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2010统计公报
黔西南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黔西南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黔西南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黔西南州统计局2010年5 月4日2010年,全州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克服特大旱灾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州生产总值324.52 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60亿元,增长6.1 %;第二产业增加值124.84亿元,增长17.6 %;第三产业增加值143.07 亿元,增长14.7%。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8.1:37.0:44.9调整为17.5:38.4:44.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65648公顷,比上年增加8804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36278公顷,比上年增加10394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8609公顷,增加740公顷;糖料种植面积9680公顷,减少2934公顷;烟叶种植面积18118公顷,增加95公顷;蔬菜、瓜类种植面积45768公顷,增加3974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100.4万吨,比上年减少11.4万吨,减产10.2%;油料产量1.48万吨,减产58.2%;糖料产量36.99万吨,减产20.0%,烤烟产量4.03万吨,减产2.6%。
全年肉类总产量14.79万吨,比上年增长3.7%。
其中,猪肉增长3.9%、牛肉增长3.0%、羊肉增长5.6%。
全年水产品产量2.87万吨,增长12.1%。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产品销售率达到99.0%。
2010年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索引号:530000-011596-20110510-0004生成日期:2011-5-10 15:13:29关键字: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2011年5月9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省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近三十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验收、数据汇总等任务。
现将人口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及人口分布全省总人口为4596.6万人。
16个州、市的人口分布为:人口数(万人)昆明市643.2曲靖市585.5玉溪市230.4保山市250.6昭通市521.3丽江市124.5普洱市254.3临沧市243.0楚雄彝族自治州268.4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450.1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351.8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13.4大理白族自治州345.6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21.1怒江傈僳族自治州53.4迪庆藏族自治州40.0二、人口增长全省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87.9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08.7万人,增长7.20%。
平均每年增加30.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70%。
三、家庭户人口全省普查实际登记家庭户1235.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4357.0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3人减少了0.20人。
四、性别构成全省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为2385.0万人,占总人口的51.89%;女性为2211.6万人,占总人口的48.11%。
总人口性别比为107.84(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11下降了2.27。
五、年龄构成全省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52.8万人,占总人口的20.73%;15-59岁的人口为3135.1万人,占总人口的68.20%;60岁及以上人口为508.7万人,占总人口的11.07%,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50.6万人,占总人口的7.63%。
2010年云南省统计公报
2010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带来的重重困难,大力推进“两强一堡”建设,团结拼搏,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巩固回升向好的态势,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完成72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05.8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23.93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2890.4亿元,增长11.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3:41.9:40.8调整为15.3:44.7:40.0。
全省人均GDP达到15749元(按年末汇率折合2378美元),比上年增长11. 6%。
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2931.3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图1 2006-2010年云南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18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7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 %;其中增值税完成112.78亿元,增长 15.6%;营业税237.26亿元,增长35.0%;企业所得税82.28亿元,增长26.0 %。
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28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用于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22.4%、21.6%、21.4%、63.6%和16.3%。
图2 2006-2010年云南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3.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8.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8%。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7%。
保山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保山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保山市统计局保山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2011年5月25日根据国务院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保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全市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近两万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验收、数据汇总等任务。
现将人口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常住人口全市普查时点常住人口为2506491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34831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58176人,增长6.74%,年平均增长率为0.65%。
三、家庭户人口全市共有家庭户616285户,家庭户人口为240424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9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08人减少了0.18人。
四、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285247人,占51.28%;女性人口为1221244人,占48.72%。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24下降为105.24。
五、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19349人,占20.72%;15-59岁人口为1673945人,占66.78%;60岁及以上人口为313197人,占12.5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8032人,占8.70%。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0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0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49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48140人,占89.69%;少数民族人口为258351人,占10.31%。
其中,彝族人口为81524人,占3.25%;白族人口为45890人,占1.83%;傣族人口为43049人,占1.72%;傈僳族人口为34423人,占1.37%;回族人口为12436人,占0.50%;苗族人口为10580人,占0.42%;布朗族人口为9834人,占0.39%。
2010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11-2-28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1年2月24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143.3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9∶48.7∶36.4变化为14.1∶52.1∶33.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十一五”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2.2%,上半年上涨2.5%,前三季度上涨2.6%,全年上涨3.1%。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
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在岗职工339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70.8万人,增加110.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6%,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16.4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0.8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892.6千公顷,扩大126.1千公顷。
油料种植面积944.3千公顷,减少24.6千公顷。
棉花种植面积344.3千公顷,减少7.4千公顷。
四川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川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加快”,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灾后恢复重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全省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全省经济加快发展。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10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8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83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8565.2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5850.4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1%和2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8:47.4:36.8调整为14.7∶50.7∶34.6。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9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GDP 的 56%,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7.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590.4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增加值2837.1亿元,增长13.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1%。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6%。
全部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5.9%。
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0%,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8%。
全部原燃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1%。
企业家信心回升,企业生产状况持续好转。
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0.2,比上年提高11.5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8.8,比上年提高8.2点。
其中,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改善最为明显,企业景气指数分别较上年上升14.2点、10.7点、9.3点。
2010年安徽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比上年增长1 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
人均消费性支出115 13元,增长12.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7.9%,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33.9%,衣着支出增长13.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20.8%。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比上年增长1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5%。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13
元,增长9.8%,其中食品支出增长9.3%,交通通讯支出增长12.2%,居住支出增长6.7%。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 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
保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保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保山市统计局2004年2月2003年我市经济运行面临着“一产缺水,二产缺电,三产受非典影响”的严峻形势,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克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按照年初市委一届四次全会和市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使国民经济在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730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5000万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77000万元,增长13.0%,其中:工业增加值97000万元,增长11.0%,建筑业增加值325000万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371000万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8.8:19.7:41.5调整为37.2:0.3:42.5。
人均生产总值3662元,增长6.9%。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完成总收入86434万元,比上年增长5.4%。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7688万元,比上年增长11.2%。
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2%。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367125人,比上年增长0.6370。
其中:国有、城镇集体及其他单位在岗职工95362人;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27300人;城镇其他从业人员575人;乡村从业人员1243888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70,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单薄;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企业效益低;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弱;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二、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全年农业总产值(现价)达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粮食受调减播种面积及气候不利等影响有所减产,但总产量仍达83.7万吨;油料产量2.76万吨,比上年增7%。
2010年中国各市GDP排名
115、日照市1025.08亿元12.5%(山东16)
116、宿迁市1015.21亿元13.7%(江苏13)
117、揭阳市1008.99亿元19.6%(广东14)
118、曲靖市1005.50亿元13.1%(云南2)
119、营口市1002.43亿元17.8%(辽宁4)
172、晋城市730.5亿元13.7%(山西7)
173、邵阳市730.33亿元14.6%(湖南9)
174、荆门市730.07亿元15.6%(湖北7)
175、丹东市728.87亿元15.8%(辽宁10)
176、南平市728.73亿元11.7%(福建8)
177、铁岭市722.13亿元16.0%(辽宁11)
89、柳州市1275.74亿元15.8%(广西2)
90、株洲市1274.85亿元15.3%(湖南5)
91、焦作市1247.6亿元11.9%(河南7)
92、周口市1227.9亿元11.1%(河南8)
93、邢台市1210.62亿元12.2%(河北7)
94、汕头市1203.25亿元13.7%(广东10)
95、珠海市1202.58亿元12.8%(广东11)
165、衢州市752.78亿元13.3%(浙江9)
166、乐山市743.92亿元16.2%(四川8)
167、十堰市736.8亿元19.5%(湖北9)
168、玉溪市736.49亿元12.8%(云南3)
169、宁德市736.45亿元15.0%(福建9)
170、辽阳市735.33亿元16.0%(辽宁9)
171、绥化市733.4亿元14.8%(黑龙江5)
5、苏州市9168.91亿元增13.2%(江苏1)
山西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西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图)2011-03-07 00:00:00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提要] 全年全省22个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工贸总收入2667.5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区内生产总值833.1亿元,增长22.7%;税收收入86.8亿元,增长17.9%;进出口总额24.5亿美元,增长36.0%;引进国内资金471.8亿元,增长141.9%。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2011年2月24日2010年,是山西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对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困扰,面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繁重任务和安全生产的巨大压力,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创新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全年全省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90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3.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5161.2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3363.4亿元,增长9.1%。
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48.3亿元,增长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54.1亿元,增长7.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75.5亿元,增长18.4%;房地产业增加值192.0亿元,增长5.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385元,按2010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3900美元。
图1 “十一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2%、56.8%和3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70.3%和26.7%。
2010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带来的重重困难,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全省经济运行呈现高开稳走态势,农业大灾之年保增长,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消费需求旺盛,对外贸易恢复强劲增长势头,金融运行良好,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巩固回升向好的态势,除CPI指标外,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为云南“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达到7220.14亿元,同比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05.8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23.93亿元,增长15.8%,其中:工业增加值2606.04亿元,增长14.7%,建筑业增加值617.89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90.40亿元,增长11.5%。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3︰44.7︰40.0。
人均GDP达到15749元,比上年增长11.6%。
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创造增加值2931.38亿元,占全省GDP 的比重达40.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二、粮食生产大旱之年再夺丰收2010年,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省上下开展了一场“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促发展”的攻坚战,在小春作物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650万吨,实现连续8年增产。
初步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21亿元,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896亿元,增长3%,林业产值208亿元,增长7%,牧业产值588亿元,增长8%,渔业产值45亿元,增长10%,农业服务业产值63亿元,增长5%。
农业增加值1105.81亿元,增长4.0%,对GDP的贡献为15.3%。
主要农产品生产再获丰收。
2010年全省蔬菜产量1243.24万吨,增长0.4%,烤烟产量95.99万吨,增长9.0%,油料产量37.60万,甘蔗产量1739.69万吨,茶叶19.72万吨,增长7.8%,橡胶产量32.96万吨,增长10.5%,水果产量360.33万吨,增长5.1%,鲜切花产量60.50亿枝,增长8.0%。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2010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情况汇报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2010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情况汇报(2010年10月31日)保山市隆阳区农村经营管理站钟进能一、隆阳区情隆阳区位于云南省西部,是保山市政府所在地,国土面积5011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2.6%。
辖6镇、10乡、2个街道,310个村(居)委会、1648个自然村、33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9.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01万人、占总人口的85.36%,全区耕地详查面积136.05万亩。
2009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91.78亿元,实现农业产值43.2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7.4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8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
农业生产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香料烟、蚕桑、甘蔗、咖啡、油菜、茶叶为主,历史上就赋有“滇西粮仓”的美誉;是国家商品粮、商品猪、糖料、小粒咖啡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香料烟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开展情况隆阳区历来高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2010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减轻农民负担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农业部、国务院纠风办、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做好2010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和省、市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求,全区上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村级范围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五项制度”,健全区、乡镇两级减轻农民负担组织领导机构,扎实抓好减负各项工作,确保了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落到实处,杜绝了因农民负担问题而引发的案(事)件,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领导工作变动情况,我区及时调整充实了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区农业局、区监察局的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区直涉农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农经站,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最新公文】2016年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①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统计局(2011年6月23日)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云南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作为工作主线,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人力资源与就业2010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601.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04.8万人;城镇人口1596.8万人。
年末全省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总量3573.0万人。
2010年全年城乡新增劳动力供给②66.6万人,比上年减少3.70%,其中: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36.3万人,比上年增加0.44%;农村新增劳动力供给30.3万人,比上年减少8.24%。
就业总量继续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和城镇就业恢复较高速度增长。
年末全省城乡总就业人数2765.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81.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671.3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60.43%;第二产业348.6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2.60%;第三产业746.0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6.97%。
年末城镇从业人员③621.3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55.37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22.77万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303.67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数138.08万人;城镇个体从业人员138.22万人;公益岗位和灵活就业人员22.31万人。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27.06万人,比上年增加15.15%。
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7.68万人,其中就业困难群体人员6.52万人。
“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全年共扶持2292户“零就业家庭”的至少一名成员实现就业,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的工作目标。
四川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川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加快”,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灾后恢复重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全省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全省经济加快发展。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10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8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83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8565.2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5850.4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1%和2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8:47.4:36.8调整为14.7∶50.7∶34.6。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9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GDP 的 56%,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7.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590.4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增加值2837.1亿元,增长13.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1%。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6%。
全部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5.9%。
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0%,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8%。
全部原燃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1%。
企业家信心回升,企业生产状况持续好转。
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0.2,比上年提高11.5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8.8,比上年提高8.2点。
其中,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改善最为明显,企业景气指数分别较上年上升14.2点、10.7点、9.3点。
2010年中国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工[3]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
官方2010年全国各省市GDP
2010发布的中国城市GDP排行榜60强1、上海市14900.93亿元增长8.2% (沪)2、北京市11865.9亿元增长10.1% (京)3、广州市9112.76亿元增长11.5% (广东1)4、深圳市8201.24亿元增长10.5% (广东2)5、天津市7500.8亿元增长16.5% (津)6、苏州市7400亿元增长11% (江苏1)7、重庆市6527亿元增长14.9% (渝)8、杭州市5098.66亿元增长10% (浙江1)9、无锡市5000亿元增长11.5%(江苏2)10、青岛市4900亿元增长11%(山东1)11、佛山市4814.50亿元增长13.5% (广东3)12、武汉市4500亿元增长13% (湖北1)13、大连市4410亿元增长15%(辽宁1)14、成都市4380亿元增长10% (四川1)15、沈阳市4350亿元增长14.1%(辽宁2)16、宁波市4214.6亿元增长8.6% (浙江2)17、南京市4170亿元增长11.5% (江苏3)18、唐山市3800亿元增长11% (河北1)19、东莞市3763.26亿元增长5.3%(广东4)20、烟台市3720亿元增长12.4%(山东2)21、郑州市3365亿增长12% (河南1)22、济南市3350亿元增长12%(山东3)23、长沙市3300亿元增长14.5%(湖南1)24、哈尔滨市3258.1亿元增长13%(黑龙江1)25、石家庄市3110亿元增长11.1%(河北2)26、泉州市3002.12 增长12.5% (福建1)27、长春市2919亿元增长15%(吉林1)28、潍坊市2791亿元增长12%(山东4)29、南通市2760亿元增长14%(江苏4)30、西安市2719.1亿元增长14.5% (陕西1)31、淄博市2576亿元增长12%(山东5)32、温州市2527.88亿元增长8.5% (浙江3)33、福州市2520.69亿元增长12% (福建2)34、常州市2430亿元增长11.4%(江苏5)35、绍兴市2375.46亿元增长9.3%(浙江4)36、济宁市2280亿元增长14% (山东6)37、徐州市2220亿元增长13.5%(江苏6)38、邯郸市2220亿元增长11% (河北3)39、大庆市2120亿元增长12.1%(黑龙江2)40、临沂市2110.18亿元增长13.4%(山东7)41、鄂尔多斯2100亿元增长23% (内蒙古1)42、洛阳市2074亿元增长13% (河南2)43、东营市2060亿元增长11.8%(山东8)44、台州市2025.47亿元增长8.5% (浙江5)45、包头市2000亿元增长18%(内蒙古2)46、合肥市2000亿元增长17% (安徽1)47、威海市1970亿元增长11% (山东9)48、嘉兴市1917.96亿元增长9.3% (浙江6)49、鞍山市1915亿元增长12%(辽宁3)50、沧州市1862.5亿元增长11% (河北4)51、盐城市1860亿元增长13.5%(江苏7)52、南昌市1820亿元增长13% (江西1)53、昆明市1808亿元增长12% (云南1)54、扬州市1800亿元增长13.5%(江苏8)55、保定市1790亿元增长12% (河北5)56、南阳市1780亿元增长11% (河南3)57、金华市1765.94亿元增长9% (浙江7)58、泰安市1700亿元增长13%(山东10)59、泰州市1650亿元增长14%(江苏9)60、厦门市1619亿元增长8%(福建3)社科院蓝皮书:2010年中国GDP增速保持10%左右中国网北京12月15日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今日上午在京举行,中国网现场直播。
保山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保山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保山市统计局保山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2011年5月25日根据国务院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保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全市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近两万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验收、数据汇总等任务。
现将人口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市普查时点常住人口为2506491人。
二、人口增长全市常住人口,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34831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58176人,增长6.74%,年平均增长率为0.65%。
三、家庭户人口全市共有家庭户616285户,家庭户人口为240424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9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08人减少了0.18人。
四、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285247人,占51.28%;女性人口为1221244人,占48.72%。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24下降为105.24。
五、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19349人,占20.72%;15-59岁人口为1673945人,占66.78%;60岁及以上人口为313197人,占12.5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8032人,占8.70%。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0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0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49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48140人,占89.69%;少数民族人口为258351人,占10.31%。
其中,彝族人口为81524人,占3.25%;白族人口为45890人,占1.83%;傣族人口为43049人,占1.72%;傈僳族人口为34423人,占1.37%;回族人口为12436人,占0.50%;苗族人口为10580人,占0.42%;布朗族人口为9834人,占0.39%。
2010年滁州市统计公报
2010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滁州市统计局2011年3月25日2010年,全市人民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省一系列政策措施,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力推进“三大战略”、“双超”和“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巩固国民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95.65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增幅为"十一五"时期最高年增长水平,同时也是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为"十一五"划上圆满句号,"十一五"年均增幅12.5%,比"十五"时期年平均水平高6.6个百分点。
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4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342.01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205.22亿元,增长10.0%。
三次产业比为21.3:49.2:29.5。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65.5万人,比上年增加12.7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23.2万人,减少0.5万人;第二产业73.5万人,增加7.0万人;第三产业68.8万人,增加6.2万人。
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不包括个体、私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6.7万人,比上年减少0.5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7.2万人,比上年增加10.9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上升0.3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
完成了省“十一五”企业改革规划中我市最后105户企业改革。
新组建滁州广播电视台和市演艺公司。
基层医改全面推开,实行了药品销售零差率。
探索园区合作共建,达成20多个共建协议,宁滁高新园等13个合作园已开工建设。
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运行在141.8~152.7之间,处于较为景气和较强景气状态;企业景气指数运行在145.6~152.5之间,处于较强景气状态;工业企业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景气指数全年呈现前高后低处于较为景气和较重不景气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保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保山市统计局2011年4月19日201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克服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改善民生,全市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提高。
一、综合全年生产总值(GDP)2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80.5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01.4亿元,增长13.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2.6∶28.6∶38.8调整为30.3:30.9:38.8。
全年财政总收入35.3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4亿元,增长35.2%,财政总支出98.7亿元,增长39.3%;一般预算支出82.3亿元,增长32.7%。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52.3万人,比上年增长1.3%。
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6.4万人;城镇个体从业人员3.5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32.4万人。
年内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员11383人,增长8.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全年引进市外到位资金86亿元,比上年增长32.6%。
其中:省外到位资金52.9亿元,增长45.3%;省内市外到位资金33.1亿元,增长16.4%。
当年实际利用外资3365万美元,增长81.7%。
二、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132亿元,比上年增长8.5%。
粮食总产量达113万吨,增产4.3万吨,增长4%;油料产量5.3万吨,减产1.3万吨,减少19.4%;烟叶产量7.6万吨,增产0.9万吨,增长13.1%;甘蔗产量164万吨,减产18万吨,减少10.1%;茶叶产量2.7万吨,增产3.6万吨,增长15.1%。
年末生猪存栏270.6万头,比上年末增长4.7%;年末牛存栏63.4万头,增长3.9%;年末羊存栏44.9万只,增长5.3%;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1.3万吨,增长15.3%。
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59.02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17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1.88%。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172.5万瓦特,比上年末增长11%;大、中、小型拖拉机38202台,增加3911台;排灌动力机械6291台,增加1495台;拥有联合收割机383台,增加98台;小型耕整地机械4550台,增加2136台;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47206台,增加1380台。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累计达到164.8万亩;年末拥有各种水库263座,累计库容达4.3亿立方米。
全年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1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实现总产值170.4亿元,增长20.5%;实现利税总额20.6亿元,增长23.2%。
2010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达53592户,增加6516户;个体经济从业人员75310人,增加9210人;私营企业3457户,增加373户;私营经济投资者人数8435人,增加1110人;雇员73499人,增加11610人。
非公经济上缴税金16.1亿元,增长56.3%,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5.6%。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工业总产值171.2亿元,比上年增长21%;工业增加值59.3亿元,增长18.1%。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产值2.8亿元,增长41.4%;集体工业产值4.7亿元,增长70%;股份合作制工业产值3亿元,增长88.4%;股份制工业产值99亿元,增长17.8%;“三资”工业产值8.6亿元,增长13%;个体私营等其他工业产值53亿元,增长21.9%。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80.4亿元,增长31.5%;重工业产值90.7亿元,增长12.9%。
工业产品中人造板、香料烟、铁矿石等增长较快。
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利税18.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利润总额10.7亿元,增长118.7%;亏损企业32户,减少7户。
全市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3.3万人,比上年末下降3.2%;建筑业总产值30.4亿元,增长31.3%;建筑业增加值21.2亿元,增长16.2%。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按投资类别分:城镇项目投资170.3亿元,增长31.9%;农村非农户项目投资12.6亿元,增长23.8%;房地产开发投资16.7亿元,下降5.8%;农村私人投资12.1亿元,增长8.2%。
五、交通和邮电全年全社会货运量1499.1万吨,比上年增长12.1%;货物周转量317212万吨公里,增长15.4%;客运量1604万人次,增长10.4%;旅客周转量175594万人公里,增长18.5%。
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1712.3公里,增加82公里。
在公路总里程中,地管公路10339.5公里,省管公路1238.1公里。
全市汽车(含低速汽车)拥有量449620辆。
其中载货载客汽车75667辆,增加15682辆,增长26.1%。
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总量9.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92451户,增加5624户,其中市话108451户,农话84000户。
移动电话(含小灵通)达到1332872部,增加88363部,增长16.5%。
电话普及率达65部/百人,增加了10部。
六、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
其中:城镇56.3亿元,增长21.3%;农村28.1亿元,增长20.4%。
分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20.9亿元,增长59%;非公制经济63.4亿元,增长12.2%。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71.7亿元,增长21.1%;住宿餐饮业12.6亿元,增长20.5%。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7%;其中:出口总额1.1亿美元,增长43.6%;进口总额0.8亿美元,增长2.3倍。
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7%;旅游业总收入30.8亿元,增长30.9%。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257.9万美元,增长15.8%;国内旅游收入29.3亿元,增长31.8%。
八、金融和保险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46.9亿元,比年初增长33.3%。
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1亿元,增长49.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1.7亿元,增长23.3%。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8.7亿元,增长25%。
其中:短期贷款55.5亿元,增长10.7%;中长期贷款173亿元,增长30.4%。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21.7亿元,现金支出754.4亿元,收支相抵累计投放现金32.6亿元。
全年保费收入7.7亿元,比上年增长43.9%。
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7亿元,增长38.5%;人身险保费收入5亿元,增长19.5%;支付各类赔款、给付1.7亿元,增长6.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年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含教学点)1541所,校舍面积341.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477456人,教职工26042人。
普通高等院校招生3221人,比上年增长2.7%,在校学生878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11691人,增长17.4%,在校学生30168人;普通高中招生13838人,增长4.5%,在校学生38519人;普通初中招生40308人,下降2%,在校学生120983人;小学招生33136人,下降3.4%,在校学生218787人。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2%;初中毛入学率112.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1.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8%;高考上线率96.9%,录取率85.1%。
年末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独立核算科研机构5个,科研经费共支出1.4亿元,从业人员251人,其中科技人员205人。
年末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331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042人,中级12821人,初级18991人。
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82项,申报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类项目77项。
申报专利74个,专利授权64个。
组织实施省级科技项目23项,安排经费1.3亿元。
共列入市级科技计划21项,安排科技经费128万元。
其中:新开展科技计划项目20项,上年延续项目1项。
年末全市共有科普专兼职工作人员248人,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普项目12项,安排经费180万元;组织实施省级科普项目10项,安排经费56万元;有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248个,会员达13809人;有市级学会26个,会员22021人;有县级学会62个。
全年农函大办学59个乡镇,开办了47个专业,招收学员11300人,比上年增加2931人,增长35%。
十、文化、卫生、体育、能源和环境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6个,文物保护机构6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53万册。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5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4.37%;有线电视入户率26.6%。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82个,其中:医院数(含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119个;医疗机构床位数6785张,其中医院床位数419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805人,其中:医生2668人;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2.32人,有医生1.07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3.5%。
全年举办各种运动会2次,参加人数0.1万人次。
获省级以上奖牌29枚,其中:金牌11枚,银牌8枚,铜牌10枚。
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09.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8.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2%。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02%,比上年增加0.23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7.74%,增加5.27个百分点;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30.58%,增加0.79个百分点。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252.7万人。
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4元,比上年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3626元,增长16.2%。
年末全市有61600名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末增长8.6%;有18700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与上年末持平;有90900名职工和37800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分别增长5.9%和7.3%。
全年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190元,增长8.3%。
年末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56.64平方公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36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7.3平方米。
城市绿化面积3.92平方公里,城镇人均绿化面积7.61平方米。
年末全市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1754张,国家办收养性床位336张。
享受救济总人数39.6万人次;有4.4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22.4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有2.1万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有0.32万人享受农村传统救济;有10.4万人享受农村临时救济;抚恤、补助优抚对象2万人;登记结婚人数3.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