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1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第1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图示,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图示,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三种方式。
2.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其影响因素(1)概念比较序号 辐射名称 辐射类型 辐射方向 作用 Ⅰ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射向地面 地面的直接热源 Ⅱ地面辐射长波辐射主要射向大气层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Ⅲ 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Ⅳ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云层:增厚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增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因素: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地表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②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气象因素: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会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3.大气的保温作用(1)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
(2)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
思考1.为什么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答案一方面,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另一方面,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使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层空间输送。
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为什么同一季节的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而夜间多云,气温不会太低?答案同一季节,白天多云,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被削弱得多(吸收、反射多),故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多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空气中湿度比较大,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
探究点一各层大气的特点及意义探究活动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2课时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播放两幅图片,或者是微视频。
内容是火锅上空的水汽往上走;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放在桌面上,水汽往桌下沉。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空气受热,气体膨胀上升;空气遇冷,气体收缩下沉。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热力环流。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状况。
理解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一、热力环流(最基本的运动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①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气温与气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气压②,气温低→气压③。
(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3.空气的垂直运动:温度高的地方气流④,温度低的地方气流⑤。
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⑥上的气压差。
4.空气的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⑦的地方流向⑧的地方。
5.常见的热力环流(1)小尺度: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2)大尺度:季风环流,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⑨→空气的垂直运动→⑩→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空气的→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原因,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方向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高空可忽略不计。
4.风向(1)赤道: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有摩擦力)作用→风向等压线。
(2)其他纬度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答案】①冷热不均②低③高④上升⑤下沉⑥同一水平面⑦气压高⑧气压低⑨冷热不均⑩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水平运动直接正比垂直于垂直相反反比垂直于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请简述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提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3大气环境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2.3大气环境对流匡大气的受热过模【课标要求I :运用图表说明天气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理解犬气对却日辐射的削弱作用-2. 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3. 能够应用理论的知识解释实际间题°【学祛指导】:丄.认真阅读课本,完戚自主学习齢并理解记忆°2. 自主思若合作探究韶分,小组内讨论交滿,统一答累・【学习过程】:、知识梳理自主学习:(根据课本P44图表及资料完成表格,理解知识) 资料: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 散射和反射作 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 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 这种现象称为大气 削弱作用.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到达地面。
权所有反射: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遇到云层或较大颗粒尘埃时,使其一部分反射回空间,从 而使太阳辐射被削弱。
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反射作用,其反射能力决定云的厚薄。
的反射率为10〜20%,厚云的反射率可达 90%。
21教育网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微尘、云滴等质点时,以质点为中心向四周传 播,称为散射。
散射可以改变辐射的方向,从而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
散射也有选择 性,当散射质点的直径小于辐射波长时,太阳辐射波长愈短,散射愈强。
可见光中蓝光、紫 光的波长最短,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 薄云对流层教材助读:(参阅课本P44内容,理解以下概念)1、太阳辐射2、地面辐射3、大气辐射4、大气逆辐射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知识(二八大气对地面的保温的作用。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能量主要集中在大气层部分。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进程2014年12月28日早晨,一架亚航QZ8501航班客机从印尼泗水飞往新加坡途中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系后坠毁,机上载有162人全数遇难。
这架客机飞行员最后一次与空管中心通话是在早晨6时12分,那时飞行员“要求左转并提升至38000英尺(11582米)避风”,可是空管中心没有当即同意他的请求。
同窗们,为何飞行员以为提高飞行高度,飞机缘更安全呢?这节课就让咱们来探访大气层的秘密。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理解各层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进程,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
一、大气垂直分层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①,空气②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③,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3.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④后⑤。
二、大气的受热进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1)⑥吸收⑦吸收波长较短的⑧;⑨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2)散射和⑩。
2.地面辐射(1)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
(2)影响因素: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3.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作用。
【答案】①降低②对流③升高④降低⑤升高⑥选择性⑦臭氧⑧紫外线⑨水汽⑩反射纬度保温1.可作为“地球的天然屏障”的是哪一层?人类活动对这一层有如何的影响?【提示】平流层中的臭氧层。
人类排放大量的氟氯烃,致使臭氧减少。
2.玻璃温室的保温原理是什么?【提示】温室顶棚的玻璃窗(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以顺利地进入温室内部,温室内部接收太阳辐射以后,也要向外放出地面辐射,但这种地面长波辐射却难以穿透温室顶棚的玻璃窗(塑料薄膜),使得从太阳辐射那里取得的能量得以保留在大棚内部。
1.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的是( )。
A.平流层大气的逆温现象B.对流层大气垂直方向上气温转变C.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D.海拔越高,气压越高,抵达的地面辐射越少【解析】“高处不胜寒”是关键词,表现了对流层大气垂直方向上气温递减的现象。
高一地理(湘教版)2.3《大气环境》(2)导学案

2.3 大气环境 (2)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形成过程,并且能够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2、理解高空和近地面风受力的情况以及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难点:大气水平运动。
【知识结构和课前预读】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1、热力环流演示试验实验现象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二:(1)垂直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原理分析(小组合作讨论):(1)空气产生垂直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呢?(2)空气垂直运动后,同一水平面上(高空、近地面)气压是否还相同?不同的话,何处气压相对高呢(分别讨论高空和近地面)?(3)结合第(2)小题,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呢?总结归纳原理,完成下列框图。
3、生活实例(应用热力环流原理,根据提示思考、填空并添上箭头完成各图的环流情况)(1)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热容量小,白天获得太阳辐射,近地面的陆地要比同一纬度的海洋气温____(高/低),空气____(上升/下沉),形成____(高/低)低气压;海洋上因气温____(高/低)产生_____(上升/下沉)气流,形成____(高/低)气压,陆地与海洋形成了热力环流。
近地面空气由____(海洋/大陆)吹向____(海洋/大陆),形成____(海/陆)风。
夜间与白天的环流情况相反,近地面形成____(海/陆)风。
(2)城市热岛环流完成课文48页活动(1)(2)小题,得出结论:市区比郊区气温_____(高/低),在右图中用箭头标出形成的热力环流情况,近地面风由______(郊区/市区)吹向_____(郊区/市区)。
假如你是城市规划者,请思考:1、要在图中布局火电厂,为减少对市区空气的污染,你会选择哪个地点(用序号)?请说明你的理由。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3节 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B.熟记并掌握大气层的特点C.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影响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A.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观察总结的能力。
B.黑板上画图重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
C.用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比点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利用大气环境发展生产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具: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难点:1.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四、课时课型。
45分钟新课。
五、教学过程师:上课,有谁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你能推算出今天的昼夜温差是多大吗?今天老师看到了一则新闻,是这样说的,月球上,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温度可低到-183 °C,你们算算月球上的日温差是多少?你们发现什么?(月球温差大约地球)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地球上有大气师:对,这是两幅在宇宙空间拍摄的卫星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外围有蔚蓝色的大气圈,正是由于地球上大气的存在,才使得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危害,保证了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的大气。
要了解大气环境,我们首先要简单地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做下笔记师:我们来看看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就是指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空气,其中干洁空气又分为氮气、氧气、臭氧和二氧化碳;其中氮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占到干洁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碳等只占1%;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氮气是维持生物体活动的基本成分,比如植物必需的三元素是氮磷钾,所以种植作物需要施氮肥;氧气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氧气维持生物的呼吸;臭氧主要是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的保护伞,因为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人类皮肤的癌变;二氧化碳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因为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保温作用;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当空气中含有水汽、杂质比较多的时候,空气遇冷就容易成云致雨。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导学案23大气环境第三课

兴和一中高一年级湘教版必修一地理导学案课题:2.3 大气环境第3课时编写人:贾雨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理解其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成因。
模块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互动策略展示方案内容导析与方法探究一.全球带和风带的分布自主学习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因素和因素。
2.气压带:带、带(2个)、带(2个)、带(2个)。
3.近地面风带:信风带(2个,北半球是带,南半球是带)、带(2个)、带(2个)。
合作探究1简述各气压带的形成过程。
合作探究2简述低、中、高纬环流及各风带的形成过程。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互动策略】①独立完成自学内容,要求“静、专、主、思”。
②组长组织组员针对问题展开讨论。
③组长召集组员宣布展示方案,确定展示分工;确定板书内容及格式。
【展示要求】①抽签决定展示小组和评价小组。
②要求板书大框,其它不要求板书(板书能少写则不多写);③各展示小组代表分别对各问题作精要讲解。
(要求能做到脱稿或半脱稿)【点评要求】①讲解是否准确;②是否声音洪亮,思路清晰;③纠错改错;④补充质疑。
自主学习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为前提的。
2.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冬季;南半球则相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自主学习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大陆上形成。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
(2) 7月份,北半球的带被大陆上的()所切断,仅在海洋中存在着高压区域。
1月份,北半球的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最为强大,使得带也保留在上。
(3)冬、夏两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中心。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教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运用海陆性质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2.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3.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重点)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重点)【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是重点,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2.三圈环流(1)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__________之间,形成北半球的__________带和南半球的__________带。
(2)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__________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
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二、基础知识感知(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__________分布。
夏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冬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
(2)分布: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__________分布比北半球明显,呈__________分布。
(3)影响: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异常,造成世界各地天气、__________的异常。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__________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2)季风的形成:受__________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的影响而形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图片。
课时安排5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生这是因为地球除自转周期较短外,还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上没有。
师回答得非常好。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环境板书:第三节大气环境推进新课师(投影图片)身背氧气筒的登山运动员的登山图。
师(提问)登山运动员登山时为什么要背着氧气筒呢?生(思考后回答)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投影:“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师(提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讲义)

1.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过程。
2.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城市热岛、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分析热力环流与污染的关系,如工业、绿化带、卫星城布局与城市热岛的关系,是经常考查的内容)。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2. 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难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一、热力环流1. 概念: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 形成原理: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3. 形成过程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空气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一)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洋上高,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如图a)。
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近地面气压比海洋高,使近地面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图b)。
(二)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c)。
夜间因近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d)。
(三)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如下图)。
【随堂练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某地受热,高空形成低压B. 某地受热,近地面形成低压C. 某地冷却,高空形成高压D. 某地冷却,近地面形成低压答案:B思路分析:某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某地冷却,近地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例题1(荆州中学质检一)读下列四幅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正确的为()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思路分析: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近地面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高空等压面和近地面相反。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1

2.3 大气环境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成绩: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掌握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4.能够用语言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够初步应用热力原理解释气温变化与分布。
阅读P43-47思考问题1.读图2-23描述随高度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特点。
2.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
3.什么叫做大气逆辐射,其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4.读书中图2-25理解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5.说明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选做(高一、1班必做)1.画出气温的垂直分布图,说明成因。
2.画图并说明“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的含义。
(能量的传递过程)3.课本45页活动3题4.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5.从能量的传递过程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
(三)自我检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______和反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地面辐射:________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和宇宙空间,射向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地面辐射从低纬向高纬______。
(2)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______的太阳辐射比例。
(3)其他因素:其中__________的影响最大。
1.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的气温曲线是。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
2.读“大气的保温效应模式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辐射名称:A D E F(2)参与B作用的主要物质是、和。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光。
(3)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通过 (字母)实现的,其最强的时候出现在天气,最弱的时候出现在天气。
2018-2019学年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教学案-精选文档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2课时 风的形成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班级 姓名 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理解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掌握实际气压分布图中风向的画法。
2.学会汇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重点难点】理解风的受力情况,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流,大气的基本情况,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常识,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是重点,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二、基础知识感知(一)大气的水平运动1.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 向低压,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 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2.高空风向:高空大气在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的共同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
3.近地面风向: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要受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1)三圈环流成因:高低纬度间的⑤________和⑥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成:a ⑦________、b ⑧________、c ⑨________。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A ⑩____________、B ⑪________________、C ⑫________________、D ⑬____________。
E ⑭ 带,风向为⑮ 风。
风带: F ⑯ 带,风向为⑰ 风。
G ⑱ 带,风向为⑲ 风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⑳________而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讲义)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气旋、反气旋与天气(讲义)高中地理气旋、反气旋与天气一、考点突破1. 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
2. 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判读。
3. 掌握气旋、反气旋的简易天气图并分析其对应的天气情况。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天气特点。
2. 锋面气旋的形成原因及判读。
难点:1. 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
2. 天气图的判读。
一、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的特征比较内容气旋(低压系统)反气旋(高压系统)气压分布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气流与风向平面示意图(北半球)风向北半球逆时针向中心辐合顺时针向四周辐散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锋面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DM和DN处。
冷暖气团在低压槽处长时间停留,辐合上升形成锋面锋面类型一般来说,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气旋中心东侧的低压槽处形成暖锋,西侧的低压槽处形成冷锋天气特点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冷锋的锋后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暖锋的锋前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常见地区中纬度地区【重要提示】反气旋的高压脊处,气流呈辐散状,冷暖气团不能相遇,不能形成锋面。
【随堂练习】1. 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高气爽”的天气,是下列哪个天气系统影响的结果()A. 冷锋B. 暖锋C. 气旋D. 反气旋2. 2012年11月18日,我国一名帆船运动爱好者驾驶“青岛号”从青岛出发,于2013年4月5日成功返回,创造了新的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
据此完成下题。
11月底“青岛号”在北太平洋行驶途中,遇到热带风暴。
当热带风暴中心位于其正北方向时,该海域盛行()A. 东北风B. 西北风C. 东南风D. 西南风答案:1. D 2. D思路分析:第1题,我国北方秋季受高压(反气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河北省邯郸四中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一、阅读表格,识记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南北纬10°~回归线热带草原气候之间热北纬10°~北纬25° 热带季风气候亚洲大陆东岸、东南岸、带南岸南北纬23.5°~30°热带沙漠气候大陆内部、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南北纬25°~35°大候陆东岸亚热带南北纬30°~40°大地中海气候陆西岸北纬35°~50°大陆温带季风气候东岸温南北纬40°~60°大温带海洋气候陆西岸带温带大陆性气南北纬40°~60°大候陆内部亚寒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 带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寒带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高山高山高原气候高大的山地和高原地区高原成因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副高或信风带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年受西风带影响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极地气团控制极地气团控制气温随高度变化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全年高温,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全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全年温和多雨冬冷夏热,全年干旱少雨冬寒长、夏短暖全年严寒全年酷寒气温随高度而降低 1、读上表,可以看出:热带主要有种气候类型,分别是气候、气候、气候和气候。
它们大体主要分布在到(纬度)之间。
2、亚热带主要有种气候类型,分别是气候、气候。
它们大体主要分布在到(纬度)之间,其中气候主要分1布在大陆东岸,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高中地理 第二章 2.3 大气环境教案2 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大气环境学时:1学时课型:新授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位于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通过热力环流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常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这一节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空间想象能力较为贫乏;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对于知识的跨学科应用存在困难;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缺乏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
针对学生以上特点,应采取多媒体、板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三、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⑵、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分析地理过程的能力;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的形成过程五、重难点的突破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3节 大气环境》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大气环境学习目标●说出大气各垂直分层名称、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运用该知识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运用图形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气的温室效应,并能运用该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情景创设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2)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3)在晚秋至早春,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4)晴朗与阴天比较,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学习任务2、仔细读课本43页图2-23,并完成下表:表2-3-1 大气垂直分层及其特点大气垂直分层高度范围气温垂直变化空气运动特点天气状况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大致可以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电离层发射无线电波。
(1)已知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假如我们在泰山脚下测得某时气温为15℃,泰山的海拔为1500米,那么,此时泰山顶的气温大约是℃呢?(2)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比冬季厚。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在课本中找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圈点勾画并进行记忆。
用自己的理解说出以上4者的关系。
(2)来自太阳的能量(太阳辐射)不是全部到达地面,而是受到大气的干涉,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了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
表2-3-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形式有无选择性表现举例吸收选择性O3吸收紫外线,CO2、H2O吸收红外线。
————————————反射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阴天时气温,晴天时气温。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日落后可视物及在没有太阳直射的地方能看清物体,都是因为散射的缘故。
B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3)读课本45页图2-24和2-25和下图2-3-1,用自己的话描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过程。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教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风的形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理解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掌握实际气压分布图中风向的画法。
2.学会汇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重点难点】理解风的受力情况,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流,大气的基本情况,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常识,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是重点,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二、基础知识感知(一)大气的水平运动1.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 向低压,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 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2.高空风向:高空大气在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的共同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
3.近地面风向: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要受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1)三圈环流成因:高低纬度间的⑤________和⑥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成:a ⑦________、b ⑧________、c ⑨________。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A ⑩____________、B ⑪________________、C ⑫________________、D ⑬____________。
E ⑭ 带,风向为⑮ 风。
风带: F ⑯ 带,风向为⑰ 风。
G ⑱ 带,风向为⑲ 风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⑳________而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大气环境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成绩:_________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掌握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4.能够用语言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够初步应用热力原理解释气温变化与分布。
阅读P43-47思考问题
1.读图2-23描述随高度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特点。
2.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
3.什么叫做大气逆辐射,其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4.读书中图2-25理解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5.说明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选做(高一、1班必做)
1.画出气温的垂直分布图,说明成因。
2.画图并说明“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的含义。
(能量的传递过程)
3.课本45页活动3题
4.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5.从能量的传递过程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
(三)自我检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______和反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地面辐射:________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和宇宙空间,射向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地面辐射从低纬向高纬______。
(2)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______的太阳辐射比例。
(3)其他因素:其中__________的影响最大。
1.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的气温曲线
是。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
于。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
于。
2.读“大气的保温效应模式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辐射名称:
A D E F
(2)参与B作用的主要物质是、和。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光。
(3)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通过 (字母)实现的,其最强的时候出现在天气,最弱的时候出现在天气。
(4)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被称为温室气体的是。
在图示各项内容中,由于_____、_____(填写代表的英文字母)的存在,使大气具有“温室效应”(保温效应)。
(5)据图说出三个可以降低地面气温,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
重点、难点解析
1.大气保温作用可以归纳为: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2.受热过程
3.大气的保温效应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很少,它主要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和直接的热源。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均能强烈地吸收长波辐射。
近地面空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层层向上传递。
地面辐射的方向是向上的,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和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补偿,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