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儒学的发展历程发展阶段时期理论体系历史背景代表人物著作思想主张历史影响产生春秋先秦儒学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思想: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孔子五经仁、礼(核心);为政以德(民本);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当时未被受太多重视(不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不符合争霸战争的需要)发展战国孟子《孟子》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性善论,四端;先义后利先秦儒学重视民本思想荀子《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民本)性恶论;强调教育重要性;重创秦朝焚书坑儒主流(正统)汉代董仲舒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谴论(仁政));三纲五常(为人处事原则);以刑辅德加强了中央集权;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冲击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冲击官方哲学宋明理学三教合一二程一朱《四书章句集注》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经济作用。

局限:强调三纲五常等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正常欲求陆九渊《陆九渊文集》发明本心;心即理也王守仁《传习录》致良知;知行合一批判继承明清进步思潮(早期启蒙思想)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政治: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思想:文化专制;理学束缚,西学东渐李贽《藏书》《焚书》经济: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政治:抨击君主专制思想(学术):经世致用积极:冲击正统思想(理学),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反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思想解放和商品经济发展,具有早期启蒙作用,开创了学术考证风气。

局限:没有提出建立新制度的设想,影响有限王夫之《船山遗书》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19世纪90年底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借助儒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积淀的产物,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精华。

以下是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伦理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注重修身养性,致力于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2.道家思想:道家强调道、无为而治、自然之道。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强调宇宙的无穷无尽、无为而治的理念。

3.佛教: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静心悟道,注重禅修和悟性体悟。

4.中医传统医学: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包括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5.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注重意境表达和文人情怀。

书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之美。

6.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古代的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

7.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四个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在科技和文化传播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封建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封建礼仪制度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的礼乐观念渗透到政治、家庭和社交等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孔子与儒家主要内容: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经济:铁器牛耕,小农经济开始出现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士阶层兴起思想文化: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内容:法家思想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影响: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新的理论巩固中央集权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三纲五常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作用: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 A、世界观:理。

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陆九渊主张: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B、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王守仁主张: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方法论:致良知;知行合一影响: 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1)李贽思想:背景: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精选文档

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精选文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 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诸侯“士”阶层的活 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学术繁 荣提供条件 5)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期:奴过渡到封
(春秋)

献:
创立儒学、举办私学、整理书籍
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奠定儒家思想的基础 历史 2、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 3、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位 在世界文化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人称“至圣”
1、继承孔子“仁”思想,发展为仁政学 说。 主要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思想 的民本思想 3、主张人性本善的伦理观。 (战国中期)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影响 孟子成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5.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 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 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立、形成,蔚然大宗, 但受到冷落(原因?)。 原因:此时社会发展趋势是实现国家统一,争霸、兼并 战争不断,孔子主张不适应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 治秩序的需要.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爱” 政治思想 2、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 孔 治3、民本思想 子 教育思想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2、百家争鸣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和见解,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论文800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论文800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论文800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课)(1)儒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2)贡献: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主张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4)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5)“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课)(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②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诸子百家2.汉代儒学3.宋明理学4.明清进步思想家1.主流思想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主流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汉代:①汉代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需要。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华,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5)宋明:①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南宋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倡“格物致知”,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③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④明代王阳明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

(6)明清时期: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3.主流思想随着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加强君主集权”等理论适应了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儒学不受重视。

(2)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宋明: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现代价值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2.诸子百家的思想契合当今3.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气节产生了积极影响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勤奋向上、勇于担当等优良传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述

02
道家思想
起源与形成
老子与《道德经》
道家思想源于春秋时期的哲学家 老子,其经典著作《道德经》是 道家思想的基石。
自然与无为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当顺 应自然法则,避免过度干预。
形成与发展
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 发展,与儒家思想相互影响,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思想 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主要思想观点
01
佛教主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强调个体修行和涅 槃解脱。
02
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等级制度和杀生,提倡慈悲和 仁爱。
03
强调世间万物的无常和空性,倡导看破红尘、放下 执念的智慧。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01
释家思想
源于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 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道家思想
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个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家思想的融合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相互融 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近代以来的演变与转型
西学东渐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先进的 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并试图融合中西文化。
主要思想观点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遵循自 然法则,不强行干预。
无为而治
主张政府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社会秩序自 然而然地形成。
柔弱胜刚强
强调柔中带刚,以柔克刚,认为柔弱有时比刚强 更有力量。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2
政治理念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理念产生深远影响,如“ 无为而治”的理念被历代王朝所采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重难点突破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重难点突破

雾I _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什 不受 重视 ; 时 , 到压制 ; 汉时 , 于独 秦朝 受 西 处 尊地位 ; 魏晋至唐 , 三教合一 ; 明时期 , 宋 进一
步确立正统地位 ; 明清之际 , 被批判继承 , 焕
发生 机 。
么?
本专 题 的学 习要 点有 百家 争鸣 、孔孟 儒 家、 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学 的发展。 在封建大一统的时代 ,主流思想含有主导思 想意味 , 即统治者倡导的主流意识。因此 , 所 谓“ 主流思想” 是政治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 是儒 家思 想 。 儒 家思 想在前 秦 时期产 生 ,这 一 阶段 的 学习要点主要是百家争鸣。 关于百家争鸣 , 一 方面要 了解 当时历史发展 的特点 ,百家争鸣 中主要流派有哪些 ;另一方面要关注后来的 主流 思想 ,即儒 家思想 吸 收 了先 秦哪些 学派 的 哪些思 想 。
承袭孔子的学说 , 已吸收阴阳五行学说 。 但 董 统 治的关 系 , 统 治 阶级 内部 的秩 序 。 样 以及 这 仲舒认为天有 阴阳, 人也有 阴阳, 阳尊阴卑 , 不仅有利于巩固君权 , 而且也维护统治秩序 。 由此 论证 君为 臣纲 ,父 为子纲 ,夫 为妻 纲 的 例 3 儒 家思 想 经 过 不 断发 展 , 逐 “ 纲” 地” 三 。“ 要服从 “ ” “ 要服从 “ , 天 , 阴” 阳” 渐成 为 中国传 统文化 的主 流 。以下 言论 最能 “ 就要服从“ ,下” 卑” 尊”“ 就要服从“ ,臣” 上” “
【 参考答案 】 D
< 例1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
【 析】 “ 解 天下 学士 ” 的是什 么 跟
风”依据材料可以看出 , 是效仿公孙弘研习 制理 论 由先秦 法 家奠定 ,经 汉朝 儒 生发展 而 “ ?

第1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2015•四川卷)战国中后期,思想领 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 B 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2、(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5题)秦朝法律 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 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二、“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 1、经济: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政治:
根本 制产生,封建经济发展(物质条件)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 (政治基础、社会环境) 3、阶级: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原因: 社会 大变 革
4、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人才基础、舆论阵地)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诗》《书》 《礼》《乐》 《易》《春秋》,是为“六 经”,即儒家的经典。(“儒家五经”)
2、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民本) 伦理观:性本善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四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
3、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②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 “信”,终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④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⑤ 学校:——创办私学
(4)伦理观: 性相近 (5)整理文献:

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

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

文化贡献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大思想家: 大思想家:
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大教育家: 大教育家: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3、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 4、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 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5、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明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清以后) 清以后)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法家
观点主张
集权观: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 非 子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 作 用 贡献) (贡献)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孟子言论
不以仁政,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民为贵,社稷次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人无有不善。 人无有不善。

第25讲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第25讲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四大发明指南针:司南是最初的指南仪器,出现于战国时期(《韩非子》中提到),北宋时应用于航海。

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造纸术:西汉就已发明纸,但不适合书写;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4世纪开始陆续传入朝鲜,越南、日本,8世纪传入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入非洲、欧洲。

火药:发明情况(尚有争议):说法一,最早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说法二,公元808年,唐朝炼丹家清虚子撰写了《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其中的“伏火矾法”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文字记载,中国学术界由此认为火药的发明不迟于唐代。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印刷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唐《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入西方。

2.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进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骑士阶级提供了条件,还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

总之,四大发明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但不起决定作用)二中国古代艺术1. 汉字的起源、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演变的脉络: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辅助字体草书和行书)汉字形体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4.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文化

一、百家争鸣1.早期儒学(1)孔子的主张及活动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了儒家学派。

(2)孟子的主张: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主张。

人性本善(3)荀子的思想: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他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人性本恶提出礼法并用。

孔子、孟子、荀子主要思想的异同2.老庄之学(1)学派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

(2)老子思想:认为永恒不变的“道”是世界的根本;提出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庄子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齐物”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3.法家思想(1)学派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

(2)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等。

(3)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实行编户制,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重农抑商。

(4)韩非: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及时变法。

(5)影响①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②两汉以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4. 墨家思想(1)创始人为战国初期的墨翟,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

(2)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失传。

二、儒学的兴起1. “焚书坑儒”批判(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秦始皇下令进行了“焚书”和“坑儒”活动。

(2)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反封建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产生了几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影响我国。

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纵向线索梳理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封建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

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聚徒讲学之风大盛,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诸子百家”出现。

代表及其影响:诸子百家的代表,主要包括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翟和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它还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开创了思辩、讨论的学术风气,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政治主张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礼(周礼)约束自己。

战国时儒学初步发展。

孟子思想主要内容是“兴王道”,行“仁政”,倡言“民贵君轻”。

荀子则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民众的作用。

先秦儒学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和学派,太重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亲睐,甚至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毁灭性打击。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学说;依据天人感应说,揉合法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理论;依据“阳尊阴卑”思想,提出将封建等级制度神圣化的“三纲五常”说。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主流思想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主流思想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主流思想专题解读:1、2、考点点击:1、中国传统文化——知道汉字的演变;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著名作者及其代表作;《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古代书法、绘画和雕塑的主要成就和京剧的形成。

2、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理解孔子、老子的思想以及“百家争鸣”。

一、中国古代思想解放:百家争鸣1、含义(性质):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互相辩论的学术繁荣局面。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原因:政治上——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社会大变革,人们思想活跃;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文化思想的发展;思想上——私学兴起、各地讲学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二、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及其发展1、产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出“仁”的学说。

主张“仁者爱人”,在政治上提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的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3、沉重打击:秦朝时期——“焚书坑儒”实现了学术思想的统一,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地位: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巩固: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唐朝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注重对儒家经书的考查。

6、深层发展:北宋——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新儒学。

”7、衰落:明清——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使儒学的正统思想受到冲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8、动摇: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绝对否定儒学,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封建正统地位。

9、毁灭性打击: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的破坏,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绝对否定了儒家文化。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及其发展1、汉子的演变:甲骨文(商朝)——金文/“铭文”(商周时期)——大篆(西周)——小篆、隶书(秦朝)——楷书、草书、行书(魏晋)2、佛教的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兴起: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张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原因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阶级,士阶层活跃4、教育,私学兴起二、主要派别(一)道家1、宇宙观:万物本原——道(客观唯心)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政治:无为而治①太上,不知有之②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③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3、理想国: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哲学: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盈,音色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万物相对——放弃无差别观念——绝对精神自由2、齐物——万物本质相同——逍遥(无所恃)3、宇宙观:天与人不相胜(二)儒家1、仁:仁者爱人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2、礼:(周)等级名分制度——正名①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②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③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德:政治,为政以德(民本思想)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④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4、中庸之道5、伦理观:性相近6、宇宙观:敬鬼神而远之1、政治:仁——仁政①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②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2、民本:民贵君轻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3、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以德服人4、伦理观:性本善1、政治:仁——仁义、王道2、民本:君舟民水①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②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3、治国理念:礼法兼治4、伦理观:性本恶人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5、哲学观:朴素唯物主义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不为桀亡②制天命而用之(三)墨家1、兼爱2、非攻3、尚贤、尚力4、节用、节葬5、逻辑学:三表法6、物理学:小孔成像……(四)法家1、政治:(1)法术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变法革新2、伦理观:性恶论①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②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3、重农抑商(五)兵家春秋孙武《孙子兵法》战国孙膑《孙膑兵法》三、意义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文化的基础2、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Ⅰ.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二、汉代:黄老之学董仲舒新儒学(一)汉初:黄老之学(休养生息)1、原因:战争导致经济落后2、含义:治国+治身3、影响:①经济恢复②政权得到巩固③文景之治(二)汉武帝以后:董仲舒,新儒学1、原因:(1)经济恢复发展(2)面临同志困境①边境不宁(匈奴)②王国问题突出:七国之乱③土地兼并严重(3)无为而治不适应当时同治需要,无法解决困境(4)董仲舒提出新儒学2、内容(1(2)(3)三纲五常(4)仁政3、意义(1)巩固了大一统(2)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3)确立了儒家主流地位正统地位表现:①启用儒者参政②兴办太学、地方郡国学③儒家学说为教科书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符),以类合一,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2、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3、《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Ⅰ.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三、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一、背景1、儒学发生危机(魏晋,三教并行;隋唐,三教合一)2、唐宋儒学家努力复兴儒学(韩愈《原道》,恐吓手段)二、内容1、程朱理学2、陆王心学 (1)陆九渊原因:求“理”方式太繁琐(2原因: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社会动荡 三、影响1、维护了专制统治2、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1、重视主观意志2、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1、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2、视听言动,非礼不为,即是礼,理即理也。

理者,礼也。

圣人,人伦之至。

伦,理也。

人伦者,天理也。

3、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

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Ⅰ.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四、明清进步思潮:异端李贽+顾黄王5 / 6一、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①市民阶层壮大②拜金主义盛行,冲击传统观念2、政治: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3、思想:①实行文化专制,束缚思想②空谈之风盛行二、内容1、异端:李贽《藏书》、《焚书》(1)学术上,否定孔孟之道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2)道德上,①反传统,肯(定)私欲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②提倡个性解放 ③主张男女平等(3)宇宙观,万物生于“两”2、三大思想家:A.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经世致用 (3)3、三大思想家:B.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1)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公(2)提出限制君权的措施①建立自下而上的监察机构,学校②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③(3)指出君臣关系:良好的师友 (4)工商皆本4、三大思想家:C.王夫之(1)哲学:①朴素唯物主义,理在气中②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后知觉乃发(2)肯定私欲:私欲其中,天理所寓 (3)工商皆本三、评价①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②解放了人的思想③冲击了封建专制,带有一定民主色彩①未全面否定君主专制、封建制度②只是儒学的新发展,没有突破儒学范畴Ⅰ.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总结与习题6 / 6一、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过程1、创立、发展:春秋战国,孔孟荀2、遭受摧残: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 汉初,黄老之学3、取得正统独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陷入危机:魏晋南北朝,三教并行 隋唐,三教合一(韩愈复兴儒学)5、新发展(成熟):宋明理学6、批判发展:明清进步思潮二、典题练习1、时人有云:治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该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 )A .儒家的“为政以德”思想B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C .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D .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 2、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

这一论述表明( )A .荀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B .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C .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D .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3、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

这种描写体现了( ) A .佛教的因果循环B 法家的严刑峻法C 道家的无为而治D 儒家的天人感应 4、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材料所述的“转变”( ) A .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B .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C .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D .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5、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

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的是( )A .理生万物B .格物致知C .心即理也D .强调人格、修养 6、“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

”材料中所说的历史人物在儒学史上的地位是( )A .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B .使儒学取得官学地位C .更新了儒学的理论体系D .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 7、)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 .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C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8、“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 .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B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C .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D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9、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