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教案
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
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教案标题: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对苏轼诗词的欣赏能力;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苏轼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 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享苏轼的代表作品,如《东坡乐府》、《水调歌头》等,并简要解读其背后的含义;2. 介绍苏轼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点,如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对诗词的创新和发展等。
三、文学欣赏(25分钟)1. 分发苏轼的部分诗词作品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2. 引导学生分析苏轼的诗词语言特点,如运用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3. 鼓励学生就苏轼的作品进行个人感受和评价,展示他们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四、创作实践(20分钟)1. 提供一些苏轼的诗词题材或写作启示,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借鉴苏轼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作品朗读或分享给同学,促进交流和互动。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对诗词的贡献;2.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3.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如继续学习苏轼的其他作品或了解其他文学派别。
教学资源:1. 苏轼的代表作品及相关解读资料;2. 苏轼的诗词作品选集;3. 创作实践的题材或写作启示;4. 图片或视频展示苏轼的形象。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苏轼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3. 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苏轼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2. 探索其他文学派别和代表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3.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诗词的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苏轼古诗翻译鉴赏教案
苏轼古诗翻译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苏轼及其古诗的背景和特点;2. 学习苏轼古诗的翻译方法和技巧;3. 鉴赏苏轼古诗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二、教学内容1. 苏轼及其古诗的背景介绍;2. 苏轼古诗的翻译方法和技巧;3. 鉴赏苏轼古诗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画像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学习(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古诗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环境。
3. 实践(25分钟)教师给出苏轼的几首古诗,让学生分组进行翻译,并讨论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可结合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进行翻译,注重传达原诗的意思和诗意。
4. 分享(10分钟)每组学生选择一首翻译的古诗进行分享,并解释翻译的思路和技巧。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讨论不同的翻译可能带来的不同效果。
5. 鉴赏(15分钟)教师选取苏轼的一首古诗进行鉴赏,解读其中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要点1. 苏轼及其古诗的背景和特点;2. 苏轼古诗的翻译方法和技巧;3. 鉴赏苏轼古诗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翻译作品和鉴赏讨论,评估学生对苏轼古诗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自主选择苏轼的其他古诗进行翻译和鉴赏,或与其他学生合作进行诗歌创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翻译和鉴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古诗翻译和鉴赏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宋词初中苏轼语文教案——品味文学艺术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其中苏轼的作品更是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和喜爱。
作为经典的教材,苏轼的词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艺术,掌握苏轼的词艺之美,是语文教师们关注的问题。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苏轼的经典词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以及词作品特点和展现主题。
2.感受苏轼的词作品中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加深学生对文学艺术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3.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识别词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语言表达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理解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写作风格。
2.难点:掌握苏轼作品中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语言表达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代表词作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苏轼的诗词艺术和写作风格。
2.分析法:结合词作品,对比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表述方式,分析苏轼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语言表达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艺术的精髓。
3.互动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15分钟)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包括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官场生涯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探究苏轼与历史的关系。
2.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包括所写诗词、散文、赋等作品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价值。
第二步:欣赏苏轼词作品(30分钟)1.选取苏轼的代表性词作品进行欣赏,包括《定风波》、《水调歌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2.通过朗读、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苏轼词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主题表现。
3.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苏轼词作品中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语言表达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苏轼诗词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诗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2. 能够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意义;3. 学习苏轼的诗词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苏轼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2. 苏轼的代表作品及其意境和意义;3. 苏轼的诗词写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PPT;2. 苏轼的诗词选集。
四、教学过程导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苏轼诗词的兴趣,可以通过播放苏轼的音乐或演唱苏轼的歌曲来引入课程,让学生感受他的文化魅力。
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15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苏轼的生平简介,包括其个人经历、政治生涯等。
并介绍苏轼的诗词创作背景,如唐宋八大家、文人雅集等对苏轼的影响。
2. 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品(30分钟)挑选几首苏轼的代表作品,对每首作品进行解读和赏析。
重点关注其中的意境和意义,并与苏轼的生平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苏轼的诗词之美。
3. 学习苏轼的诗词写作技巧(40分钟)通过分析苏轼的诗词作品,总结苏轼的写作技巧,如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技巧对于诗词的表达和表现力的作用,并尝试运用这些技巧写一两首自己的诗词。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25分钟)通过与学生共同欣赏苏轼的诗词作品,让学生从中领略诗词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诗词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表达;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并进行书评、读后感撰写等活动;3.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主题的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苏轼的写作技巧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通过朗诵和创作等形式展示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运用;2. 课堂上对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评价;3. 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苏轼相关作品的阅读和写作。
《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两首词的背景,词语的含义,翻译和解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理解其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和翻译两首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
教学难点:1. 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翻译。
2. 苏轼的词风特点的分析。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其中包括两首苏轼词的文本、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苏轼的生平介绍、词的发展历程等。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起学生对苏轼词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苏轼的词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看法。
二、学习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学习第二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的共同特点,如用词、意象、情感表达等。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字词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3.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苏轼的生平介绍、两首词的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词的特点和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词中的字词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2)详细讲解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谈谈自己对苏轼词的认识和感悟;(2)选取两首词中的佳句进行赏析,阐述其美感所在。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2)推荐课后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初中语文_苏轼词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轼词赏读》教案课题:潇洒苏东坡——苏轼诗词赏读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的诵读把握,了解苏轼词的特点,提升诵读水平。
2.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的方法鉴赏诗词,理解诗词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情怀,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自己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北宋有一位大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千古第一文人,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更称之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大文豪苏轼,感受他别样的潇洒的人生。
(屏幕出示课题)二、出示教学目标三、知人论世我们要想鉴赏一首诗,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
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研究他的家庭背景、身世经历、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诗作内容,领会作者的感情。
这是诗歌鉴赏最主要的一个方法。
(1)大文豪苏轼有着怎样的身份地位和贡献呢?(屏幕显示)(2)课下让同学们搜集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请同学来说一说苏轼22岁时,随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以清新洒脱的文风赢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举成名天下知,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紧接着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上书陈说新法的弊病,遭王安石打击,自请出京到杭州,任通判,又于熙宁七月至元丰二年十年间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他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想不到一起“乌台诗案”险些让苏轼丧命,最终被贬官到萧索的黄州,任了个没有官俸、没有收入的团练副使这个闲职,“东坡居士”因一块东坡之地而起,而且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突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后来,哲宗继位,司马光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被召还朝,任过中书舍人等职,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度自求外调到了杭州,西湖著名的“三潭映月”“苏堤春晓”就是他当时为政的杰作,他后来又被贬到惠州,最后到了儋州,据说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他却成了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
鉴赏苏轼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2)掌握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词作;(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作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豪放精神、乐观态度;(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苏轼生平及其词作背景;2. 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教学难点:1. 苏轼词作中的豪放风格;2. 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苏轼生平及其词作背景1. 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重点讲解其政治生涯和文学成就;2. 分析苏轼词作的创作背景,如宋代的社会背景、词坛现状等。
三、鉴赏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1.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分析苏轼词作的豪放风格;2. 以《水龙吟·咏杨花》为例,分析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强调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鉴赏苏轼词作中的豪放风格1. 以《赤壁赋》为例,分析苏轼词作中的豪放风格;2.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进一步阐述苏轼词作中的豪放风格。
三、鉴赏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1. 以《水龙吟·咏杨花》为例,分析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2.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进一步阐述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强调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 撰写一篇关于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引导学生鉴赏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古诗中的苏轼课程设计
古诗中的苏轼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三首苏轼的代表作品,理解其诗意、诗境和表现手法。
3. 学生能够分析苏轼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对古诗文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对苏轼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苏轼的诗歌,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 学生能够理解苏轼诗歌中的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学生在感受苏轼诗歌美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本课程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素养,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教材章节:《中国古代文学史》- 宋代文学部分。
2. 第一部分:苏轼诗歌鉴赏- 《赤壁怀古》:分析诗歌的意境、用词和艺术特色。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探讨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
- 《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诗歌的写景技巧和寓意。
教材章节:《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宋代诗歌部分。
3. 第二部分:苏轼诗歌的文化背景- 探讨苏轼诗歌中所反映的宋代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 分析苏轼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理解其诗歌的深层含义。
教材章节:《中国古代文化史》- 宋代文化部分。
4. 第三部分:苏轼诗歌的创意表达-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背诵,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 小组讨论:分析苏轼诗歌中的创新之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材章节:《创意写作》- 古诗词创作部分。
5. 总结: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苏轼的诗歌艺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鉴赏苏轼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理解苏轼诗词中的意境、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苏轼诗词的鉴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诗词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 苏轼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苏轼诗词中的情感内涵。
2. 掌握苏轼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轼诗词的相关资料,包括生平简介、诗词背景、作品赏析等。
2. 学生准备苏轼的诗词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苏轼的诗词了解多少?请举例说明。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苏轼的诗词作品,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思考作品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苏轼的诗词中有哪些意境?(2)苏轼的诗词中表达了哪些情感?(3)苏轼在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赏析作品1.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2. 教师讲解诗词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诗词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诗词,谁能举例说明苏轼诗词的意境和情感?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拓展阅读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三、欣赏与比较1.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词在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苏轼优秀教案
苏轼优秀教案标题:苏轼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 分析苏轼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 苏轼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3. 苏轼作品的欣赏和鉴赏。
教学难点:1. 分析苏轼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苏轼的相关资料和作品;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的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苏轼的相关图片和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苏轼有了解吗?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享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包括他的成就和影响;2. 分析苏轼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如其对自然的描写、情感表达等;3.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三、文学鉴赏(20分钟)1. 选择苏轼的一首诗或一篇散文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其诗句结构、意象运用和修辞手法;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苏轼作品,如文学性、历史性和人文性等。
四、写作训练(15分钟)1. 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要求他们以苏轼作品为灵感,写一篇短文或诗歌;2. 分组互评,学生相互交流并提出改进建议;3. 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集体点评。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的重要性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和欣赏苏轼的作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苏轼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2. 组织学生开展苏轼作品的朗诵或表演活动;3. 布置苏轼相关的阅读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程度;3. 学生的写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培养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苏轼词两首教案范文
苏轼词两首教案范文主题:探究苏轼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目标:1.了解苏轼词的背景和特点;2.分析苏轼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典词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1.苏轼词的背景和特点;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苏轼词的分析;3.学生欣赏和鉴赏苏轼词。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放一段古琴曲音乐,制造中国古代文化氛围,并引导学生对古典词的欣赏和认识。
一、介绍苏轼和苏轼词的背景和特点(10分钟)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苏轼词的背景,包括苏轼的文学成就、他在宋代文坛的地位以及词的发展趋势等等。
二、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0分钟)1.分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全文,带领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例如抒情写景、借景抒怀等等。
3.解读词中的重要意象,例如“明月”、“故乡”等等,并讨论这些意象对诗词的意义。
三、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20分钟)1.分享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全文,带领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例如咏史写景、借景抒怀等等。
3.解读词中的重要意象,例如“江城”、“出猎”等等,并讨论这些意象对诗词的意义。
四、学生欣赏和鉴赏苏轼词(15分钟)教师选择其他苏轼词,让学生欣赏和阅读,并引导学生从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小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学生们对苏轼词的认识和理解。
延伸: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写一首古体词,了解和体验古典词的创作过程。
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苏轼词的全文文本。
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苏轼诗词欣赏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词的基本知识2.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第1课时操作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1.准备①资料的搜集和小组人员的确定②初读课文,感悟作品内涵,设计课题2.论证课题的可行性首先由每组成员推荐一位同学在班上向同学介绍本课题提出的理由、意义以及操作的可行性,然后由同学(也可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补充意见)讨论课题实施的具体细则。
①词的起源及发展过程②浅谈苏轼词风特点——豪放、清新③苏轼的旷达人格和词风的豪放④比较苏词和辛词的差异性⑤苏轼豪放词风形成的原因⑥浅论词的欣赏方法⑦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3.研究方案的制订:资料搜集方式①利用手头资料(课本和读本)②利用图书室和阅览室③利用Intet查找资料方法4.教师指导如何开展个人研究①阅读方法:②论文写作格式的指导③参考资料提供(部分)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词的基本知识2.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第2课时二.课题实施阶段(课内外结合)1.个人研究实施阶段对收集的资料分析,分门别类。
初步拟定课题提纲,形成观点。
2.组内讨论此阶段主要是交流个人经验,相互补充完善阶段,并拟订发言提纲。
三.研究成果展示阶段1.本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力主在课堂内,时间大约为一节课。
2.方式和要求模仿论文答辩和辩论赛形式①每一小组推荐一人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②允许质疑,可对别组成员的课题进行质疑。
③受质疑的小组必需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四.教师小结(一)方案一:作品欣赏方法1.知人论世法: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
2.由表及里法:从诗词外在形式的文辞,来探知诗人的实在意图,使认识逐步深化。
3.含英咀华法:对于诗词,要尝味、寻味、玩味、赏味,即品诗。
4.择善而取法:诗词评说很多,我们要从以下几点择善而取:解说的合理性、解说的艺术性、解说的深刻性。
苏东坡研究方案
研究性学习设计作者姓名姚红梅任职单位莱阳市第九中学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单元标题乐天才子苏东坡研究性学习名称苏东坡作品的艺术风格小组成员50所需时间4课时【学习目标】(或概述)本次活动是通过学习苏轼的作品,散文《赤壁赋》、词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引领学生通过苏轼的生平经历来解读作品。
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研究中,完成如下的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在各方面的艺术成就。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3.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苏轼的作品。
4.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
5.通过比较阅读,初步把握苏东坡作品的艺术特色。
【情境】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
在这样的人生经历中,却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
诗、词、散文、书、画,均堪称一绝,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苏东坡一生最大的成就并不在于其大量的文学创作,不在于其字画的功夫,也不在于其修筑了苏堤,而在于其经年修炼的苦中作乐的功夫,这才是他留给后人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人们世代敬仰他的本质所在。
就让我们从苏东坡的作品中,去领略他那巨大的人格魅力吧。
【任务与预期成果】任务:深入研究赏析苏东坡的作品,把握苏东坡作品的艺术风格。
预期成果:对苏轼的诗歌写出不少于500字的诗歌赏析,形成对苏东坡作品艺术风格的认识。
【过程】(过程要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第一课时:活动1:按照平日学习情况,把学生划分成六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确保每一个小组内都拥有优秀、良好、一般三类层次的学生。
活动2:学生按小组自由交流:谈谈你所知道的苏轼。
最后汇总展示: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各方面的成就。
活动3:学生自由朗读并进行小组研讨:扫清《赤壁赋》中的字词障碍,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
活动4:进行小组朗读比赛:小组推举代表进行朗读比赛,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023年苏轼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2023年苏轼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荷塘月色》一诗,并提供一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研究和分析这首诗,学生将探索诗歌元素、思想和意象,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研究和理解苏轼的《荷塘月色》一诗- 分析诗歌的结构、节奏、押韵和意象- 掌握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学活动活动一:课前导入- 打印并分发《荷塘月色》一诗给学生- 学生独立阅读并标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活动二:诗歌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节奏、押韵和意象等方面- 每个小组选择一两个意象进行深入探究,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活动三:文学修辞手法研究- 讲解并示范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向学生提供一些例子,并引导他们在《荷塘月色》一诗中找到并解析相应的修辞手法活动四:创意表达- 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关于夜晚和自然的诗歌,可以借鉴苏轼的《荷塘月色》- 学生可以选择以类似的结构、意象或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并进行欣赏和反馈活动五:口头表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和解读《荷塘月色》一诗的比赛-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口头表达,并评选出最佳表达者活动六:写作练- 学生根据自己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 学生可以描写自己眼中的荷塘、月色和思考诗歌背后的主题- 学生交换作品,并进行交流和讨论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创意表达、口头表达和写作练的水平- 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欣赏和表达能力参考资源- 苏轼的《荷塘月色》一诗(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 苏轼其他诗歌作品的选集(供教师参考)- 文学修辞手法的讲解材料(供教师参考)。
苏轼诗词阅读教案:领略诗意人生,品味文学艺术
苏轼诗词阅读教案:领略诗意人生,品味文学艺术诗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优美的风格,一直以来深深吸引着广大人们的眼球,同时也激发出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诗词中,苏轼的作品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他的诗词句子流畅而深沉,充满着哲理意味和人生感悟。
因此,在我们的文学教学中,苏轼诗词的阅读教案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深入苏轼诗词的阅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诗意人生,品味文学艺术,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诗意。
一、诗意人生:通过苏轼诗词阅读教案,领略人生哲理人生哲理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体现,对于当下社会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苏轼的诗词非常注重人生哲理的体现,他的很多作品含有某种程度的哲理思考和追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的。
作为一个古时的名士,苏轼的视角独到且深刻,能够用简练、深刻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于人们生命意义的思索和艰辛求索。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下了“人生如梦,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在《渔家傲·小阁老》中,苏轼述说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的体悟和对人生深刻认识的追求。
此外,在苏轼的诗词中,还有很多作品体现出了对于人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领悟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比如《水调歌头·泊秦淮》,苏轼把自己描绘成了鹤舞阳关引而飞,将自己的情感和自然融为了一体,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二、品味文学艺术:通过苏轼诗词阅读教案,感受文学魅力苏轼的诗词不仅仅是人生哲理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文学艺术的典雅与格调。
苏轼的诗词语言简练,行文流畅,优美动听,可以让人们充分享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苏轼的词,在全唐词中堪称独步一时,他的词主要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特色,行文流畅、音乐性强,同时还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人教版高中语文《苏轼诗词选》教案2023
人教版高中语文《苏轼诗词选》教案2023人教版高中语文《苏轼诗词选》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苏轼诗词选》,使学生了解苏轼的诗词创作背景和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节:教学重点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他的诗词创作2. 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品,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第三节:教学难点1. 理解苏轼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作品2. 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并与其他诗人进行对比第四节: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通过播放苏轼的相关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带领学生了解苏轼的背景和他的诗词创作。
Step 2: 学习苏轼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他参与的文化运动,如“王安石变法”。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的形式,分享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Step 3: 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品选择苏轼的几首代表作品,通过学生朗读、欣赏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特点。
同时,可以与其他诗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苏轼的诗词创作。
Step 4: 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引导学生对苏轼的诗词进行分析,让他们理解苏轼的诗词具有自由洒脱、明快豪放的特点,同时又兼有婉转含蓄和感伤之情的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探究苏轼诗词的艺术魅力。
第五节:教学方法1. 视听法:通过播放音乐、朗读诗词、课堂欣赏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苏轼诗词所带来的情感和意境。
2.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展开思维,通过小组讨论、课堂问答等方式,加深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把握。
3. 阅读与写作: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诗词,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通过模仿和创作,体会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第六节: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表达。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写作或创作任务,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教案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教案一、教案背景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宋徽宗宣和四年(1031年),卒年七十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也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在数百年来一直被广大人民喜爱和推崇,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二、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东坡的生平、诗词创作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掌握苏东坡的生平及其影响;2. 学习苏东坡的诗词创作特点;3. 分析苏东坡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资源1.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选编;2. 苏东坡的相关研究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对苏东坡的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对苏东坡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苏东坡的问题。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生平介绍:讲解苏东坡的主要经历和成就,使学生对苏东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诗词特点:介绍苏东坡的诗词创作特点,如抒发真情实感、写景入神、自然质朴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三步:学习分析(20分钟)1. 阅读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从苏东坡的作品中选取几首代表作进行集体朗读,并通过齐诵的方式感受其中的韵律和美感。
2. 分析苏东坡作品中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苏东坡作品中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要点,并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步:扩展拓展(15分钟)1. 学生合作创作:以苏东坡的作品为蓝本,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小组诗词创作活动,展示创作成果并进行欣赏交流。
2. 视听欣赏:播放苏东坡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苏东坡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步:总结回顾(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苏东坡的诗词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通过创作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苏轼诗词艺术探究教学设计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诗词艺术探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1遍,读对字音,读出停连,读出感情。
2. 通过“比较求异”的方法,总结东坡词将感悟寄托于物象表达的方式。
3. 与同学分析你感受到的苏轼词作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总结东坡词将感悟寄托于物象表达的方式。
【课前预习】早、晚自习,培训学生预习课文。
《卜算子》《定风波》《浣溪沙》文本内容:《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一作:萧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文本背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里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教案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词的基本知识
2.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操作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准备
①资料的搜集和小组人员的确定
②初读课文,感悟作品内涵,设计课题
2.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首先由每组成员推荐一位同学在班上向同学介绍本课题提出的理由、意义以及操作的可行性,然后由同学(也可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补充意见)讨论课题实施的具体细则。
①词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②浅谈苏轼词风特点——豪放、清新
③苏轼的旷达人格和词风的豪放
④比较苏词和辛词的差异性
⑤苏轼豪放词风形成的原因
⑥浅论词的欣赏方法
⑦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
3.研究方案的制订:
资料搜集方式
①利用手头资料(课本和读本)
②利用图书室和阅览室
③利用Intet查找资料方法
4.教师指导
如何开展个人研究
①阅读方法:
②论文写作格式的指导
③参考资料提供(部分)
二.课题实施阶段(课内外结合)
1.个人研究实施阶段
对收集的资料分析,分门别类。
初步拟定课题提纲,形成观点。
2.组内讨论
此阶段主要是交流个人经验,相互补充完善阶段,并拟订发言提纲。
三.研究成果展示阶段
1.本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力主在课堂内,时间大约为一节课。
2.方式和要求
模仿论文答辩和辩论赛形式
①每一小组推荐一人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②允许质疑,可对别组成员的课题进行质疑。
③受质疑的小组必需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四.教师小结
(一)方案一:作品欣赏方法
1.知人论世法: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
2.由表及里法:从诗词外在形式的文辞,来探知诗人的实在意图,使认识逐步深化。
3.含英咀华法:对于诗词,要尝味、寻味、玩味、赏味,即品诗。
4.择善而取法:诗词评说很多,我们要从以下几点择善而取:解说的合理性、解说的艺术性、解说的深刻性。
5.朗诵吟咏法:觅取诗趣、悟出情理、获取艺术享受。
(二)方案二: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一.设身处地
法国作家蒙田说:“我设身处地,常把旁人的痛苦变成我亲身的痛苦,让旁人的情感篡夺了我本心的情感。
”举例:
联系苏轼身世、经历及所处环境,运用“设身处地”原则阅读苏轼的在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所作的一首词,进行鉴赏、创造。
西江月(之一)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简析: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元丰二年(1079)秋,因做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后贬到黄州;旧党执政后,升迁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旧党的一些做法,再贬出知杭、颖、定三州;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又贬到惠州、琼州。
被贬谪黄州,这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对其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首次年作于黄州的中秋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真实的心情。
词的上片寓情于景,感叹世事如梦,人生短促;下片借景抒怀,感叹世道险恶,人生寥落。
词中充满了作者人生受挫后悲愤难抑和孤寂难耐之情,以及寻求理解的渴望之念,在牢骚和怨愤之中,还寄寓着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这种心态和情怀在古来怀才不遇的志士仁人中是不少见,因此千百年来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