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第5届普利兹克得主——贝聿铭

第5届普利兹克得主——贝聿铭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人物 介绍
获奖 作品 分析
其他 作品 介绍
人物 番外
小组 总结
人物介绍
人物简介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 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就读建筑学。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 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 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 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美国艺术文学院建筑学金奖 (获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 (获奖) 埃尔希·德·沃尔夫奖 (获奖) 汤玛斯·杰佛逊记念奖章 (获奖) 金门奖 (获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分会荣誉奖章 (获奖) 阿诺·布鲁纳奖 (获奖) 美国乔治·布什总统自由勋章 (获奖) 军官勋位 (获奖) 法国密特朗总统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美国雷根总统国家艺术勋章 (获奖) 法国政府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贝 战爆发后,他在美
国空军服役三年。
1939
1944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 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 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 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 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 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 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 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 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这一
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 贝
贝聿铭建筑作品目录
1972年 美国德州达拉斯
达拉斯市政厅
国家美7年 美国波士顿
1979年 美国波士顿
摩根大厦
1974年 美国华盛顿特

汉考克大厦
1978年 美国印第安纳
1981年 美国休斯敦
肯尼迪图书馆

展示空间案例分析

展示空间案例分析

虚空
展示L空O间GO分析
第一部分
空间布局与构成
曲折的实线又被叠上一条笔直的虚线。但这种空间 游客很难感觉出来,实线就是散乱的展示空间,虚 线就是六个大挑空。
虚无空间、阶梯、流亡花园的关系
展示空间分析 — 10 —
展示L空O间GO分析
第一部分
空间布局与构成
Path of salvation
自救之路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古代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 50年来,藏有12万件珍贵文物,设有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陶 瓷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印章馆、中国 古代雕塑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历代钱币馆、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暂得楼陶瓷馆等11个专馆和3个展览厅。上 海博物馆已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是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是市民高层次文化享受场所。
第二部分
人流动线分析——三层
展示空间分析 — 22 —
展示L空O间GO分析
第二部分
人流动线分析——四层
历 少数民族工艺馆







器 馆
古代家居馆
展示空间分析 — 23 —
展示L空O间GO分析
第二部分
展示方式
实物场景展示
实物展示
展示空间分析 — 24 —
展示L空O间GO分析
第二部分
色彩
展示空间分析 — 25 —
第一部分
空间布局与构成
博物馆的内部的空间隐喻主要建立在虚空(void)对在场与不在场的 包容性混合之上。
展示空间分析 — 9 —
在建筑中贯穿的与“之”字型整体走向对应的另一道线实际上是由主 体内部被掏出的连续竖向空间组成。在这些竖向的空间中,活动仅仅 只能停留在底层,留给人们的是大段高耸而不能企及的界域。

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

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

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目录1. 欧州成功案例 (3)1.1 英国伦敦里维尔城改造案例分析 (3)1.1.1 背景概述 (4)1.1.2 改造方案设计 (5)1.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7)1.2 瑞士苏黎世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8)1.2.1 背景概述 (9)1.2.2 改造方案设计 (10)1.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11)1.3 法国巴黎马雷区改造案例分析 (13)1.3.1 背景概述 (14)1.3.2 改造方案设计 (15)1.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17)2. 美洲成功案例 (18)2.1 美国纽约下城酒吧街改造案例分析 (19)2.1.1 背景概述 (21)2.1.2 改造方案设计 (21)2.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23)2.2 巴西里约热内卢老城改造案例分析 (24)2.2.1 背景概述 (26)2.2.2 改造方案设计 (27)2.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28)2.3 墨西哥墨西哥城历史城中心改造案例分析 (29)2.3.1 背景概述 (30)2.3.2 改造方案设计 (32)2.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33)3. 亚洲成功案例 (34)3.1 韩国首尔兴京地区改造案例分析 (36)3.1.1 背景概述 (38)3.1.2 改造方案设计 (39)3.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40)3.2 新加坡莱佛士初创区改造案例分析 (41)3.2.1 背景概述 (43)3.2.2 改造方案设计 (44)3.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45)3.3 日本东京神田地区改造案例分析 (46)3.3.1 背景概述 (48)3.3.2 改造方案设计 (49)3.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50)4. 总结与展望 (52)4.1 国外旧改成功经验总结 (53)4.2 对中国旧改的启示 (54)4.3 未来发展展望 (55)1. 欧州成功案例汉堡市位于德国北部,是德国第二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贸中心、德国第二金融中心,同时是德国北部的经济和文化大都市,有着“世界桥城”的美称。

彼得卒姆托建筑案例简析图文

彼得卒姆托建筑案例简析图文

□ 作品分析: Vals温泉浴场
主 体 划 分
建筑立面是分开 的,外部光线可以从缝隙
里面透出来
楼板之间留有8㎝宽 的缝隙,用透明玻璃密封
·
□ 作品分析: Vals温泉浴场
采 光 自 然 光
主 体 划 分
体块的结合处形成缝隙,缝隙处以玻 璃覆盖,使得室外光引入室内
□ 作品分析: Vals温泉浴场
他的建筑特点: 1.他的作品并非耸立在各大都市、举世瞩目的大型建筑物之上,而是跑到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 例如阿尔卑斯山区,发挥他的才华。 2.他设计出来的作品,大多数是娇小玲珑,极少庞然大物。 3.不受时间和文化的界限影响。 4.建筑形体简单,其建筑的精髓只有在空间中通过体验材质、光线、细节才能体会。 5. 尊重建筑的周遭环境。
□ 作品分析:圣本尼克教堂
整体平面为水滴形,这一特殊形状显得别致。 入口处位于尖端
□ 作品分析:圣本尼克教堂
室内光线从屋顶 上缘的环状高窗 投入,让整个室 内充满光线。
室内四周银色的 墙面反射了高窗 所投入的光线, 提高了室内的明 亮度。室内细长 的木柱让空间恢 复次序性。
安德鲁•米德把祖索尔的作品誉之为“唤醒感受的建筑”。那 么这种感受是什么呢。评论家认为,对于永恒价值的湮灭,祖 索尔有着一种深沉的羞罪感,他的工作就是要让这种永恒的价 值在价值虚无化的当代重新彰显。因此,祖索尔的作品能够令 人体认和感受到千年经验中遗忘已久的永恒价值。这是一种伟 大的复兴,但祖索尔的复兴并非简单化的复古,在他的工作当 中同时隐藏着先锋主义。 自上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诞生到如今各式流派正名,人们 关注越来越多的是建筑的各种附加属性:符号,寓意,技术, 视觉冲击……在大多数建筑师迷失在着舍本逐末的建筑追求中, 他始终恪守本质,用一种传统而又不失美感的手法,诠释着他 的设计理念:让建筑成为感官感受的窗口,让我们的皮肤长满 眼睛。

德国历史博物馆分析

德国历史博物馆分析

20.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泄到室内,给 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起支撑作用的 网状钢材赋予玻璃一种力度,玻璃不再只是透明 得好像不复存在,而是接纳了钢材的形态,变得 钢柔并济,可以抵抗风雨。 21网状钢材投洒到地面的影子随着太阳的高地而 变幻,室内走动的人群本身就是建筑物流动的风 景,这一切的动感和因为透明而产生的室内外的 联系让贝聿铭的建筑变成了都市生活的舞台。
经过扩建的军械库将包括4个展区,通过 宽敞的楼梯、桥与走廊彼此相联。外部有 一向上的玻璃旋转塔楼。内院上方有一圆 顶。
1.贝聿铭是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是古典现代派 的代表人物。 2.这位有着中国血统的美国建筑师被人们誉为“光线 大师”和“空间术师”。 3.他的那些给人们留下印象深刻的建筑设计对二十世 纪的建筑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贝聿铭的建筑遍布美洲,亚洲和欧洲。 5.贝聿铭设计的众多建筑中尤以博物馆设计最为著名。 6.贝聿铭在至今的十二个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将现代的 建筑形态同历史老建筑或历史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 一起,使每一座博物馆都成为新的建筑瑰宝。
它是以玻璃和钢铁制成的现代建筑物。
这项工程对他有3项挑战: 1、建筑设计的风格要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协调; 2、要同军械库本身的风格相协调; 3、要对观众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将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 出历史与未来的结合。
贝聿铭先生在扩建工程中用了大量天然石 料及玻璃材料。 使得新扩建的28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建筑 自身即具有“展厅”特色。
德国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87年,由德国 总理赫尔穆特· 科尔和柏林市长迪普根创 建于柏林建城750周年之际。2004年,由 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新翼完成。2006年, 军械库建筑修复后,永久展览对公众开 放,主题为“两千年德国历史的图像和 见证”。

在德国柏林游览历史博物馆

在德国柏林游览历史博物馆

在德国柏林游览历史博物馆柏林历史博物馆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建于19世纪,曾经是皇家宫殿,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毁,并在战后得到重建。

现在,这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关于柏林和德国历史的珍贵展品,向游客展示了德国悠久而多变的历史。

在柏林历史博物馆内,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各种展览了解德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

从古代文明到中世纪的骑士文化,再到近代的两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内的展品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历史学习体验。

游客可以看到各种文物、图片、文献和多媒体展示,讲述了从罗马帝国到普鲁士王国再到纳粹时期的德国历史。

博物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是皇家宝库,其中展示了古代皇室用过的珍贵首饰、甲胄和饰品,以及一些珍稀的古代艺术品。

这里展示的文物不仅代表着德国历史的辉煌,也让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生活和文化。

除了皇家宝库,博物馆还展出了大量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展品。

这些展品包括各种战时物品、照片和文件,展示了战争给德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影响。

通过这些展品,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20世纪的德国历史,以及战争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此外,博物馆还展出了很多与柏林城市发展和建设相关的展品。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展品向人们展示了柏林作为德国首都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历程。

这些展品向游客展示了柏林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城市的魅力。

总的来说,参观柏林历史博物馆是了解德国历史和文化的绝佳途径。

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介绍让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德国的过去,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和这个城市的现状。

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还是想更深入了解德国文化的人士,参观柏林历史博物馆都会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案例分析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案例分析
贝聿铭·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
I. M. Pei · German History Museum
建筑简介
名称: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坐落地点:德国柏林 完工时间:2003年 设计者:贝聿铭 简介:是德国历史博物馆的扩 建工程,也是贝聿铭在德国的 第一件作品,它位于博物馆旧 馆的后方狭小的巷弄内,现代 风格的楼体和玻璃螺旋楼梯与 周围古典建筑形成强烈对比, 隐忍入目。
每走一步就展开了 明亮大厅的新景色, 向外看,展现的又 是柏林市中心的建 筑。
博物馆空间中 的自然光除了 照明作用外, 还可以起到引 导空间流动,创 造空间舒适性, 提升建筑美学 价值,赋予空 间精神特质。
在大厅内, 完全可以安 心的从地面 欣赏到外面 的天空,或 欣赏到几米 以外的雄伟 的巴洛克建 筑军械库。
贝聿铭以一个略 带弧形,几乎与 主体建筑等高的 玻璃廊厅妥善地 解决了同巴洛克 建筑军械库之间 距离上的冲突。 这个玻璃廊厅使 人们可以仰望天 空。
在建造中廊厅采用了同巴黎卢浮宫金 字塔一样水晶般的最高品质玻璃,从 视觉上拓展了狭小场地的范围。
玻璃幕墙, 扩大自然 采光面积, 使室内采 光均匀。
自然采光设计不仅解决了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的照明问题, 更加成为增加美学价值,调节空间节奏,标示空间秩序, 赋予空间情感,塑造建筑形象,增加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交流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空间中的自然光除了照明作用外,还可以起到引

贝聿铭案例分析

贝聿铭案例分析

模数都基于装修,所 以在设计中采用了以 建筑面作为设计面, 结构后退这样一个方 式:主要空间的轴线 都与装修线对齐,而 与结构没有任何直接 的关系。
肯尼迪图书馆(1964年)
1964年,为纪念已故总统
约翰· 肯尼迪,美国决定建 设一座永久性建筑——约 翰· 肯尼迪图书馆。起初, 肯尼迪家族在一大批应征的 一流建筑师中,并没太注意 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 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 筑场地所做的设计、建筑材 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 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 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 迪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 位于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 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 为世界建筑史留下经典杰作。1999年在北京建 成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是贝聿铭建筑设汁生涯中 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耗时七年,大楼 的—砖一木,—水—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该大 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自云南 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映成趣, 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用得十分精 到。
14: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



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5: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6: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 敦 17: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 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 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8: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 福斯 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 五分之一。

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

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
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贝律铭
德国历史博物馆简介

博物馆由两部分建筑组成,位于 菩提树下大街上的是有300多年历史 的柏林军械库,它是柏林第一座巴洛 克式大型建筑,也是菩提树下大街上 最老的建筑。军械库的后面是世界著 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新馆, 建成于2004年。主题为“两千年德国 历史的图像和见证”。他的前生曾是 军火库、英雄纪念馆、纳粹宣传论坛。 巴洛克建筑师安德里亚斯以及两位普 鲁士古典主义大师申克尔与沙多富有 特色的手迹保存于此。
建筑评价
• 洪堡大学艺术史教授霍尔斯特.布雷德 康普在《柏林且报》上撰文评论说, 贝聿铭的新作品超越了博物馆的功能, 因为它本身就是这个博物馆的主要展。
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 基地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大街,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 提供7500m2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 置于4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 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 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古典建筑。 新馆公众入口设在西边,次入口设在 北边。 通过主入口进入弧形共享中庭。
建筑平面设计(底层平面图)
机房
展厅
中庭 寄存处 图书礼品店 军械库过道
建筑平面庭上空
门厅 视听室
建筑平面设计(二层平面图)
展厅
二层平台 工作室
建筑平面设计(三层平面图)
展厅
三层平台 中庭上空
工作室
建筑立面设计
流线分析(一)
地下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流线分析(二)
建筑效果图
谢谢!
基地 机械库
设计的三项挑战 --将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出历史与未来的结合

美秀美术馆PPT

美秀美术馆PPT

建筑风格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 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 然融合。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 特色在‘‘东 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 业革命以 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 到了 1988年,贝聿铭决定 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 改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 筑高度也越来 越低。美秀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聿铭对东方意境, 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 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握憬。日本 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聿铭在漫长的建筑生涯中 一个新的里程。
主要内容
一.总体环境布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二. 具体解析 三. 艺术特点
一.总体环境布局, •自然环境的保留和复原 •山势险峻,交通问题 •自然保护法的限制
应对:
•建筑物80%埋于地下 •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 •在山林间兴建一座吊桥
2.道路及入口
小山美秀子,美秀美术馆的主人就
更加具有传奇意味了,你觉得她会是什 么职业呢?企业家?石油大亨?贸易巨 头?nonono 全都不是,美秀美术馆的创 办者小山美秀子居然是一位“教主”。 领导着当地一个宗教教派“神慈秀明 会”。 小山美秀子的藏品涉猎很广,最初以日 本古茶道具为主,后又转向欧美、亚洲, 中东等美术品的收藏。中国艺术品部分 主要以雕塑件为主,包括早期的佛像, 隋唐时期的陶俑。
在美术馆建设中,还专门 建造了隧道 和直通馆址 的公路。沿坡路行不到百 米,44根银线放射状地 向天空展开, 经过一个 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必。 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 间吊起一 座非对称地长 120米的吊桥。桥的另 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 隧道作为一 个过渡空间, 是通往博物馆的路边具 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工业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工业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The Museum-Path for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of Ruhr张文卓 韩 锋 ZHANG Wenzhuo, HAN Feng以德国鲁尔区“工业文化之路”中的4个“锚点”作为案例,采用分类法对博物馆模式进行具体探讨,总结出博物馆模式的4种主要次级模式:“活态”博物馆、以博物馆为主体的综合再利用、工业博物馆和现代博物馆,并分析了各个类型的适用范围与保护强度,指出具体实践中的模式选取不仅与遗产价值情况、遗产地规模、遗产地区位等工业遗产自身条件有关,也需要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外部因素。

最后结合我国国情,为我国相关工作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This paper takes four anchor-points of the Ruhr ‘Industrial Heritage Trail’ as examples to promote a further classification and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museum path. It is claimed that the museum path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sub-paths, namely ‘living’ museum, comprehensive re-use based on museum, industrial museum and modern museum. Each of these sub-paths has its own range of application and intensity of conservation. In practice, the decision-making of which path to follow is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x process: it is related to not only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own values, scale and location, but also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s. Last but not least, the paper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for its related operations.工业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words 工业遗产 | 博物馆模式 | 鲁尔区 | 保护 | 适应性再利用 | 可持续发展Industrial heritage | Museum path | Ruhr area | Conservation | Adaptive re-use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0 引言19世纪末,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出现了“工业考古学”①。

贝律铭作品分析

贝律铭作品分析

博物馆SU模型草图
入口内景
在两个三角形的一个三角 形的前端设计了一个圆形的 形象,前为入口,内为旋转 楼梯,具有标示入口与登高 的实用功能,同时也使建筑 平面上有了形象上的变化
楼梯入口
贝聿铭是注重细节 的大师,楼梯的扶手不 是镶在墙上,而是用在 墙上挖出槽沟俩解决, 构思新颖。
内部构造
苏州博物馆地理环境分析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 史保护街区 ,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 临全国重点保护 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 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奇门 路 。选址大胆显赫,又蕴含深刻。
地 下 一 层 平 面 图
首 层 平 面 图 分 析
二 层 平 面 图
功 能 分 区 分 析
贝聿铭的设计手法是大胆地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主要利用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人的某种意境
人物介绍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 筑、文教建筑为主,被 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 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 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 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 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 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 师‛。
作品分析
地理环境 功能分区

流线分析
建筑特色
建筑展示
苏州博物馆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
从平面布局上来看,对 中轴线的利用清楚可见, 这条中轴线从入口的广场 上开始,穿过入口,通过 建筑,直至后花园
,如果说建筑内部的‚常 春四合院‛的设臵使内外 建筑环境相互交融,那后 花园的设计使整个饭店更 加得体,抽象的曲水流觞 正是后花园之于轴线的点 睛之笔。

环境心理学案例分析

环境心理学案例分析
以读者的眼光来看, 他们进入图书馆, 首先要看整个 图书馆的布局, 以便迅速找到自己所要寻找的书籍在哪 一个区域, 然后再从一排排书架的导向牌中寻找具体的 位置。可见, 读者对导向牌依赖性是比较大的, 故而导向 牌的能见度、醒目性和规范化显得非常重要。导向牌形 态越是简洁明了和醒目大方、色彩越是接近色轮上的原 色或间色且用色数尽量少,视觉传达信息的效果就会越
建筑的形成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非常契合, 单体需要借助整体的环境来表现,受到环境的掣肘, 却又要保持在环境中的特殊性,唯一性,与整体环境 成为相互增色的关系。此外,格式塔提到的似动现象 作为建筑外立面和形态的手段是非常常见的。外立面 图案的排布往往都是有规律的,有时为了形成运动感, 会故意打破某个规整图形,或者去掉其中一部分,此 时建筑的外表皮感觉依然是整体的,却有了一种向缺 口运动或者紧缩的趋势;而一些相同风格的建筑群排 列,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建筑间似断非断,有了序 列感,相互间遥相呼应。
在进入到室内之前人们已经由平和的心态转为庄严肃穆进入室内以后这样的心情开始升级变得不安颓废悲愤??在犹太人博物馆中人一走进便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馆内几乎找不到任何水平和垂直的结构心理也随之失去了依靠变得惶惶不安
环境心理学案例分析
建筑师为建筑而生,为人的生活服务, 我们对于特定领域的心理掌控不亚于 心理学专家。人们复杂的情感因素, 是我们建筑之所以变幻多端的最终指 向性的答案……
颜色是环境构成中的重要一环。图书馆内各阅览室在空间的设计上除了书架的摆设外, 颜 色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阅览室、书库是需要冷静思考与精神专一的地方, 所以大部分阅览室、 书库应采用一些白色或灰色, 尽量采用中性色彩, 提高工作或阅读的效率。昂赞多媒体图书馆的 一切都是白色的,可又不仅仅是白色的。全部建材的外在表达简洁纯粹:白色的亚光表面,白 色的光滑漆面,白色的多孔结构,一切都显得平滑而富有动感,时而亮丽,时而柔和。这种精 致的建筑材料表达如万花筒般相互交叉,将建筑内的空间体量划分开来。这样才有了亚光与漆 面的配合,辅以微孔背景,营造出无形的界限,好似多面体在明亮的光照下逐渐消逝。

贝聿铭-德国历史博物馆

贝聿铭-德国历史博物馆

贝聿铭先生新作----德国历史博物馆工程竣工(图)新柏林网Photo: BBR, Werner Huthmacher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贝聿铭先生新作-德国历史博物馆工程竣工,观众可在2003年3月1日、2日开放日先睹为快。

多年以来,柏林对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就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自1970年起,虽无具体项目,仍多次来访柏林。

1997年,当时的联邦总理科尔将军械库(德国历史博物馆)的扩建工程正式委托给了贝聿铭先生。

贝先生感到,这项工程对他有三项挑战:建筑设计的风格要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协调;要同军械库本身的风格相协调;要对观众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它要将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出历史与未来的结合。

Photo: BBR, Werner Huthmacher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顶层内景贝先生的作品是否达到了他的要求,观众可在3月1日、2日的开放日上做出评判。

军械库建于1695年,是普鲁士王国的国家标志性建筑。

19世纪末改建为普鲁士军队的“荣誉大厅”。

在二次大战中,军械库损坏严重。

1967年,经维修之后建成为“德国历史博物馆”。

贝聿铭先生在扩建工程中用了大量天然石料及玻璃材料。

使得新扩建的28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建筑自身即具有“展厅”特色。

这里将做为特别展展厅使用。

自2004年起,军械库老建筑将展出德国历史博物馆的长期展。

Photo: BBR, Werner Huthmacher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一层内景经过扩建的军械库将包括四个展区,通过宽敞的楼梯、桥与走廊彼此相联。

外部有一向上的玻璃旋转塔楼。

内院上方有一圆顶。

贝先生在2002年4月16日接受《德国》广播电台采访时说:他把自已的作品献给普鲁士建筑家申克尔,以表示对他的敬意。

申克尔是贝先生最敬佩的建筑家,自已的建筑,正好建在申克尔两个建筑-新岗亭和老博物馆之间,能同申克尔的作品建立起联系,是一种特殊的荣誉。

德国历史博物馆将于今年5月24日举行正式落成典礼。

环境艺术设计优秀案例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优秀案例分析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贝多芬音乐花园
1
贝多芬音乐花园
贝多芬音乐花园是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公共空间,位于德国波恩。这个项目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通过将音乐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为公众创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休闲场所
贝多芬音乐花园
1.1 设计理念
贝多芬音乐花园的设计理念是将音乐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法,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设计师通过对贝多芬音乐作品的深入研究,从中汲取灵感,将音乐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天空之城——未来主义风格住宅区
2.2 设计风格
天空之城的设计风格以未来主义为主,运用流线型的建筑造型和大量的玻璃幕墙,营造出一种未来感十足的视觉效果。在色彩上,设计师选择了白色和银色为主色调,象征着未来的科技感和现代感。同时,住宅区内的绿化和公共设施也充分考虑了人性化和智能化设计
天空之城——未来主义风格住宅区
森林城市的设计风格以自然为主,运用大量的植物和生态元素,营造出一种森林般的城市氛围。在色彩上,设计师选择了绿色和棕色为主色调,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和和谐。同时,城市内的建筑和公共设施也充分考虑了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
森林城市——绿色生态城市设计
4.3 创新性
森林城市的创新性在于它将自然生态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打破了传统城市规划的设计模式。通过在城市中营造大面积的森林和绿地,打造出一个充满绿色和生机的城市空间。此外,城市内的绿色能源利用和智能化设施也增强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水墨画博物馆——文化艺术建筑
5
水墨画博物馆——文化艺术建筑
水墨画博物馆是一个文化艺术建筑项目,位于中国杭州。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打造一个展示水墨画文化的专业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1970年代,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1980年代,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本世纪伊始2003年,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

这3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建筑师贝聿铭之手。

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不同风格流派此消彼长。

而此3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时空,却延续了贝氏的一贯作风,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建筑的时尚之列。

从罗西到贝聿铭由于历史原因,柏林在短短几十年经历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

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围之若干年来都是不毛之地。

1987年10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博物馆,选址位于Spree河畔,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施奈德(Oscar Schneider)指出此项计划是“本世纪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

1988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以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诸如柱廊、圆厅、钟塔、巴西利卡长厅等,赢得竞赛首奖。

然而次年11月柏林墙轰然倒塌,原基地成为新总理府所在。

建于18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与之相邻的仓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

新馆异地而处,罗西的设计被搁置。

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参与任何竞标,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

柏林文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择建筑师的规定,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

1995年9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会晤,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接受委托。

按照惯例,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往往决定之时,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NEW EXHITITION HALL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UM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

此次亦不例外,在经过对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

19971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得到了专家、媒体、大的广泛支持。

2003年5月,新馆落成,获得Pei Bau(氏建筑)之称。

从军械库到新馆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大街,博物馆岛相对。

军械库提供7 500m2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置于4 700m2的新馆,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典建筑,如新警士厅、老博物馆等。

新馆处于历史建包围之中,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

地段的限制、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增加了计的难度。

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人入胜的场所,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现代的联系。

在占地不足2 000m2的不规则基地上,贝聿铭采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使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

三角的北边与基地北部的斜街平行,保持街景的延续性。

层切出相似三角形平台。

三角形的另一边朝向西南,过等高的弧形石墙弱化几何棱角。

东边L形体量的附属房通过廊桥与主体联系。

贝聿铭认为新馆与老馆是共生关系,为其空间及能上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

弧形玻璃大厅作为与军械相邻的界面,起到景框作用,同时造成透视上的水平展,与军械库北立面的古典秩序形成对比。

末端的玻螺旋楼梯成为附近诸多历史建筑街区中的标志。

主入位于螺旋楼梯旁,同时也可通过地下一层从军械库进入参观者通过主入口旋转门进入接待厅。

地下一层几乎部用来作为一个开放式展厅,地上3层则提供不同大和层高的展厅,展示面积2 600m2,另外有一个57座的小视听室、图书礼品店、小工作室,地下二层则提机房和临时库房。

建筑造型三角形是贝聿铭惯用的造型。

一个等腰三角形和角三角形构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标志着贝聿对三角形的运用已臻成熟;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更是三形建筑的代表作。

三角形构图的平面提供了空间的3灭点,较之矩形空间的两个灭点,打破空间的单调感,富于空间的变幻,改变了通常的建筑外观和部空间觉。

柏林的新馆采用三角形作为主体平面,三角形题在建筑中不断得到加强。

出于博物馆建筑的安全需展厅主要位于几乎不开窗的三角形建筑实体中。

然而聿铭坚持在3层北侧切掉三棱柱体量形成屋顶平台,留出三角形凸窗,成为北部街道连续立面的活跃因子时参观者亦可从中眺望街景。

建筑3层东北的螺旋楼厅顶部开三角天窗。

各展厅顶棚按三角形网格设置灯轨道,布置可动光源。

3层展厅更采用三棱锥状顶棚。

使是电梯厅的地板和天花亦采用三角形装饰。

卢浮宫的自动扶梯大厅采用的巨大圆形窗洞柏林新馆亦得到运用。

两层高的圆洞面向中庭,隔而断,参观者可以凭眺大厅,同时也是大厅中的重要构因素。

厚重的几何体量、巨大的圆洞,可见路易·康影响。

错落的平台和廊桥增加了空间的趣味。

贝氏建筑去除了几何特性不是非常肯定的部分型单纯鲜明,充满几何意味。

纯粹的几何空间显示了筑师驾驭空间组合的能力与技巧。

中庭贝聿铭擅长通过中庭联系部展厅和室外环境说这种大厅从功能上说似乎有些浪费。

但在贝聿铭看来随着生活型态的改变,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与日俱增,物馆的容及地点早就转变为极为活泼的角色,不仅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贮藏室或是纪念馆,而且成为公众集的场所,与朋友聊天、见面、家庭聚会、学校教学至购物、喝咖啡等,“如果想吸引人群停留,必需提供着丰富活动的场所”。

因此贝聿铭对中庭往往投入更大关注,创造不同寻常的公众体验。

新馆从地下一层开始4层高的中庭为全玻璃幕墙构,从每一层都能看到对面的军械库。

围绕中庭布置展厅使参观者在步出展厅的同时能及时由艺术鉴赏转为对建筑空间的欣赏。

三角形透视使每个点所看到的不同,单纯的建筑造型凸现了光影的变化,公众在自扶梯、楼梯、平台、廊桥上会对空间和体量产生不同受。

通过玻璃顶棚投射到大厅,公众的好奇被吸到玻璃构造及投落在石墙上的影子,在观赏展品之前在建筑中漫步。

空间不仅是背景,更应成为戏剧和活动的本身。

贝聿铭将自己的设计称为“都市剧场”,玻璃幕墙向外界展示了人在室的活动,同时室的人也可以看到对面军械库的立面,达到“看与被看”的效果。

建筑材料及工艺贝氏建筑独有的典雅风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对材料及施工工艺的把握。

建筑室外实墙均选取精心打磨的米色石灰岩作贴面,采用对砖线封平接缝的工艺,构筑实墙面。

这种做法早在卢浮宫中已得到应用。

石灰岩的天然色差和纹理形成了建筑外表皮的独特肌理。

来自法国东部城市第戎的石材增强了建筑的雕塑感,同时维持了色调、材质与周围历史建筑的统一。

承重柱和楼板采用“建筑混凝土”做法,利用细长条状俄勒冈松木板作为模板浇注添加了色彩的特殊混凝土,拆模后便形成独特的条状木质纹理,色彩与石灰岩相仿。

与柯布式混凝土的粗犷野性相比,贝氏工艺则反映了工业化产品的精美。

公共空间采用双层地板,上表面铺设方形具有米色和粉色斑点的北美花岗岩,下表面和断面则仍选用“建筑混凝土”。

结构、通风和电器设备均设在双层地板之间的槽中,保持了室空间的纯净。

整座建筑统一于米色基调中,庄重而不失雅致。

近几十年来,博物馆成为建筑师最感兴趣的项目之一,涌现出很多杰作。

比较一些博物馆奇特的造型,贝氏建筑则并非单纯的创造惊奇。

贝聿铭对拙朴的建筑体量的钟爱正好符合博物馆作为文化收藏中心的要求,建筑赋予空间的立体感和雕塑感。

单纯的几何平面与体量、大面积实墙、光影变化以及精致的细部构造创造了贝氏建筑贵族式的优雅。

正如《法兰克福日报》所说,“被誉为空间魔术大师的贝聿铭在柏林成功地将新老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将一个偏僻、不起眼的地方变成了吸引人们前往的高贵之处。

场地的限定对场地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并从中梳理出事物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是传统街区改造设计的必要过程。

设计建筑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文化之根。

当代建筑设计应该是历史的一种延续,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场地,它是地理环境的一种记号,它有自己的观点和方向。

建筑师应该了解这个场地,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根,而这种根是很难挖掘的,但是一名建筑师如果想要有所创造,就必须对此有所发现。

所有的基地都有其难题,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的场地虽小,却位于柏林的文化中心,而且在通往著名的博物馆岛的通道上,那儿离佩加蒙[Pergamon]博物馆只有五分钟的步行距离。

新馆周围重要建筑物密布,有安德列阿斯·施吕特尔[Andreas Schlueter, 1660-1714]设计的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军械库,以及19 世纪新古典主义派的代表人物,德国建筑师卡尔·弗里德利希·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 1781-1841]设计的著名的老博物馆建筑和新卫兵室。

当年为了保证新卫兵室在受军械库很大影响的环境中同样具有空间作用,辛克尔在其周围按比例布置了一片七叶树林。

这片树林起到了使新卫兵室同巴洛克建筑军械库之间保持间距和联系的作用,但也使从菩提树下大街投向新馆基地的目光多了一层限制。

人们只能透过“缝隙”看到新馆。

要为扩建大楼寻找一种形式,绝非易事。

首先,基地周围的古迹都是列入文物保护围的,拆迁完全不可能,因此就剩下处于军械库阴影之下的一小块市中心死角,这就是建筑师施展其才能的全部空间。

其次,巴洛克风格的军械库仅能满足7500 平方的展览场地,这对于它的新角色来说相去甚远,所以必须在极有限的基地中规划出许多使用面积来。

这就要求新馆建筑不仅要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协调,同军械库本身的巴洛克风格相协调,更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常规的街区改造往往采用“修旧如旧”或“仿古如古”等相对保守的设计手法,而德国历史博物新馆恰恰采用了全新的植入方式,新材料、新技术的介入使传统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宜人的尺度、大面积空灵的玻璃幕墙使建筑与街区之间互为空间、相辅相容;经典的比例、精美的工艺无不体现出贝氏固有的建筑风貌。

旧建筑与新建筑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军械库,建造时间自1695-1706年,平面源自巴黎建筑学院院长布隆代尔[Nicolas Francois Blondel]的设计,后由18世纪德国雕塑家及建筑师安德列阿斯·施吕特尔[Andreas Schlueter, 1660-1714]设计完成。

几百年以来这里曾是军火库、英雄纪念馆、纳粹宣传论坛。

这座巴洛克建筑物最重要的特点是立面上大型的人像雕塑,建筑为两层,平面接近正方形(90 × 90m2),有露天中庭(也被称为施吕特尔大院,因为他雕刻了墙上的22死亡战士面具,以示战争的残酷),因建筑本身是作为收藏军械的仓库,所以刚开始并没有设计楼梯,1730年博特[Jean deBodt]在中庭两转角增建两座四分之一圆弧形的楼梯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