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人物关系图

合集下载

《生死疲劳》解读

《生死疲劳》解读
《 生死疲劳》 解读
◎王 中慧 王忠聪 Fra bibliotek旦发 表 以后 , 有些读 者也 不高兴 。 因为我 把有 些 当然我不 会迎合 这样 的读 者 , 的作 品都是 高密东 北乡 版图上 的建筑 , 那《 生死 疲 黑 暗暴露 得太 彻底 。 劳》 应该 是标 志性 的建筑 。” 2 0 0 6年 3月 1 5日, 莫 而牺牲 自己文 学创 作 的原 则 。我最 近写 了一部 长 指《 生 死 疲 劳》 ) , 写 了一个 后记 , 最 后一 句 言做 客新 浪 读书 名人 堂 谈《 生 死疲 劳 》 时 如是 说 。 篇 小说 f “ 哪 怕 只剩 下 一 个 读 者 ,我 也 要 这 样 作为 “ 标志 性建 筑” , 《 生死疲 劳》这 部 4 9万 字 的 话 就 是 说 : “ 《 生 死疲 劳》 打一 个形象 化 的 比喻 , 如 果说 我
益 ,也会 大 大影 响文学 的品格 。 因为好 的文学 作
由于奠 言在 三十余 年 的写作 中执着 于有 价值 个性 的追求 ,诺 贝尔 文学奖 最终 才幸运 地落 在 了他 的
头上 。
“ 我 手写 我 口” , 莫 言 这 种精 神 生命 情 愫倾 注 在《 生 死疲 劳 》 的创 作 中 , 倾 注 在 蓝脸 身 上 , 不只 品, 肯定 有一个 真实 的东西 在里 边 , 尤其 是真 实地 使 自己 “ 可 以感受 到一 泻千 里很 畅快 的感觉 ” , 也 反 映 了下 层 人 民群众 的生 活 面貌 。我 有 一 种 偏 使读 者伴 随着小 说 中人物历 史命 运 的多舛 产生真 见, 我 觉得 文 学艺 术 , 它永远 不 是 唱赞 歌 的工 具 。
蓝脸 的原型 是莫 言六七 岁时 就读 的学 校旁 边 判 现 实作 为 自己的创 作 出发 点 ” , “ 自然 地 关注 人 的一位农 民。这位农 民以个 人 的力量 与公 社化 运 性 、 呈 现 人性 并 发 现现 实 社会 中 的 ‘ 荒诞 ’ 属性”

《生死疲劳》中的莫言形象

《生死疲劳》中的莫言形象

《生死疲劳》中的“莫言”形象[摘要]作家莫言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许多少年儿童形象。

在新作《生死疲劳》中, 作家又塑造了一个“莫言”形象。

“莫言”形象的复杂性在于, 他既是以作家为原型的丰满人物形象, 在作品中起着补充故事情节、讲述故事进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同时又是故事的叙述者, 是作品中的第三种声音, 他的叙述使小说呈现出典型的复调型叙事特征。

“莫言”的存在是作家为寻找新的叙述方式而做出的新的探索, 也是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再次回望。

[关键词] 莫言; 《生死疲劳》; 人物形象许多论者都注意到了莫言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和儿童视角, 以此来论证莫言的创作是对自己的童年、对故乡的回望。

这些儿童形象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大约七八岁, 他们性格内向而倔强, 孤独而善良, 相貌丑陋或智力愚钝, 无论在身体还是在精神上都处于饥渴之中。

比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 《枯河》中的小虎, 《拇指铐》中的阿义等。

另外一类年龄大一些, 可归入“少年”的行列。

他们相貌丑陋, 嘴馋腿溜, 油腔滑调, 喋喋不休, 特别喜欢凑热闹, 什么事情也别想落下他。

作为在饥饿和孤独中长大的莫言, 这两类形象无疑都有他切身的体验。

莫言的大哥在一篇散文中提到: “当年作为家中最不起眼的孩子——莫言, 因为吃不好, 吃不饱, 所以显得特别‘馋’。

因为过早失学, 又爱看闲书, 所以显得特别‘懒’。

因为长得不怎么样, 又老穿哥哥姐姐倒下的衣服, 所以显得特别‘丑’。

莫言在个别长辈眼里是令人生厌的丑小鸭, 是前脚猫, 成不了才的东西。

”[1] 莫言则说自己当年很早辍学放牛, 因为无人说话觉得异常寂寞, 为了寻找乐趣他学会了自言自语, 从此养成了乱说话的毛病。

这样, 作家童年的寂寞、少年的多嘴好动都在小说人物身上得到了复现。

也许感到这种种追忆的不满足, 在新作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 作家又塑造了一个“莫言”的形象。

作家和“莫言”有诸多相似之处: 出生时间相近, 性格相仿, 成年后职业都是作家。

《生死疲劳》中的莫言形象(最终版)

《生死疲劳》中的莫言形象(最终版)

《生死疲劳》中的莫言形象(最终版)第一篇:《生死疲劳》中的莫言形象(最终版)《生死疲劳》中的“莫言”形象[摘要]作家莫言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许多少年儿童形象。

在新作《生死疲劳》中, 作家又塑造了一个“莫言”形象。

“莫言”形象的复杂性在于, 他既是以作家为原型的丰满人物形象, 在作品中起着补充故事情节、讲述故事进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是故事的叙述者, 是作品中的第三种声音, 他的叙述使小说呈现出典型的复调型叙事特征。

“莫言”的存在是作家为寻找新的叙述方式而做出的新的探索, 也是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再次回望。

[关键词] 莫言;《生死疲劳》;人物形象许多论者都注意到了莫言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和儿童视角, 以此来论证莫言的创作是对自己的童年、对故乡的回望。

这些儿童形象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大约七八岁, 他们性格内向而倔强, 孤独而善良, 相貌丑陋或智力愚钝, 无论在身体还是在精神上都处于饥渴之中。

比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 《枯河》中的小虎, 《拇指铐》中的阿义等。

另外一类年龄大一些, 可归入“少年”的行列。

他们相貌丑陋, 嘴馋腿溜, 油腔滑调, 喋喋不休, 特别喜欢凑热闹, 什么事情也别想落下他。

作为在饥饿和孤独中长大的莫言, 这两类形象无疑都有他切身的体验。

莫言的大哥在一篇散文中提到: “当年作为家中最不起眼的孩子——莫言, 因为吃不好, 吃不饱, 所以显得特别‘馋’。

因为过早失学, 又爱看闲书, 所以显得特别‘懒’。

因为长得不怎么样, 又老穿哥哥姐姐倒下的衣服, 所以显得特别‘丑’。

莫言在个别长辈眼里是令人生厌的丑小鸭, 是前脚猫, 成不了才的东西。

”[1]莫言则说自己当年很早辍学放牛, 因为无人说话觉得异常寂寞, 为了寻找乐趣他学会了自言自语, 从此养成了乱说话的毛病。

这样, 作家童年的寂寞、少年的多嘴好动都在小说人物身上得到了复现。

也许感到这种种追忆的不满足, 在新作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 作家又塑造了一个“莫言”的形象。

从《生死疲劳》看莫言小说中的人性书写

从《生死疲劳》看莫言小说中的人性书写

一、关照生命的“悲悯”情怀 正如王德威教授所说:“现代文学有太多乡土作
家把故乡当作文学创作的蓝本,但真正能超越模拟照 映的简单技法,而不断赋予读者想象余地者,毕竟并 不多见。”[1]但在他看来,莫言笔下以“山东高密东北 乡”为中心所谱写的传奇却足以值得称叹。
这里所说的莫言笔下谱是他始终对文学怀有一种赤子之心,始终以一 种悲悯情怀来展现他对于不同时代之下“人”这一主 题的关照与关切。
而在《生死疲劳》这部作品当中,莫言就将文本搭 建、设置在中国过去近 50年的广阔历史语境当中,以 其独特的民间书写立场,关注整个民族长期以来的生 存状态。在文本当中以大环境之下的小人物的生存 立场为切入点,对历史的变迁做出全新的解构,从而 展现大环境之下人性的真实面目。
在《生 死 疲 劳 》当 中,代 表 性 的 人 物 之 一 就 是 蓝 脸。在全民加入合作社的大背景之下,蓝脸还是固执 于要单干,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一亩六分地,一个人 带着一头牛,即使众叛亲离也不放弃,成为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一个屹立不倒的“钉子户”。这种时代背景 下人物的出现,看似不可能的可能,所暗含的坚韧生 命力量,也显得尤为可贵,从中我们能够看到莫言在 进行人性书写过程中的考量。
配妻子白氏在他死后被定罪受尽折磨,这是生之苦。 蓝脸一生坚守土地,对自己的土地有一种执迷的
热爱,不惜众叛亲离,最终也只是躺在土地上亲手掘 好的坟墓中埋葬自己,受尽执念之苦。洪泰岳一生都 被裹挟在政治运动的洪流之中迷失自己,而随着时代 的变迁,发现自己终生所追求的不过是镜花水月,最 终无法接受现实,与西门金龙同归于尽,这是偏执之 苦。蓝脸与洪泰岳,他们二人都是偏执而生的疲劳之 苦的受害者。而对于贪欲来说,西门金龙无疑是其中 的代表。他原 是 地 主 西 门 闹 的 儿 子,为 了 争 取 进 步, 不惜背叛自己的亲父和养父,并在权力斗争中丧失人 性,这是贪欲之苦。

读书心得——《生死疲劳》文本层次研究

读书心得——《生死疲劳》文本层次研究

读书心得——《生死疲劳》文本层次研究在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研究中,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进行“音、意、面、再现客体”的划分,这与我国经学家王弼“言、象、意”的创作理论有相通之处。

在童庆炳编著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分为: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笔者将通过对文本层面的剖析来解读《生死疲劳》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手法、荒诞轮回视角的叙事效果以及新历史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带来的超感体验。

一、文学言语的陌生化和现代气质的表达俄国形式主义者在文学言语方面提出了“阻拒性”“陌生化”理论。

与“陌生化”言语相对立的是“自动化”言语。

言语的自动化指的是过分熟悉的不能再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例如第一次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女子,会很生动贴切,但时间久了,人人都用,也就成了干巴巴的语言符号。

反观戴望舒用“丁香花”作为女子意象的《雨巷》则成了佳作名篇。

莫言曾说:“力争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想法。

”所以在莫言笔下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主观感受的指引下,生命的不可抗力成为可操纵的对象。

我看到主人站在棚口,庞大的身体像一座铁塔,阳光如同瀑布,在他身上流淌,蓝色的半边脸,另半边脸是红色。

有关那头牛的回忆纷至沓来……犹如铁屑,飞快地粘向磁铁;犹如气味,丝丝绺绺地钻进鼻孔;犹如颜色,在上等的宣纸上洇开;犹如我对那个生着一张世界上最美丽的脸的女人的思念……透明的酒浆在空中散开,如同幽蓝的珍珠。

月亮在颤抖着,对着蓝脸频频眨眼。

这情形让我感动万分,在万众歌颂太阳的年代里,竟然有人与月亮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感情。

阳光如同瀑布,发红发蓝的脸色,视觉上的对比,凸显出一种神秘的象征。

第二句对“牛”纷至沓来的回忆进行了一系列的语言描述,如铁屑和磁铁的粘连,如气味钻进鼻孔,比喻夸张,喻体奇特,动用其他的生命体验来达到一种感官刺激。

酒浆如幽蓝的珍珠,月亮是颤抖的,似乎要风起云变,此刻大地又是一派祥和。

略论《生死疲劳》中的“莫言”形象作用

略论《生死疲劳》中的“莫言”形象作用

略论《生死疲劳》中的“莫言”形象作用关键词:莫言;《生死疲劳》;小说叙事;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塑造了一个与作者同名的小说家“莫言”的形象。

他从小便是一个顽童,他相貌丑陋、爱凑热闹、爱胡说八道,但同时有文学天赋,从小便阅读《参考消息》了解天下大事。

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角色在小说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并为小说带去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叙事色彩。

一、作为小说人物的“莫言”从莫言将小说中的这一人物命名为“莫言”起,这个形象就天然地不同寻常成为在小说情节与小说叙事中特殊的存在。

作者将“叙述者-小说人物-作者”这一对关系刻意地模糊化:作为小说人物的“莫言”是一位高密东北乡的小说家,创作了一批反映高密东北乡风土人情的小说,使读者在阅读时很难不被带入到作者所构建的虚构与真实相交织的小说环境中,从而模糊了对于“莫言”的认识,并产生特殊的阅读体验。

小说《炸裂志》中,受邀为炸裂市创作地方志的作家“阎连科”的形象同样混淆了了小说人物同真实作者之间的关系,与《生死疲劳》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在描写“莫言”的形象时极尽丑化与戏谑之能事。

一方面,这一形象带有莫言自嘲的色彩,是作者对自己童年记忆的一种再现。

如据莫言童年玩伴回忆,莫言小时候“天性倔强,喜欢打抱不平,有爱多说话的毛病”[1];另一方面,“莫言”形象的出现无疑为小说增添了丰富的趣味性,使读者在阅读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小说中的“莫言”与现实中作为小说作者的莫言联系起来,起到自我调侃的幽默效果,如“莫言破棉袄上那三颗纽扣不翼而飞,棉袄敞开,露出了瓦罐般的肚皮”[2](257)。

这些描写为小说在西门闹处于“生死疲劳”的轮回转换这一主线中增添一丝诙谐幽默的色彩。

此外,“莫言”这一形象还起到了连接小说中人与兽、高密东北乡与外部世界以及虚构与真实的纽带作用。

首先,“莫言”这一形象处于某种全知视角,了解动物的真实身份。

“莫言”醉酒后对猪十六的一番话引起了对方担心身份暴露的恐惧,而猪十六能够听懂人话并情急之下咬伤“莫言”。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莫言推荐《生死疲劳》莫言表示,刚刚听到获奖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我一直感觉诺贝尔文学奖离我非常遥远”。

诺奖组委会说,全世界很多大学生会读他的作品,请他推荐一部。

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此外,他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试验,“力争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想法。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该书初稿写作只用了43天时间,莫言说,这本书的创作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我六七岁的时候,在我们学校旁边就有这样一个农民,他以个人的力量与公社化这个农民运动相对抗,一直坚持到最后。

历史证明了他是正确的。

这样一个人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却显得非常极端和另类,被很多人打骂,他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跟自己的儿子、女儿都分道扬镳,但他依然没有屈服。

我走上文学道路之后,觉得这个人物迟早会进入我的小说,所以这本小说写得非常快”。

《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

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精神分析视域下《生死疲劳》角色人格建构

精神分析视域下《生死疲劳》角色人格建构

033[摘 要] 《生死疲劳》是当代作家莫言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出发,运用人格层次理论、性本能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分别对西门闹、西门金龙、蓝解放三个主要人物的角色人格进行分析和建构。

通过对小说人物精神层面的深入分析,探究其灵魂深处的症结,深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唤起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

[关 键 词] 精神分析;《生死疲劳》;角色人格精神分析视域下《生死疲劳》角色人格建构白露晨《生死疲劳》以佛家六道轮回展开叙事,讲述了地主西门闹被冤杀后转世成为驴、牛、猪、狗、猴和大头婴儿蓝千岁的故事。

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最后也有着不一样的结局。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可以发现,小说主要角色的人格背后有着很明显的精神分析机制在起作用。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域出发,运用人格层次理论、性本能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分别对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角色人格进行分析和建构,包括在“三我”较量下人格走向升华的西门闹,性本能刺激下人格走向失控的西门金龙和心理防御机制下人格走向平衡的蓝解放。

剖析小说人物的精神内核,探究角色人格形成背后的精神机制,从而获得对人物形象更深刻的理解。

一、“三我”较量下的西门闹:人格走向升华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中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他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自我’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超我’是人格中高级的、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

”[1]地主西门闹死后拒不承认自己有罪,被投入畜生道,开始五世轮回。

由于拒绝喝下孟婆汤,西门闹投胎后同时拥有人的记忆和动物的意识,并在“自我”动物的意识和“本我”人的意识冲突中不断挣扎,承受着极大的痛苦。

《生死疲劳》的人物缺陷

《生死疲劳》的人物缺陷

李悦故事中的角色是人,故事情节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所以人们经常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

莫言的《生死疲劳》塑造了一群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西门闹、蓝脸和洪泰岳,而西门闹则是1号主人公。

西门闹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好地主,土改时他的土地被“共产”,人被枪毙。

西门闹死后在阎王殿上喊冤,阎王让他进入轮回,托生为驴、牛、猪、狗、猴五种动物,之后又托生为人—大头蓝千岁。

莫言借用佛教的“轮回”,叙述西门闹的故事,只是在形式上让人变成五种动物,人与动物的转换并不是为了延续人物的成长过程,也不是为了挖掘人性的深度。

而是将西门闹悬置在一旁,转而去讲述那些动物的故事。

动物鲜活了,生动了,人物的性格却断裂了,僵化了。

将人变成动物,莫言显然受了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的影响。

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把人变成甲壳虫,只是使人在外形上异化,甲壳虫仍然背负着人的灵魂,从而便于探讨人处在困境中的可能性。

人的变形,是为塑造人物和强化主题服务的。

莫言没有能学会《变形记》的精华,只是学了皮毛。

他笔下的动物不过转化了叙述视角,变化了时空关系,类似川剧的变脸,脸变心不变。

动物性截断了西门闹人性的发展关系,或者说动物性取代了人性。

西门闹的情感矛盾和心灵历程被动物的狂欢淹没了。

卡夫卡在动物性与人性相比的落差中,完成的是对人性的拯救。

而莫言恰恰相反,他消弱的是人性的尊贵与高傲,起初是有着敢于反抗的充溢着血性的西门闹,经过轮回变形,逐步成为痴呆、麻木的畸形怪胎蓝千岁。

小说的篇幅很长,故事很多,情节也很丰富,但是与西门闹有内在联系的故事与情节并不多。

就如同莫言的语言膨胀已经远远游离于他的主题之外。

读者看到的西门闹不过是个脸谱化的扁平人物。

莫言并不在意去塑造一些有血有肉的圆形人物,他在这部小说里是把所有“一切来自土地的最终还将回归土地,”的人物都变成道具——演化主题的道具。

他的主题是:这一理念与他描述的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的历史不搭界,描述历史成了莫言的第二主题,读者感觉着第二主题已经遮盖了第一主题。

浅析《生死疲劳》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浅析《生死疲劳》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浅析《生死疲劳》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浅析《生死疲劳》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摘要:《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六世轮回为叙事结构,以西门一家和蓝脸一家的命运为主线,从土地革命、农业集体化,到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讲述了五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描绘了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小说成功塑造了驴、牛、猪、狗、猴和世纪婴儿等一系列精彩传神的人物形象,这些多彩的形象背后,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等待读者挖掘和解读。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土地乡土小说农民莫言在莫言还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作品就因关注农村社会变迁、关爱农民生活、关心土地问题的独特选材,而得到广泛的关注。

莫言的作品和阎连科一样,都源于真实的生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他们的作品都源于生活,并且限定在50-80年代的农村生活。

而《生死疲劳》又在莫言一贯的农村主题上有所创新,正如莫言在自述中所言:“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生死疲劳》延续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的“大河式家族史诗”主题,它善叙事,喜白描,人物刻画生动、鲜明,叙事角度多元,结构创新。

《生死疲劳》的结构类似于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表现形式上则大量借鉴了拉美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

在叙事技巧上,莫言以堕入“六道轮回”、屡次转生为畜的地主“西门闹”的叙事观点作为第一人称的主轴,从1950年一路写到2000年,加上后设式的蓝解放与大头儿倒叙的对话,再穿插故事中角色“莫言那小子”的叙事角度,来补足第一人称叙事所不能及的观点。

这样既能收全知全能之效,使得情节得以有效地推进,又以真假莫辨的多重视角尽量地避开了全知全能的限制,是一套非常精巧复杂的叙事结构。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认为《生死疲劳》通过两条生命链来讲述西门家族的故事:一条生命链是转世轮回的驴、牛、猪、狗、猴,另一条则是血脉延续的西门家族。

两条叙事线索构成了“人畜混杂,阴阳并存的艺术画面”。

《生死疲劳》内容简介

《生死疲劳》内容简介

生死疲劳内容简介一、作者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一个农民家庭;他家是上中农成分,因此当时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6岁入学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读小学五年级时,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18岁时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1976年8月参军,站岗之余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同年从军艺毕业,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1989年秋入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2006年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2012年10月11日获诺贝尔文学奖;二、书名由来:生死疲劳的书名来自佛经:“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莫言说,佛教认为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摆脱令人痛苦的六道轮回,而人因有贪欲则很难与命运抗争;三、创作历程莫言的生死疲劳是43年酝酿43天写成,全书长达55万字;莫言说,最多一天写作1.65万字,平均一天只睡三小时,突破了他自己写作速度的最高纪录;“没有土地,农民像浮萍一样飘摇;”莫言称, “当年眷恋土地的农民纷纷逃离土地;”而最终归宿还是土地,正如文章写:“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他坦言,写作的时候,他并未按照这一规律写作,而是以人物的命运作为突破口;六道轮回中以动物之眼看世界,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用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四、内容简介本书共五部分,分别是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神、结局与开端;下面我来一一简介;第一部驴折腾这部分是以地主西门闹以及他变为驴的角度来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西门屯村上,时间要从1950年1月1日讲起;两年前“正直善良”的地主西门闹因土改含冤被枪毙,他大闹阎王殿,要求生还;狡猾的阎王让他转世为一头驴,投生到他曾经好意救活之后成为他的长工的蓝脸家;此时西门闹的二姨丈迎春已经成为蓝脸的妻子;当初,西门闹的正妻白氏因不育便将陪嫁丫头迎春许给西门闹;第二年迎春便生下龙凤胎男名金龙,女叫宝凤;西门驴上午降生,傍晚时蓝脸与迎春的儿子——蓝解放出生;同时住在原来西门闹大院东厢房的是原西门闹的三姨太吴秋香与黄瞳一家人;这段时间里黄家也生下对双胞胎女婴,长名互助,幼名合作;西门家堂皇的五间正房成了西门屯的村公所;村中最高领导人洪泰岳书记因西门驴啃杏树皮而将其打伤,蓝脸与之发生争执,洪力逼蓝入合作社;几天后在西门大院中洪审问白氏,要求她把西门闹所有的财富都交出来,西门驴大闹厅堂,从大院豁口处纵身飞出,去与新结识的韩石匠家的母驴幽会;而母驴正被两狼追赶,西门驴凭借自己的智慧杀死两狼;就在西门驴为自己勇斗两狼得意时,兽郎中许宝以“叶底偷桃”的功夫劁走西门驴一卵;1958年大跃进开始,单干户蓝脸被抓去炼钢铁,西门驴也被暂时征用;在路过西门闹祖坟时,西门驴咬伤扒坟人,逃跑;遇到陈光第县长,成了他的坐骑;不幸的是一次出行中,痛失右前蹄,与主人一起回到家乡;主人受英雄庞虎新装假肢的启发,为西门驴装上假肢;在随之而来的大饥荒中,饥民不但抢了蓝脸的粮食,还分食了他的西门驴;第二部牛犟劲这一部分由蓝脸的儿子蓝解放来叙述;1964年10月1日,蓝脸与儿子在集市上买回由西门闹转世来的一头牛,精心喂养;洪泰岳动员所有人轮番劝说蓝脸入社,蓝脸经陈县长介绍得到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的认可,而迎春领着金龙宝凤入社;在入社仪式上西门牛怒顶吴秋香,金龙制服西门牛,也征服了黄互助的少女之心;1966年春耕时,金龙与四清工作队里省艺术学院大学生常天红成为好朋友,宝凤看上常天红,黄家二姐妹都看中了金龙,蓝解放则暗中喜欢上了互助;西门牛第一次耕田就显露威风,速度大大超过了合作社;洪泰岳便命令金龙密切关注西门牛,只要它踏了合作社的地,就铲下它的蹄,结果金龙大失所望;文革开始时,常天红在县里成立“金猴奋起”司令部,金龙在村里组建“金猴奋起”红卫兵西门屯支队,批斗陈光第和洪泰岳,还用红漆涂了蓝脸的整张脸,红漆差点烧坏眼睛,多亏宝凤及时救治;在一次游街中红旗蒙了西门牛的眼,牛发疯狂奔,被公社屠宰组的朱九戒挥刀斩掉半截犄角,西门牛独角挑杀朱九戒,蓝脸誓死保护西门牛,全身而退;金龙狂恋革命以致晕倒在地,革命军衣被迎春煮得皱巴难看,终又被互助巧手整好,从此金龙在村里只手遮天;他多次动员蓝脸入社,蓝脸仍是不从,而蓝解放牵牛入社,并在革命样板戏中谋得一角色;本来金龙想用这样板戏来迎接常天红,但他的靠山常天红却因男女关系而被撤职;此时金龙又被诬陷成了反革命分子,与洪泰岳等人成了劳动管制对象;耕田中,金龙使用西门牛,牛犟劲,誓死不耕田,无论鞭打、拖拽、甚至火烧;最终被烧得惨不忍睹的西门牛站起来,走出合作社的地,来到蓝脸的一亩六分地里,轰然倒地而亡;第三部猪撒欢在毛主席号召“大养其猪”的一年六月中,西门闹投生为西门屯杏园猪厂的猪十六;洪泰岳官恢原职,猪十六颇受其优待;金龙收进一千多头沂蒙猪,结识并战胜了另一智慧猪——刁小三;养猪现场会上猪王献绝技:横卧杏树梢,还来一个头手倒立;1972年冬天里,杏园猪厂迎来了生死考验——饲料全无,六百头猪死掉,春天里杏花开放,金龙与解放醋意翻腾,都得了疯症;为冲喜,金龙与互助、合作与解放成婚;经过一场大战,猪十六战胜刁小三成为猪王;刁小三被许宝阉割血流不止,互助用自己的神发救治使它活命;1976年8月10日前后,丹毒袭击猪场,刁小三外逃,猪十六幸免;煊赫一时的猪场灰飞烟灭;9月9日,毛主席逝世,蓝脸金龙父子痛哭不止;黄昏时许宝想割取猪十六的睾丸,被猪王撞死;它逃出猪场与刁小三会合在吴家沙嘴的河心洲上,猪场中的猪王便又成了河心洲上的大王;时间飞快,转眼到了1984年4月,猪十六思念家乡偷着回到西门屯,这时农村改革已经分田到户,洪泰岳退休,金龙当了村书记,英雄庞虎的女儿庞抗美是乡党委书记;洪泰岳退后即成酒鬼,酒后乱性在奸污白氏时被西门猪咬去睾丸,从此他更是性格暴戾;西门猪也因此惹祸上身,为沙洲上的野猪引来灭顶之灾,西门猪因让出猪王宝座而幸免;冬日的一天,凶残、智慧的西门猪为救解放、金龙、宝凤、庞抗美滑冰落水的孩子而再次死去;第四部狗精神西门闹这次投生为蓝脸家的狗小四,四只小狗分别给了西门金龙与黄互助的儿子西门欢、西门宝凤与马良才的儿子马改革、庞抗美与常天红的女儿庞凤凰、蓝解放与黄合作的儿子蓝开放;合作带开放、狗小四住进县城,不久蓝解放升为副县长,与合作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庞抗美的妹妹庞春苗与解放热恋,更加速解放与合作婚姻的决裂;合作不肯离婚,狗小四领它追寻到春苗,合作咬破手指血书“离开他”,春苗从此暂时消失;合作又衣锦还乡,借以巩固自己蓝家儿媳妇的地位,并邀请自己的父母、公婆、庞虎夫妇举行三堂会审,而解放更坚定了与春苗结合的想法;金龙想把整个西门屯建成度假村,县委讨论通过此事,洪泰岳领人大闹县政府,要求归还农民土地;金龙与解放挑明他与庞抗美之间的私情,并威胁解放放弃春苗;回县后雨夜中解放受毒打,次日清晨春苗找到合作谈判,解放与春苗共同出走远赴西安,解放的仕途从此断送;几年后,迎春去世,解放与春苗也未能回来;下葬时洪泰岳抱住西门金龙,引爆雷管同归于尽;已是刑警的开放来西安告知消息,解放春苗回到家乡,三天后患癌症的合作去世,一切的感情纠葛就此了断;1998年的中秋节,西门大院人员齐集;解放与春苗终于领了结婚证,当天夜里,全国唯一一个从始到终的单干户蓝脸去世,西门狗也随之去世;因西门狗眼中仍有一丝恨意,还要再次轮回;第五部结局与开端蓝解放调回县城任文展馆副馆长,庞春苗回书店工作,二人暂住庞虎家;第二年春苗怀孕;怎料横祸飞来:春苗被飞驰轿车撞死;不多日已被双规正在服刑的庞抗美也自杀身亡;蓝解放又回到县城自己的旧居中,在儿子开放的撮合下终于与黄互助走到一起;2000年元旦过后,失踪多年的西门欢与庞凤凰在高密县火车站广场耍起了猴戏,这只猴便是西门闹转世;开放还一直深爱着庞凤凰,经常来接济他们;西门欢被自己称霸县城时的仇家杀死,开放开始拼命地追求庞凤凰,不惜换脸植皮;他把与凤凰将结婚的消息告诉给解放与互助时,才得知他与凤凰是同一个祖母的姐弟关系;开放痛苦地撕下植皮,冲出家门,找到凤凰;第一枪击毙了猴子,第二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000年底世纪婴儿出世,他就是开放与凤凰的畸形儿子、西门闹一路投生为驴为牛为猪为猴最后为人的——蓝千岁;蓝千岁五岁时,与本文另一主人公蓝解放,共同讲述本书故事:“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那天讲起……”五、小说主旨小说围绕着土地展开,前半部分,失去理智的人们在土地里疯狂攫取;后半部分,绝望痛苦的人们回归融入土地;用莫言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小说成功刻画两大狂人——蓝脸与洪泰岳,从两个互异的角度歌颂了农民对于土地、对于生命的无比执著;通过人与动物互换互补式的述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大跃进时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荒诞混乱的画面,委婉传达出作者祈祷祖国宁静和平、人民生活安康的美好愿望;六、艺术成就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叙述角度的独特性,依托六道轮回,分别从西门闹转世成的驴、牛、猪、狗的角度来叙述,其间又穿插蓝解放或蓝千岁来详述,使得整个故事扑朔迷离;第二特点:大胆驰骋想像,西门闹阴间大闹阎王殿、为驴时斗杀两狼、为猪时枝头炫能、为狗时广场畅饮等描写生动传神,使小说具有极强的可读性;第三、小说借鉴古典小说章回体形式,又巧妙分成五部分,使每一部分都可独立成篇,而西门闹的六道轮回,不仅使全文连贯紧凑,而且使长篇巨著首尾呼应;七、经典语段。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莫言推荐《生死疲劳》莫言表示,刚刚听到获奖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我一直感觉诺贝尔文学奖离我非常遥远”。

诺奖组委会说,全世界很多大学生会读他的作品,请他推荐一部。

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此外,他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试验,“力争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想法。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该书初稿写作只用了43天时间,莫言说,这本书的创作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我六七岁的时候,在我们学校旁边就有这样一个农民,他以个人的力量与公社化这个农民运动相对抗,一直坚持到最后。

历史证明了他是正确的。

这样一个人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却显得非常极端和另类,被很多人打骂,他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跟自己的儿子、女儿都分道扬镳,但他依然没有屈服。

我走上文学道路之后,觉得这个人物迟早会进入我的小说,所以这本小说写得非常快”。

《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

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生死疲劳》中主要人物的原型分析

《生死疲劳》中主要人物的原型分析

《生死疲劳》中主要人物的原型分析作者:王小军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5年第08期摘要:莫言是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生死疲劳》自出版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拟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生死疲劳》中的主要人物蓝脸和西门闹的原型,研究这些原型,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也可以给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原型批评;佛教;人物原型中图分类号:G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144—03一、引言莫言是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生死疲劳》自出版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称赞,目前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十几种语言。

《生死疲劳》曾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小说排行榜”(榜首)、亚洲“2006年十大好书”,2007年获“‘福星惠誉杯’,《十月》优秀作品奖”,2008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小说的成功与小说中人物原型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主要人物的原型来源于佛教故事中的人物。

本文基于原型批评理论和佛教故事分析《生死疲劳》中主要人物的原型,通过原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透析作者在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

二、原型批评理论简介原型批评理论是一种文学研究的途径或方法,20世纪流行于西方国家,是指从宗教现象中探寻文学的起源。

原型又称原始意象,是一种形象,或为妖魔,或为人,或为某种活动,是我们的祖先无数典型经验的心理凝结物。

瑞士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荣格认为在个体的无意识之下还有一层更深层次的无意识,他把这层无意识称为集体无意识。

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通过遗传而来的,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1](P61)卡尔·荣格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作品创作的“自主情节”。

他认为,作品的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受作者知觉主体的控制。

任何作品都可以在古老的神话和传说中找到它的原型。

那些《生死疲劳》中的女人们

那些《生死疲劳》中的女人们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题目《生死疲劳》中女人生之疲劳科目生态女性文学研究姓名孟利学号2011210192专业现当代文学入学年月2011年9月简短评语成绩:授课教师签字:《生死疲劳》中女人生之疲劳摘要:在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叙述方式依然变幻多段、角度独特,其中的人物众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形象饱满、鲜活,虽说作品中上演主角的大都是男性,但女性也是出场频频,然而女性的形象却是比较模糊,命运大都凄苦,作家的此种叙事方式虽有传统“男尊女卑”之嫌疑,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一部分女性的生存状态的确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

关键词:莫言;生死疲劳;女性;命运一在莫言的《生死疲劳》中,作者采用不断变换的叙事角度,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魔幻绚烂、充满激情的高密东北乡这片热土上人、鬼、动物都在其中的生死轮回图,这也正是莫言作品的一贯风格。

在这部作品中,叙述的主要人物有西门闹以及他轮回后变幻的西门驴、西门猪、西门狗和大头婴儿,还有蓝解放。

无论西门闹轮回成什么动物,都是雄性,所以,在这部作品中,所有的男性和雄性动物都形象饱满,而女性和雌性动物却显得模糊不清甚至还有被贬斥的嫌疑。

“作者莫言缺乏对女性境遇道义上的悲悯情怀和对‘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批判意识,反而热衷于‘男人之坏,女人之爱’的男性叙事,宣扬男性寻欢作乐和女性附属观念,表现出作家主体精神的颓废。

”[1] 在这里,本文不想讨论作品中的“男尊女卑”的男性叙事是不是如引文作者的所谓的作家主体精神的颓废,只想分析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父权制度下的女性、甚至雌性是如何被表现出来的,探究作品中各个女性的命运,以期唤醒人们对于女性解放的思考。

二在《生死疲劳》这部鸿篇之中,出场的人数众多,虽然也有西门闹的六道轮回,但他却始终保有人的思维,所以虽是畜生之身,却道人之言,思人思之事,故而也算是人,其中的男性至少有13位,而女性则又10位,或许女人家干不了大事,上不了台面,所以女性人数较少,男性基本上在每一篇里占主导地位,而全篇的叙述者不论是西门闹、西门驴、西门猪、西门狗也好,还是蓝解放、大头儿也罢,都是男性在讲述,似乎验证了“history=his story”这个等式,虽然有的研究者说莫言的《生死疲劳》可以被称得上是新历史主义作品,但那多半是从政治学、社会学或者历史学角度讲的,从男性与女性关系上来讲,这部作品确实算不上什么新历史主义作品。

《生死疲劳》中主要人物的原型分析

《生死疲劳》中主要人物的原型分析



引 言
内容 是 原 型 。 l J ( P 6 1 ) 卡尔 ・ 荣 格 从分 析 心 理 学 的 角度 研究 作 品创作 的 “ 自主情 节 ” 。他认 为 , 作 品 的
莫 言是 第 一位 中 国籍诺 贝尔 文 学奖 获 得者 , 其
代表作《 生死疲劳》 自出版以来受 到社会各界人 士
的广 泛称赞 , 目前 已被 翻译 成 英 、 法、 德、 日等 十几 种
创作 过程 并不 完全 受作 者知 觉主体 的控 制 。任何 作 品都可 以在古 老 的神话 和传 说 中找到 它 的原型 。创 作 过程包 含着 集体 无意 识深 处 的原始 意象 的无 意识 的激活 。作 者在创 作 的时候 似乎 受到 一种 异 己力量 的控制 , 这 时作 品 中的 声音 不 是 作 者 一个 人 的声 音
经验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凝 结物 。瑞 士分析 心理 学创 始人 卡尔 ・
三、 《 生死疲劳》 主要人物原型分析 1 . 蓝脸 的人物 原 型分析
蓝 脸是 《 生死 疲劳 》 中 的主要 人 物 之 一 , 也 是小 说 中全 中 国惟 一 坚 持 到底 的单 干 户 。《 生 死疲劳》 中蓝脸 的原 型 可 以追 溯 到 佛 教 故 事 中 的释 迦 牟 尼
荣格 认为 在个 体 的无 意 识之 下还 有一层 更 深层次 的
无意识 , 他把这层无意识称为集体无意识。他认为 集 体无 意识是 通过 遗 传 而 来韵 , 集 体 无 意识 的主 要
收稿 日期 : 2 O 1 5 —0 3 —O 1 作者简介 : 王小军( 1 9 8 4 一) , 女, 福 建 连 江人 , 福 建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在 读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方 向 : 英语语言文学 , 认知语言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