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诗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苏轼诗的创新
姓名:康红磊
学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071171112
指导教师:寇红星
完稿日期:2009年4月
浅谈苏轼诗的创新
康红磊
摘要:苏轼的”创新”,主要体现于苏轼的诗歌的方面,苏轼的诗歌,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简淡自然。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以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他将自己的人生遭遇,仕途坎坷等融入诗中,给诗坛吹入了新鲜空气,涌入了感情的波涛,使宋诗获得了新生。他的诗歌创作继承并发扬了唐朝浪漫主义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苏轼诗创新特点
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家之一。苏轼在诗的创作方面,他的诗作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的戏谑讽刺诗;既有对自己生平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启人灵思的山水诗画和荡气回肠的爱情吟唱。他的诗风变化多端,他的诗清新豪健,语言平易畅达而精确简炼,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他开辟了宋代诗歌的新面貌,较之前人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创新。
一、超越前人的创新
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作用。他的诗有东坡体之称,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既有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也有出于法度之中的新意和豪放之外的妙理。苏诗现存约2700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如果说《诗经》和《离骚》等先秦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两条涓涓细流的话,那么,到了苏轼的时代,已经是百川交汇,形成一片浩瀚的海洋。在这个浩瀚的海洋里:“《风》、《雅》温厚和平,《离骚》怆恻浓至,东西二京,神奇浑璞,六朝俳偶,靡曼精工,唐人律调,清圆秀朗。苏轼就是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怀着“往意浩无边的理想而步入文坛的。他为了超越前人,不得不在创新上下功夫。他在自己的诗篇中,多次谈到了这一点。如他的“险韵新诗苦斗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些诗句,就反映出他超越前人的创新追求。对欧阳修创立新的文风,他表示了衷心的钦佩。除了深厚的文学造诣,苏轼又是一位书法大家,他有一些诗是专论书法技巧和奥秘的。从这些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创新思想。“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型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不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对能变法出新意的颜真卿书法大加推崇。在论述绘画时,同样也能反映出他的创新思想。如他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盖古今一人而已”。他把吴道子的画推为古今第一,主要原因就是吴道子的画能出新意。
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苏轼运用各种方法来创新。其特点是“能造古人意,能造古人不到妙处”。他把熟悉的语言奇异化,或把奇异的语言通俗化,并以此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诗句。他的诗文字清新活泼,注重新颖微妙的趣味。苏轼这种处处求新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如他的许多诗篇在遣词造句上,意境风格上,都曾受过李白的影响,有些诗句甚至是从李白诗中原封不动借来的。如其《送张嘉州诗》就借用了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的原句,但是,苏轼在学李白时则“运以已法”,求新创新。纪昀在评苏轼诗时曾说:“源出李白,而运以已法,不袭其貌,故能各有千古。”他的出新意,不是有意雕琢出来的,是有感而发的自然天成,自出新意。
二、苏诗的创新特点
苏诗的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审美标准的创新
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上。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
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审美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人性,给人以“清新”之感。如《戏用晁补之韵》:“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邵茂诚诗集叙》:“清和妙丽,咀嚼有味。”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和美的极致。苏轼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概括而言,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感情率真。苏轼曾自道其作诗的体会时说:“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在自述其酒后情思勃发,作画题诗的情景时又说:“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画壁长遭骂。”“长遭骂”是幽默诙谐之词,任性作画题诗吐露真情确是事实。苏轼在评论很多诗文时,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如他在《读孟郊诗》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前二句最深刻。第一句说孟郊诗情真,都是出自肺腑的;第二句讲情真才能感动人,才能引起共鸣。
苏轼还特别推重陶潜,原因在于陶诗情真,他对陶潜抱有一种近似崇拜的心理,认为陶诗的成就在其他所有诗人之上。他的一些诗,在艺术方面把握住了陶诗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的自然描写,追求超然淡泊、意与境会,达到神似陶诗的地步。
其二,意境清新。意境是情景交触的艺术境界,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苏轼用“境与意会”来概括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清新脱俗的意境。他赞美欧阳叔弼的诗:“子诗如清风,廖廖发将旦。”说其诗像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的清风。他赞美王震的诗:“清篇带月来霜夜,妙语先春发病颜。”说无论早晨的清风、秋天的白露或霜夜的明月,都是清新美好的。苏轼的一些评价诗,如“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等等,都是从“清新”这一审美标准出发的。
苏轼反对画面浅俗、缺乏新意的诗。他在《书郑谷诗》写道:“郑谷诗云:‘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中诗也。柳子厚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扁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郑谷诗所描绘的境界,是人们常见到的现象,画面浅俗,情趣不高,缺乏新意。而柳诗境界清逸绝俗,寄托着诗人孤傲清高的品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所以深得苏轼赞赏。苏轼酷爱陶诗,在《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一文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见”与“望”,确实可看出无意与有意,自然与不自然的区别。渊明采菊东篱,无意望山,而偶然抬头,南山恰巧被他看见了,于是“境与意会”,南山悠然静美,诗人悠然自得。“见”字既描绘了自然景物幽静的神态,也表现出诗人自由闲适的神情意趣,使情景和谐统一。若改为“望”字,写成诗人有意去看南山,把不经意中看到南山的悠然神态改掉了,破坏了诗的意境。苏轼在诗歌创作中,能凭借生花妙笔描绘出清新脱俗的意境。如他的《赠刘景文》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四字,把寒冷的冬季写得充满生机、充满新意。
2、自行我法的创新
苏轼不因袭前人,作诗自行我法,处处求新。苏轼的许多名篇,为了表现新意,往往是变化莫测,千姿百态,不受前人法度的约束,自行我法,刻意创新。如他在《次韵子由二十首诗引》中就说:“要自我行我法,固知豪杰之士,必不依托门户以炫俗也。”除了这二十首外,苏轼还有许多诗亦独出新意。如其《题宝鸡县斯飞阁》诗云:“野田牛羊同雁骛,天长草树接云霄。昏昏水气浮山麓,泛泛春风弄麦田。”一个“弄”字就把春天的景色写活了。又如其《溪堂留题》诗亦云:“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一个“喧”字,使静物发声,与王维“竹喧归浣女”有异曲同工之妙。“残雪照山光耿耿,轻泳笼水暗溶溶。”描写太阳初出,细致入微。“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圆。”浓翠能傲,疏影能摇,把静物感情化,拟人化了。再如杭州西湖,历代文人写景咏物诗层出不穷,少有新意,而苏轼却用平易浅显的二十八个字,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文诰语)的名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现了对西湖美景的感受,这些流传千古的语句,都是苏轼自行我法、刻意创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