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一: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全局”。富蕴县围绕建党90周年,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立足“民生建设年”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提出了22项重点民生工程,先后出台了32项惠农富民政策,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努力使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期,富蕴县就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解决我县民生问题的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富蕴县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自治区、地区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走“工业强县”之路,打造矿业高地,构建和谐富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4.03亿元,较“十五末”的13亿元增长161%,年均增长21.2%;地方财政收入6.5亿元,较“十五末”的7435万元增长774%,年均增长54.4%;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19.58亿元,较“十五末”的4.25亿元增长360.7%,年均增长35.7%;固定资产投资26.6亿元,较“十五末”的5.2亿元增长411.5%,年均增长38.6%;招商引资到位额25.29亿元,较“十五末”的5.03亿元增长402.6%,年均增长38.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576元,较“十五末”的4017元增收1559元,年均增收312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取得了全面进步。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全国双拥工作模范县“两连冠”、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自治区文明县“三连冠”、自治区旅游强县、自治区招商引资先进县、自治区民政工作先进县、自治区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教育保障。一是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小学、初中生人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5.36平方米和17.42平方米,达标率达到100%。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设立特岗教师等方式努力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切实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今年,县财政计划投资3335万元用于教育事业,新建校舍11200平方米。二是实施多项补助政策。紧紧围绕“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建立了一套从幼儿到大学的教育保障体系,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为全县2790名在园幼儿每人每月补助30元生活费,为988名小学农村寄宿制贫困生每人每月补助100元生活费,为1383名初中寄宿制贫困生每人每月补助125元生活费,免除全县普通高中学生学费、课本费和住宿费,为1704名高中生每人每学年补助生活费500元,为511名职业高中农村贫困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生活费,对贫困大学生分为普困、贫困、特困三级进行学费资助,确保我县大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该政策实施以来,县财政累计投入大学生补助金457.4万元。三是注重

“双语”教育。全县乡、村学前“双语”幼儿园(班)达到44所,覆盖率达到66%,农牧区幼儿学前三年“双语”教育率达到72%,今年,我县将进一步加快“双语”幼儿园建设步伐,6月底前完成11所“双语”幼儿园续建工程,使学前“双语”教育覆盖率达到75%,力争两年内达到100%。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县党校、农机校、农广校、电大、远程教育、职业高中等培训资源,投资2500余万元成立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并在各乡(镇)分别建立了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站,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随着大集团、大企业的入驻,我县将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为此,我们不断加大产业工人培育力度,努力提高农牧民非农收入。一是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依托我县矿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要求企业用工使用本地劳动力的比例不得低于70%。积极组织开展“春季企业用工招聘会”、“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为就业困难人员推荐岗位。2010年,共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座谈会20余场次,提供岗位1800个,签订用工意向书400余份。二是强化技能培训。依托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山东蓝翔技校等15所疆内外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在校培训人员达到1078人。建成疆内外培训基地4个,按照“三定一包一补贴”的原则(“三定”即:企业定学员、定培训学校、定培训时间;“一包”即:所有学员的学费由县财政支付;“一补贴”即:对参加产业工人培训的学员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快推进“万名农牧民能力建设”和“万名产业工人培育”两大工程,坚持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加强城乡劳动力“双语”和实用技能培训。2010年,投入1550万元组织1500名少数民族农牧民参加了“1+2”劳动预备汉语强化培训,选派69名学员赴援疆省市学习,委托疆内外院校培训714人。今年,计划按3200元/人的标准,县财政按3200元/人的标准,县财政补贴培训3000名重型卡车驾驶员,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新增产业工人3000人,使全县固定产业工人达到1.2万人。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兴边富民和科技富民工程,全面落实小浆果种植、大棚种植、农机具购置等各项惠民富民补贴政策。将小额贷款和创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2010年,全县为109名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536万元。对“零就业家庭”实行动态清零,2010年解决了3412人的就业再就业问题。

完善工作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一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三张“保障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实现了全民医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参保率名列全地区首位,报销金额达到2.5万元。农村合作医疗农牧民参合率达到99%,中小学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由县财政买单。县乡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和80%,大病补助限额提高到5万元,将高血压、糖尿病等十种慢性病列入补偿范围,报销比例和额度均达到全疆县(市)前列水平。二是强化特殊群体医疗救助。对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及全县70周岁以上老人给予每人每年500元的门诊补助。城乡困难群众每人每年可享受5000元医疗救助。大力实施特殊群体医疗救助和关爱工程,推行了婚检、孕检和育龄妇女分娩“三免费”政策,全县育龄妇女的健康水平不断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