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及点评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及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bb0955f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4.png)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及点评教学设计:目标:通过阅读《山沟里的孩子》,学生了解山沟里孩子们生活的困境,并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材料:《山沟里的孩子》一篇文章,学生练习册,黑板、粉笔。
步骤:引入:教师开始课堂,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山沟里的孩子的生存环境,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山沟里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他们面临什么样的困境?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呢?”阅读:教师分发练习册,并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山沟里的孩子》,学生可以阅读自己,也可以分组阅读。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内容,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山沟里孩子的生活有哪些困难?他们需要我们帮助吗?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写作:教师提供一些观点和话题,让学生回答并写出来,例如:“如果你是山沟里的孩子,你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你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分享:学生将自己的写作内容与同伴分享,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写作进行读出和评价。
延伸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行动,如筹集爱心物资,参观社区或学校项目,帮助山沟里的孩子改善生活环境。
点评:这个教学设计能够通过阅读《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了解到山沟里孩子的生活困境,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
引入部分通过图片或故事引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
阅读部分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讨论部分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写作部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部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展示能力。
在延伸活动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实际行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整体来说,这个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通过阅读《山沟里的孩子》,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和困难,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帮助他人的愿望。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教案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2f88b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c.png)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名称《山沟里的孩子》1.2 教材类型小学生阅读故事1.3 教材内容本故事是讲述了一个在山沟里的孤儿旦旦,他克服了很多困难,最后终于有了一片自己的绿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4 教材目标通过本故事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到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自信,勇敢向前,面对挑战;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山沟里的孩子》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故事中遇到的困难和旦旦如何克服困难的方法。
3.了解旦旦最终的梦想和他所取得的成就。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3 情感目标1.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旦旦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3.1 教学方法采用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3.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问题导入:你们知道旦旦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第二步:阅读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并理解故事的内容,然后老师再讲解和解释。
第三步:口语表达在阅读完整个故事后,让同学发表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和想法。
第四步: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是旦旦,你们会怎么做?会面临哪些困难?第五步:小组对话让同学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旦旦所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六步:展示讨论结果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第七步: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时,老师要对故事和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故事中的含义和启示。
四、教学评估4.1 教学评估方式以课堂讨论和写作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教学评估内容1.学生是否能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结构和主题。
2.学生是否能运用故事中的方法和技巧来解决问题。
3.学生是否能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f08ed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8.png)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状况。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通过比较,认识到自己优越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学习资源的意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未来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讨论、分析,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分析山沟里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
(2)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激发学生同情心和学习热情。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等。
(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课文讲述了哪些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 拓展作业:学生收集有关山沟里的孩子们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3dbf4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7.png)
《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方案主题:《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能正确朗读故事中的重点词汇与短语;b) 能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够通过答问题和讨论等形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c)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正确使用一般现在时态,对故事中的事件进行描述。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注和关心的情感;b) 培养学生对艰苦环境下努力学习的农村孩子的敬佩之情;c) 增进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等传统美德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教学生正确朗读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b)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通过答问题和讨论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c) 教学生通过所学的语法知识正确使用一般现在时态,对故事中的事件进行描述。
2. 教学难点:a) 引导学生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注和关心的情感;b) 培养学生对艰苦环境下努力学习的农村孩子的敬佩之情;c) 培养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等传统美德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材:《山沟里的孩子》故事书;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小黑板、彩色粉笔、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1.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故事书的封面,并引导学生观察封面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教师逐段朗读故事,要求学生跟读,在跟读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3. 分组活动:a)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四人,每组由两个学生扮演故事中的小明和小兰,另两个学生扮演观察员;b) 教师播放故事录音,要求扮演小明和小兰的学生在听录音时模仿录音的语调、语速朗读故事;c) 观察员需要仔细观察扮演小明和小兰的学生是否有朗读错误,记录下错误的地方;d) 各小组轮流表演,观察员进行点评和纠错。
4. 教师边读边解析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在教材上圈出关键词,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5. 教师提问:a) 小明和小兰为什么要在山沟里努力学习?b) 你们觉得小明和小兰的坚持努力有什么值得敬佩的地方?c) 如果你是小明和小兰,你会怎么样努力学习?为什么?6. 学生展示:a) 小组内成员一起讨论上述问题,并在教室上做展示;b) 其他小组运用点评形式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6ca9b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b.png)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了解和理解《山沟里的孩子》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故事背景。
2.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思考生活的意义和挑战。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4.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内容:1.介绍作者和小说背景:介绍作者艾敬,及其作品《山沟里的孩子》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2.阅读小说片段:选择几段小说的重要片段让学生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并进行展示。
4.创意表达: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其他方式,表达他们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和想法。
5.课堂表演:分组让学生进行小说中主要情节的表演或短剧,展示给全班同学。
6.讨论和总结:课程结束时进行讨论和总结,回顾学生的表现和理解,以及对小说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第二步:阅读和讨论(30分钟)教师选择几段小说中的重要片段,让学生阅读并讨论其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引导他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小说中的主要内容,并对比他们的理解和看法,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四步:创意表达(20分钟)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其他方式表达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想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步:课堂表演(20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小说中重要情节的表演或短剧,展示给全班同学,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第六步:讨论和总结(15分钟)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学生的表现和理解,总结课程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表达对小说的看法和感受。
评估方式:1.学生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和表演中的表现和发言是否积极、深入。
2.作品创意和质量:评价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的作品创意和质量。
3.团队合作和互动: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表演中的团队合作和互动情况。
4.思维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山沟里的孩子》的教学设计
![《山沟里的孩子》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007ca5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3.png)
《山沟里的孩子》的教学设计第一篇:《山沟里的孩子》的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用富有感情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赞颂了山里的孩子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目标]1、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2、理清段落结构,能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学会本课9个生字。
[学习重点]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课前准备]录像带生字卡片[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2、播放《渴望》片断。
3、学生谈观后感想。
4、师:文中的孩子是怎样上学的呢?(出示课题:山沟里的孩子)二、检查预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畅。
不容易读好的语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导)2、同桌互读正字音。
(生字词、不容易读好的地方)3、指名读文。
(个人读,小组读)(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订正生字的读音,激发起学生思维积极参与。
)三、自主感悟,小组讨论1、师:那么,山沟里的孩子每天是怎样上学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
2、学生自读自悟,圈点批注。
(习惯好,终身受益。
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动笔标记,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3、小组代表发言。
4、师:这些问题相信大家只要再课文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书的体会和存在的问题,解决了相对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对课文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样在全班的交流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是相对深刻的,对课文的认识也是相对全面的。
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层次,有了深度。
)四、识记生字1、师:下面,我来考考大家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001b5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18.png)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人物形象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小组合作学习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山沟里的孩子》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情节。
1.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2. 学习课文2.1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2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3 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并组词。
3. 分析讨论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特点。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4. 情景演练4.1 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角色。
4.2 学生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6.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6.2 拓展作业: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小故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态度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字词掌握、课文理解等方面,提供具体的反馈意见。
3. 情景演练评价:对学生在情景演练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态度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合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充分激发等。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方案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421b1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c.png)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小说《山沟里的孩子》的主要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旨思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二、教材分析1.课文概述本文是郭沫若的一篇荒野小说,情节简单却紧凑,通过本文可以看到贫穷山沟中一个孩子的命运,鲜明的表现出了各类人物在贫困的环境中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底线,探讨了贫困的问题,表现了对生命和未来的珍视,以及对生命的人文关怀。
2.课文特点本文叙述方式简单,语言干净利落,节奏明快有力,描写细腻入微,是一篇优秀的荒野小说。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小说《山沟里的孩子》的主要情节。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旨思想。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课外阅读或前置课堂视频铺垫本文叙事背景,让学生对荒野小说有所了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精读课文(30分钟)(1)老师精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画出对情节的理解。
(3)讨论小说中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交流学生对小说的感受和理解。
3.小组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展开小组间交流。
4.结语环节(5分钟)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1.导入环节(5分钟)对上次课的教学进行回顾,让学生把握上节课的重点。
2.撰写读后感(30分钟)(1)指导学生撰写读后感,引导学生谈谈对小说的思考,明确文学作品中的主旨思想和价值取向。
(2)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和阐述。
(3)学生交流、分享读后感。
3.语文写作(25分钟)让学生结合小说中人物形象,自由发挥,撰写有关人生价值、人性思考、社会关怀等方面的作文,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4.结语环节(5分钟)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
第三课时1.导入环节(5分钟)对上次课的教学进行回顾。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6ab320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8.png)
课时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
介绍课文背景,整体感 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
脉络。
第二课时
深入解读课文,理解文 章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讲解重点难点内容,进 行课堂讨论和问答环节
,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课时
进行实践活动教学,如 角色扮演、采访等,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
03
教学过程设计
深入探究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 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山沟 里的孩子上学的艰难和他们不怕
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实践活动安排
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 和内心世界。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于山沟里的孩子 上学经历的看法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或书籍,拓宽学生 的阅读视野,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不断反思总结,促进专业成长
反思教学实践
定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寻求改进方 法。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主动参加学校或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心得,共 同提高教学水平。
持续学习进修
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 合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山沟里孩子的生活状态和学习情况
。
网络资源拓展延伸
网络搜索
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如乡村教育现状、留守儿童问题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网络交流平台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讨论,如班级博客、QQ 群等,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促进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
《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4e247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1.png)
《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名称:《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方案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农村教育的了解和关注。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互相关爱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教材阅读:通过阅读《山沟里的孩子》,学生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困境,以及农村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状态。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记录他们对农村教育的理解和想法。
3.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上台进行课堂展示,并进行互动讨论。
教学活动和方法:1. 导入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农村教育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2.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山沟里的孩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了解故事背后的真实情况。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4.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上台进行课堂展示。
学生可以用图片、PPT、口头表述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 互动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讨论,提出问题、追问观点、思考解决方法等,促进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资源:1. 教材:《山沟里的孩子》2. 图片:展示农村教育情况的图片3. PPT:学生展示自己观点和想法的PPT模板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问题提出的逻辑性等。
2. 书面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农村教育的观点文章,从而评价学生对于农村教育的理解和关注程度。
3. 自我评价: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表现和成长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1. 视频观看:观看一些关于农村教育的纪录片或短片,了解更多农村教育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2. 情感投射:学生可以选择一所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进行情感投射,通过代表学校或为学校筹款的方式,为他人尽一份力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到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困境,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互相关爱的意识。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f8404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3.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环境。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环境。
(2)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环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1)引导学生跟读生字词,确保学生正确掌握。
(2)通过卡片游戏等方式,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3. 理解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讨论交流每个段落的大意。
(2)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描绘出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场景。
4. 想象与表达:(1)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课文中的孩子,感受他们的生活。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山沟里的孩子的短文。
2.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朗读和写作情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对学生的朗读和写作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发音准确性、语调、表情等方面。
2. 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14f32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9.png)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山沟里的孩子》这一非虚构类作品的主题和核心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文章的主旨、细节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农村教育的问题及可能的改进措施。
教学准备:1.《山沟里的孩子》一书的复印件,每名学生一份。
2.关于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相关文献和报道。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在中国农村教育问题方面的观察和了解,询问他们是否有什么想法或观点。
2.提问:你们觉得中国农村教育存在哪些问题?阅读与分析:(3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山沟里的孩子》,并记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小说的主题和核心价值观,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讨论和思考:(30分钟)1.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整合。
讨论小说中揭示的中国农村教育问题。
2.提问:你认为小说中的孩子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3.要求学生提出他们自己对中国农村教育改进的想法和建议。
扩展与拓展:(20分钟)1.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或图书馆,查找关于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相关文献和报道。
2.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你在本课学习中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或观点?你对中国农村教育问题有了怎样的理解?2.评价: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提出对本节课的评价,并向全班汇报结果。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包括对《山沟里的孩子》的观点和对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2.学生继续研究中国农村教育问题,并写下他们对可能的改进措施的建议。
教学辅助工具:1.电子白板2.多媒体设备。
语文山沟里的孩子
![语文山沟里的孩子](https://img.taocdn.com/s3/m/6eda2b1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e.png)
语文山沟里的孩子《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诵读自己讨厌的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山沟里的孩子的上学情况。
4、联系上下文,认知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5、教育学生学习山里孩子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立志成才的精神。
重难点:1、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意思,体会“金钥匙”“理想的美好的黎明”的含义。
2、感受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求学的精神。
1、重新认识6个字,学会8个生字,培育单一制识字的习惯。
2、能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结构,能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3、恰当、流利地朗读课文。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告诉我们多读书可以使自己变得有气质有修养有风度,可见读书多么的重要。
你们喜欢读书吗?读过什么书?(推荐阅读好书: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阿凡提的故事》;科普故事《神奇的校车》;小说《格列佛游记》)二、创境激情,引入新课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照片,这组照片是记者前往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区大方县的几所学校所拍下来的,你们想看吗?要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小结:你们可知过这样破旧的教室,这样破旧的课桌椅,但孩子们早已习以为常了,只要能够念书,只要能够教给科学知识,什么困难,他们都不在乎!这文言,就恳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自学新课《山沟里的孩子》,一起来到山沟里的孩子。
(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
2、根据课题批评:看见这个课题,你想要晓得些什么呢?三、检查预习情况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回来复习了,无人知晓同学们是不是达至老师加的三个复习建议了呢?现在,老师去检测一下1、要求认识的字:下面带点的字是本课要求会认会读的字,谁能准确无误地把它们读一读呢?亲吻弥漫清辉埋钥匙黎明面貌羊栏2、本课生字:下面带点的字是本课的生字,谁敢再来挑战一下?脚步匆匆傍晚夜雾智慧辛勤启程3、重点指导书写3个生字“匆、慧、诚”①形近字比较:匆与勿②石羔:老师这边存有一个谜语,同学们猜一猜,就是我们今天自学的哪个生字?(谜面“离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慧)③诚:(勤字难弄错,写下时应当特别注意什么呢?谁去给大家想一想)4、巩固本课生字:把本课的8个生字各写三遍,并给生字组词。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c557d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6.png)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状况。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山沟里孩子的同情心,懂得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状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状况。
2.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3.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状况。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
3. 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对山沟里孩子的同情心,懂得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沟里孩子的了解和认识。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状况。
3. 讨论与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概括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状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山沟里孩子的同情和关爱。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27039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11.png)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山沟里的孩子》的大意。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和表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到山沟里的孩子们的坚强和勇敢。
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培养感恩之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山沟里的孩子》讲述了一群山沟里的孩子们克服困难,坚持上学的故事。
2.2 课文结构:课文分为十个自然段,每段都有各自的主题和内容。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的坚强和勇敢。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2 口语表达:学生模仿课文中孩子们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通过表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4.3 口语表达:学生模仿课文中孩子们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通过表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
5.2 口语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表演中的口语表达能力。
5.3 阅读理解能力:评价学生在阅读课文和回答问题中的理解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山沟里的孩子们面临的困难和他们的解决办法。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6.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山沟里的孩子们的故事。
学生通过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家庭作业7.1 阅读理解:学生回家后,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山沟里的孩子》课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山沟里的孩子》课文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8c355c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c.png)
《山沟里的孩子》课文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山沟里的孩子》是一篇描写中国农村的散文,通过一个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故事,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初中语文课,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农村教育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2.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熟悉《山沟里的孩子》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同情心。
3. 教学内容•《山沟里的孩子》全文;•农村教育问题;•文学表达和批判思考。
4.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导入课文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了解农村教育吗?•农村和城市的教育有什么差异?•你们是否听说过《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Step 2:整体阅读让学生先阅读《山沟里的孩子》全文,并集体讨论以下问题:•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为什么无法上学?农村教育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有哪些启示?Step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并准备发言:•你们对农村教育问题有什么认识?•你们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Step 4:小组发言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解决方案。
Step 5:个人思考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写下自己的观点:•你是否愿意为农村教育问题做出一些努力?•你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农村教育吗?Step 6:反思与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总结教学内容,并反思自己的学习和观点变化。
二、教学反思本课以《山沟里的孩子》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农村教育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问题和改进点:首先,导入阶段可以添加多媒体资源,例如图片、视频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
其次,分组讨论的环节可以加入一些启发性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农村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途径。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及点评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及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3d01dca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e.png)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及点评教学设计:目标:通过阅读《山沟里的孩子》,使学生了解农村孩子的生活,培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准备:1. 《山沟里的孩子》一书;2. 学生绘本、纸和彩色笔。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农村山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村孩子生活的思考和猜想。
2. 阅读与讨论(15分钟):老师朗读《山沟里的孩子》,引导学生跟读。
读完后,进行以下问题的讨论:- 你在故事中了解到了哪些关于农村孩子的信息?- 农村孩子的生活与城市孩子的生活有哪些不同?- 你认为农村孩子的生活比较艰苦吗?为什么?3. 小组绘本创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每个小组根据故事内容创作一本绘本,描绘农村孩子的生活。
学生可以使用彩色笔进行绘画和写字。
鼓励学生加入个人观点和想法。
老师在小组之间巡视并提供指导。
4. 展示与点评(2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绘本,介绍他们创作时的思路和所传达的信息。
老师和其他学生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讨论是否真实反映了农村孩子的生活。
5. 总结(5分钟):回顾整个活动,总结农村孩子的生活和学生的感受。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农村孩子,以及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点评:这个教学设计通过阅读《山沟里的孩子》这本书,让学生了解和思考农村孩子的生活,培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设计分为引入、阅读与讨论、小组创作、展示与点评和总结等步骤,层次清晰,活动设置有条理。
在阅读与讨论环节中,学生有机会思考农村孩子的生活,并与城市孩子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农村孩子的艰辛和不平等,培养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小组绘本创作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能够通过绘本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农村孩子的生活。
展示与点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并通过点评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总结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农村孩子,以及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山沟里的孩子》教案
![《山沟里的孩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7e601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5.png)
《山沟里的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区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培养同情心与关爱心;2.学习描述人物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初步了解小说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二、教学重点1.呈现山区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2.运用语言表达描述小说人物;3.阅读与理解小说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情感变化;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 前期导入1.以照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介绍农村山区及其孩子的生活环境,引出小说主题及其重要性;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阅读课文1.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关系;2.分组讨论,交流感想并互相解答疑惑。
(三)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1.教师提供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并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如何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征;2.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 探究作者写作意图1.分析故事结构和情节,从中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就故事中的冲突、转折点等写作手法进行探究和分析。
(五) 评价小说1.学生自行撰写小说读后感;2.分组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和评价,分享感受。
五、教学方式1.短片、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展示;2.小组讨论和交流的互动教学方式。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读后感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评价;2.在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者意图方面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评价。
七、教学互动1.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进行互动问答;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维。
八、教学扩展1.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延续创作;2.利用小说结构及相关材料进行小说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九、教师反思1.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紧跟教育新发展;2.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愉悦成长。
《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8篇)
![《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8496f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d.png)
《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8篇)葡萄沟教学设计1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1.孩子们,这是什么?关于它,你能说些什么呢?2.孩子们介绍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进一步了解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整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和不理解的问题。
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了些什么。
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四、品读课文,感受独特1.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葡萄沟的葡萄,它的独特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认真读读课文,寻找答案。
2.交流自学情况。
⑴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地理位置是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
⑴进入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独特的石砌的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
⑴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长廊里的葡萄都是清一色的优质绿葡萄。
⑴“葡萄晾房”是用来制作新疆特产葡萄干的特殊房子。
3.是啊,葡萄沟的葡萄可爱、独特,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大声地赞美它吧!五、活学活用,模拟描写1.回忆葡萄沟的葡萄的独特之处。
2.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
3.选择自己喜欢的。
一种水果,思考它有哪些特点,完成小练笔。
吐鲁番盆地最低点海拔-155米,是中国陆地上最低的地方。
这里盛产瓜果,矿产丰富。
它的地貌独特,北面是天山支脉博格达山,南面的绿洲和蓝色的盐湖、黄色的沙漠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吐鲁番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属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日照长、气温高、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夏季漫长、酷暑干燥。
吐鲁番总是和葡萄连在一起。
在吐鲁番盆地中的火焰山下,有一个绿荫浓郁、流水潺潺的绝妙去处,那就是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驰名中外的葡萄沟。
八九月份是葡萄的丰收季节,山坡上、谷底里,成簇成串的葡萄,有圆的,也有马奶状的;有红的、白的,也有绿中泛红、红中着粉的。
《山沟里的孩子》教案
![《山沟里的孩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46c3d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a.png)
《山沟里的孩子》教案一、教材说明《山沟里的孩子》介绍了大山里的孩子为了寻求转变山沟贫困面貌的"金钥匙'而起早贪黑,不怕吃苦,不怕山高路远刻苦学习的动人事迹。
这篇散文,语言美丽,情感动人,是培育同学学习品质的一篇好范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教育同学向大山里的孩子学习,为了家乡幸福美妙的明天不怕困难,刻苦学习。
二、学情分析学校同学都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对于地处山区边缘,贫困落后的地方了解不多。
因此要他们感受到山区孩子上学难的状况比较难。
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同学的共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
应让同学在主动乐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设计以同学的朗读为基础,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讲,通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同学的情感参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增加同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同学喜爱生活、喜爱学习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2.抓住文中关键词"黑',体会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去上学,为了实现美妙的抱负而刻苦学习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3.连续学习独立识字,理解"拥抱、覆盖、清辉、埋藏、钥匙'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师:今日我们连续学习《山沟里的孩子》。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出示课件)师:①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一个字苦!(出示课件)②他们每天又是怎样上学的呢?1.请快默读课文15自然段,勾画出关键词句。
2.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自己考虑得怎样?和同桌沟通。
全班沟通:(预设)生:早晨,天还没有亮,山沟里还黑着。
傍晚,太阳落山了,山沟里很快地暗下来了。
(说明时间长:早晨,天还没亮就动身了,这时"山沟里还黑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商丘市示范区张阁镇朱店小学夏春敏
一、联系生活,激情导课
1、师:孩子们,平时你们每天大约几点起床,怎么到学
校来上学?
2、师:可生活在山沟里的孩子,他们每天是怎样上学的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山沟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品读语言,体会困难
1、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孩子们上学时的样子和心情。
2、交流。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孩子们上学时的样子和心情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下面的句子朗读、体会:
(1)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
(引导学法,读出画面)师:会读书的孩子懂得“把书读薄”。
“读薄”就是读懂它的意思。
你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吗?(板书:翻山越岭)会读书的孩子还懂得“把书读厚”。
“读厚”就是把它读具体了,就是通过边读边想像,透过文字看到画面。
孩子们上学要翻过几座山啊?(看图想象)你能想像一下,孩子们是怎样翻山越岭的吗?山里的孩子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翻山越岭啊!就在这样窄小、不平的山路上,如果再遇到恶劣的天气呢?想像情境说话:在那个下着倾盆大雨的早上,天还没亮……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冬日,天暗下来了……
师:看到这一个个画面,你有什么话要说?(上学的艰辛)
师:我们通过想像,把“翻山越岭”这个词读出了一个个孩子们上学的画面,读出了孩子们不怕困难的情感,这就是“把书读厚”。
读书就是要这样,边读边想像,眼前浮现画面,而且能把你看到的景象通过你的朗读展现在大家面前。
谁来读一读。
过渡:你还读出了哪些画面?
(2)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
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
(发现特点,反复朗读)
师:读一读,说说有什么发现?
师:哪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用得最多?(板书:黑)画出来,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山沟里的孩子上学很不方便,他们的家离学校太远了,上学、放学路上用得时间长。
)看图。
是啊!山里的孩子们从黑暗走向黎明,从黄昏走到夜色笼罩,从夜色笼罩又走到月亮高挂。
因为路途遥远,所以……(板书:起早贪黑)就请你们带着刚才的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指名学生读)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这两句话的样子很像,写的都是什么由什么变成什么颜色了。
)
师:对!它们的句式结构相似,内容对应,作者是用了对应的手法来写,他在向我们每一个人诉说着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是多么得难!分组读。
师:孩子们上学时间是多么得长,上学是多么艰辛。
孩子们就是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起早贪黑地上学去,全班齐读。
师:还有哪些描写黑的句子呢?
(3)天边的云,黑黑的;山沟的路,黑黑的。
远处,狼在嚎,羊栏边的黄狗汪汪叫,天黑洞洞的。
师:是的,整个山沟里除了黑,还是黑,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走在这样黑的路上,可能……
师:夜静的可怕,黑的可怕,更可怕的是,你听,那狼在嚎,狗在叫,如果是你,你会感到怎样? 可孩子们怕吗?从哪里知道
(4)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远远近近,说说笑笑,夜雾笼罩着他们。
师:(板书:说说笑笑)能说说“笼罩”是怎样的吗?
(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或采用拆字的方法来理解。
笼:指笼子,罩:指罩住,笼罩:就是指夜色就像是一个黑色的笼子罩住了整个天地,说明天地一片黑暗。
引导学生体会“往左边看是夜雾,往右边看也是夜雾,往上看还是夜雾,往下看还是夜雾”的那一种“笼罩”着的感觉!)
师:山路难走,夜雾笼罩着他们,可孩子们并不觉得苦,他们是快乐的。
(板书:苦、乐)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呢?(脚步匆匆、拥抱、说说笑笑)
师:为什么脚步匆匆呢?因为热爱学习,所以他们并不觉得苦,他们依然“说说笑笑”,充分享受着获得知识的快乐。
带着这种快乐一起来读读。
引导想象: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
过渡:是什么让孩子们在重重困难面前,依然脚步匆匆,说说笑笑呢?读第6自然段。
三、引读体会,升华情感
(1)师:课文在用词方面很有特色,就是这种aabb式的词语也很多。
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他们“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在干什么?
(2)引读:为多学些知识,改变山沟的穷面貌,孩子们“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坚持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着,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祝福吧!(读最后一段)
引读:只要心中有这坚定的信念,心中有了这美好的希望,再黑的路都可以走完,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山里的孩子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吧!(读最后一段)
四、感受语言,改写拓展
(1)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中用了大量前后对应的句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学虽然困难,可他们却是快乐的。
因为能去上学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所以克服困难就变成了一种习惯,长途跋涉就成为了一种乐趣。
现在就请你选择课文1-5自然段中感受最深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读)
评价读。
你能选取其中的一段,试着背一背吗?
(2)师:哪个会读书的孩子,已经懂得把课文读薄了,谁来说说课文1-5自然段讲的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说。
(3)让我们把课文中的一段变成这样,一起来读一读。
孩子们走过这座山
翻过那座山
背着书包上学校去
野葡萄由黑变绿了
牵牛花由黑变紫了
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
远远近近
脚步匆匆
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4)师:美吗?正是这种像散文诗一样的语言,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山沟的孩子们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山里的孩子说吗?
(5)作业:回家后可以仿照老师的写法,把课文改写成一首小诗,在景物描写这部分,也可以根据想像中的山沟里的其他景物颜色的变化进行创作,相信是一首很优美的散文诗。
板书:山沟里的孩子
黑—亮
读薄翻山越岭脚步匆匆
读厚画面起早贪黑说说笑笑
情感
苦——乐
《山沟里的孩子》备课思考
1、扣紧文本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看到文本时,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的“举象”手法,一下子闯入我的脑中。
语文教学应该从抽象文字走向形象感受,从客观分析走向情境体验与感悟,从内容理解走向语言品味。
对,要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
于是,就有了我的画面设计:从“翻山越岭”到“起早贪黑”再到“说说笑笑”;也有了“想像说话”的情境创设。
2、关注语言表达方式。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本设计中,我不仅关注“写什么”,更关注“怎么写”,引导学生去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去体会情境的意境美,去创作文章的诗意美。
于是,就有了对“对应句”的初步感知;就有了“小诗一首”的灵动创意。
3、关注学段目标,教给学习方法。
三年级的重点是词段教学,因此,我教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的学习方法,比如,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即把“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
”读成“翻山越岭”),又把一个词读成一段话(孩子们是怎样翻山越岭的?),还能把几段话读成一句话(把1—5自然段讲的是什么说成一句话),以及结合语境引导体会“笼罩”的意思。
在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积累,如:感到害怕,让你想到了哪些词?(心惊肉跳、胆战心惊、毛骨悚然等)。