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北师大版巩固辅导[含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北师大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八十五

第1题【单选题】

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我国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胡锦涛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1950年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朝鲜内战爆发③土地改革开始④朝鲜战争结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B、实现了土地国有制度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图7是建国后的一组珍贵照片,符合这组图片的主题是( )

A、中美建交

B、国防现代化的起步

C、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D、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我国彻底废除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初步发展

D、抗美援朝取得伟大胜利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外交历史上著名的以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发生在( )

A、基辛格秘密访华前

B、基辛格秘密访华后

C、尼克松访华前

D、尼克松访华后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建国初期我国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什么制度?( )

A、封建土地制度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资本主义私有制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

——吴建民《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2015年4月22日,亚非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60年前,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出席了万隆会议,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全球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进程。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为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为推动亚非合作、南南合作,为促进南北合作,发挥了重大历史性作用。因此,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的一个里程碑。”

——新华网

中国是何时重返联合国的?据材料一分析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材料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哪三国倡导的?该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材料二中万隆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的?当时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这一方针对会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材料看,会议形成了怎样的万隆精神?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加紧了对国民经济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见下图。

《土地改革法》受到农民的欢迎

材料三: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1.18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96.3%。

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两项)

材料二反映的运动开始于哪一年?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的内容?事件中除对农业实行改造之外,还对哪些行业实行改造?

材料三所反映事件的完成,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

2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在这一时期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变革?变革后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

材料二表明我国在这一时期又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变革?变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是否发生了变化?

""

材料三的民谣反映的是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哪项改革?这项改革开始于什么地方?

""

结合以上材料,请你概括出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答案】:

【解析】:

第14题【综合题】

情境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情境一: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分析:该情境的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它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情境中“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情境二: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了周恩来头像图片,图片的右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

分析:情境中“中国人来了”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发生的那一历史事件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上述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