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年我最主要的教材是吉林大学数学系主编的3册《数学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在80年代初,多数教材都是单位署名的。该书编者有江泽坚、徐利治这些大家。我最下功夫的该书中册的“分析基础”一章。印象很深的还有“不等式”等选学内容。该书的突出特色是喜欢从哲学高度讨论,引用马克思和列宁等的话多是漫无边际牵强附会,有些文革遗风;个别也有启发,如把导数理解为个算子而不是数字,对后来接触导映射等有帮助。还有些方法论的讨论,在学后继课时感到还是很精辟。例如,说区间套的方法直观易于接受,但抽子数列的方法更有一般性。该书的问题是有些重要内容缺失,如没有限覆盖定理;而有的内容太少太浅,如函数可积性的讨论。
复旦大学数学系陈传璋等的两册《数学分析》内容比较全,而且也没有变分法之类超出数学分析范畴的内容。这套书比较平淡,没有明显缺陷,也没有突出亮点。或许是比较理想的教材,但我个人不太喜欢。在我看来,是樊映川《高等数学讲义》的理科版。顺便一提,作者之一欧阳光中先生写过本集合论的通俗小册子,中学时读过,印象深刻。
当时还看过武汉大学数学系主编的两册《数学分析》。该书总体感觉平平,但在分析基础部分有个别处未见的证明,从实数的描述性而非严格定义出发证明了上确界存在定理。此外,路见可先生执笔的多元微积分中讲了压缩映象定理。
由上述回忆可知,我对分析基础比较感兴趣,因此,要找些实数的理论看。当时,从图书馆借了兰道的《分析基础》。后来,又买了新出的《实数的构造理论》。不过,现在的印象已经很淡了。
像所有国内认真的数学分析学习者一样,我也读过3卷8册的菲赫金格尔茨《微积分学教程》。学过国内的教材,读起来不是很吃力。也作过一小部分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我不喜欢大量计算题。
还看过华罗庚的《高等数学引论》。我不是很喜欢,内容丰富但驳杂;有启发性但缺乏系统性;名词也与其它书不统一,“数列”被称为“贯”。假如华老的书稿没有遗失,出全后足可以媲美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不过,我虽然买了全套斯米尔诺夫,但并不喜欢。
翻译的美国教材最先看的是库朗等的《微积分与分析引论》,只看了第一卷第一分册。感觉不过如此。真正让我感觉耳目一新眼界大开的是些高级教材,如Rudin的《数学分析原理》
和Spivak的《流形上的微积分》,还有本很喜欢的《分析中的反例》(不少内容超出数学分析)。不过,很可惜,看的不是十分仔细,题目也没作。因此,我后来对自己数学分析学习的评价是,入门不正,立意不高。这是国内学生学数学分析的通病。我的问题还有解题特别是限时的解题情况不稳定。考北大硕士时数分只考了45分。本来估计总会在60分以上。
国内的数学分析教材可谓汗牛充栋,保守估计也有几十种之多。北大、复旦等高校的教授,陆续各出过4、5种教材。这些国内教材虽然各有特色,但差别并不是很明显。无论用那种教材,另外再参考一种似乎就够了。
如果要看参考书,我觉得已故北大张筑生教授的3卷本《数学分析新讲》最有特色。毕竟张筑生是微分拓扑特别是动态系统的专家,某些问题的处理是从更的高观点。如一般隐函数定理的证明用的是迭代逼近方法,引入微分形式证明了Brouwer不动点定理等。还有为配合其它课程应用需求比较早的讲了微分方程,而且微分学在几何中的应用比较系统。但那本书没有习题,因此不能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
经典内容最全的参考书还是菲赫金哥尔茨的3卷本《微积分学教程》。内容丰富如百科全书,真可谓一套在手,别无所求。缺点是过于繁琐。或许可以查阅参考,但不必通读。我熟悉的是依据50年代俄文版译出的老版本。高教新出版了俄文第8版的汉译本,基本特点没变。
或许比看参考书更重要的是做习题。我推崇的是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全书有4千多道题目。当然不需要每道题目都做,特别是一些计算题和作图题。但把其中的所有证明题都做了或至少思考过,将大有裨益。该书的不仅是题目合适,而且难度适中。天资一般但用功的学生,就算不能独立完成全部题目,不会的题目稍加点拨就可以理解。还有些更难的数学分析问题分析之类,或者需要很高的数学解题天赋,或者更适合高年级“经典分析方法”之类选修课用。
数学分析这种基础核心课程需要看英文教材。学完1学期后可以读Introduction to Calculus and Analysis的卷1,全部学完后再读卷2。
前面说过,数学分析课程之外,还要读两本参考书。1本是概念讲解清楚的,如“漫谈4”介绍过的已故张筑生教授编者《数学分析新讲》,以及配套的林源渠和方企勤(已故)两位教授遍《数学分析解题指南》。另1本是应用灵活的,如“漫谈6”介绍常庚哲和史济怀两位教授
编《数学分析教程》。当然,如果后面两书被选为教材了,就要再找其它的书,好在用那两套书为教材的学校不多。
读参考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参考书与教材的内容编排未必完全一致,特别是实数理论往往在不同的地方处理。但基本上是几大块,分析基础、单变量微分、多变量微积分、曲线曲面微积分和级数。我建议总的原则是如果是技术性的扩展内容,如《数学分析新讲》讲Stolz定理,《数学分析教程》讲闭区间上迭代函数的性质,这些是其他教材可能不讲了。多学些也没有坏处。如果是成节甚至成章的顺序调整,那就不急着学,大体上还要按教材的顺序。
第1遍读第1参考书应该读过教材第2遍,并且已经完成习题之后。这样与教材本质相同的内容马上可以识别出来。重点看表面不同的的内容。一般来说,各书的概念实质一样(如有不同也是等价的说法,例如函数极限的序列定义或epsilon-delta定义),定理也应该差不多。但定理比较复杂的证明过程可能有所不同,可能是方法包括出发点不同,也可能仅是叙述方式不同。除了新的具体知识点外,对相同内容的解释和描述也要重视。当然,例题也要特别重视。例题侧重不同,或强调概念的澄清如些反例,或发展些技巧,在读参考书中对后一方面更要重视。第这遍读完就做习题。习题难免有与教材重复的,可以跳过,但也要想想解题的过程。在不同的书中出现,说明该题目不同凡响。
做完习题后第2遍读第1本参考书。读法类似于第3遍读教材。因为只重视与教材不同的内容速度可以快许多。
接下来就可以第1遍读第2参考书了。方法与第1遍读第1参考书一样。但该书的特点是求“巧”。通过应用发展数学分析的技巧。其中应用包括解决些趣味性的复杂问题,或处理些应该在后续课程中出现的内容。该书的习题特别难,尤其是上卷。因此,第1遍看过后,把题目都做1遍对一般人可能很不容易,能做其中1部分,哪怕是比较简单的部分也好。做完部分习题后,把书再重读1遍,读法类似于第3遍读教材。
第3遍读第2参考书可以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前。结合着期末复习进行。把题目重新看看,做过的是否还会,没有做过的是否现在回头看变得简单些了。
第3遍读第1参考书可以在学完整门课程之后。重新思考一番,争取把学过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习惯和本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数学分析,除具体内容外,特别注意常用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