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名人小故事之华罗庚,陈景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景润(1933.5-199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33 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 数学系。由于他对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 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 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陈景润是世界著名 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 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 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 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 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 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 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 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 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 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 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 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 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 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 替不健全的双腿!”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 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 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 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 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 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 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 学.
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 学院院士,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 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中 国解析数论学派”创始人。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 出了无与伦比的贡ຫໍສະໝຸດ Baidu。 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 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 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 “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 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 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 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 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 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 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的抱住 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 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华罗庚和 全世界无数的杰出人才一样,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 愈坚。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这 倒反而锻炼了他。没有时间,养成了他早起,善于利用零碎 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 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1985年6月12日逝世 后,华老的家乡——江苏 省常州市金坛区,即在区 中心的中山公园内兴建了 一座设有3个展厅、总面 积615平方米的华罗庚纪 念馆。作为江苏省爱国主 义教育基地。多年来,华 罗庚不仅没有被人们淡忘, 反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 敬和怀念。
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 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 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50页从老师 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数学 大师的路。 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为了抽出时间学 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 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 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 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 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 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 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 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 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 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 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 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 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科 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 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 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 优异的成绩回敬那位老师。 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难题给大家:今 有一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 数之剩二,问为几何? 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 说:“老师,我知道,是‘23’。”全班震惊,老师也 点头称赞。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 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 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 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 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 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 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 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 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 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 苦一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