如,showe memorial 公园,大部分的区域是为儿童设计的,地面上是一个复杂的迷宫,孩子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等,像这个场所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的空间。在人行道上开辟盲道以及盲人交通指示设施等等,还有为老年人设计的居住环境等,不同的环境设计要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2,环境艺术设计的视知觉

视知觉是指,环境的形体,色彩等因素刺激人的视觉器官所引起的人对该环境的整体性反应。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视觉是在外在刺激作用下瞬间完成的,但瞬间输入的感觉信息是模糊而不完整的,必须有过去经验的支持才能形成知觉。这是人的自然禀赋对环境刺激的生理性反应。实验表明,人体对色彩具有直接的生理反应,人对色彩的生理性反应是直接而具有自发性而且可以完全没有经验的参与。

知觉还受制于一定的文化的,这种制约不仅体现在对形象的阐释,情调、意蕴的把握上,也体现在对环境形色本身的知觉上。重复与延续,是视觉在相同的刺激面前会产生心理学上的饱足或厌腻

状态,抑制了知觉的进一步展开。

知觉是受制于一定的心理定向的,室内环境在不同的观者那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可能将同一个刺激分为不同的类型。观者的经验在形象释读中具有诱导意义。经常出现的情形是,人们将自己的经验与当时的心理状态投射到一个多义性的客体上,花架上盛开的梅花盆景视人们的心境,可以有高洁、洒脱的情感意义,也可以有孤傲、飘零的情感意义。红色基调的酒吧热烈、亲切的气氛是同观者愉快、兴奋的心境相合拍的,而恐怖粗暴的色彩表情则是观者孤寂、烦躁的心情吃折射。可见,人对室内环境知觉初始,经由何种通道作为知觉的支点观者当时的心境是其重要的原因。

3,环境艺术世纪与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是德语形式或图形组织的音译,意译为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A,环境艺术中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丹麦学者埃德加鲁宾很早就注意到主体与背景这一视知觉现象,在1920年他绘制的著名的杯图就可以体现。人的视觉经验证明:当人的视线观察到图中的杯形,则此杯形易成为视觉的主体,黑底成为背景;若注意到的是脸形的轮廓,则脸形成为主体,白底成为背景。有关的现象在建筑中不胜枚举,典型的如中国苏式园林室内的漏花窗,图案黑围白或白围黑,主体与背景相映成趣。

格式塔心理学家进一步归纳出主体与背景的关系的一般规律:主体表现较明确;背景相对较弱;主体相对于背景较小时,主体

总被感知为与背景分离的单独实体;主体与背景相互围合或部分围合并且形状相似时,主体与背景可以互换。

在环境设计中有意识的处理好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不仅符合视知觉的特点,更有助于强调设计表达的主旨,突出整体布局的中心。B,整体性与简化原则

格式塔知觉理论观点认为,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元素的总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叠加,知觉在组织视觉刺激时总是先感知到整体想,之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元素的诸成分,而人的视觉思维还尽可能把空间位置邻近的视觉元素简化成明了、整体性强的视觉形象,所以许多杂乱、繁琐的复杂形体对人的视觉心理往往造成暧昧、不明确的“消耗性思维”。

在20世纪的环境建筑设计中简化与整体性已成为最基本的造型原则。现代环境景观等设计越来越注重各造型体系,如建筑结构体系、建筑图式符号、陈设家具等形式的抽象化、单纯化、象征化。在20世纪中叶崭露头角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建筑形式和空间上的多易性、模糊性,它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极端的现代主义“国际式”建筑风格给人想象力带来的空白,并探求设计语言的双重译码。后现代主义常用混杂手法,即在一个秩序共存的、均质化的整体中,用隐喻、变形、断裂、折射、叠加、二元并列等方式使部分构图变异而鲜明化,从而达到整体性与不定性、简洁与个性化的有机联系,深化了设计内涵的语境。

C,群化原则

视觉思维具有控制多个视点,使之形成有组织整体的倾向。在多个视点中相互类似、接近及对称的个体部分都易被感知为整体,这种规律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称为群化原则。环境艺术设计中,有关装饰构图造型时常提的“母题法”,即是这种群化原则应用的实例。但其中因接近性而产生的整体效果不一定都起积极作用。例如,北京天坛、苏州园林等中国传统建筑附近,又新建起许多庞大、高耸的现代化建筑群中的一部分,新旧建筑环境过分接近,消弱了建筑文化心理的审美氛围,无论从历史文化角度还是从现代城市景观的构成方面加以考虑,这一效果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要协调好不同文化、地域、气候条件上的建筑环境,就必须正确把握群化原则的应用方法。

以群化原则作设计、创作手法,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造型类似的群化2,质感类似的群化3,大小类似的群化4,明度或色彩类似的群化5,动感类似造成的群化6,空间方向类似的群化7,聚合性的群化如盖里设计的解构主义建筑等等,使一些模糊不定的元素,形成了奇特、具鲜明个人风格的追求。

小结:设计艺术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涉及更广的领域,不仅更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于发展经济、增强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心理学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心理学确实表明,人与环境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个相互的过程中,人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以被环境所影响。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将心理学应用到设计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