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的设计及施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易堵孔,丧失作用。
18
一、强夯法设计
6.起夯面
• 为使强夯加密土不被挖除,有效利用其加固深度,起夯 面可高于基底或低于基底。高于基底是预留一压实高 度,使夯实后表面与基底为同一标高。低于基底是当要 求加固深度加大,能级达不到所需加固深度时,降低起 夯面。在满夯时再回填至基底以上,使满夯后与基底标 高一致,这时满夯加固深度加大,需增大满夯单击能。
设计。
3
一、强夯法设计
1.加固深度的确定
(1)公式计算
H = k Wh
(5-1)
10
式中:H — 加固土层深度,m; W— 锤重,kN; h — 落距,m; k — 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影响系数(根据不同
土质条件取值:一般粘性土、砂土取 0.45~0.6;高填土取0.6~0.8;湿陷性黄土
取0.34~0.5)。
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两遍,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
量夯后场地高程。
22
四、质量检验
• 强夯法处理地基加固效果检验可根据地基工程地质情 况及地基处理要求选择下列几种方法中的二种或二种 以上方法进行:
室内土工试验; 现场十字板试验动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试验; 旁压仪试验; 波速试验; 载荷试验。
• 通过强夯加固前后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了解强夯加 固地基效果。
7.垫层 • 对软弱饱和土或地下水很浅时。常需在表面铺设砂砾
石,碎石垫层厚0.5~1.5m,其作用如下:
• 1)形成一覆盖压力,减少坑侧隆起,使坑侧土得到加 固。
• 2)夯击后形成坑底容易透水土塞,从而增大加固深
度,并可防止夯坑涌土,有利于坑底土孔隙水压消
散。
19
二、强夯时的场地变形及振动影响
1.强夯的场地变形
(3)分遍的间隔时间
• 根据上述孔压的消散特征,分遍的间隔时间为:对非 饱和土,透水性好的砂土可连续夯击;一般透水性较
好的粘性土1~2周,透水性差的粘性土、淤泥质土不
少于3~4周。
11
一、强夯法设计
4.夯点布置与分遍
(1)夯点间距 • 由前述加固机理的介绍可知,主要压实区是夯坑底
下(1.2~2)D(其中D为锤底直径),侧面至坑心计起 (1.3~1.7)D,考虑加固区的搭接,夯点间距一般取 (1.7~2.5)D,密实度要求高时,取较小值;反之取 大值。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 钩,测量。
6) 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 一个夯点的夯击。
7) 重复步骤3)~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 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9) 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布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
第一次夯4点,夯点采用6m×6m正方形布置形式;
第二次夯1点,以大面积计,第二次夯点采用也是6m×6m正 方形布置形式;
第三次夯4点,夯点采用4.2m×4.2m正方形布置。分三次完
成夯一遍后,9个夯击点布置为3m×3m正方形布置。
14
一、强夯法设计
(3)夯击次数
•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外边超出基础外 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处理深度H的1/2+1/3,并不宜小 于3m。
3. 强夯振动、噪声对人的影响 • 强夯时产生振动与噪声,对人的生理、心理均产生影
响,垂直振动、水平振动随着楼层增高而增大,故高层 的住户感觉振动大。对强夯时室外噪声的测试表明, 60m外噪声仍超出国家规定。
21
三、强夯的施工工艺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 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17
一、强夯法设计
5.夯锤
1)夯锤可用混凝土及铸钢(铁)制作,它们的加固效果没有大的 差别。混凝土锤重心较高,冲击后晃动大,夯坑易塌土, 夯坑开口较大,容易起锤,容易损坏。铸钢锤则相反,特 别是夯坑较深时,塌土锤顶容易造成起锤困难。
2)夯锤形状可为圆形、方形。方锤落地方位改变,与夯坑形 状不一致,影响效果。圆形无此弊病,故现多用圆锤。
增长,消散与固结的关系; ② 研究加固深度和范围; ③ 确定两遍夯击的间歇时间。
9
一、强夯法设计
(1)孔压的增长特征
• 在粘性土中由于土的透水性差,在夯次间歇时间内, 孔压来不及消散,孔压逐次增长,并趋于稳定值,表 示锤底主压实区已形成。增加夯次,或使土隆起,或 使主压实区下移,以不增加锤底主压实区的挤压力和 范围,只要夯坑不隆起,加固仍有效。
23
思考题
• 强夯法有效加固深度是如何确定的? • 如何选用夯击范围和夯击点?
24
地基处理
建筑工程学院 : 吕桂林
第五讲 强夯法的设计及施工
2
一、强夯法设计
• 强夯法加固地基设计包括下述内容: • 确定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有效加固深度和单击夯击能,
选用夯锤的重量、形状以及夯击落距, • 确定强夯施工夯击范围、夯击点的平面布置、每点夯
击击数、强夯施工夯击遍数以及间歇时间, • 还有确定垫层厚度。强夯设计还应包括施工现场测试
16
一、强夯法设计
(5)满夯 • 满夯的作用是加固表层,即加固单夯点间未压密土,
深层加固时的坑侧松土及整平夯坑填土,需加固深度 可达3~5m或更大,故满夯单击能可选用500~ 1000kN·m或更大,布点选用一夯挨一夯交错相切或一 夯压半夯,每点击数5~10击,并控制最后二击夯沉 量,宜小于3~5cm。
距夯坑5m外的场地位移变形不大,建筑物不受振动影 响,不产生震陷。而在灰渣地基中,距50m处也有4mm 的沉降,即振动引起的震陷比较均匀,这在强夯方案选
择时应予考虑。
20
二、强夯时的场地变形及振动影响
2.强夯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 强夯引起的振动与地震显著不同,因此危害也不同。一 般认为,强夯振动对建筑物的危害与爆破相当,危害判 别标准现在很不统一,有的以爆破地震烈度表控制;有 的以地表振动速度控制;有的建议以加速度控制,控制 值也相差很大。
4
一、强夯法设计
(2)经验统计值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规
定,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 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5.1预估。
表5.1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m)
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从最初起夯面算起。
5
一、强夯法设计
(3)现场试夯 • 按式(5-1)与表5.1初步确定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与 夯击功能的关系,选用强夯的重锤与落距,最终以进 行现场试夯为准。
12
一、强夯法设计
(2)夯点布置
• 夯击点布置一般可采用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 击点间距可取5~9m,以后每遍夯击点间距可以与第一遍 相同,也可适当减小。对加固深度要求较深或采用的单 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所选用的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适 当增大。
图5.1 夯击点布置及夯击次序
13
一、强夯法设计
1) 坑侧不隆起(包括不向夯坑内挤出),或每击隆起量小 于每击夯沉量,这表明土仍可挤压。
2) 夯坑不得过深,以免造成提锤困难,为增大加固深 度,必要时在夯坑内加填粗粒料,形成土塞,增多锤
击数。
3) 每击夯沉量不得过小,过小无加固作用。
8
一、强夯法设计
3.孔隙水压力增长和消散规律 测定孔隙水压力的意义为: ① 研究加固机理,了解土体动力固结时孔隙水压产生
3)锤底面积一般根据锤重决定,锤重为100~250 kN时,可 取锤底静压力25—40kPa。细粒土,单击能低,容易取较 小值。细粒土、黄土,单击能高宜取较大值。以上适用于
单击夯击能小于8000kN·m时,若夯击能加大,锤重加 大,静压力值相应加大。
4)夯锤宜设若干排气孔,孔径宜取250~500mm,孔径过小
• 图5.1(a)、(b)分别表示两种夯击点布置形式及夯击次序。在图 5.1(a)中,夯完一遍共需夯13个夯击点,分三次完成:
第一次夯5点,夯点采用4.2m×4.2m正方形布置;
第二次夯4点,夯点采用也是4.2m×4.2m正方形布置;
第三次夯4点,夯点采用3m×3m正方形布置。
• 在图5.1(b)中,夯一遍共需夯9个夯击点,也分三次完成:
•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源自文库的夯击次数和夯沉 量关系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
能小于40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 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 时为200mm。
②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③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15
一、强夯法设计
(4)夯点分遍 • 一般每个夯点夯击1~3遍。对于软弱土,每批夯点需
分遍时的第一遍击数,常以控制场地隆起,起锤困难 设定击数,一般选用5~10击而无需控制夯沉量。对 每一夯点的最后一遍,为使场地均匀有效压密,可以 用最后两击的平均贯入度来控制,其值可经试夯根据 检验的加固效果,确定适当值,以控制大面积施工。
• 在一般情况下,对粗颗粒土可取1000~3000(kN.m/)/m2, 对细颗粒土可取1500~4000(kN.m/)/m2。
{土的类型
极限单位面积夯击能 加固深度 锤底面积
7
一、强夯法设计
(2)每遍单位面积夯击能
• 对饱和土需要分遍夯击,这是因为每一遍夯击也存在 一极限夯击能,每遍极限夯击能为地基中孔隙水压力 到达土的自重应力时的夯击能,此时土已液化,称之 为每遍最佳夯击能或饱和夯击能。单遍夯击饱和夯击 能(或其夯击数)可通过相似工程类比决定或根据以下三 条原则之一通过试夯决定。
• 在砂土中,孔压往往经一二锤即达最大值,以后也不 累计增长,而是在二击间歇期消散。
• 在非饱和黄土中,强夯时结合水可转化为自由水,产 生渗流及孔压。
10
一、强夯法设计
(2)孔压的消散特征
1) 与土的类别有关,砂土渗透系数大,一般2~3h即可消 散完,粘性土渗透差,一般需1周以上。
2) 与周围排水条件有关。在单点夯中,土体周围侧面均可 排水,孔压消散快,在群夯中,只能上下排水,孔压 消散慢,如太原面粉二厂强夯,单点夯12h消散,群夯 8天以上只消散90%,山西化肥厂群夯消散需1个月, 夯坑填砂,加打砂井,排水纸版可缩短排水时间。
(4)影响k值的因素研究 • 单位面积上施加的总夯击能(不包括满夯)及遍数; • 土本身结构强度影响; • 锤底面积; • 混凝土锤与铸锤对比; • 土层分布影响。
6
一、强夯法设计
2. 单位面积夯击能
(1)总单位面积夯击能
• 单击夯击能为夯锤重W与落距h的乘积。锤重和落距越 大,加固效果越好。
• 整个加固夯击能应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 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综合考虑,并可通过试验确定。
• 强夯引起的场地变形可以分为沉陷、隆起及震陷。
1)强夯时夯坑附近的地表变形(沉陷、隆起)随土质、土的含 水量差异不同。在饱和软土中,夯坑附近将隆起;在黄 土中则与含水量有关,含水量大时的开始几击,夯坑浅 时地表有几毫米的隆起及外移,随后转为下沉及向坑心 位移;对砂土、灰渣等松散土则主要引起沉降。
2)强夯震陷对建筑的影响。在黏性土中,特别是黄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