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及文化习俗与环境的关系、原因
考点7:描述世界国家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生产生活特色:当地居民印第安人利用安第 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形成山上山下不 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①山下的种植业: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 处,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 小麦和大麦等作物。 ②山上的畜牧业:在高海拔处的干寒草原地 带,居民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
与山为邻第2课时
阿尔卑斯山区(瑞士)
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机械化)
干旱的宝地第1课时
波斯湾地区
地理位置
找出波斯湾地 区相邻的大洲 和濒临的海域。
五海三洲之地
石油之“产”
石油输出国组织
石油之“销”
美国
西欧
东亚
澳大利亚
假如你是某产油国销售部的经理,读图 找出石油的主要销售市场。
假如你是某产油国运输部经理,请设计以下石油 运输的路线 : 写出途经的主要海域、海峡、运河 1、满载40万吨石油从波斯湾出发前往英国。 2、满载20万吨石油从波斯湾出发前往美国。 3、满载石油从波斯湾出发前往中国。 4、满载石油从波斯湾出发前往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国土是个地广 人稀的国家。人口约2250万, 羊1.5亿左右,澳大利亚原本 没有一只羊。十八世纪后期, 欧洲移民第一次带去了29只绵 羊。但它们无法适应当地的自 然环境,没能存活下来,1797 年,英国的另一批移民带来了 美利奴羊,由于这里草原良好, 气候干燥,很快适应生活并迅 速发展和繁衍。现在澳大利亚 是放养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 多的国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启示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设立休渔期
如果任凭图中的事情发展下去,小孩的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担忧有道理吗?为什么?
水上都市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中国民俗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和文化演变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特有的文化习俗。
其中,衣食住行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衣服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人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在古代,贵族们穿着锦绣华裳,而平民百姓则穿着朴素简单的服装。
另外,传统的汉族女性服装也广受世界各地的关注。
例如,旗袍是一种常见的中式女装,以其修身、妩媚的特点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
食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与科学价值。
中国的餐桌文化既包括食物的味道和质量,同时也强调食物的营养和健康。
中国的菜系繁多,各具特色。
其中,粤菜、川菜、湘菜和鲁菜是四大名菜系别。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文化也是举世闻名的,不同于日本的茶道优雅端庄,中国的茶文化更注重茶品的品质和口感。
住住宅是中国传统衣食住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强调以人为本,家庭为单位,家庭中的成员之间的尊重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住宅建筑采用了许多风水学和道家哲学的元素,以增加稳定和吉祥的气氛,并创造一种亲切的家庭环境。
传统建筑的构造和形式也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行对于中国人来说,交通方式是一种非常基本的行为。
中国古代最早的交通方式是徒步,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下马车的出现成为当时的交通工具。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现代交通工具也开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包括汽车、高铁和飞机等等。
此外,传统的舞龙舞狮、京剧等也是行文化的象征,这些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总之,衣食住行是中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无论是衣服、食物、住宅还是交通方式,都印证了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改变的历程。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
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
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有着诸多与“吃”有关的物产和特产,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且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研究和探讨山西面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山面食文化的形成因素面食文化是以面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是围绕着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消费所产生的物质、精神、技能、习俗、心理、行为等现象的总和。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
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精神财富。
饮食文化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山西的饮食文化以面食文化为主,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融入了山西历史的、自然的以及商业的精神财富。
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有悠久的历史,山西的面食文化也不例外,悠久历史的积淀使山西面食文化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是目前所知山西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后一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距今有两万年左右。
这里出土了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几种生产工具,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以推知,山西境内的粮食加工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了面食文化的先声。
面食的出现最迟在汉代之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据史料记载,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
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之衣食住行篇名师课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我要自己找婆家呀”
(2)丧葬礼俗
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土葬火葬
(3)other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实行公历
握手、鞠躬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
这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 装,清太祖努尔哈赤领 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 外女真族各部,将所属 军民设为“八旗”。八 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 穿长袍。
旗袍的定型:后来汉族女子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二十年代的旗袍
三 十 年 代 的 旗 袍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 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1、从穿着的角度来讲:
适体,潇洒。
2、从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来 看:是剪发易服的产物。
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加 上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 在易服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 目的西化倾向。
3、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崇尚其风俗, 受西化影响。
“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 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 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 生, 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 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 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徽菜 符离集烧鸡
鲁菜(清香、鲜嫩、味纯) 迎宾花篮
苏菜(清淡、味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中国八大菜系
闽菜 干烧鱼
粤菜(鲜、嫩、爽、滑)·金牌烧乳鸽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
明清时期:马车、牛车、驴车等,还有轿子、滑竿等,还有船、船等,还有马车、牛车、驴车等,还有轿子、滑竿等,还有 船、船等
出行的目的和意义
交通:方便人们出行,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旅游:欣赏自然风光,体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社交:拜访亲友,增进感情 朝圣: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人们前往圣地朝拜,表达虔诚之心
添加文档副标题
中国古代的衣食 住行与日常生活
汇报人:
目 录
壹贰叁肆伍陆
添加 目录标题
中国古代 的衣着
中国古代 的饮食
中国古代 的居住
中国古代 的出行
中国古代 的日常生 活
第一章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衣着
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
添加标题
商周时期:以麻布为 主,色彩单调,款式 简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社会等级:居住建筑反映了社会等 级,如皇宫、官邸、民居等
建筑工艺:居住建筑展示了古代建 筑工艺,如木结构、砖雕、石刻等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出行
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马车、牛车、驴车等
秦汉时期:马车、牛车、驴车等,还有轿子、滑竿等
隋唐时期:马车、牛车、驴车等,还有轿子、滑竿等,还有船、船等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开始多样化,出现了 丝绸和刺绣
添加标题
秦汉时期:服饰以宽 大、飘逸为主,色彩 丰富,款式多样
添加标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 饰开始注重装饰,出 现了华丽的冠冕和配 饰
添加标题
隋唐时期:服饰以华 丽、繁复为主,色彩 鲜艳,款式多样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5.3多样的文化(课件)
B.西亚冬季寒冷,人们喜欢吃火锅
C.东南亚人喜食大米
D.西亚人住双层木楼
高台民居是我国某地古代民居建筑,就地取材,以黄粘土制作的土坯墙、 土块墙为主,厚度达1米。该建筑依山之势、傍水之边,建在高40多米、长 800多米黄土高崖上,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高台民居位于我国( D ) A.福建省
B.安徽省
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气温 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 的木楼或竹楼既可以通风透 气,也可以避免潮采用竹木 作建筑材料。
1.不属于北京四合院特点的是( C )
A.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 B.房屋砖墙较厚
C.南窗较小
D.多青砖灰瓦
2.下列的事例中,你认为符合事实的是( C )
A.东南亚的房屋多平顶、窗子小
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 传统的交通方式不同。现在,有 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交通方式, 而大多数地方以现代交通方式为 主。
4.读图பைடு நூலகம் .17,分析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有哪些差异。
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 各地传统民居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 建筑风貌。例如,传统民居的建筑 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筑结构具有 适应气候的特征。
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差异很大。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种植的 农作物、饲养的动物不同,传统 的主要食物有所不同,人们的用 餐方式也不尽相同。
2.读图5 .15,分析世界各地的传统服饰有哪些差异。
传统服饰实用性强,能达到适应 环境的要求。各地传统服饰,不论 是面料、色彩还是样式,都具有鲜 明的特点。
3.读图5.16,分析世界各地的传统交通方式有哪些差异。
1.读图5.14,分析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有哪些差异。 2.读图5.15,分析世界各地的传统服饰有哪些差异。 3.读图5.16,分析世界各地的传统交通方式有哪些差异。 4.读图5.17,分析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有哪些差异。 5.请同学们补充世界各地还有哪些不同的文化民俗。
5.3多样的文化(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多样的文化》教学设计➢语言又是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工具。
➢语言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师:展示联合国的官网首页图片在上面可以看到六种工作语言。
分别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教师设问:①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原因是?学生回答: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国内大部分人使用汉语。
教师补充:还有部分华人华侨也讲汉语。
②英语使用为何是最广泛的?学生回答:英语最初是英国的民族语言,后来由于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等活动的扩展,再加上美国的崛起,使得英语的使用就越来越广,现在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并知道汉语和英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2.世界的三大宗教【过渡】图片展示唐僧西天取经。
并提问:西游记唐僧取经是什么经?是哪个宗教的?(佛经;佛教)教师讲解:➢宗教的产生: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
➢介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并播放图片:世界三大宗教建筑欣赏。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04页,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展示和表格填空,便于记忆知识点。
3.不同的文化习俗【过渡】教师展示不同文化习俗的图片,“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让学生感受文化习俗的多样性。
(1)饮食习惯差异情景创建:三个不同地区的儿童讨论:今天吃啥?➢欧洲:畜牧业分布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烤制的面包、牛肉是主要食物。
人们习惯用刀叉用餐。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米饭是主要食物。
人们习惯用筷子用餐。
➢拉丁美洲: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
人们习惯用玉米饼盛装食物食用。
玉米饼既是主要食物,又是“餐具”。
教师总结: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生产的粮食作物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差异明显。
【设计意图】情景创立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好地接受新知。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班级:地理科学11—2班姓名:***学号:**********日期:2013/12/1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
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
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
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
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
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
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
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础的民族文化。
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
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 第3节《多样的文化》 教案
重要特征之一。
(2)世界主要语言有哪些?出示图片,认识联合国工作语言。
(3)用世界六大语言表达(4)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追问思考: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原因。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英语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大洋洲、非洲南部等地区。
追问:英语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的原因。
2. 认识世界三大宗教(1)了解宗教的产生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
(2)走进三大宗教①基督教出示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认知。
②伊斯兰教:出示图文资料③佛教出示资料:(3)归纳总结:三大宗教探究二:不同的文化习俗1.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古话形容了文化习俗的多样性。
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习俗经过长期演变而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交流展示:②完成内容填写③完成学习任务并交流:(3)归纳总结,对比记录1.讨论交流:(1)欧洲西部地形平坦,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畜牧业分布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烤制的面包、牛肉是主要的食物,人们习惯用刀叉用餐思考讨论:这些地区的饮食与当地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1)欧洲西部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东亚、东南亚的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拉丁美洲的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拓展延伸:不产茶叶的欧洲为什么盛行饮茶茶叶原产于我国,茶树在我国主要生长在南方雨量充沛、云雾多、湿度大的山区。
欧洲很多国家不种植茶树,却盛行饮茶。
这是为什么呢?早在16世纪,欧洲人通过有关著作了解了中国茶叶。
17世纪初,荷兰商船把少量茶叶运回欧洲后,饮茶在欧洲上流社会成为时尚。
18世纪后,印度、斯里兰卡等当时的欧洲殖民地成为茶叶生产基地,所产茶叶主要供应欧洲,茶叶开始走进欧洲百姓的生活。
现在,茶已成为欧洲的主要饮品之一。
2.传统服饰与自然环境传统服饰实用性强,能达到适应环境的要求。
衣食住行习俗解密中 国人的生活方式
衣食住行习俗解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这些习俗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
衣,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演变。
中国传统服饰注重款式、色彩和图案的搭配,体现了不同朝代和地域的特色。
在古代,帝王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其精美的刺绣和华丽的面料彰显着尊贵的地位。
而平民百姓的服饰则以实用和朴素为主,但也不乏独特的民间工艺和风格。
如旗袍,作为中国女性传统服饰的代表,其修身的设计和精致的盘扣展现了女性的优雅与韵味。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服装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既有对传统服饰元素的传承与创新,也有对国际时尚潮流的借鉴与融合。
人们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服饰所传达的个性和文化内涵。
食,是中国人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菜系丰富多样,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香、鲁菜的醇厚、淮扬菜的精致,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巧。
在饮食文化中,餐桌礼仪也十分讲究。
比如,长辈先动筷、吃饭时不喧哗等。
而且,中国人对于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式的创新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春节期间,饺子是必不可少的美食,象征着团圆和吉祥;端午节的粽子,纪念着伟大的诗人屈原;中秋节的月饼,则寓意着家庭的美满和幸福。
此外,中国人还有着食补的传统观念,认为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住,中国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也有着独特的观念。
传统的四合院体现了家族的团结和秩序,而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则展现了诗意的栖居。
在古代,建筑风格注重对称和平衡,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人们对于居住品质的要求依然不减。
温馨舒适的家居布置、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且,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独特的民居建筑,如福建的土楼、陕北的窑洞等,这些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地域文化的瑰宝。
衣食住行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
衣食住行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衣食住行也经历着不断的历史变迁。
它们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衣衣服是人们最早的遮体之物,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
最早的衣服是由动植物的皮毛制成的,这些皮毛可以很好地保护人类的身体免受自然界的侵袭。
但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衣服的制作也逐渐向纺织品转化。
中国是纺织品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织布技术。
到了宋朝时期,中国成为了全球纺织品生产的领头羊。
宋代的绸缎、云锦、丝织品等都是全球最为著名的品种。
而到了明清时期,服饰文化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服饰不仅仅是为了保暖,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汉族的“长衫”、“对襟褂”、“马褂”等服装,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二、食食物是维持人类生存的一项最为重要的需求。
人类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而食物的种类和食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不仅仅是单纯为了解决口腹之需,更是体现了人类对于美食文化的追求。
古代的汉族人民主要是以粗茶淡饭为主食,而在明清时期,各地的饮食文化逐渐向丰富多样的方向发展。
江南地区的饮食文化以清淡而鲜美的味道为特色,而福建则有“闽菜”的美誉,其特点就是注重海鲜的烹饪。
大连的海鲜、重庆的火锅、北京的烤鸭……每一道传统美食都承载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美食文化的理解。
三、住住所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
住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类往往在山洞和树洞中居住。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土坯房,到了殷周时期,砖和瓦成为了住所建筑的主要材料。
古代中国的住所建筑,一直以围墙和门作为界限,分为外屋、中堂、内厢等不同的空间。
建筑以木材、砖石、泥土等为材料,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明清时期,宫廷建筑、园林建筑、庭院式住宅等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成为国内和国际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行交通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同时也塑造了悠久的交通文化。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多样的文化》同步学与练
第五章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 (学案)内容速览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基础知识梳理►任务一:不同的语言和宗教 ►任务二:不同的文化习俗合作探究 探究重难知识探究一: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探究二:三大宗教建筑特点探究三: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识网图 思维导图构建强化特训营 同步训练 巩固提升2024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运用反映人种、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1.运用相关图文资料,说出世界主要语言、宗教的主要类型和分布地区。
(区域认知)2.分析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传统服饰、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3.通过多元文化典型案例分析等活动,树立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人地协调观)4.能够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
(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了解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传统服饰、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环境的关系。
►任务一:不同的语言和宗教结合教材P103—P104完成任务一,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 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使用语言进行 和 。
人么还借助语言 和 人类文明的成果。
2.世界的主要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英语、 、 、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其02自主学习01学习目标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3.宗教: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宗教。
4.世界的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1)基督教:世界上信仰人数最的宗教。
①创始人:耶稣②形成地区:亚洲部③典籍:(2)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①创始人:默罕默德②形成地区:半岛③典籍:《古兰经》(3)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①创始人:释迦牟尼②形成地区:亚洲(古印度)③典籍《大藏经》【特别提示】三大宗教中,耶稣的“粉丝”约有24.6亿;默罕默德的“粉丝”约有20亿;释迦牟尼的“粉丝”约有3.6亿。
第三章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
第二节 饮食文化
一、饮食文化的涵义
饮食文化包涵以下诸方面的内容: 吃什么及怎样吃;使用什么炊具、 吃什么及怎样吃;使用什么炊具 、 餐具及汲水和储存水的器具;喝什 么及怎样喝;使用什么样的酒具、 么及怎样喝;使用什么样的酒具 、 茶具;日常饮食;礼仪活动饮食; 饮食禁忌;饮食嗜好等。 饮食禁忌;饮食嗜好等。
8、中东南地区民居。 中东南地区民居。
9、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民居。
湘西吊脚楼
三、建筑的文化内涵
任何建筑都是人创造的。 建筑是时代的写照,是艺术、文化、科技高度 集中的反映。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 建筑的综合性使其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的形象。 建筑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具有两 个明显特点。一是普遍性 ,二是复合性 。
第三章 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
第一节 服饰文化 第二节 饮食文化 第三节 住所与建筑 第四节 交通工具
第一节 服饰文化
一、服饰的分类
第一, 第一,把“服饰”分解为服装和装饰品两大类 服饰” 第二, 第二,按地区划分 第三, 第三,以民族成分划分 第四, 第四,以年龄和性别来划分 第五, 第五,按服饰的制作材料来划分 第六, 第六,按不同历史时期划分 第七, 第七,按季节来划分 第八, 第八,按不同的社会职业来划分 第九, 第九,按不同的礼仪场所来划分 第十,按身体不同部位的穿着来划分, 第十,按身体不同部位的穿着来划分,有帽类、首饰类、上衣类、 裙裤类、鞋袜类等
3、吃野味。 吃野味。
游猎民族吃猎获物的食风。 游猎民族吃猎获物的食风 。 比较典型的是 定居前的鄂伦春人, 定居前的鄂伦春人 , 他们解放前夕仍处在 原始狩猎经济阶段, 猎获物属于公有 , 原始狩猎经济阶段 , 猎获物属于公有, 参 加狩猎的人或全氏族平均分配食物。 加狩猎的人或全氏族平均分配食物。
为什么在特定环境中难辨别两种不同文化的衔接?
为什么在特定环境中难辨别两种不同文化的衔接?
1. 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特定环境中,人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往往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会影响个体对不同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当两种不同文化在同一环境中交汇时,人们可能会因为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而难以辨别彼此之间的衔接。
2. 文化传承的断裂
在现代社会,许多文化传统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环境,导致某些文化在特定地区缺乏更新和发展。
当这些文化与其他文化相遇时,可能因为传承断裂而难以顺利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造成不同文化的衔接困难。
3. 价值观念的碰撞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可能存在冲突和差异,当这些文化交汇时,可能会因为对于权利、责任、道德等方面的看法不同而造成理解和沟通的障碍,从而难以辨别两种文化的衔接。
4. 社会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人们可能同时具有多重身份认同,也可能在不同环境中展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当人们身处特定环境时,可能会难以辨别自己属于哪种文化,更不用说如何辨别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衔接了。
5. 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认同的挑战。
在特定环境中,人们可能因为自身文化认同的不确定性而难以准确地辨别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衔接,从而导致混淆和误解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气候(气温、降水)与民居(住)
①东南亚、我国傣族——高脚屋、竹楼——高温潮湿; ②西亚北非——土墙、小窗、厚墙——炎热、多风沙; ③我国北方——屋顶坡度小、墙矮、窗小——气温较低、 降水较少; ④我国南方——屋顶坡度大、墙高、窗大——气温高、 降水多; ⑤黄土高原——窑洞——冬冷夏热,黄土深厚; ⑥陕西南部半坡房降水主要来自一侧; ⑦内蒙古、新疆——蒙古包(毡房)——拆迁、安装容 易; ⑧西北地区——平顶房——降水稀少; ⑨北方地区——火炕——冬季寒冷; ⑩藏族地区——内饰色彩鲜艳的住房——外界色彩单一。
衣食住行及文化习俗与环境的关系、原因
(1)气候与服饰(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服饰
热带地区 温带地区 寒带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 单衣 随季节变化有不同的衣服 厚衣服 藏袍
(2)气候、物产与饮食(食)
饮食
寒冷的冬季 南方居民 吃火锅 米饭 面食 麻、辣 牛羊肉 牛羊肉 稻米
北方居民
四川、贵州、云南 牧区居民 西欧居民 东南亚居民
(4)气候与交通、地形
①北方以 交通运输(铁路、公路) ——地形平坦、降水少;
②南方以水运为主——降水多,河网密布, 传统交通工具是“船”。
(5)文化习俗与环境的关系
①北方:过年过节吃饺子、挂宫灯,放鞭炮,划旱船等; ②南方:过年过节吃糯米糕、元宵,划龙舟,舞狮子、 对山歌等;以及南北方都有的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③少数民族:火把节、泼水节、开斋节、那达慕、锅庄舞、 叼羊、赛马、姑娘追等; ④国外的:狂欢节、斗牛、地中海日光浴、沙特阿拉伯的 屋顶宾馆、南美洲的草裙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