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思维概念
7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
思维发生的指标(概括性、间接性、解决问题)2、思维的分类(1)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指向性的不同:聚合式思维;发散式思维(3)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常规思维;创造思维3、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度(2)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独立性(5)思维的敏捷性(6)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各种认识过程。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只是单纯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理解了的知觉。
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即理解了的记忆。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①思维使儿童的情绪活动越来越复杂化。
②思维发生和发展使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
③思维的发生发展,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应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①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阶段(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
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
前概念阶段,儿童思维中的物体已经减少个别性,带有某些一般性,概括性。
前概念思维的特点,还表现在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
前概念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自我中心思维”。
②直觉思维阶段(4-7岁)直觉思维阶段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 思维
用同样的方法帮助认识了“狗”,“猫”。
2、通过语言获得概念(成人讲解、科学概念) (1)什么是小鸟?
身上长着羽毛,在天中飞的动物。
(2)什么是人? 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三、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 念的发展。
概念的结构
上级概念(内涵):反映事物的本 质特征
如何培养幼儿的数概念?
1、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 数数的方式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鼓励幼儿通过数数比较两样东西的多少。如数数 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梨,判断苹果和梨哪个多。
2. 利用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 概念。
结合游戏,为幼儿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 如从球框里拿出几个球和小朋友一起玩等。
推理是人在头脑中根据已有的判断推导出新判断 的过程。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
讲卫生的小朋友不随地吐痰 小华比小贝高,小东比小贝矮
随地吐痰的小朋友不讲卫生 小华最高,小东最矮
2、学前儿童推理的特点
(1)抽象概括性差
年龄小的幼儿看到红积木、黄木球、火柴棍漂浮在 水上,不会概括出木头做的东西会浮的结论,而只会 说:“红的”、“小的”东西浮在水上。
2、幼儿认识数的序列的发展
数序指的是每一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以 及与相邻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 ~ 4 岁:幼儿多数能按物点数 5 以内数量的物体, 但问起“ 4 个”和“ 5 个”哪个多时,相当多的幼儿 并不知道。
4 ~ 5 岁:幼儿大约有一半能比较 10 以内数的大小
5 ~ 6 岁:幼儿一般都能顺利地比较 10 以内数的大 小
这个父亲的做法如何?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活动的组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第二节思维
(二)具体形象思维
◈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 联想进行的。
◈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扮演角色 遵守规则 按照主题行动
具体形象思维举例
• 2+3=5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实际上他们在 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而是依靠头 脑中再现的事物表象,如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或者2 个手指加上3个手指,再数数结果是5个苹果或手指才 算出结果的。
丹尼 - 七岁
3、 “爱就是在妈妈把最好的零食给我的时候。”
伊莱恩 -五岁
4、"爱就是你一整天扔下你的小狗狗不管,而它却 仍然舔你的脸的时候。"
玛丽·安 - 四岁
5、“爱就是妈妈看到爸爸一身臭汗的样子却仍然说 他很帅。"
克莉丝 - 七岁
情境分析
一个小朋友想上厕所,其他幼儿也要去,教师 生气的说“去去去,都去”,这时幼儿一拥而去了。 教师很气愤的说“回来再给你们颜色看一看”,幼 儿回到教室后,高高兴兴地围着老师说:“老师看 什么颜色?在哪个地方”?
父母做的对吗?
如果你是小明的父母,你要怎么做?
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不对,因为小明才3岁,正 属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思维离不开 自身的动作,并且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因此小明的 行为是正常现象。
建议:
小明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这一行为的合理性
遵循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并多提供小明活动 和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小明思维的发展。
兔子 狗 老奶奶
小白兔 小花狗
白头发
•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特点:
• 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 具体形象性(表面性、绝对性) • 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泛灵论、经验性)
学前心理学 (6):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概述
学前心理学概述
想象概述
一、想象的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 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对客观世 界的反映形式,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 已经形成的一些表象进行新的结合的 过程。 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时候,不 仅能在头脑中形成知觉形象和记忆表 象,还能根据口头语言和文字的描述, 在头脑中形成自己没有感受过的事物 形象,或创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新 形象。例如,当新闻上说起小朋友搀 扶老人过马路时,我们的头脑中便会 出现一幅在拥挤的马路上,小朋友搀 扶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的画面。
想象概述
三、学前儿童想象的夸张性
(一)夸张性想象 的表现 夸张又称强调,是通过改变客 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其某一特性 经过增大、缩小、数量加多或色彩 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是进行各种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 例如,人们创造的千手观音、九尾 狐,及《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 小人国等形象。另外,我们常看到 的一些人物的漫画也是绘画者对人 物特点夸张的结果。
学前心理学概述
想象概述
二、想象的分类
2.创造想象 (二)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的产生应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丰富的表象储备。进行创造想象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对事物进行细 致的观察,并储备丰富的表象材料。记忆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对创造想象有决 定性的作用,表象材料越丰富,想象结果就越新颖。 第二,知识经验的积累。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创造想象依赖于知识经验的积累,要进行 创造想象,就必须对相关领域做深入的了解,积累必要的知识。每一个发明 创造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三,创造原型的启发。任何人的新发明创造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都要经过一定的相似事物的启发。例如,鲁班就是因为手被割伤,受到野草 的启发,发明了锯;科学家们根据蝙蝠的探知原理发明了雷达。原型之所以 有启发作用,是因为事物本身与所创造的形象之间存在相似性,可以作为创 造想象的起点。 学前心理学概述
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概述
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概述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是指在孩子一到六岁的阶段,他们如何理解世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逐步发展。
学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这一阶段经历了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下面是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概述。
1.感知和运动阶段(一到两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开始学习感知和区分形状、颜色和大小。
他们通过触摸、探索和运动来理解物体的属性和关系。
2.前操作阶段(两到四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发展出了一些基本的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使用象征性的符号来代表物体,比如玩具蜡笔可以代表笔。
他们也能够使用想象力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大脑中模拟一种情境并寻找解决方案。
3.具体操作阶段(四到六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能够理解量和数量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数学操作。
他们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分类、排序和比较。
他们还能够发展出对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理解。
除了这些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能力: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他们可以使用语言来解决问题、思考抽象概念和与他人进行合作。
2.知觉和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感知和记忆能力得到了提高。
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3.注意力和集中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得到了提高。
他们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专注,并能够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
4.创造性思维:儿童在学前阶段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在玩耍和探索中展示创造性思维。
总之,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涉及认知、语言、注意力和创造力等多个方面。
他们从感知和运动阶段开始,逐渐发展出更复杂的思维能力,包括使用象征性符号、解决问题、思考抽象概念和开展创造性思维。
这个阶段的思维发展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学前心理学的三种思维方式
学前心理学的三种思维方式
1.发展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因此,研究者需要考虑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正在不断发展,因此教育者需要根据这些变化来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
2.系统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儿童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并且需要从整体上考虑。
例如,当研究者观察到一个幼儿表现出焦虑或抑郁情绪时,他们需要考虑这些情绪可能与幼儿的生活环境、家庭关系、身体健康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研究者需要采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3.实证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假设和理论。
在学前心理学中,实证性思维方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例如,通过实验研究可以确定某个游戏或玩具是否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实证性思维方式还可以用来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改进现有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的思维
大班幼儿: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综合,但还不能区分本质
和非本质特征。 (外延、内涵扩展)
(3) 对数概念的初步掌握 幼儿数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2-3岁) 如:手口一致点数;基数和序数不能互换……
第二阶段: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3-5岁) 如:能说出总数、序数;简单的实物加减运算…… 孩子懂得了5、8这些数字可以是任何事物的 数目,5既可以是5个苹果,也可以是 5张桌子或5把椅子。 --------- 即数量守恒。
需要考虑物体大小、方位……
2、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中期):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随着动作的熟练,一些动作(试误性的无效动作)逐渐被压缩和省 略,而由经验来代替。这样一些表象就可以代替一些实际动作,遇到 问题时就可以不再试误,而是先在头脑中搜索表象,以便采取相应有 效的动作,这时,儿童不再依靠动作而是依靠表象来思考。 例:
学前儿童的演绎推理处于萌芽状态。 通过专门教学,大班幼儿可以掌握三段论式逻辑推理。
学前儿童的类比推理: 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属于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的测验材料可以是几何图形、实物照片、语词,也 可以是数字。
类比推理的几种基本关系: (1)工具和功用关系(如:笔/写字,/切菜); (2)部分与整体关系(苹果/苹果树,手指/) (3)对立关系(高/矮,粗/); (4)并列关系(白菜/萝卜,猴子/); (5)从属关系(白菜/蔬菜,/动物); (6)因果关系(下雨/地湿,/打针)。
月晕而知有风; 础润而知有雨。
这是人类长期观察发现得出 的结论。
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六)感知运动智慧 的综合时期(18―24 个月)
这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的 最后一个阶段和向前运算阶段过 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 不仅能通过许多行为方式的联系 产生新的手段、解决新的问题, 还产生了对不在当前的物体的意 象,开始出现象征行为。即在实 际行动之前,儿童能在头脑中思 考动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概述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直观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指学前儿 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儿童 在进行直观动作思维时,只能反映 出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 依靠动作进行思考。由于直观行动 中思维与感知和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直觉行动思维一开始就表现出狭隘 性和表面性。但这种思维的发展, 使儿童的动作协调起来,为高级思 维形式的发展奠定基础。
思维的概括性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 事物的局限,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认识范围, 还对加深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有重要作用。
二十四节气
思维概述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1.分析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 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 面或个别特征并加以思考的过 程。例如,我们可以把几何图 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 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 体;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 句子和词语等。
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分类的水平也不尽相同。 学前儿童大多能对颜色、形状、结构、状态及方位进行分类;小学生往往根 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事物的功能进行分类;少年期的学生已经能够把事物的 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并列来进行分类;青年期的学生则会熟练地按事物的 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思维概述
二、思维的过程
思维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在广阔的草地上,有一头牛在吃草。 这头牛一年才吃了草地上一半的草。问,它要把草地上的草全部吃光,需要几年?
牛永远也不会把草吃光, 因为草会 不断的生长。
人类至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是为什么可以知道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之久?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
感觉 颜色鲜艳、芳香扑鼻 知觉 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 根据记忆推断春天来了
间接性
(直接反映)
(间接反映)
◈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 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让我想一想”“请你考虑考虑”。这种“想”和“考虑”, 就是指人的思维活动。
◈ 思维的发生时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六、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 儿童的认识过程是在出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的。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它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思维的发生, 说明儿童已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不久, 在我国某研究单位和一些农民用发霉花生长期喂养鸡和猪等家畜, 也产生了上述结果。
1963年澳大利亚又有人用霉花生喂养大白鼠、鱼、雪貂等动物, 结果被喂养的动物也大都患癌症死了。
霉花生有毒
【例】从下面的事实中概括观点 (1)贝多芬弹钢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 (2)作家杰克·伦敦在房子里的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挂满写有词语、资料的长纸条,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3)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有时饿得竟晕倒了。 三人的共同点: 一是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都具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 于是可以概括出以下结论: 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都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
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五)儿童(认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4)具体逻辑思维: 假定A>B,B>C,问A与C哪个大? 如果是三个具体的人则不同;
(五)儿童(认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明确判断真 假的陈述性语句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
的反映。
(一)思维的概念(举例说明)
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 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 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一)思维的概念(举例说明)
四个人在屋子里打麻将,突然警察 来了,把他们都带走了。请问,这是 为什么?
答案:因为被 打的那个人的 名字叫着“麻 将”。
固定性——幼儿思维的具体性使幼儿的 思维缺乏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 “认死理”。
两个小朋友在抢一个玩具,成人拿出一 个同样的玩具,让他们各玩一个,两人非要 原来那一个。
(三)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派生特点:
近视性——只考虑眼前的关系,不会思考 事情的后果。幼儿打人的动作,常常没有控 制,即使是大人,不小心被一个幼儿打几下 的时候也可能会觉得很痛,甚至难以忍受。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小班儿童在拼图之前往往说不出要拼什 么。他们拿到拼图板后马上动手摆弄。偶尔 拼凑出一种图形,就非常惊奇或者好像突然 有所发现地喊:“哈!雨伞!我拼了把雨 伞!”“机器人!”拼出来的图形像什么,就说 是拼了什么,说不出是怎样拼成的。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中班儿童在开始行动之前,只能笼统地 说出想要拼什么,拼的过程中常常有言语活 动伴随,边拼边说。拼成之后,能比较完整 地说出自己拼的是什么,但却不能详细地说 明拼的过程。
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到6岁儿童的心理过程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孩子们的心理发展。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符号操作期和具体操作期。
在感觉运动期(0-2岁),孩子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形成基本的协调能力和意识。
在前操作期(2-4岁),孩子开始使用简单的思维符号,发展出想象力和记忆能力。
在符号操作期(4-7岁),孩子逐渐掌握运用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并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在具体操作期(7-12岁),孩子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并能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推理。
二、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孩子对于身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在学前儿童心理学中,认知发展主要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1. 感知: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完善,他们能够通过感官来接收和辨别外界的信息,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注意力: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他们的兴趣容易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3. 记忆: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但在记忆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提高记忆效果。
4. 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具体和非逻辑性的。
他们倾向于从自身和具体的经验中得出结论,并缺乏抽象和推理能力。
5. 语言: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逐渐发展,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简单的语言,但在表达时常常还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和困难。
三、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孩子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社交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逐渐形成。
1. 社交能力:学前儿童通过与家人、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合作、分享、交流和接纳他人。
2. 自我认知能力: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需求、喜好和特点,并逐渐形成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学前心理学 (7):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概述
学前心理学概述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2.概括性 (二)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将同一类事物共同 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抽取出 来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的特性。例如,尽 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的大小和内角角度不同,但它们都属于三 角形;在严格了解太阳运行周期的情况下, 我国总结出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即“二十四节气”。 思维的概括性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 具体事物的局限,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认 识范围,还对加深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有重 要作用。
(一)思维的发生标 志着学前儿童认识水 平的提高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是在感知觉和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得较晚。人类的各种认识活动都 是在出生后逐渐养成的,思维的发生标志着人类的认识过程已经基本齐全, 思维的发生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其他认识过程的质变。 在思维的指导下,知觉已经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在特征,还能够进一 步地理解事物所包含的意义。例如,在思维形成之前,学前儿童看到钟表 的指针一圈圈地旋转会觉得很有趣,思维的出现使他们理解了时间的概念, 知道短针指向12的时候是12点,短针指向5的时候是5点。在思维的参与下, 人类的各种认知水平都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十四节气
学前心理学概述
思维概述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 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 个方面或个别特征并加以思 考的过程。例如,我们可以 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 面、角、体;把动物分解为 头、尾、足、躯体;把一篇 文章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 语等。
学前心理学概述
思维概述
二、思维的过程
2.综合 (一)分析与综合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 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学生把无序的词语组成句子;教师在观察某学 生的品行、才智、性格等方面的基础上将他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由此形 成对这个学生的总体评价;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会对该商品的价格、 性能等方面做总体了解,然后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商品购买,这些都属于综 合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进程中过程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分析与 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发现 事物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1、思维: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态。
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
它具有思维的本质特点——反映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但是抽象概括水平低,还不是典型的人类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转导推理: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属于前概念的推理。
转导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其中没有类的包涵,没有类的层次关系,没有可逆性。
儿童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
4、电报句: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3个词组成,一般出现于一岁半至两岁左右。
5、情境语言:对话语言常常带有情境性,情境语言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
6、说出声音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语言发生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它既有外部语言的特点,又有内部语言的特点,自言自语出现在4岁左右。
7、原始情绪反应: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头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等,可以称为原始情绪反应。
原始情绪反应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关联着。
8、道德感: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比如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
9、理智感:理智感是人所特有的情感,这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比如求知欲和好奇心。
10、意志:意志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
11、直接动机:根据动机和目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和目的直接联系的称为直接动机。
西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资料包 课后习题答案 单元6
单元6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感知觉有什么区别?答题要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它是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内部规律的认识过程。
思维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
思维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又有根本的区别。
1.感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是对信息的接受和识别,而思维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对信息的加工;2.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3.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反映范围很小,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虽是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但它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
2.试举例说明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各自的特点。
答题要点: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的工具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动作思维是借助于动作、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思维。
如电工师傅通过检查和修理电源、电线和开关等解决电路故障问题,儿童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活动都需要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是利用个体头脑中的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例如我们设计晚会的场景、考虑衣服的搭配等,完成这些任务都需要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以语言为工具进行的思维。
我们在解决高难度的理性问题时常要用到抽象思维,例如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气候会越来越不好,为什么到了冬天天气就会变冷等。
3.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答题要点:1、幼儿初期的思维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2、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3、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综上所述,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水平,在整个幼儿期内,思维的特点又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体现了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
4、(答案略)实践活动1.通过见习活动,观察一节大班幼儿的科学课,总结教师是如何启发幼儿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的。
《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之间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模式和能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以下是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1.意向性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以行动和感觉为导向,他们往往通过触摸、试验等方式来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他们更关注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思考过程。
2.同时性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是综合性的,他们往往无法将多个因素分开考虑。
例如,在一张纸上同时画上两个形状,他们可能无法注意到其中一个形状是通过另一个形状画出来的。
3.动态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动态的,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是基于当前情境和感官信息的。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过去或未来的事件,而只能关注当下。
4.中心思维:学前儿童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重要的特征或因素上,忽略了其他的细节。
他们无法将多个因素一起考虑,只能专注于一个具体的特点。
5.静态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是静态的,他们无法理解变化和转化的概念。
例如,当一个物体变形时,他们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物体,而不是原来的物体。
6.私观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他们难以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很难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7.比例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比例的影响。
他们更容易理解大概念,而对于抽象的或具体的概念则较难理解。
8.规则思维:学前儿童开始理解并应用一些简单的规则。
例如,在玩棋盘游戏时,他们学会了按照规则移动棋子。
9.现象思维:学前儿童对于物体的认知主要是基于外观和表面特征的。
他们更关注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忽视了内在的本质。
10.直观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他们用感觉和行动来理解事物。
他们的思维主要基于感觉和经验,而不是逻辑推理。
总之,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他们的思维是以行动和感觉为基础的,对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能力较弱,难以理解抽象和转化的概念。
他们的思维主要围绕着个体的感受和体验展开,很少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 复习笔记一、思维的发生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思维的发生1.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1)普通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①一般的心理学著作中定义的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②一般性的思维概念指的是逻辑思维,它是人类典型的思维形式,个体身上很晚才能完全形成,而且它的形成也非一蹴而就,有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2)儿童心理学的思维概念由于儿童心理学是以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更广泛,包含思维的萌芽以及迈向逻辑思维途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2.思维发生的指标(1)思维与其他认识过程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的间接性、概括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特征。
这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
(2)将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作为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3.思维的发生儿童最初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依靠动作实现的,最初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用动作“设计”成的。
1岁左右,儿童手的动作开始出现了新的功能——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
这两种功能的出现为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直接前提。
(1)表意性动作的间接性①表意性动作的含义表意性动作是指用动作表达意愿。
11~12个月的婴儿都会用手指向成人指出他们想要的东西,或者指向他们想去的地方。
②表意性动作包含着儿童对一系列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目的是拿取物体或出门玩耍,而依靠自己的力量达不到目的;成人有能力而且会帮助自己。
这时,手的动作已不仅仅是获得事物触觉信息的手段,也不仅仅是直接运用物体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具有象征功能的类似语言的符号,并使得心理反映具有了初步的间接性。
表意性动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能——利用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一种高于感知和记忆的认知能力。
(2)工具性动作的概括性①工具性动作的含义工具性动作指的是按照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功用来使用物体的动作。
学前心理学李庶泉-思维
学前心理学李庶泉-思维学前心理学李庶泉思维在学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李庶泉先生对于学前心理学中思维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思维,简单来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对于学前儿童,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形成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逐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
这意味着他们的思考往往与他们的动作紧密相连。
比如说,当一个孩子想要拿到高处的玩具时,他可能会先尝试伸手去够,够不着的时候可能会搬来一把椅子站上去。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动作直接引导着他们的思维。
他们通过实际的行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从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与此同时,学前儿童的思维还具有具体形象性。
他们更多地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形象和表象来进行思考。
给孩子们讲故事时,如果只是单纯地用抽象的语言描述,他们可能很难理解。
但如果配上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手势,他们就能更好地领会故事的内容。
例如,在讲述小兔子乖乖的故事时,展示小兔子可爱的图片,或者模仿小兔子的动作,孩子们会更容易想象出故事中的场景,进而理解其中的道理。
李庶泉先生强调,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和利用孩子们思维的这些特点。
比如,在教学活动中,多采用直观的教具,让孩子们通过直接观察和操作来学习。
组织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和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观察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表现。
当孩子们问出“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月亮为什么会跟着我走?”这样的问题时,这正是他们思维活跃的体现。
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试图去寻找答案。
然而,学前儿童的思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往往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关系。
比如,对于数字的概念,他们可能需要通过具体的物体数量来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数字符号。
对于时间的概念,他们可能还不能准确地理解分钟、小时的含义。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思维是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认识的高级 阶段 B思维反映事物的表面、个别属性及事物间的外部联系; 感知觉反映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C思维的反映是间接的;感知觉的反映是直接的 D思维使人的认识超越时空,可溯过去、可展未来;感 知觉让人对当前的事物产生有具体而生动的了解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我们没有直接看到下雨,但是通过地 面湿漉漉的“媒介”和多年的经验,总 结得出只有下雨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从 而间接得知昨晚下雨的结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一、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
2.概括性
一、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指人们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 理解和认识另一些没有被感知的事物、事物间 的关系及事物发展的进程。
案例1:村上幸雄先生拿出一把曲别针,请大家动动脑 筋,打破框框,想想曲别针都有什么用途?比一比看 谁的发散性思维好。会议上一片哗然,七嘴八舌,议 论纷纷。有的说可以别胸卡、挂日历、别文件……
发散思维
案例2:甲>丙 甲<乙 乙>丙 乙<丁,求:丙和丁 的关系
聚合思维
一、什么是思维 (三)思维的种类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可以分为: (1)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 规则解决问题,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解 决方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向思考以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方式。
一、什么是思维 (三)思维的种类
3.根据解决问题使用方法的独创性来划分 (1)常规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
著名实验:卢钦斯的量水实验。实验中,要求 被试用大小不同的容器量出一定量的水,用数 字进行计算 。
3.根据解决问题使用方法的独创性来划分
(1)常规性思维:是指运用已知的、现成方 法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了与已知的完全 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妞妞手里有一个娃娃,她就想起抱娃娃玩过家家游戏, 当娃娃被拿走后,游戏也就结束了。妞妞的思维是 (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 创造性思维 3.“燕子低飞要下雨” 反映了思维的( )。
A直观性 B间接性 C概括性 D创造性
4.“气象学家通过卫星云图和仪器检测等科学方法预测 未来的天气情况”,这体现了思维的( )。
(1)直觉行动思维
定义: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 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 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边做边想或者做完再想 ”
尝试错误实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具体形象思维
定义: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 象来进行的思维,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 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警察?
L/O/G/O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思维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三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过程 三、思维形式 四、创造性思维 学前儿童的思维 一、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四、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本章学习目标
1.掌握思维的基本概念,理解思维的过程与形式 2.理解并掌握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3.初步学会培养学前儿童思维的策略
一、什么是思维 (三)思维的种类
1.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以分为: 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可以分为: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3.根据解决问题使用方法的独创性来划分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课堂练习:
1.思维是人脑对事物( A直接、表象 )的反映。 C间接、概括 D创造性 B具体、形象
作业:
什么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 逻辑思维?并举例说明。
L/O/G/O
Thank You!
w w w . t h e m e g a l l e r y . c o m
4.增强了解研究幼儿的专业意识,逐步树立科学 的儿童观
第三节 思 维 概 述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过程 三、思维形式 四、创造性思维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特性
(三)思维的种类
一、什么是思维
当你早晨醒来,推 开窗门一看,发现地 面上湿漉漉的,你就 会得出什么结论?
一、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
2.概括性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是?
感觉:颜色鲜艳、芳香扑鼻
知觉: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推断春天来了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是?
感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
(3)抽象思维 定义: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 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严格地说幼儿尚不具备抽象逻辑思维,但幼儿
晚期幼儿开始出现这种思维的萌芽。
一、什么是思维 (三)思维的种类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可以分为: (1)聚合思维 (2)发散思维
一、什么是思维
(三)思维的种类
一、什么是思维 (三)思维的种类
1.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以分为: (1)直觉行动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一、什么是思维 (三)思维的种类
案例1: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要玩球。一 旦动作停止,对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直觉行动思维 案例2:如计算3+4=7,不会对抽象数字进行加减,而 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 四个苹果等具体形象计算。 形象思维 案例3:孩子懂得了“5”、“8”这些数字可以是任何 事物的数目,“5”既可以是5个苹果,也可以是 5张桌 子或5把椅子。 抽象思维
(1)探知历史
(2)知晓现在 (3)预测未来
一、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的特性
2.概括性: 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反映的 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联系。
幼儿第一次入园,老师介绍自己说是班主任李老师
幼儿每次入园,都看到班主任李老师
幼儿概括出一个结论:我们的班主任是李老师,她每 天都在幼儿园迎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