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
2019年高一语文上期末考试卷 新人教版
![2019年高一语文上期末考试卷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0417419856a561253d36f52.png)
2019年高一语文上期末考试卷新人教版本试卷考试内容为:必修2。
分第I卷(语基)和第II卷(作文),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第I卷(语基共80分)一、补写下列诗文名句(10分)1.夙兴夜寐,。
(《诗经•氓》)2.,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3. ,悠悠我心。
(《短歌行》)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兰亭集序》)5.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7.暧暧远人村,。
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8.,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余不忍为此态也。
(《离骚》)二、课内文言知识检测(12分)(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每小题0.5分,共10分)1.悟.言一室之内:2.少长咸.集:3.不能喻.之于怀: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5.犹不能不以之兴.怀:6.纵一苇之所如.: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8.舞.幽壑之潜蛟9.侣.鱼虾而友麋鹿: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1.知不可乎骤.得:12.则或咎.其欲出者:13.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14.其.孰能讥之乎:15.何可胜.道也:16.始适.还家门:17.君既若见.录:18.忍尤而攘诟.:19.芳菲菲其弥章.:20.謇朝谇而夕替.:(二)选择题(每小题0.5分,共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B.引以为..流觞曲水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D.徘徊..于斗牛之间2.选出下列加点词中词类活用同类的一项是()A.顺流而东.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舞.幽壑之潜蛟则其至.又加少矣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火尚足以明.也D.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少长..咸集3.下列各组加点词解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还必相.迎取②蹑履相.逢迎B.①便可白.公姥②阿母白.媒人C.①哀吾生之.须臾②惟江上之.清风D.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66be93f524ccbff12184b1.png)
2019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把一学期的试卷与讲议整理、装订,在错题做上显眼的记号,有计划的看或做错题,这样可以避免以前所犯的错误。
小编带来了2019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供练习!第Ⅰ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6分,每小题3分)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李德顺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 新目标 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 新目标 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e8147aed630b1c59eeb55f.png)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40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
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
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
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
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由“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如“姬”“姜”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的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
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人教版 新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人教版 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872cbf6294dd88d0d26bac.png)
2019-1期末考试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所以“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
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 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b92173852458fb770b56af.png)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末调研测试卷高一语文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了有目的的诗创作活动,作为这种集体创作的记录,即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
《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故又称《诗三百》。
《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众多的生活场面和生活希望,题材广泛,笔法多样,情调各异,涉及到劳动、祭祀、爱情、战争、阶级对立等诸多领域,深刻宽阔地显示出我们先人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既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在世界文学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几乎与《诗经》的同时,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创作了一种体裁的诗——楚辞(楚地之诗)。
与《诗经》基本上四行一句的格式不同,楚辞的写法较为灵活,句式参差多变,且注重想象,虚幻性强,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经由伟大诗人屈原之手,楚辞得以发挥和完善,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交相辉映,代表着中国诗的两大文学传统。
两汉时代,是我国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诗总的风尚,是对质朴的写实主义的推崇,不重华丽,反对空洞,因而,诗的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
这一时期,中国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转折。
多了一个字,既加大了容量,又多了一种表现形式,诗作的技巧也有了更多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诗进入了另一个重要阶段。
一方面,魏晋诗人继承了汉诗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产生了曹操那样慷慨悲歌的豪气诗人。
另一方面,由于魏晋时的阶级斗争更加剧烈,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更为无情,稍有不慎,性命不保,因而,文人们表面上只谈玄学,从空到空,实则是痛不欲生,对现实极为不满。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06a85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a.png)
2019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复习时要牢抓基础,从课本上的例题入手、习题入手、从最简洁的入手,每一道题都亲自动手做一做,千万别眼高手低。
下面是2019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供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切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人物形象的创建,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型,它同样具备电影艺术的全部文化品质和美学特征,动画形象塑造是动画电影创作成败的关键。
国外的动画电影,其美学特征特别清楚,一看就知道,这是美国的,这是日本的,都具有显明的民族特色。
比如日本的动漫,尤其留意塑造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给予人物极强的民族特性特征,他们的动漫形象已成为日本公民中的一个成员。
上世纪五六十年头至七八十年头,中国动画电影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品行和美学特征的动画形象,至今深化人心。
比如孙悟空、阿凡提、哪吒、三毛、葫芦兄弟、小蝌蚪、三个和尚等等。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的推动,中国动画电影从资金投入到题材拓展、风格定位等诸方面全面起先学习好莱坞和日本。
缺憾的是,这种学习很多却变成了跟风和仿照,跟在好莱坞和日本之后亦步亦趋,除了学到了别人的风格和技术,并没有学到好莱坞和日本动画中最动人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想象力,反而因为太想追求国际化而丢弃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到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动画作品不是太像日本动画形象就是照搬好莱坞的创意。
因此,无论从形式还是人物塑造上,中国动画的民族文化特征亟待重新建构。
分析中国一些不胜利的动画电影,除了题材贪大,主要是缺少幽默、诙谐、轻松的故事,缺少贴近现实、贴近常人情感的故事。
动画人物太过沉重,动辄挽救地球、挽救人类,无所不能,人物身上往往集合了全部人的品行,附加的东西过多,缺乏特性塑造,缺乏想象力,成人观众看得都喘不过气,何况小观众?相反,《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胜利恰恰是来自观众对片中形象的宠爱。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665e4cb4daa58da0114aad.png)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2019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固步自封。
从早期外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音,到中国学者的“拉丁化新文字”,再到民国政府的“注音字母”“汉字简化”等方案,中国汉字在变革中步履蹒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
这是汉语言文字改革力度最大、普及最快的时期。
从此,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古老的汉字也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际社会的汉语热随之升温。
今天,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汉字的一路征程也曾走过弯路,比如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简化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但是一旦简单到无从认识或者误认,简化到瘦骨嶙峋,就失去了汉字结构的美、寓意的美。
科技的进步,也曾让中国汉字遭遇考验。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是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
“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也沉渣泛起。
如果汉字进入不了电脑,在信息浪潮惊涛拍岸的今天,中国航船就无法驶入国际航道;如果放弃汉字,中国文化将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何况失去汉字的国家还是中国吗?别无选择,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
1956年,终于诞生了第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
随后30年,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
1985年,中国科学家王选领衔研制的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获成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古老的方块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中国的文化客厅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推杯问盏。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 人教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 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107c4e6116fc700abb68fcaf.png)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共11页,答题卡和答题纸为单独两页。
3. 请将试题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请仔细审题,认真思考,规范书写,尽力作答,祝考试成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同时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943e7c58fb770bf68a5536.png)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周制、尚文、礼乐是一组连续性的概念。
人们之所以推崇周制,原因在于它的尚文,即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而周制之所以被认为是尚文的,原因则在于它在诸多治国方略中选择了礼乐。
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首先,就礼乐与人内在精神欲求的关联看,它是“尽精微”的。
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就是强调礼乐在人心灵深处的奠基性。
其次,就礼乐与天道自然的关系看,它是“致广大”的。
《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则将礼乐看作了充塞天地、洋溢万物的普通概念。
那么,在心灵的精微与天地的广大之间,礼乐如何存在?礼分为礼制、礼仪、礼容、礼器等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
在礼乐之间,礼为人的行为建立秩序,为了使这种秩序洋溢出生机活力,要以乐弘礼;乐作为使人性释放的力量,则极易导致人欲的泛滥,所以又要反过来以礼节乐。
礼与乐两种相互制衡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
至孔子时代,诗与乐分离,礼乐并举被进一步具体化为诗、礼、乐三分。
个体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统一被规划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式的三段论。
这样,在由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等一系列概念规划的价值体系中,又进一步显现出一种阶梯式的上升之路,即在诗、礼、乐之间,存在着次第性的超越关系,乐境代表了理想政治所能达至的最高境界。
至此,我们当能总结出一个儒家政治次第上升的价值序列:首先,在礼乐与刑政之间,刑政是现实性的,礼乐是理想性的;其次,在礼乐之间,乐对礼具有超越关系。
再次,春秋晚期,虽然诗与乐发生了分离,但在根本意义上,中国上古时期的诗、乐、舞是不分的,它们共同归属于“乐”这个大概念。
据此,如果说“乐”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那么理想的政治也必然是被富有乐感的艺术表征的政治。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25d66730722192e4536f69a.png)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论述类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
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反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
秦朝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汉朝时,御史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
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人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刺”。
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
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极“举报”。
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元明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告贪官;到了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
于是,“制度反腐”成为一种探索。
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
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
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
明朝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剥皮实草”,贪官污吏们被拉到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杀死,并将他们的皮整张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这些假人摆在衙门的公座旁边,以这种阴森恐怖的方式与继任官员进行职务移交。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 新人教 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 新人教 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c62f928bd63186bcebbc5f.png)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博在中国微博,正在成为撬动中国的一个微小杠杆,具有造成飓风和海浪的蝴蝶效应。
美国《纽约时报》称:“微博改变了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一种能观察中国在发生什么的实时民意调查系统。
”分析人士还表示,微博并非一种激进主义,而是一种自由表达。
加拿大某报则形容,“中国微博正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变身成为舆论监督利器”,参与并且影响着整个世界。
微博用户呈现井喷式增长,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预测,“微博用户的爆发性增长将出现在2012年~2013年左右,市场将在2013年进入成熟期。
”一条微博只有短短几行,渗透性却极强。
上海谢耕耘教授有个好比喻:“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
”真可谓: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
微博在中国悄然兴起,迅速壮大,衍生“全民记者围观中国”之现象,在推动公民社会成熟的同时,也锻造了一把藏着锐和钝的双刃剑。
在发生巨变的国际传媒环境中,微博这种人性化的媒体使平民和政府平等对话,在名人和粉丝之间架起桥梁,绕过各种出版媒介,而让碎片式的信息迅捷传播——哪怕再弱小的声音,都可能被扩大到无穷倍,进而震撼世界。
微博有其微妙之处。
官方微博、官员微博、名人微博、草根微博等在微博舞台轮番上位,互相沟通、PK、博弈、联合,在只言片语里,在迅捷的转载评论里,有的力量被消减,有的则被扩大。
一条微博可以是茶余饭后的娱乐谈资,也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庞大系统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意境叶朗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1. 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 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 “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 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 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 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 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 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 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
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鸭梨儿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
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
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于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⑨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
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
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
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
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1935年12月(有改动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地观察和真诚地热爱。
B. 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
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了范围。
C. 《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
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D. 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旱冬,容易让人得病,但它不影响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5. 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4分6. 仔细阅读第8段,思考如果作者用自己的话替换文中的名句好不好,为什么?(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材料一: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
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
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