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

合集下载

浅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

浅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

-057-2021年第28期︵总第280期︶课堂教学KETANG JIAOXUE引 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即立足学生的思想活动,寻找生活与课堂的共通之处,将二者完美融合在一起,使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呈现出新的面貌。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受启发,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具体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提升学科核心素养[1]。

然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效果。

为此,本文就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因此,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其了解不够全面。

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存在生活与知识融合生硬、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等现象。

初中生要学习的科目较多,精力不足,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就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抵触学习学科知识,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模式单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许多知识需要学生背诵记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将知识点深入剖析后,罗列在学生眼前,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大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但是受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是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简单列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生活化教学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很难真正改变当前的教学僵局。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一)发现生活,引用生活素材道德与法治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立足的行为标准。

教材中的知识点较多,其语言文字较为抽象,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因此,在记忆这些知识时,很多学生存在考后就忘、张冠李戴等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对这门学科产生抵触心理。

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800字大学生

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800字大学生

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在大学的三年时光里,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一直是我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

这门课程不仅使我对思想道德和法治相关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这些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会。

首先,在思想道德方面,我认识到一个人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个人的思想是行为的源泉,决定了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大学中,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业的挑战和人际关系的困难。

而且,我们应当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在道德方面,我们需要以优秀的道德品质来要求自己。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

在生活学习中,要遵守道德底线,不做违反社会规范的事情。

同时,我们应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尽一份力。

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的权益,谦虚待人,与人为善,避免相互之间的冲突,维护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在法治方面,我们要有法治意识,遵纪守法。

法治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国,依法行事。

大学生要学会依法行事,自觉尊重法律,不违法乱纪,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生活中,要遵守交通法规,不乱扔垃圾,不酗酒驾驶等,为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大学的这几年里,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了我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使我意识到作为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发展不能离开良好的道德和法治环境的支持,所有的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都离不开思想道德和法治的引领。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思想,坚守道德底线,遵纪守法。

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积极向上、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大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总而言之,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大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

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注重道德修养,遵纪守法,大学生才能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并且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和法治:演讲稿分享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和法治:演讲稿分享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和法治:演讲稿分享:大家好!我今天要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和法治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道德和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很多挑战和诱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和法治,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践行道德。

道德是指一种规范行为的准则,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道德规范需要遵循。

比如,我们需要谦逊、诚实、宽容和勤劳,这些道德准则是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

我们可以从自我修养开始,通过阅读有益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

同时,我们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这些准则,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这样才能够践行道德。

除了践行道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践行法治。

法治是指我们生活中需要遵循的法律和法规。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的基础。

我们需要了解并遵守法律,这是我们公民责任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劳动法、环保法和知识产权法等一系列法律规定。

我们不仅需要遵守法律,还需要尊重法律,同时支持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治呢?我们需要了解法律和法规的基本知识。

我们需要阅读法律法规,了解我们需要遵守的法律规定,同时也需要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我们需要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不要觉得一些小规则不重要。

比如违法停车、乱扔垃圾等行为,虽然看似小事,但却牵涉到公共秩序和安全。

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一个小规则的遵守,都是对法治的支持和维护。

我们还需要积极关注法律改革和发展,参与社会监督和建设。

我们需要将自己的声音传达到社会,并通过正确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和法治,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践行道德和法治,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它不仅体现在法律条文和司法体系中,更应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我们如何在琐碎的日常里真正践行法治精神呢?首先,要知法懂法。

法律条文繁多复杂,我们不需要成为法律专家,但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有基本的了解。

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能让我们在购物时明白自己的权利;《合同法》有助于我们在签订各类合同时保护自身利益;《道路交通安全法》则规范着我们的出行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法律普及读物、观看法制节目、参加社区或单位组织的法律讲座等途径来学习法律知识。

在了解法律的基础上,我们要守法用法。

守法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违法是底线。

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领域,都要遵守法律。

比如,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不破坏公共设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则是守法的体现。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我们遇到消费纠纷、劳动争议、邻里矛盾等问题时,不能一味地采取暴力或者忍气吞声的方式解决,而应该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解决。

比如,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申请调解,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家庭生活中,也要融入法治精神。

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让他们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通过家庭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

比如,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让孩子明白违反规则会有相应的后果;在处理家庭矛盾时,以理性、平和的方式,依据法律和道德原则解决,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在社交活动中,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侵犯他人的隐私、名誉和财产权利。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不随意传播谣言、不进行网络暴力,遵守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与人交往时,诚实守信,按照约定履行义务,合同的签订和履行都要符合法律规定。

在工作中,无论是作为员工还是雇主,都要遵守劳动法律法规。

员工要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不泄露公司机密;雇主则要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如按时支付工资、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等。

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

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

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文案格式: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道德与法治是一个社会的重要基石,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道德教育和法治实践,我们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介绍一些相关的实践作业,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一、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道德和法治是一个社会重要的规范体系。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规范,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准则所遵循的行为规范。

而法治则是外在的规范,是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道德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道德规范为法治提供了价值基础,而法治则是道德规范的实施工具。

二、道德与法治的实践作业1.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层面的教育机构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质。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授一些道德故事、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讨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道德困境,提升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2. 法律知识教育法律知识教育是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并在面对法律问题时能够正确应对。

学校可以在课程中设置法律知识模块,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案例分析等。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公安机关等法律实践机构,让他们亲身感受法律的实施和执法过程。

3.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的重要方式。

学生可以参与一些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了解社会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参与度。

这种实践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还可以让他们更加了解法律和道德规范在社会中的作用。

三、道德与法治的意义道德与法治的实践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个人来说,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发表时间:2020-09-25T08:58:53.01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6期作者:张永忠[导读]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的源泉,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开展教学,才能够充分发挥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意义。

张永忠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登官小学摘要:生活是道德与法治的源泉,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开展教学,才能够充分发挥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意义。

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实施,要求教师要将生活知识与课程知识相结合,创新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由于教学内容枯燥无趣,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新课改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要结合日常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将生活与道德法治相結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有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道德与法治理论简易化、生活化创设生活情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

不能应用到生活中的知识是无用的,与“纸上谈兵”别无二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与生活结合是个不错的选择。

例如,在讲解一年级上册《上学啦,真高兴》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开学了,可小芳对小学生活很不适应,不肯上学,时间长了,周围同学觉得小芳很难相处,小芳因此很苦恼。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一起帮助小芳,让同学们主动跟小芳交朋友,带领她多参与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慢慢地帮助这个孩子融入集体生活。

果然,小芳慢慢地喜欢上学了。

创设生活情景,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属于人类知识系统中极微小的一部分,无一例外地也必将与生活有机结合,这样,能够将深奥复杂的理论公式简化,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能促进教学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学案如何正确行走和过马路

道德与法治学案如何正确行走和过马路

道德与法治学案如何正确行走和过马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与法治被认为是社会秩序的两个重要支柱。

道德准则是人们内心自发形成的一种道德标准,而法治则是通过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行走和过马路这样的日常活动中,道德与法治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出行安全为中心,探讨道德与法治在行人的道路安全中的作用,并给出一些正确行走和过马路的建议。

1. 道德在行人的道路安全中的作用道德告诉我们应该对他人负责,照顾他人的利益和安全。

在行走和过马路时,道德准则可以帮助我们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比如,我们应该礼让老人、儿童和残疾人,遵守交通信号灯,不在马路上乱扔垃圾等。

这些行为都反映了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为维护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

2. 法治在行人的道路安全中的作用法治是通过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

在道路交通管理中,法治的作用不可忽视。

交通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旨在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避免事故和混乱的发生。

交通警察的存在以及各种交通标识和设施的设置,都是法治在行人的道路安全中的具体体现。

遵守交通法规,不擅自闯红灯、不随意穿越马路等行为,是每个人应遵守的法律义务。

3. 正确行走和过马路的建议为了保证行人的道路安全,下面是一些建议:3.1 利用人行横道和过街天桥在行人道路安全的考虑下,尽量选择横道线或者过街天桥过马路。

这些设施的使用可以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

3.2 遵守交通信号灯交通信号灯是交通管理的基本设施,它的存在为行人提供安全的过马路环境。

在红灯亮起时,行人应停下脚步等待绿灯亮起,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3.3 注意周围交通情况在过马路时,行人应该时刻留意周围的交通情况,特别是来往的车辆和其他行人。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避免与车辆或其他行人发生碰撞或者事故。

3.4 不在马路上玩耍或交谈马路是车辆通行的地方,行人不应该在马路上玩耍或交谈,这样不仅容易分散注意力,还可能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一、内容简述四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带你一起探索生活中的法律小常识,让你了解如何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这门课程不仅仅是教你认识法律,更重要的是帮助你理解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法律如何保护我们的成长。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处处都有规则和法律的存在。

从遵守学校的纪律到维护社会的秩序,从保护个人权益到尊重他人权利,这本书将带你走进法律的世界,从生活的小事出发,让你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你知道吗?法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保护我们的安全。

它告诉我们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让我们明白做人做事的底线。

遵守法律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四年级的你,正在成长的关键时期。

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成为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通过本书的学习,你将了解到生活中的各种法律常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好少年。

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的世界,共同守护我们的成长之路!二、道德篇在我们的生活中,道德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四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要和大家一起探讨这盏明灯,更好地理解道德的力量。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道德,简单来说道德就是大家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比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那么我们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道德呢?其实很简单,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遵守学校的纪律、完成自己的任务、诚实守信地和朋友交往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都是道德的体现。

另外我们还要学会感恩和回报社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记住道德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有道德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以生活为本,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以生活为本,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以生活为本,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课堂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领域。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课堂生活的道德性,以生活为本,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首先,课堂生活应该注重人文关怀。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课堂生活应该注重规则意识。

课堂是一个有组织的场所,学生应该遵守相应的规则和纪律。

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律精神,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责任义务。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精神。

第三,课堂生活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实践,课堂生活也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课堂生活应该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课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中共同进步。

总之,以生活为本,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们应该注重人文关怀、规则意识、实践性和应用性、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方面,让课堂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摇篮。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至关重要,尤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以下是我结合自身实际和课本知识的思考:1.深入学习思想道德理论:我坚信学习是提高素质的关键。

要经常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课本中对于思想道德和法治的基础理论都有详细的解释,我会认真研读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

2.日常实践中锤炼道德品质:课堂学习虽然重要,但真正的提高还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

我会在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时刻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3.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学校和社会组织经常会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

我会积极参与,不仅能够加深对法律的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应用能力。

4.及时反思和自我批评:结合课本中的案例和理论,我会经常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否做到了道德和法治的要求,如果有偏差和不足,及时纠正和提高。

5.与他人交流和探讨: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多交流关于思想道德和法治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盲点,也能得到他人的建议和帮助。

6.注重国际视野的培养:新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我认为了解国际上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体系,对比我国的优势和不足,也是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方式。

7.利用科技手段: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各种在线课程、法律咨询平台等。

我会利用这些工具,拓宽学习渠道,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综上,我认为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深入学习、日常实践、反思自我、与他人交流和利用科技手段,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有效方式。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目前,初中生对道德法治学科兴趣不高,很多教师正在研究如何改变教学手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如何在道德法治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以寻找有效的应用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

我们认为,将实际生活中的法治案例融入教学,会让学生更感兴趣,更能理解和应用道德法治知识。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引言;新课程改革下,社会和学校开始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加强师生、生生间的联系,优化课堂氛围。

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可以拉进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为此,不仅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还培养出既有知识又富有道德修养的人才,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主张将生活实例融入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法治知识,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现状1.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实际教学中,无论是道德与法治还是其他科目,教学形式单一是一个主要问题。

初中学生面临中考压力,教师普遍采用应试教育理念,以提高成绩为目标,这种功利性教学方式往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可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期下来可能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如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评价方式呈现单一与片面的特点,总是把学生的成绩当做一个衡量他们教学的标准以及教学的主要目的,没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学生就没有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没有具备足够的学习动力。

与此同时把成绩当做唯一评价标准将会抑制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降低教师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

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

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需要坚持从小事做起、加强自我修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等,具体如下:
1、坚持从小事做起。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注重知行合一,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加深对“知”和“德”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完善自我。

2、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人格,认真学习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将道德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习惯中,养成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关心他人的美好品德,修身律己。

3、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懒散、消极的生活态度,与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交朋友,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摒弃自己身上的缺点,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4、丰富知识储备。

中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在空闲时间学习其他知识领域的内容,学习法律知识,端正法律观念。

只有心怀学问,心怀法律,才能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
法律意识。

5、提升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需要明白高素质需要具备哪些特质,然后以此为目标,不断自我培养,自我强化,让这些特质逐渐内化到我们灵魂深处,成为我们自己美好的素质。

6、要把自己放入到高素质环境,团体之中,相互感染,培养提高自己的素质。

需要不断学习,不能够只停留在一个层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道德与法治的心得体会300字

道德与法治的心得体会300字

道德与法治的心得体会300字道德与法治的心得体会道德与法治是人类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对我们的引导和约束,给我留下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和法治都是社会规范,但其内涵和表达方式不同。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准则,体现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它强调自律和自觉,要求我们在行为中尊重他人、遵守诚信、关注公共利益。

道德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意识和良心基础上的,它在人们的心灵中播撒种子,需要每个人自觉培育和践行。

法治则是社会行为的外在规范和约束,是国家权力的具体体现。

法律法规作为法治的具体实施工具,通过立法、执行和司法等环节保障公平、正义和秩序。

法治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也要求每个人遵守和尊重法律的权威,依法行事。

因此,道德和法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社会的规范体系。

其次,道德和法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在个人层面,道德教育能够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和高尚品格,使个人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它激发我们内心的善意和良知,引导我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尽力做到公正、正直、守信。

而法治的实施则保障了个人权益的平等和尊重,使每个人都能在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

在社会层面上,道德和法治的运行为社会秩序提供了重要保障。

道德规范的传承和践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反,道德的缺失和道德沦丧会导致社会关系紊乱、道德风气败坏。

同时,法治的实施也是社会秩序维护的一种重要手段。

只有使法律法规得到广泛遵守和坚决执行,才能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因为道德的规范比法律更为广泛,有时候我们的行为可能超出法律的规定范围,但却符合道德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判断力和伦理思考,尽量做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也应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使其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大全15篇)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大全15篇)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大全15篇)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篇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而法治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法律体系。

道德与法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实践中,我不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与认识,结合自身的体会与感悟,形成了新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是法治的基础和灵魂。

道德是人们内心的好恶、对与错的评判准则,是人们行为的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有了成熟的法律体系,但它的力量仍然比不上道德的力量。

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心存正义、守法守纪。

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即使他身处法治社会,也有可能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因此,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我们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守的底线。

其次,法治是道德的外在呈现和保障。

法律则是制定和实施社会规范的工具与手段。

通过法治的手段,我们可以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法治的实施还需要道德的支撑,法律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应该具备正义感和担当精神,才能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

道德可以引导法律的制定,使其更加合理、公正,也可以对法律进行监督和约束,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再次,个人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塑造需要从娃娃抓起。

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既需要家庭的教育,更需要学校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性格和道德素养的温床,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家长正确履行教育责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而在校教育中,学校教育者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让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最后,社会的道德与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明白,道德与法治的建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除了依靠法律的力量,我们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公共道德与社会规范。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强对道德与法治建设的引导和推动力度,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和法治宣传,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觉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

222020.05[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学理念,着力打造生活化教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生活化教学就是让生活场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更有兴趣参加到每一次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以此获得更多的知识,并陶冶情操。

教育源于生活,要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就必须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

一、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1.利用家庭生活资源。

家庭生活是学生校外生活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当下的孩子对于亲人的关心是司空见惯,最熟悉和真挚的感情不被珍惜和重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就来源于家庭生活,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亲身经历的家庭故事,或与父母之间产生的矛盾故事,来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爱在家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讲述妈妈(或爸爸)爱我的故事、分享“市十佳孝心少年”的感人故事,通过生活中真实的感人事迹,增强学生对父母、家庭的热爱之情。

这种源于家庭生活情境的创设远胜于一般意义上的说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认知评价和价值选择。

2.挖掘学校生活资源。

初中生的主要学习场所是学校,巧妙利用学生的校园生活经验,将校园生活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发学生感受和认同知识。

在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教学时,可以以一学生发展指导Xueshengfazhanzhidao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初级中学 唐建荣次学校运动会为主题,先请同学们畅谈运动会的愿景,再让学生明确各自的责任,分享运动会上为班级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自己的成长收获。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1.立足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只有根植于生活沃土的教育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公民道德

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公民道德

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公民道德公民道德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遵守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共道德准则,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的行为规范。

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公民道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下面将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尊重他人、保持诚信、促进社会公正等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是践行公民道德的基础,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公益等方式实现。

通过积极参与,我们可以亲身感受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需求,了解社会问题,并通过个人能力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同时,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够加强个人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责任感。

其次,要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公民道德的重要体现之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益和自由,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歧视任何人。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要注重与他人的相互尊重,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和个人选择,不批评和嘲笑他人。

只有通过尊重他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并培养公民道德意识。

再次,要保持诚信。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交往和公共事务的基础。

我们应该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在言行上保持一致,信守承诺,不说谎、不欺骗。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要在商业交往、合作关系和服务行为中保持诚信,不做不正当竞争、不违反契约精神。

保持诚信不仅能够树立个人的良好形象,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

最后,要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的根本要求之一、我们应该关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问题,积极参与,推动社会公正。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关注社会议题、参与社会运动、呼吁社会公平和公正等方式来促进社会公正。

同时,我们也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公正原则,不利用职权或资源来获利,公开公正地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总之,践行公民道德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尊重他人,保持诚信和促进社会公正。

这不仅是个人责任和义务,也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通过践行公民道德,我们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综合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将自己仁爱精神付诸行动,写2点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综合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将自己仁爱精神付诸行动,写2点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综合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将自己仁爱精神付诸行动,写2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将仁爱精神付诸行动:
对待家人:我们可以表现出更多的关爱和尊重,比如关心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支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爱,比如帮他们做家务、和他们聊天、一起参加一些家庭活动等。

对待他人:在学校或者社区中,我们可以积极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帮助同学学习、帮助老人过马路、参加志愿者活动等。

我们也可以通过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信仰和习惯来体现我们的仁爱精神,比如不歧视他人、不嘲笑他人的不足等。

总之,仁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付出,我们可以将仁爱精神付诸行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道德与法治大一笔记

道德与法治大一笔记

道德与法治是大一必修课程,学习道德与法治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提高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和特点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们对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的评判标准。

道德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历史性等特点。

法治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社会关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正的制度。

法治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强制性和统一性等特点。

二、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道德与法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对道德的保障。

道德为法治提供价值基础和精神动力,法治为道德提供制度保障和外在约束。

道德与法治共同构成了社会秩序的两个基本支柱。

三、道德与法治的意义1. 道德与法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共同作用,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道德与法治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道德与法治共同作用,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防止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受到侵犯。

3. 道德与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道德与法治共同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四、如何践行道德与法治1. 践行道德与法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标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践行道德与法治的基础和前提。

2. 践行道德与法治,还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方式。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是践行道德与法治的重要体现。

3. 践行道德与法治,还必须提高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

提高法律意识,可以增强人们遵纪守法、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4. 践行道德与法治,最后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指国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
作者:张蓓蓓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0期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旨在实现道德与法治与综合实践的内在融合。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过有创意的生活。

教师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素养,掌握生活技能,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真正成长,在活动中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实践做中学
《道德与法治》是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

新教材的编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小学尤以规范教育为重。

统编道德与法治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活动、游戏或者其他时间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十八大报告有关《教育的论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当以德育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

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国家所需、社会所需,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原来的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改为《道德与法治》,它不仅仅是教材的改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

相应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评价、教学策略等也发生了变化。

道德和法治的学习,是本学科的主旨。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该如何为祖国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我们该如何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基础?这套教材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教材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教材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教材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本次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综合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发现及合作等学习机制。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将是国民教育的首要任務。

新课程,新目标、也是新起点。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了“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法治意识、文化自信等势必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元素。

在当今世界,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大力向世界强国迈进,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担起这份职责。

应以十八大报告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新理念、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能再以“教书匠”自居,也不要以“蜡烛”自喻。

教师要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孜孜不倦勤于钻研,努力提升自身素养,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做“弄潮儿”。

丰富学识,提高能力,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方能不辱今日之“教师”的称谓,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鲜明特点
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活跃,语言和行为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是表现欲望强,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集体荣誉感等。

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成功实现个人的价值。

而真真正正地让学习发生,就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而言,应该重在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去收获、总结、提高,而学习与生活的各方面能力才会得以提升。

(一)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

向生活学习,是本书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

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

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咀嚼反刍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已经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

向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的三个时间维度,即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环节,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

如《我的第一次》,先让学生想一想过去的经历、同学的经历,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

就是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生活,提取有道德价值的内容。

而在课程的结尾,又会安排学生规划与设计未来。

在对未来生活的展望与规划中,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意识,“过有创意的生活。

”如《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的结尾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坚持”记录表,就是让他们通过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学会自我监督、自我反省,使“坚持”的行为变得更具可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这就是面向未来生活的教育。

向生活学习,能让学生将过去与未来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带领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本课程是一门活动性课程。

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限,对道德原则与法治观念,没有过深的理解,所以我们就可以采取孩子们易于接受的形式道德观念,在活动中形成。

因此,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活动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这里的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某项技能的展示、某次情感经历的体验,或者是某次实践活动的一点收获。

它应该是综合性的实践所得,是智慧的生成,是心灵的提升。

如第5课中的“选个游戏玩一玩”,通过现场的游戏活动,学生知道了在选择游戏时,要考虑游戏条件、身体状况、天气情况、小伙伴的游戏水平、游戏规则等因素。

帮助学生懂得,只有思考全面,选择恰当,游戏才更快乐、健康,也会减少游戏时的争吵与伤害。

游戏使学生对前面所学的观念加深体会,逐步形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与道德意义的敏感性与能力。

教学“学习有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采访老师或家长,去了解时间都去哪了,感受时间重要性,然后制定时间表,并承接“坚持才有收获”,在这次实践中,学生自然会发现生活中坚持的意义,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放弃,有坚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

又如教学“试种一粒籽”通过与科学课的融合,了解种子及试种方法,让学生去尝试,去感受生命的奇迹与美丽,这便是尊重生命的开始。

无意识的道德教育就在潜移默化的实践中逐渐渗透进孩子们的内心,影响着学生的言行。

德育的目标也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 鲁洁,孙彩平.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华爱华.玩是孩子特有的学习方式[J].中小学德育,2017(7).
[3] 鲍有贵.立足生活,让品德与生活课富有生活气息[J].新课程(小学),2016(3).
课题: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性学习的研究+[2018]-JKGHYB-09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