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太极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图洛书太极图
时间:2010-10-09 08:19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347次
河图洛书太极图
河图洛书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说它是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地理、历法、气象、音律、医学等诸多高明学科之母,其中包含了诸多未被人们理解的宇宙奥秘。
人们只要明了其神秘,就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
故而历代研究者,都急于知道其具体涵意与答案。
数学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向导,人们离不开数学,否则,就不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客观事物,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太极图与河图洛书解析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太极图、河图、洛书是三个最古老的图形,
太极图就是道的示意图,河图是阳的示意图,洛书是阴的示意图.
幻方(纵横图)——解法
幻方最早记载于我国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时期《大戴礼》中,这说明我国人民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知道了幻方的排列规律。
而在国外,公元130年,希腊人塞翁才第一次提起幻方。
我国不仅拥用幻方的发明权,而且是对幻方进行深入研究的国家。
公元13世纪的数学家杨辉已经编制出3-10阶幻方,记载在他1275年写的《续古摘厅算法》一书中。
在欧洲,直到574年,德国著名画家丢功才绘制出了完整的4阶幻方。
摘要:一部《周易》,“简捷明了”。
因“象、数、理”寓其中,不需再去说明。
《周易》系辞讲得好,“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凡事都一分为二,《周易》之书也一样,因其过于简捷,随着时间变易,语言环境变迁,思辩方式的演变,弄得繁缛末节,反而不能明了了。
其实,《周易》有其深化,完善的过程,有其内在规律性。
“数、象、理”是其核心内容,“占”是其技术手段及应用。
《伏羲八卦次序图》主“数”,《先天八卦图》主“象”,《后天八卦图》主“理”。
“占”是以对“数、象、理”之综合应用。
《周易》是“数、象、理、占”的提炼、归总和综合应用。
本文论述“数、象、理”是根据日、月、地三者运动关系而来的,具有客观性。
日、月、地运动是地上一切能量变化,生命活动之源泉。
任何生命活动和社会现象都脱离不了日、月、地天体运动节律及其影响范围,即都超越不了太极八卦规律。
也就是任何事物都遵循太极八卦之“数象理”。
故太极八卦具有物质基础,
具有客观性。
致于“占”,则类似于当今的生命“克隆”技术,是一种信息克隆。
关键词:周易 太极 八卦 先天八卦 后天八卦
自古以来,对待《周易》一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肯定。
持肯定态度者,倾毕生精力,学习,研究,应用《周易》。
历朝历代以来,著书《周易》可谓汗牛充栋。
一种是否定。
持否定态度者极力歪曲,打压《周易》的研究,应用。
尤其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占领思想阵地以后,认为“八卦”的应用,是“无根无据的迷信”。
不管是肯定也好,否定也好,《周易》的研究与应用,由过去官方太卜掌握,到后来流入民问,持久不衰,除《易经》之外,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学问,持续研究,应用几千年而不衰,这不是仅仅用“文化热”现象能解释得了的。
那么,“太极八卦”到底蕴含了什么?也就是说“太极八卦”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1、《易》文化渊源及其演变
就象一个运动健将,回顾性观看他蹒跚学步的影像,正确的态度是即不能夸大他蹒跚学步的作用,也不能否定他幼雉行为的存在。
今天回顾性总结中《易》文化及其演化过程,未免觉得人类早期的认识是那么幼雉,甚至可笑。
但是,否定它,就无从探讨“太极八卦”的物质基础,过分夸大,高推圣境,就又会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步,仍被认为是“迷信”。
我们今天应用最普遍,最方便的高科技机器莫过于电子计算机(电脑)。
它也不是一朝被发明,被应用的。
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这中间有一个复杂的过程。
先是人类发明电,继之生产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原件,经过若干年,组装成收音机,又经若干年,发明集成电路,组装成电视机,后才有计算机。
单是计算机也有一个性能优越化,功能多样化,携带便捷化的过程。
《易》文化也是如此。
它是在人类蒙昧无知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对天体简单的认识,后历经“三圣”,再到无数实践,探索,补充,发展起来的。
是有其物质基础和内在规律的。
《系辞》云“古者包羲氏仰观天文……”,那么,他仰观的什么天文?有什么样的天文反复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亘古不变?人类从野蛮的动物状态进化到文明状态的人时,应当说还不知日、月周期及规律。
但是日、月又是反复出现和可以感知的存在。
于是就有了种种关于日月的崇和拜神话传说。
在种种的神话传说中,现在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想象的结果,哪些是认识的过程。
而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既使称不上一个“科学家”,也能被称为上古时期的一个伟大的“观测家”。
是他最早观测日月,创立“太极、八卦”图画。
1.1 太极图的形成过程.
从伏羲氏起就已经有了对日月的观测及记录.古人最早观测日影的工具是土圭,用
土筑成,上圆下方,分三点设立(立着的叫圭或立圭,卧着的叫表或叫圭表)。
见上图1。
以日出、日入两点定东、西,平分两半,中间一垂线为子午线定南北。
(把圭表放在南北线上,有立表的一端在南)。
后来把立圭改成立八尺标杆,操作一样,记录每天(重点在二
十四节气)中午时的日影长度。
以一年之中,立柱的阴影在圭表上最大距离者为冬至节,最小者为夏至节。
把圭表划成十二段(分二十四节气),如图2所示。
记录日影的数据,某地观测台记录数据如表1。
(摘自《周易全书》P2338。
团结出版社)
上图2圭表本是一个直尺表,上顶端为“夏至”点,下顶端为“冬至”点。
另二十二个节气共用十一个刻度。
即小寒=大雪;大寒=小雪;立春=立冬;雨水=霜降;惊蛰=寒露;春分=秋分;清明=白露;谷雨=处暑;立夏=立冬;小满=大暑;芒种=小暑。
见图2。
那么,把图2圭表标尺刻度作一个等变量处理,使之成为一个圆形。
如图3所示。
这样,把24节气均匀分布在一个圆图上,再把表1的数据分别填上,得出一个实测数据图。
见下图4。
从表1和图4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夏至日影长为1尺6寸。
留有一个“小尾巴”。
假设某观测点,夏至点日影为“0”,也就是说,为作图方便,我们把每一个节气的数据都减去1尺6寸。
那么,修正以后的图形如图5。
如图5为图4中每一个向量都减去1尺6寸后修正桃心图。
古人观测日影,不是单纯为观测而观测。
观测的目的在于弄明白日月运行规律。
在修正数据图中(图5),圆中的桃心形每一条线段,可以理解为某地理位置在24节气的日影实际长度,而桃心形外与之对应的空白部分,表示白天增加的部分。
更进一步分析和观察得出结论,从冬至到夏至,日影虽在缩短,白天实际是在延长,只到夏至白天达到最长。
那么,过夏至点以后,日影又在延长,白天实际在缩短,只到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昼夜时间总量不变。
这里只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上半年看白天,白天在增加。
下半年看夜晚,夜晚在延长。
把从夏至到冬至逐渐延长的阴影看作夜晚的一部分,平移到大圆圈的边上,而昼夜时间问题不会改变。
图象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
具备了“太极图”的雏形。
图6中阳影和阴影分别表示:上半年白天在延长的同时,仍有夜晚的存在,故“阳鱼”中有阴眼。
下半年黑夜在延长的同时,仍有白天的存在,故“阴鱼”中有阳
眼。
于是把图6修改成图7。
以上为太极图的演化过程,没有人为的因素,完全是根据实际数据而来。
只是在作图时,按比例缩小而已。
所以说,太极图是有物质基础的。
1.2 八卦的由来
以上推演了太极图的形成,具有客观性。
是先民观测、记录、提炼的结果。
那么,八卦是何意?由何而来?为何只有八经卦,每卦三爻,而不是十六卦,每卦四爻或其他的形式?也就是说,“八卦”,“六十四卦”是由什么决定的?
“卦”者挂也。
“县(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卦”字由古人观测工具“土圭”而来。
所以“卦”仍与观测“日月”这两个“象”有关。
1.2.1 太极概念出现
从以上推演太极图我们可知,太阳循环一周,这么一个抽象的过程,是谓太极。
同理,月亮循环一周,这么一个抽象的过程,也视为一个太极。
广义的讲,凡以一点为中心作圆周运动,或者以一点为中心,向外扩布的一定的空间范围都视作一个太极。
用一个圆圈表示。
如图8。
后来演变成一个哲学概念,表示任何事物,或者发展变化着的事物的任何阶段,都可视见为太极。
太极,一般可以理解为中心点,初始点,原始状态等。
所以太极圈又有零的含义,相当于“无”的概念。
所以,《老子》曰“有生于无”。
1.2.2 两仪的产生
由上推演太极图可以看出,太极图是根据对太阳年运动日昝变化观测而得。
从冬至到夏至,白天在延长,视为阳。
从夏至到冬至,夜晚在延长,视为阴。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把太极圈“一分为二”,一半阳,一半阴。
这一阴一阳就为两仪。
它与太极概念一样,演变成一个哲学概念:如以大地为中心,以一定的太间范围为太极的话,那么,两仪就是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系辞:阴阳二仪配日月)。
以人类为太极,则男人为阳,女人为阴。
雄性动物为阳,雌性动物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
阴阳是普遍的现象,阴阳概念也是最重要的哲学概念。
古人取象于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规定阳爻用 表示,阴爻用 表示。
1.2.3 两仪生四象
由太极一分为二以后,还不能足以说明问题。
如上、下半年各有160天,还不能细化。
太极生两仪这种二分法的规则不打破的话,应当以此办法继续划分上、下半年。
恰好在上半年有一个春分点,下半年有一个秋分点处于各自的中点。
这样,一年就分出春、夏、秋、冬四季。
同理,一月分出逆、望、既望、晦四象。
一昼夜也分出上半天,下半天,上半夜、下半夜来。
四象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分别用符号“ 、 、 、 ”表示。
1.2.4 四象生八卦
按“一分为二”的数学规则,把图10中的每一部分再按先阳后阴的顺序划分原有的四象,就可以得出图11的形式,即八个部分。
从图11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步都可以用一个阴、阳爻符号表示。
那么,这八个部分,实际就是八个卦。
图中阳影用阳爻 表示,图中阴影用阴爻 表示,从内向外排列阴( )阳( ),就会得出如图12的八卦来。
我们可以看出,图12不同于任何一种八卦形式。
如此的分法,只是严格按照“一分为二的数学法则”,表示的是一种“数”的关系。
《黄帝内经》曰:“阴阳之数各有多少者,曰三阴三阳也”。
这里的“三阴三阳”指另外的数字系统——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和本八卦系统意思很接近。
那么,本八卦各卦数是多少呢?以二进制规则, =0, =1,与八卦自然数(十进制)对应关系如下表。
1.2.5 伏羲八卦次序图
图12这种八卦图不同于任何八卦图,它只是推理的一个过程。
从图12可以看出,由 、 、 、 、 、 、 、 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量变过程。
从表2二进制数,十进制数和八卦次序数都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但是,从 到 ,或者从 反向直接到 ,虽然相邻,却不能衔接,不能过度,也就是说,图12虽是圆形,却不能流通,不能表示日、月圆周运动,不符合日月循环运行的事实。
因为它代表的是直线型变量,而非曲线型变量。
但是,由这八卦所产生的数,相重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讲384爻,正合闰年384天。
这种即能表示一年之天数,又不能描述日、月循环运行的矛盾情形,在古代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制约着古人对于问题的认识。
当时古人为了克服这个矛盾,设想“生十个太阳,十二个月亮”轮流值班的办法,来解决不能循环运行的问题。
这样,单纯把图12中八卦次序数解放出来,,先圣伏羲对此图作了等量变形处理,以直线型变量表示。
借盘古开天辟地之说,把“天”和“地”( 为天, 为地)分开,把圆形图示等量改变
成直线形,保持八卦次序不变。
这样,图13就演变成图14“伏羲八卦次序图”了。
伏羲八卦次序也叫先天八卦数。
所以,八卦推导出来以后,我们可以看出,它最早的基本的含义之一就是“数”。
事实上,按照“一分为二”的数学规则,由八卦可以再继续分成十六卦,为什么不分了呢?为什么所说只有八卦呢?
从以上的推导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都是以太阳为分析对象的,月亮的运行具有同样的道理。
太阳是一个大太极(大周期),在这个大的周期过程中,又包含了12(或13)个月周期(小太极),同时,还包含一年365(闰年384)个日周期。
这样,太阳八卦与月亮八卦相荡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384爻正好合闰年384天。
所以说384爻封顶,限定了一个太阳周期(太极)为八卦,一个月亮周期(月太极)也是八卦。
而不能有其它的形式。
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每卦只有三爻。
道理很简单,从八卦的形成过程上看,是因为太极被分割了三次,而本质上讲,每卦三爻代表着日、月、地有直接关联的三大星体。
八卦及其数推导出来以后,我们提出一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是八卦?两仪生四象后,四象也可以表示事物运动周期,为何不用四象?如果说用四象表示事物运动周期过于简单,那么,“十六卦”应当很“准确”,按一分为二之分法,八卦很简单地分成“十六卦”,为何没有“十六卦”之说?
“卦”者由古人观测日影工具土圭(圭表)的意义引伸而来,是天体测量的工具,目的在于观测日月运行,所以有人讲八卦是无字天书,是有道理的。
古人长期观测,发现从冬至到夏至再回到冬至,寒、暑往来是一个大周期,它里面包含了12个月象周期,以及365个日周期。
以 、 、 、 、 、 、 、 为一个大的周期,象太阳年周期运运动(如图15)。
在太阳年周期这样一个大的循环过程中,蕴含着12个月周期。
每一个月周期仍以 、 、 、 、 、 、 、 顺序排列。
也就是说,内八卦(大周期)象太阳年运动,外八个八卦象多个月周期(中周期)。
年、月周期又都包含着日周期,就是如上图中的六十四卦(谓之小周期)。
小周期由内八卦三爻和外八卦三爻共六爻组成。
见上图所标记。
这样,一爻象一天,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
象一年(闰年)之全数。
1.3 先天八卦图及其意义
《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的精髓在于“数”。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对日月的观测也一样。
《伏羲八卦次序图》从数学上讲,它是直线型的,不能循环流通,被阻碍在由 向 流通的这一步。
古人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轮流值班的神话。
这个神话流传了许多年,一直到舜帝时代,经过长期观测才得出结论: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它
是连续运行、循环无端的(《乾》用九:见群龙无首)。
同样,也只有一个月亮,永不停息的运行着。
(《坤》用六:利永贞)。
于是“舜命后羿射日”——修改历法,减去九个太阳,留一个太阳及一个月亮。
通过对月亮象的变化观测,先发现了天体运行八卦图——月亮象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即“先天八卦图”。
1.3.1 先天八卦的由来
《伏羲八卦次序图》具有积极的意义:确定了八卦符号具有“数”的含义(见表2),并且由此演变了《伏羲六十四次序图》,其384爻数与闰年周天数相吻合。
但是,它是对事物现象表述的一个侧面,还不能完整的表述事物的整体活动现象及实质。
例如,利用《伏羲八卦次序图》就不能描述日、月的循环运行的问题。
所以说,它与日月“连续运行”现象不相符。
古人观测得出结论:日月运行,不仅有“数”的内在关系,还有“象”外在变化。
尤其是月亮有明显的形象变规律可循。
通过观测月象的变化和正确表述这种变化规律,就得出《月象八卦图》。
“古者包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的什么天文?“在天成象”及其形象变化最明显,而又恒久不变者,莫过于月亮。
月亮变化现象,三十而晦,完全消失,为阴( ),初三傍晚,庚方出现弯弯勾月,其象为 ;初八傍晚,在丁方出现上弦月,其象为 ,十五傍晚,甲方出现满月,其象为 ,这时月亮又大又圆;十六清晨,辛方望月开始亏,其象为 ;二十三清晨,丙方出现下弦月,其象 ;三十清晨,月亮又消失在东北(癸)上空(《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其象为 。
上左图中, 、 、 、 、 、 六卦已经有了“位置”,还差 、 二卦。
在月亮象中,没有一个“象”是周围亮,中间暗的离象( ),也没有出现中间亮四周暗的坎象( ),怎么办?根据“伏羲八卦次序数”的大小关系,离卦 的大小,实际介于 与 之间,坎卦 的大小,实际介于 与 之间,于是将 、 二卦补上,得图16。
这种“象”的变化过程,本是均匀的,为什么作此图时,有间隔呢?因为这是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观测到的象。
本图只表示月亮形象的连续变化,“没有绝对的时空意义”,把它们均匀地分布,得出如下图17。
月象的变化是这样的。
那么,太阳的循环运动是否也可以如此表示呢?太阳虽然没有形状的改变。
但是太阳在“南回北归连续运行”过程中,其晷影的长短(形状)是有变化的。
冬至节气:日晷最长,全阴无阳,其象为 ;立春节:阳初长,其象 ;春分气:阴阳各半;其象 ;立夏节:阳盛阴衰,其象 ;夏至节气:阳壮阴绝,其象 。
立秋节气:阴初生,其象 。
秋分节气:阴阳各半,其象 。
立冬节气:阴盛阳衰,其象 。
冬至节气:阴盛阳死,其象回到 。
同样的道理,根据这种晷影的长短变化,画出同样的《太阳晷象八卦图》,以此来表示太阳的
连续循环运动。
图18。
古人对天体认识的理论基础是“大地中心论”和“日月顺行”。
古时,人们在观测日月运行时,以大地为中心,又以大地为参照系,发现太阳东升西落。
更为重要的是认为月亮也是西落的,只是每次升起位置不同而已。
这样图17月亮象八卦图也应和图18日晷象八卦图有同样的运转方向。
又因为这两个图都是表示“形状”变化的,所以,具有同等意义,于是把这两个图合二为一,是为《先天八卦图》
1.3.2 先天八卦图的意义
《先天八卦图》者,乃先发现的天体运行八卦规律图。
它的主要内涵是以日和月“形状”变化规律来展示日和月的循环运动并且与之相合。
首先,标示了日月运行的循环性,克服了“伏羲八卦次序图”日月直线型运动,不能循环的问题。
天上十个太阳轮流值日的想象,以“后羿射日”宣告结束。
其二:《先天八卦图》包含了《伏羲八卦次序图》“数”的意义。
或者说,《先天八卦图》的绘成有赖于“伏羲八卦次序数”在离卦 和坎卦 中的过度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伏羲八卦次序数图》为体,《先天八卦图》为用。
这二者的结合,更好的解决了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三者的关系问题。
用现代科学来讲: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并且,月球还在绕地球公转。
这三个周期运动关系在《伏羲六十卦方位圆图》一目了然。
较《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更能说明问题。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圆图》内八卦(每卦三爻)是一个“先天八卦图”,表示年周期循环运动。
外八卦以内八卦为依托,分八个中周期。
表示月周期多次循环运动。
由内向外,每一个六爻卦也是一个小周期,表示六个日循环运动(六爻代表六天)。
总计384爻,又与置闰年384天相合。
第三:《先天八卦图》只表示形状改变,没有方位的意义。
《伏羲八卦次序图》有叫《伏羲八卦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其中的“方位”的意思是指某一个卦与左右卦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具有空间东、南、西、北方的意义。
也就是说,《先天八卦图》中的八卦不具有五行的属性。
把《先天八卦图》配五行,是把它繁杂化了。
1.3.3 先天八卦的数学模型
人类对日月认知有一个过程。
由对日月崇拜到对日月观测,由十日轮流值日及十二月轮流值月不能循环到一日一月循环运行;由一日一月顺行再到日月交叉运行,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过程。
在完成了《先天八卦图》的绘制以后,古人为了从理论上更好的阐述天体运动,建立了天体运行的数学模型——《河图》,欲从日月分运动及日月合运动两个方面阐述天体运动。
《河图》这个天体运动数学模型是建立在以大地为观测点,以大地为观测背景的“大地中心论”的认识基础上的。
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观测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日月顺行”。
《系辞、第九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这里的“天”为乾卦 , 为太阳。
这里的“地”为坤卦 , 为月亮。
系辞所讲的天一、三、(五)、七、九表示太阳一个周期(太极)四个特征点。
地二、四、六、八、(十)表示月亮一个周期(太极)四个特征点。
因为有字无图,后来根据“日月顺行”的认识和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就把它作成图20的样子。
图20又可转化成图21简洁的表达形式。
这样把图中阳数依次相连视为太阳一周的运行,把阴数相连表示月亮一周的运行。
总的结论是:日月顺行。
这不仅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而且在《洛书》时就得到纠正。
本文为了探讨八卦图的形成过程,所以也对“错误”的认识也进行分析。
今天看来虽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日月循环运行。
因为《河图》是一个错误的图示,不能表示日月的真实运动,所以,《河图》虽为《先天八卦图》而建立的数学模型,却不能由此指导出《先天八卦图》来。
后来在《洛书》出现以后,纠正了《河图》中的错误。
根据《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推断,也许最早时《河图》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由于《易》无图,或图失传,导致后人在绘《河图》时,出现错误。
今人史力生发现这个错误,把2、7和4、9的位置对调,得《真河图》。
仅有“数”和“象”还不能清楚表达对一个事物的描述。
《列子篇、两小儿辨日》有这么一个故事:甲小儿说太阳初出时大,日中时小。
因为初出时太阳大如车盖,中午时小如铜锣。
乙小儿说太阳初出时小,日中时大。
因为太阳初出时其温……。
这里,甲小儿用的是“象”的表述,即用“大、小”来描述的。
乙小儿在这里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用“理”的表述。
即用“冷、热”表描述。
笔者所讲的“理”非《周易》书中卦爻辞的义理。
笔者把它定义为“五行”概念。
五行概念一出,和它相关系的四方,四季就密不可分。
五行之中又有生、克、制、化等关系,都可归为“理”的内含。
理——是对事物表述的又一个重要的因素。
或者说,理——主要是对事物功能、功用,能量变化的表达。
《先天八卦图》主要是对事物“象”的表达,是以月亮象为主要表达对象的。
《后天八卦图》主要是对事物理的表达,是以太阳功能(能量变化)为主要表达对象的。
那么,《后天八卦图》是怎样得来的呢?
由《先天八卦图》上升到数学模型——《河图》(《河图》改为《真河图》)。
由《真河图》而得《洛书》。
再由《真河图》和《洛书》更高一层次地分别推导出《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
下面摘抄史力生《易经科学新解》一书中P78关于《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的推导过程。
一、先天八卦图来自真河图
证明过程:
1.四象由两仪生成:两仪为阴、阳。
阴又生出阴和阳,阳也又生出阴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