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古人用‚天干‛ 和‚地支‛来记年记日。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 。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按顺序搭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 卯……等‚六十甲子‛ 。上述‚己亥‛二 字。也就是记的某一个日子。
三豕渡河
sān shǐ dù hé
【解释】比喻文字讹误或传闻失实。
学者先要会疑。
——宋· 程颐 ——宋· 张载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明 · 陈宪章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宋· 张陆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宋·朱熹
你是否有过对书本中的知识质疑的经 历?请讲一讲。
学贵质疑
《吕氏春秋》载:子夏(孔子的学生)到晋 国去,经过卫国,听见有人在读历史,说是 ‚晋师伐秦,三豕涉河。‛子夏听了,说道: ‚不对,怎么晋国军队有三只猪渡河呢?恐 怕不是什么‘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 吧?‛ ‚晋师己亥涉河‛就是说晋国军队在 己亥那一天度过黄河。只因‚己亥‛二字的 古文写法和‚三豕‛很相像,读者于是弄错 了,闹了这个笑话。到了晋国,一问,果然 是‚晋师己亥涉河‛。
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 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 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 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 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 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 么创见。这样的人多了,势必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文 明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 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 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 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 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尽信书,不如无书
成语寓意
人们对于书人人称赞,书是人类专有的产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人们完 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最终成为思想化、 毫无独立判断能力的失败者,贻害无穷。
“尽信书,不如无书”,提醒人们在读书的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书是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 及解释并传播信息的媒介,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模板。若是尽信书,一切按照书中所讲去执行,肯定会出问题,如 此还不如不读书。因为一本书的思想毕竟会受到作者当时所处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局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 无巨细地为人们提供行事指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中所写的内容难免有不足之处,人们在读书的同 时需要靠自己的亲身实践来甄别和检验。如果完全相信书本上所说,或者是完全依照着书本所说一字不漏地来做, 这不仅会使人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可能会与人们所做的事背道而驰。
成语运用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指《尚书》,后泛指书本)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复句式结构; 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唐·刘知几《史通·暗惑》:“盖语曰:‘君子可欺不可罔,至如邪说害正,虚词损实,小人以为信尔,君 子知其不然。’语曰:‘’尽信书不如无书,盖为此也。’”
清·王士禛《居易录》:“史多曲笔,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
杵,是古时春米用的木棒。战场上的血,把春杵都漂浮起来了,试想这是多大的伤亡呀!可是孟子却不信这 段记载,他说:“血流漂杵的描写是夸张过度、不符事实的。”他认为,伐纣的武王军队,是仁义之师,当时殷 人都痛恨纣王,拥护武王,武王怎会滥杀人民呢?而且纣王的军队,当时纷纷起义,武王很快就进入了朝歌,又 怎会展开那样激烈的战斗呢?所以《孟子·尽心篇》记着孟子的这么一段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我对于《武成》那一篇,所取的不过两三节而已。仁义是无敌于天下的,以仁义之师讨伐最不仁义的暴 君,怎会流那么多血,甚至于血流漂杵呢?”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文篇一: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张**孟子曾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前人之书,代表的是前人的观点,其中不乏积极的一面,但倘若我们将其奉为教条,则必然会僵化我们的思想,扼杀我们的创造力。
不可否认,前人通过对大量事实的总结,凝结成一部部积淀着智慧的书籍,但这些书籍却如双刃剑一般,需要后人慎重、理智地使用。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体现了“仁”、“礼”等道德准则,为历朝历代所推崇,放到今天,“中庸”、“和谐”等思想仍具有积极意义,其价值不言而喻。
善读《论语》之人,将《论语》作为自己提升道德修养的途径,甚至产生“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不善读《论语》者,只迷信于其中的纲常礼节,乖乖进入封建统治者设下的圈套。
可见,善于与不善于读书,其实有着天差地别的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依据实际灵活变通。
类似的还有《孙子兵法》这本书。
古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于战场落败的惨痛教训。
今有商人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原理,驰骋于商海的美谈,而美国西点军校更将《孙子兵法》列为必读教材用于提升军人战斗力。
同为读书,有的人囫囵吞枣,学了满腹腐朽理论;有的人观其大略,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试想饱读兵书的赵括若能做到不囿于定论,谁能保证他不会打一个漂亮的胜仗呢?书并没有罪过,关键是读书的人如何去解读书中的内容,去应用所学的知识。
周国平曾说过:“追求心灵的宁静,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同样,对于读书,要追求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和感情,首先自己要有思想,如此方能与作者平等地交流,不会迷信于书。
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造就人的伟大。
”确实,只有思想,方能记录自己对人生的感情,在读书时,只有思考,只有将作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进行碰撞,方能产生火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做到融会贯通,古为今用,他为己用。
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吸收古人书中的观点,我们的大脑就会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如果蚕只食桑而不消化,蜂只采花而不加以酝酿,我们何来的丝和蜜?所以我们在读书时,要有自己的思想,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理解、消化,如此方能谓之善读书者。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哲学启示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哲学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消息,有些信息看起来很有说服力,但实际上却并不可靠。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信息,不要轻易地相信。
这种哲学启示被称为“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虽然可以增加知识,但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书中所说的一切,应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筛选信息。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在生活中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
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所说的一切,需要自己去验证真假。
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思维,不断地质疑和探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因此,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哲学启示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信息,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选择信仰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 1 -。
2020年浙江高考零分作文范文:尽信书不如无书
2020年浙江高考零分作文范文: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尚书·禹贡》“以心为书,以情为质,以言为笔,以行为章”。
在古代,这是告诫士人要以清心明志,言行如一的名言。
然而,在现代社会,尽信书不如无书依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一直以来,书籍被人们认为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的积累。
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书籍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乱七八糟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有些甚至混淆了是非。
信书成了人们判断真伪的指南针,但很多时候,尽信书不如无书。
例如,许多人会信奉某些网络文章里的“专家”的观点,但这种“专家”往往根本没有真实的学术背景和学术出版物论证。
事实上,书籍与信息的区别在于后者不经过筛选,信息的数量往往超出了人们的实际需求,而书籍则是经过历史的淘汰和筛选,以经典、流传、实用为标准存在。
被选入书籍中的知识往往在时间的考验中逐渐被确定、继承下来。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辨别,如何理性地获取信息。
当我们遇到一些来路不明、没有经过专家再次论证的内容时,我们不应该轻易相信。
另外,尽信书不如无书还可以引申为我们应该学会从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去判断事物的真伪。
人们在学习一门本科专业课的过程中,因为教科书是权威、准确和可靠的,所以大家往往把书的内容当作“普世真理”而不去探究书中的案例是否过时,结论是否太绝对、偏颇。
如果我们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只是机械地学习教科书内容,那么我们只是当代的“纸质机器人”而非真正的知识创造者。
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不是无书可以替代信书,而是强调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选择、筛选和理性加工书籍内容。
在学术界,很多权威专业书籍都是各学科领军人物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来了解和掌握知识体系和真实情况,这是我们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而对于一些没有得到确认的信息,我们应该多思考、多验证,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尽信书不如无书下一句
尽信书不如无书下一句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可以漂起木棒呢?”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
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从孟子的话中,我们知道了:书上说的只是理论,我们在治学、求学中要有怀疑的精神,要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验证,得到的才是自己有用的东西。
书中所说未必就代表真理和正确,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更要学会独立思考。
要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境地,对于我们中国教育来说应该从小孩子抓起。
大多数家长可能遇到过这样尴尬的事情:当家长辅导孩子家庭作业,指出孩子做错时,孩子会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老师不是你那样讲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不能把道理讲通的话,无论家长怎样解释,孩子是不会接受的,甚至孩子会跟家长急。
孩子处在初学阶段,年龄又小,他们在学校里听了课,学到的知识可以说还是一知半解的,他们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例子一样的作业,可是要完成“类推”的题,就有难度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可是他们的向师心里非常强,十分崇拜老师,认为只有老师说的才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可能不会轻易听从家长或别人的了。
那么家长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家长要辅导孩子,首先家长要弄懂孩子所学的知识,而且要比孩子懂得更多更多,另外还要和老师配合,要让孩子明白在学校里能学到老师所教的解题方法,在家里我们家长讲的也是正确的,更要让孩子懂得不能完全信奉于某样事物,对待问题要多思考,多质疑,掌握的知识才更牢固。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最近我看到一句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让我想到了信任这个话题。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一种感情,没有信任就没有友谊和爱情。
可是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太过相信文字和言语,而忽略了我们的本心和真正的感受。
比如说,有的同学会常常听信别人的话,相信他们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他们会觉得别人做的比自己好,而他们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
这样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
每个人都应该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不要因为其他人的评价而轻易改变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而在生活中,也许你会遇到一些信口开河、伪装成别人、还有表面毒舌,实则好心的陌生人。
一些人会在初见面时说些故事,而你相信了,再次见到他时就成了你最信赖的人。
这样的事情也应该要小心,没有判断能力的人很难辨别出对错。
在认识陌生人时一定要保持警惕,通过多方面的查证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及其身份。
另外,还有一些人会发一些虚假的消息来博取眼球,这时候我们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去判断这个新闻是真实可信还是虚无缥缈的。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应该是基于真实和自我思考的,通过自己的判断来筛选出有用信息,才能真正把握住生活中的机会。
重点分析:本文的重点在于告诫人们在信任陌生人以及信誓旦旦的文字言语时,一定要有判断和辨识能力,避免被欺骗。
并且鼓励人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而低估自己,同时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自信。
用词分析:用词确切,表达流畅,语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适合中学生的阅读。
(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任是一种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持的重要情感,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盲目相信是会造成后果的。
这正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所体现的内涵。
首先,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是我们不应该轻信别人所说的话或是书上的内容。
尽信书不如无书,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持不断的思考和自我分析,不因为书上的描述而盲目去做某些事情。
其次,在我们的社交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放心地相信我们的朋友。
尽信书不如无书材料作文
尽信书不如无书材料作文
咱老祖宗有句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
”啥意思呢?就是说啊,要是完全相信书上写的,那还不如没有书呢!
你想想,书这玩意儿,是作者写的吧?那作者也是人啊,是人就可能犯错,可能有局限性。
要是咱不分青红皂白,书上说啥就是啥,那不是傻嘛!
比如说,有本书上讲,吃这个东西能长生不老。
咱能信吗?那肯定不能啊!要是真信了,天天猛吃,估计没长生不老,先把自己吃坏了。
还有些书,写得特别绝对。
就好像世界上只有黑和白,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
可咱们都知道,生活哪有那么简单!实际情况复杂得很,哪能靠一本书就给说清楚了。
再比如说历史书,那都是后人写的。
写的人可能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偏好。
说不定就把一些事儿给夸大了,或者干脆不提。
咱要是全信了,那对历史的理解不就跑偏了嘛!
读书啊,得带着自己的脑子。
就像在市场挑东西,得睁大眼,挑挑拣拣,看看哪些是真货,哪些是假货。
不能书一摆到面前,就被它牵着鼻子走。
书是个好东西,能给咱知识,给咱启发。
但咱可不能被它“绑架”了,得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
不然,读了一堆书,最后成了个书呆子,那多冤啊!
所以啊,记住喽,尽信书不如无书。
让咱们做个聪明的读书人,把书读活,而不是读死!。
孟子不尽信书的历史典故
孟子不尽信书的历史典故
孟子不尽信书的历史典故
读书不可读死书,如果尽信书不如无书。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孟子不尽信书的历史典故,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出处】《孟子·尽心下》。
【释义】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相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
【历史典故】
传说在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的第四年,周武王得知商纣王的军队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
周武王率军队,进至牧野。
商纣王闻讯后,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
后来,《尚书·武成》中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
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
战国时期的孟子,有一次读到这里颇有感慨地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之流杵也?”按照孟子的看法,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成河呢?肯定是《尚书》的.记述有问题。
【成长心语】
经验是一个既有用又无用,既有利又有害的东西,用得好可以使你不断成功,用得不好则会让你一败涂地。
书上说的只是理论和经验,要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验证,得到的才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书也有错的时候。
如果一味相信书本上的东西,就有可能被误导,反而不如没有书本了。
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见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死抱着书本,两眼不见现实,进行所谓的研究。
他们的作为充其量不过证明他们自己是书呆子而已。
尽信书不如无书作文800字尽信书不如无书议论文
尽信书不如无书作文800字尽信书不如无书议论文篇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孟子说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书读活,将书中的知识灵活运用,读活书,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这句话是我是在《闲谈读书法》这篇文章中看见的。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读书方法因人而异,通过介绍鲁迅先生、爱因斯坦、毛姆这三个名人的三种读书法,证实了这句话。
并且,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书读活,要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其实,我的读书法挺像毛姆先生的“乐趣”读书法,同时读几本书,也许比专心致志读一本书好得多。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因为你不能保持对一本书的钟爱,并且每天的情绪变化是不同的,所以同时读五六本书也许比只读一本书好得多。
就像这个学期三月份,我同时读了三本不同的书,也都是不同种类的图书——一本校园小说,一本科幻小说,一本自传。
按每天不同的心情来选取书本。
有时读着读着,还能发现几种不同种类的书本,感受与中心思想很相似,居然还会有共鸣。
终于在接近三月底时,写了一篇读后感,居然被老师刊登在作文资料上了。
那篇读后感的主题就是我在读校园小说中感受出来的。
就是那篇《自觉性越高,自由权越大》。
读了《闲谈读书法》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孟子所说的那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始终让我摸不到底,不知是什么困扰了我,我总感觉其中一定有什么奥妙。
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读书是不能读死书,不要尽信书上的东西,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要从书中得到思想和知识,将书中的知识灵活运用啊!所以这句话成为了我读书时的警示牌,上面写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篇二昨天我看了一幅有趣的漫画,画面是这样的:一位垂钓者带着钓具,手拿一本《百科全书》坐在一口井旁,喃喃自语:“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所以,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鱼。
”于是,他将鱼竿抛进了井里,等待着大鱼上钩。
”看完后,我思绪万千……我觉得这个人很可笑,他总是相信书上的,而不去实践,闹出了大笑话。
井里是地下水,怎么可能会有鱼呢?有些问题不能全靠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就拿一道很简单的趣味题来说吧:树上有5只鸟,猎人用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这道题如果按书本上的知识来解的话,应该是5﹣1=4只,但是你联合实际想一想,如果一只鸟被打死,别的鸟会像傻子一样,还呆呆地站在树上吗?当然不会,而是一哄而散,全部飞离这棵树,因为它们看到同伴被打死,第一感受是恐惧、受到惊吓,都会情不自禁地去逃命,这是每个生物都会有的求生的本能,所以答案应该是:一只都不剩。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文
出自《孟子.尽心下》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
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
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
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
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
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
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己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
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现比喻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辩证作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辩证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尽信书,不如无书》。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书吗?我猜你们一定喜欢!书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能带着我们去好多好多有趣的地方,还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好多知识呢!不过,你们知道吗?书也不是全都对的哦,有时候我们可不能完全相信书里说的话。
我方观点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方观点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原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则,对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尽是完全,全部的意思。
书是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并传播信息的媒介工具,尽信书就是完全相信书,不如就是比不上,无书就是没有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即在完全相信书的情况下还不如没有书。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中所写的内容大多是缺乏实践的理论知识,难免有不足之处,需要靠我们来甄别和实际行动来检验。
如果我们完全相信书本上所说,抑或照着书本所说上的一字不漏的来做。
不仅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且还有可能给自己甚至他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春秋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谈起兵事策略来,谁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按照兵书上所说来指挥战斗,不懂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后来成为纸上谈兵的笑柄为世人所乐道,这种完全相信书的思维方式空洞而不切实际,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
还不如没有书。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过于死板。
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容易被时代所摈弃。
第二:数千年来的传统教育,使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书籍是人类的好朋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卷有益。
殊不知,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谷子分开。
可惜,对此观念某些人没有深刻理解。
在一本本含有杂质的书籍面前,疯狂迷恋。
这是什么道理呢?由于当今社会不良书籍泛滥,人民识别能力和自控力又差,因此在前段时间社会上就刮起了一段穿越风,不少小学生模仿穿越书中的情节进行穿越,有的甚至跳楼自杀进行穿越,而有些成人的大学生都会沉醉在穿越的世界里。
这正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饥饿驱力”在起作用,即饥饿驱力高涨时,有机体对食物常常没有选择性的倾向,这便产生“饥不择食”的现象。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这句话的看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这句话的看法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宋朝文学家朱熹说的,其大意是:如果读死书,就有点儿像什么也没有一样。
我想,这话,古人所谓的书,就是一些圣贤之书吧!那么,圣贤之书的确能让人增长知识,但若要尽信书呢?我想:未必。
尽信书,你可能会发现你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你将没有自己的见解,因为你太信书了。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可怜又可爱的女子,她的性格里,有三分之二都是因为有“多愁善感”的毛病。
每当,贾宝玉和其他人闹别扭,她就会以为他们吵架了;每当,宝玉做错事,她就会觉得他变了心;每当,贾母夸奖宝玉,她就会感到妒忌。
由此可见,林黛玉并不能分辨事物的好坏。
试问,如果有人对她说:“你只管相信我,这世上没有坏人。
”她一定会相信吧!林黛玉并不明白事理,而且,她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对她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想,她一定会坚定地认为这话对的。
在《水浒传》中,李逵这个人很可恶。
他是杀了一百零七条人命的刽子手,还打死了两位头领。
但是,他的三个哥哥都为他求情,为何呢?因为,他是他们的弟弟,李逵虽然残暴,但也只对他们三个。
为何三个哥哥会这样?一次,吴用、李逵、鲁智深、刘唐四个人来到一家酒店吃饭,老板娘给他们端菜时,碗摔碎了。
鲁智深破口大骂,但吴用却并没有,他拉起李逵就走了。
这是为何?因为,吴用没有武力值,但是李逵武功高强啊!试问,如果你对李逵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他一定会把碗砸碎。
由此可见,他一直被书的言论洗脑,根本不能明辨是非。
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是一个正直的男子汉,他身上也有金庸塑造的侠义精神。
他的母亲是杨康的妻子,但她对靖儿却非常严厉,靖儿总想知道他父亲到底是谁。
后来,郭靖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便向成吉思汗为真相告知。
这也说明,他不相信书中的言论。
试问,如果你对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他一定会听从你的建议吧!由此可见,这个男孩的判断能力不强。
所以,不能全听信书中的话,应该结合生活中的观察、实践,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尽信书则不如无读书的意思
尽信书则不如无读书的意思学用灵活的雅生,不是读书读死书的老学究。
有没有那么一个时刻,你和对方就一个话题进行激烈的争论,正当你引经据典马上使对方无法还言时,对方突然说出一句“尽信书,不如无书”,把你引经据典的合理性连根拔起。
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具体语境是什么,它的原意是告诫我们读书时需要保持怀疑精神吗?1尽信书则不如无读书的意思 2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下》,如果加上标点符号,它的意思可能会更加容易理解,即“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可见,孟子所指的“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普遍文本,而是特指《书》,也就是《尚书》。
这句话大意是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比如我看《武成》一文,对其的内容,只取信二三策罢了。
仁者在天下是无敌的,仁慈像周武王那样的人,去讨伐最不仁慈的商纣王,怎么会造成血流漂杵呢?”严格来说,孟子时代还应该称其为《书》,而非《尚书》。
《庄子·天运》篇中假借孔子之口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此时仍然是《书》,而非《尚书》。
那么《书》如何变成了《尚书》呢?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尚书》是西汉早期伏生为《书》取的新名字。
秦始皇焚书坑儒,所焚之书殃及《(尚)书》。
因此在秦及汉初时期,《尚书》一度失传。
直到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颁布《除挟书律》。
此后,民间藏匿或据经师记诵、笔录的《尚书》才陆续出现。
最先重新传授《尚书》的是济南伏生,据《史记》记载:“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晁错用当时的文字将伏生口授的《尚书》记录下来,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今文《尚书》”。
因为当时伏生的年龄比较大,口齿不清,再加上口音严重(晁错是河南禹州人,伏生是山东滨州人),晁错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内容无法理解,只能够意会。
因为是“上古之书”,所以伏生将其改名为《尚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_初三作文精选
尽信书,不如无书_初三作文精选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告诉我们,相信书本里的一切并不如没有书本来得好。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段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叫小燕子,她非常聪明且勤奋好学。
她每天都会去学习,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
她觉得只有通过书本才能获得知识和智慧。
于是她成了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成绩。
小燕子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只是书本上的一部分。
她并没有真正了解社会和人生的琐碎和复杂。
她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校,也没有与其他人交流过。
她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书本来解决,因为书本是她生活中唯一的指导。
有一天,小燕子终于走出了学校。
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
她遇到了一个非常慈祥的老人,他告诉小燕子,书本只能给我们带来一部分的知识,真正的智慧和经验是通过与人们交流和社会实践中得到的。
小燕子开始明白了“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她意识到,书本的知识只是我们掌握世界的一个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
书本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理论知识,而真正的实践是在生活中得到的。
从那以后,小燕子不再过度依赖书本,而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她学会了通过与人沟通交流,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亲身经历,她获得了比书本知识更加宝贵的财富。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真正含义。
书本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知识,但它们也有局限性。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比书本中的问题更加复杂,需要我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放弃书本。
书本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工具,它们能够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
书本中的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珍惜并学会运用它们。
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不要只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学会思考和运用知识。
只有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智慧。
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
让我们用书本作为学习的工具,同时也要走出教室,去探索真实世界。
通过书本和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成为有知识和智慧的人。
形容 尽信书,不如无书 成语
形容尽信书,不如无书成语
形容“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成语有:
- 学以致用: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 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 去粗取精:除去杂质,留取精华。
- 由此及彼:由这一现象联系到那一现象。
- 触类旁通:接触到一类事物,能联想到其他相关的事物。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融入实践。
上述成语都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意思,可以用来形容“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古往今来,我们对“圣贤书”容易过度追捧,容易使人成为书呆子甚至形成“教条主义”,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诉我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扩展资料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出处
这句话是出自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之口。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的儒家经典著作。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句就是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原文节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上一篇:下一篇:
~。
《孟子》海说92: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海说92: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海说92: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心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说:"如果你完全相信《尚书》里的内容,那还还不如不读《尚书》。
比如我读《尚书》其中的一篇《武成篇》,就只引用了其中两三条,没有全抄。
仁义之人无敌于天下,就是仁者无敌,《尚书》讲的是商朝与周朝的那些事儿,你说凭周武王那样最讲仁义道德的人去讨伐像商纣样那样最不仁义的人,还不是一面倒的众人支持,压倒性胜利吗?怎么会造成血流成河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这种惨烈场面呢?还不是?"人人都会说的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出处就在这里,我们指的是看书不能全部相信书本内容,不能照搬全抄,要选择性的应用,要挑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用。
不能一看《马云成功传记》就依照书中马云的做事轨迹去模仿,也不能一读《巴菲特投资秘诀》就跟着他的手笔投下去,要结合自身实际状况。
是拖拉机,就别安装法拉利发动机了;是奔驰宝马就别更换奥拓夏利的配件了;开个街边串串非要模仿海底捞服务哪行;办个肉夹馍凉皮快餐店非要叫板星巴克;那不是瞎折腾吗?看了人家的,要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运用,把有用的记下来快速实践,把不合实际的赶快忘掉。
成功大师在台上的讲的如果都可以如法炮制成功,那世界不就都成超级富翁了吗?《尚书》是记载我国远古时期几个朝代的治国理政发文条令,就像现在的各种法律文本、新闻通稿,各级政府报告的大汇总。
这样的一本书很有借鉴意义,同时因为时代不同,更要与时俱进参考用之,不能照搬全抄。
正因为此的缘故,孟子说看《尚书》不能全部照书里内容来执行,如果全部用他的方法,那可就学坏了,真还不如没有这本书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学傻了就是书呆子了。
怎么办呢?孟子说,要灵活,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很重要。
原文: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信书不如无书
杨功玉
(连山镇中学校,四川广汉618303)
一日一教师改学生考卷,已改数卷后,一优生试卷才出现,师喜:“终于看到优生试卷了。
”于是他拿起笔准备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划勾(一种表示正确的符号),可一下笔就令这位老师想摔笔,因为,这个优生连错几道题,接着,又改到一优生,犯的错和前一个优生一样,师大惑:这是怎么了?然后这师才仔细去读读题,做一做,分析分析,突然拍桌大叫“糟糕,答案有错!”象这种事情,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不少见,信奉于书本,听信于别人,不假思索的接受或否定,令人啼笑皆非。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
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从孟子的话中,我们知道了:书上说的只是理论,我们在治学、求学中要有怀疑的精神,要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验证,得到的才是自己有用的东西。
书上也有错的时候。
以前小学课文里有一篇课文《长城砖》,
说美国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可以看到的标志性建筑包括中国的长城,其实从物理和光学的角度考虑,这根本是无法实现的,但由于大家都缺乏怀疑的精神,所以这篇课文中的说法被广为接受鲜有置疑,直到我我国宇航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向下看,发现根本没法看到长城,
据实反应后,语文课本才取缔了《长城砖》。
可见书中所说未必就代表真理和正
确,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更要学会独立思考。
把书内的东西,不加辨别全部相信,还不如没有看。
要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境地,对于我们中国教育来说应该从小孩子抓起。
大多数家长可能遇到过这样尴尬的事情:当家长辅导孩子家庭作业,指出孩子做错时,孩子会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老师不是你那样讲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不能把道理讲通的话,无论家长怎样解释,孩子是不会接受的,甚至孩子会跟家长急。
孩子处在初学阶段,年龄又小,他们在学校里听了课,学到的知识可以说还是一知半解的,他们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例子一样的作业,可是要完成“类推”的题,就有难度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可是他们的向师心里非常强,十分崇拜老师,认为只有老师说的才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可能不会轻易听从家长或别人的了。
那么家长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家长要辅导孩子,首先家长要弄懂孩子所学的知识,而且要比孩子懂得更多更多,另外还要和老师配合,要让孩子明白在学校里能学到老师所教的解题方法,在家里我们家长讲的也是正确的,更要让孩子懂得不能完全信奉于某样事物,对待问题要多思考,多质疑,掌握的知识才更牢固。
要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境地,我们要多读书,好读书,不能读死书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要让自己学懂知识,要使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只有多读书。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他还说:“读书可治百病。
”书的功效可见一斑啊!因此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书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喜欢上了读书就要把书读活,不能死读。
知识大致可分两种,一文一理,有些知识点是“死”的,如历史时刻表、地理要素、数学公式等,已经经过论证或者已经发生过的具体事件,无需多思,仅记忆下来,能熟练运用就行;但有些知识点却是活的,如哲学思想、历史的评价、专业的拓展等,这些则除了引用一些“死”的知识点做为佐证之外,还需要加入自己的思维与判断,书中自然也有参考答案,但未必就一定要完全按照它们之意去领会。
书是人类的真正老师,用对用好好坏结果不同。
培根说:“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书中所示,如不已经验范之,则又大而不当。
”告诉我们读书要读活,要善于实践,才能依此类推。
要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境地,我们要于不疑处见疑
在这里我们先来读读这个故事: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物体以同一高度落下,重的比轻的先着地。
但伽利略经过反复的研究与实验后,得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量无关。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公开作了落体实验,验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
误的,使统治人们思想长达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第一次发生动摇。
然而2000年来,没有一个人敢去质疑亚里斯多德的学说,2000多年后,伽利略勇敢的站出来了,是怀疑的精神让他击败了亚里斯多德,恩格斯称伽利略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我们做不了伟大的伽利略,可是我们能学习他的怀疑精神。
然而在现代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虽然也大呼“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用在课堂上顶多也只是填鸭式的形式而已,学生在老师的质疑下被动的答问,学生主动质疑的微乎其微,教师给什么答案,学生就记什么答案。
有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
把“迫(pǎi)击炮”念成“迫(pò)击炮”,他的学生记下了他的这个“迫(pò)击炮”,学生毕业了,到了部队,进入了炮兵连,当连长向新兵讲解关于迫(pǎi)击炮的知识时,这个学生
大声地念道:“迫(pò)击炮”,当时的情景可想而知,真是笑话呀!机械学习,被动接受,没有怀疑,在学习的道路上还能走多远呢?人的生活又能有多精彩呢?作为教师听了这样的故事,心里又怎能不起波澜呢?更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反思啊!课堂上应多让学生求真见疑,老师少讲,老师还要学会“忍痛割爱”,因为老师是解惑者,而不是保姆。
总之,在治学中,只有怀疑才能辨伪去妄,只有实验,才能检验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