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历史1 精耕细作
![历史1 精耕细作](https://img.taocdn.com/s3/m/dca051dd26fff705cc170a8b.png)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1)借用牛力耕田。
(2)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汉代发明犁壁,还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代出现曲辕犁;明清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
(3)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使人们不断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
(4)自耕农经济: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
2形成条件(1)生产工具改进(铁犁牛耕)(2)技术进步(3)水利设施逐渐完善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3历史发展⒈春秋至秦汉特征:精耕细作开始表现:①春秋时期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②汉代赵过推行代田法,能防风抗旱;出现区田法,强化精耕细作技术。
③汉代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的规律④汉代发明了耧车⑤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有些地方实行休耕制,出现两年三熟制⒉魏晋南北朝特征: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表现:①北魏《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②江南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有较大进步⒊隋唐特征: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表现:①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②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⒋宋元特征: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表现:①北方旱地出现中耕农具耧锄②江南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经济中心南移③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⒌明清特征: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表现:①北方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一年两熟制②大量农作物新品种被培育出来③由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⑤出现《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农学著作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精耕细作是哪个朝代的
![精耕细作是哪个朝代的](https://img.taocdn.com/s3/m/f1854b2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2.png)
精耕细作是哪个朝代的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哪个朝代吧!精耕细作是哪个朝代的⒈春秋至秦汉特征:精耕细作开始⒉魏晋南北朝特征: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⒊隋唐特征: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⒋宋元特征: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⒌明清特征: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扩展阅读:从梳理历史线索入手(如农业生产工具、水利设施、耕作方式),分析演变规律。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在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原始农业和农耕经济,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由原始的耒耜到战国使用铁器、牛耕,再到唐代曲辕犁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二是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三是农业耕作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小农经济的演进。
【走进历史感悟】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仅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贫瘠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在垦殖和利用这些土地的过程中,既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提示:开发这些“边地”,一方面促进了边疆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
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不利于今天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拓展: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后感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a3bc97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1b.png)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后感篇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后感嘿,朋友们!最近看了关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我这心里啊,真可谓是五味杂陈!你说这传统农业,那可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以前我总觉得,不就是种种地嘛,能有多难?看了之后才发现,我简直是大错特错!这哪里是简单的种地,简直就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从那犁地播种,到浇水施肥,每一个环节都讲究得很。
就说那浇水吧,可不是一股脑儿地乱浇,还得看准时机,把握水量,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恰到好处”?我就在想啊,咱们老祖宗咋就这么聪明呢?他们没有那些高科技的玩意儿,却能靠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把这土地伺候得服服帖帖。
不过呢,我又觉得有点可惜。
你看现在,到处都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传统的那些方法好像慢慢被遗忘了。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但我就想问了,进步就一定要抛弃传统吗?我觉得吧,传统农业里的那种精耕细作的精神,咱们可不能丢。
这就好比我们做人做事,得用心,得细致,不能马马虎虎,对吧?不然,啥事儿能做好呢?哎呀,说了这么多,我自己都有点晕乎了。
但总之,这传统农业真的让我感触良多,你们觉得呢?篇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后感哇塞,看完关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我这小心脏可是被狠狠震撼了一把!咱先不说别的,就说那农民伯伯们弯腰在田地里劳作的场景,我就忍不住想问,他们不累吗?也许累,但他们心里有盼头啊!看着那绿油油的庄稼一点点长大,那种满足感,可能咱们体会不到。
传统农业真的太不容易了!从选种开始,就得精挑细选,就跟选美似的。
然后播种、除草、防虫,每一步都像是在精心呵护一个宝贝。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不也是得一步一个脚印,精心打磨吗?但是啊,我又在想,这么辛苦的劳作,为啥收入还是不高呢?难道是因为传统农业的效率太低?可我又觉得,效率低不代表没价值啊!那些新鲜的蔬菜、饱满的谷物,可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也许,我们应该在保留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
不过,这会不会让传统农业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呢?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47ce7eb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9.png)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摘要传统农业是指利用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和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
其中,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耕细作强调土地的精细管理,使得农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精耕细作的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
1. 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一种对土壤和作物进行精细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强调土地的细致管理和作物的个别化需求,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精耕细作包括多种技术和方法,如合理施肥、精确浇水、间作轮作、病虫害防治等。
2. 精耕细作的原理精耕细作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精耕细作的基础,它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合理施肥需要考虑土壤的肥力状况、作物的养分需求和生长阶段,以及环境因素等。
通过科学施肥,可以避免养分的浪费和土壤污染,提高施肥效益。
2.2 精确浇水精确浇水是根据作物的水分需求进行灌溉,以保持土壤的适宜湿度。
通过科学的灌溉管理,可以避免土壤干旱或水浸,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3 间作轮作间作轮作是一种利用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通过轮换种植的方式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间作轮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减少连作障碍,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2.4 病虫害防治精耕细作还包括对病虫害的合理防治。
通过科学的农药使用和病虫害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减少经济损失,保证作物的安全和质量。
3. 精耕细作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精耕细作在传统农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统农业常常依靠人工劳动和自然条件来进行生产,而精耕细作能够提供科学和系统的管理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1 提高产量通过精耕细作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作物的高产。
例如,合理施肥可以提供养分,精确浇水可以保持土壤湿度,间作轮作可以改善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损失,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ppt1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ppt1](https://img.taocdn.com/s3/m/601d295df242336c1eb95e66.png)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6、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 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主要是因为( )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中国“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耧 犁
自给自足,生产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天灾人祸,容易破产; 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复种指数 (间作、套种、轮作复种) 2、提高土地的生产率
A、耕作方面 B、排灌方面 C、施肥方面
改革农具: 耧犁、曲辕犁 改进技术: 中耕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翻车(曹魏)、筒车(唐)
高转筒车(宋)、风力水车(明清)
3、选育良种 4、巧用农时
创造二十四节气
三、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 2、主要组织方式: 3、主要生产特点: 4、主要土地制度: 铁犁牛耕 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 精耕细作 封建土地私有制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4)地位 (5)评价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时间: 战国时期 (3)特点: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作者用生动 的笔墨勾画 出这个小村 庄男耕女织、 安适宁静的 生活图景。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耙田
翻 车 复 原 图
筒 车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466228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c.png)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摘要】精耕细作是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
本文首先介绍了精耕细作的概念和特点,然后探讨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接着详细阐述了精耕细作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并分析了它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在文章指出了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它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并强调了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精耕细作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农业起源、农业文明、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影响、重要性、未来发展、可持续农业。
1. 引言1.1 农业的起源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当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变为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农业活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东地区,随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类发现种植谷物、果树和蔬菜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驯化猎物以获得肉类和其他动物产品。
农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逐渐实现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粮食的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大大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和贸易的繁荣,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开启了农耕文明的篇章。
通过对土地的耕作和动植物的驯化,人类逐渐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主。
农业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农业文明的发展农业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逐渐实现了社会分工和城市化,形成了农业文明。
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农业文明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农业的起源,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耕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农业生产逐渐取代了原始的采集和狩猎方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0260508f7e21af45b207a80a.png)
编辑课件
1
精耕细作: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 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 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
1、形成条件: (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 (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自给自足。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编辑课件
11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扩大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提高土地生产率 (1)耕作方面: (2)排灌方面: (3)施肥方面: 4、选育良种 5、科学掌握农时
三、影响
编辑课件
12
编辑课件
3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形成条件: 2、特点: 3、评价: (1)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
积极性;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 社会经济的发展。 (2)弊:力量薄弱,生产规模小;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 因。
编辑课件
4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扩大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提高土地生产率 (1)耕作方面:
编辑课件
5
犁评
犁铲
犁箭
唐朝的曲辕犁——中国的耕犁技术相当完善
编辑课件
6
机架牵引
种子箱
排种管
输种管
开沟器 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扩大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提高土地生产率 (1)耕作方面: (2)排灌方面:
编辑课件
8
灌溉工具
曹魏的翻车
曹魏的翻车
唐朝的筒车
宋朝的高转筒车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63f71ee1f78a6529647d53f3.png)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结合[历史纵横]我国北方的半坡氏族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南方的河姆渡氏族最早栽培水稻。
〗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促进这一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反映出农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原始社会,原因: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特点: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
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共产主义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
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就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社会面貌。
2.奴隶社会──井田制〔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所有权〕。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二、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使用权〕三、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引导学生参看甲骨文的“田〞字〕。
〔2〕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后感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694440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0.png)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后感看了关于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内容,那可真叫一个大开眼界啊!以前我就知道农民伯伯种地不容易,但没想到这里面的学问这么大。
精耕细作就像是一场和土地的深度对话,农民们就像超级细心的艺术家。
你看啊,从耕地开始,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翻两下土就完事儿的。
那得把土整得松松软软的,就像给土地做按摩一样,这样种子住进去才舒服呢。
我就想啊,这土地大概就像一个柔软的床铺,种子就是小婴儿,得精心伺候着。
再说播种,那讲究的是疏密得当。
这就跟我们在纸上画画似的,每个元素的布局都得恰到好处。
要是种子播得太密了,那它们就像一群挤在小房间里的人,都伸展不开,还怎么茁壮成长呢?播得太稀呢,又感觉土地这个大舞台太空旷了,浪费资源啊。
而且啊,施肥就像是给土地加餐。
不过这个餐可不能乱加,什么时节加什么肥,就跟我们每天吃不同的饭菜一样有讲究。
农家肥就像是土生土长的家常菜,虽然看着不咋洋气,但是营养丰富又健康。
化肥呢,就像是补充营养的小药片,得拿捏好量,多了少了都不行。
田间管理那就更像是一场保卫战了。
要时刻盯着那些害虫,它们就像一群偷偷摸摸的小坏蛋,总想偷吃庄稼。
农民伯伯得想出各种招数来对付它们,就像智慧的将军。
还有除草,杂草就像那些爱捣乱的调皮鬼,老是想抢占庄稼的地盘,所以得把它们清理得干干净净。
在灌溉方面也有趣得很。
水多了会把庄稼淹死,水少了又会渴着它们。
就像我们喝水一样,不多不少才正好。
农民们还会根据天气、季节来调整灌溉的量和时间,这简直是把土地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
看完之后,我真的特别佩服咱们老祖宗的智慧。
在没有那么多高科技工具的年代,就靠着这些精耕细作的方法,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而且这种传统农业的理念,感觉也很环保呢。
不像现在有些大规模工业化的农业,有时候会对环境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现在科技发展了,但它的很多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这不仅仅是种地,更是一种对待自然、对待生活的态度,那就是精心、细致、不敷衍。
2-1-2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2-1-2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https://img.taocdn.com/s3/m/9867b963b84ae45c3b358c79.png)
筒车
高转筒车
宋代 清代 隋唐五代 水转筒车 南方 风力水车 水力为动力 高转筒车 风力为动力
时期 战国 汉朝 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工程或工具 都江堰 漕运、白渠、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⑹其它技术:
• 施肥技术——商周时期开始到现在 • 育种技术——穗选法、株选法;插扦和嫁接 的技术。 • 节气在农时中运用——二十四节气安排农时
小结
刀耕火种
发 达 的 古 代 农 业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技术进步 灌溉水提高 含义和特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发展有利不利条件 地位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2、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 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主要是因为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战国时期铁锄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 战国时期铁犁 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 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 头、铁镰刀 东汉· 牛耕图画像石 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⑸灌溉工具和工程的发展
阅 读 并 归 纳
阅读课本第7页, 归纳出不同时期水 利工程或水利灌溉 工具。
时期 战国 汉朝 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工程或工具
都江堰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 元前三世纪, 是中国战国时 期秦国蜀郡太 守李冰及其子 率众修建的一 座大型水利工 程,是全世界 至今为工程。 2200多年来,至 今仍发挥巨大 效益,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f889f14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9.png)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考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③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2)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0ce6d13a2e3f5727a4e96242.png)
问题:它有哪些特点? 2、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分散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
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形成条件: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优点 生活较稳定,有生产积极性;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发展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 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扩大耕地面积
(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 (2)措施:①垦殖平原地带;
②开垦丘陵山区、湖边低地和 滨海滩涂
2.提高复种指数 3.提高土地生产率 4.创造科学育种方法 5.掌握农时,巧用农时,不违农时 6.精耕细作农业的影响
4.性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地位和作用:始终占据……推动者……
6.评价:
Hale Waihona Puke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4.性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地位和作用:始终占据……推动者…… 6.评价: (1)积极性:①②调有动利农于民提的高生单产位积面极积性产;量
①力量薄弱,分工简单,很难 (2)局限性: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和
不足 沉重的徭役,农民时刻面临贫困、 破产流亡的威胁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水利灌溉
原始农业 石刀、石斧刀耕火种 南稻北粟
商、周 耒耜、青铜排水、沤肥 五谷等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 垄作法
都江堰
西汉 耦犁、犁壁代田法、一年一熟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耕耙
漕渠、白渠、 龙首渠
翻车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e149b354693daef5ff73d81.png)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一、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形成过程及其阶段性(1)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
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的远古,它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的母体之中。
在我国的古史传说中有所谓“神农氏”。
据说神农氏之前,人们吃的是爬虫走兽、果菜螺蚌,后来人口逐渐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神农氏为此遍尝百草,备历艰辛,多次中毒,又找到了解毒的办法,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
接着又观察天时地利,创制斧斤耒耜,教导人们种植谷物。
于是农业出现了,医药也顺带产生了;同时人们还掌握了制陶和纺织的技术。
这种传说是农业发生和确立的时代留下的史影。
考古学为我们了解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遍布在从岭南到漠北、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尤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密集。
着名的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以种粟为主的农业聚落,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以种稻为主的农业聚落,以及稍后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等。
近年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岩等地发现距今上万年的栽培稻遗存。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3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东亚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国。
中国原始农业具有明显的特点。
在种植业方面,很早就形成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格局,不同于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也不同于中南美洲以种植马铃薯、倭瓜和玉米为主。
中国的原始农具,如翻土用的手足并用的直插式的耒耜,收获用的掐割谷穗的石刀,也表现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在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以后增至所谓“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不同于西亚很早就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更不同于中南美洲仅知道饲养羊驼。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62b5189d02d276a200292ea7.png)
3、地位:在长达两
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这种小农经济的经营形 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 细作的方向发展。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 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 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细 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各自的特点: 原始农业阶段
“刀耕火种”: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先砍伐树 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 植农作物。 (工具简陋、不便捷、效率低。)
中国 农具 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畜力取代人 力使用便捷,效率高。 汉唐时期 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 自耕农经济
生产力的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 主要的耕作方式
1, 、这则材料既反映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 大提高,又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的农民 为了吃饱饭而艰难劳动,改进农业技术的 情景,在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下,自耕农 和佃农都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然而,个 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 产规模。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只能在 小块土地上实行集约经营,加大投入,精 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一家人数口的生计,
古代农具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 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过 程
思考2:结合农具的发展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 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大规模简单协 作方式; 千耦其耘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是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中 国农业进入“耜耕” 时代; 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但耒耜仍是 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 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男耕女织”的这种中国 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个体农耕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3572f1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7.png)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一、题目1.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概述2.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历程3.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4.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保护和传承5. 未来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趋势二、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概述自古以来,中国农业就有“精耕细作”这一种传统。
它指的是农民在耕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细节、抠细节、修细节,不放过任何一点,讲求高效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这样的精神传承至今,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在数千年的中国农业生产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封建社会到民国时期,中国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农业,精耕细作一直是他们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
在20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农业科技创新逐渐应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农民的精耕细作传统仍然被保留和发扬。
四、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对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让中国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其次,它也提高了农民种植上的技术能力,促进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在精神层面上,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也对中国农民的品格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培养了他们勤俭节约、精益求精的良好思想品质。
五、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为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对传统的测绘、记录和传承。
同时,还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前往农村,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传统的农业技术方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六、未来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趋势未来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首先,应该进一步推广精耕细作的理念,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接受和运用这种传统技术。
第1.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ppt课件
![第1.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0f3c5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0.png)
一年两熟、三熟——种无虚日
一、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
4、铁犁牛耕
(1)时代: 封建社会(春秋开始至清末) (2)农具: 铁农具 (3)耕作技术:铁犁牛耕 (4)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 (5)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6)灌溉技术:都江堰、筒车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改进灌溉工具 曹魏的翻车
提示:形成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向山要田(山田、梯田)
向山要田(山田、梯田)
围湖造田(圩田)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 (3)土地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灌溉工具 唐朝时期的筒车
阶段
耕作 方式
土地制度
社会形态
原始 古 农业 代 农 业
刀耕 火种
耜耕
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土地公有制)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传统 铁犁 农业 牛耕
封建土地私有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 入较多 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 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中 的马、牛、羊、鸡、狗、猪,说明这一时期人 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猴、蛇、虎等 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 象中的龙——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 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格局的出现
柳州螺蛳粉
北京炸酱面
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
![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89af7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1.png)
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古代精耕细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2.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3.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4.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5.农学专著:西汉:《氾胜之书》、北魏:《齐民要术》、宋:《陈敷农书》、元:《王祯农书》、明:《农政全书》。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01aa22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0.png)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传统农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在人类早期的定居阶段形成的,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不断完善。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耕作技术、农业管理和农民智慧等方面。
传统农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类进入了定居的阶段,开始采用农业生产方式。
这一转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食物需求增加等。
人们发现通过耕作、种植和养殖等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获取食物和其他农产品。
于是,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传统农业也因此开始形成和发展。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精耕细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精细的耕作和种植,以获取更多的农产品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精耕细作包括选择适宜的土地、合理安排农作物轮作、科学施肥和改进农具等。
这些措施都需要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技术。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主要是依靠人力完成的。
农民通过手工耕种、施肥、除草等方式,耐心细致地照顾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他们考虑到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轮作,以保证土壤的肥沃度和作物的产量。
此外,农民还通过改进农具和引进新的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传统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智慧和创新。
农民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了许多适应当地环境和资源条件的耕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他们发现不同的地块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通过耕作和施肥等方式改良土壤,使其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农民还发展起了一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合作劳作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总体而言,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智慧和不懈努力的结晶。
精耕细作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为农业生产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农业逐渐被现代农业所替代,但传统农业的精神和价值至今仍在一些地区被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面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②乡村民风的古朴醇厚③重视农业的观念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2)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根源: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特点是()
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
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
6.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道,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传统的差异B.生产方式的差异
C.生活习俗的差异D.宗教信仰的差异
7.《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这是对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精彩描写
B.表明封建统治者无情地剥夺农民的劳动果实
C.说明地主对农民无情的盘剥
D.体现当时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发展
5.右图是汉代代田法模型。“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
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
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B.落后性C.脆弱性D.分散性
4.观察下图所反映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推广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
1.C2.A3.C4.B5.D6.B7.C8.B
9.(1)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8.《耕织图·耕图》是南宋作品,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
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它也真实地反映出清代生产方式。从
该作品中可以看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