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15.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15讲: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题型】

1.本文运用(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文章主要运用了XX手法,试举例分析。

3.本文写作思路及表现手法独具特色,试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X段中XX内容在情节设置上起什么作用。

5.关于XX的内容,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6.文章结尾其实并不突然,作者在前文已有几处暗示,请找出并简要概括。

【答题技巧】

1.修辞方法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区别:

修辞方法: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记叙文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反语等。(详见第11讲: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详见第5讲:常见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具体来说,表现手法的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等。)

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使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可以分为两种: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性格。

作用: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形成强烈的反差,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某个特点;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通过求异而达到写作目的,烘托则是求同。

例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描写两者间的巨大区别(求异),就是对比;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就是以山和原的壮丽陪衬作者的豪情壮怀(求同),就是烘托。

对比,一般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衬托,有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通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再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最后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使事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使文章情节曲折,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文章结尾出现“褒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托物言志:描摹事物,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人生态度或人生感悟。

作用:间接表现作者的感情,含蓄;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伏笔与照应: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照应是指对前面所写的某部分内容作必要的回答。

伏笔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伏笔作用: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使文理通顺、情节自然且波澜起伏。

照应作用: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暂时不作解答。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更曲折。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作用: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事情画意。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用典:借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来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用: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作用: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深化了主题;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作用:寥寥几笔,就能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

【技法点拨】

①首先确定表现手法。明确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再确定哪些是主要的表现手法。

②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解释这种手法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以及采用这些手法的作用。

【典题例析】

2017年重庆B卷中考题《艾叶香中寻玉佩》

附文:艾叶香中寻玉佩(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