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由《致橡树》一诗意象的选择看舒婷的爱情观
论《致橡树》木棉意象的选择含义
[摘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77年3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它的最大魅力是彰显了舒婷对意象成功的把握和处理。
意象是诗歌传情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魂魄。
意象的丰富性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意象即是“意中之象”,也即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意的物象。
这些物象通过组合在一起,完成了诗人情感的表达。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
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无疑,诗人对于意象的选取所做的创新,是非常成功的,诗人所选择的两个中心意象,是新奇又妥帖的,但为何诗人放弃了众多传统的,深入人心的意象形象,而选用了橡树,木棉作为比喻的对象,需要我们做以深入分析解读。
[关键词]:意象选择橡树木棉文学接受[正文]:诗歌必须用意象表达思想感情,意象自然就成为诗歌的精魂。
诗人往往通过意象的择取与描绘,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舒婷就是这样一个善于经营意象的高手。
在《致橡树》中,她充分利用意象的象征比喻性和约定俗成性,形象地传达出她对世俗的爱情观的强烈不满,抒写出她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作品赏析:《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一首现代诗歌,但是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舒婷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
一、爱情观舒婷在《致橡树》中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特定态度。
在这首诗中,她将爱情比喻为对橡树的爱,认为爱情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种爱情不是恋爱的轻浮,而是她对爱的一种坚定信仰。
她用“你若不来,我不嫁,人生残又何妨?”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叛。
舒婷认为,爱情是互相追求,一旦找到了就要相守到永远。
二、身份意识《致橡树》中也有舒婷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和认知。
首先,她在《致橡树》中表达了她是一个女性的身份。
诗中她认为,女性应该有自我追求和表达的权利,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
同时,舒婷也表达了对爱情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反思。
她不再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庸,而是主动地去寻找真爱,追求自己的幸福。
三、自我意识在《致橡树》中,舒婷表现出了对自身身份的巨大自信。
她不但要在爱情中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要在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在舒婷看来,爱情不是女性全方位的追求,而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
因此,舒婷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也包含了对自己成功的自信和奋斗。
四、婚姻观总之,舒婷的《致橡树》并不是一首关于恋爱的诗歌,而是她对现代女性自我追求和实现的一种表达。
在这首诗中,舒婷勇敢地挑战了传统观念,表达了对自己的认识和自信,并呼吁女性应该追求自身价值和精神追求,并以此来达到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致橡树》的意象浅析
《致橡树》的意象浅析诗歌必须用意象表达思想感情,意象自然就成为诗歌的精魂。
诗人往往通过意象的择取与描绘,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舒婷就是这样一个善于经营意象的高手。
在《致橡树》中,她充分利用意象的象征比喻性和约定俗成性,形象地传达出她对世俗的爱情观的强烈不满,抒写出她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下面,我将《致橡树》的意象分三类加以分析:一、极力攀附型的爱情意象诗人在构思这类爱情时,她娴熟地运用一种富于隐喻意义的形象——凌霄花和痴情鸟作为意象载体,使诗人的主体情感寄寓其中。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其中的凌霄花,是一种美艳之花,它没有自立之茎,只有藤萝向高物攀登,只能使劲向高枝乔木附丽,它敢向邻里献媚取宠,敢把大款拉下马,借树的高枝耀“我”的花。
诗人以凌霄花作为客观意象,作为极力攀附型爱情的载体,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几千年来看似爱情却又大大亵渎了神圣爱情的社会现象。
痴情鸟是极力攀附型爱情意象的另一类。
常识告诉我们,痴情鸟不能离开树林这个环境,又因它体单力小,无力营构高大坚固的窠巢以抗风避雨、防曝御寒,它只能仰仗大树的庇护,构筑小小的窠巢赖以生存。
然而,与凌霄花相比,它对生活并无奢望,而是满足于一掌之地,安居简舍,啁啾再三,感恩戴德不已。
这是自然界的痴情鸟。
那么,社会中的痴情鸟呢?她们怀着“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原始愿望去寻求所爱。
由于她们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有的甚至没什么谋生技能,如若有一副美丽面孔和款款身姿,她们更能博取缺少美丽的男人的欢心,获得生存的满足。
如此说,诗中这一花一鸟的意象选取,折射出现实爱情意义的严重扭曲,其实质是寄生观念物物交换的产物。
二、单一奉献型的爱情意象在这类爱情模式中,诗人这样描述着: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泉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只是作为所爱人的铺路石,引你爱的人走向成功,增加了他的高度,衬托了他的威仪,显示了他人生事业的辉煌。
高中语文 树与树的比邻并肩―由《致橡树》一诗意象的选择看舒婷的爱情观教案
树与树的比邻并肩―由《致橡树》一诗意象的选择看舒婷的爱情观教案舒婷,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致橡树》一诗既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诗人用“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断然否定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的攀附爱情观;用“绝不学痴情的鸟儿”坚决否定了单方痴恋,一厢情愿的爱情观;诗人也用“也不止”“都还不够”拒绝了一味奉献的爱情观。
因为这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
那么诗人向往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意象的选择很好的回答了这一问题。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双方必须互相默契,心心相印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橡树和木棉是一组以整体象征手法构建的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这样做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
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这组意象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体现了诗人的高明。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
这样做既继承了古代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中用“高大”来象征男性,用“花朵”来象征女性这一传统,又创造性的发扬了这一传统,用整体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那就是树与树的比邻并肩。
致橡树采用的比喻意象
《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采用比喻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其中,主要的比喻意象包括:
木棉树- 代表自我意识和追求独立的精神。
橡树- 代表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等- 分别比喻那些攀附式的爱情观和单相思式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这些比喻意象,传达出自己对于真正爱情的独特理解和价值观。
她认为,爱情不应该只是攀附或者单相思,而应该建立在相互平等、独立和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成长和追求幸福。
这种爱情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试析《致橡树》中舒婷的爱情观
试析《致橡树》中舒婷的爱情观作者:尹丽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1期尹丽[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摘要: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诗坛中,舒婷是最为杰出的一位女诗人。
《致橡树》是舒婷极具影响力的一首爱情宣言诗。
她传递出平等独立、互相尊重;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精神守望,互相交融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及爱情观树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舒婷爱情观影响舒婷,别名龚佩瑜,是20 世纪70 年代末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致橡树》是舒婷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作,在中国新时期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舒婷借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站在女性视角,传递出新时代女性人格独立、两性平等、坚贞爱情的宣言。
即使是四十年后,时代变迁,这样的爱情观及女性独立意识依然对现当代女性爱情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致橡树》产生的背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期间,新时期文学迎来了思想大解放和艺术民主的思潮,这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而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大胆追求男女平等。
一大批女性作家创作女性文学,凸显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成为新时期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中,舒婷的女性诗歌更是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来重构对女性生活及命运的思考。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亘古不变的一个主题,女性文学中更是如此。
舒婷的女性诗歌中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唱响新时期女性独立人格的宣言。
《致橡树》就是这样一篇在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产物。
舒婷曾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回忆了《致橡树》的创作背景。
舒婷早期的诗歌创作曾受益于归侨老诗人蔡其矫的帮助。
在1975 年的一个晚上,与蔡老散步途中,蔡老向舒婷讲述了他一辈子遇到的女孩,总是不能十全十美,不是不漂亮就是没有才气,要么性格凶悍。
而在舒婷听来,觉得蔡老太过于大男子主义,没有男女的平等。
于是,舒婷在当天晚上就写下了一首诗《橡树》,后改为《致橡树》,用拟物化的手法,借木棉树对橡树的情感表白,热情歌唱平等独立、坚贞质朴的爱情。
我从《致橡树》中看到的恋爱观
我从《致橡树》中看到的恋爱观《致橡树》是舒婷著名的爱情诗篇。
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呼唤男女平等的爱情观,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这是一篇表达女性爱情观的诗作,但是它所包含的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精神不仅仅适用于女性。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来自于物质生活并且高于物质生活。
神奇的是,它出现之后不仅能指导男性和女性进行物质性的活动,而且能使双方在精神上得到深化,从而实现整体的和谐。
要注意的是,只有实现意识层面之上的精神交流才能称之为爱情。
如果认为爱情是以物质为基础的,那只是一种情感交易。
知道了爱情之后,我们就应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
对于爱情,不同的人看法都不一样。
而我从《致橡树》看到的只有一点:独立自主。
诗人在诗歌的开头部分就写到“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很明显,在一段爱情中要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要像“鸟儿”为了爱死去活来、劳心劳力。
也不要像“凌霄花”,一味的依附对方。
其实,无论是凌霄花还是鸟儿,都代表了一种卑微的价值观。
这种爱情让女人低到尘埃里,把自己一生的命运交托于男人手里,逐步失去自己的精神与个性,就像温室里的兰花、瓶中的玫瑰,苍白无力。
诗人所否定的正是这种不平等的爱情。
这种施舍般的爱往往会随着一方的厌倦而偃旗息鼓,只留下一地鸡毛。
我所向往的爱情,既应该有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忠贞,又有着担当和理智。
一般来说,人们沾染上爱情往往意味着丧失理智,有不少人认为爱情就应该是轰轰烈烈,于是,他们把心交给了对方,把耳朵交给了对方,把眼睛交给了对方。
可结果往往是你变成了对方的奴隶,而对方却没有意识到你是他的伴侣。
真正伟大的爱情,是有着共鸣的思想和灵魂,再迷惘、再困惑,也会保持清醒和独立。
如卓文君之于司马相如,李清照之于张汝舟。
《致橡树》这种爱情状态令人向往,可惜的是,这样的精神在社会上很难寻觅到了。
浅析《致橡树》中的爱情观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致橡树》中的爱情观杨旭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摘 要:女作家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本诗用多个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对于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深刻思考并探索了两性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山诗作。
爱情是这首诗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是女性对自我身份的现代性诉求,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男女人格上相互平等,感情上互为依存,以及责任上的同甘共苦。
关键词:《致橡树》;意象;爱情观作者简介:杨旭(1993.5-),女,汉,黑龙江省绥化市人,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46-011.否定传统的爱情观一般经典爱情诗的主题通常表现对爱人的无私奉献和思念,但本诗开头,作者就个性鲜明的以“我如果爱你”领起全诗,用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明确清楚地传达了爱情信息的同时,又以现代女性不卑不亢的态度和气势否定了世俗的爱情观。
本诗的第一层: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富势的凌霄花”绝不学“重复吟唱歌曲的痴情鸟儿”一味地倾其所有,只为讨好你,两个“绝不”体现了这份心意之坚决,也让一个人格独立,敢于肯定自我价值和尊严的女子跃然纸上。
这样的女子没有传统女性那燃烧自己只为照亮爱人的奉献,奉献这一高尚的品质自然无可厚非,但对于舒婷而言:“奉献”这一被前人百般歌颂的价值观,却是以一方的牺牲为前提,是另一种角度下的人格不独立,不平等。
因此,这种只是陪衬和点缀的情感,这样充满奉献的情感仍非爱情的真谛。
诗的第二层:甚至常年送来清凉慰藉的源泉,甚至能衬托威仪增加高度的险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这些都仅仅是依附于男权世界的一种体现形式,但实际依旧是女性缺乏自我,人格丧失的表现。
作者保留地肯定了爱情中的奉献观,却没有以此为满足。
她认为:奉献意味着以一方牺牲为前提,舒婷用一种另辟蹊径的角度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批判了传统男性的大男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把女性视为附属品和陪衬物的观念。
致橡树的读后感
致橡树的读后感《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表达深情的爱情诗歌。
舒婷通过橡树和橡树叶的比喻,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韧。
橡树作为一种坚强的树种,象征着爱情中的坚定和执着,而橡树叶则代表了爱情中的柔情和温柔。
在这首诗中,舒婷将自己比作橡树,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尽期盼和执着追求。
在诗中,舒婷首先以橡树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她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这句话表达了她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她不愿意通过依附他人来获得自己的价值,而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和才华去感动对方。
这种坚定的爱情观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接着,舒婷通过橡树叶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温柔和柔情。
她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这句话表达了她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她不愿意通过依附他人来获得自己的价值,而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和才华去感动对方。
这种坚定的爱情观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在这首诗中,舒婷用橡树和橡树叶的比喻,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韧。
她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和才华去感动对方,而不是通过依附他人来获得自己的价值。
这种坚定的爱情观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读完《致橡树》,我深深地被舒婷对爱情的执着和坚韧所感动。
她用橡树和橡树叶的比喻,表达了对爱情的真挚追求和渴望。
这种坚定的爱情观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同时,她对爱情的理解也让我深受启发。
舒婷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真挚而执着的爱情观,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
此外,舒婷对爱情的理解也让我深受启发。
她用橡树和橡树叶的比喻,表达了对爱情的真挚追求和渴望。
这种坚定的爱情观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同时,她对爱情的理解也让我深受启发。
舒婷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真挚而执着的爱情观,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
总之,读完《致橡树》,我深深地被舒婷对爱情的执着和坚韧所感动。
她用橡树和橡树叶的比喻,表达了对爱情的真挚追求和渴望。
舒婷《致橡树》中的爱情观
今天看到一个关于爱情的帖子中间看到一个一首诗,舒婷《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这才是最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想和你在一起,我不愿仅仅做你成功光环环绕下受人羡慕的女子,享受着仅依靠你而来的幸福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如果爱你并且愿意和你在一起,我不愿一直做一个你的崇拜者,像小女生那样仰慕你追求你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愿只在你身旁一直给你安慰而已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也不愿只以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去满足你的成就感也不愿一直像圣母般无私的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不,这些都还不够!这些不足以让我成为一个理想伴侣的模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站在一起。
我理想中作为你的伴侣是要成为有资格和你能并肩而立同沐风雨的女子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我愿与你同进同退荣辱与共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我们有自己的默契,我们有自己爱的方式,不管别人怎么说,听任流言蜚语,只要我们彼此信任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你有你的事业,我相信你的能力,你的处理方式,我予以无条件的支持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也有我钟爱的事物,虽然工作和家庭总会有冲突引起我的疲惫与不快,但我相信能得到你的帮助并同担家务,让我能坚持我的事业我的天地,我也将一直坚持下去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我们要患难与共,宽容互助,共度难关、互相扶持、互相依靠,贫贱不离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我们也共同分享家庭的温暖、成功的喜悦、财富带来的美好的改变,经得住诱惑和各种糖衣炮弹仿佛永远分离我们会有自己的空间,给亲密的彼此以独立适当的距离尊重合理的隐私却又终生相依但我们又是一个共同体,我们要相互扶持,白头偕老这才是最伟大的爱情这才是我认为的最理想的伴侣,而这样才称得上最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双方的彼此忠诚也是以此为依靠的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我爱你,不仅是爱你的个人的外表性格和修养,也爱你的立场,灵魂,并且我也愿坚持你所坚持的信仰其实这首大家都会背的诗歌,已经将婚姻的真谛爱情的困惑诠释的非常清楚。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引用了橡树作为象征,通过对橡树的倔强与坚韧来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舒婷通过橡树和女性之间的关联,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奈和坚强。
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解读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情感和态度。
舒婷通过描述橡树在遭受风雨侵袭时依然屹立不倒的形象,暗喻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坚韧。
在诗中,舒婷写道:“你叶落归根,而我,永远地飘零”,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寻求和追求。
同样地,橡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执着地迎接每一片叶子的离开,这种宁愿孤独也要坚强面对的态度,正是女性在爱情中的真实写照。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被动的一方,但她们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是舒婷想要表达的。
舒婷在诗中对橡树的描述充满了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她写道:“你可曾想过,为什么她要变得那样坚强?”,这里的“她”指的是橡树,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女性。
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希望能够获得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希望男性能够尊重自己的选择和坚持。
女性渴望能够得到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渴望能够得到爱情的坚韧和执着。
这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也是舒婷想要通过诗歌传达给读者的。
舒婷通过描绘橡树在风雨中凄凉的形象,突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她写道:“在黎明之前,你挺立在夜色中”,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橡树在黑夜中的凄凉和孤独。
同样地,女性在爱情中往往会遭遇到种种的挫折和困难,她们需要承受着孤独和无助。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需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强和勇敢,正如橡树一样,去面对爱情中的挫折和困难。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无畏,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无悔和忠诚。
她写道:“如果天是可以选择的,我愿变作一棵橡树,站在充满风云的高岗”,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舒婷的爱情观
舒婷的《致橡树》不像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或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
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
诗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
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出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一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
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
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
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
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舒婷以全新的女性感受和细腻多情的女性笔致,建构了一系列独特而崭新的意象,运用了对比式意象、比喻式意象和象征式意象的组合,表现了诗人追求独立、平等、自由的理想爱情的女性意识。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在中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中,诗歌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培养学生诗歌文化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
但从目前的诗歌教学现状来看,诗歌教学与真正的诗歌鉴赏还存在较大的差别,要想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就要抓住诗歌鉴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
《易・系辞传》讲:“立象以尽意。
”①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神用象通,情变成孕”②,并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③的思想。
王昌龄在《诗格》中讲“久用精思,未契意象”④。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看到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宋元评论家则把“意象说”中的“意”与“象”表述为“情”与“景”,主张“景在情中”,“情在景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致橡树 赏析
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舒婷所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沉思考和追求。
通过橡树在四季变幻中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坚持与追求,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
整首诗由五个六言绝句组成。
通过描绘橡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形态和特点,诗人生动地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和持久性。
诗的开头两句,“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态度。
作者宣称,她对爱情的追求不会像凌霄花一样攀附在高峰上,而是像橡树一样,坚守自己的根基,迎接风雨的考验。
接下来的两句,“借你的枝干——/为爱情高歌猛进”中,作者以抒怀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如何依靠橡树的力量,在爱情的道路上迈进。
橡树的枝干被诗人视为她的依靠,因为它能给予她力量和支持,使她在爱情中信心十足。
进入第二节,诗人描绘了橡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形态。
首先,诗人描述了春天的橡树,以“你不介意——/盛开的是你的笑脸”形容了橡树在春天时焕发出的生机和快乐。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象征着爱情的开始。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夏天到来时的橡树。
她使用“你敲打着窗棂——/轻拍我生命的门”来形容橡树在夏日阳光下的生命活力和活跃度。
夏天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象征着爱情的热情。
然后,诗人描述了秋天下的橡树景象。
“你带着霜雪——/为我披上金戈铁甲”中,橡树被赋予了坚强和勇敢的形象。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有如一位战士,为爱情的延续而战斗。
最后,诗人以冬天的橡树作结。
“当冬天枯萎——/你带着绿意来”描绘了橡树不畏寒冷,坚持自己的品质。
冬天是枯萎和死亡的象征,但橡树在这个时候依然带着绿意,象征着爱情的永恒和无尽。
整首诗通过描绘橡树在四季变幻中的特点,生动地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和持久性。
诗人将橡树比作爱情中的坚韧力量和支持,在爱情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通过橡树,诗人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
《致橡树》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爱情观《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歌,通过橡树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独特而深邃的爱情观。
这首诗歌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的勇敢追求、永恒承诺和无悔付出,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爱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诗中的橡树象征着舒婷对爱情的追求和无限的付出。
舒婷将橡树比喻为一位忠实的爱人,它们共同经历风吹雨打,伴随着孤寂而坚韧地生长。
这种生命的力量和爱的力量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追求。
舒婷以橡树的形象告诉我们,真爱是经得起考验和岁月的。
爱情不仅仅是一时的冲动和激情,更需要坚持、包容和牺牲。
其次,诗中的男女主人公给我们展示了舒婷对于爱情的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
男主人翻山越岭寻找橡树,女主人则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橡树之中。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对于爱情的坚定信仰和无尽守候。
这种爱情观教导我们,真正的爱情需要双方的付出和努力,需要相互扶持和理解。
只有在对方的包容与关爱中,爱情才能够长久并且持续。
最后,诗中对于爱情的表白与告别,向我们展示了舒婷对于爱情的结束和痛苦。
男主人告诉橡树:“爱情是伟大的,但我不能负担”。
这句真挚的台词体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珍视和矛盾心里的挣扎。
爱情的终结并不是因为感觉的变化,而是因为生活的现实和现实的桎梏。
作者为了保护自己和对方,选择了告别。
舒婷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有时也需要放手。
要学会从痛苦中解脱,要学会放下,也要学会尊重对方的选择。
综上所述,《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男女主人公的描绘,生动地表达了舒婷独特而深刻的爱情观。
这种爱情观教导我们勇往直前,追求真爱;教导我们奉献和包容;教导我们在应对爱情的坎坷和痛苦时,学会放手与尊重。
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爱情,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浅析舒婷诗歌《致橡树》
借助 和 依附其 他植 物的 “高枝 ”才能 达到 。这 样 的高度是 不 值得羡 消 云散 。“根 ,紧握 在地 下 ,叶 ,相 触在 云里 。每 一阵风 过 ,我们 都互
慕 的 。因 此 ,诗人 用 凌霄 花 采 象征 一味 攀 附 的爱 情 ,象征 那 些借 助 相 致意 ,但 没有 人 听 懂我 们 的言 语 。”这 句诗 表 达 了男 女双 方 除 了
别 人 的物 质 财富 来 炫 耀 自己 的爱 情 。这 也映 射 了当 今 社会 “干 的 不相 互依 附对 方外 ,更 要在 精神 上成 为彼此 的伴 侣 ,心灵相 通 、心心
好 不如 嫁 的好 ”的 婚姻观 念 ,今天 仍有 很多 女性 想通 过高 攀来 实现 相 印 ,精 神上 的 陪伴更 能让 爱情 持久 ,因此 双方 要互 相理解 、互相体
舒婷 用痴 情的乌 儿来象 征现 实中单 方痴恋 的爱情 。爱情 中的一 方为
三、鲜 明的 主题、人 格 的宣言
了打 动对方 ,不惜一 切代价 ,甚 至失去 自我 ,试 图打动 对方 ,但 无奈 落
《致橡树 》 是一 首爱 情诗 ,感情 色彩 强烈 ,既 感性又 理性 。整 首
花有 意流 水 无情 ,对方 不仅 不感 动 ,反 而 厌恶 ,甚 至恐惧 。舒 婷认 为 诗 中诗 人没 有局 限 于传 统 的 爱情 观念 ,而 是另 辟 蹊径 ,大 胆 而又 坚
胧 诗 ”潮 的代表 作 品之 一 。在 诗 的开头 ,诗 人接 连用 了 “凌霄 花 ”、 棉 ,并肩 站在橡 树身 边 的木 棉 。“我必须 是 你近 旁的一 株木 棉 ,作为
“乌 儿 ”、“泉 源 ”、“险 峰 ”、“日光 ”、“春 雨 ”这 一 系列 意 象 ,用来 树 的形象 和你 站在 一起 。”诗 人 用这句 诗来 阐明 爱 情中 的男女 双方
浅析舒婷《致橡树》的爱情观
浅析舒婷《致橡树》的爱情观李花娥(曲靖市麒麟职业技术学校云南·曲靖655000)摘要《致橡树》是舒婷关于爱情的代表诗作,诗歌采用象征手法,表达树立女性平等观念、独立精神的重要性。
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女性应主宰爱情,切不可因为追求爱情失去了自我,只有独立、自重,才能够赢得真正的爱情。
关键词舒婷爱情观独立意识女性独立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舒婷善于选取爱情题材进行诗歌写作,她是最早被评为“朦胧诗人”的女性诗人。
她的爱情诗歌彰显了女性诗人的多情、温顺、柔美的品格与独立精神,充分表达了个人内心情感,使得人性与情感得以回归。
此类诗歌在真诚的爱情中融入了理想追寻,突出了个性主义精神。
而《致橡树》就是此类题材诗歌作品中的代表作,今天读来,对女性爱情观和独立意识的树立影响较大。
1诗歌解析爱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在爱的海洋中的表现各不相同。
有的人会在爱情中习惯于依赖,有的人会被冲昏头脑。
在生活和感情中失去自我,放弃未来追求,逐渐成为他人的附属。
对于此番情感,舒婷采用象征手法,描述在爱情中失去自我的女性。
例如,“春雨”、“险峰”、“痴情的鸟儿”、“攀援的凌霄花”等。
诗人在诗中对于这些女性是鄙弃的。
虽然人们向往爱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消逝,爱情会逐渐消退,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到人们面前。
诗歌是利用象征的方式进行比喻,所以,在对女性独立意识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引申的象征含义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诗人在诗中呼唤女性树立独立意识,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在达到相互信任的前提下,沉浸于爱情。
与此同时,树立自我维护意识,无论遇到何种情况,永远保持自我追求,从而体现当代女性的现代意识。
诗中第一节否定了软弱,第二节中采用象征手法,以“木棉”树立了自己赞美的形象,该树木与橡树相似,拥有高大身躯,可以与男性坚毅伟岸的身躯和阳刚媲美。
不仅如此,木棉也象征着女人的坚强与热情,抒发了诗人独立情感,希望人们可以在人格上做到相互独立,为理想共同努力拼搏,在相互支持的同时,又不失独立。
舒婷 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深情向往和坚贞执着。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和赏析。
《致橡树》一诗,通过橡树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
诗人以橡树为主题,将其作为爱情的象征,表达了自己在爱情中的坚贞和不变。
诗人用诗意的方式,将爱情浸润在橡树的形象中,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情和生命力。
诗中的第一句:“我如果爱你——”,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细腻地描绘了橡树的形象,把自己比作橡树,借助橡树对阳光的追求和依赖,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唯一信仰。
这样的比喻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浪漫情怀和感人之处。
诗中的“阳光下的橡树”,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阳光是橡树得以生长的重要条件,意味着爱情对于诗人而言是生命的源泉和支撑。
诗中的形象描写使得诗歌更加饱满和具有生命力,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热情和追求。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和形象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诗意表达。
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和橡树相比,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以及对爱情忠诚的态度。
橡树在洪亮的诗声中站立,象征着爱情的长久和坚固。
《致橡树》一诗凭借其深情的表达和形象的描写,成为了中国现代诗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爱情的赞颂和渴望,诗人激发了读者对爱情的热爱和思考,引领读者陶醉于爱情的甜蜜与美好之中。
以上是对舒婷的《致橡树》的解析和赏析。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描绘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坚守,用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
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由《致橡树》一诗意象的选择看舒婷的爱情观
舒婷,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致橡树》一诗既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诗人用“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断然否定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的攀附爱情观;用“绝不学痴情的鸟儿”坚决否定了单方痴恋,一厢情愿的爱情观;诗人也用“也不止”“都还不够”拒绝了一味奉献的爱情观。
因为这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
那么诗人向往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意象的选择很好的回答了这一问题。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双方必须平等独立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双方必须互相默契,心心相印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橡树和木棉是一组以整体象征手法构建的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这样做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
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这组意象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体现了诗人的高明。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
这样做既继承了古代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中用“高大”来象征男性,用“花朵”来象征女性这一传统,又创造性的发扬了这一传统,用整体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那就是树与树的比邻并肩。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
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
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
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而今,我们再次回味这首诗,更加体会了它的意味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