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导入:
播放《朝代歌》视频,前面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东周的前半段动荡的春秋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起了解东周的后半段战国,这又是一段什么样的时期呢?
讲授;一、战国七雄
1.春秋初期
2.春秋后期
3.战国时期
对比三幅图,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诸侯国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上节课我们已经见识了春秋霸主的风采,到了战国时期,春秋霸主中的晋国和齐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实力较强的是哪几个?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并在战国形势图上圈画他们的地理位置。

当时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那么当时的战争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又有哪些主要的战役?在这些战役中涌现了我们熟知的成语和历史典故,我们放在课后活动中一起处理。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课标内容1.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2.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2.时空观念:阅读《战国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名称和方位,了解兼并战争,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3.史料实证:阅读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目的和内容。

4.历史解释: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的历史作用。

5.家国情怀: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教学难点】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策》书影这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书影,战国时期中因此书而得名,其编辑者西汉学者刘向在该书的“书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

”随着频繁的战争,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战国七雄1.战国时期形成教师讲解: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

春秋,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

这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这两件事被称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兼并战争教师讲解: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

战争的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

合作探究: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标志性的战役有哪些?学生回答:这一时期战争特点是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初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历史教案

初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历史教案

初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的重要变化,包括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国家形态等。

2.了解战国著名思想家和学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孔子、荀子、墨子等。

3.了解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和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战国时期社会变化1.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随着战争不断,破坏了很多农田,导致粮食短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开始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如耕牛、精耕细作等。

这些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手工业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战争和矛盾的加剧使得人们开始注重自给自足,提高工艺水平。

特别是铁器的制造,对于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的影响。

3.商业战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大型商业家族,如齐、鲁、魏、楚等。

他们积极参与商品流通,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4.国家形态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起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战争的不断加剧,各个国家之间结成了不同的联盟,出现了多国并存的局面。

2.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和学派1.孔子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荀子荀子是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代表。

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和制度的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墨子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化人之一。

他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权力的滥用。

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中包括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影响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也影响到了世界上其它国家和民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堂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到著名思想家和学派的重要性,了解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①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③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教学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

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说一说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军事、经济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分封制逐渐瓦解,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诸侯纷争兼并,变法成为历史潮流。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自主学习:与春秋相比,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答案提示:2、自主学习:【史料实证】将上列图片放入不同的展馆。

(只写图片序号)答案提示:④⑦、①③⑥⑧、②⑤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都江堰相关概况。

答案提示:公元前256年秦国李冰成都的岷江防洪、灌溉、水运等。

教师指导:都江堰是如何实现防洪、灌溉、水运作用的呢,这就要说到都江堰的三大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江;飞沙堰起排沙作用;宝瓶口用来引水灌溉农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一课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3、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并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用于投身改革的人,一定会受到后世的尊敬。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

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这一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

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水利工程是安全的。

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感到惊叹。

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是谁建造的?起到了什么作用?二、进入新课:(一)比较历史地图,激发学史兴趣通过出示《战国形势图》回答如下问题:(1)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各在哪里建都?(3)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是怎么来的?“田氏代齐”又是怎么回事?(4)战国起止时间怎样?这一名称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这一时期称为战国?(二)讲述历史故事,阅读历史材料,感悟历史1、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让学生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重要特点?4、让学生思考: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5、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三)分析历史内容,培养理解能力1、商鞅变法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化;2.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3.分析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二、教学内容1.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战国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4.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化;2.教学难点:分析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变化、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3.课堂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对战国时期的理解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战国时期的了解和认识。

2. 提出问题(10分钟)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在讨论过程中梳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化:1.战国时期是哪个历史时期?2.战国时期有哪些国家?3.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有哪些?3. 讲授(40分钟)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变化、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4. 分组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并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化的能力;2.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的能力;3.学生分析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讲授和讨论,撰写一篇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的文章。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标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发生的重大变革,并能够理解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化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原因a. 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b. 诸侯争霸的原因和影响2. 农业生产的变革a. 铁制农具的广泛应用b. 水利工程的兴修c. 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3. 商业贸易的繁荣a. 都城的建设和商业中心的形成b. 钱币的流通和货币经济的发展c. 客商和商人的兴起4. 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变动a. 地主阶级的壮大b. 农民的贫困和流动c. 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崛起5. 政治制度的变迁a. 封建制度的基础和特点b. 诸侯争霸和中央政权的衰弱c. 诸侯国的兴起和壮大6. 儒家学说的兴起和影响a. 孔子和儒家的主要思想b. 儒家学说对社会的改造和教育的兴起c. 儒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传承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师讲授与示范:通过讲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对该时期的社会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2. 图片与实物展示: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

3.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以促使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 案例分析与问题思考:设计相关案例分析和问题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2. 介绍:教师通过讲解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对该时期社会变化的背景有一定的理解。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农业生产变革、商业贸易繁荣、社会阶级形成、政治制度变迁等,进行讨论和分享,以加深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认识。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案(附学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案(附学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展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得出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主预习】利用材料引入知识(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师出示李冰的幻灯片及民言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2.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到秦国是通过改革强大起来的,提高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都江堰的构造及功能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社会上的变化从春秋到战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时间,采取复习式导入。

“春秋”源自于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

由于《春秋》记载的历史时期与东周前期历史发展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就把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这一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二、讲授新课(一)争霸战争请同学们观察两幅地图,思考春秋初期到春秋后期,诸侯国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对,就是数量逐渐减少,那么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小国不断地被大国兼并。

这些看起来减少的诸侯国,都是在一次次兼并战争中消失的。

我们继续来观察地图,春秋后期的诸侯国与战国形势图思考,春秋霸主中的晋国在战国时出现了什么变化?春秋时的霸主晋国消失。

那么去哪里了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1页第一段,找出,晋国发生了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中的信息对比,分析诸侯国数量的变化,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1.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室”是指诸侯国国君,代表旧贵族势力。

“私家”是指诸侯国内卿大夫,代表新兴势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繁荣与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特点,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战国时期的战争、变法等方面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件。

2.媒体资源: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包括问题探究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材版本:2016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内容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铜壶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将商鞅变法的内容与秦国旧制度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制度上的废旧立新之处及其对秦国壮大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在经历了春秋数百年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后,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发展又有了什么新的变化呢?讲授:一、大国兼并——战争之变展示《春秋初期形势图》、《春秋后期形势图》、《战国时期形势图》。

问题1:对比三幅图,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诸侯国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小国不断地被大国兼并)到了战国时期,不仅是大部分的小诸侯国在战争中被兼并,大国也同样发生了剧烈的动荡。

问题2:春秋霸主中的晋国与齐国在战国时分别出现了什么变化?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早已成为摆设,不但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甚至还发生了卿大夫夺取诸侯之位的现象,说明西周的分封制及统治秩序已彻底崩溃。

经过长期的战争与动荡,战国初期,最终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展示《战国形势图》,认识战国七雄并辨别其位置。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人民生活、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2.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人民生活、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战国时期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人民生活、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该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Step 2 学习(3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或相关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背景和历史事件。

2.学生完成阅读后,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这些变化对人民生活、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何影响?- 你认为这些变化与当代社会有何联系?Step 3 分享与讨论(15分钟)1.学生代表各小组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点评。

2.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和修正。

Step 4 拓展(15分钟)1.教师介绍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文化遗产,如孔子、韩非子等。

2.学生就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学习和讨论,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文化的影响。

Step 5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归纳总结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和确认。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上未完成的讨论内容。

2.整理和归纳阅读材料,撰写一篇关于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读后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直观地感受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此外,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加深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战国时期的历史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

2.资料:收集战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故事传说等,用于课堂分享。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游戏、问答等互动环节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重要城市和人物,让学生对战国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引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展示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

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

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

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

(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幕:说周王衰落看纷争四起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 了解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变革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掌握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 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变革。

2. 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1. 探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理解战国时期各个领域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两个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富有意趣和情境的导入活动,显示出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小组一:向学生展示两张地图。

一张是铁剑和战车(军事力量)战争胜利能力的地图;一张是国境线的地图。

请综合比较两张地图,描述出战国时期国家形成的过程。

小组二:向学生展示10张含有战国时期重大事件的图片,由学生自己分析这些事件会对中国史发展有哪些影响。

2.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成6-8人为一小组,共同阅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然后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为什么说战国时期是颠覆性的时期?2. 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3. 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4. 读完文章后,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3. 大班交流选几个小组代表,陈述其小组的讨论结果,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其议题,再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总结老师根据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进行总结:1. 战国时期有哪些历史事件?2. 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社会背景和特点?3. 战国时期有哪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4. 我们能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学到什么呢?五、教学拓展1. 学生阅读古代历史课本相关章节。

2. 学生可以通过书籍、电视、互联网等途径,进一步学习战国时期的历史相关内容。

3. 学生可以透过文献资料,了解古代战争、文化领域、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掌握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化。

2. 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3. 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 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 学生参考书籍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幅描绘战国时期场景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战国时期有了解吗?你们知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有哪些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包括春秋时期的衰落、列国争霸等。

2. 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例如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军事战争等方面的影响。

2. 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战国时期的典型案例,例如孟子、荀子的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反映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

3. 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一、课标内容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七年级学生毕竟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他们的积极引导。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结合地图演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教材知识。

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说出战国形势变化,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结合地图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并归纳这些战争的特点,归纳总结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及时代特征。

(重难点)
目标3:结合微课、地图、史料、教材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理解记忆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

(重点)
目标4:结合微课、都江堰示意图、教材内容,识记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期、地点、组成、功能,分析归纳都江堰修建的意义。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PPT展示
《历史朝代歌》里第一句“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也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师:指出“社会变化”是本课主要线索,让学生思考:社会变化包含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让学生明确战国时期最大的时代特征是“乱”和“变”。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剧变年代、进取年代、发展年代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剧变年代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结合春秋、战国形势图(参见教材),及教材文字表述,进行比较并思考:
◆问题1: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2:“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
◆问题3: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
吗?归纳这些战争的特点。

反馈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问题1: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问题2: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问题3:桂陵之战:齐魏(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特点: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交战区域广。

PPT展示,教师讲述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结论:铁器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唯物史观)归纳总结:通过对比地图,总结战国的社会变化及时代特征。

社会变化:
◆军事:大规模兼并战争不断
◆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壮大
时代特征: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占,诸侯国内部也有争权斗争;北方遭受匈奴的侵扰,因此燕、秦、赵修筑长城来抵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和时空观念;通过读图,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过渡:为了在混乱的时势下称雄争霸,七国纷纷实行变法,谋求富国强兵,其中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最终只有秦国笑到最后,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富强的呢?
➢进取年代
出示PPT:出示《战国形势图》,简介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燕国乐毅改革、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重点学习“商鞅变法”。

出示任务:任务三:【小组探究】观看微课:商鞅变法,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变法的原因,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

出示PPT:1.出示战国形势图,结合地图及材料分析秦国变法的原因。

原因:为了生存,为了提高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2.展示“商鞅变法的内容”的表格,引导学生理解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3.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军队战斗力增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

过渡:结合PPT展示战国形势图,介绍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发展,引出:都江堰水利工程。

➢发展年代
出示任务:任务四:【小组探究】观看微课:水利工程的兴修,结合教材内容,及都江堰示意图,完成知识卡片内容,并识记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期、地点、组成、功能,分析归纳都江堰修建的意义。

出示PPT:展示都江堰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李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发挥地势优势的巧妙设计,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组成及作用,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意义。

2.意义
(1)防洪、灌溉、运输并举,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

(2)工程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环境,是一座生态型综合性水利枢纽。

(3)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提高分析与总结能力,体现论从史出的观点。

(4)知识结构
任务五:【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5)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乱”,二是“变”。

乱悠悠的局势,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由征服、称霸变为兼并、消灭。

兼并战争加速了分裂局面的结束,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谋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而纷纷变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随堂训练——当堂达标,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
学后反思我学到的知识我学到的方法我还要努力的
五、课后作业
请将课后作业栏目——提升训练—《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发送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六、拓展提升
推荐学生查看学生端拓展提升栏目资源或将教师端教学素材和拓展提升资源推荐给学生,以拓展学生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