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诗的创新

合集下载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先生,在历史上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他一生中涉猎广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坛领袖,更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的词人。

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词在创新方面的贡献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苏轼在词的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创新。

他以自由自在的笔法、自由格律和随心所欲的构思,为词赋予了多样的韵律和表现形式。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了咏史叙事的手法,展现了激荡的壮丽场面,使词作具有史诗般的气势。

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描绘了山水与人文之间的和谐,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苏轼还倡导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理念,使得词作更富有意境和艺术性。

其次,苏轼的词作表现了他的个性与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苏轼通观天下、洞察社会,他坚持诗情与人情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词中。

他以深情厚意、真挚自然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久别家园的思念之情。

他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以诗意的文字,表达了对人生虚幻和世事变幻的感慨。

这些意境深远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触动,也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苏轼的词作展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苏轼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他以平和的心态和独立的思考,对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他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表达,表明了他自由不羁的个性和崇尚英雄气概的精神。

这些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引发了读者对社会改革和人性解放的思考。

苏轼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范例,也启发了后世词人们对自由表达的思考。

不守韵律与苏轼词体的创新

不守韵律与苏轼词体的创新

不守韵律与苏轼词体的创新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文艺理论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轼的词风格独特,充满个性与创新,他以狂放不拘的词风打破了传统词的束缚,提倡不拘一格的词作创新。

尤其是他不拘韵律的创新探索,使他的词作具有更广阔的表现力和更丰富的意蕴。

本文将探讨苏轼不守韵律与词体创新的特点。

苏轼的词作中最明显的创新是他的不守韵律的表现。

传统的词作中,韵律是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严格的平仄与韵脚要求,限制了词作的发展。

然而,苏轼敢于打破这一传统,他用自由韵律的形式来表达情思,使词作的表现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苏轼的不守韵律体现在他的词作中常常出现纯音之类,这种技巧在传统的词作中是被禁止的。

例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停船坞,燧石照长堤,长堤柳絮飞。

”这里“堤”与“飞”的音韵并不相近,但却能在整体上营造出独特的韵律效果,增加了词作的美感。

此外,苏轼还以他的豪放不羁的风格打破了传统词作中的句式限制。

他善于运用并列、倒装、问答等多种句式,使词作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他采用了“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的问答句式,通过交互式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词作的情感张力。

苏轼还对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上进行了创新。

他善于借用典故,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神话等元素相结合,使词作更富有文化底蕴。

例如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他以中秋为背景,通过咏史抒怀的方式,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变迁的感慨,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融合。

总之,苏轼的词作中的不守韵律与词体创新,使他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以自由韵律的形式来表达情感,打破了传统韵律的限制,使词作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

他还通过自由的句式和丰富的主题赋予了词作更大的文化内涵。

苏轼的创新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范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 轼词作的艺术创新在哪里

苏 轼词作的艺术创新在哪里

苏轼词作的艺术创新在哪里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词作风格和创新精神,在词坛上独树一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那么,苏轼词作的艺术创新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苏轼在题材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拓展与创新。

在他之前,词多以描写男女情爱、离愁别绪为主,题材相对狭窄。

苏轼则将词的题材范围大大拓宽,使其涵盖了人生哲理、政治抱负、山水田园、历史感慨等诸多领域。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豪迈奔放的笔调描绘了自己出猎时的壮观场景,抒发了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打破了传统词风的束缚,将词从儿女情长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理想抱负。

其次,苏轼在词的风格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以往的词多以婉约细腻为主,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词风。

他的词作情感豪迈奔放、气势恢宏,充满了阳刚之美。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中通过对壮丽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追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境界开阔,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再者,苏轼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也有诸多创新。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词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通过想象和夸张,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现实人间的留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以明月象征团圆,寄托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苏 轼诗歌意境的创新性如何体现

苏 轼诗歌意境的创新性如何体现

苏轼诗歌意境的创新性如何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苏轼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历经千年,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其中,苏轼诗歌意境的创新性更是为后人所称道。

苏轼诗歌意境的创新性首先体现在其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描绘上。

以往的诗人在描写自然时,往往侧重于对景色的静态刻画,力求展现其优美与宁静。

然而,苏轼却打破了这种常规。

他以一种动态、鲜活的视角去观察和表现自然。

例如在《有美堂暴雨》中,“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通过“吹海立”这一极具想象力和冲击力的表述,将狂风暴雨的猛烈与磅礴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再局限于单纯地描绘自然的表象,而是深入挖掘自然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力量和变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伟大。

苏轼的诗歌意境创新还表现在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与巧妙融入。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如《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以庐山为例,形象地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由于所处位置和视角的局限,而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本质的道理。

这种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绘,而是上升到了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层面,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内涵和深度。

再者,苏轼在诗歌中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

他的诗歌常常能够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自由穿梭,营造出一种奇幻而又真实的意境。

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将漫长的人生浓缩为一场梦境,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感慨人生短暂无常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沧桑。

这种对时空的独特处理方式,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元,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思考空间。

此外,苏轼诗歌意境的创新性还体现在他对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上。

传统的诗歌在表达情感时,往往较为含蓄和委婉。

而苏轼则敢于直抒胸臆,将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苏 轼诗歌意境的表达技巧有何创新之处

苏 轼诗歌意境的表达技巧有何创新之处

苏轼诗歌意境的表达技巧有何创新之处苏轼,这位在北宋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巨星,其诗歌创作独树一帜,意境的表达技巧更是展现出诸多创新之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善于以独特的视角描绘自然景象,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他不像传统诗人那般单纯地写景抒情,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思考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赋予自然以新的生命和意义。

比如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没有拘泥于对西湖景色的刻板描绘,而是通过巧妙的比喻,将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的形象相联系的手法,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深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在苏轼的诗歌中,时空的交错运用也是一大创新。

他常常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过去、现在和未来,此地与彼地相互交织,从而拓展了诗歌意境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中,苏轼从眼前的赤壁景色,联想到古代的英雄豪杰,时间跨越千年,空间从眼前的长江拓展到三国时期的战场。

这种时空交错的手法,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功业难成的感慨。

苏轼还擅长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来丰富诗歌的意境。

他常常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某种抽象的情感或理念,使诗歌更具内涵和深度。

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里,孤鸿的形象象征着诗人自己的孤独、清高和不肯随波逐流的精神品质。

对苏轼婉约词艺术创新的点滴看法[1]

对苏轼婉约词艺术创新的点滴看法[1]

东坡之词富有神韵——对苏轼婉约词艺术创新的点滴看法作者:政史系李杰内容摘要:从宋至今,文学史家对苏轼的评论大多认为,他的词气势豪迈、奔放、题材广阔,文笔工巧隽永,开豪放之先河。

对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忽略了苏轼在婉约词方面的成就。

本文从古人评苏词艺术、比兴寄托、人物刻画,语言运用,意境等方面陈述苏轼婉约词艺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艺术创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提起苏轼,人们总会想起他是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

但纵观苏轼词,豪放辞章并没有占多数,更多的还是婉约含蓄的篇目。

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多言情,往往以美取胜。

南宋胡寅《题洒边词》所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愁缪婉转之度。

[1]苏轼创作的婉约词,既吸取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更打破了传统婉约词香软靡艳传统的束缚,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同时也挽救了婉约词每况愈下的情势。

对于苏词的艺术创新,一些词评家多推崇豪放词,而对婉约词很少作深入探讨。

这种倾向不但有碍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继承苏轼的词学遗产,同时也不益于苏轼这位词学家在文学史上的光辉形象。

虽然今人袁行霈也说:“苏轼之后,人们才知道词在柔靡绮艳之外还有别的写法,别的风格,别的境界。

”[2]但如果用“豪放”二字来概括苏词的词风,是不准确,不正确的。

在现存的三百四十余首东坡词中,堪称豪放词的不过三四十首,仅占十分之一左右,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论苏东坡黄州词的创新及原因分析

论苏东坡黄州词的创新及原因分析

论苏东坡黄州词的创新及原因分析摘要:苏东坡对词的最大贡献公认是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和社会功能,提升了词的品位,指出了词的向上一路,使之与诗相媲美,成为传统文学上的双璧。

他对词的创新在贬居黄州时期表现更为突出,《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之作。

通过对他在黄州时期的生活状况、生活环境、思想情感及创作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是黄州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人文环境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条件和创作思路,是苏词创新的推动力。

关键词:苏东坡;黄州词;创新原因词能成为宋代标志性文学样式,且与唐诗相提并论,足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词本不同于诗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传统文学殿堂的自然成分,能取得与诗同等地位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词人的改革创新的,尤其是经过了从内容到风格的全新转变之后,才得到传统文学认可的。

这其中最杰出的贡献者无疑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是他将词提升到与诗同等的内涵与品味,提高到诗的正宗地位;而苏词的创作顶峰和代表之作都是在黄州,是在他仕途遭到巨大打击、人生遭遇巨大挫折的首次贬谪时期。

是黄州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人文环境激发了苏东坡对词的创作热情,成就了他在词坛上无与伦比的功业。

一、苏东坡对词的创新及黄州词的创新表现苏词在宋朝,甚至在自宋以来整个词坛上,都具有树旗帜领风骚的标志性意义。

虽公认他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但人们并不都认可唯以“豪放”代表苏词,因为他的婉约词同样温润柔和、编绵悱恻,并不亚于柳永的“晓风残月”。

为什么人们对苏词会有豪放的认识呢?可以用王国维对诗词衡量的标准(《人间词话》)来进行衡量。

王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无大误矣。

”苏词不论是豪放还是婉约,绝大多数都可以用这把尺子来衡量,都给人以“沁人心脾、豁人耳目、无矫揉妆束之态”的震撼和美感。

这也正是苏词的独特之处,是他的创新之处。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

他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同时也在形式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

苏轼在词的内容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以其深厚的思想修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为词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苏轼的词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慨与思考。

他将自然与人生相结合,以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使词作更具哲理性和思想性。

例如他的《赤壁怀古》中写到:“抚长剑,促短弓,为我沉吟调笑。

已著文章千万言,诗家何处觅知音。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之情。

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苏轼在词的形式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传统的词作多以调子来衬托情感,而苏轼则尝试着创造了新的词调,使词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他创作了很多新调,如“水调歌头”、“鹧鸪天”等,使词的音乐性更加丰富。

同时,他还在词的结构上进行了突破,采用了对仗工整、押韵精确的手法,使词的节奏感更强。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种精妙的韵律安排,使词作更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

苏轼还在词的语言运用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词的表达更加生动鲜活。

他善于运用寓意深远的比喻,使词作更具有意境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蝶恋花·春景》中写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种对花与霧、夜与天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的思考。

这种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运用,使词作更加富有韵味和艺术性。

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是不可忽视的。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才华,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创新

苏轼对词的创新

谈苏轼对词的创新【摘要】苏轼是北宋第一个把诗文革新精神扩大到词作领域的词人,他大胆对词的写法、风格、题材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极大地拓宽了词的意境与表现力,他对词的创新,对宋代及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创新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盛名的作家。

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虽表面承平,内里却是暗藏着危机,苏轼敏锐地洞悉了这一切:“天下有承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

”由于受到历史发展及本身认识的局限,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并未涉及到词,这就为苏轼在词上的创新与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他高举“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和“庶几有补于国”的艺术大旗,将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进一步扩大、发展,使词从世俗感性的表现中超脱出来,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坛上的领袖地位。

其创作,对宋代及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写法新——以词为诗,提高词的功能价值苏轼对词体写法的创新主张在于“以词为诗”,主要体现在题序、用典、打破了词律的束缚和词调的凝固化等方面。

由于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主要是受朋友之邀,应歌妓之请,写来助欢佐乐的艳曲,所以一般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大多数词并无题序。

而苏轼则将词变为缘事而发,用于抒情言志,使得词作中需要交代说明何事何情。

但是词体长于抒情,而不宜叙事,苏轼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很是创新地将写诗的写法运用到作词中来,大量运用了标题和小序,使题序与词构成一个整体,弥补词不宜叙事这一缺憾。

例如《定风波》中的题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狠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不仅交代了创作时间、缘起,同时也表明了“同行皆狠狈,余独不觉”的旷达洒脱之情。

又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题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确地交代了作词时间,作词的缘由,还写明了词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恋的是弟弟子由。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创新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创新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一)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

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

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

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

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

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

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

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

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

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

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苏 轼诗歌中的格调营造手法有何创新特色

苏 轼诗歌中的格调营造手法有何创新特色

苏轼诗歌中的格调营造手法有何创新特色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擘,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诗歌格调营造手法别具一格,展现出诸多创新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苏轼诗歌格调营造手法的创新特色之一在于其善于打破传统的意象组合方式。

在传统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往往遵循一定的模式和套路,而苏轼却能突破这些限制,将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新奇而独特的意境。

例如,在《有美堂暴雨》中,“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黑风”与“海立”这两个意象的组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这种大胆的意象组合,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苏轼还常常以诙谐幽默的笔调营造诗歌的格调。

与传统诗歌中庄重、严肃的氛围不同,苏轼在很多诗作中融入了幽默元素,使诗歌充满了生活情趣。

如《猪肉颂》中“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以轻松诙谐的语言描写烹饪猪肉的过程,让人在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的同时,也不禁为其幽默的表达而会心一笑。

这种幽默的格调营造手法,使苏轼的诗歌更贴近生活,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情感表达上,苏轼也展现出创新之处。

他不局限于单一的情感抒发,而是能够将复杂的情感交织融合在一首诗中。

比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既有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沉痛哀悼,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无奈;既有刻骨铭心的爱情,又有对生死的思考。

这种复杂而多元的情感表达,使诗歌的格调更为深沉、丰富,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

苏轼诗歌在语言运用上也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使诗歌通俗易懂,贴近大众。

例如《东坡》中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语言简洁明快,仿佛是诗人在与读者面对面地交谈。

同时,苏轼还经常创造一些新的词汇和句式,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浅谈苏轼诗的创新.doc

浅谈苏轼诗的创新.doc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苏轼诗的创新姓名:康红磊学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学号:071171112指导教师:寇红星完稿日期:2009年4月浅谈苏轼诗的创新康红磊摘要:苏轼的”创新”,主要体现于苏轼的诗歌的方面,苏轼的诗歌,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简淡自然。

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以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他将自己的人生遭遇,仕途坎坷等融入诗中,给诗坛吹入了新鲜空气,涌入了感情的波涛,使宋诗获得了新生。

他的诗歌创作继承并发扬了唐朝浪漫主义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苏轼诗创新特点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的创作方面,他的诗作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的戏谑讽刺诗;既有对自己生平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启人灵思的山水诗画和荡气回肠的爱情吟唱。

他的诗风变化多端,他的诗清新豪健,语言平易畅达而精确简炼,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他开辟了宋代诗歌的新面貌,较之前人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创新。

一、超越前人的创新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作用。

他的诗有东坡体之称,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既有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也有出于法度之中的新意和豪放之外的妙理。

苏诗现存约2700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如果说《诗经》和《离骚》等先秦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两条涓涓细流的话,那么,到了苏轼的时代,已经是百川交汇,形成一片浩瀚的海洋。

在这个浩瀚的海洋里:“《风》、《雅》温厚和平,《离骚》怆恻浓至,东西二京,神奇浑璞,六朝俳偶,靡曼精工,唐人律调,清圆秀朗。

苏轼就是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怀着“往意浩无边的理想而步入文坛的。

他为了超越前人,不得不在创新上下功夫。

他在自己的诗篇中,多次谈到了这一点。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朱德才(一)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

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

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

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

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

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

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

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

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

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

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试论苏轼词的创新风格.docx最新

试论苏轼词的创新风格.docx最新

试论苏轼词的创新风格----以《豪放风格》为例【摘要】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本文从名家林语堂和陆游等的评价来对苏轼进行评论,论述苏轼词的创新风格,在论述中,选择了他的代表作《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为切入点,论述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及在词史上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苏轼经历豪放急流勇进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

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苏轼正是豪放派词的最有代表性人物。

苏轼受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所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其学识渊博,思维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查,而其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豪放便是其词的主要风格。

苏轼还对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式。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事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纺之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律。

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

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

题目: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学生姓名:文奕学号:0702402022系别: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07级汉语言文学二班目录一、苏轼生平简介,以及苏轼作品的意义以及影响二、苏轼作品的创新之处1.主张古文革新。

2.对于形势独特创新的视角3.独创的豪放词派4.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创新5.苏轼“以诗为词”三、苏轼作品的写作理念、写作风格1.“文贵自然”,文以致用的写作观念2.苏轼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

3. 苏轼诗词的语言风格四、苏轼取得骄人成就的原因分析1.受地域、家庭的影响2.自身性格原因3.前人所作出的努力五、结论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一、苏轼生平简介,以及苏轼作品的意义以及影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代表词人。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咋便宜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综上所示,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主要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实用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他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

苏 轼如何评价自己作品的文学创新

苏 轼如何评价自己作品的文学创新

苏轼如何评价自己作品的文学创新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巨星,其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词文赋的创作数量和质量上,还在于他对文学创新的独特见解和自我评价。

苏轼一生创作颇丰,涵盖了诗、词、文等多个领域。

他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都展现出了大胆创新的精神。

在诗歌方面,苏轼打破了唐诗的传统格律和表现形式,将议论、抒情、叙事等多种手法融为一体,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思想深度。

他曾言:“吾诗如文,文如诗,自出一体,不蹈古人轨辙。

”这表明他对自己诗歌创新的自信,认为自己的诗作摆脱了前人的束缚,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当时,词多被视为“小道”,主要用于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

然而,苏轼却大胆地将词的题材拓展到了政治、历史、人生哲理等诸多领域,使词的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认为词“不应只以婉约为能事,当有豪放之姿”,这种对词的全新认识和实践,让他的词作既有豪迈壮阔之景,又有深沉细腻之情。

苏轼曾自评其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他不追求柳永词的婉约细腻,而是要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词风,展现出一种别样的艺术魅力。

苏轼的文章同样别具一格。

他的散文纵横恣肆,气势磅礴,常常以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论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提到:“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这既是他对行文风格的追求,也是对自己文章创新的一种概括。

他不拘泥于固定的文章结构和形式,而是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自由发挥,使文章充满了灵动之美。

苏轼之所以能够在文学创新方面有如此高的自我评价,一方面源于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才华。

他饱读诗书,对前人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从而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

另一方面,他豁达洒脱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也为他的文学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他敢于挑战传统,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以自由奔放的心态去创作。

然而,苏轼的文学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他所处的时代,一些保守的文人对他的创新之举并不理解和认同,甚至对他进行批评和指责。

苏 轼诗歌中的格调营造手法有何创新之处

苏 轼诗歌中的格调营造手法有何创新之处

苏轼诗歌中的格调营造手法有何创新之处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擘,其诗歌创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浩瀚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样,涵盖了人生的诸多感悟、自然的美妙景观以及社会的种种现象,在格调营造手法上更是独具匠心,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之处。

苏轼诗歌的格调营造手法创新之一,在于其善于打破传统的意象运用规则。

在以往的诗歌中,某些意象往往有着固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指向。

然而,苏轼却能以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感悟来运用这些意象,赋予它们新的内涵和价值。

比如“月”这一意象,在传统诗歌中常常象征着团圆、思念,但在苏轼的笔下,月有时成为了一种宁静的象征,有时又代表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他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这里的月,被云所妨,不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蕴含了人生的坎坷与不如意。

再者,苏轼在诗歌中常常将不同类型的意象进行巧妙组合,营造出新奇而独特的意境。

他能将雄浑壮阔的景象与细腻入微的情感相结合,或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典故相互交融。

在《有美堂暴雨》中,“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 苏轼将“黑风”“海立”这样极具力量感和动态感的意象与“飞雨过江”的景象相组合,展现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暴雨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这种独特的意象组合方式,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张力和活力。

苏轼诗歌格调营造的另一个创新之处在于情感表达的多元与复杂。

他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情感抒发,而是将多种情感交织融合于一体。

既有对人生的乐观豁达,又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既有对自然的热爱赞美,又有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此诗开篇便展现出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然而细细品味,又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人生坎坷的一丝无奈和超脱。

苏 轼诗歌中的格调营造手法有何创新与突破

苏 轼诗歌中的格调营造手法有何创新与突破

苏轼诗歌中的格调营造手法有何创新与突破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匠,其诗歌创作独树一帜,别具魅力。

他在格调营造手法上的创新与突破,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苏轼诗歌的格调营造,首先体现在其对题材的广泛涉猎和独特选取上。

他不再局限于传统诗歌中常见的风花雪月、离愁别绪,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真实感受。

无论是政治风云、民生疾苦,还是山水田园、亲友情谊,都能在他的笔下成为生动的诗篇。

例如,他在《荔枝叹》中,通过对唐玄宗、杨贵妃时期进贡荔枝的历史事件的描述,深刻地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和对百姓的盘剥,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这种对现实题材的大胆引入,突破了以往诗歌多以抒情为主的局限,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

在语言运用方面,苏轼大胆创新。

他不拘泥于传统诗歌的典雅庄重,而是将口语、俗语融入诗歌之中,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平易近人。

如《猪肉颂》中“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样的语言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却又不失诗歌的韵味。

这种语言风格的突破,拉近了诗歌与读者的距离,让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形式,而是能够贴近大众生活,引发读者的共鸣。

苏轼还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营造诗歌的格调。

在《有美堂暴雨》中“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他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暴雨的磅礴气势,仿佛将读者带入了狂风骤雨的现场。

这种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展现了他豪迈奔放的个性和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

在情感表达上,苏轼更是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他的诗歌中既有豪迈豁达的情感,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展现的恢弘气势和对历史的感慨;也有细腻深沉的情感,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苏轼能够在同一首诗中或者不同的诗作中,自如地转换情感的基调,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多样,给读者带来更加复杂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苏轼诗的创新姓名:康红磊学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学号:071171112指导教师:寇红星完稿日期:2009年4月浅谈苏轼诗的创新康红磊摘要:苏轼的”创新”,主要体现于苏轼的诗歌的方面,苏轼的诗歌,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简淡自然。

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以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他将自己的人生遭遇,仕途坎坷等融入诗中,给诗坛吹入了新鲜空气,涌入了感情的波涛,使宋诗获得了新生。

他的诗歌创作继承并发扬了唐朝浪漫主义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苏轼诗创新特点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的创作方面,他的诗作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的戏谑讽刺诗;既有对自己生平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启人灵思的山水诗画和荡气回肠的爱情吟唱。

他的诗风变化多端,他的诗清新豪健,语言平易畅达而精确简炼,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他开辟了宋代诗歌的新面貌,较之前人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创新。

一、超越前人的创新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作用。

他的诗有东坡体之称,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既有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也有出于法度之中的新意和豪放之外的妙理。

苏诗现存约2700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如果说《诗经》和《离骚》等先秦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两条涓涓细流的话,那么,到了苏轼的时代,已经是百川交汇,形成一片浩瀚的海洋。

在这个浩瀚的海洋里:“《风》、《雅》温厚和平,《离骚》怆恻浓至,东西二京,神奇浑璞,六朝俳偶,靡曼精工,唐人律调,清圆秀朗。

苏轼就是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怀着“往意浩无边的理想而步入文坛的。

他为了超越前人,不得不在创新上下功夫。

他在自己的诗篇中,多次谈到了这一点。

如他的“险韵新诗苦斗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些诗句,就反映出他超越前人的创新追求。

对欧阳修创立新的文风,他表示了衷心的钦佩。

除了深厚的文学造诣,苏轼又是一位书法大家,他有一些诗是专论书法技巧和奥秘的。

从这些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创新思想。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型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不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对能变法出新意的颜真卿书法大加推崇。

在论述绘画时,同样也能反映出他的创新思想。

如他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盖古今一人而已”。

他把吴道子的画推为古今第一,主要原因就是吴道子的画能出新意。

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苏轼运用各种方法来创新。

其特点是“能造古人意,能造古人不到妙处”。

他把熟悉的语言奇异化,或把奇异的语言通俗化,并以此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诗句。

他的诗文字清新活泼,注重新颖微妙的趣味。

苏轼这种处处求新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如他的许多诗篇在遣词造句上,意境风格上,都曾受过李白的影响,有些诗句甚至是从李白诗中原封不动借来的。

如其《送张嘉州诗》就借用了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的原句,但是,苏轼在学李白时则“运以已法”,求新创新。

纪昀在评苏轼诗时曾说:“源出李白,而运以已法,不袭其貌,故能各有千古。

”他的出新意,不是有意雕琢出来的,是有感而发的自然天成,自出新意。

二、苏诗的创新特点苏诗的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审美标准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上。

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

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审美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

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人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如《戏用晁补之韵》:“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

”《邵茂诚诗集叙》:“清和妙丽,咀嚼有味。

”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和美的极致。

苏轼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概括而言,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感情率真。

苏轼曾自道其作诗的体会时说:“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

”在自述其酒后情思勃发,作画题诗的情景时又说:“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画壁长遭骂。

”“长遭骂”是幽默诙谐之词,任性作画题诗吐露真情确是事实。

苏轼在评论很多诗文时,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

如他在《读孟郊诗》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

”前二句最深刻。

第一句说孟郊诗情真,都是出自肺腑的;第二句讲情真才能感动人,才能引起共鸣。

苏轼还特别推重陶潜,原因在于陶诗情真,他对陶潜抱有一种近似崇拜的心理,认为陶诗的成就在其他所有诗人之上。

他的一些诗,在艺术方面把握住了陶诗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的自然描写,追求超然淡泊、意与境会,达到神似陶诗的地步。

其二,意境清新。

意境是情景交触的艺术境界,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苏轼用“境与意会”来概括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清新脱俗的意境。

他赞美欧阳叔弼的诗:“子诗如清风,廖廖发将旦。

”说其诗像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的清风。

他赞美王震的诗:“清篇带月来霜夜,妙语先春发病颜。

”说无论早晨的清风、秋天的白露或霜夜的明月,都是清新美好的。

苏轼的一些评价诗,如“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等等,都是从“清新”这一审美标准出发的。

苏轼反对画面浅俗、缺乏新意的诗。

他在《书郑谷诗》写道:“郑谷诗云:‘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此村学中诗也。

柳子厚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扁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

”郑谷诗所描绘的境界,是人们常见到的现象,画面浅俗,情趣不高,缺乏新意。

而柳诗境界清逸绝俗,寄托着诗人孤傲清高的品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所以深得苏轼赞赏。

苏轼酷爱陶诗,在《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一文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见”与“望”,确实可看出无意与有意,自然与不自然的区别。

渊明采菊东篱,无意望山,而偶然抬头,南山恰巧被他看见了,于是“境与意会”,南山悠然静美,诗人悠然自得。

“见”字既描绘了自然景物幽静的神态,也表现出诗人自由闲适的神情意趣,使情景和谐统一。

若改为“望”字,写成诗人有意去看南山,把不经意中看到南山的悠然神态改掉了,破坏了诗的意境。

苏轼在诗歌创作中,能凭借生花妙笔描绘出清新脱俗的意境。

如他的《赠刘景文》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四字,把寒冷的冬季写得充满生机、充满新意。

2、自行我法的创新苏轼不因袭前人,作诗自行我法,处处求新。

苏轼的许多名篇,为了表现新意,往往是变化莫测,千姿百态,不受前人法度的约束,自行我法,刻意创新。

如他在《次韵子由二十首诗引》中就说:“要自我行我法,固知豪杰之士,必不依托门户以炫俗也。

”除了这二十首外,苏轼还有许多诗亦独出新意。

如其《题宝鸡县斯飞阁》诗云:“野田牛羊同雁骛,天长草树接云霄。

昏昏水气浮山麓,泛泛春风弄麦田。

”一个“弄”字就把春天的景色写活了。

又如其《溪堂留题》诗亦云:“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

”一个“喧”字,使静物发声,与王维“竹喧归浣女”有异曲同工之妙。

“残雪照山光耿耿,轻泳笼水暗溶溶。

”描写太阳初出,细致入微。

“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圆。

”浓翠能傲,疏影能摇,把静物感情化,拟人化了。

再如杭州西湖,历代文人写景咏物诗层出不穷,少有新意,而苏轼却用平易浅显的二十八个字,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文诰语)的名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表现了对西湖美景的感受,这些流传千古的语句,都是苏轼自行我法、刻意创新的结果。

吊古抒情是苏诗的重要内容,这类作品,前人所作极多,而少有新意,苏轼则以其新颖的构思、自如的章法压倒古今。

如他的《龟山》诗云:“我生飘带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

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纪昀评曰:“霸业雄图,尚有今昔之感,而况一人之身乎?前四句与后四句映发有情,新意豁出。

”苏轼的另一首绝句:“江令苍苔围故宅,谢家语燕集华堂。

先生笑说江南事,只有青山绕建康。

”这些诗句,即使是刘禹锡的吊古名篇《乌衣巷》,也难以望其项背。

有些日常生活小事,苏轼也写得与众不同。

他游武昌时,见到农夫骑秧马拔秧,于是写了一首《秧马歌》,详细描述了秧马的形状、材料和功用,留下了宝贵的农业史资料。

此诗奇器以奇语写之,笔笔欲活。

在谪居海南时,苏轼写过一首《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钧石汲深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此诗细腻而出以洒脱,有无穷之味。

竟能将日常的煎茶、饮茶一事,也写得如此有新意,引人入胜。

作诗的人一般避免押窄韵。

而唐代韩愈,北宋苏轼为了创新,往往押窄韵、险韵。

清人纪昀对苏轼押窄韵的技巧评价很高,他说:“窄韵巧押,东坡长技,昌黎亦能押窄韵;而自然则逊矣。

”又说:“窄韵巧押,神锋骏利,东坡本色。

”苏轼在一些押窄韵的诗里,既体现了创新的特点,又自然妥贴,体现了完整浑融的风格特色。

贺拉斯在论述诗歌创作时说:“在安排字句时,要小心考察,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

”苏轼在安排字句方面,善于用平易浅显的字句,合成有清新意境的诗篇。

这在他的一些赠人诗、送别诗、咏月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往往能做到不减前人高处。

如:“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

犹恐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些诗句,构思新颖,愈出愈奇,压倒古今。

苏轼的许多诗句,像一个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和未来。

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些诗语言浅显,而内涵丰富。

用一种质朴无华、通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

这正是苏轼自行我法的创新。

三、创新特点形成的原因苏诗创新特点形成的原则是多方面的,既有其文化个性方面的,又有思想气质和学识才能方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