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的人生哲学

摘要: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从世界观的高度,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它不仅提出了“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的养生之道,告诫人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而且还从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上,为人生提供了一种生活指导。

关键词: 老子;人生哲学;养生之道;修身之道;处世之道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对社会、政治和人生格外地关注。他以道论为其理基础,从世界观的高度,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他的人生哲学可以具体化为养生之道、修身之道与处世之道,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诸多的启示。

一、养生之道

人生哲学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老子日:“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是说,一个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世上之人,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这些都是自然的死亡,还有一些人本来可以长寿却自寻了短命,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自寻短命呢?老子回答是“以其生生之厚”,即奉养过度了,这是不善于养护生命的表现和结果。老

子此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极少数人(约占十分之一)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了解真正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之道概括说来即:“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老子认为,首先人们要分清“内”和“外”的关系,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外”就是身外的名与利。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这些问题人们并未曾认真思考过,世俗之人最容易在这些问题上犯糊涂,往往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而在老子看来,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声色厚味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世俗之人由于分不清内外,抵制不住身外之物的诱惑而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他们以为这样对生命有益,结果反而是残害了身体,损折了生命。老子历数贪利纵欲对生命的损害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彩缤纷的物质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佳肴美味使人口舌失去滋味;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贵重稀有的物品,最能诱惑人的邪念,萌发不轨的行为。荀子说:“人生而有欲。”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些都是人的生理需要。这些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以使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要有节制,要有度,不能有贪得无厌的奢求。不能为了口腹之乐不惜盗用公款,为了声色之娱

可以丧心病狂,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肉体,为了当官可以出卖良心。其次,对待生命要抱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生之所以有许多麻烦和祸患,乃是由于有身体,有生命,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没有这个生命,消除了内与外、物与身的对立,外物无所加焉,患又从何而来呢?这的确是一种最彻底的方法。老子这里的“无身”并非不要生命,它只是一种对待生命的独特态度。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护养自己的生命,使人不受身外之物的拖累和残害。老子对生命所持的态度,乃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生不足喜,不以货利色厚之益之;死不足悲,不因恐惧死亡而惶惶不可终日;生死不能动其心,

外物不能害其生。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深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面对“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如果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甘于淡泊,出污泥而不染;面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能保持平衡心态,神闲气安。面对人生的各种逆境,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做到宠辱不惊,那样才是真正的幸福,才能长寿。

二、修身之道

人生哲学不仅要解决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问题,更主要的是要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从而为人生提供一种生活指导。这种生活指导的内在要求就是道德与性情修养,即修身之道。老子的修身之道,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见素抱朴”。“素”就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未经雕饰的木。《说文》曰:“朴,木素也。”可知“素”“朴”在这里是异字同义,皆指事物之本来状态和面貌。抱是保持,坚持之意。抱朴是返朴还淳,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不居于虚华。老子提倡“见素抱朴”,表现了他崇尚自然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修身原则。在老子看来,有出自人类朴素天性的自然的道德,也有矫揉造作、被人利用的人为的道德。从价值观上看,自然的道德要高于人为的道德。老子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自然道德的失落,才有了人为提倡的道德。就是说,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于道德的自觉,而对道德的自觉恰恰表明了真朴的失落和人类自然天性的迷失。当人们失去了一种本不该失去的东西之后,才会真正感到它的可贵。所以,老子视“朴”为一种美德,赋予“朴”以极高的价值。

第二,“复归于婴儿”———回复到婴儿那样纯真的状态。老子认为修身有道之人的主要特征是精神上无比充实饱满,心灵上无比凝聚和谐。他们返朴归真,毫不矫揉造作,彻底回到了婴儿般的纯真自然的状态。这正是修身之道所要达到的目标。它主张应向婴儿学习,做一个纯真自然的人。老子所说的自然为何物?老子说:“自然者,自然而然也。”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平常所说的天然,指万事万物没有人为因素的那种状态,清水芙蓉,自得天成。“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的人生境界。物贵天然,人贵自然。老子强调自然无为,是讲不管做什么事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用人为方式去扰乱他。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所以在他看来,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

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第三,“致虚守静”。“虚”是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的状态,“静”是形容心灵不受外物扰动的状态,因而可以说,“虚”谓无欲,“静”谓无为,都是指的心的自然状态。“致虚守静”,就是使人们达到空明清静的自然心灵。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老子讲了一些具体的方法。首先是“少私寡欲”。私欲是障蔽心灵、损害自然真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类的私欲往往是无止境的,所谓欲壑难填是也。人们无休止地追逐声色名利,不但对社会造成危害,同时也失掉了自己真朴的自然之性和自然之德,其次是“知足知止”。老子的“少私寡欲”并不是要灭绝私欲,而是主张恬淡为上,把私欲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使心灵保持相对的“虚静”状态。不使

私欲超过一定的限度,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便是“知足”。老子指出:“知足者富。”“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不贪的称为富。过分喜爱虚名就必定要付出很大代价。丰厚的积蓄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