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第十章超敏反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炎性活化剂,包括组胺、血小板活化因子、类胰 蛋白酶和激肽原酶,引起血管舒张、血管通透性增高、 水肿和组织损伤;
• (3)致痉剂,白细胞三烯,直接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 挛。
PAF:血小板 活化因子
活性介质
• 作用 ①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②平滑肌:收缩 ③黏膜腺体:分泌增加
• 种类 ①预存介质 ②新成介质
2.分子水平: IL-4 ( TH2细胞分泌)促进IgE合成, 而IFN-γ( TH1细胞分泌)抑制IL-4所诱导的IgE合成。
• IL-4使B细胞由产生IgM转换成产生IgE抗体,所以 IL-4是一个Ig类转换因子。
10.1.3 主要参与成分——细胞
•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生物学活性
1.表面富含FcεRⅠ
活性介质
• 预存介质
①组胺(即刻相) ②激肽原酶 激肽原→缓激肽 ③类胰蛋白酶(似C3转化酶) ④ECF-A 吸引嗜酸粒
活性介质
• 新成介质
①LT(白三烯)—晚期相(延缓相) 强烈而持久收缩支气管平滑肌
②PGD2(前列腺素D2):平滑肌收缩 ③PAF(血小板活化因子):毛细血管扩张 ④细胞因子:TNF,IL-1、4、6、CSF,IL-5
多数天然变应原的分子量为1~7万道尔顿 (分子量较小的可溶性抗原)。
1.吸入性变应原:
(1)种类繁多的植物花粉 (2)真菌 (3)螨 (4)尘 (5)羽毛 (6)昆虫
2.食物变应原:
(1) 蛋白质高的牛奶和鸡蛋;海产品,不易 消化的食物如哈蟆类、鱿鱼;真菌,如蘑菇等。
(2) 食品添加剂(染料、香料等)、防腐剂、 保鲜剂和调味剂。
细胞的活化
1. 活化条件 :IgE桥联——多价变应原与吸附在 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gE 结合。
2. 活化过程:机制不清 3. 活化结果:合成和 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主要参与成分— 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
1. ADCC→ 杀伤寄生虫等病原生物 2. 吞噬肥大细胞释放的颗粒 (负调) 3. 释放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 →破坏相应
NK细胞、树突状细胞、郎格罕细胞和血小板上。
•
FcεR II的C段不稳定,经蛋白水解酶作用可在体
内自行裂解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其中位于C端能与IgE
结合的25KD片段较稳定,称为IgE结合因子(IgE-BF)
或可溶性CD23(sCD23)。能促进B细胞的分化 ,对
IgE合成具有正调节作用。
主要参与成分— 细胞
IgE结合FcεR-Ⅰ
Ag IgE
γγ β α
• 发敏阶段: • 相同变应原再次刺激致敏机体 • 多价变应原-IgE-细胞 • IgE桥联,细胞膜 Fcε R-Ⅰ交联 • 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IgE 桥联
Ag
IgE
γγ βα
α β γγ
(2)桥联后细胞膜发生磷脂代谢过程:
•
Ca2+通道开放, ER内Ca2+流入胞浆内。
第十章பைடு நூலகம்超敏反应
• 要求:
•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主要型别。 • 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参加成分及机制。 • 掌握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 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
• 超敏反应:机体对某种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
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损 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也称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病理性)。
2. 胞浆内含大量颗粒及脂质小体
3. 活化后可合成、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两类FcεR 1.FcεR I ——高亲和力IgE受体
FcεR I只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膜上,这两种细胞在I型超敏反应 中起重要作用。
2.FcεR II(CD23) ——低亲和力IgE受体。
•
存在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细胞、
•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可以是完全抗原
也可以是半抗原。如:花粉、动物皮屑、各类食物、 青霉素、磺胺、奎宁。
超敏反应分型
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10.1 I型超敏反应
10.1.1 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
(3) 药物:用药后出现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 如药疹、阿司匹林性哮喘、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等。
(二)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发生快,消退亦快,为可逆性反应; 2.由结合在肥大和嗜碱粒细胞上的IgE抗 体介导; 3.主要病变在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以功能性损伤为 主); 4.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对变应 原易产生IgE抗体的个体——特应性素质); 5.补体不参与此型反应。
•
两个同时发生的过程被启动,即脱颗粒,
释放出颗粒中预合成的介质(组胺、激肽酶原、
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和合成新的介质(前列
腺素、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
• 效应阶段:释放的介质立即直接作用于靶细胞、靶组 织、靶器官,引起速发症状。
• (1)趋化剂(炎性细胞浸润):将嗜酸性粒细胞(主 要)、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细胞吸引到肥大细胞 活化的部位;
10.1.2主要参与成分—— IgE
产生部位: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 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 特应性素质个体水平高:血清IgE明显升高, 肥大细胞多且胞膜上IgE受体也较多。
• 亲细胞抗体
IgE合成的调节
1.细胞水平:
• TH2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在抗体形成及变态反应过 程中起作用。
发生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 钟内出现反应,故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IgE抗体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一)变应原
变应原(allergen):经吸入或食入等进入 体内,选择性激活Th2细胞和B细胞,产生IgE 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
的生物活性介质(负调) 4. 释放主要碱性蛋白,嗜酸粒阳离子蛋白,过氧化物
酶等 → 参与延缓相反应的组织损伤(正调)
10.1.4 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
致敏阶段 :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发机体产生IgE
并结合到靶细胞的过程。
• 变应原初次刺激 • 特异性IgE产生 • IgE - Fcε RⅠ- 细胞 致敏状态 • 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至数年
• (3)致痉剂,白细胞三烯,直接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 挛。
PAF:血小板 活化因子
活性介质
• 作用 ①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②平滑肌:收缩 ③黏膜腺体:分泌增加
• 种类 ①预存介质 ②新成介质
2.分子水平: IL-4 ( TH2细胞分泌)促进IgE合成, 而IFN-γ( TH1细胞分泌)抑制IL-4所诱导的IgE合成。
• IL-4使B细胞由产生IgM转换成产生IgE抗体,所以 IL-4是一个Ig类转换因子。
10.1.3 主要参与成分——细胞
•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生物学活性
1.表面富含FcεRⅠ
活性介质
• 预存介质
①组胺(即刻相) ②激肽原酶 激肽原→缓激肽 ③类胰蛋白酶(似C3转化酶) ④ECF-A 吸引嗜酸粒
活性介质
• 新成介质
①LT(白三烯)—晚期相(延缓相) 强烈而持久收缩支气管平滑肌
②PGD2(前列腺素D2):平滑肌收缩 ③PAF(血小板活化因子):毛细血管扩张 ④细胞因子:TNF,IL-1、4、6、CSF,IL-5
多数天然变应原的分子量为1~7万道尔顿 (分子量较小的可溶性抗原)。
1.吸入性变应原:
(1)种类繁多的植物花粉 (2)真菌 (3)螨 (4)尘 (5)羽毛 (6)昆虫
2.食物变应原:
(1) 蛋白质高的牛奶和鸡蛋;海产品,不易 消化的食物如哈蟆类、鱿鱼;真菌,如蘑菇等。
(2) 食品添加剂(染料、香料等)、防腐剂、 保鲜剂和调味剂。
细胞的活化
1. 活化条件 :IgE桥联——多价变应原与吸附在 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gE 结合。
2. 活化过程:机制不清 3. 活化结果:合成和 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主要参与成分— 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
1. ADCC→ 杀伤寄生虫等病原生物 2. 吞噬肥大细胞释放的颗粒 (负调) 3. 释放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 →破坏相应
NK细胞、树突状细胞、郎格罕细胞和血小板上。
•
FcεR II的C段不稳定,经蛋白水解酶作用可在体
内自行裂解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其中位于C端能与IgE
结合的25KD片段较稳定,称为IgE结合因子(IgE-BF)
或可溶性CD23(sCD23)。能促进B细胞的分化 ,对
IgE合成具有正调节作用。
主要参与成分— 细胞
IgE结合FcεR-Ⅰ
Ag IgE
γγ β α
• 发敏阶段: • 相同变应原再次刺激致敏机体 • 多价变应原-IgE-细胞 • IgE桥联,细胞膜 Fcε R-Ⅰ交联 • 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IgE 桥联
Ag
IgE
γγ βα
α β γγ
(2)桥联后细胞膜发生磷脂代谢过程:
•
Ca2+通道开放, ER内Ca2+流入胞浆内。
第十章பைடு நூலகம்超敏反应
• 要求:
•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主要型别。 • 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参加成分及机制。 • 掌握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 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
• 超敏反应:机体对某种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
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损 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也称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病理性)。
2. 胞浆内含大量颗粒及脂质小体
3. 活化后可合成、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两类FcεR 1.FcεR I ——高亲和力IgE受体
FcεR I只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膜上,这两种细胞在I型超敏反应 中起重要作用。
2.FcεR II(CD23) ——低亲和力IgE受体。
•
存在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细胞、
•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可以是完全抗原
也可以是半抗原。如:花粉、动物皮屑、各类食物、 青霉素、磺胺、奎宁。
超敏反应分型
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10.1 I型超敏反应
10.1.1 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
(3) 药物:用药后出现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 如药疹、阿司匹林性哮喘、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等。
(二)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发生快,消退亦快,为可逆性反应; 2.由结合在肥大和嗜碱粒细胞上的IgE抗 体介导; 3.主要病变在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以功能性损伤为 主); 4.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对变应 原易产生IgE抗体的个体——特应性素质); 5.补体不参与此型反应。
•
两个同时发生的过程被启动,即脱颗粒,
释放出颗粒中预合成的介质(组胺、激肽酶原、
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和合成新的介质(前列
腺素、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
• 效应阶段:释放的介质立即直接作用于靶细胞、靶组 织、靶器官,引起速发症状。
• (1)趋化剂(炎性细胞浸润):将嗜酸性粒细胞(主 要)、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细胞吸引到肥大细胞 活化的部位;
10.1.2主要参与成分—— IgE
产生部位: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 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 特应性素质个体水平高:血清IgE明显升高, 肥大细胞多且胞膜上IgE受体也较多。
• 亲细胞抗体
IgE合成的调节
1.细胞水平:
• TH2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在抗体形成及变态反应过 程中起作用。
发生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 钟内出现反应,故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IgE抗体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一)变应原
变应原(allergen):经吸入或食入等进入 体内,选择性激活Th2细胞和B细胞,产生IgE 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
的生物活性介质(负调) 4. 释放主要碱性蛋白,嗜酸粒阳离子蛋白,过氧化物
酶等 → 参与延缓相反应的组织损伤(正调)
10.1.4 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
致敏阶段 :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发机体产生IgE
并结合到靶细胞的过程。
• 变应原初次刺激 • 特异性IgE产生 • IgE - Fcε RⅠ- 细胞 致敏状态 • 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至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