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2012
单线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单线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基本概念、运行原理及功能。
2.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铁路运输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单线铁路区段站的主要技术参数和运营管理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单线铁路区段站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优化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运行图,提高运输效率。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认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铁路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我国铁路事业做出贡献的意愿。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对铁路运输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铁路运输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铁路基础知识,但对单线铁路区段站的了解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单线铁路区段站概述- 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定义与功能- 我国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发展历程2. 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 线路布局与设施配置- 列车运行与调度3. 单线铁路区段站技术参数与运营管理- 主要技术参数及其含义- 运营管理要求与制度4. 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图设计- 运行图的基本概念与构成- 运行图设计原则与方法5. 单线铁路区段站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常见问题及其原因- 解决方案与优化措施6. 单线铁路区段站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与总结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单线铁路区段站概述第2周: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第3周:单线铁路区段站技术参数与运营管理第4周: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图设计第5周:单线铁路区段站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第6周:单线铁路区段站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依据铁路运输专业教材中关于单线铁路区段站的相关章节进行组织,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区段站课程设计》word文档
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浙江师范大学交通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1 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 1.1 目的:(1)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2)初步掌握区段站设计的主要环节,并进行坐标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3)培养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能力。
1.2 要求:(1)分析已知资料,确定车站原则性配置图; (2)确定车站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及数量;(3)设计车站布置详图。
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 (4)编写设计说明书。
2已知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2)该站站坪长度为2500米(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 、B 、C 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 客运机车:“BJ”内燃机车 (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A BC(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
(9)本站作业车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课程设计指导书1 分析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根据。
同学们在接到任务书后,首先应对任务书所给的已知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便了解各项资料的用途及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2 选择车站配置图车站配置图的选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车站配置图的合理与否,对车站作业和工程投资影响很大。
一般应根据任务书给定的原始资料,提出几个可能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课程设计中不可能进行详细比较。
因此可以根据原始资料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确定。
2.1 车站类型的确定根据任务书中所给的客货运量、线路的有效长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所采用的车站配置图类型。
但选用的车站配置图,在长度上应与任务书中所规定的站坪(在铁路正线的平、纵断面上设置车站配线的地段)长度相适应,一般不小2.2 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确定区段站五项设备的合理布置,绘一车站基本配置图,画出各项设备、咽喉区主要作业进路上的道岔和渡线,并简要说明其采用的理由。
铁路站场(曲靖)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区段站设计专业:铁道运输年级:姓名:学号: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指导教师评语成绩指导教师(签章)年月日绪论第一章原始资料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2.1 选择车站原则性配置图2.1.1车站类型的确定2.1.2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设计、计算3.1 确定货物运转设备3.1.1 货物列车到发线数量确定3.1.2牵出线数目的确定3.1.3调车线数目的确定3.1.4机走线、机待线及机车出入段线的确定3.2客运设备的确定3.2.1旅客列车到发线数目的确定3.2.2站台数目、长度、宽度及横越设备的确定第四章车站工作组织简述,即简要说明接发客、货列车及其他作业的方法第五章到发线及咽喉道岔通过能力的计算5.1 咽喉设计5.1.1确定每一咽喉区作业项目5.1.2根据确定的设备数量绘制咽喉区布置详图5.1.3检查各项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5.2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的计算5.2.1确定股道间距5.2.2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距离5.2.3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5.2.4确定个别股道的连接尺寸5.2.5计算车站咽喉长度5.2.6计算到发线有效长5.3车站通过能力计算5.3.1车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5.3.2咽喉道岔组确定5.4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5.4.1占用到发线时间标准的确定5.4.2到发线总占用时间的计算5.5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确定5.6 绘制CAD平面详图第一章分析原始资料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区段站设计。
必须确定区段站的站型、运输设备的设计以及平面坐标计算,结合车站的现有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满足运输需求的区段站布置图,达到要求的通过能力,合理的运用设备,使工程造价达到最优。
设计车站为曲靖站,为横列式区段站,衔接昆明和贵阳两个方向,区段为单线区段,车站共有1条正线,5条到发线,4条调车线,1条机走线,2条牵出线,位于两端。
北牵为驼峰牵出线,负责车列的解体工作,南牵负责编组。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姓名:何家英学号:20103616专业:交通运输班级:10级交运7班学院: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指导教师:鲁工圆2012年12月第一章绪论车站的性质、设备及主要任务本站为区段站一、其设备为1、客运业务设备旅客站房、旅客站台、雨棚及横越线路设备。
2、货运业务设备货场及其有关设备(装卸线、存车线、货物站台、仓库、雨棚、堆放场及装卸机械)3、运转设备①供旅客列车使用的运转设备——旅客列车到发线、客车车底停留线(必要时);②供货物列车使用的运转设备——货物列车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有时设小能力驼峰)、机走线及机待线等。
二、其主要任务是:–为邻接的铁路区段供应及整备机车或更换机车乘务组;–为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办理规定的技术作业;–办理一定数量的列车解编作业及客、货运业务;–在设备条件具备时,还进行机车、车辆的检修业务。
第二章车站基本情况确定第一节站型选择区段站布置图的选择必须适合一定的车流数量、性质和特点及地形条件,结合城镇规划等因素,通过方案比较,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图形,以保证一定阶段内车站能力与运输需求相适应。
在选择过程中,应力求达到每一阶段的工程造价最省、运营支出最少、投资效果良好的基本目的。
根据上述区段站布置图的分析原则,可得到本站宜采用横列式布置图,理由有以下几点:1)本站设计无地形条件限制,不受地形影响;2)本区段站每日旅客列车队数相对较少,故上下行客货列车的到发进路交叉不是很严重;3、采用此布置图,可使车站布置紧凑,站坪长度短,占地少,设备集中,投资少,管理方便,车站定员少;4、对于部分改编中转列车的甩挂作业较为方便,适应地形能力强,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第二节第三方向引入本站为枢纽区段站,有A、B、C三个引入方向,由于衔接方向引入不同的调车系统而引起的,因此在各衔接方向之间交流的车流量一定时,减少折角车流的方法主要是寻求两系统间交换车流最小的进站线路布置方案,本站设计根据折角车流最小的原则考虑引入方向(只计算旅客和直通货物列车由设计任务书中所给的列流表,进行折角车流的计算:A—B车流量大小为:5+11+5+9=30A—C车流量大小为:3+5+3+7=18B—C车流量大小为:3+5=8根据以上各衔接方向的车流量大小比较得知:确定B—C为折角车流,其引入端为本站右端,如下图所示:第三节编制D站车流图和列流表列流图第三章车站设备配置第一节客运设备配置 一、站房位置旅客站房设在城镇同侧,以方便旅客进出站。
铁路站场(曲靖)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区段站设计专业:铁道运输年级:姓名:学号: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指导教师评语成绩指导教师(签章)年月日绪论第一章原始资料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2.1 选择车站原则性配置图2.1.1车站类型的确定2.1.2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设计、计算3.1 确定货物运转设备3.1.1 货物列车到发线数量确定3.1.2牵出线数目的确定3.1.3调车线数目的确定3.1.4机走线、机待线及机车出入段线的确定3.2客运设备的确定3.2.1旅客列车到发线数目的确定3.2.2站台数目、长度、宽度及横越设备的确定第四章车站工作组织简述,即简要说明接发客、货列车及其他作业的方法第五章到发线及咽喉道岔通过能力的计算5.1 咽喉设计5.1.1确定每一咽喉区作业项目5.1.2根据确定的设备数量绘制咽喉区布置详图5.1.3检查各项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5.2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的计算5.2.1确定股道间距5.2.2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距离5.2.3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5.2.4确定个别股道的连接尺寸5.2.5计算车站咽喉长度5.2.6计算到发线有效长5.3车站通过能力计算5.3.1车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5.3.2咽喉道岔组确定5.4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5.4.1占用到发线时间标准的确定5.4.2 到发线总占用时间的计算5.5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确定5.6 绘制CAD平面详图第一章分析原始资料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区段站设计。
必须确定区段站的站型、运输设备的设计以及平面坐标计算,结合车站的现有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满足运输需求的区段站布置图,达到要求的通过能力,合理的运用设备,使工程造价达到最优。
设计车站为曲靖站,为横列式区段站,衔接昆明和贵阳两个方向,区段为单线区段,车站共有1条正线,5条到发线,4条调车线,1条机走线,2条牵出线,位于两端。
北牵为驼峰牵出线,负责车列的解体工作,南牵负责编组。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区段站的概念、分类及功能,了解其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区段站的运行原理,了解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掌握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提出优化区段站运行的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区段站相关知识,设计简单的区段站运输组织方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区段站案例研究,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区段站知识,培养对交通运输事业的热爱,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通过了解区段站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国家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交通运输专业素养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区段站概述- 区段站的概念与功能- 区段站的分类及特点2. 区段站运行原理- 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的关系- 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方法3. 区段站运输组织- 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 区段站运输组织方案设计- 区段站运输组织案例分析4. 区段站优化- 区段站运行存在的问题- 区段站优化方法与策略- 区段站优化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以《交通运输》教材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制定以下教学大纲:第一周:区段站概述- 学习区段站的概念、功能、分类及特点第二周:区段站运行原理- 掌握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的关系及运输组织基本方法第三周:区段站运输组织- 学习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设计简单的运输组织方案第四周:区段站优化- 分析区段站存在的问题,学习优化方法与策略,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合理,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区段站课程设计方案
区段站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区段站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2. 学生能描述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并分析其运行原理。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区段站案例,提高对交通运输网络的认知。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学会使用图示、表格等工具,对区段站信息进行整理和展示。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区段站优化方案,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区段站相关知识,增强对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关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激发对未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兴趣。
本课程针对学生年级特点,结合交通运输学科性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激发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1. 区段站的概念与分类- 区段站定义- 区段站的分类及特点2. 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区段站在运输网络中的作用- 区段站对交通运输效率的影响3. 区段站运行原理- 区段站的作业流程- 区段站的调度与管理4. 实际区段站案例分析- 我国典型区段站案例介绍- 案例分析与讨论5. 区段站优化方案设计- 区段站优化原则- 优化方案设计方法与步骤6. 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趋势- 现代交通运输技术发展- 未来区段站规划与建设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系统性地组织与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培养其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涵盖区段站的概念、分类、作用、运行原理以及优化方案设计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区段站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性,并关注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趋势。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2012
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已知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城市2:该站站坪长度:2100米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B、C三方向均为6‰。
其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东风4”内燃机车;客运机车:“北京”内燃机车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8: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见下表。
9:本站作业车: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二、设计要求:1:分析已知资料,确定车站原则性配置图;2:确定车站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及数量;3:设计车站布置详图。
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4:用分析计算法计算车站通过能力;5:编写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1.目的:1)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2)初步掌握区段站设计的主要环节;并进行坐标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3)培养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能力。
2.要求:课程设计必须按时完成,并提交下列文件:1)车站平面详图;2)车站比例尺平面图(1:2000);3)设计说明书。
二、设计方法:1.分析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根据。
同学们在接到任务书后,首先应对任务书所给的已知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便了解各项资料的用途及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2.选择车站配置图:车站配置图的选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车站配置图的合理与否,对车站作业和工程投资影响很大。
一般应根据任务书给定的原始资料,提出几个可能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课程设计中不可能进行详细比较。
因此可以根据原始资料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确定。
1)车站类型的确定根据任务书中所给的客货运量、线路的有效长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所采用的车站配置图类型。
但选用的车站配置图,在长度上应与任务书中所规定的站坪长度相适应,一般不小于下表中的数值。
区段站站场布置课程设计
区段站站场布置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区段站站场的基本布置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站场布置方案的设计和评价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区段站站场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站场布置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3)熟悉常见的站场布置方案及其优缺点。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区段站站场进行合理布置。
(2)具备对站场布置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增强学生对铁路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区段站站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站场布置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3.常见的站场布置方案及其优缺点。
4.站场布置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方法。
5.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区段站站场布置方案及评价。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站场布置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方法。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区段站站场布置实际情况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课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课程内容。
4.实验设备:联系相关部门,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验的机会,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根据作业质量给予评分,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区段站课程设计
区段站课程设计姓名:肖露学号:20072741班级:07交运4指导老师:李雪婷设计说明书一.站形的选择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形的优缺点是:布置紧凑,站坪长度短,占地少,设备集中,投资省,管理方便,车站定员少,作业灵活性大,对部分改编中转列车的甩挂作业方便对各种不同地形的适应性强。
其缺一个方向的列车机车出入段走行距离长,站房同侧工业企业线接轨不方便。
纵列式区段站布置图形的优缺点是:作业的交叉干扰较横列式少,上下行方向机车出入段走行距离都短,与站房同侧的支线或工业企业线接轨比较方便。
这种布置图形的缺点是:站坪长度长,占地面积大,设备分散,投资大,定员多,管理不方便,一个方向的货物列车的机车出入段要横切正线。
由任务书上的列流表可以看出:该区段站的旅客列车较少,且主要货源货站在站房对侧,C方向引入的运量较小。
因此,在满足能力要求的前提下,为在建设初期少占用土地、节省投资,管理方便,所以采用横列式布置图。
二.第三方向的引入为是车站两端咽喉的负荷趋于平衡,所以在引入第三方向车流时,主要考虑无改编车流对两端咽喉的影响。
当C在A端引入时:A端咽喉接发无调中转车37对,B端咽喉接发无调中转车19对;当C在B端引入时:A端咽喉接发无调中转车24对,B端咽喉接发无调中转车32对。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得出C宜由B端引入。
三.主要设备的位置和数量1、客运业务设备(1)将站房设在靠近城镇一侧,以利于客运业务的组织和旅客出入车站。
(2)设置基本站台,为便利旅客乘降和摘挂列车停靠站台装卸货物,且由于本站B端咽喉接发两个方向的列车,旅客乘降及零担货物作业较多,为保证上下行旅客列车和零摘列车分别停靠站台,因此应设置中间站台。
基本站台长550米,高0.5米,宽14米。
中间站台长550米,宽8.5米,高0.5米。
这种站台造价低,便于列检和不摘车检修作业;不影响超限货物列车和高速旅客列车通行,并在站台上修建550米长的雨棚。
(3)跨线设备因为该区段站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但若设置天桥的话,遮拦行车视线,占用站台面积较多。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
TONGJI UNIVERSITY《站场与枢纽》项目设计报告项目名称K站比例尺图成员学院(系)专业交通运输完成日期2010年12月19日第一章 原始资料分析及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 1. 列流图如下:乙甲10+20+4+310+20+4+310+20+4+310+20+4+32.确定车站配置图1)车站类型的确定 双线横列式2)区段站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机务段、货场、车辆段位于站对右,站修所位与站对并 第二章 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 1. 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 1)到发线数量列车换算对数:10×0.5+20×1+4×2+3×2=39(对) 设置6条到发线 2)客运设备设计上、下行各1条到发线;由于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应设置地道 3)机车走行线机车线的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可参阅教科书。
每昼夜机车经过机车走行线的次数:20+4+3+20+4+3+2+2=58>36 应设置1条机车走行线 4)机待线在站对左位置,即无机务段一端,采用尽头式,有效长为45m 5)机车出入段线机车每昼夜出入段次数:10+20+4×2+3×2+10+20+4×2+3×2+2×2+2×2×2=100>60应设置出、入段线各1条 6)调车线上行、下行、本站作业车停留线、其它车辆停留线各1条 设置4条调车线 7)牵出线有调列车每昼夜经牵出线调车次数:4+3+4+3+4+3+4+3=28>7 设置2条牵出线:左右两端各1条 2. 咽喉设计1 )按照平行进路的要求设计道岔右端:列车到、列车发、调车[或列车到(发)、机车出段、调车]左端:列车到、列车发、机车出(入)段、调车[或列车到(发)、机车出段、调车]2)在满足平等进路要求的基础上,绘制详图,到发线、调车线符合要求 4)检查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渡线道岔的布置有无多余,修改后计算坐标5)计算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 ①确定线间距离车场间及牵出线与其相邻线间距为6.5m站内正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隔开布置,线间距未加宽②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旅列+直通+区段+摘挂按书中要求确定各道岔号数查表确定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③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查表确定警冲标至道岔中心的距离查表确定出站信号机的位置,考虑辙叉号码、线路间距、曲线半径、道岔的顺向或逆向、有无轨道绝缘及信号机的基本宽度(380mm)等因素④确定个别线路连接尺寸平行错移,查表求解坐标值⑤计算车站咽喉的长度左端:569.916m右端:500.436m⑦确定车站全长L 全=l左咽+l效+l右咽=569.916+500.436+850=1920.35<1950符合要求3. 车站比例尺平面图(比例尺1:1000)见附图(略去中部直线部分)第三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1.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1)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利用率计算法)1)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3)计算到发线总占用时间T=n 中t 中+ n`中t`中+n 解t 解+n 机t 机+Σt 固+Σt 其他=2184任务书中没有提及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在此省去 4)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K=(T-Σt 固)/(1440M-Σt 固)(1-r 空) K1=0.45 K2=0.635)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 N ⅰ=n ⅰ/K分别按方向别到发场别计算到发线Ⅱ的通过能力:11.1+33.3+33.3+11.1=88.8列全站到发线的通过能力:84.3+88.8=173.1列(2)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1)绘制咽喉区道岔分组图(详见附图)3)按方向别计算咽喉道岔组的通过能力A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N货发A=64.5+21.2=85.7N接=55.5+46.6=102.1列N发=34.5+24.4=58.9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计算未对B端咽喉进行计算,但根据一般同类型车站的情况来看,咽喉区的受控点主要在机务段一端,因此,这样的求解方法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也是可以采信的。
区段站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学院区段站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所在系:交通运输课程名称:站场与枢纽设计指导教师(签名):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2、运量A B C 本站计A 6+25+0+0 3+10+0+0 1+0+0+5 10+35+0+5B 6+18+0+0 0+5+0+0 0+0+3+0 6+23+3+0C 3+17+0+0 0+3+0+0 0+0+2+0 3+20+2+0本站1+0+0+5 0+0+3+0 0+0+2+0 1+0+5+5计10+35+0+5 6+28+3+0 3+15+2+0 1+0+5+5注:客+直+区段+摘挂3、主要计算条件(1)单线铁路Ⅰ级干线(2)衔接各方向的限制坡度甲方向:6‰牵引方式:单机乙方向:6‰牵引方式:单机(3)区间最小曲线半径800m(4)牵引种类:内燃机车4、信、联、闭方式(1)甲方向为继电半自动,乙方向为继电半自动。
(2)道岔操纵方式为电气集中。
(3)正线用高柱色灯信号机,站线用矮柱色灯信号机。
5、机车车辆类型及牵引定数(1)货运机车:东风4,长度21.1m,自重135t;(2)客运机车:东风,长度17.0m,自重124t;目录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1.1原始资料 (1)1.2分析 (2)第二章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2.1.车站类型确定2.2.各项设备互相位置的确定·······················································2.2.1客运业务设备及客运业务运转设备·············································2.2.2货物运转设备·································································2.2.3机务设备······································································2.2.4货运业务设备·································································2.2.5车辆设备······································································2.3第三方向引入位置·····························································2.4、根据以上分析,绘出车站原则性配置············································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3.1、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3.1.1到发线的数量··································································3.2.3确定咽喉区的平行进路数量····················································3.2.4确定线路间距··································································3.2.5到发线路的分组确定到发线的使用············································3.2.6道岔、渡线、梯线的布置······················································3.2.7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车站全长的计算····································3.2.7.1咽喉区相邻道岔间距计算···················································3.2.7.2道岔中心、警冲标、出站信号机、尽头式机待线车挡坐标的计算···········3.2.7.3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第四章总结4.1、不足与遗憾·····························································4.2、收获与体会·····························································第五章参考文献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1、原始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2、到发线有效长:850m。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推荐下载
TONGJI UNIVERSITY
第四章总结
1、存在不足和缺憾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在实践中查找出了自己在课程学习上的欠缺,在
不断地发现错误、改天错误的过程中,此次设计得以逐渐改善,最终成型。
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再去改正。
(1)线路有效长计算时,只考虑了不超规定,在仍可以节省的情况下,
尚有部分进一步减少用地的余地;
(2)到发场Ⅰ和到发场Ⅱ的利用率0.45和0.63之间的差值还有进一步减
小的可能。
今后的学习中,努力达到最优化的设计和安排。
2、得到的体会和心得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特别是进行区段站的设计,我对区段站的认识和
理解运用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有机会把所学的理论应用
到实践中去,收获很多。
(1)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设计区段站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
我只注重了理论的学习和知识点的识记,却没有将之与实践结合起
来,这也是后来课程设计遇到诸多障碍和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
过一次次的审核、修正,我终于能够较好地协调各个设计要素间的
关系,圆满完成这次设计;
(2)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一直处于书本上理论分析的内
容得以付诸实践;
(3)在向老师请教中,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学到了不少好的方法,形成
了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实践出真知,感谢老师的指导,感谢同学的帮助。
区段站课程设计参考图
区段站课程设计参考图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区段站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功能、分类及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描述区段站在我国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网络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中区段站规划与布局的合理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区段站空间布局的模拟与分析。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对某一具体区段站进行实地调研,提出改进建议,并撰写调研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交通运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区段站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尊重和理解。
2. 学生能够关注区段站规划与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绿色出行的意识。
3. 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段站在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实地调研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交通运输网络有所了解,好奇心强,善于合作与探究。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区段站在交通运输网络中的作用与意义。
- 了解区段站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 分析区段站在我国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地位。
2. 区段站的分类与特点。
- 铁路区段站、公路区段站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 区段站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中的相互关系。
3. 区段站规划与布局。
- 区段站选址的地理因素分析。
- 区段站空间布局的规划原则与方法。
4. 区段站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分析区段站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探讨区段站规划与建设的经济效益。
5. 实践活动:区段站实地调研。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铁路区段站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了解铁路区段站的布局、设施及其运行原理。
3. 学生能够理解铁路区段站在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运输安全方面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区段站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铁路区段站布局方案,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铁路区段站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增强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自豪感。
2. 学生能够关注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培养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兴趣。
3. 学生能够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铁路区段站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铁路区段站的相关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兴趣,提高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铁路区段站基本概念:介绍铁路区段站定义、分类及其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铁路区段站概述”2. 铁路区段站布局与设施:讲解铁路区段站的布局原则、主要设施及其功能。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铁路区段站布局与设施”3. 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分析铁路区段站在列车运行、调度、换乘等方面的运行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4. 铁路区段站在运输效率与安全中的作用:探讨铁路区段站在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运输安全方面的措施。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铁路区段站在运输效率与安全中的作用”5. 铁路区段站案例分析:分析典型铁路区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优化措施。
毕业论文设计--铁路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 11 1. 车站的性质、设备及其主要任务车站的性质、设备及其主要任务 ................................................................................... .................................................................................. 11 2. 车站作业流程分析车站作业流程分析 ........................................................................................................... .......................................................................................................... 11 3. 车站作业及设备车站作业及设备............................................................................................................... .............................................................................................................. 33 车站作业车站作业........................................................................................................................... .......................................................................................................................... 33 车站设备车站设备........................................................................................................................... .......................................................................................................................... 33 第二章第二章 车站基本情况确定车站基本情况确定............................................................................................................. ............................................................................................................ 33 1、站型选择、站型选择............................................................................................................................. ............................................................................................................................ 33 2、第三方向的引入、第三方向的引入................................................................................................................. ................................................................................................................ 44 3、编制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站车流图和列流表 ................................................................................................ ............................................................................................... 55 第三章第三章 区段站设备配置及数量计算区段站设备配置及数量计算........................................................................................... .......................................................................................... 66 1 客运设备配置客运设备配置 ....................................................................................................................... ...................................................................................................................... 66 2 货运设备配置货运设备配置 ....................................................................................................................... ...................................................................................................................... 77 3 机务设备配置机务设备配置 ...................................................................................................................... ...................................................................................................................... 77 4. 车辆设备车辆设备 ........................................................................................................................... .......................................................................................................................... 77 5. 运转设备运转设备 ........................................................................................................................... .......................................................................................................................... 88 第四章第四章 区段站线路配置及计算区段站线路配置及计算................................................................................................. ................................................................................................ 112 1 线间距线间距 ................................................................................................................................. ................................................................................................................................ 112 2道岔、渡线的布置道岔、渡线的布置.............................................................................................................. ............................................................................................................. 113 3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线路有效长的计算.............................................................................................................. ............................................................................................................. 114 第五章第五章 通过能力计算通过能力计算................................................................................................................... .................................................................................................................. 115 1到发线使用方案到发线使用方案.................................................................................................................. ................................................................................................................. 115 2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 115 3咽喉通过能力计算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 220 4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 221 5车站最终通过能力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 223 第六章第六章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 .. (224)第一章 绪论1. 车站概述根据区段站在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可知,根据区段站在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可知,该站为衔接三个方向的有改编作业该站为衔接三个方向的有改编作业的区段站。
区段站课程设计
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车站类型和衔接方向1、双线区段站车站为双线区段站,衔接甲、乙两个方向2、单线枢纽区段站车站为单线枢纽区段站,衔接甲、乙、丙三个方向二、设备技术条件1. 铁路等级:Ⅱ2. 信集闭设备:色灯信号机,大站电气集中,双线:自动闭塞;单线:半自动闭塞3. 机务设备:本站为基本机务段,内燃机车牵引,肩迴机车交路,本站客机不入段,机车交路如下:(2货机客机4.车辆设备:本站设站修所和车辆段5.货运业务设备:本站设有一货场,日取送车2次6.两台调机每昼夜各整备交接班2次7.区间:限坡6‰,曲线半径符合规程要求8.到发线有效长850m9.本站主要牵出线端设简易驼峰10.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无特殊要求三、列流资料注:表中数字为:旅列/直通、区段(摘挂)四、设计任务每位同学独立完成一个车站(单线、双线)的设计与计算,要求交出设计文件为:1、车站非比例尺详图1张2、车站1:1000比例尺图1张3、设计说明书一份(包含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五、设计步骤1、分析已知资料,绘制列流图,确定站型及主要设备位置。
2、计算确定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机车线,机车出入段线和中间站台等各项设备的数量及位置。
3、设计车站咽喉,绘出车站非比例尺详图。
4、坐标计算,并推算各到发线和调车线有效长。
5、绘制1:1000车站比例尺详图。
6、计算车站通过能力(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7、编制设计说明书(要求简明扼要)六、说明及附录1、站台尺寸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图上标出横越线路设备(平过道和地道)2、车站马路宽10-15 m3、图标内容4、图中设计线条规格及其他设备表示方法见教材附录“站场平面图图例”。
5、车站方位标6、本站到发线及咽喉作业时间标准参考教材中的例子7、给资料自行确定8、咽喉设计参考教材中相关的图例。
中南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
中南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南大学区段站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站点布局、功能区域及交通换乘方式。
2.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南大学区段站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的安全知识和文明乘车的要求。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线路图查找中南大学区段站及相关站点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分析中南大学区段站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及优缺点。
3.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树立文明乘车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行为。
3. 激发学生对未来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本课程旨在通过中南大学区段站的相关知识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将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中南大学区段站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简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教材章节:第一章 轨道交通概述2. 知识点一:中南大学区段站的站点布局、功能区域及交通换乘方式。
教材章节:第二章 轨道交通站点设计与布局3. 知识点二:中南大学区段站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4. 知识点三:轨道交通的安全知识及文明乘车要求。
教材章节:第四章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文明乘车5. 实践活动:小组讨论,分析中南大学区段站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材章节:第五章 轨道交通线路评价与优化6. 拓展延伸:探讨中南大学区段站在未来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六章 轨道交通与城市未来发展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引言,知识点一第二课时:知识点二第三课时:知识点三第四课时:实践活动第五课时: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南大学区段站的相关知识。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
姓名 : 洪波学号: 20082598班级: 08交运1班指导老师:闫海峰2011年6月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车站位置D站是我国铁路干线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区段站。
D站位于上行方向编组站B和下行方向编组站F之间,两侧是与其相临的两个区段站C和E。
C-D区段间有一中间站a,D-E 区段间有一中间站g,C-D区段和D-E区段均是双线。
上行方向与之邻近的车站依次有区段站C,编组站B和区段站A;下行方向与之邻近的车站依次有区段站E,编组站F和区段站G。
第二节车站性质D站是一个双线铁路横列式区段站,上、下行到发场平行布置在正线的一侧,调车场在到发场的另一侧。
该站从业务性质上属于客货运站,从技术性质上属于区段站,为一自动闭塞的电气化铁路。
第三节车站的主要设备1. 客运业务设备:主要有旅客站房、旅客站台、雨棚及跨线设备等。
2. 货运业务设备:货场及其有关设备。
如装卸线、存车线、货物站台、仓库、雨棚、堆放场、装卸机械等3. 运转设备:(1)旅客列车到发线(2)货物列车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机车走行线、驼峰、机待线等。
4、机务设备:机务段。
5、车辆设备:列检所和站修所、车辆段除上述设备以外还有信号、通信、给水、电力、照明、技术办公房屋以及城镇道路的平(立)交设备等。
第四节车站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1)为邻接的铁路区段供应整备机车或更换机车乘务组(2)为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办理规定的技术作业(3)办理一定数量的列车解编作业及客货运业务(4)机车、车辆的检修作业第二章确定车站工作量第一节 D区段站车流汇总表901182081703第二节 D 站车流分析(1)车站办理车数(N 办)N 办= 接重空N+发重空N=1703 +1703=3406(2)中转重车数(中重N )中重N =有调重N+无调重N=685 + 810 =1495(3) 中转空车数:592255=++=N中空(4)装车数: 装U = 149; 卸车数: 卸U =90 ;接空车数:118=接空U ; 排空车数:59=排空U ; (5)无调中转车数(无调中N )无调中N =无调重N +无调空N =810 + 55=865无调中转车占接入重空车总数比重为无调接总σ=NN 接重空无调中=1703865=50.8%(6)改编车数改N =有调重N +有调空N +卸U +空N ∆=685+63+90+(118-59)=897 其中:5959118=-=-=∆N N N 排空接空空改编车数占接入总车数比重(改接总σ)%7.521703897===NN 接重空改改接总σ第三节 编制D 车站车流图和列流表1.D 站车流图:到达空车63 出发空车4无调中转空车55本站卸车59 本站装车126有调中转重车364 有调中转重车364无调中转重车315无调中转重车495有调中转重车321 有调中转重车321本站装车23 本站卸车312. D站列流表第二章确定车站线路专门化第一节分工原则1.到发线的分配原则1)旅客列车的到发线应靠近站台,以方便旅客的乘降;2)对超限货物列车应拨给线间较宽的到发线;3)均衡使用到发线,使每条线的接发列车数或占用时间大致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已知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城市2:该站站坪长度:2100米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B、C三方向均为6‰。
其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东风4”内燃机车;客运机车:“北京”内燃机车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8: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见下表。
9:本站作业车: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二、设计要求:1:分析已知资料,确定车站原则性配置图;2:确定车站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及数量;3:设计车站布置详图。
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4:用分析计算法计算车站通过能力;5:编写设计说明书。
94030850.doc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1.目的:1)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2)初步掌握区段站设计的主要环节;并进行坐标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3)培养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能力。
2.要求:课程设计必须按时完成,并提交下列文件:1)车站平面详图;2)车站比例尺平面图(1:2000);3)设计说明书。
二、设计方法:1.分析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根据。
同学们在接到任务书后,首先应对任务书所给的已知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便了解各项资料的用途及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2.选择车站配置图:车站配置图的选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车站配置图的合理与否,对车站作业和工程投资影响很大。
一般应根据任务书给定的原始资料,提出几个可能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课程设计中不可能进行详细比较。
因此可以根据原始资料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确定。
1)车站类型的确定根据任务书中所给的客货运量、线路的有效长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所采用的车站配置图类型。
但选用的车站配置图,在长度上应与任务书中所规定的站坪长度相适应,一般不小于下表中的数值。
2)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确定各项设备(即指区段站的五项设备)的合理位置,绘一车站基本配置图,画出各项设备。
咽喉区主要作业进路上的道岔和渡线并简要说明其采用的理由。
3)确定第三方向的衔接位置在区段站上第三方向引入,主要决定于直通折角车流的大小,为了减少折角列车的作业,第三方向应当从直通折角车流较少的一端引入。
3.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94030850.doc1)到发线数量在计算到发线数量时,尽头式正线按到发线计算。
本站为两个方向以上线路引入的区段站,考虑列车的同时到发,根据站场设计规范,本设计增加1条到发线。
列车到发线的数量,按书中第116页查表的方法进行确定,上下行到发场的线路数目,可按该站接发列车的车数多少进行均匀分配。
2)客运设备设计在区段站上,旅客列车到发线每方向应不少于一股,以保证各方向的旅客列车同时到发,其有效长应按货物列车到发线有效长计算,并设计为双进路。
使用中也可用于接发货物列车。
旅客站台,除基本站台外,还应设置中间站台。
由于上下旅客较多,横越设备考虑采用地道。
单线区段站站房及站台的布置形式如下图所示。
1II 30.5x12x550m0.5x9x550m4m20 25m40m32m10m3)机车走行线机车线的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可参阅教科书P117。
4)机待线设有机走线的区段站上,在无机务段一端的咽喉区,应设置机待线,机待线应优先采用尽头式,其有效长度为l 机+15(m)。
5)机车出入段线其数量及设计要求见教科书第117页。
6)调车线在区段站上的调车线数量,主要决定于接轨方向数,编组的到达站数及有调作业车的辆数,其数量和有效长按教科书第120页的规定进行确定。
7)牵出线其数量可参阅教科书(第121页)中有关规定来确定。
4.咽喉设计:区段站咽喉设计可按下列步骤进行:94030850.doc1)根据选定的原则性配置图,确定每一咽喉区的作业如客、货列车的接、发;机车出入段;到达解体及编组出发列车的转线;客货列车反方向接发及向机务段、车辆段取送车等作业分别列举出来。
这样,不仅可以确定各项作业的进路,而且还可以用来检查各项进路是否齐全。
2)根据确定的设备数量绘制详图,即画出客货列车到发线、机车走行线和咽喉区的平行进路、梯线、渡线及道岔。
为了保证必要的平行进路和调整线路的有效长,使之与任务书中规定的有效长相接近,上下行到发场的线路可适当分组,同一到发场两端分组方式可不相同。
关于梯线的数目应与到发线分组相适应,到发线分几组即有几条平行梯线。
另外每股机车走行线应有一条梯线,编组场有一条梯线。
道岔及梯线的布置要根据咽喉区的作业来安排,先布置基本作业然后考虑机动性。
满足各项作业要求后,再进一步调整道岔渡线,用以调整线路有效长。
3)画详图时,先画正线及车场股道的平行线,然后由上往下,由里往外画梯线、渡线及道岔。
绘详图前可找一类型相同的配置图作为参考。
绘详图虽然不要求按比例尺进行绘制,但各部分的安排应该协调,同样的设备其尺寸大小应该相同,如α相同的梯线、道岔及各车站及咽喉部分的线路应该平行。
为了节省时间详图可用米格纸进行绘制。
建议线间距离取5毫米,道岔取15毫米,道岔中心距离取12毫米,这样可以保证设计的准确性。
4)详图画完以后,应检查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渡线道岔的布置有无多余,经过修改可进行详图的计算。
5)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的计算。
①确定线间距离确定线间距离时,应按书中规定予以确定之,车场间及牵出线与其相邻线间距为 6.5m。
另外根据站规规定,为了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站内正线应保证通行超限货物列车,单线线路还应另有一股能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为了不加大股道间距,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不要相邻,应隔开布置。
②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
道岔辙叉号码应根据书中规定确定之。
两道岔中心间的距离应根据道岔相互配列的关系及进路的性质确定之。
③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警冲标至道岔中心的距离用查表法确定,并规定1/9号道岔连接曲线半径R用300m,1/12号道岔连接曲线半径R用400m。
确定出站信号机的位置时应注意辙叉号码、线路间距、曲线半径、道岔的顺向或逆向、有无轨道绝缘及信号机的基本宽度等因素。
(本设计中信号机为:基本宽度380mm。
有轨道绝缘的色灯信号机,正线为高柱,到发线为矮柱)。
为了便于下一步进行计算,以上1~3项所确定的数据应清楚的标明在详图上。
④确定个别线路连接尺寸如遇有变更股道间距应设置反向曲线,并将尺寸标明在详图上,以便绘制比例尺图。
(其反向曲线尺寸见附录)。
⑤计算车站咽喉的长度所谓咽喉长度,即从一个咽喉区最里边的信号机(警冲标)至最外边的道岔基本轨接头(警冲标)的距离。
咽喉长度的计算方法,就是把各有关线段的投影长度逐段加起来,方法虽然简单,但由于咽喉构造复杂,故计算时需特别细心的校核,计算精度要求到小数点后两位。
⑥计算到发线有效长有效长的推算可按教科书中的方法进行。
94030850.doc⑦确定车站的全长右咽效左咽全l l l L ++=如L全≤L坪 则设计是可用的;如L全>L坪 则必须调整咽喉布置。
以上计算的咽喉长度、各线路的有效长,应在详图上注明。
5.绘制车站比例尺平面图(比例尺1/2000)车站比例尺平面图是设计内容和质量的综合体现,对车站比例尺平面图的要求是“精确、整洁”。
在设计图纸中除了配置图的选择、各项设备数量和布置等应该合理外,对于道岔配列、线间距离、警冲标、信号机的位置等各项尺寸也应该达到要求精度。
绘图的笔道粗细要均匀;颜色深浅要一致。
曲线接头要光滑,图纸要清洁美观。
设计正线线条粗0.7mm,设计站线线条粗0.5mm。
图上应标明线间距离、线路编号、线路有效长、线路用途(用箭头表示)、警冲标、信号机的位置、曲线及切点位置。
(曲线要标出四要素即α、R、T、L)。
车站比例尺图一律用铅笔画在白绘图纸上,不得用米格纸。
车站比例尺图也可通过AutoCAD 软件用计算机绘出。
在详图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比例尺平面图的绘制,其绘制的步骤如下:1) 首先在图纸上定出正线位置,然后绘出全部到发线平行线路。
注意间距,复核到发场总宽度与计算是否相符,复核线路是否平行。
2) 对于整个车站,由车站最左端咽喉开始,按详图上的计算坐标,由左到右顺序画出。
(各道岔、信号机、警冲标、曲线角顶的位置按详图上的坐标由0点顺序量出,这样可保证精度)。
3) 对于编组场必须等到发场及咽喉部分画完后,才能画到图上去,故应预留位置。
对于编组场的设计,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必计算了,按附录中给定的布置绘在比例尺图上即可。
4) 图例:① 进路符号旅客列车到发线 箭头长3mm,宽1mm 货物列车到发线 客货列车到发线 机车出段线 机车入段线切点标注 横线长4mm,竖线长1mm② 出站信号机正线:采用高柱信号机 基本宽度380mm。
横线及圆直径均为4mm到发线:采用矮柱信号机。
6.车站通过能力计算1)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采用利用率计算法。
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 确定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见下表)94030850.doc注:固定用途应详细注明接(发)何方向何种列车。
②计算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时间(见下表)各项作业占用咽喉及到发线时间标准(min)③计算到发线总占用时间T=n中t中+n’中t’中+n解t解+n机t机+Σt固+Σt其它式中:Σt固——一昼夜固定作业占用时分(指旅客列车占用);Σt其它——一昼夜其它作业占用时间 ④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空固固r t M t T K ---=∑∑11440式中:M ——用于办理列车到发技术作业的线路数;r空——到发线空费系数,其值可取0.15~0.20。
⑤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Kn N ii =式中:ni——列入计算中一昼夜到发线接发某方向某种列车的列数。
为方便起见可参照教科书表3-5-5和表3-5-6列表进行计算。
2)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按下列步骤进行:①确定计算的咽喉区94030850.doc本设计中只要检算一个最繁忙的咽喉区。
一般在两个方向的横列式区段站上,限制通过能力的咽喉道岔组在机务段一端咽喉区;纵列式(或半纵列式)配置图,在中部咽喉区;有第三方向衔接的枢纽区段站上,则应根据第三方向的衔接位置及其运量的大小而定。
②绘制咽喉区道岔分组图道岔分组方法参阅教科书第96页。
为清晰起见,绘制道岔分组图时,线路间距适当宽些(一般取5mm)。
相邻道岔中心间距也要适当远些。
各道岔组用淡颜色分开。
③计算咽喉道岔组占用时间参照教科书第99页表3-5-3进行计算。
在填此表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a)作业分为主要作业和固定作业; b)直接妨碍时间在表中用( )表示;c)将各道岔组的占用时间加总,即得一昼夜各道岔组被占用的总时间(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