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c70a4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9.png)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 使学生掌握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对聚落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聚落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2. 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3. 聚落环境的特点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2. 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和途径的探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 利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用于辅助教学。
2.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聚落环境的认识。
一、聚落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1.1 聚落的定义1.2 聚落的主要形式:城市和乡村二、聚落形成的原因2.1 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2.2 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生产、商业贸易、交通等三、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3.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资源枯竭等3.2 社会经济因素:政策、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四、聚落环境的特点4.1 城市环境特点:人口密集、建筑高大、交通拥堵等4.2 乡村环境特点:人口稀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等五、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5.1 文化遗产的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5.2 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和途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公众参与等后续章节将分别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古代城市、传统乡村、现代城市等,以及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
还将深入探讨聚落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六、聚落与环境的关系6.1 聚落与环境相互作用: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以及聚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6.2 聚落与环境和谐共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七、世界各地的聚落特色7.1 亚洲地区的聚落:中国古代城市、日本的传统村落等7.2 欧洲地区的聚落:古希腊城市、意大利的乡村等7.3 其他地区的聚落:非洲的部落、美洲的印第安村落等八、聚落与文化的交融8.1 聚落与文化传承:地域特色、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8.2 聚落与文化冲突:全球化对聚落文化的影响和应对策略九、聚落的变迁与发展9.1 聚落的历史变迁: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9.2 聚落的现代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十、案例分析:典型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0.1 案例一:北京胡同的保护与改造10.2 案例二:江南水乡的乡村振兴10.3 案例三:纽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十一、聚落规划与设计11.1 聚落规划的基本原则: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绿地系统等11.2 聚落设计的创新实践: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人文关怀、生态环境建设等十二、聚落与经济的互动12.1 聚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农业经济、商业经济、旅游业等12.2 聚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资源依赖、产业升级、创新创业等十三、聚落的社会生活13.1 聚落居民的社会结构:家庭、族群、社区等13.2 聚落的社会活动:节庆活动、传统习俗、公共设施等十四、聚落教育的传承14.1 聚落教育的形式:家庭教育、师徒制、学校教育等14.2 聚落教育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技能培训、终身学习等十五、未来聚落的发展趋势15.1 全球化背景下的聚落发展:国际交流、移民融合、全球气候变化等15.2 技术创新对聚落的影响:数字化、智能化、绿色能源等15.3 聚落发展的愿景: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等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聚落的概念、形式、形成与发展、环境关系、文化交融、变迁、规划与设计、经济互动、社会生活、教育传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3e4a31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a.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形成与发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形成与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聚落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实例:收集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和实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分析。
2.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准备分组讨论的相关材料,包括聚落案例和分析问题的问题引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通过实例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ae865925c52cc58ad6be06.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3e683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f.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5a505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d.png)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晓聚落的概念和分类;2.学习聚落形成的原因、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3.熟悉聚落的布局和结构特征,理解聚落的功能和影响。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聚落形成的原因、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2.能够识别出不同类型的聚落;3.能够解释聚落的战略地位、聚落结构和影响。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好地理、关注生活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聚落聚落是指人类为了生存需要,通过自愿或被迫的形式,集中在一定地理区域内、互相勾连和相互作用的社会群体,是人类在地球上的主要居住形态。
聚落可以是村庄、城镇、城市或是大都市。
2. 聚落的分类聚落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三种:1.按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分类:根据聚落的人口规模和发展程度,可以分为村庄、城镇和城市等不同类型;2.按地理位置分类:根据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陆地聚落和海洋聚落两类;3.按功能分类:根据聚落的功能,可以分为居住型、工业型、商业型等不同类型。
3. 聚落的形成原因人类建立聚落有多种原因,主要有:1.生计需要:考虑到生存问题,人类会集中在一起,如集中种植、集中打猎、集中捕鱼等;2.文化需求:考虑到文化需求,人类会在相互交流中建立聚落,如为了宗教信仰或文化交流等;3.保护需求:考虑到自身安全,人类会建立聚落,如为了在固定场所活动和保护自身免受天灾人祸。
4. 聚落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聚落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有如下几种:1.资源利用型聚落:即为了满足需要而集中在一起生活,交换资源和信息;2.交通型聚落:即为了方便交通和交换而集中在一起;3.沿海型聚落:即为了方便海上交通和贸易而集中在沿海地区;4.历史性文化型聚落:即为了宗教、文化和历史等多种因素集中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和风貌;5.军事型聚落:即为了军事需要而建立的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564f3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c.png)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2. 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变迁,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 聚落的特点3. 人类居住地的变迁4.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5. 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其特点和变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聚落的概念、分类、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
2. 难点:人类居住地的变迁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种聚落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变迁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分析人类居住地的变迁,讲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总结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其特点和变迁。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聚落概念、特点和与环境关系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聚落变迁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3. 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对身边聚落特点和变迁的观察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历史学家或建筑师,进行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如古村落、城市老城区等,加深学生对聚落的理解。
3. 开展聚落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身边的聚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de393e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9.png)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的聚落形式。
2. 通过对聚落的发展和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和特点2. 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的聚落形式3. 聚落的发展和变化4. 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聚落的定义、特点、发展变化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聚落实例,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地方可以被称为聚落?”2. 讲解聚落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分析聚落的特点,如集中居住、共同利用资源等。
3. 分析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的聚落形式:让学生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定义,分析两种聚落形式的差异和特点。
4. 探究聚落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聚落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例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5. 发现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聚落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7.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并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聚落文化?”9.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对聚落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3a8645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9.png)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习目标】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郑州的变迁”进行导入,介绍郑州是如何从一座小县城发展成为一国现代化城市,引导学生思考: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有哪些?新课讲授:【聚落与环境】我们的同学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乡村,我们把城市、乡村这些人类的聚居地称为聚落。
因此,聚落分为城市聚落、乡村聚落。
(景观的差异)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它们从事的生产方式不同。
农村——耕作牧村——放牧渔村——捕鱼林场——伐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总结: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活动:阅读所给图片,思考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住房、道路、基础设施等)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与郑州的发展类似,石家庄也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它的发展得益于铁路枢纽的地理位置。
除了交通的影响,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还有哪些?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案例:石油带来的城市——大庆聚落的分布:读图思考那些地方聚落分布较为集中?哪些地方聚落稀疏?为什么?补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图——大河流域补充:民居与自然环境(案例)我国南北方民居、东南亚的高脚屋、西亚的传统民居…【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聚落是长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所以我们要注重对传统聚落的保护。
课堂练习: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知识点较多,讲解时要侧重在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上,同时尽可能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介绍,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01d0d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c.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对于聚落的具体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乡聚落特色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与聚落相关的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c516106c85ec3a86c2c517.png)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知道聚落的类型。
2.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3.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学生所处家乡的乡村或城市的照片,引入聚落的概念。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1.学生说一说多媒体所呈现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学生可自由发言,答案不限,要言之有理。
教师简单总结: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有较大的差异。
2.在学生探讨完城乡景观差异后,可以用学生所在的乡村或城市为例,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的家乡要选址在这里?(2)你还知道哪些聚落的形成和我们的家乡有相似之处?教师提示:学生可先看课本P82页文字内容及图4.13,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如下图所示:3.学生读课本P82页,P83页图4.14,图4.15,归纳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归纳如下:平原地区的聚落呈团块状;沿河流山麓、谷地等分布的聚落呈带状。
4.学生完成课本P83页活动1、2,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P83页活动答案:从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
当地房屋的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从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或木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5.学生网上查找我国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整理几个,并向大家介绍。
6.学生完成课本P86页活动,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P86页活动答案:(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民族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和优良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2)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水源遭到污染,原来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a42e60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4.png)
作业布置说明:
1.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完成后,请进行自我检查,确保质量,家长督促并签字确认。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同学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将予以表扬,并在课堂上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掌握聚落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地理学科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地图阅读、地理事物描述等,但聚落概念及其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对他们而言仍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教学活动: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聚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聚落环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一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聚落图片,如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田野和农舍,激发学生对聚落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1.教师活动:在大屏幕上展示聚落图片,并提出引导性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吗?它们和我们居住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4.部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对家乡、祖国的地理环境了解不足,教师可通过聚落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增强他们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把握聚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0d326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0.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掌握聚落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聚落案例感兴趣,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聚落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类聚落的图片,如乡村、城市、集镇等。
2.案例素材:选取典型的聚落案例,如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聚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地方的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知识,让学生对聚落有全面的了解。
可以使用课件或板书进行呈现。
3.操练(10分钟)针对聚落的不同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78c69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8.png)
一、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2. 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变迁,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聚落的概念、形式及特点;人类居住地的变迁。
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
2. 讲解聚落的概念: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3. 分析聚落的特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的集中、社会文化的体现等。
4. 探讨人类居住地的变迁:从游牧生活到定居生活,再到现代城市化进程。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引出本课时主题。
2. 讲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集镇聚落等。
3. 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
4.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特色和优势。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聚落文化。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式及特点,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八、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搜集有关聚落保护的案例,了解我国聚落保护政策及现状。
3. 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家乡推广和实践聚落保护与传承。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传承观念。
六、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七年级地理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七年级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e0c65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4.png)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聚落的定义、类型和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识别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分布。
(3)分析聚落形成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关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聚落的定义、类型和分布特点。
(2)聚落形成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教学难点:(1)聚落分布的规律性。
(2)聚落形成的多元因素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方为什么会有聚落吗?2.聚落的定义与类型(1)讲解聚落的定义:聚落是人类居住、生活、生产的场所。
(2)讲解聚落的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3.聚落的分布特点(1)展示地图:展示世界聚落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讲解聚落的分布规律:聚落多分布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区。
4.聚落形成的自然因素(1)讲解自然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地形、气候、水源等。
(2)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分析自然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5.聚落形成的人文因素(1)讲解人文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等。
(2)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分析人文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6.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讲解聚落发展的意义: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讲解聚落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维护生态平衡。
(3)讨论:如何平衡聚落的发展与保护?7.课堂小结(2)强调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多元因素。
8.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绘制一张我国聚落分布图。
(2)分析你所在地区的聚落形成与发展。
四、教学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多元因素。
人教2024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2024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5a155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69.png)
举例:以课本中的案例为依据,如沙漠地区聚落的水资源利用、江南水乡的防洪措施等,解释聚落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3)聚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学生可能对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案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基本概念、类型、形成因素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聚落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珍视聚落文化遗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聚落的概念与特点:理解聚落是人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居住的地方,掌握聚落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举例:通过课本案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土楼等,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及不同地域的聚落文化。
(2)聚落的类型与形成因素:区分乡村与城市聚落,分析聚落形成的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对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聚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聚落文化的课外阅读和实地考察活动,以提高学生们对聚落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此外,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聚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的观点较为片面。为了拓宽他们的视野,我将在教学中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聚落的特点、类型和形成因素。对于难点部分,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18fc1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7.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课程目标1.熟悉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区别;3.掌握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4.培养地图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聚落;2.聚落的基本特征;3.聚落的分类和特点;4.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5.聚落的地理分布;6.利用地图认识聚落。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聚落的概念、基本特征、分类和特点、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区别、地图阅读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村庄和城市的区别,进而引出一个新的概念——聚落;2.引入教材内容,提出教学目标。
2. 播放视频资料(10分钟)播放《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短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影像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讲授基本概念(10分钟)通过示意图的形式,讲授聚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人口集中、空间有限、互相交流等。
4. 教学分类和特点(15分钟)介绍聚落的分类及其特点,如村落、城镇、大都市等,重点讲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区别。
5. 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15分钟)讲解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如人文因素、地理因素等。
6. 地理分布和地图阅读(15分钟)介绍聚落的地理分布和使用地图认识聚落的方法和流程。
通过地图分析,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理环境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7.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和体会,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答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巩固练习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张符合地形简图的聚落分布地图,并在地图上标注各种聚落类型和其主要特点。
六、课后作业1.课堂展示自己小组的制作成果;2.认真阅读《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文,并将学习笔记整理成关键词和概括句式;3.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地图分析作业。
七、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简练、形象生动、突出重点,符合学生接受程度;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理使用多媒体工具,让学生得到多角度的感性认知。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ae7f3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7.png)
人类的聚居地一一聚落【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节课由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部分内容组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联系密切,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
本节教材在叙述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
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
最后,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1)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2)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河的冲击平原上?2.展示材料二。
以前陕北的神木县、府谷县是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县。
而如今,神木县和府谷县双双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你认为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什么?3.展示材料三,阅读图片。
第三个材料,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为贯通太平洋及大西洋两洋的交通孔道,素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称,其在经济及军事上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也因此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巴拿马发展成为世界交通要津、及中南美洲之重要商业与金融中心。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f1eab1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0.png)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通过图片、资料、观察和分析,了解聚落的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聚落的形态,即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聚落。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是人类为了生活而创造的场所,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那大家了解我们的家乡吗?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师: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建筑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然后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
观察图片,分组讨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
)师:(总结)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异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区,社会环境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6.17、6.18中房屋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沙特阿拉伯的民居“墙体厚、窗子小”与当地降水少、风沙大、气温日较差大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东南亚地区的民居“长屋”,反映了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而墙厚、窗小、色浅则是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特色。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反映出当地降水多、气温高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的窑洞则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而开凿;日本由于地震多,多建筑木结构房屋等等。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cf020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8.png)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3.了解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图表和实景图等多种资源,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分布规律;2.能够利用实地考察法,观察和比较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人类聚落的文化多样性;2.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认识人类聚落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课时:聚落的概念和特点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源介绍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让学生听取不同聚落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点;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聚落的特点。
第二课时: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1.学生观察世界聚落分布图,分析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对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的影响;2.利用图片、地图等多种资源,介绍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
第三课时: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1.学生介绍中国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2.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趋势;3.学生讨论聚落的未来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2.借助多媒体资源的演示法;3.实地考察法;4.探究式学习法。
六、教学手段1.电脑;2.多媒体投影仪;3.PPT课件;4.地图、实景图等多媒体资源;5.翻译和电子课本;6.实地考察工具箱。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课堂答问、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2.通过实地考察报告和聚落特点总结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3.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概念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要保护聚落。
4.通过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1.学会分析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2.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3.懂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对比、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
定义: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区
形式: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乡村与城市的区别
劳动生产方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城市规模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观察填表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
你会选择哪种地形?(平原)你会选择哪种水源条件?(河流)
你会选择哪种气候?(全年温和而湿润)你会选择哪种土壤?(黑土地)
归纳:易形成聚落的地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容易形聚落。
)
聚落的分布特点: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
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
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当地的气候
西亚厚墙小窗:当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这样的房子防晒又凉快。
东南亚双层木楼或竹楼:东南亚位于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而这样的房子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风大凉爽。
北极冰屋:北极地区属于终年寒冷的寒带气候,冰屋由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2)当地的资源
黄土高原窑洞: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起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
因纽特人的冰屋:北极圈附近生活着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造成冰房子,房外冰天雪地,房内却很温暖。
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蒙古包:蒙古包是在做好的骨架上,覆盖毛毡和布装配而成的牢固的帐篷,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
这种结构很适合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的需要。
树屋:在炎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人们在树上搭建房子,这样既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聚落的发展
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逐渐消失,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也被一些高楼大厦所代替。
2.聚落的保护
原因: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聚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文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刻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例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运河两侧多棕红色屋顶的矮楼;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
视频:山西省的平遥古城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还有澳门历史城区;安徽的皖南古村落,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
拓展延伸: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万里长城、颐和园、故宫、天坛、秦始皇陵兵马俑、周口店古人类遗址
三、课堂练习
1.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正确的是(D)
A. 北极因纽特人---冰屋
B.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 东南亚---高架屋
D. 中国南方---平顶房
2.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名歌词描述的乡村聚落是( B )
A.农场B.牧场
C.渔村D.林场
3.下列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D )
A.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B.云南的丽江古城
C.澳门历史城区
D.张家界的奇山异水
4.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五、作业布置
1..聚落分为哪两类?
2.聚落与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
3.说出5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4.P85活动。
【板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聚落与环境(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聚落聚落的发展
聚落与环境聚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