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与方法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语文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直接的、浓厚的兴趣和的动力,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并进而感受到整个学习乃至至人生的快乐和美好,从而为学生成长为有学习热情、爱学习的人奠定基础。
1.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通过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通过一段段富有哲理的,通过生动有趣的用多媒体动画形象等,创设吸引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边信息交流,让学生获知识,探究质疑,展开想象。在教学中应不断点燃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推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困难,从而使其乐于主动地去探索语文中的有关问题。
3.在激励、体验成功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点点进步和每次取得的成绩,及时地进行鼓励,或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或让学生鼓掌,或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在享受学习带来的喜悦。只要老师把真诚的爱献给学生,把全部精力和热情倾注在教学上,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一定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意志。
4.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科教法和学法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结果,不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不注重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严重忽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的”这一学习的关键问题。事实上,不少学生往往通过被动接受、简单重复、机械记忆等方式获得知识,却掩盖了他们在学习能力的不足。如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靠教师讲解就能具备的,而是要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交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即可以通过“解诗题、知作者、诵诗词、明诗意、悟诗情”来学习古诗词,学习说明文单元时,教给学生把握
说明文文体特点,从“抓住事物特征,按一定说明顺序,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来学习说明文。
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在低学段中要求基本的汉字结构、拼音等,到了中高学段则要求学生助字典等工具,理解生词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语文教学的“落脚点”,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来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突出实践环节,落实基础训练,增强运用能力,精心设计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增加语言文字实践运用的时空,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整体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体现在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的意境的能力,即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要坚持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要写出新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认知、感受美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传递,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内容必须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起到选择和传递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目的内涵,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和民族精神,如人教版五年级《猴王出世》一课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从石猴性格当中,学习石猴的勇敢和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有不少的中国神话故事,我们通过中西方神话故事的学习对比,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身上体现的自强
不息精神。如在西方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燧人氏钻木取火拔摩擦出来的。面对末日洪水,西方神话是躲在诺亚方舟里躲避,在我们中国人的神话里,是“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在西方神话里太阳神有着绝对的权威,中国的神话里,却有着“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另外还有“开天辟地”“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共工触天”等神话故事也都体现了中国人不屈服、不服输、与自然、灾难、环境作斗争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汉字独有的特点和魅力,开设“说文解字”“会意识字”“汉字故事”等课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和背后蕴含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四、通过阅读,丰富学生人文积淀
长期以来,小学阅读教学大多仅限于教科书内所编课文的教学,而对所编课文的教学又主要指向于对课文内容的讲解、篇章结构的分析、语法知识的传授、结论性知识的灌输、应试技能的训练等。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费时低效、致使阅读教学质量长期徘徊不前,更为突出的问题是造成学生阅读量小、积累不足、底蕴不深、文化单薄、素养不高,严重阻碍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发挥,尤其难以为学生培育起终身受用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根据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和层级阅读活动。按照不断学段学生特点分级分层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课外阅读课程化,引领读整本书、群文阅读,开展推进亲子阅读和师生共读,内容从低年级的绘本,到中高年级的国际获奖小说、经典名著、科普作品等,让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