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第七章 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第三章宏观人口经济学

第三章宏观人口经济学

◎人口质量与人口再生产模式:人口质量不断提高促使 父母通过少生育子女使自己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父母 对子女的培育更注重质量,故培育费用也日益增长。这 些都会会促进人口控制,有利于人口增长趋于稳定。 ◎人口质量与消费:人口质量提高会提升消费水平,使 社会消费需求量变大,并改变消费结构,使生存资料的 比重下降,而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比重增加,并逐渐 占据主要地位。消费水平也会通过身体素质、文化水平, 教育水平和劳动技术水平等影响人口质量。
◎人口增长与消费:社会总人口的消费需求同人口数量 成正比例发展。在消费品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 的多少决定着消费水平高低。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与社会 消费品零售额成正比、与人口数量成反比变化。随人口 增长,交换的规模必然相应扩大。 ◎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人口增长使有才者的绝对数增 多,通过提高全体劳动力素质起到收益递增作用而促进 经济增长。对增加人口进行的投资不会再增设那些陈旧 设备,与设备更新一样,人口投资有提高生产力的效果。 生产率提高引起人口迅速增长使人口年龄年轻化,通过 接受教育可提高其对现代技术的适应性。发达国家劳动 力不足,促进了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开发;发展中国家却 面临一般劳动力过剩和缺乏现代化优质劳动力的困境。
在索维看来,这两点就成为当代适度人口理论探讨的课 题:①究竟给适度人口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是经济目 标,还是其他目标;②通过什么途径或什么方式达到适度 人口,是通过控制人口增长,还是鼓励人口增长,或者是 通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去达到适度人口,等等。这些都 是需要根据情况具体研究的问题。
索维又认为,“适度人口”作为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 只不过是为使用方便而已。人口学家可把它作为一个过渡 性的工具使用,就像数学家使用虚数一样。
◎人口增长与劳动效率:人口增长过快,意味劳动人口 过多,劳动人口与生产资料的数量不相适应,没有足够 的生产资料供他们使用。这样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和 充分的利用,不仅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还会导致劳动 生产率的下降,进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

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

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规律。

人口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的关系以及人口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一、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经济活动,而人口经济学则进一步研究人口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而人口经济学因素则是决定资源利用和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经济学中,人口经济学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人口数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市场规模、劳动力供给、消费能力等因素,从而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2. 人口结构: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的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以及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分配等。

3. 人口流动: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对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口的流动会导致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格局。

4. 人口质量:人口的素质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素质的人口将为经济提供更多的创新力和人力资本,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二、人口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人口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政策建议:人口经济学为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对人口数量、结构和流动等因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确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解释经济现象:人口经济学可以用来解释经济现象,如通胀、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

通过对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3. 预测经济趋势:借助人口经济学的方法和模型,可以对未来的经济趋势进行预测。

这对于政府和企业进行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变化。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复习材料一人口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P41.人口经济学是主要研究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活经济发张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

2.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相互独立性3.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交叉性和不可分割性4.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相对长期性5.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广泛性6.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适应性二积极抑制指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灾荒,战争等手段去妨碍人口的增加。

马尔萨斯设想的两种行动方式,(一)与工资下降相联系的不断增加的“灾难与罪恶”(二)突发的死亡率危机使人口在一两年内大为减少。

P18预防性抑制指通过禁欲(不结婚),晚婚,不生育等手段预防人口增加,又称道德抑制。

三静态经济适度人口,是指不考虑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变化,仅仅分析最高生活水平和边际产量相一致时的最佳人口规模(图和分析)P25四动态经济适度人口,是指技术变革,经济结构变革,就业变动等条件下适度人口量所发生的变化(图和分析)P27五人口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P351经济对人口的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是人口变动的终极原因人口增值条件和生存条件的决定因素2 人口对经济的反作用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是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必然对经济起作用人口对经济起阻碍或促进作用人口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不能决定社会经济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六“人口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的理论P37这一理论既是对国际社会人口和发展经验的总结,又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在历史条件下的概括和总结1人口问题同发展问题密不可分2人口问题根源于发展3人口问题是对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4人口问题是通过发展的途径获得根本解决这一理论部仅揭示了人口问题的本质,而且指明了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正确方向七制度变迁P45诺斯认为,制度变迁“一般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的边际调整”影响因素:相对价格或偏好的变化(内生因素)人口增长(外生因素)八人口转变影响消费制度变迁的机制P691人口转变为经济增长带来潜在人口红利2人口转变对消费税的影响3人口与可供消费的资源之对比关系变化引发消费制度演变九投资与消费的关系P781从再生产角度看,它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完整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 :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孩子养育成本:微观人口经济学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种物品。

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孩子在社会、经济和心理方面对其父母及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作用,这就是孩子的价值所在。

或者P81孩子的积极价值表现: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贡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和传承的载体。

孩子的消极价值表现:情感和心理的付出和损失、经济负担、机会损失、体力付出。

社会养老:P86适度人口:p94经济适度人口:p94人口质量:p97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是说人口质量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和。

PQLI指数:p100HDI指数:p101ASHA指数:p102“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p104人力资本:p106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以及迁移等方面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

人口结构:p114 人口年龄金字塔:p117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和青壮年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

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

P118城市化:p125过度城市化:p129逆城市化:p131自然资源:p171耗竭性资源:p171可再生资源:p172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和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

人口经济学理论与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人口经济学理论与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人口经济学理论与人口结构变动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人口结构变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人口经济学作为研究人口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解读和分析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人口经济学理论与人口结构变动分析的相关问题。

一、人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人口经济学主要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及其变动对经济产出、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

其核心理论基础包括人口数量理论、人口质量理论和人口迁移理论。

人口数量理论强调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人口理论认为,人口的快速增长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阻碍经济增长。

然而,现代人口经济学研究发现,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适度的人口规模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过大或过小都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人口质量理论关注人口结构中各个群体的素质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素质人口的增加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教育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人口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

人口迁移理论则研究人口的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可以促进资源配置效益优化,提供劳动力和消费市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可能导致城市化进程滞后、社会资源失调等问题。

二、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人口结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迁移的变化等。

这些变动对经济产出、就业、社会保障、消费需求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人口老龄化给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通常是以人口红利时期的年轻劳动力为基础建立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次,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这对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压力。

过去几十年来,许多国家经历了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供给充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供给将逐渐减少,这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学中的人口经济学与劳动力市场

经济学中的人口经济学与劳动力市场

经济学中的人口经济学与劳动力市场在经济学中,人口经济学是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分支。

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础,而劳动力市场则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就人口经济学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展开探讨。

一、人口经济学概述人口经济学是对人口结构、人口数量、人口迁移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它关注人口的数量、结构、质量和分布,并分析这些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人口经济学研究着人口对生产、消费和资本积累的影响,以及人口的规模和特征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是供给劳动力和需要劳动力的双重市场,它是经济体中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是劳动者,他们向市场提供劳动力;需求方是雇主,他们通过支付工资从市场获得劳动力。

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即工资)和数量(即就业水平)。

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口经济学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1. 人口规模与就业人口规模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人口增长会扩大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增加就业人口的数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若人口增长过快,就业机会不足,就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给经济和社会带来问题。

2. 人口结构与就业结构人口结构指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的人口分布。

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

例如,年轻人口比例的增加可能带动青年劳动力的供应增加,从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状况和就业机会的分配。

3. 迁移与劳动力市场调整人口迁移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劳动力市场调整的重要途径。

人口的流动可以改变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劳动力供给状况,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例如,劳动力从农村迁往城市,可能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供给过剩,从而造成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和工资下降。

4. 人口质量与劳动力素质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智力、健康和教育水平等。

人口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从而增加劳动者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范畴一、人口学概念含义:是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

分类:人口学可分为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

1、狭义人口学:即人口统计学。

研究对象:人口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内容:数量,构成,发展2、广义人口学:包括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生态学等,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人口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等发展过程的关系与规律二、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下人口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

主要包括:A、人口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B、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诸现象的内在联系;C、人口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规律性。

三、人口变动含义:人口状况随着时间和所处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分类:1、人口自然变动含义:人口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变化的过程。

内容:人口自然变动受生理因素所制约,同时受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2、人口机械变动含义:人口机械变动也称人口迁移,是人口在空间上的一切移动,包括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和暂时性的移动。

内容:引起人口机械变动的因素是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原因。

人口机械变动,使人口的地区分布可能发生变化。

3、人口社会变动含义:人口在一定社会里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到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变动。

内容:人口社会变动改变了人口的社会构成。

四、人口增长,人口发展和人口转变1、人口增长含义:人口数量的变动以及由此反映的人口成长过程。

内容:在封闭人口中,人口增长主要指人口自然增长。

在开放人口中,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增长。

2、人口发展含义:人口发展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发生数量增长变化,以及质量,构成和各种外部关系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

3、人口转变含义: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对演变过程。

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三个要素中人口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它是牵动于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根本性依据。

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国情13亿人口的考虑,这个庞大的人口大国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将人口、资源、环境综合协调,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于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学家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

早在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人口增长看作是经济增长两个主要因素之一,他认为人口增加使劳动力数量增加,而使劳动分工变得越来越细,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但是英国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观点则恰恰相反,他认为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人口增长会导致人均粮食生产下降,粮食短缺将会变得严重,经济增长不得不停滞下来。

其实,人口增长有利还是有害于经济发展,要视具体情况和环境而定。

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世界各地人口密度并不大,人口增长对经济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压力,没有国家政府推行政策来控制人口。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处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巨大进步使得死亡率大大下降,自然生长率急剧上升,人口增长对经济造成的压力越来越明显。

可见,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不是在任何时期都是不利的。

只是到了现在,世界人口激增,地球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人类居住环境愈加恶劣时,人口增加才变成一个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重要的障碍。

如:高速人口增长对粮食供给产生了重大压力;赡养负担沉重,耗费了大量可用于发展的资源;加剧环境恶化;失业问题严重,劳动力素质下降等等。

(二)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不可能受到自然资源绝对缺乏所阻碍,资源缺乏的国家可以从别的国家进口。

例如,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瑞士等国家。

经济学中的人口经济学

经济学中的人口经济学

经济学中的人口经济学人口是社会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人口总量、结构、质量和分布等方面的问题,并探讨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文将就人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人口总量的发展趋势、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质量的提高和人口分布的合理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人口经济学基本概念人口经济学是研究人口与经济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到人口结构、分布、流动、迁移、生育等方面的问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人口总量的增长、结构的变化、质量的提高以及人口分布的合理化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有关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人口总量的发展趋势人口总量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世界人口总量从18世纪初期开始急剧上升,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人口总量增长的速度更是空前。

截至2021年,全球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了78亿人。

未来,人口总量的增长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

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总量将达到97亿人左右。

三、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随着全球人口总量的增长和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人口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加。

同时,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革新,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婚姻和生育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因此,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质量是指人们的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健康状况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人口质量的提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许多国家现在采取的人口政策也重视提高人口质量。

例如,通过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和提高教育水平,来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

人口和经济发展

人口和经济发展

人口和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个紧密的联系。

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人口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在经济学上,人口被称为人力资本,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首先,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数量往往与其经济总产值有密切关系。

例如,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其庞大的人口数量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劳动力资源。

人口数量的增长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资源供给。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必须适当控制,使之与经济发展保持相对平衡。

其次,人口质量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素质的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它们拥有优秀的教育背景、技术能力和管理经验,能够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而低素质的人口则容易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使企业的效益降低。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重视人口的教育水平和素质提高工作,使人力资本更具生产效率。

二、经济因素对人口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反过来影响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第一,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人口数量的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福利、医疗等对人口数量控制的手段也在不断壮大。

通过政策和措施的调整,可以有效控制人口数量,防止资源浪费和社会不稳定。

第二,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人口素质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的生活条件和环境逐渐改善,教育水平提高,知识水平有望提升。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也将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人口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得以提高,人口的寿命也得以增加。

此外,社会居民的经济状况也随之改善,这些都是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

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

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人口红利一词在经济学中常被提及,它指的是人口结构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的情况,这种人口结构下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

人口红利的合理利用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人口红利带来的机遇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人口红利带来的机遇1. 劳动力供给增加:人口红利使得就业人口数量大幅增加,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

这将促进各行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

2. 市场规模扩大:人口红利意味着更多的消费者,消费需求将大幅增长,为各类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这将刺激投资和创业,推动经济的发展。

3. 创新和技术进步:人口红利下的劳动力多样性带来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不同的人才结构和经验背景将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这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人口红利可促进城市化发展,将人口聚集在城市,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人口密集的城市有助于创造经济活力和吸引投资,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1. 教育和培训:人口红利只有在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发展。

因此,应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2. 就业机会: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就业机会需求也必须相应增长。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 资源和环境压力:人口红利下,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

必须合理规划资源利用,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减少环境压力。

4. 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一定程度上是暂时的,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也将出现。

提前做好人口老龄化应对措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

结论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但也有一些需要警惕和应对的问题。

合理利用人口红利,在政府、企业和个人层面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研究对象与方法人口学:一门研究人口变动,研究人口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科人口学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

人口数据来源人口普查:指在国家统一规定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

人口抽样调查:指按随机原则从研究的人口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并根据所得的数据,推断总体相应各项指标值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人口经常性登记:指对居民的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以及婚姻等内容实行的登记制度。

人口学分析方法:人口学独特的定量分析技术及研究方法同期人分析:指对某一时期存在的人口状态或发生的人口现象进行数量上的观察和描述,可以反应某一时间点的人口状态或某一时期的人口过程同批人分析:指对某一同批人陆续发生的某种人口现象进行数量上的观察和描述。

生命表分析:生命表是根据分年龄死亡率编制的、反映一批人从出生到死亡全部过程的一种统计表。

生命表在人口研究和人口分析中用途广泛,是人口预测的重要参数之一。

人口模型:对现实人口现象以及人口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概括和简化的描述,有文字叙述和数学公式两种表示方法。

人口学的学科体系人口统计学:阐述收集整理反映人口现象的状态,变动过程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数量关系的方法论学科,是人口统计工作和进行人口分析的理论基础。

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是人口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人口社会学:研究人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学科。

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地理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也是人口学的分支之一。

人口与人口结构人口: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人口数量: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的人口总数人口质量: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口的素质人口结构: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人口过程与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老一代人口衰老、死亡,新一代人口出生、成长的世代更替过程,人口再生产能够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人口变动与人口发展人口变动:指人口状况随着时间会和所处社会经济的条件而不断变化的过程人口自然变动:指由人口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变化的过程人口迁移变动:又称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即包括以长期改变定居地点为特征的人口移动,有包括暂时性,往返性的人口流动人口社会变动:指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人口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入另一个社会集人口发展: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口,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其数量、质量、结构,及人口与外部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称人口增长,人口数量增加为正增长,反之,人口人口数量减少为负增长。

第七章资源政策与管理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马工程

第七章资源政策与管理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马工程
特点:一个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管理 优点:程序少、办事效率高、利于发挥综合效益 缺点:不利于充分发挥单种自然资源的效益
2. 分散管理模式
特点:分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 优点:有利于发挥单种自然资源的效益 缺点:忽视资源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发挥资源整体功能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资产管理
一、自然资源管理体制
有的放矢,避免一般化 全面综合分析,突出主导因素 在技术可能的基础上论证经济合理性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相结合 区内评价与区际评价相结合
二、自然资源经济评价的内容
1. 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数量评价:绝对量和相对量,如探明储量、人均储量等 质量评价:资源的潜力高低,如矿物品位和开采条件等
(一)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管理
3. 矿产资源管理:是国家政府机关以矿产资源所有 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法对矿产资源的勘查 、开发、积累、储备、使用、配置的全过程进行管 理,以保障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 益,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管理
4. 矿产资源管理的特征:
2.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季节分配和组合状况 3.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方向及其技术经济前提 4.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预测
三、自然资源经济评价的方法
1. 自然资源经济评价的传统方法 1.1 自然资源调查: 定义:按特定目的查明某一地区资源的数量、质量、
分布和开发条件所进行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的总称。 分类:根据调查的具体对象可分为单项资源调查和
是以政府机关为主体的政府行为。 对象是作为自然物的矿产资源及与其有关的相
对人(自然人和法人)的行为。 矿产资源管理的内容广泛。 目的是实现矿产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

人口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人口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人口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设计《人口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人口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口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以及实际应用,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分析思维,为未来的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人口统计学基础1. 人口统计学概述1.1 人口统计学定义1.2 人口统计学的应用领域1.3 人口数据的来源和统计方法2. 人口数量与质量指标2.1 人口数量指标的计算方法2.2 人口质量指标的测算与分析2.3 人口结构与人口转变第三章:人口经济学理论1. 人口理论的发展历程1.1 古典人口理论1.2 现代人口理论1.3 人口经济学的新理论2.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1 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2 人口与劳动力市场2.3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挑战第四章:人口政策与规划1. 人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1 人口政策的目标与原则1.2 人口政策的实施措施1.3 人口政策的评估与调整2. 人口规划的方法与策略2.1 人口预测与规划2.2 人口迁移与城市规划2.3 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五章:人口经济学的实际应用1.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1.1 农民工问题与农村转移人口管理 1.2 城市化的影响与挑战1.3 城市人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2. 人口与社会保障2.1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2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2.3 健康保险与人口健康管理第六章:人口经济学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1.1 人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2 GDP与人口指标的回归分析1.3 人口经济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2. 定性研究方法2.1 访谈与调查方法2.2 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2.3 文献资料分析与综述研究第七章:人口经济学的未来发展1. 人口经济学的热点与前沿领域1.1 行为人口经济学1.2 数量人口经济学1.3 数字人口经济学2. 人口经济学对未来世界的启示与影响2.1 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2.2 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发展2.3 人口迁移与全球化的挑战结语:人口经济学是一门复杂而关键的学科,在实践中对于决策者和研究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资环资料

人资环资料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一、人口增长与人口经济思想●重农主义&魁奈重农主义认为一国人口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一样也要服从自然秩序,而不是盲目地鼓励人口增长。

重农主义之所以不主张人口增殖,是因为他们坚持人口与财富之间存在一定得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关系适当则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符合自然秩序,否则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失衡的话就会违背自然秩序,从而不可能取得成功。

在重农主义看来,财富是人口发展的原因,人口变化是财富增减的结果。

在谈到人口的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判断人口增长是否有积极的因素,首先看能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究其最低增长限度而言,增长的人口要能够取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重农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的认识,这就是人口的素质优于人口质量,这是因为人的有用性首先在于它的质量。

魁奈从生产领域对人口和财富、人口和收入做了进一步分析。

他从重农主义观点出发,提出农业是一切财富的本源,只有农业才是满足人们需要的财富来源,并强调人口是财富的第一个创造性因素。

他认为财富的增长先于人口增长,只有财富增长才能使人口增长,一国人口是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由于收入能够提高富裕的生活和利益,因而促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当然,人口过多或者无限制的增长对一个国家也是不利的。

他揭示了人口变化与财富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人口、需求、分工、交换等因素之间的联系。

他指出,一种产品必须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并且在具有一定数量的情况下,通过分工生产、相互交换生产物来满足各自的需求,因而有交换价值时,生产物才能成为财富。

在分析人口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时,魁奈认为财富的增长能引起人口的增加。

人必须消费,消费是人口生产的必要条件,而消费必须要有一定价值的生产物。

没有可供消费的生产物或供给不足,都必定影响人口生产。

魁奈分析了促使人口和财富都增加的条件。

他认为首要的条件是居民必须能得到自由和拥有自己的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劳动力素质作为劳动力资 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直接 受人口质量制约的劳动力资源,称之为“智力资源”。如 果人口数量不变,由于人口质量提高,带来劳动力素质的 提高和智力资源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力资源量也相应地增 长。在现代经济中,由于智力资源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可以 发挥倍数效益。日本在20世纪后半叶以后之所以在经济上 迅速发展,正是日本长期以来重视教育投资,提高人口质 量,特别是劳动力素质的结果。据统计,在1967年,日本 15~19 岁的人口中享受工资的劳动者仅为 38.0% ,而同期 英国该比例高达 75.0% ,美国和法国则分别为 42.0% 和 57.0%。高度普及的教育和家庭人口投资使日本的人口质 量显著提高,劳动力人口的高素质为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奥多 · W· 舒尔茨 (Theodore W . Schultz) 认为,人口 质量是耐用的稀缺资源,对人口的投资可以提高人口的质 量,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他认为 , 人的能力和素质 是决定贫富的关键,旨在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极大地有 助于经济繁荣。舒尔茨还指出,人口的质量,如果从人的 能力或素质来说,可以分为先天赋予和后天获得两大类。 但人的能力或素质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绝大部分是通过后天 的努力获得的。各国的先天能力是趋向平衡的、接近的, 没有重大差别;而后天获得的能力相差较大。各国人口质 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后天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文化知识 水平、劳动技能和企业精神等,这些都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第七章 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 范畴,通常是指人口本质的综合性素养和能力,可分为身 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因素[1]。从微观方 面来看,人口质量总是不能满足需要,是有一定限制的。 人们为了获得较高的质量,如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 素质,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和费用。因而,人口质量 具有经济价值,投入提高人口质量的资本要获得一定的经 济效益,追加的人口质量投资要获得追加的经济效益。 人口质量就其经济属性而言属于耐用资源。所谓人口 质量的耐用性,是指人口质量的如同耐用的生产品一样, 可持续使用相当长的时间。人口质量资源可以通过教育、 健康等方面的投资而提高,从而提高效率和延长劳动期限 等。所以人口质量是耐用的资源。
美国社会健康学会指标,即 ASHA指标比 PQLI增加了 一些变量。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和人口质 量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数。其计算公式以 ASHA 命名,由 6 项指标值组成: ASHA=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就业 率×识字率×预期寿命 /出生率×婴儿死亡率。该学会规 定比较理想的人口质量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3.5%,就业率为850‰, 识字率为840‰,平均预期寿命指数 为100,出生率为25‰,婴儿死亡率为50‰,由理想指标算 出的 ASHA 指数等于 2023 。 ASHA 指标计算公式仅用了六 个指标较好地衡量了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人口质量,简明扼 要,而且这些指标在有健全统计资料的国家都能从年度统 计中获得,具有国际间的可比性,但其敏感度相对较低。
人口质量的高低是相对的,它可以从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人口总体的横向比较中产生的,如美国的人口质量比中 国相对要高,发达国家的人口质量比发展中国家高,城市 的人口质量比农村高等。人口质量的高低又是绝对的,它 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指标来显示,有一整套测量体系。
反映人口质量的指标可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 接指标主要有:反映人口身体素质状况的指标,如平均预 期寿命、长寿水平、平均死亡年龄、幼儿死亡率、残疾人 口所占比重,平均智力商数、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长速度 等,反映人口文化科学素质状况的指标,包括识字率、文 盲率、就学率、每十万人口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数、人口 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 家与工程师、每万职工中技术人员所占比重等;反映人口 的道德素质,如先进人物比率、犯罪率、自杀人数等;它 可以判断一个国家人口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道德素 质的水平和差异。
人类发展指数,简称为HDI指数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 署在《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其主旨是通过若 干指标换算为综合指数值,来测量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状 态的程度,取代单纯依靠收入指标衡量发展与福利水平的 方法。HDI指数实际上成为衡量世界各国或地区人类社会 发展的统一尺度。HDI指数是由平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 个指标构成。这 些指标分别换算成指数,然后计算算数平均值而求得。 199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 HDI指数作了补充和修正, 进一步完善了HDI指数,如将知识变量由原来的识字率另 增加一个平均受教育年限,注意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掩盖 了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别,并用基尼系数进行调整等。当然, 在方法论上还有待于完善,如在研究一个国家人口的生活 质量时用人均家庭收入比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为直接。 这一指标的应用模式目前正在不断完善中。
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人口质量在生产要素中的位 置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比较优势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国 的生产优势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资本和劳动力构成 的要素比率。但事实上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不一定经济发 达,而人口质量高的国家往往具有竞争力,如美国和日本 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提高人口质量放在首位,由 于拥有世界上高素质的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 的。人口所具有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来 源。
反映人口质量的间接指标是指那些与人口质量的高低 呈现正相关的指标,主要包括每万人中医生数、床位数、 卫生经费占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每人每天的热量和蛋 白质供应量、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教育 经费、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图书和报刊的 出版发行量、环境监测状况与污染指数等,它可以判断一 个国家为提高人口质量所具备的物质条件和差异。 在国际上流行的有:人口生命质量指数,简称为 PQLI(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美国社会 健 康 学 会 指 标 , 简 称 为 ASHA(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 ; 人 类 发 展 指 数 , 简 称 为 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
第二节
人口质量与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人口是总人口的一部分,其素质决定于总人 口的质量。而人口质量与劳动力素质形成直接对应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人口质量高,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也高 。一般来说,提高人口质量主要取决于人口投资和家庭人 口投资,从而提高劳动力质量。换句话说,要提高劳动力 的素质,就必须提高人口群体的质量。
婴 儿 死亡率 (‰ ) 30 7 4 5 6 5 8 3 31 28 71
每人每天 食物热值
(大卡) 3042 3754 2782 3411 3318 3575 3073 2357 2411 2417
每人每 天蛋白质 (克)
中学 净 入学 率 (%) 70 96 100 95 92 99 100 76 78 48 60
表6-1 人口素质诸指标的国际比较(1999年)
国 家
公共教育 支 出 占 GNP比重
(%) 中 美 日 德 英 法 韩 国 国 本 国 国 国 国 2.3 5.4 3.6 4.8 5.3 6.0 3.7 3.0 3.4 4.8 3.2
平均预 期寿命 (岁) 71 77 81 77 79 77 73 78 69 69 63
根据人口质量指数的计算,世界人口素质可分为三种 类型,低于世界人口质量指数平均值65的属于低素质人口 类型, 65~80 属于中等素质人口类型, 80以上属于高素质 人口类型。北美洲为95,欧洲为93,亚洲为58,最低的是 非洲,平均为 33 左右。中国 1990 年的 PQLI 值为 85 ,属于 上等水平。使用 PQLI 指数可以进行各国间或地区间比较, 但这一综合指数对发达国家失去了敏感性,因为发达国家 的 PQLI 指数均在 90 以上,数值相近,难以用 PQLI 指数测 量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没有很好地反映人口质量的变化 弹性,对发展中国家也有局限性,所以换算系数如何标准 化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劳动力素质(labor force quality) [2]是指劳动力的 各种构成要素的综合情况,具体体现在劳动者的身体素质 和某些先天才能、知识积累、工作能力和经验、技术水平 和熟练程度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主要 是后天经过教育投资获得的,教育赋予劳动力人口以一定 的知识、专业技能等。因此,劳动力受教育的年数成为衡 量劳动力人口素质高低的一个指标。
大 学 净 入学 率(%) 6 81 41 47 52 51 68 39 29 22 7
识字 率 (%) 85.0 97.0 100.0 100.0 100.0 100.0 97.8 92.பைடு நூலகம் 95.4 95.6 55.8
新加坡 菲律宾
泰 国 印 度
83.1 114.9 92.1 96.2 96.8 115.9 88.2 55.5 53.2 58.4
中国人口质量的某些指标在世界上是较高的,如人口 的平均预期寿命。它与国民的营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图4-8)。一般来说每人每天食物热值越高的国家平均预期 寿命也越高。中国在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粮食低价格的 控制,食物热值显著上升,与此同时,随着生活质量的改 善,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延伸,1999年达到71岁,虽然低于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见图 6-1) ,但已经超过中等收入 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上与韩国处于同一水平。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年版;日本矢野恒太纪念会《世界国势图会》2001/2002年版。 注: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中学净入学率和大学净入学率为1997年,识字率为2000年,其他均为1999年的 数据。
再如婴儿死亡率,据世界银行发表的《2000年世界发展报 告》,2000年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为30.0‰,尽管低于高收 入国家的 7.5‰ ,但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 56.0‰ 和低 收入国家的76.0‰。但从人口质量的综合状况来看,中国 的人口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状态,特别是人 口的文化素质差。据日本矢野恒太纪念会发表的《2000年 世界国势图会》统计,中国中等教育普及程度偏低,1997 年中学入学率为70%,仅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大学入 学率很低,1997年仅为6%,不仅低于美国的81%、日本的 41% 等发达国家,还低于菲律宾的 29% 、泰国的 22% 。成 人识字率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韩国、泰国等中等收入国 家的水平。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制约了劳动力素质的 提高,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成为制约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 的重要因素,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