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学角度论she中的诗歌成分

合集下载

从及物性和主位推进视角对乔伊斯短篇小说_伊芙琳_的结尾进行文体分析

从及物性和主位推进视角对乔伊斯短篇小说_伊芙琳_的结尾进行文体分析
语言学家韩礼德从功能的角度对主位进行界定,认为主 位(Theme)是话语的出发点,是句子的第一个成分,是小句所 关心的成分;述位(Rheme)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往往是话语 的核心内容;主位必须先于述位。主位的类型有组篇主位、人 际主位以及话题主位(张 毅,2008)。对主位和述位进行划 分的目的是要了解主位是如何进行推进的。语篇中每个句 子的主位和述位, 都和与之相邻的句子的主位和述位发生 着各种联系, 这种联系就是推进。随着主位一步步推进,语 篇 就 一 步 步 展 开 了 。 在 这 里 我 们 采 用 胡 壮 麟 先 生(1994: 128)归纳的三种最基本的主位推进模式: 第一, 平行型即重 复前句中的主位, 即第一句中的主位成为第二句的主位, 表 达为 T1→T2; 第二, 延续型即前句述位中某个内容发展为 一个新的主位, 表达为 R1→T2; 第三、派生型即前句中主位 和述位的内容一起产生一个新的主位, 表达为 T1+R1→T2。
从及物性和主位推进视角对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的结尾进行文体分析
○ 周翠霞
(鲁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摘 要] 本文以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结尾的部分片段作为语料,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 物性系统和主位推进模式对其进行了文体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这一段主要使用及物性系统中的物质过程和平 行型主位推进模式,因而能够更深刻地刻画出主人公伊芙琳在离家前麻木、怯懦、渴望新生活而又没有勇气迎 接新生活的两难选择。
二、从及物性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角度对其进行功能文体分析
本部分首先从及物性的角度对乔伊斯短篇小说 《伊芙
琳》结尾的这部分语料进行功能文体分析,并对这些过程进
行了统计分类。分析统计的结果是全段小句共涉及 21 个过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孤独的割麦女》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孤独的割麦女》

诗歌的音美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音韵 诗的诞生。 在1800年 抒情歌谣集》 《 再版序 上.虽然除了象声词之外.单个的语音本身与 言中, 他详细阐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理论, 意义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但适当的语 提出了新的 诗歌创作原则。 他认为诗的题材 音连接起来有助于传递一定的思想情感乃 应是田园生活, 诗的语言应为真挚单纯的语 至意思(刘曦芬, 2002)o 言 诗的目 ; 的是抒发情感、 歌颂自然和人性。 作为一首民谣体抒情诗,孤独的割 《 (马新国, 2002) 麦女》 不受传统的格律限制, 但诗人也追求 《 孤独的割麦女) 他与好友柯勒律治 形式上的整齐。 A 该诗分四节, 每节八行, 共 徒步游历苏格兰时写下的作品, 集中体现了 三十二行, 每行大体上包括四个抑扬格的音 他的浪漫主义风格。 本文通过对该诗在语 步, 尾韵一般为a b a b c c d d。 该诗在节 音、 词汇句法和修辞等语言层面上一些具有 奏上有些变化:全诗以抑扬格为主, 但又有 文体价值的语言点进行细致地描述和分析 四 句用扬抑格音步开头, 如:"Reaping and 来印证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 singing by herself;""Stop here, or gently 效果。 pass !"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 " 《 孤独的割麦女) 一首民谣体抒情诗, 和 “ M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 第 诗歌共分四节, 以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 一节 第四 三 行为 音步, 他为四 步。 一、 其 音 第 娘优美动听的歌声为贯穿全诗的线索, 第一 四 的 一 和第 行 压 。 一 每 节 第 特 三 不 韵第 节 两 节着重描述了一位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 行组成一句, 第二、 三两节却每四行组成一 边唱着凄凉的 第二节则采用了衬托的表 句, 歌 而第四节又有所不同, 最后三行组成一 现手法重点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 句。 这样就使得这首诗的节奏在统一中有变 第三节是诗人对收割女所唱歌词内容的大 化, 既有规律又不单调。 (王佐良 1987) 等,

诗歌《蛇》赏析

诗歌《蛇》赏析
中 国现 当 文 学研完

歌 《 蛇
。 孙 秋 英


曾 以 《 夜 之 歌 》和 《 游 及 其他 》 两 部 诗集 而 被 鲁 迅 昨 北 赞 为 “ 国最 为杰 出 的抒情 诗人 ”… 的冯 至 ( 9 5 l 9 ) 中 1 O 一 9 3 是 中 国现 代 最 著名 诗 人 之 ,他 的诗 歌 多深 沉 、含 蓄 , 于平
录如下:

他 在 1 2 年创 作 ,后 收 入 《 夜 之 歌 》被 广 泛 流传 的经 典 之 心 事 传 达 。 99 昨
诗 是 看 个英 国唯 美 主 义 画家 比亚 兹 莱 的一 副 黑 白线 条 画 而 作 化 出 你 、我 、它 三个 角 色 的 两 种相 思 。其 中 , “ ”对 爱 的 我
和 “ ”的相 思 , 左右 为 营 , 互相 呼 应 ,可 见 作 者 的匠 心 。 我

淡 中见 奇 巧 ,其 诗 歌 的盛 誉 几 乎 贯 穿 了整 个 现 代 文 学 。其 中
作 《 》就 是 一 很好 的例 子 。 据 作 者 自己后 来 同忆 ,这 首 蛇 个 的 一 即 景 小诗 , “ 上是 一 蛇 ,尾 部 盘 在 地 上 ,身 躯 直 首 画 条 长 ,头 部 上仰 , 口中衔 着 一 朵 花 ”,这 是 一 条 友善 的蛇 ,它 微 笑 着 , 目光 明亮 而澄 澈 , 因此 他觉 得 这 条 蛇 “ 美 无 邪 , 秀 在 诗 歌 中 ,所 以有 了这 首 脍 炙 人 r的 《 》 。现 把 其 诗 歌 摘 ] 蛇
( 载 于 昨夜 之歌 》北 新 书局 1 2 年 版 ) 原 97
的杂 志 《 面志 》 是 存 2 世 纪 9 年 代 末 由 当时 刨 造 社 的几 名 黄 O O

从文体学角度浅析丁尼生短诗《鹰》

从文体学角度浅析丁尼生短诗《鹰》

从文体学角度浅析丁尼生短诗《鹰》作者:高晨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6期摘要:丁尼生作为英国桂冠诗人留下了许多佳作,《鹰》是其中的之一。

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出发,通过对诗歌的语音、语义、意象与象征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该诗的艺术魅力,从而让读者更加全面的理解与欣赏这首诗的内涵与特色。

关键词:丁尼生;《鹰》;文体学作者简介:高晨歌(1988-),女,曲阜师范大学东方语言与翻译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7-0-011.引言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是英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诗人,毕业于剑桥大学,于1850年继华兹华斯之后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

他创作题材广泛,并以优美的措辞,严谨的格律,将诗歌与音乐融为一体,彰显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其重要作品有《悼念集》、《尤利西斯》、《诗歌》等。

本文以丁尼生的短诗《鹰》为例,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和探索其写作风格和艺术之美。

2.从文体学角度解读《鹰》该诗创作于1851年,通常被认为是丁尼生为悼念亡友哈拉姆(H.Hallam)的抒情诗。

哈拉姆是丁尼生诗歌作品的忠实读者和鉴赏者,他们互谈人生,交流对诗歌的看法,友谊极深。

1833年哈拉姆突然在维也纳离世,这给了丁尼生沉重的一击。

带着悲伤的情绪,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来表达他对朋友的惋惜和对亡友的哀悼,《鹰》便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只有短短六行,两个诗节,语言简练却生动地勾勒出高山雄鹰、气势磅礴的画面,堪称诗歌当中的精品之作。

《鹰》全诗如下: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he stands.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s walls,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2.1语音层面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有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

《你是人间四月天》文体学分析

《你是人间四月天》文体学分析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文体学分析摘要:林徽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在诗歌、散文等方面也早已颇深,《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其代表诗作。

该诗意境清新,语言优美,堪称现代诗中的典范。

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了这首诗的结构特征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偏离;过分规则现象;暗喻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08-021.引言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本题材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文体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注重研究问题的形式和功能。

文体学涉及到的文体类别主要是诗歌、小说戏、剧及散文,其研究对象是各类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它最关心的是作品的语言运用技巧。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流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是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林徽因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

她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特色显示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新格律诗,该诗充分体现了新诗创作的”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

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无论该诗是为谁而作,都不影响我们对该诗的鉴赏。

这首诗语言简单,色彩鲜明,韵律优美,意境清新,充满欢快喜悦之情。

本文将从文体学的角度来探究其艺术特点,以展现不同的理解和欣赏视角。

全诗如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句爱的赞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文体对等”视角下的翻译比赛

“文体对等”视角下的翻译比赛

“文体对等”视角下的翻译比赛作者:杨丹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翻译比赛的评判标准之“文体对等”作为切入点,对第七届语言桥翻译比赛的比赛文章作文体分析,指出其中的翻译难点及策略,并提出对翻译比赛的看法。

旨在强调翻译中文体对等的重要性,望广大翻译爱好者引起重视,在文体分析方面多下功夫,提高翻译质量,呈现更多的优秀译文。

【关键词】翻译比赛文体对等语言桥一、翻译比赛略述近年来,随着翻译学科的不断壮大,翻译受到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翻译比赛的举办也是层出不穷,例如语言桥翻译大赛、韩素音翻译比赛等。

据报道,各项翻译比赛的参赛人数每年直线飙升,包括来自各大高校的学生、业内专业人士以及社会各界翻译爱好者。

这也说明了爱好并重视翻译的人越来越多。

从翻译标准的定义到翻译策略的选择,再到解构主义甚至对可译性提出质疑,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也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

如今,愿意挑战这个“烫山芋”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大学生从比赛中获得的或许不是高额的奖金,抑或不是一本权威的荣誉证书,但从一场比赛的精心准备中,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和见识却可以得到不小的提升。

首先,从比赛本身来说,看似仅是两种文字的互相转换,但要想呈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除了平时的积累,还需要踏踏实实地准备。

笔者认为就动笔翻译之前的准备工作尤其不可忽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步骤:熟悉原文;文体分析;查阅生词和资料;再读原文,揣摩风格。

显然,笔者在此把文体分析作为了翻译准备工作的“重头戏”。

文体分析的目的是让译者对原文文风的大体方向以及对整个文本的语言特点的把握。

以语言桥翻译大赛为例,“文体对等”被规定为评分标准之一(语言桥翻译比赛征稿启事里规定的评分标准:忠实原文,语意通顺;文体对等,文笔优美;富有创新性,译文有亮点)。

“文体对等”,即根据对原文的文体分析,使译文尽量重现原文文体特点。

可见,从文体学角度来分析原文是必然的。

艾米丽·狄金森《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赏析

艾米丽·狄金森《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赏析
• I willed my keepsakes, signed away What portion of me I Could make assignable, — and then There interposed a fly,
• With blue, uncertain, stumbling buzz, Between the light and me; And then the windows failed, and then I could not see to see.
一、音韵特征
• 狄金森的诗歌打破了传统的抑扬顿挫和五 步格律的束缚,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形 式,赋予美国文艺方面的独立性。本诗广 泛的运用了普通格律,即通过单数诗句抑 扬四步格以及双数诗句抑扬三步格的交替 转换。这种微妙的韵律结尾,留下了一连 串令人难以捉摸的隐隐嗡嗡声,给读者以 强烈的感受。
二、拼写特征
同的视角来阐释死亡和永生,让读者对于这个主题有了全新的理解 和感受——原来死亡并不可怕,它也可以是光明、温暖、充满希望 的,我们可以从容地释然地面对它。《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 整首诗的基调一改同类诗歌的忧郁悲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松幽 默的笔调。此外,诗人更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出发,“从人类体验 的角度来描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及其过程和情景,以假设和比喻的 手法来描述死亡和永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 《我死的时候听到苍蝇的嗡嗡声》被 认为是狄金森描写死亡的代表作。它 从一个已死去的人的角度回忆死前的 一刻,“我”躺在床上,呼吸渐渐变 紧,等待上帝降临来带走“我”的灵 魂,但只听到一只苍蝇沮丧的嗡嗡声,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挡在了“我” 和“光线”之间,阻断了“我”和尘 世的唯一联系,也打破了人们对宗教 的一切幻想。

从文体学角度论she中的诗歌成分

从文体学角度论she中的诗歌成分
wi i h a u f te d y t n t e me s r o h a .融 入 了 平 日 h e
烈 的 对 比 。 者运 用 了文 体 学 中两 个 重要 的 手法 , 两 个 极 端的 作 把 物 体被 组 织 在一 起 。 给 人 留下 深 刻 印象 。 会 可见 作 者 的一 番苦 心
的 瑰 宝或 者 必 定的 付 出
se ma e te sn h tS mme ig 她 . 许 是 夏 目的 h y b h o g ta u rsn s 也
绵 绵短 歌
ma e te c i h ta tmn b n s 也 许 是 秋 日 的 瑟 瑟 山 y b h hl ta uu r g i i
中图分 类 号 : 3 59 H 1 .
1 引言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号 :6 2 17 (0 91 — 0 5 0 17 — 5 8 2 0 ) 1 0 5 - 2
场饥 荒 或 是一 场 盛 宴 。 以上六 个 很 明显 的 暗 喻 , 目标 域 只 有 一
19 9 9年 的 电影 ” 丁 山 ” 的 片头 及 片尾 曲 se 其 歌 词 婉 诺 中 h,
是 在一 行 诗 或是 在 一个 句 子 中 ,由于 相邻 的 词 的起 首 字母 发 音 相 同 而产 生 的音 韵 。 音节 和谐 , 朗读 顺 1 悦 耳动 听 , 富音 乐 效 3, 极
果 。英 语 中有 不 少 使 用 头 韵 的惯 用 词 组 。例 如 , i a d f l f r n o , a u
第6 第1期 卷 1
V0. N .l 16 o1
i &-与 写 杂 志 Re n W rt ro c l ad a d iePe di a i

冯至蛇赏析 蛇冯至教案

冯至蛇赏析 蛇冯至教案

冯至蛇赏析蛇冯至教案一、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冯至蛇赏析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二、作品赏析(一)冯至诗歌《蛇》的意象蛇的意象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

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

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

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

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

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二)冯至诗歌的抒情特征冯至自己对早期诗作的评价是:“形式比较多样,语调比较自然,写的还是真情实感”。

文体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绿野仙踪》为例

文体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绿野仙踪》为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1, 9(2), 474-479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1.92066文体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绿野仙踪》为例申丹阳,张允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收稿日期:2021年3月25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0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7日摘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孩童的成长、思维的形成、价值观的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

儿童读物《绿野仙踪》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喜爱。

陈伯吹先生的译著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也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特色。

本文在文体学理论指导下,从音韵、词汇、句法和修辞四个方面对陈伯吹的《绿野仙踪》译作的翻译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总结符合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绿野仙踪》,文体学,翻译策略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A Case Study of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Danyang Shen, Yun Zhang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Received: Mar. 25th, 2021; accepted: Apr. 20th, 2021; published: Apr. 27th, 2021AbstractExcellent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work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children’s growth, forma-申丹阳,张允tion of thinking and shaping of values.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a children’s book, has attracted many readers. The translation work of Chen Bochui i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retaining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ylistic theory,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en Bochui’s The Wizard of Oz from four aspects of phonology, vocabulary, syntax and rhetoric, so as to summarize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suitable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KeywordsChildren’s Literature Works,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Stylistics, Translation Strategies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美国童话作家弗兰克·鲍姆(L. Frank Baum)的《绿野仙踪》是英美文学史上著名的儿童读物,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儿童读者的欢迎。

she-walks-in-beauty评论

she-walks-in-beauty评论

she-walks-in-beauty评论诗歌《她走在美中》(She Walks in Beauty)描述了一位美丽傲人又端庄典雅的女子。

诗人以诗歌形式唤起了文学家们对爱情和美的追求,让我们兴奋而惊叹。

该诗由五个笔触分段,写出了一个多重的图像,把这位女子的优雅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用大胆的内涵对她所拥有的美进行了描述,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浓浓的热情,使读者受到极大的感染。

第一段描绘的是诗人所看见的美:“她走在美中,表达出灿烂的平静和光彩夺目的华丽。

”这表达出来的是神秘而充满诱惑力的气质,仿佛这存在千年未变。

这段诗中用了最纯粹的比喻对她一系列的优雅和美丽表示了敬重,一步步将她走在这美中描绘出来,使诗歌内容充满了神秘和舞动的幻想。

第二段描述的是诗人所感知的灵魂:“她的眼睛如寂寞星辰,她的头发如朦胧的夜空,深夜的光芒将她的模样完美的衬托出来”。

诗人在这段诗中把感受洋溢出来,将精神上的美比作星空,晚上的大海总有深夜的光一缕,而这缕光也伴着她的灵魂,使之流动而充满热情,也映出了一种浓浓的灵动之美。

最后,作者完美的将第一段和第二段对比了出来,用最原始的文字将整个诗歌完成:“她活跃了水潭,歌颂着灿烂与宁静,这才是美的样子”,这表达了美的多元完美、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总之,《她走在美中》这首诗写得非常精彩,以深邃的语言把这位女子的身姿气质描绘得栩栩如生,表达出强大的美感。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美丽傲人又端庄典雅的女子爱情和尊重,强调了宁静和美的完美结合,还暗示了完美的爱情是什么样子,让人激动而又充满了思索。

诗歌中清晰的表达了诗人对美的深刻看法,它用平实的语言诠释了精神情感的纯洁与博大,使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从文体学角度浅析短篇小说的语篇研读方法——以《帕克大妈的一生》为例

从文体学角度浅析短篇小说的语篇研读方法——以《帕克大妈的一生》为例

从文体学角度浅析短篇小说的语篇 研读方法—以《帕克大妈的一生》为例摘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深度的文本解读, 仅仅关注语言知识的讲解,那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有效培养。

因此,做好文本解读有助于教师设计出围绕主 题意义探究、培养思维品质的教学活动任务。

本文以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帕克大妈的一生》为例,从文体学 角度,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短篇小说的文本解读方法。

关键词:语篇研读;短篇小说;文体学宿慧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颁布,确立了英语学科核 心素养框架,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中 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就要求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依托语篇探究主题 意义,而深入研读语篇是引导学生开 展主题意义探究活动的前提(王蔷等,2019)。

因此,做好语篇研读对于教 师设计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思 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而在文学作品 的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面临更大的 挑战,因为虚构类文本创作时的最初 目的在于愉悦而非教育读者。

对于读 者来说,感到愉悦比受到教育更容易. 但理解愉悦的原因却更困椎(Adler& Doren, 2014 )...本篇文章以凯瑟琳•曼 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帕克大妈的一 生》为例,基于莫提默•J.艾德勒与查 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2020.彳彳英语学习的小说阅读框架及文体学知识分享关于短篇小说文本解读的方法,以期探讨如何提高教师解读虚构类文本的能力,,短篇小说文本解读层次与文体学方法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将小说文本阅读分为三个层次,笔者将其提炼为:分析基本元素,掌握文章主旨;融入情境,探究主题;分析叙事,挖掘潜文本(Adler&Doren,2014)..在不同解读阶段,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文体学方法,做好短篇小说的文本解读。

1.分析基本允素,掌握主g短篇小说涵盖的基本元素有事件(incidents)、人物(characters)、人物的心理活动(thoughts>、话语(speeches)、情感(feelings)与行动(actions),作者运用这些元素为读者讲述故事(Adler&Doren,2014)。

文体学英语诗歌的用词特点及分析

文体学英语诗歌的用词特点及分析

1. use waste‎ words‎ and uncom‎m on words‎Some engli‎sh words‎used by the ancie‎n ts has alrea‎d y been elimi‎n ated‎by the times‎becom‎e waste‎words‎(archa‎i c or less commo‎n words‎) in daily‎life and prose‎, But very commo‎n in poetr‎y。

That may be the antiq‎u e words‎can trigg‎e r the emoti‎o ns of poets‎. Perha‎p s it may looks‎elega‎n t by using‎these‎ancie‎n t words‎to attra‎c t the atten‎t ion of reade‎r s.Mainl‎y poetr‎y focus‎more on the subau‎d itio‎n of words‎, the era of chang‎e do not pay atten‎t ion to the spoke‎n text.Examp‎l es:nouns‎Swine‎ ----- pig swain‎----- farme‎r Spous‎e------ wife prono‎uns thou -----you Thy -----your mine ------myadjec‎tives‎lowly‎----humbl‎e mute ----- silen‎t fond ----- fooli‎s hverbs‎quit ------live wax ------- grow quoth‎-------said adver‎b s hapty‎ ------perha‎p s oft ------ often‎full -------very Examp‎l e:It is an ancie‎n t marin‎e r,And he stopp‎e th one of three‎."By thy long gray bread‎and glitt‎e ring‎ eye," Now where‎f ore stopp‎'st thou me?…He holds‎him with his skinn‎y hand, "There‎ was a ship," quoth‎he. he Rime of the Ancie‎n t Marin‎e rby Samue‎l Taylo‎r Coler‎i dge"Hold off !" unhan‎d me, "gray-beard‎l oon! "Eftso‎on s his hand dropt‎ me.2. Omiss‎i on of the words‎In Engli‎s h poetr‎y , in the premi‎s e of not ruin the expre‎s s of the meani‎n g , and meet the requi‎r emen‎t of the metri‎c al, some kind of words‎ shoul‎d be omitt‎ed.Omit the defin‎i te artic‎l e.Eg. creep‎i ng like(a)snail‎unwil‎l ingl‎y to the schoo‎lOmit the noun and prono‎u n.Eg. (he)who steal‎s my purse‎steal‎s trash‎Omit the finit‎e words‎.Eg . happy‎is the man, whose‎wish and care.Omit the prefi‎xEg. despa‎i r and angui‎s h fled (from)the strug‎g ling‎soulOmit the relat‎i ve prono‎u n.Eg. It is the dista‎n ce (that)lends‎encha‎n tmen‎t to the viewOmit the auxil‎i ary verbEg. I speak‎not = I do not speak‎Omit the predi‎c a te verbEg. Mean thoug‎h i am ,i (am ) not wholl‎y so.e prope‎r words‎ t o expre‎s s prope‎r meani‎n g.An accom‎p lish‎e d poet, alway‎s try to avoid‎using‎outda‎t edvocab‎u lary‎. Some poets‎even use two unrel‎a ted words‎to indic‎a ting‎some kind of profo‎u nd signi‎f ican‎c e.For examp‎l e, in Milto‎n's Lycid‎a s ''Blind‎mouth‎" refer‎s to that pries‎t who are eager‎ t o enter‎ the churc‎h under‎ the prope‎l of inter‎e sts.In fact, ''blind‎" and "mouth‎" are two total‎l y unrel‎a ted objec‎ti ves‎, but he shoul‎d combi‎n e them toget‎h er natur‎a l ly and it reach‎the effec‎t of pecul‎i ar.The use of simpl‎e word can pit one again‎st tenA piece‎ of good poem must use as far as possi‎b le with the most conci‎s e words‎to expre‎s s its meani‎n g. A poet who is good at using‎words‎not only can make use of vocab‎u lary‎to reduc‎e the poetr‎y of words‎, and can great‎l y enhan‎c e their‎expre‎s sive‎and appea‎l ing.Examp‎l e one:Robot‎ frost‎'s poetr‎y The Span of Life only has 2 lines‎ with total‎l y 16 words‎, but it shows‎ preci‎s el y the princ‎i ple of rise and fall of the life.The Span of LifeThe dog barks‎ backw‎a r d witho‎u t getti‎n g upI can remem‎ber when he was a pupExamp‎l e two:In 1931 , Mr. Pond worke‎d at the subwa‎y of Lond . In the crowd‎s he saw some beaut‎i ful face, some were elega‎n t women‎ ,some were beaut‎i ful girls‎, and some lovel‎y littl‎e girls‎. At first‎ time ,he use 130 line to descr‎ibe the beaut‎i ful scene‎r y, but he find that the 130 lines‎ could‎ not expre‎s shis emoti ‎o n and feeli ‎n g . Sudde ‎n l y he start ‎e d to reduc ‎e the poetr ‎y until ‎ only to lines ‎ witch ‎ could ‎ expre ‎s s the emoti ‎o n thoro ‎u ghly ‎.In a Stati ‎o n of the Metro ‎The appar ‎i tion ‎ of these ‎ faces ‎ in the crowd ‎;Petal ‎s on a wet, black ‎ bough ‎.4. Repet ‎i tion ‎ i s the repea ‎t ing of a sound ‎, word or phras ‎e for empha ‎sisTrees ‎Of all the trees ‎ in Engla ‎n d,Her sweet ‎ t hree ‎ corne ‎r s in,Only the Ash , the bonni ‎e AshBurns ‎ fierc ‎e while ‎ it is green ‎.Of all the trees ‎ i n Engla ‎n d,From sea to sea again ‎,The windo ‎w l ovel ‎i est stoop ‎s her bough ‎t sBenea ‎t h the drivi ‎n g rain.Of all trees ‎ i n Engla ‎n d,Repet ‎i tion ‎ of sente ‎n ce Repet ‎i tion ‎ of words ‎Past frank‎i ncen‎s e and myrrh‎,There‎'s none for smell‎,of bloom‎ and smoke‎s, Like Lime and Junip‎e r.Of the trees‎in Engla‎n d,Oak, Elder‎,Elm,and Thorn‎,The Y ew alone‎ burns‎lamps‎ of peace‎For them that lie forlo‎r n.。

文体学视角下的英诗汉译——以A Red,Red Rose三个汉译本比较为例

文体学视角下的英诗汉译——以A Red,Red Rose三个汉译本比较为例

的爱 情 立场 , 充 满 了一 种 海 枯石 烂 的 勇气 , 同时 让 读者 感受 到彭斯 对 心上人 呼之 欲出 的浓浓情 意 。
三、 三个 中译本 的比较
这 首名诗 被 诸 多译 家 翻 译 过 , 从 翻译 风格 上 讲还 相去 甚 远 。其 中作 者 甄 选 “ 我 的 爱人 像 朵 红
韵( L u v e ’ S l i k e ) , 使诗歌读 起来音韵美 十足 ; 重复
( O m y L u v e ’ S l i k e r e d , r e d r o s e . T i l l a ’ t h e s e a s
g a n g d r y . T i l l a ’ t h e s e a s g a n g d r y, my d e r, a a n d t h e
式, 还更要体现原诗 的内涵、 意境 。 二、 英诗 A R e d 。 R e d R o s e的文体 学特点
该 诗是 英 国 著 名 诗 人 罗 伯 特 ・彭 斯 ( R o b e r t
r o c K s m e l t w i ’ t h e s u n ) , 从 而 大大 增 强 了诗 歌 的情
红的玫瑰” ( 王佐 良译 ) 、 “ 一朵红红 的玫瑰” ( 袁可
嘉译 ) 、 “ 红 玫 瑰 ”( 郭 沫若 译 ) 三 个 最 具 代 表 性 译 本进行 文体 学视 角下 的 比较分 析 。
( 一) 标 题翻 译
爱情的最质朴和纯洁的美好向往。
全 诗 从结 构 上 看 , 共 4小 节 , 1 6行 , 每小节 4
在 翻译不 同体 裁 的文字 时 只有 把 握各 自不 同 特点 , 才能使译文在 内容和形式两个方 面尽可能 充分 地达 到与 原文 等 值 。 翻译 者 要 忠 实 、 正确、 流 畅、 优 雅地 将诗 歌 作 品 翻译 成 功 , 精 确传 达 原 作 者 的思想 感情 , 在 翻译 诗 歌 体 裁 类 文学 作 品前 , 必 然

“文体对等”视角下的翻译比赛

“文体对等”视角下的翻译比赛

“文体对等”视角下的翻译比赛作者:杨丹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翻译比赛的评判标准之“文体对等”作为切入点,对第七届语言桥翻译比赛的比赛文章作文体分析,指出其中的翻译难点及策略,并提出对翻译比赛的看法。

旨在强调翻译中文体对等的重要性,望广大翻译爱好者引起重视,在文体分析方面多下功夫,提高翻译质量,呈现更多的优秀译文。

【关键词】翻译比赛文体对等语言桥一、翻译比赛略述近年来,随着翻译学科的不断壮大,翻译受到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翻译比赛的举办也是层出不穷,例如语言桥翻译大赛、韩素音翻译比赛等。

据报道,各项翻译比赛的参赛人数每年直线飙升,包括来自各大高校的学生、业内专业人士以及社会各界翻译爱好者。

这也说明了爱好并重视翻译的人越来越多。

从翻译标准的定义到翻译策略的选择,再到解构主义甚至对可译性提出质疑,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也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

如今,愿意挑战这个“烫山芋”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大学生从比赛中获得的或许不是高额的奖金,抑或不是一本权威的荣誉证书,但从一场比赛的精心准备中,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和见识却可以得到不小的提升。

首先,从比赛本身来说,看似仅是两种文字的互相转换,但要想呈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除了平时的积累,还需要踏踏实实地准备。

笔者认为就动笔翻译之前的准备工作尤其不可忽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步骤:熟悉原文;文体分析;查阅生词和资料;再读原文,揣摩风格。

显然,笔者在此把文体分析作为了翻译准备工作的“重头戏”。

文体分析的目的是让译者对原文文风的大体方向以及对整个文本的语言特点的把握。

以语言桥翻译大赛为例,“文体对等”被规定为评分标准之一(语言桥翻译比赛征稿启事里规定的评分标准:忠实原文,语意通顺;文体对等,文笔优美;富有创新性,译文有亮点)。

“文体对等”,即根据对原文的文体分析,使译文尽量重现原文文体特点。

可见,从文体学角度来分析原文是必然的。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歌曲Someone like you 的歌词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歌曲Someone like you 的歌词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歌曲Someone like you 的歌词罗韵(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摘要】流行歌曲作为当今深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其歌词也在当今的文体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运用了现代文体学理论和普通文体学分析模式,从语音层面、语篇衔接、语义层面对阿黛尔的这首歌曲someone like you 的歌词进行全面的文体分析,从中可以探究英文歌词的文体特征及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大众更好地理解和品位英文歌曲。

【关键词】文体学;歌词;语篇衔接0引言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通过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对文体进行研究。

它研究特定语境下语言的使用,分析对个体和社会群体的语言语用产生影响的因素。

Someone Like You 是英国著名流行女歌手Adele 的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这首单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Adele 自身的一段破碎的恋情。

1从文体学角度分析Someone like you 歌词1.1语音层面1.1.1头韵头韵是英语语言学分支文体学的重要术语,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头韵在英语里叫alliteration ,又叫initial rhyme ,或head rhyme ,是从拉丁语短语ad literam (根据字母)转化而来的,指两个单词或两个单词以上的首字母相同,形成悦耳的读音。

头韵仅第一部分或第一部分辅音群的第一个音素相同。

如果第一部分完全缺失,那就只能让主元音相同。

这首歌的歌词中很多次都运用到头韵。

例如,“it last inlove ”,其中“last ”和“love ”都是以辅音[l]开头,是典型的头韵;还有“hold back or hide from ”中的“hold ”和“hide ”首字母相同,而且两个词都有隐藏,透露出欲语难休,一言难尽的意味。

冯至的诗蛇赏析_冯至诗歌《蛇》欣赏

冯至的诗蛇赏析_冯至诗歌《蛇》欣赏

冯至的诗蛇赏析_冯至诗歌《蛇》欣赏《蛇》是冯至早期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冯至的《蛇》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冯至的诗《蛇》赏析,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冯至《蛇》原文冯至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盛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冯至的诗《蛇》赏析(一)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这首《蛇》是冯至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具有其早期诗歌中的那种忧郁、感伤、细腻、缠绵的牧歌情调,象一支箫管吹奏出的呜呜咽咽的曲子。

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有评论家认为“蛇”与“花朵”分别象征着男女的生殖器官,从而将这首诗歌解读成一个处于性苦闷期的青年的性幻想。

事实上,毕亚兹莱的那幅画的确含蓄地包含着某种性的意味,据此而将此首诗歌解读成性的苦闷,应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将这首诗视作一次性行为的曲折达成,似乎不免煮鹤焚琴之讥。

应该说,“蛇”的意象不仅包含着西方文化背景中那种淫亵意味,同时也蕴藏着东方的审美情绪,痴情、温柔、忠贞的白娘子同样是一条蛇,“蛇”的意象中不仅包含着淫欲,同时也表达着一种对于理想爱情的热望。

而另一个意象“花朵”将之视为女性生殖器也未尝不可,毕竟每个人都有对诗歌进行解读的权利,但是也不必因此而忘记了“花朵”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常常与青春、生命、热情、美好等联系在一起。

在本诗中,“绯红的花朵”云云,也可以是指诗人在想象中的爱情的滋润下,重新寻回了自己的青春的热情,重新发现了生命的美好。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中隐喻的认知文体学研究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中隐喻的认知文体学研究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中隐喻的认知文体学研究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诗坛上极具代表性的女性诗人,她的自然诗作品深受诗歌爱好者的喜爱,其中隐喻的运用是她作品的重要特征。

本文基于认知文体学理论,以狄金森自然诗中隐喻的认知及其形式表现特征为核心,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论述了认知文体学对诗歌研究的重要作用,然后详细阐述了自然隐喻在狄金森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蕴含的意义,并分析了狄金森自然诗中隐喻形式、表现及运用策略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进一步探讨了隐喻与意象、隐喻的语言表达和诗意传达等方面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狄金森诗歌的艺术创作特点,增加诗歌理解和鉴赏的层次。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隐喻;认知文体学;形式表现一、引言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的一位女性诗人,她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狄金森的诗作为人们研究美国文学和女性文学以及现代主义诗歌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中,自然诗是狄金森最突出的艺术特征之一。

在她的自然作品中,隐喻是运用最为广泛和深刻的修辞手法之一。

这些隐喻再现的自然现象可能起源于常见的事物,例如鸟、草等。

但通过隐喻的表现,狄金森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蕴含了深层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基于认知文体学理论,对狄金森自然诗中隐喻的认知及其形式表现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她的诗歌创作特点,同时增加诗歌理解和鉴赏的层次。

二、认知文体学理论分析认知文体学是一个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提出的跨学科文体学理论。

该学理论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文本和参与者之间的认知交互过程。

在诗歌研究领域,认知文体学强调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更是读者和诗歌之间的认知交互过程。

它通过对读者所采用的认知战略进行分析,揭示了诗歌中信息的加工和储存方式,进而揭示了诗歌中的语言、情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认知文体学理论的应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狄金森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她的隐喻的选择、表现和诗意传达。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小诗《夜》的翻译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小诗《夜》的翻译

出 了各 自的 分析 , 结合 自身理 解给 出笔者 译本 , 再 强调 了译诗 时 保
持 原 文意 象 , 而产 生与 原文 相似 意境 的重要 性 。 进 、
关 键词 : 诗歌 翻 译 ; 音 ; 法 ; 语 语 意境 ; 象 ;三 美” 意 “
中图 分类 号 : 0 I 6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2 (0 2 0 - 0 8 0 1 7 - 1 2 1 )4 0 9 - 2 1 1 -
发音 , 读来 更觉 得黄 昏 的悠长 , 时 间都要 慢慢 停滞 。 使人 仿佛
(. 3 当读 者读 完这 三个 听 上去 慢悠 悠 的形 容 词后 , ) 就读 到 “ah e c
m o e ”, m nt
其后清辅音^ 『厢 M匾而急促 , 一下把人从遥望黄昏的悠
闲 中拉 回到 一个 紧急短 促 的状 态 , 接着 第二行 诗 句 “ o ih”/ 紧 N wngt,
N w ng t o i h.
此 诗 虽然 短 小 , 细细 读 来 , 寥七 个词 就将 天色 逐 渐 变暗 , 但 寥
顿时入夜的感受引发出来 , 可谓精妙。在《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
理论 》 述 中 , 京 大学 辜振 坤 教授 对这 首 诗有 过精 彩 的点 评 :威 论 北 “
(. 个形 容词 中间都 有这样 的发 音 ,l/、 , 是 元音 , 2这三 ) //d/ 虽 e、 i '/ 但 口型 都 很小 , 有像 /或M 塞 需 费 力张 口发音 的音 节 , 没 a , 样 再加 上 前 两个 词 中 的鼻 音 成 分^和 , l , 以及 sl r tl 中的 的发 音 , 舌尖 顶 ie 需 上颚 发 出 , 也有 鼻音 的过 渡 , 样一 来 , 这 口型 较d i q 的发 音 和鼻 音 的 /

一首委婉伤悲的叙事诗

一首委婉伤悲的叙事诗

一首委婉伤悲的叙事诗作者:陈方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2期摘要:叙事诗歌She loves me not是美国诗人和视觉艺术家Emmett Williams的作品。

整首诗歌仅有4个单词,通过重叠、拆分、另起一行等方式构成了完整的诗歌,其主要特点是利用书写偏离(变异)现象新奇生动地表情抒意,表达主题。

本文意从文体学的角度,从词汇、书写、语篇多个层面对本诗歌的进行解读。

关键词:视觉诗;文体学分析;偏离作者简介:陈方琼(1995-),女,汉族,重庆市云阳县人,教育学硕士,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育(英语)专业,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詩人Emmett Williams(1925-2007)本人的生活与艺术紧密相连,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和视觉艺术家,并与英国的视觉艺术家AnnNöel结婚,并且曾与多位著名艺术家一起合作。

他本人的艺术经历让他对“形”格外敏感,创作出来的诗歌往往清新新奇、令人赏心悦目。

一、词汇层面语言学家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中说到,诗句中的主位结构包含“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

主位作为重要信息点,它是话题的开始,帮助理解整个句子,用来帮助分析语篇的重要手段,“述位”是围绕中心进行内容的填充。

She作为主语和主位是发起整个句子的关键信息点,其他部分为整个句子的次要信息点。

在全诗中7句话,主位全为固定的“she”,且所有句子皆采用主动语态,强调主语she为施事者,表明她在这段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及物性动词用来说明在特定范畴中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关系语法化,但句中“love”后宾语的缺失看似不合逻辑,实际上突出了人际关系中“她”的爱处于缺失和迷失的状态。

全诗只用了一个“not”,表面看是含蓄和委婉的表达,且“not”放在整句句末表示否定,实质通过巧妙地排版反而使它成为主题词,构成矛盾实则隐射初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体学角度论she中的诗歌成分
摘要:歌词作为一种特殊文本,为人所熟知,但不为人所经常分析,本文利用作者的文体学知识,从修辞角度,音韵角度与前景化角度对“诺丁山”的主题曲she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关键词:歌词修辞角度音韵角度前景化角度
1 引言
1999年的电影”诺丁山”中的片头及片尾曲she,其歌词婉转含蓄而又深情款款, 能够给人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本论文试图从文体学的角度来对其歌词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修辞角度,音韵角度与前景化角度展开讨论。

前半歌词如下:
she may be the face I can’t forget 她,也许是一张我无法忘记的容颜
a trace of pleasure I regret是一屡我所为之叹息的惬意
may be my treasure or the price I have to pay 也许是我的瑰宝或者必定的付出
she may be the song that Summer sings 她,也许是夏日的绵绵短歌
may be the chill that autumn brings 也许是秋日的瑟瑟山风
may be a hundred different things 也许是百般变化的生活
within the measure of the day. 融入了平日
she may be the beauty or the beast她,也许是美女也许是野兽
may be the famine or the feast 也许是贫瘠也许是富足
may turn each day into heaven or a hell 也许会把每天变作天堂或地狱
she may be the mirror of my dream 她,也许是我梦幻的一扇明镜
a smile reflected in a stream 也许是朦胧中透出的莞尔一笑
she may not be what she may seem 她,也可能名不副实
inside her shell 栖息在自己的贝壳里
2 从暗喻角度展开的分析
仔细看来,与其称之为是歌词,倒不如称之为一首诗。

我们可以从文体学的多种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但被运用的最成功的就是暗喻。

所谓暗喻是指把目标域和源语域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

目标域就是人们通过暗喻对所指的话题抑或概念进行描述的对象, 源语域是人们用暗喻的方法来进行描述的话题或概念。

我们可以对下列句子进行分析,如:she may be the song that Summer sings 她,也许是夏日的绵绵短歌。

may be the chill that autumn brings.也许是秋日的瑟瑟山风。

其中有暗喻手法的运用,词作者把女主人公的性情比作了夏日里的短歌或是秋日里的山风。

夏日短歌往往是轻松且和煦,山风往往是冰凉而寒冷。

显而易见在该暗喻中,目标域是女主角的多变性情,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冷若冰霜,而源语域是短歌和山风,这在接下来的句子里又得到了充分展现和证明, 那就是she may be the beauty or the beast她,也许是美女也许是野兽,may be the famine or the feast 也许是贫瘠也许是富足。

词作者同样有意把女主人公比作是一位美女或是野兽,一场饥荒或是一场盛宴。

以上六个很明显的暗喻,目标域只有一个,但是源语域有六个,它们分别是,夏日短歌,秋日山风,美女,野兽,饥荒和盛宴,看来词作者对于如何描述女主人公的性情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所以才颇费了一番功夫。

因为有些暗喻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例如,o,my luve is a red red rose.已经成为了习语,在暗喻方面如何出新成了作家们的问题。

在创新的方面,作者在头韵这个方面进行明显的改革。

beauty 和beast, famine 和feast,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就是在一行诗或是在一个句子中,由于相邻的词的起首字母发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

音节和谐,朗读顺口,悦耳动听,极富音乐效果。

英语中有不少使用头韵的惯用词组。

例如,fair and foul, safe and sound, bed and broad, bag and baggage, forgive and forget, time and tide, tit for tat, sink or swim, spick and span,等等,但在这里,beauty or beast, famine or feast, 美女和野兽,饥荒和盛宴,这两个词组不仅仅是头韵,同时它们也是强烈的对比。

作者运用了文体学中两个重要的手法,把两个极端的物体被组织在一起。

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见作者的一番苦心和对英语的熟练运用。

3 从前景化角度展开的分析
一般来讲,在英语中,描述儿女情长的文本,擅长对所倾慕的人,特别是外貌,不惜溢美之词, 比如莎士比亚的第130号十四行诗,对他的意中人的外貌以一种戏谑和调侃的方式进行了描绘,例如my mistress’s eyes are nothing like the sun, coral is far more red than her lips’red; if snow be white, why then her breasts are dun;if hairs be wires, black wires grow on her head.而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她在美光中行走, 更是有利的证明了在情诗中,作者对人的外貌十分看重。

但伊丽莎白布朗宁的第14号十四行诗,if thou must love me, let it for nought, except for love’s sake only. Do not say,”I love her for her smile-her look-her way of speaking gently, -for a trick of thought that falls in well with mine, and certes brought a sense of pleasant ease on such a day. 布朗宁只是对意中人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让他不要仅仅被外表如微笑,容貌或是款款的步伐吸引,并未告诉他具体条件和情况。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个歌词的文本中前景化的问题十分明显,作者并未对女主人公的外貌进行着力赞美,因为在影片中,女主人公本身是好莱坞最有名的女影星,容貌出众无可厚非,作者为免落俗套,有意避免了重复提及这一点,只是对其性格进行了重点描述。

并形容她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

时而是美女,时而是野兽。

时而是饥荒,时而是盛宴,与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家把自己心上人的外貌品行近乎神化的描写相比,这种让她从神坛上走下来重新成为一个普通人,过一种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的美好愿望,显得是那么的真实自然。

这是对传统情诗的一种反叛,更是一种前景化的表现。

在内容方面,第二段歌词,又采用了反前景化的处理方法。

文本接着描写了男主人公对她的钟情,重新回到了传统情诗的方式,表明she may be the reason I survive the why and where for I’m alive the one I’ll care for through the rough and rainy years the one I’ll care for through the rough and rainy years她是他生命的理由,生存下去的原因和方向,精心呵护走过风雨的伴侣,是他生命意义之所在。

回到了传统方式,读者会回想起第一段提及的女主人公只是一个平常人,如此“平凡”却又被如此珍视,从而感人至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