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及其作用。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弹力的测量:介绍弹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4.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布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弹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绳子、泡沫球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签字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原状的过程,引出弹力的概念。
2. 讲解弹力的定义: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能够使物体恢复原状。
3. 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必须发生形变,且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 讲解弹力的作用: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6. 讲解弹力的测量方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下的弹力,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7. 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布等。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的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作用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5. 弹力的测量方法6.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请说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请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掌握较好,但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弹力的测量方面仍需加强练习。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7.2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弹力》。
本节主要介绍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产生的原因: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测量。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以及手对弹簧的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作用下弹簧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弹簧门的开启原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产生原因: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为什么弹簧门能够自动关闭?答案:弹簧门关闭是因为门关闭时,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试图恢复原状,从而推动门关闭。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张纸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纸的弹力很小,几乎无法测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学习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必须发生形变。
3. 弹力的方向:掌握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测量: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必须发生形变。
3. 让学生明白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以及弹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拉伸弹簧、挤压弹簧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 产生条件讲解: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必须发生形变。
4. 方向讲解: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明白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测量方法讲解: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测量弹力。
6.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弹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方向4. 弹力的测量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以及测量方法?2. 拓展延伸:研究弹力的应用领域,如弹簧、弹性材料等,并探讨弹力在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作用,并能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能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弹力。
2. 实验一: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形变情况,记录数据。
3. 实验二:探究弹力的作用。
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观察测力计的读数,了解弹力的作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4. 实验三:制作简易弹力器。
让学生用气球、橡皮筋等材料制作简易弹力器,观察其弹性形变和弹力的产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六、活动重难点1. 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作用,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方面仍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鞋等,并尝试制作相关的小发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弹力的概念引入:我选择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弹力的概念。
例如,我展示了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弹力。
这是因为我认为,通过直观的实例,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弹力的概念。
2. 实验一: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形变情况,并记录数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优秀教学案例
2.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等。
3.了解弹力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弹性材料、弹簧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讲解、演示实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弹力的本质,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弹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弹力的生活实例,如弹簧测力计、弹性球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弹力的存在。
2.设计有趣的实验,如弹力球弹跳实验、弹簧拉伸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特性。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弹簧测力计能测力?弹性球为什么能弹跳?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产生原因。
(二)问题导向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
2.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弹力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弹性材料、弹簧等。
3.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现象,如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如何计算弹力?”
2.问题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如何计算弹力?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学习: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他们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如弹力球弹跳实验、弹簧拉伸实验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弹力的概念和特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倾注心血,为孩子们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程。
本节课的主题是弹力,我将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手感受弹力的存在,并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教学,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弹力的存在,从而理解弹力的概念。
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难点: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橡皮筋、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弹力的故事,如“弹簧怪兽”,激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
2. 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展示弹簧、橡皮筋等教具,讲解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实践活动:a. 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观察弹簧的弹性变形,并记录下来。
b. 让学生用橡皮筋制作弹力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c. 让学生用气球制作弹力球,观察球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难点: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会反思本次课程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弹力的现象,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弹力的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有趣、实用的课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活动的设计我选择了弹簧、橡皮筋、气球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教具,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来体验弹力的存在。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作用,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7.2 弹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人教版物理八下7.2 弹力”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弹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理解弹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难点:弹力的计算,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小球。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弹簧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并引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拉伸程度的弹簧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弹力的计算公式。
5. 应用: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弹力应用,如弹簧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难点:弹力的计算,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并尝试解决一些与弹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研究不同材料的弹力特性,探索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弹力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引入环节的实践情景设计,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关键。
讲解环节中弹力概念的阐述,以及实践环节中实验的设计,这两个环节是传达知识的关键。
课后的反思和拓展延伸,这是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弹弓、弹簧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弹力的计算等,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变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弓、弹簧玩具、拉力器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弹力现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即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4.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掌握弹力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3.弹力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操作技巧。
4.应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引发他们对弹力的兴趣。
-设想一:展示弹弓、弹簧等生活中的弹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作用。
1.请学生完成教材第7章第2节后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弹力计算和应用的问题,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7.2弹力—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案:7.2 弹力—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七章第二节,主要涉及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物体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弹力的产生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等工具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方向和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产生、方向和测量。
难点:弹力方向的判断,弹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桌子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弹簧被压缩后释放,让学生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定义,强调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物体产生的力。
3. 演示弹力的产生:使用弹簧测力计,压缩弹簧并释放,观察弹簧的弹力对钩码的作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弹力的产生。
4. 讲解弹力的方向:解释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判断弹力的方向。
5. 演示弹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力计进行测量。
6.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的弹性系数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弹力的定义、产生、方向和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弹力的概念。
2. 解释弹力是如何产生的?3. 弹力的方向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弹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弹力教学课程,旨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弹力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实践情境引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弹力的产生和表现形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孩子们的互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掌握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表现形式,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表现形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弹簧、气球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弹簧、气球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境引入:让孩子们观察和体验弹力的现象,如拉伸橡皮筋、压缩弹簧等,引导他们发现并描述弹力的特点。
2. 讲解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表现形式:通过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弹力的本质和规律。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掌握使用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弹簧测力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见解。
5. 课后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弹力的课后练习题,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表现形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中的弹力现象,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
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孩子们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弹力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主要讲述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力。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知道只有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包括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感受弹簧的弹力。
2. 概念讲解:讲解弹力的定义,弹力的产生条件。
3. 实验演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
5. 例题讲解: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7. 板书设计: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8. 作业设计:题目1:解释弹力的概念。
答案: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题目2: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弹力?答案: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题目3: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答案: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待测力的物体,读取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即可。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掌握较好,但在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时,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需要在课后进行纠正。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讨除了弹簧测力计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弹力的大小。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产生条件是学生理解弹力概念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2弹力教学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计算方法等知识点。
2.强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判断和计算方法等知识点。
4.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合作学习,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弹力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适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弹力知识,教育学生要尊重科学,勇于探究,关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安全意识。
8.课后拓展,提升能力:布置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如调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设计弹力应用小制作等,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为引入,如弹簧床、橡皮筋、弹弓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原理。
6.个体关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与形变的关系。
2.弹力的方向判断和计算方法。
3.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测量和分析。
4.将弹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导入式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为切入点,如弹簧床、弹弓等,让学生思考弹力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床垫、弹弓、橡皮筋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提出问题:询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弹力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提高题:运用胡克定律解决问题,设计一些计算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应用题: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Nhomakorabea)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胡克定律等知识点。
2.梳理知识结构,强调弹力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共同深化对弹力知识的理解。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强调重点、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类型的练习题:
1.基础题:针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等基础知识,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4.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优秀生,关注学困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弹力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几类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胡克定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此类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增强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关心社会、关爱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弹力的应用: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弹簧床垫、橡皮筋、弹弓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b.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c.弹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d.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2.各小组进行讨论,记录讨论成果,为接下来的汇报做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实验和总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4.实践性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实践性教学活动,如实验、数据分析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弹力的产生和变化。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弹力的概念和原理。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究。例如,提出以下问题:
1.弹力是如何产生的?它与物体的形变有何关系?
2.弹簧测力计是如何测量弹力的?它的原理是什么?
3.胡克定律是如何描述弹力与弹簧形变的关系的?
4.弹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将这些应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弹力的定义,即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讲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即物体内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3. 弹力的方向:强调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介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5. 弹力的测量: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用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和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
2. 重点:弹力的产生原因、方向和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气球的弹力。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和大小。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大小,让学生观察弹力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
5. 例题讲解: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弹力知识设计一个简易的起重机。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原因3. 弹力的方向4.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5.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弹簧在拉伸5cm时的弹力大小。
答案:根据胡克定律,弹力F=kx,其中k为弹簧常数,x为形变程度。
假设弹簧常数k=10N/cm,则弹力F=10N/cm × 5cm = 50N。
2. 题目:设计一个简易的起重机,利用弹力原理工作。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弹力知识,设计一个简易的起重机,如使用弹簧作为起重机的提升装置,通过调整弹簧的形变程度来控制起重机的重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定义: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作用点: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5. 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产生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力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弹力的方向。
2. 教学重点:弹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产生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泡沫球、木板。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泡沫球,观察泡沫球产生的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产生条件。
3.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大小,并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讲解弹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弹簧门的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答与弹力相关的题目。
7. 板书设计:弹力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作用点:形变部分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发生形变8. 作业设计题目1:判断题(1)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无关。
()(3)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同。
()答案:(1)√(2)×(3)×题目2:选择题(1)下列哪个选项描述的是弹力的特点?()A. 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B.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无关。
C.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同。
D. 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答案:A(2)下列哪个选项描述的是弹力的产生条件?()A.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2.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观察生活中至少三个利用弹力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要求:实例需真实可信,原理描述清晰,能够体现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弹力与弹性形变程度的关系。
要求:实验设计合理,操作安全,数据记录准确,能够得出明确的结论。
(3)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1)利用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采用分组合作、交流分享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梯度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年龄特点: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
2.知识背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弹力奠定了基础。然而,弹力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4.写一篇关于弹力的小短文,内容包括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影响因素以及你在生活中的一个弹力应用实例。
要求:短文结构清晰,语言表达流畅,能够反映出你对弹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要求:做好笔记,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在课堂上提问和讨论。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弹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
2.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利用图表、公式等工具,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c.归纳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弹力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习题:请学生完成课本中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弹力计算和应用的问题。通过独立完成习题,让学生对弹力的概念、计算和实际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下的弹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弹力的变化,加深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4.知识巩固: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弹力的计算和方向判断。
-例如,给出一个弹簧压缩的情景,让学生计算弹力大小和方向。
-或者,让学生解释某个日常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跳床、撑杆跳高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为切入点,如跳绳、弹簧门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与力有什么关系?
2.教学实施: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对生活中弹力现象的观察和感受。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将话题引向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
3.教学过程:
a.弹力的定义:介绍弹力的概念,强调弹力是一种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钩子。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了解其制作原理。
4. 操作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学生跟随操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6. 知识拓展:介绍弹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簧座椅等。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你身边两个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数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在讲解弹簧测力计时,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利用弹力原理制作的物品,下一节课分享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弹力的概念讲解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外力消失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这时就会产生弹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进行新课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认识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原理
3.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1.指导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实验,观察现象: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被拉长;撤去力,橡皮筋恢复原状。
10.总结: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11.出示弹簧测力计,说明弹簧测力计能测力的大小。
12.把弹簧测力计分给各小组,观察弹簧测力计,回答:
(1)弹簧测力计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2)找出零刻度线的位置,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
(3)请说出你手中的弹簧测力计最大可测多大的力,它的分度值各是多少?
3.总结: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塑性,发生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4.请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弹性很好的物体。(撑竿跳高的撑竿、跳板跳水的跳板、弹簧、钢尺等)
5.指导学生实验并回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弹性、弹力及产生条件;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
☆学情分析
弹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但学生对弹性、弹性形变没有全面的理解,所以对弹力的教学应循序渐进。
☆教具和学具
1.多媒体课件;
2.橡皮泥、面团、气球,橡皮筋、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13.讲述弹簧的原长、伸长。
14.(1)指导学生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让指针指向3N的位置,说明手的拉力为3N。
(2)设问: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出力的大小呢?
(3)指导学生分别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让指针分别指在2N和4N的位置,问:当拉力增大时,弹簧的伸长有什么变化?
15.总结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总结、思考。
梳理知识,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1)课本第8页,第3、4题;(2)课时练
2.课下作业:课本第8页,1、2、5题
3.课外活动:阅读课本第7、8页《科学世界》材料力学性能。
完成作业。
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2节弹力
(一)弹力(二)弹簧测力计
1.弹性和塑性1.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实验:①用较大的力拉弹簧,然后松手;②用较大的力压钢尺,然后松手。
(2)问:在用力拉弹簧或压钢尺时,你看到了什么?你的手有什么感受?
6.老师:我们在拉弹簧或压钢尺时,弹簧和钢尺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同时我们感受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7.老师:同学们能根据上面的实例说出产生弹力的条件吗?(引导、讲述)
(3)用力压气球,气球变形;撤去力,气球恢复原状。
(4)用力压橡皮泥,橡皮泥变形;撤去力,橡皮泥没有恢复原状。
(5)用力压面团,面团变形;撤去力,面团没有恢复原状。
(6)用手压钢尺,钢尺变弯;撤去力,钢尺恢复原状。
2.请各小组讨论把上面的实验现象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特点(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指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力的单位是什么?
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回答问题
复习相关知识
引入课题
老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形状。下面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层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面团、钢尺等器材来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①把文具袋(其他小物品也可)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提示:要把弹簧测力计竖起来),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问;读数时注意什么?)。
②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桌面拉动桌面上的文具袋(其他小物品),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问:怎样才能准确读数?)。
17.边讲述边总结应注意的几点操作要求:
(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不许超过它的量程,否则损坏;看清分度值,方便于读数。);
☆课题
人教版 八年级 第七章 力 第2节弹力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部分内容组成。教材通过对弹性的感知来认识弹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是本节重要的实验教学内容。
2.教材利用撑竿跳高这一育项目让同学们认识弹性形变,比较生动,但是弹性、弹力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应多补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弹性、弹力的概念。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学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习弹力,培养学生感知能力。
学习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进一步认识,压力、支持力也是弹力
学习、了解弹性限度
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习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课堂小结
师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是本节教学重点,应精心设计实验。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利用生活经验和实验,说明弹性和塑性的不同。
2.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4.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6.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7页的实验:
(1)观察所使用的弹簧测力计,认识其量程和分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轻轻拉动挂钩,减小弹簧、指针与外壳的摩擦。检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上,如果不在,请调节。
(3)用手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分别使指针指到1N、3N、5N的位置,感受1N、3N、5N的力。
(4)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2)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摩擦或卡壳(否则读数不准);
(3)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不指零也可以用);
(4)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18.利用图片认识常见的弹簧测力计(播放图片)
(1)弹性和弹性形变。(1)弹簧计力计的主要部件。
(2)塑性和塑性形变。(2)弹簧测力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的力叫弹力。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弹性限度3.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反思
8.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引导、讲解:
(1)放在地面上的篮球能产弹力吗?站在地面上的人呢?放在桌面上的杯子呢?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篮球、人压地面,杯子压桌面时,地面、桌面也压它们吗?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
(3)请你说出还有哪些力也属于弹力。
9.利用圆珠笔中的废弃弹簧实验:(1)用较小的力拉,撤去力后恢复原状;(2)用较大的力拉,把弹簧拉直,撤去力后弹簧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代表演示实验,同学们观察并说出看到的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
列举实例。
做实验,说感受。
聆听,记笔记。
讨论、回答。
聆听、讨论、回答。
拉弹簧、观察。
聆听、理解。
参与活动、观察、回答问题。
动手、感受、观察。
聆听,记笔记。
做实验,感受力的大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聆听,记笔记。
观看。
学习弹性和塑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归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