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答题技巧】语文记叙文答题公式
![【语文答题技巧】语文记叙文答题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50ea9ca5b307e87100f696ae.png)
【语文答题技巧】语文记叙文答题公式一、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①照应——公式:……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②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公式: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③象征——公式:使抽象事物具体化/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之意,表达了……的情感。
④托物言志——公式: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⑤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公式: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⑥衬托(正衬/反衬)——公式: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⑦伏笔和铺垫(常作答案要点)——公式:使得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⑧悬念(常作答案要点)——公式: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⑨烘托——公式: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二、记叙要素的作用①时间——公式: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公式: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公式: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公式:以……的活动来写,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归纳中心或中心思想答: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什么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讽刺了、批判了)什么(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什么的感情。
2.概述故事情节答:包含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根据文章删减)四、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题公式:本文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怎么用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如比喻的修辞手法: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样的特点、形态、样子等,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266e8fa6f1aff00bed51e90.png)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记叙文阅读之文章的主题(五)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
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 分析表现手法(练习+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 分析表现手法(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cddb54866fb84ae45c8df9.png)
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分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记叙文阅读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是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命题形式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解题思路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掌握各类表现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下:1.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
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比较。
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5.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通过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
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8.融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营造意境,含蓄蕴藉。
9.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体现大主题。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11.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做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时机给予呼应。
(完整版)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与作用
![(完整版)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a9ab42afd0a79563c1e72ef.png)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与作用一.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一)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二)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即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二.具体分析各种表达方式(一)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
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
③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
1.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的方式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倒叙一般有必要的文字过渡。
采用倒叙手法,或者是顺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诸如为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二)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babee2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c.png)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欢迎阅读。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
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e05740e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3.png)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篇一:记叙文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等)③选材剪材;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不同文体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等。
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诗歌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记叙文阅读之“作用题”——段落、标题及表现手法
![记叙文阅读之“作用题”——段落、标题及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56bc6c8f02d276a200292e98.png)
4、阅读全文,请谈谈你对题目“亲情是一碗浓香的 粥”的理解。 答案:“粥”指的是母亲对儿女至浓至醇的爱。标 题用比喻的修辞,把亲情比作一碗粥,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情和子女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同时比喻的手法又使标题新颖、独特,文章的主题 语境义(结合主旨) 字面义 更加鲜明。
修辞 修辞作用
方法指引
如何分析标题的含义、作用 2、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 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 的含义或作用。 3、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 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样式:文中字面义+修辞及作用+比喻义或象征义 (结合文章主题理解)
2010年山西卷《我们一样爱他们》
3. 请你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的作用。(4分)
常 见 中 间 段 的 作 用 引人深思 ……
2010年盐城卷《去远方》
3、文章重点写儿子去远方。那么穿插3、4两段有什么作 用呢?(4分) 3、丰富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同时联系自己年轻时的经 历使文章的感想抒发得更真实自然,更易被人接受。 (答道“丰富内容”2分,联系内容分析2分)
2010年山西卷《我们一样爱他们》
1.第一段属于小说三要素中的哪一种?作用是什么?(3分) 1、环境(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 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埋下伏笔)。(“环境”1分, “背景”1分,“铺垫”2分)
中考再现2:
2010年盐城卷《去远方》
尾段的作用
2.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二、标题及表现手法的作用
《父爱“无情”》 《向陌生人借一元钱》
中考再现1:
标题的作用
2010年江苏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天窗》:
记叙文复习4:表现手法之象征,对比,衬托
![记叙文复习4:表现手法之象征,对比,衬托](https://img.taocdn.com/s3/m/e5c1ef48b8f67c1cfad6b8ce.png)
如《故乡》
杨二嫂 对比 (言行) 闰土
尖酸,刻薄
愚昧,麻木
势利,自私
善良,忠厚
反映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状
况,广大人民生活上极度贫困,而且精神上
也遭受了巨大的摧残。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衬托:
类型: 映衬:即正面衬托 反衬:即反面衬托
实用文档
正 面 衬 托:
陌上桑《汉乐府诗集》
❖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 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 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 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褥。行者见罗 敷,下担捋髭须。少年间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远怨怨 ,但坐观罗敷。
记叙文阅读
— 表现手法之对比,衬托
实用文档
明确: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实用文档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象征:在文中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对比:文章前后形成显明的照。
烘托(衬托):主要是使文章表现的主体内容突
表 出分明。
卒章显志:通常是前文层层铺垫,结尾处才用一
如:《藤野先生》5段 ❖ 以虚幻情景来衬托现实生活。
如:《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社会的面 貌: ————反衬现实社会的黑暗。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现 两句揭示文章主旨。
手
借物抒情:通过对某一物体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 情怀。
法
托物言志:托意于“物”,借“物”言“志”
以物喻人:用物来比喻人。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通过抑扬来设置“波
澜”,使文章有起有伏。
实用文档
范文举例:
悬念 ——《智取生辰岗》 欲扬先抑——《藤野先生》 白描 ——《湖心亭看雪》 托物言志 ——《马说》《爱莲说》《陋室铭》 借景抒情 ——《答谢中书书》《春》 借物喻人——《爸爸的花儿落了》 夸张 ——《皇帝的新装》 象征——《海燕》 对比——《故乡》《我的叔叔于勒》 衬托——《爱莲说》《海燕》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d03773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44.png)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
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c784267af1ffc4ffe47ac48.png)
记叙文考点1、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表现手法的作用:①衬托对比:用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更好地表现主题。
②欲扬先抑: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③托物言志:明确指出比喻之人,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思想感情。
如爱莲说④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出某种抽象意义或精神品质。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3、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富有感染力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4、记叙文的线索:题目人物实物感情5、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题型(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
格式:通过什么人做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可抓起因+经过+结果找主旨的方法:a.要抓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b.抓结尾的议论抒情句。
题型(2):概括中心事件方法一人物时间地点加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方法二人物加做了什么事6、分析人物性格:(1)抓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
(2)从原文中找关键词。
(文中有原词尽量引用原词)(3)找描写的句子,分析其性格。
7、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代了部分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充实;更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
8、了解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使人亲切,自然,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60aac914431b90d6c85c795.png)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区分比较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即结尾点题),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对比、衬托、铺垫、详略、顺叙,倒叙,插叙等表现手法(一)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照比较(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
《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对比手法的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_____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
(二)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烘云托月”的就是衬托。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之:对比的作用
![6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之:对比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b7e740a4693daef5ff73dc8.png)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之——表现手法的作用(对比)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常常在考题中出现,但是很多同学头痛不知道什么是表现手法,而且常常分不清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
这几种都是初中记叙文阅读常考的知识点,而且极易混淆,我们首先来看看这几个概念的区别。
表达方式:就文章写作内容而言,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方式手段。
常见的有5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和描写。
表现手法:就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言,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抑扬、烘托、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修辞手法:就语言修辞效果而言,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本章节内容小yu老师就重点谈谈表现手法的作用,尤其是对比的作用,是常常考到的。
答题技巧: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要具体分析)。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对比的作用的考查在题目中往往不太明显,很容易和一般段落的作用以及其他特殊段落混淆。
一、常见的考试题型1、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一段写**的内容,这样写有何作用?3、本文以“**”为题,为什么**段中要写“**”?4、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写**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5a1a70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5.png)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模板展开全文初中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占有重要分量,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阅读题每每也是很多同学容易失分的地方。
今天给大家分享记叙文阅读常考的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希望会有所帮助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记叙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记叙文的艺术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196466e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3.png)
记叙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记叙文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艺术表现手法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叙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欢迎参考阅读!1、描写是指作者用形象化的、渗透着感情的语言,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事件、环境的多方面面貌和特征。
描写手法从对象上可分为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描写,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从方式上可分为概括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从风格上可分为白描,细描等。
描写可使表现对象形象化,产生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直接感受到,从而引起激动,得到某种程度的美感享受。
散文的描写,并非纤毫毕现的机械客观的描摹,而是渗透着作者的见解,灌注着作者的情感,显示着鲜明的倾向性。
2、叙述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
如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经历、事件的进展、环境和摆设等等。
在叙事性散文中,它经常与描写交错使用。
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例,其第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这一句就是典型的叙述语言。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赤壁。
人物:苏子与客。
环境:大江(因有“泛舟”二字)、赤壁。
叙述的手法有顺叙,即按照事物在时间上发生、发展的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有倒叙,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最突出的部分提前记述,然后再叙述事件的发展经过;有插叙,即在叙述中,暂时把顺叙的线索中断,插入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方法。
3、抒情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感触而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思想。
在散文创作中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可直抒胸臆,叫作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通过议论和感叹方式来表达的。
也可以寓情于景,叫作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表达的。
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某种共同的感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好的抒情能深化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散文创作中,抒情手法通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使用,以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考点十二:表现手法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考点十二: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0590a3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5.png)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考点十二:表现手法1.伏笔特点:①伏笔是“隐性”的。
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模板:××(句、段、物),表明/表现……,为下文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2.铺垫特点:①铺垫是“显性”的。
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以引起读者注意;②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模板:通过对……的描写,表现(渲染)了……,突出了……,为下文……做铺垫。
3.前后照应特点: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模板:……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托物言志特点: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和感情。
作用:表达更为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感染力强。
模板:抓住了……与……相似特点,通过对……准确的刻画,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情感。
5.衬托(正衬、反衬)特点: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模板:用……的……村托……的……,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6.对比特点: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
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常见的24种表现手法
![常见的24种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5a9435a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e.png)
常见的24种表现手法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在议论文中的作用:强化论点。
在散文中的作用: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15.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
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15讲: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见题型】1.本文运用(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文章主要运用了XX手法,试举例分析。
3.本文写作思路及表现手法独具特色,试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X段中XX内容在情节设置上起什么作用。
5.关于XX的内容,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6.文章结尾其实并不突然,作者在前文已有几处暗示,请找出并简要概括。
【答题技巧】1.修辞方法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区别:修辞方法: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记叙文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反语等。
(详见第11讲: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详见第5讲:常见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具体来说,表现手法的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等。
)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使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可以分为两种: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性格。
作用: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形成强烈的反差,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某个特点;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比是通过求异而达到写作目的,烘托则是求同。
例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描写两者间的巨大区别(求异),就是对比;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就是以山和原的壮丽陪衬作者的豪情壮怀(求同),就是烘托。
对比,一般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
;衬托,有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通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再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最后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使事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使文章情节曲折,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文章结尾出现“褒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托物言志:描摹事物,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人生态度或人生感悟。
作用:间接表现作者的感情,含蓄;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伏笔与照应: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照应是指对前面所写的某部分内容作必要的回答。
伏笔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伏笔作用: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使文理通顺、情节自然且波澜起伏。
照应作用: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暂时不作解答。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更曲折。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作用: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事情画意。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用典:借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来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用: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作用: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深化了主题;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作用:寥寥几笔,就能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
【技法点拨】①首先确定表现手法。
明确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再确定哪些是主要的表现手法。
②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解释这种手法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以及采用这些手法的作用。
【典题例析】2017年重庆B卷中考题《艾叶香中寻玉佩》附文:艾叶香中寻玉佩(郑凤岭)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
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
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
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
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
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
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
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
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
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
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
”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题目】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
”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
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伏笔这一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先找到文中对应的句子,并解释与后文的联系;再指出为后文哪个情节做了铺垫;最后联系文章中心人物和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典题例析】2017年广州中考题《龙虎斗》附文:龙虎斗(梁刚)丁晓虎在七宝镇开饭店有些年头了。
尽管店的规模不大,但市口很好;菜和点心的花样也多,正宗的本帮特色,比如红烧肉、腌笃鲜、扣三丝、油爆河虾等,正宗的本帮特色。
但要说最聚人气的,还是他的招牌点心小笼包,皮薄馅多,一咬一口汤,肉质坚实新鲜。
如果选个雅座,一边闲看水阁清流船悠悠,一边享受美味佳肴和老酒。
那才一个爽哩!王兴龙也开了一家酒店,就开在丁晓虎饭店的街对面,但生意远不如丁家。
所以丁晓虎特别得意,每每吃饱老酒,就会拉开粗嗓门说:就他的那个破酒店,只能当陪衬!但他没想到,王兴龙正蓄势待发,拜师于南京东路的“大三元”,那是一家远近闻名的大酒店,广帮特色。
那时七宝镇远不如现在那么花样百出,整条街的餐饮特点都差不离,白切羊肉与红烧羊肉之间并无太大的味蕾冲击。
但王兴龙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百年不变的本帮菜点开始受到了冲击。
就说小笼包吧。
王兴龙做得馅心,不加肉皮冻,而是在肉馅中加入葱末、姜末、盐、花椒粉和香油,搅拌均匀后,再一勺一勺加进鸡汤,搅拌至肉馅把水分全部吃透。
一般一碗肉馅,要加一碗鸡汤。
想想,同样是一咬一口汤,但咬出来的味道能一样吗?食客们吃了他家的小笼包,便不停地咂嘴,说:鲜得嘞,眉毛也脱落了。
王家酒店渐渐聚集了人气,王兴龙又推出新花样:比如:氽来钟、神树开花和金鸡饼。
“氽来钟”就是用半个冬瓜,掏空了芯,然后倒入滚烫的腌笃鲜,半个冬瓜氽在煮沸的水中,宛如水中氽钟。
等你把竹笋、咸肉吃完了,那冬瓜就成了另一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