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哲学
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道家学派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
老子提倡“贵柔”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保持柔韧性,放弃刚强的争斗,以达到和谐共存的目的。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角度,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问题时,要学会柔韧应对,摒弃刚强的态度。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遵循着自然的原则,即“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与社会相处时,也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刚强,实现和谐共处。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而应该随和自然。
他认为,过分的刚强和争斗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困难。
因此,老子主张人们要学会“知足”,懂得满足现状,不要盲目追求过高的目标,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还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具备海的胸怀,具有包容万物的心态。
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人应该像大海一样,能够包容所有的事物,不管是好还是坏,都能够接受和原谅。
这种包容的心态能够帮助人们减少矛盾和纷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他认为,人类的错误和不足是正常的,关键在于能够认识错误、修正错误,从而不断进步。
这种勇于自我反省和修正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个人成长,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要人们要学会在和谐中实现自我价值。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争斗和刚强的态度,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进而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这种和谐共存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要求我们摒弃争斗和刚强的态度,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学会在和谐中实现自我价值,构建和谐社会。
老子名言100句解释哲学人生
老子名言100句解释哲学人生1.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解释: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含义,但其中必定有很多深奥的内涵,并不是人们能够一窥既定模式后就弄懂了。
2. 《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
”解释:人们应该在无关激烈的行动中缜密思考,不要看起来像是放任自流的样子,其实每个行动都是有目的的。
3.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解释:宇宙是一个充满着各种潜能和可能性的庞大机器,我们每个人是其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应当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4. 《道德经》:“万物皆有宗。
”解释:每件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本质上的共性,勿忘物我同源,唯有敬重这种本质,才能彼此笃信以及协助相辅。
5. 《道德经》:“吾日三省吾身。
”解释:每个人一旦做出任何事情,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而不管当天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都只有自己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6. 《道德经》:“慎终追远。
”解释: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慎重考虑,不要只管收获当下的成功,而是做到终身受用。
7. 《道德经》:“止而后有。
”解释:在追求任何事情之前,要确定自己心中的定位,理清前因后果,活在当下也要把自己未来在其中的每一步都规划好,停下脚步一定会有收获。
8. 《道德经》:“大道泛入,处处乎哉!”解释:“大道”便是指“道”,无处不在,实质上便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知,这份认知以及自身思想的形成都是人们进行“修行”的重要过程。
9. 《道德经》:“其言,义之言者,而非施之言者。
” 解释:意思是不要只是施行表面上的义务,而是把用心去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这样的施行才是有深远的意义。
10. 《道德经》:“至柔至和,虽勇不强。
”解释:语出温和,博取众人善意,不是强求,而是心怀一股细腻的柔软之恩,哪怕勇敢,也要适度,不可执迷。
老子的人生观
老子的人生观引言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立者之一。
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老子的人生观是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和观察总结,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老子的人生观展开细致探讨。
老子的人生观的要点老子的人生观涵盖了以下几个要点:1. 知道自己的位置老子认为在人生中,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位置。
他认为人与自然、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关系,人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在人生中找到自己与自然的平衡点。
因此,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微弱,时刻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
2.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主张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认为人应该秉持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即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强求、不要干涉过多。
只有按照事物的本然规律发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种无为而治的境界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种主动顺应、不强求的境界。
3. 掌握生死的观念老子强调人应该正确看待生死。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轮回,对于人来说并不可怕。
他主张人不应该把一切都看得很重,对于生死应该有一种豁达的心态。
人应该珍惜生命,但不应该过度执着,明白生命的终结是无可避免的,也应该从生死中寻求真正的意义。
4. 追求道的境界老子提倡人们追求道的境界。
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
他认为只有追求道,才能达到超越有限的个人利益的境界。
追求道并不是一种表面的行为,而是一种内心的修炼和境界的追求。
只有进入道的境界,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老子的人生观的实践为了实现老子的人生观,我们需要付诸实践。
以下是几种实践方法:1. 平和心态培养平和的心态是践行老子人生观的重要一步。
只有保持内心平和,才能与外部事物保持和谐的关系。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足够的承受力和包容心,不要过于冲动和激动。
2. 谦虚谨慎与老子的人生观相契合,要学会谦虚谨慎。
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有限,不要自大和盲目自信。
要时刻谨慎自己的言行,不要贸然行事。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一):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摘要]“尊道贵德”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道”“德”内在于生命,展示于人生历程。
道德不仅是人生由来的依据,也是人生践履的法则。
“尊道贵德”,一方面需要认清每一生命的性德,做到顺遂本性;另一方面应持守俭约之德,做到“见素抱朴”,回溯生命本源之道,也就是在贵德中尊道,在尊道中贵德。
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世之人生模式选择与人生幸福获取亦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准则;人生模式;当代价值①“地”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8页改定。
②“国”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1页和翟仁义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老子C》第一组改定。
老子(约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8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名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老子》,亦称《道德经》。
道家以其论“道”述“德”而见长,故又被称为“道德家”。
道家所谓“道”“德”,蕴含浓郁的生命气息,有其特定的生命内涵。
“尊道贵德”既是《道德经》的重要论题,又凝聚着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这一价值对于世人践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获取人生幸福仍不乏借鉴意义。
一、“道”“德”与人生老子之学不离现实人生,并以“道”“德”与生命直接关联。
老子论“道”多从生成论言起,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①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②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P65-66)“道”是浑然一体的本根存在,虽然无形无名,却先于天地而在存,不妨称之为天地万物之母,此即宇宙万物之源。
老子的智慧启示——《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解读
老子的智慧启示——《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解读1. 简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深刻思考了人与自然、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的主要思想进行解读,旨在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启示,为读者提供独特而深入的人生哲学观点。
2. “道”与无为而治《道德经》强调“道”的概念,认为它是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无处不在且不可控制的力量。
通过追随“道”的指导,人们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摆脱世俗束缚。
同时,《道德经》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带来更多问题。
取舍合度、均衡平稳地附和自然之“道”是实现真正和谐发展的关键。
3. 自然与自我老子将自然视为至高无上、包容一切、源头万物的存在。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状态,并将其作为修炼道德品质的根本依据。
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人们能够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智慧与真理。
4. 道德与感知《道德经》强调个体内心感知的重要性。
它倡导人们通过静心冥想、深入思考来净化自我的内心,以达到超越世俗欲望和烦恼的境地。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觉知,从而意识到道德行为对于幸福和自我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5. 非对抗与柔软胜刚强老子主张非对抗性原则,认为与其通过冲突与斗争来解决问题,不如采取柔软胜过刚强的策略。
通过放下执着、退让、包容等方式,可达到更加和平、和谐的局面。
这种非对抗性原则也可以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社会纷争。
6. 好处与益处的平衡《道德经》中强调平衡,维持一切事物间的和谐关系。
它提醒着人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是要找到平衡中生活的真正快乐。
同时,《道德经》也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自我苦难、放弃追求个体与整体和谐共进的机会。
7. 自我反省与变革通过对自我进行深入反省,认知和修正错误,我们能够不断成长、发展并实现真正的自我。
老子认为这种修炼是一种智慧,可帮助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清晰思维和正确行动。
老子的介绍
老子,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出生在今
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老子的学识渊博,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学圣经”。
《道德经》主要阐述了道家的核心观念——道,以及如何遵循道的原则来达到人生的和谐
与圆满。
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克己奉公、清静无为等原则。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事物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同时,他还提倡克己奉公,认为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为社会和他人着想,这样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追随者。
他的学说被认为是东方哲学的瑰宝,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人生、道德、治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的智慧所在。
一、道法自然1.1 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不可逆天而行。
1.2 尊重自然: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1.3 自然无为: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过多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哲学:《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做过多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2.2 政治智慧:强调政治领袖应当保持谦逊、低调,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由自在。
2.3 治国之道:认为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民众自由自在,不要过度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无为而成3.1 无为而成的哲学:《老子》认为最好的成就是无为而成,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3.2 不强求功利:强调不要过于功利导向,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3.3 放下执念:认为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四、谦虚谨慎4.1 谦虚为本:《老子》强调谦虚为本,认为谦虚能够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4.2 谨慎行事:强调人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言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3 不自大自满:认为不要自大自满,要保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五、淡泊名利5.1 淡泊名利:《老子》认为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2 追求精神境界:强调追求精神境界,不要被物质所累,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3 修身养性: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提升和境界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老子》的智慧贯穿于各个方面,从顺应自然到无为而治,再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都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老子生平及主要论述介绍
老子生平及主要论述介绍一、老子的生平及作品简介老子(公元前6世纪)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老子的生平,有许多不确定的地方,包括他的出生地、家庭背景等。
据传,老子是周朝时期的官员,担任过周朝的图书馆总管。
然而,对于他的确切历史身份,历史学家和学者仍存在争议。
老子最著名的作品是《道德经》,也被称为《老子》。
这本书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瑰宝。
《道德经》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简洁的文字风格而闻名,对于人生哲学、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探讨具有重要影响。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一)道的观念:老子的人生哲学围绕着“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源于道,而道又是无形无物、无名无形的。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追求与遵循道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强调人应当追求与自然、与道相和谐的状态,而不是过度追求功名利禄。
(二)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他认为真正的领导者应当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导致混乱和不和谐,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让事物自然发展、自然演化。
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以潜藏的力量和平衡的态度引导人们,而不是过度干预和压制。
(三)自然和谐:老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相处的平衡状态,而不是与之对抗。
他提倡谦逊、自省和虚无的品质,以达到与自然共存的境界。
他认为人们应当学会观察和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从而在生活中保持平衡和和谐。
三、《道德经》中的精彩内容(一)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无为而治的智慧言论。
例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
这些论述表达了老子对于领导者应当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的看法,强调在平衡和谐的状态下引导和影响他人。
(二)谦逊和自省的重要性: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谦逊和自省的品质。
他认为人们应当学会谦虚,放下自己的私欲和自我中心,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在众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子的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
他的理念“上善若水”被无数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广泛引用,亦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
本文将从老子的人生哲学出发,对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上善若水,顾名思义,最善良的品性就像水一样。
在老子看来,水具有柔和、包容、滋养万物等特性,这些特性恰恰符合道的本质。
因此,他提出人们应该效仿水,摒弃矫揉造作,追求自然、纯洁的道德品质。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道的运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而非人为干预。
在这个角度下,上善若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显而易见。
水顺应自然,流向低处,寓意着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水包容一切,无论干净或脏污,都能予以接纳,象征着宽广的胸怀和接纳多元的价值观。
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上善若水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寻找例子。
以孔子为例,他主张“仁爱”,强调关爱他人,这也是上善若水的一种体现。
孔子强调以人为本,推崇仁政,希望人们能够像水一样拥有包容万物的胸怀,关爱他人,这种思想在儒家学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一位典型人物是墨子,他提倡“兼爱”,主张普遍的互利之爱,这也是上善若水所蕴含的价值观之一。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追求普遍的互利共赢。
这种思想在墨家学派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得到宁静与解脱。
在这种背景下,老子的思想应运而生。
他通过赞美水的品质,倡导人们学习水的柔顺、包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老子看来,上善若水所描绘的人生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现实中的困境和纷扰,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上善若水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学。
它赞美水的优秀品质,倡导人们学习并实践谦逊、低调、包容、无私奉献等美德。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上善若水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无数文人雅士引为座右铭,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对今天的人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尽管距今已有数千年,但老子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对当代人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返璞归真,主张遵循自然之道。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逐物质和功利,追求高薪、名誉和地位,但却忽略了内在的平衡和个人的真实需求。
老子的思想引导我们回归自然,摒弃虚浮的欲望,寻求内心的安宁与生活的平衡。
当代人应当通过减少物质欲望,减少对外在影响的依赖,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内在的满足。
只有当我们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真实和平衡,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安宁。
二、无为而治:积极无为的处世哲学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通过顺势而为,不强求主观的干预。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过于焦虑和努力,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强调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涉自然和外界的事物,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和情境下,顺势而为,以最小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
当代人应当学会放下过度的控制欲望,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当我们不再过度努力和控制一切,而是顺时应变,善于选择和把握机会时,我们才能达到更好的成就和更轻松的心态。
三、柔弱胜刚强:温和和平的处世智慧老子的哲学思想赞扬柔弱胜过刚强,主张以温和、合作和平的方式处理事务。
在当代社会,竞争与冲突日益加剧,人们常常以强者的姿态对待问题和他人。
然而,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通过柔弱和相互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处理矛盾、减少摩擦、促进和谐。
当代人应当以柔弱和平为导向,通过理解和协作来解决问题。
只有当我们以和平和善意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求时,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老子的哲学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他人和社会。
老子的处世哲学
老子》的处世哲学在《老子》的内容中,其处世哲学无疑是占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老子的处世哲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我关系。
在《老子》第二十五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
”老子一直认为道不仅在时序上先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
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是以自然而归的。
相比之下的儒家,孔子则侧重于人道,从人道出发,去强调天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
而老子作为到家的代表之一,与儒家是有所区别的。
他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主义,强调人性和天道都是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我们只要细细品读文章,不难发现:在《老子》的处世哲学里面存在这三大体系——淡泊名利和善待善恶、柔弱与不争、以德报怨。
一、淡泊名利、善待善恶老子认为对名利,善恶要采取超越的态度。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各方面的诱惑甚多,然而,人们常常容易为周围的名利欲声色所诱惑,甚至逐步迷失自己原有的本性。
为此,我们要保持真我,那么就要做到淡泊名利,超越善恶,不趋炎附势,不做墙头草,以提高自己甄别事物的能力。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盲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即: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
其实,这两句话是为了突出为“腹”和为“目”。
为“腹”即求建立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
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愈空虚。
基于此,老子唤醒人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
而对待善恶问题,老子一方面承认“美言可以使誉,善行可以加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善美丑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几何?”(第二十章)因而,老子主张对“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老子的道德经人生哲学与治国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人生哲学与治国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该书总计五千字左右,被誉为中国道家的经典文献和道家思想的总纲。
它由《道经》和《德经》两卷组成,对于人生哲学和治国思想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老子的《道德经》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和治国思想进行探讨。
一、老子的人生哲学老子的人生哲学主要包含道、无为、自然等方面的思想。
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道是一种神秘而深奥的力量,无法言传。
老子将“道”定义为无以名之的无形之器,即宇宙万物的最高原理。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是存在的本源。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随顺天道,不要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势而为。
他强调人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放下欲望和私欲,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老子的人生哲学还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像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动,在变化中保持自己的本真。
他提倡人们要抱持谦逊的态度,如同水一样柔弱而有力,守正不辱,宁静自省。
二、老子的治国思想老子的治国思想主要包括无名、无为、无欲等方面的思想。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不需要太多的法律和政令,而是应该依靠道德教化,让人们内心自然而然地遵循道德准则。
他强调君主应该放下私欲和个人功利心,追求国家的整体利益。
老子主张以无为而治国,即减少繁杂的政务和干预,让人民自然而然地发展。
他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少干预社会和个人的事务,给予人民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主发展。
同时,他也主张宽容和包容的治国原则,不过度追究细节,尽量减少争端和冲突。
老子的治国思想还强调了无欲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该超越功利心和欲望,没有私心杂念,追求与道合一的境地。
他主张君主应该摒弃权力欲望,追求道德的高尚境界,以身作则,以德化人。
三、老子的道德经与现代社会的启示老子的《道德经》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和治国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首先,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谦逊和宁静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引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看法。
1. 道与自然在《道德经》中,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原则,强调了人应该与大自然保持谦虚、顺应其规律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追随自然规律并发挥自己天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出“无为而无不治”的理念。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造成混乱和矛盾,而应该以柔克刚、保持平衡来处理问题。
通过无欲无私的态度和推崇自然状态下的宁静与空灵,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返璞归真《道德经》强调回归最初状态,在忙碌喧嚣、功利取向的社会中,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减少欲望和束缚,回归纯粹本真的自我状态。
4. 非对抗与无私《道德经》提出“以柔制刚”、“无事处事”的观念,强调非对抗的原则。
老子主张不争不斗,在待人处事中追求仁慈、宽容和无私。
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和个体幸福的境界。
5. 相辅相成与相互依赖老子认为万物存在于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之中,强调了宇宙间的平衡与相互依赖。
他强调人应当以协作、合作为原则,尊重并积极发展与他人、自然界以及宇宙共同生存之道。
结论总结而言,老子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强调了与自然共融、回归本真、无为而治、非对抗等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在追求个体幸福和社会和谐之间寻求平衡。
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主题要求所填充的相关信息,可能无法完整涵盖《老子道德经》中的所有内容。
老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老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一、老子的世界观。
(一)道为核心的宇宙观。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道可道,非常道”,这表明“道”是一种超越人类语言描述的存在。
它先于天地而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是一种自然的、自发的力量,它蕴含着无限的创造力,推动着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从宇宙的生成来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一”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二”代表着阴阳两种基本的力量或者元素,“三”则是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第三种状态或者因素,由此衍生出世间万物。
这种观点体现了老子对宇宙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生成过程的深刻理解。
(二)自然无为的整体观。
老子强调自然无为,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强行干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的世界观里,自然是最高的准则,这里的自然并非仅仅指自然界,更是一种自然而然、不加造作的状态。
例如,自然界中的四季更替、万物生长凋零都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的,不需要外界的强制干预。
人类如果违背这种自然规律,过度地追求功名利禄,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建设,就会破坏自然的平衡,最终也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这种自然无为的整体观,体现了老子对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倡导人类在宇宙中的行为要遵循整体的和谐性。
二、老子的人生观。
(一)柔弱胜刚强的处世哲学。
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他认为看似柔弱的东西往往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力。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水是最柔弱的物质之一,但它却能穿透坚硬的岩石,这体现了柔弱力量的强大。
在人生的处世中,老子倡导人们不要过于逞强好胜。
过于刚强容易折断,而保持柔弱的姿态则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一个过于强势、锋芒毕露的人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抵触,而一个谦逊、温和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接受,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哲学选修课论文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课程名字: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学号: ********指导老师:***【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道教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道教讲究“无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说的是,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
人们通过修炼,修心养性,就可以达到一种境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
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伟大的事业要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愿做,大事岂不成为空想之事。
从小事做起,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坚强意志,成功的自信心。
因此,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
老子的哲学思想还强调“无为”。
“无为”是指“无为而无不为”。
是一种大作为,大智慧的表现。
正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学的影响.老子的人生哲学,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不也是一种启迪吗?老子认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则也应是人的行为规范,应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了人类行为价值的高度。
人类应“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而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
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老子人生哲学
老子人生哲学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少为多,以无为之道。
老子认为,越是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越容易陷入烦恼和困境。
因此,他主张少为多,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以无为之道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2. 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老子认为,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走出人生的迷茫和烦恼。
3. 以德治国,放弃权力。
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以身作则,而不是通过权力和强制手段来控制人民。
他主张放弃权力、退让让位,让百姓自由自在地生活,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目标。
4. 知足常乐,追求内心的平静。
老子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自由。
只有在知足常乐的状态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老子的人生哲学以尊重自然、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德治国、放弃权力、知足常乐、追求内心平静等为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老子人生哲学
老子人生哲学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这部书是中国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书之一。
老子的
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返璞归真:老子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追求内心深处的本真。
人生的本质不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是在于追求内在的平静和自我认知。
只有当我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2. 道法自然:老子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事物应该按照自己的本
性去发展。
人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不应该过分追求功利和权力。
只有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才能得到自然的回报,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3. 无为而治: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不要
过分干预自然的发展。
只有当我们不过分干预事物的发展,才能让事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4. 道德修养: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心灵的净化
和提高。
只有当我们注重道德修养,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追求内在的幸福。
5. 适应变化:老子认为,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人们应该随时适
应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只有当我们不断适应变化,才能保持活力和生命力,实现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一种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哲学,强调内心的平静和道德修养,同时也注重适应变化和自然的发展规律。
这种哲学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很大启示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认知,实现自我发展和生命的意义。
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
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永远的东方智慧,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老子的思想涉及人生哲学、政治治理、道德伦理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
一、哲学思想1.1 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理念,强调道的无形无相,超越一切有形有相之物。
1.2 自然观念老子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了自然的有序发展规律,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之道。
1.3 空无观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无为,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空灵。
二、政治治理2.1 非权谋政治老子认为“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主张非权谋政治,强调以德治国,以无为为治国之道。
2.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治应当自然而然,不应强行干预,应顺应自然规律,让事物自然发展。
2.3 君子治国老子提倡君子治国理念,认为君子应当以德为先,以德治国,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三、道德伦理3.1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无为的境界,认为真正的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
3.2 以柔克刚老子提倡“以柔克刚”,强调以柔克刚的智慧,认为柔弱胜刚强,柔中有刚,以柔克刚,可化解矛盾。
3.3 自然和谐老子强调自然和谐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与自然相融合。
四、实践应用4.1 个人修养老子的思想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空灵,倡导个人修养与自我完善。
4.2 社会治理老子的思想对社会治理具有启示意义,提倡以德治国,以无为为治国之道,为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
4.3 人际关系老子的思想强调以柔克刚,倡导和谐相处,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倡互相尊重与包容。
五、现代影响5.1 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对当代哲学思想仍有深远的影响,启示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探索人生的真谛。
老子宇宙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老子宇宙与人生的哲学思考当谈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时,我们肯定不能忽略老子的思考。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宇宙与人生的哲学思考影响深远,为后世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老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探讨老子对这些问题的独特见解。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老子宇宙观。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宇宙被视为一个无限的整体,而不是由离散的个体构成的。
宇宙是一个和谐而统一的整体,它包含了一切存在于其中的事物。
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的,它们的存在和变化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的。
因此,老子主张人们应该顺应宇宙的自然规律,与之和谐共存。
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
阴阳是宇宙中的两种基本力量,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阴阳的运动和平衡是宇宙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老子强调了宇宙的相对性,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绝对的真理。
他以“无为而无不为”来形容宇宙的运动和变化,意味着宇宙的发展是自然而然、无需人为干预的。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老子的人生观。
老子认为人生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存在与宇宙密不可分。
他主张追求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认为过度的干预和控制只会破坏宇宙的平衡和和谐。
老子倡导人们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
他认为通过静心观察宇宙,倾听内心的声音,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真实本性,并与宇宙达到共鸣。
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老子提供了独特的思考。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和虚荣心,摒弃名利的追逐,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衡。
老子主张“知足常乐”,认为满足于现状的人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他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恪守道德准则,追求善行和道德的境界。
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合乎道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人们才能与宇宙共同进化,达到全人类的和谐和幸福。
老子的宇宙与人生的哲学思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贡献,也对现代人们思考人生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启示。
老子对人生哲学的见解
老子对人生哲学的见解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生哲学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
以下是我对老子对人生哲学的见解的一些理解和思考。
老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道的境界。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存在。
人们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认为,追求道的境界可以使人达到真正的自由,超越尘世之苦。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要过度干涉和强求,而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他认为,过度行动和干涉只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困扰。
因此,要想实现人生的和谐与平衡,就应该放下欲望和执着,顺其自然地去行动。
老子提倡“柔弱胜刚强”的原则。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比刚强的力量更具有影响力和持久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富有弹性,以适应和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可以克服坚固的障碍,实现自己的目标。
老子强调“自然”的重要性。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违背自然的本性。
他认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老子强调“无欲无求”的境界。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欲望和追求,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他认为,只有放下欲望和追求,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老子的人生哲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了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也强调了柔弱胜于刚强的原则,提醒人们要保持柔软和灵活的态度。
他的思想还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原则,提醒人们要顺其自然地去行动。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追求快乐和满足感。
但是,如果过度追求这些,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困扰。
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人生哲学,放下欲望和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我们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柔软和灵活的态度。
我们可以顺其自然地去行动,不要过度干涉和强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的人生哲学摘要: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他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从世界观的高度,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
它不仅提出了“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的养生之道,告诫人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而且还从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上,为人生提供了一种生活指导。
关键词: 老子;人生哲学;养生之道;修身之道;处世之道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对社会、政治和人生格外地关注。
他以道论为其理基础,从世界观的高度,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
他的人生哲学可以具体化为养生之道、修身之道与处世之道,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诸多的启示。
一、养生之道人生哲学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老子日:“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这是说,一个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
世上之人,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这些都是自然的死亡,还有一些人本来可以长寿却自寻了短命,也占了十分之三。
为什么会自寻短命呢?老子回答是“以其生生之厚”,即奉养过度了,这是不善于养护生命的表现和结果。
老子此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极少数人(约占十分之一)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了解真正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概括说来即:“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老子认为,首先人们要分清“内”和“外”的关系,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
“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外”就是身外的名与利。
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这些问题人们并未曾认真思考过,世俗之人最容易在这些问题上犯糊涂,往往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
而在老子看来,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声色厚味等等都是身外之物。
世俗之人由于分不清内外,抵制不住身外之物的诱惑而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他们以为这样对生命有益,结果反而是残害了身体,损折了生命。
老子历数贪利纵欲对生命的损害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
”五彩缤纷的物质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佳肴美味使人口舌失去滋味;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贵重稀有的物品,最能诱惑人的邪念,萌发不轨的行为。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
”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些都是人的生理需要。
这些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以使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但要有节制,要有度,不能有贪得无厌的奢求。
不能为了口腹之乐不惜盗用公款,为了声色之娱可以丧心病狂,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肉体,为了当官可以出卖良心。
其次,对待生命要抱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生之所以有许多麻烦和祸患,乃是由于有身体,有生命,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没有这个生命,消除了内与外、物与身的对立,外物无所加焉,患又从何而来呢?这的确是一种最彻底的方法。
老子这里的“无身”并非不要生命,它只是一种对待生命的独特态度。
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护养自己的生命,使人不受身外之物的拖累和残害。
老子对生命所持的态度,乃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生不足喜,不以货利色厚之益之;死不足悲,不因恐惧死亡而惶惶不可终日;生死不能动其心,外物不能害其生。
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深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
面对“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如果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甘于淡泊,出污泥而不染;面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能保持平衡心态,神闲气安。
面对人生的各种逆境,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做到宠辱不惊,那样才是真正的幸福,才能长寿。
二、修身之道人生哲学不仅要解决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问题,更主要的是要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从而为人生提供一种生活指导。
这种生活指导的内在要求就是道德与性情修养,即修身之道。
老子的修身之道,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见素抱朴”。
“素”就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未经雕饰的木。
《说文》曰:“朴,木素也。
”可知“素”“朴”在这里是异字同义,皆指事物之本来状态和面貌。
抱是保持,坚持之意。
抱朴是返朴还淳,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不居于虚华。
老子提倡“见素抱朴”,表现了他崇尚自然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修身原则。
在老子看来,有出自人类朴素天性的自然的道德,也有矫揉造作、被人利用的人为的道德。
从价值观上看,自然的道德要高于人为的道德。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自然道德的失落,才有了人为提倡的道德。
就是说,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于道德的自觉,而对道德的自觉恰恰表明了真朴的失落和人类自然天性的迷失。
当人们失去了一种本不该失去的东西之后,才会真正感到它的可贵。
所以,老子视“朴”为一种美德,赋予“朴”以极高的价值。
第二,“复归于婴儿”———回复到婴儿那样纯真的状态。
老子认为修身有道之人的主要特征是精神上无比充实饱满,心灵上无比凝聚和谐。
他们返朴归真,毫不矫揉造作,彻底回到了婴儿般的纯真自然的状态。
这正是修身之道所要达到的目标。
它主张应向婴儿学习,做一个纯真自然的人。
老子所说的自然为何物?老子说:“自然者,自然而然也。
”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平常所说的天然,指万事万物没有人为因素的那种状态,清水芙蓉,自得天成。
“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物贵天然,人贵自然。
老子强调自然无为,是讲不管做什么事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用人为方式去扰乱他。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
所以在他看来,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第三,“致虚守静”。
“虚”是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的状态,“静”是形容心灵不受外物扰动的状态,因而可以说,“虚”谓无欲,“静”谓无为,都是指的心的自然状态。
“致虚守静”,就是使人们达到空明清静的自然心灵。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老子讲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首先是“少私寡欲”。
私欲是障蔽心灵、损害自然真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的私欲往往是无止境的,所谓欲壑难填是也。
人们无休止地追逐声色名利,不但对社会造成危害,同时也失掉了自己真朴的自然之性和自然之德,其次是“知足知止”。
老子的“少私寡欲”并不是要灭绝私欲,而是主张恬淡为上,把私欲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使心灵保持相对的“虚静”状态。
不使私欲超过一定的限度,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便是“知足”。
老子指出:“知足者富。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贪的称为富。
过分喜爱虚名就必定要付出很大代价。
丰厚的积蓄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凡事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真正的富足。
“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
”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
穷苦的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惟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有钱的人,应该对精神生活和社会的公益事业多做些贡献。
知足使人平静、安祥、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
不知足的智慧在于知不可行而不行,知足的智慧在于可行而必行之。
若知不可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则是堕落和懈怠。
在知足不知足之间,应更多地倾向于知足。
因为它会让我们心中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
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知足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炼的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
三、处世之道作为生活指导的人生哲学,不仅要为人们进行自我道德与性情修养提供原则和方法的指导,而且还要为个体的存在给出社会定位,回答如何对待他人,如何适应社会,即如何处世的问题。
老子的处世之道,具体来讲有几下方面:第一,柔退不争。
老子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强好胜、不肯谦让而引起无数的纷争,遂提出柔退不争的处世之道。
他不仅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指导,同时也希望以此改变世人的生活态度,以消解纷争。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柔退不争呢?老子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实行:一曰“守柔”,即守柔居弱。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彤……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雌柔,甘为天下的溪涧;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味,以此为天下的楷式;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甘为天下的川谷。
为什么要这样呢?老子回答说,因为“柔弱胜刚强”。
如果人们皆能甘守柔弱而不恃刚逞强,则大多数的纷争自然就不会发生,已经发生的纷争自然也会得到消解,社会自然就可以和谐稳定了。
二曰“谦下”。
谦下的具体要求是就是不自我表现(不自见),不自以为是(不自是),不自我夸耀(不自伐),不自我骄矜(不自矜)。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不能谦下的表现。
谦下不骄是老子处世之道的重要内容。
骄傲自夸只能显出见识的短浅,别人不会认为你多么伟大,骄矜的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
三曰“不争”。
即不与人争,不争先,“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处世哲学的重要内容。
这个观点以前批判甚多,说这是“得缩头且缩头的乌龟哲学”。
其实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事事认为我的看法比别人的看法要高明,不要认为一切我都看的很准。
处处与人争先,就要处处吃亏,向所有的人挑战,就会被所有的人反对。
实际上,真的天下第一的人,往往会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表现出谦虚。
老子十分推崇水的品质,认为水集中了“柔弱”、“谦下”、“不争”等美德于一身。
他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是道。
”“上善”之人处世好象水一样。
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弱,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了。
二谦下,它甘愿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三不争,它善于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之相争。
水是最自然的,最接近于大道的精神,人类的行为应该向水学习,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却不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
第二,虚怀若谷。
老子认为有道之士应虚怀若谷,容天下难容之事,不苛求于人,分歧与恩怨化解在自己宏大的度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