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实验动物疾病及控制

合集下载

dd第四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一、概 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dd第四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一、概 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3、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直接传播和空气 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多发。气温 骤变忽冷忽热等可加重发病和流行。 4、预防与控制:目前尚无切实的治疗和免疫预防 方法,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很重要,淘汰处理显 性感染鼠和阳性鼠,严防传播扩散,扩大饲养空 间的距离,通风要好。隔离饲养和剖腹产净化是 建立无病种群的有效办法。平时定期进行血清学 检测;新引进动物须经无菌途径和严格检疫。
(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该病是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引起的 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 系统,呈现脑脊髓炎症状。小鼠感染表现大脑型内脏型和 迟发型三种。人类感染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 1、病原:该病原是砂粒病毒属成员,对乙醚敏感,对 热 比 较 稳 定 , 在 –70℃ 可 长 期 保 存 , 对 酸 敏 感 , 1︰ 10000硫化汞使病毒滴度显著下降。可在小鼠地鼠猴牛 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细胞生长。 2、易感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地鼠、棉鼠、兔、 犬、猴等实验动物均能感染。
4、症状:由于毒株、小鼠品系和机体状况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有 的发病较急,迅速死亡,有的进程缓慢出现典型症状,但大部分小鼠为不显 性感染,有的小鼠可以既无症状,又可获得免疫。
5、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的,确诊可采 取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动物接种感染、包涵体检查、病毒分离、血清抗体 检测、牛痘病毒小鼠尾部划痕。 6、预防与控制:目前无治疗办法。对污染的鼠群必须严格封锁,及早处理 淘汰,全部设备进行彻底消毒,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或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有 效氯1,000mg/L),死亡动物及其废弃物污染的垫料等应予隔离焚烧。新 引进的小鼠要隔离观察2~3周,健康者方能继续饲养繁殖,在做好日常综 合性预防措施(清洁、卫生、消毒、检疫)的前提下,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 方法,进行疫苗预防注射效果较好。

第十二章实验动物的主要疾病

第十二章实验动物的主要疾病
平时的预防措施
1.发生疾病时的扑灭措施
2.灭菌与消毒
3.隔离措施
2019/10/20
15
四、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
小鼠脱脚病(鼠痘) 是由MPV引起的一种小鼠的烈性传染病。
多呈爆发流行,致死率高。临床表现为四肢、 尾和头部的肿胀、溃烂、坏死甚至脚趾脱落。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急性病例,小鼠突然
死亡,实验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 费;慢性型病例,出现全身症状,使实验结果 混乱,且污染环境,使病毒广泛传播,严重影 响科研工作;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许多应 激因素均可使鼠痘病毒激活而使本病流行。
细小病毒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致死性传 染病。临床表现以急性出血性肠炎和非化脓性 心肌炎为特征。
犬是主要的自然宿主,其他犬科动物也可感 染。犬细小病毒的抵抗力极强,犬场一经污染 很难彻底根除。一旦发生犬细小病毒感染,常 可使大批动物发病和死亡,造成实验中断。预 防的最合理措施是免疫接种。
2019/10/20
17
四、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
仙台病毒病(Sendai)
实验小鼠仙台病毒感染是最难控制的病毒性疾病 之一,临床表现为两种病型:急性型多见于断 乳小鼠,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多数情况下呈 隐性感染,可对实验研究产生严重的干扰。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对免疫系统的干扰,可严重影响体液和细胞介 导的免疫应答;对致瘤作用研究的干扰,其遗 留的组织学改变易与浸润性肺癌相混淆,能抑 制诱发肺腺癌;对鼠类生殖繁育有较大影响, 可影响胎儿的发育,增加新生鼠的死亡率。
22共患病原菌和动物致病菌: 这类细菌 中,有的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布氏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等,不仅可引起动物的严重疾病, 而且也是人类的重要致病菌。有的如鼠棒状杆 菌、泰泽氏菌等,可引起实验动物的严重疾病, 使实验研究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 大浪费。 不同品种、品系、性别、年龄的动物对不

实验动物的传染病及卫生防疫

实验动物的传染病及卫生防疫

谢谢!

三、条件致病真菌
1白色念珠菌:可寄生于人和动物的体 表及肠道、阴道等处,可引起全身或局 部感染。 2曲霉菌:可侵犯呼吸道,产生的毒素 可引起动物中毒及诱发肿瘤。 3毛霉菌:可感染人和动物引起脑、肺、 消化道感染。

(四) 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



Ⅰ实验动物体内寄生虫: 1. 弓形虫(毒浆原虫) 2. 住脑原虫 3. 短膜壳绦虫 4. 球虫 Ⅱ 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 1.螨 2.虱 3. 蚤

2.细菌性肺炎
常见菌有肺炎双球菌、亲肺巴氏杆菌、鼠棒状 杆菌、鼠丹毒肝菌和克雷伯氏肺炎杆菌,多为 条件致病菌。温度剧烈变动是引起实验动物肺 炎的主要原因。 主要症状为发热,拒食,被毛松乱,呼吸困难 急促,咳嗽,肺部罗音,脸部发绀,慢性病例 常患结膜炎。 预防:动物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温差不宜过 大,饲养密度不能太大,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

(三) 实验动物真菌感染
分类: 1浅部真菌 2深部真菌 3条件致病菌

一、浅部真菌
1石膏样小孢子菌:常引起狗和猫的皮 肤黄癣。 2石膏样毛癣菌:是人和多种动物毛发 和皮肤癣病的致病菌。 3羊毛状小孢子菌:主要引起狗的皮肤 癣病。

二、深部真菌
1荚膜组织胞浆菌:狗、猫、大鼠、小 鼠可感染,主要侵犯肺脏和网状内皮系 统。 2新生隐球菌:可引起狗、猫等动物脑 膜炎、脑炎和肺炎。 3粗球孢子菌:可感染狗、羊、牛等动 物,主要侵犯肺脏。
第二节实验动物的卫生防疫

随着人类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实验动物 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除大型或稀有实 验动物外,对实验动物疾病一般不主张 采取药物治疗,因为药物治疗可能会影 响动物实验的结果。在实验动物的饲养 和动物实验的过程中,只有采取严格的、 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措施才能达 到预防动物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发生, 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的目的。

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与控制

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与控制

一、名词解释1、传染源:传染源就是指受感染的实验动物,包括传染病患病动物/带菌(毒)或死亡的实验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进入动物机体,并能导致传染的途径和通道。

3、易感动物:是指对某一传染病病原体敏感的那些动物。

4、传播媒介:被患病和携带病原体的动物的尸体、分泌物、排泄物所污染的设施、饲料、饮水、垫料、空气和用具等称之为传播媒介。

5、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实验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的传播。

6、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7、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所有活的微生物叫做灭菌。

8、消毒(Disinfection):驱除或杀灭有害微生物叫消毒。

消毒比灭菌范围狭窄,它不能杀死细菌的芽胞,消毒剂不能用于灭菌。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X)号)l、某实验动物场发现了大鼠的流行性出血热,该场应采用如下措施:封锁疫区,扑杀、焚烧饲养单元内的全部动物,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做出报告,实验动物饲育室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对实验动物饲育室内的一切物品进行彻底清扫洗涤,彻底灭鼠,再次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检测,空厩,重新引种动物。

(√)2、某实验动物场发现了大鼠的流行性出血热,该场应采用如下措施:封锁疫区,扑杀、焚烧饲养单元内的全部动物,对外采取保密措施,严格封锁消息:实验动物饲育室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对实验动物饲育室内的一切物品进行彻底清扫洗涤,再次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检测,空厩,重新引种动物。

(X)3、某实验动物场发现了大鼠的流行性出血热,该场应采用如下措施:封锁疫区,扑杀、焚烧饲养单元内的全部动物,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做出报告,对实验动物饲育室内的一切物品进行彻底清扫洗涤,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检测,空厩,重新引种动物。

(X)4、新入场的猴,应立即和其它猴在一起,并做好防疫注射和驱虫。

(X)5、新入场的猴,应被隔离一个月以上,并做好防疫注射和驱虫。

第七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第七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② 流行病学:
A. 传染源:犬和狐狸是自然宿主,病犬 及带病犬是传染源。 B.传播途径:接触、呼吸道、胎盘等 C.易感动物:犬
③ 症状: 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和白细胞显著减少。 粪便先呈暗红色血水样,后卫黏液血便或脓 血便,有恶腥臭,体温升高至 40-41℃,精 深沉郁,拒食,虚弱,严重脱水,呼吸困难, 白细胞减少,最后酸中毒死亡,病程为 1 周 左右。 ④ 诊断: 粪便中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可稀释离心后用 猪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
③ 症状
可大致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急性感染 往往在未出现皮疹时即大批死亡,尸检可发现肝脾灶状 坏死和肠道出血。慢性感染多呈皮肤型,开始水肿,既 而变成水疱,最终结痂。病灶累及肢体和尾者出现脱脚、 断尾终成残疾。隐形感染,外观健康,可在各种应激条 件下如运输、受冷或X 线照射,病毒被激活,暴发流行。
② 流行病学
A. 传染源:病鼠 B.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C.易感动物:多种实验动物
③ 症状
可引起啮齿类实验动物急性肺炎,表现为食欲减退, 精神萎靡,生长缓慢,体重减轻,动物发出“呼噜 声”。
④ 诊断
临床表现,多个动物出现“呼噜声”,且有扩散蔓延 趋势。对隐性感染的鼠群可采取血清检测抗体。 ⑤ 预防和控制 动物室周围环境无野生啮齿类动物,建立卫生消毒 制度,不从疫区引进动物。一旦发现疫情,迅速封锁 污染的鼠群,及早淘汰、污染环境和设备彻底消毒灭 菌。
① 病原学:
该病毒对乙醚抵抗,能耐热,在 56℃下 至少能稳定 60分钟,在pH3~9稳定,对 甲醛敏感,4%甲醛液、10%戊二醛溶液 和 5 %~ 6 %次亚氯酸钠的 32 倍稀释液均 有杀灭作用,紫外线能将其灭活。
② 流行病学:
A.传染源:病犬或带毒犬 B.传播途径:各种途径 C. 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犬,尤其是刚 断乳至90日龄犬。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危害及防治措施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危害及防治措施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动物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存在各种生物危害,这些危害可能会对实验室的动物、工作人员和整个实验室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了解常见的生物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危害及防治措施展开讨论。

一、常见的生物危害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动物实验室中最常见的生物危害之一,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导致动物感染疾病,甚至对人员健康产生威胁。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常常通过空气传播、器械污染等途径传播。

2. 昆虫在动物实验室中,昆虫可能会对动物实验和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威胁。

苍蝇、蚊子等昆虫可能会传播各种疾病,并在实验室环境中引起感染。

3. 啮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如老鼠、仓鼠等)在实验室中常常被用于进行实验和研究,然而它们本身也可能成为生物危害,传播疾病、破坏实验设备等。

二、防治措施1. 严格的环境控制为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该实施严格的环境控制,包括空气净化、无菌操作、实验室内消毒等措施,以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无菌。

2. 实施有效的防扩散措施一旦发现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环境中传播,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扩散措施,例如对实验设备、器械进行彻底消毒、隔离患病动物等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3. 昆虫控制为防止昆虫对实验室环境和动物的威胁,需要实施有效的昆虫控制措施,例如建立防虫设施、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杀虫、维持实验室环境的清洁等。

4. 动物管理对啮齿类动物的管理也是防治生物危害的重要措施,包括定期清洁动物笼、保持动物健康检查等,以减少动物对实验室环境和人员健康的威胁。

5. 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也是防治生物危害的重要措施,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安全预案等,以应对各种生物危害的发生。

在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中,了解常见的生物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和人员健康非常重要。

动物实验的风险评估及控制

动物实验的风险评估及控制

动物实验的风险评估及控制一、常见生物危害及风险1.动物源性危害动物咬伤、抓伤、皮毛过敏原等可造成直接危害。

动物感染实验从接种病原体到实验结束的整个过程,包括动物喂食、给水、更换垫料及笼具等,病原体随尿粪、唾液排出,都会有感染性接触、不断向环境扩散的危险。

解剖动物时,实验者还存在接触体液、脏器等标本中病原体的危险。

用于实验研究的野生动物、实验用动物等也可能携带对人类产生严重威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

2.病原性危害包括不合格动物携带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以及实验所用的各种病原污染。

生物废弃物有实验动物标本,如血液、尿、粪便和鼻咽拭子等;检验用品,如实验器材、细菌培养基和细菌病毒阳性标本等。

开展病原性实验的实验室会产生含有害微生物的培养液、培养基,如未经适当的灭菌处理而直接外排,会使病原扩散传播,甚至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3.物理、化学、放射等危害包括玻璃器皿、注射器、手术刀的直接创伤,或通过伤口感染等。

化学药品(如核酸染料溴化乙啶)、毒品的误用都能造成损伤。

放射性污染常通过放射性标记物、放射性标准溶液污染。

4.基因重组的危害近年来发展快速的基因工程实验,如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合成重组病原等,存在潜在的生物危害。

5.废物危害实验动物所产生的三废与尸体如处理不当,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如在没有相应污物和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条件下开展动物实验,将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

6.不良动物设施危害实验动物饲养环境条件与动物实验环境条件不合格,会造成动物逃逸、病原扩散等危害。

二、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和福利伦理审查动物实验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和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负责咨询、指导、评估、监督实验室的动物生物安全活动相关事宜以及动物实验活动安全管理。

实验人员不仅要注重动物实验本身,也应懂得动物福利、伦理和生物安全要求。

因此,动物实验福利和伦理委员会负责审查动物实验,对涉及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科学需要、生物安全等各方面内容的每个环节把关。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鼠和无症状带毒鼠为本病的传染源。
自然感染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和呼吸道传 (2)传播途径 播。亦可经污染的饲料和用具传播。 主要在实验室小鼠中流行,野鼠中较 少发生。 DBA/1, DBA/2、BALB/c、 A和C3H品系对病毒易感。
(3)易感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一、鼠痘—小鼠传染性脱脚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
佛山现流行性出血热 宠物兔与鼠同食主人险丢命
不合格的实验动物饲养环境, 极易引起流行性出血热!
国内曾多次发生实验动物流行性出血热事件
学生感叹:十数年寒窗苦,一病全作废
1999年广州XXX大学博士后张某从事“九五”国家攻关课题 “补肾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实验时接触大鼠,3个月后感染流 行性出血热,2003年被诊断为肾功能衰竭,2006年进行肾移植 手术。 2001年6月,北京发生了因使用质量不合格实验动物和动物 实验不规范致使鼠源性人兽共患病流行性出血热感染:一名院 士死亡和700多师生紧急预防接种。
2002 年 , 湖北省药检学校的一名毕业生在某药厂从事动 物实验工作,由于接触了带出血热病毒的实验动物而感染流 行性出血热不治死亡。 2006年,东北三省由于个体户养殖、贩运不合格实验动 物,导致几十名教学科研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1. 病原学
本病毒属本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病毒呈圆形或卵圆形 ,核酸为单股RNA,有囊膜,对环境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差。 包括6种血清型:大多数实验大鼠携带的就是Ⅱ型病毒。
2、控制措施 及时发现、明确诊断、隔离封锁、捕杀
第七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实验小鼠常见疾病

实验小鼠常见疾病

实验小鼠常见疾病一、病毒性疾病(一) 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 MHV)属冠状病毒科。

自然宿主为小鼠,也容易感染裸鼠与免疫缺陷小鼠。

可引起多种型式的病症,发病时无症状或昏睡,皮毛粗刚,厌食,或有神经症状。

传染途径依不同型分为飞沫传染或经口传染。

造成研究干扰有导致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抑制淋巴球增殖反应,抑制小肠淋巴组织Peyer’s Patch中B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控制方法:1. 清除受感染的族群 2. 利用剖腹产防止污染 3. 杀死所有新出生的小鼠,停止繁殖,成鼠至少隔离6-8个星期,如此聚居地里的病毒才可以完全消除。

(二) 仙台病毒(Sendai virus)属RNA病毒中的副黏液病毒科第一型。

可构成小鼠最常见的呼吸器官疾病,通常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多呈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

感染途径:由呼吸道进入体内,在上呼吸道复制后进入气管及小支气管中。

在仔鼠或某些品系小鼠,如DBA/2往往受仙台病毒感染发生肺炎。

临床症状:皮毛粗刚,呼吸困难和发生气管啰音。

预防及控制:避免让感染进入动物房内,定期对供货商作健康状况监视,隔离。

(三)小鼠肺炎病毒Pneumonia virus of mice (PVM)天然宿主:小鼠、大鼠和仓鼠。

属于副黏液病毒属(paramyxoviridae)的肺病毒(pneumovirus)。

通常无临床症状。

病变:引起慢性鼻炎,间质性肺炎。

控制:使用剖腹产及良好的环境障壁。

(四) 鼠痘Mouse pox (缺肢畸形 ectromelia病毒)属Poxviridae之正黏液病毒属。

宿主为小鼠。

鼠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具高度传染性及死亡率。

传染途径:直接接触和媒介物:例如小鼠组织,小鼠血清,转移性小鼠肿瘤。

有抵抗力的品系(不明显的感染):C57BL/6和C57BL/10;易感染的品系(显现临床症状):BALB/c、DBA/2、CBA和C3H。

啮齿类实验动物疾病及控制(张阔)

啮齿类实验动物疾病及控制(张阔)
4.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GF):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 体。
悉生动物(gnotobiotes animals,GN):是指在无菌动物体 内,移入一种或几种已知微生物后的动物。
二、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危害性
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 危害性
微生物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一)影响实验结果 (二)影响动物生产 (三)威胁人类健康 (四)污染实验材料
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5期经过,非典型或轻型病列可出现越期现象。 目前,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家鼠型出血热还很严重,而一些老百姓及基层医务人员
因对出血热的知识了解不多,常常将出血热误认为感冒或胃肠道疾病。
水肿:球结膜、口腔粘膜)
流行病学 HFRS的自然宿主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如姬 鼠属、家鼠属、田鼠属、仓鼠属和小鼠属的动物。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由 淋 巴 细 胞 脉 络 丛 脑 膜 炎 病 毒 (1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 LCMV) 引 起 的 一 种 急性传染病,也是人和动物共患病的一种地方 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呈现脑脊 髓炎症状。
病原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属于砂粒病 毒科、砂粒病毒属。
啮齿类实验动物疾病及控制
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科学部 张阔
主要内容
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分类 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危害性 啮齿类实验动物常见感染性疾病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国家标准及质
量监测 实验动物的卫生防疫与隔离措施
一、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分类
病原 HFRS病毒在分类上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
病毒属,56℃ 30 min可使90%病毒失活,60℃1h 可将其全部杀死。本病毒对紫外线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病原:
人兽共患病病原菌,是一级动物必须排除的
病原菌。
动物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是二、三级动物 要求排除的病原菌。
2. 主要病原菌
① 志贺菌属(Shigella)
② 沙门菌属(Salmonella)
③ 波氏杆菌属(Bordetella) ④ 巴氏杆菌属(Pasteurella) ⑤ 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⑥ 耶尔森菌属(Yersinia)
② 易感动物
大鼠、小鼠、仓鼠、豚鼠均易感。据报导大 鼠群中仙台病毒的检出率为42%,占第三位, 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5%,大鼠的带毒率很高, 传播也很迅速。此外,该病毒在地鼠10种病 毒病中检出率为50%,抗体阳性检出率为80 %。
③ 感染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直接传播和空气传播。一 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多发。气温骤变 忽冷忽热等可加重发病和流行。
2. 检疫与疾病控制
② 疾病控制:
提高管理水平和饲养环境质量; 实施动物剖腹产、子宫切除;
严格隔离管理,培育健康种群;
定期检查,发现患病或可疑动物,立即隔离; 动物尸体、淘汰动物妥善处理,不乱扔乱放。
二、常见传染病
细菌性传染病
病毒性传染病
常见寄生虫病
(一)实验动物细菌性传染病
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粪便检查。
预防与控制 :
口服痢疾菌苗或药物进行群体预防。发现病 例及时治疗,痢特灵口服 50mg/ 次, 2 次 / 日, 7天一疗程。
② 沙门氏菌病
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危害啮齿 类实验动物的沙门氏菌主要是沙门氏杆菌乙 群的鼠伤寒杆菌和丁群的肠炎杆菌。
易感动物:
④ 症状
潜伏期14天,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痛, 结膜水肿,点状充血,最后衰竭出现尿毒症, 严重导致死亡。人类感染症状重于大鼠。
⑤ 诊断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 分离。
⑥ 预防与控制
定期检查,发现感染及时处理。加强管理,消 灭野鼠,防止饲料垫料等被野鼠排泄物污染; 防止动物出现外科损伤,避免伤口被鼠类排泄 物污染;工作人员和实验人员加强防护,与鼠 接触或进入动物房应带口罩,防止被鼠咬伤。
① 病原
对氯仿、甲醛和乙醚敏感,对脱氧胆酸钠有一 定抵抗,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在-70℃ 下保存良好,至今 MHV 已分离到很多株,各株 的毒力有差异,对不同品系鼠的致病性有差别, 可在小鼠原代巨噬细胞上生长。
② 易感动物
小鼠;在自然条件下感染鼠大多是不显性感染, 但在一定因素作用下会呈急性致死性表现。
⑦ 棒状杆菌属(Corpmbacterium)
⑧ 泰泽菌(Tyzzer’s organism) ⑨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⑩ 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
① 志贺氏菌病
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的病原菌。主要引起人和实验动 物肠道感染,常见菌型为 B 群福氏志贺菌和 D 群宋氏志 贺菌。 易感动物:
③ 布氏杆菌病
人兽共患传染病,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传染给 人和其他动物。感染犬的主要是流产布氏杆菌、马耳他 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及犬布氏杆菌。患犬大多为隐性 感染,少数表现发热性全身症状,例外情况还有流产以 及睾丸炎和附睾炎。犬由布氏杆菌引起的流产是在妊娠 40~50天,流产后阴道长期流出分泌液,但于下次发情 时有可能无困难地怀孕,也可能导致不孕。诊断本病以 补体结合反应较为可靠而实用。鉴于犬对三种主要布氏 杆菌经常是隐性感染,可成为人的传染来源,传染途径 为食入、接触和吸入,而在病犬流产和分娩时是感染机 会最多的时期,因此,作为兽医、饲养人员和实验室工 作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
2. 检疫与疾病控制
① 检疫

引进动物的检疫:隔离检疫,确定无传染病

隔离观察时间:小鼠、大鼠、豚鼠、兔3~7天; 犬、猫20~30天;灵长目动物90天以上。 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以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是否 存在隐性感染,及早发现隐患,减少损失。

定期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对发病动物的检查:
④ 预防与控制
目前尚无切实的治疗和免疫预防方法,采取 综合性预防措施很重要,淘汰处理显性感染 鼠和阳性鼠,严防传播扩散,扩大饲养空间 的距离,通风要好。隔离饲养和剖腹产净化 是建立无病种群的有效办法。平时定期进行 血清学检测;新引进动物须经无菌途径和严 格检疫。
5. 小鼠肝炎
本病是由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 引起的小鼠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特征是在 正常情况下多数为不显性感染,在一些因素的 作用下,可激发为急性致死病变,主要表现肝 炎和脑炎变化,对实验研究影响极大。
常见实验动物疾病及控制
主讲 实验动物中心 张仕斌
2015/8/6
1
一、概 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
防疫原则
检疫
疾病控制
(一)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污染生物制剂
干扰动物实验的顺利进行
危害实验工作者的健康
(二)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
1. 防疫原则 2. 检疫 3. 疾病控制
⑤ 预防
预防本病的侵入,必须严格贯彻防虫灭鼠、 消毒。对洁净鼠群最好实施自繁自养;对污 染群最好采取全部淘汰,房舍彻底消毒,重 新引种建立新群;对健康群进行定期检疫, 淘汰阳性鼠。在严格的隔离条件下剖腹健康 母鼠取仔饲养繁殖,建立SPF鼠群。
3. 流行性出血热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大鼠 的烈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 传染病。主要特征为高热、出血和肾脏损伤。
易感动物
小鼠、大鼠、豚鼠、地鼠、棉鼠、兔、 犬、猴等实验动物均能感染。
③ 感染途径
通过皮肤、粘膜或吸入途径感染。只有带毒小 鼠和金黄仓鼠可以向种内种间动物传播病毒。 可经唾液、鼻腔分泌物和尿液排毒,小鼠与 LCMV 混合 后,接种小鼠或豚鼠足掌,阴性者不产生足掌 肿胀。
实验动物均易感,尤以灵长类动物典型。
症状:
可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发病动物可出现高热、呕 吐、排脓血便,动物剧烈腹痛,出现脱水和循环衰竭,如 治疗不及时极易造成动物死亡。慢性发病动物排出糊状便 或水样便,症状有时会自然缓解。
传染源:
部分动物长期携带志贺菌,但不表现临床症 状,成为健康带菌者。志贺菌在灵长类动物 中带菌率较高,在猕猴自然群体中带菌率在 3%左右。
病变检查:
体表检查:死后 30min 内进行,检查是否有皮肤疾
患,外科损伤。
尸体剖检:切开皮肤,检查动物的乳腺区、腹股沟
和腋窝淋 巴结、颌下唾液腺和淋巴结。
胸、腹腔检查:胸腔;气管;肺;心脏;肝和胆囊;
肠及肠系膜淋巴结;脾;肾脏;子宫、性腺、 膀胱 等。
细菌学检查
病原菌分离与培养,结合病理检查结果作出判断。
4. 仙台病毒肺炎
本病是由仙台病毒(Sendai virus)引起的一种 呼吸道传染病。特征是能引起大鼠自发性急性 肺炎,临床表现与流感相似,发生“呼噜呼噜” 的异常呼吸音,食欲减少,精神萎糜,生长迟 缓,乃至体重减轻,仔幼鼠感染后能致死。
① 病原
本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副流感病毒 型。可在鸡胚中快速繁殖,以羊膜腔接种最 敏感,尿囊腔传代接种生长良好。
③ 感染途径
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接种和胎盘传染,水平 和垂直的传染方式都存在,在开放系统的实验鼠 群中检出率可高达30%~50%左右。
猕猴对沙门氏菌的感染率相当高。豚鼠、大鼠和 小鼠等常用实验动物均易自然感染。
传染媒介:
主要为苍蝇和野鼠,后者有时为重要传染源。管 理疏忽、营养状况降低、气温骤变等不良条件 时,易造成本病流行。
症状:
急性发病动物以急性败血症死亡而不表现临床症 状,亚急性感染可引起动物腹泻、结膜炎等。
消毒:
沙门氏菌对常用消毒剂和温度很敏感。
真菌学检查:
皮肤真菌—25℃培养 深部真菌—37℃培养
结合菌落特点、镜下染色检查和生化反应结果等 进行诊断。
寄生虫检查:
体外寄生虫:肉眼观察;透明胶纸粘取毛样 肠道寄生虫:采集粪便,肉眼观察有无虫体;漂 浮法、沉淀法检查有无虫卵、原虫卵囊或包囊。 血液寄生虫:采集末梢血液,制成薄涂片,染色 镜检。 组织内寄生虫:解剖动物时,对可疑部位做组织 压片、切片检查。
①病原
该病毒属布氏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对紫外 线敏感,56℃30min可将其杀死。可在人肺 癌细胞、绿猴肾细胞上生长。
②易感动物
大鼠、小鼠、沙鼠、兔、人。自然宿主主 要为小型啮齿类动物。
③感染途径
实验动物主要由于螨叮咬,带毒血尿污染 伤口;人感染是由于接触带毒动物及其排 泄物,或污染的尘埃飞扬形成气溶胶吸入 引起感染。
二、常见传染病
实验动物病毒性传染病
1. 鼠痘
又名小鼠脱脚病,为小鼠的一种常见急性 传染病由鼠痘病毒(ectromelic virus)引起, 特征是感染后不但引起全身或局部皮肤痘疹, 还发生肢体末端皮肤坏死坏疽,使之发生脱 脚、断尾和外耳缺损等病状。
① 病原
鼠痘病毒对乙醚、石炭酸有抵抗;对氯仿、 甲醛敏感,能灭活,如在0.1%甲醛液中48 小时即能失去活力,对酸( pH3.0 )敏感, 在 55℃ , 30 分 钟 即 能 灭活 。 可在 Vero 、 Hela、仓鼠细胞上生长。
⑥ 预防与控制
目前无治疗办法。对污染的鼠群必须严格封 锁,及早处理淘汰,全部设备进行彻底消毒, 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或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有 效氯 1,000mg/L ),死亡动物及其废弃物污染 的垫料等应予隔离焚烧。新引进的小鼠要隔 离观察 2 ~ 3 周,健康者方能继续饲养繁殖, 在做好日常综合性预防措施(清洁、卫生、 消毒、检疫)的前提下,最好采取自繁自养 的方法,进行疫苗预防注射效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