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信书不如无书

杨功玉

(连山镇中学校,四川广汉618303)

一日一教师改学生考卷,已改数卷后,一优生试卷才出现,师喜:“终于看到优生试卷了。”于是他拿起笔准备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划勾(一种表示正确的符号),可一下笔就令这位老师想摔笔,因为,这个优生连错几道题,接着,又改到一优生,犯的错和前一个优生一样,师大惑:这是怎么了?然后这师才仔细去读读题,做一做,分析分析,突然拍桌大叫“糟糕,答案有错!”象这种事情,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不少见,信奉于书本,听信于别人,不假思索的接受或否定,令人啼笑皆非。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从孟子的话中,我们知道了:书上说的只是理论,我们在治学、求学中要有怀疑的精神,要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验证,得到的才是自己有用的东西。书上也有错的时候。以前小学课文里有一篇课文《长城砖》,

说美国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可以看到的标志性建筑包括中国的长城,其实从物理和光学的角度考虑,这根本是无法实现的,但由于大家都缺乏怀疑的精神,所以这篇课文中的说法被广为接受鲜有置疑,直到我我国宇航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向下看,发现根本没法看到长城,

据实反应后,语文课本才取缔了《长城砖》。可见书中所说未必就代表真理和正

确,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更要学会独立思考。把书内的东西,不加辨别全部相信,还不如没有看。

要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境地,对于我们中国教育来说应该从小孩子抓起。大多数家长可能遇到过这样尴尬的事情:当家长辅导孩子家庭作业,指出孩子做错时,孩子会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老师不是你那样讲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不能把道理讲通的话,无论家长怎样解释,孩子是不会接受的,甚至孩子会跟家长急。孩子处在初学阶段,年龄又小,他们在学校里听了课,学到的知识可以说还是一知半解的,他们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例子一样的作业,可是要完成“类推”的题,就有难度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可是他们的向师心里非常强,十分崇拜老师,认为只有老师说的才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可能不会轻易听从家长或别人的了。那么家长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家长要辅导孩子,首先家长要弄懂孩子所学的知识,而且要比孩子懂得更多更多,另外还要和老师配合,要让孩子明白在学校里能学到老师所教的解题方法,在家里我们家长讲的也是正确的,更要让孩子懂得不能完全信奉于某样事物,对待问题要多思考,多质疑,掌握的知识才更牢固。

要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境地,我们要多读书,好读书,不能读死书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要让自己学懂知识,要使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只有多读书。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他还说:“读书可治百病。”书的功效可见一斑啊!因此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书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喜欢上了读书就要把书读活,不能死读。知识大致可分两种,一文一理,有些知识点是“死”的,如历史时刻表、地理要素、数学公式等,已经经过论证或者已经发生过的具体事件,无需多思,仅记忆下来,能熟练运用就行;但有些知识点却是活的,如哲学思想、历史的评价、专业的拓展等,这些则除了引用一些“死”的知识点做为佐证之外,还需要加入自己的思维与判断,书中自然也有参考答案,但未必就一定要完全按照它们之意去领会。书是人类的真正老师,用对用好好坏结果不同。培根说:“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书中所示,如不已经验范之,则又大而不当。”告诉我们读书要读活,要善于实践,才能依此类推。

要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境地,我们要于不疑处见疑

在这里我们先来读读这个故事: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物体以同一高度落下,重的比轻的先着地。但伽利略经过反复的研究与实验后,得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量无关。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公开作了落体实验,验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

误的,使统治人们思想长达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第一次发生动摇。然而2000年来,没有一个人敢去质疑亚里斯多德的学说,2000多年后,伽利略勇敢的站出来了,是怀疑的精神让他击败了亚里斯多德,恩格斯称伽利略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我们做不了伟大的伽利略,可是我们能学习他的怀疑精神。然而在现代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虽然也大呼“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用在课堂上顶多也只是填鸭式的形式而已,学生在老师的质疑下被动的答问,学生主动质疑的微乎其微,教师给什么答案,学生就记什么答案。有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

把“迫(pǎi)击炮”念成“迫(pò)击炮”,他的学生记下了他的这个“迫(pò)击炮”,学生毕业了,到了部队,进入了炮兵连,当连长向新兵讲解关于迫(pǎi)击炮的知识时,这个学生

大声地念道:“迫(pò)击炮”,当时的情景可想而知,真是笑话呀!机械学习,被动接受,没有怀疑,在学习的道路上还能走多远呢?人的生活又能有多精彩呢?作为教师听了这样的故事,心里又怎能不起波澜呢?更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反思啊!课堂上应多让学生求真见疑,老师少讲,老师还要学会“忍痛割爱”,因为老师是解惑者,而不是保姆。

总之,在治学中,只有怀疑才能辨伪去妄,只有实验,才能检验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